美国炮火覆盖的电影
A. 求一部美国特战队在屋顶给当地反叛武装包围激战的电影,地点好像伊拉克
不是伊拉克,而是“利比亚”
《危机13小时》是由迈克尔·贝执导,查克·霍根编剧,约翰·卡拉辛斯基、帕布罗·施雷柏、托比·斯蒂芬斯、詹姆斯·贝吉·戴尔、马克斯·马蒂尼、多米尼加国·福穆萨等主演的政治战争类电影。
该影片主要讲述了六名士兵组成的护卫队驻扎于利比亚班加西美国领事馆前对抗敌人的故事。该影片于2016年1月15日在北美公映。
《危机13小时》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是一部政治题材的电影。2012年9月11日,在利比亚班加西的美国领事馆前发生一起反美示威事件,入夜后数十名武装分子冲进领事馆。
示威演变为暴力冲突,最终导致包括美国大使约翰·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Christopher J. Stevens)在内的四人死亡,这也是33年以来第一个被恐怖分子杀害的美国大使,影片《危机13小时》就是由这一真实事件取材。
B. 女军医呼叫炮火覆盖是什么电影
《浴血无名川》是由翌翔、郭勇执导,李东学、付枚、郝汉、张露、曲家辉主演。
C. 战争片行家请进!外行莫入!
除去你看过的,推荐以下几部,可以看看:
美国拍摄的:
《直捣东京》
《目标东京》
《太平洋》
《海军地狱猫》
《鱼雷出击》
《孤岛浴血战》(又译《南太平洋大捷》)
《硫磺岛浴血战》
《菲律宾浴血战》
《虎虎虎》(又译《偷袭珍珠港》,日美合拍)
《中途岛》
《太平洋潜艇战》(又译《太平洋喋血记》/《静静地,深深地》/《霸海双雄》)
《太平洋航空作战》
《巴丹战役》
《复活岛》
《反攻缅甸》
《印第安纳波利斯历险记》
…………
日本拍摄的(多有美化侵略的意味):
《珍珠港空袭》(日本第一部特摄片,1941年)
《夏威夷大海战》(影片于1942年首映,一度被东京盟军总部没收,1968年才再度上映)
《肉弹》(反战喜剧片)
《血战冲绳岛》
《太平洋之鹰》
《太平洋之岚》
《啊,特别攻击队》》(又译《神风特攻队》)
《啊,空军》(又译《啊,零战》)
《零式战斗机》(《燃烧的零战》)
《决战航空队》
《大战末日》
《姬百合之塔》
《轰炸冲绳》(又译《爱与梦飞翔》)
《啊,海军》
《山本五十六》
《联合舰队》
《军阀》(又译《动荡的昭和史》)
《暴风女神》(又译《魔女潜艇》/《潜艇风暴》)
《男人的大和》
《为我们所爱的》(原名《我愿为你赴死》/《吾为君亡》)
《没有出口的海》(又译《血海无涯》)
……
D. 谁有像《黑鹰坠落》这种电影推荐下,要美国现代战争片经典的
俄罗斯的敢死连 本阿弗莱克和乔什哈耐特的珍珠港 裘德洛主演的兵临城下 前苏联的电影比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莫斯科保卫战 ”前南斯拉夫的“远征伊格曼”“ 桥” 还有加里森敢死队
十大二战经典影片——《U-571》
上榜理由:海战经典,独一无二 二战期间,德国的海上传统力量并不占优,所以德国大量发动潜艇战,用这种幽灵般神出鬼没得战术,让盟军损失惨重。因此,掌握德国潜艇的动向变得异常重要。“U571”就是一艘纳粹潜艇的代号,本来只是德国众多潜艇中的普通的一个,但是通过一次周密的策划,盟军:9人小分队冒死强行登上U571潜艇,从此开始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水下旅程。
十大二战经典影片——《细细的红线》
上榜理由:二战墓志铭:在理智与疯狂之间只有一道“细细的红线”。 与《U571》一样,《细细的红线》是一部一问世就被公认为经典的影片。《细细的红线》描述的是美国与日本在瓜达康纳尔岛的战役。整个影片都是围绕着男主角一个人展开的,士官长威尔士所在的连队负责从日本人手中夺取210号的阵地,在经过了持续数月精疲力尽的斯杀与流血后,他的连队终于攻克了210号阵地,但是这次胜利只是战争中的小小一步,无休止的战火还要继续,而威尔士也在随后的战斗中牺牲。
《细细的红线》绝对是一部值得进电影院观看的影片。很多人惊叹,原来战争片可以拍得如此美丽,在片中多次出现写意的风景尽头,展现了太平洋岛屿的蓝天、碧水、青草还有嗷嗷待哺的幼年生命,但是这美丽的大自然却全部笼罩在战争的炮火下,而人类的生命也在自己所创造出的战争中无比脆弱。影片在1999年力压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虽然很多人对《细细的红线》是否超越《拯救大兵瑞恩》表示质疑,但是《细细的红线》的经典地位却早已得到公认。
十大二战经典影片——《坦克大战》
上榜理由:二战影片库的巨型坦克
这部影片是公认的描写坦克战最经典的影片,影片该片改编自1944年秋季开始的“阿登反攻”。影片中虽然有大量的虚构情节,但在大的战略上却十分尊重史实。德国的“虎王和虎II”重型坦克是二战中威力最大的坦克,直到二战结束,盟军始终找不到有效对付它的办法。电影《坦克大战》就是讲述盟军在坦克战中陷于被动,在坦克战的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但是德军坦克耗油量巨大,而由于步步紧逼,也使得德军战线过长,补给发生困难。盟军将领虽然在坦克战中没有办法,但是却发现了德军战略上的弱点,诱敌深入,切断敌人的补给线,最后取得胜利。
该片的导演肯·安纳金很好的把握了叙事节奏,加上老牌演员罗伯特·瑞安、查理斯·布朗森的倾力表演,使得影片不管在娱乐性方面,还是在重现战争方面都成为经典。
十大二战经典影片——《地道战》
上榜理由:那条地道一直延伸到中国人的心中
这样的音乐是每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的,只要看过这部影片就不会忘记。不管时间过去多久,都会记住这样的曲调,记住片中无数的、大大小小的细节。关于影片的情节和内容已经无需再作过多介绍,因为这部影片甚至深入到了国人的生活当中。在全民备战的时代,这部影片甚至成为每家每户挖掘自家地道的教科书。在1966年至1970年,《地道战》成为全国只放映的三部电影之一。
但是过多的放映,并没有影响他的可欣赏性,因为即使到今天,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看起这部影片还是会津津有味。而《地道战》也创造了中国电影的一个艺术高峰,老一代电影工作者所运用的镜头语言、场面调度以及演员表演,仍然现代中国电影人的学习榜样。
十大二战经典影片——《巴顿将军》
上榜理由:看完这部影片会产生疑惑:演员和巴顿,到底谁是真的将军 对于评价这部影片,就像评价巴顿本人那样困难,因为对于巴顿这样独特的人来说,任何评价都是多余,而又无力的。还是先看通过影片来看一下巴顿,通过巴顿来感受这部影片。
男主角乔治·斯科特戏里戏外均入木三分地诠释了角色——开篇6分钟的教科书级演说,其表现简直是“暴戾军神”巴顿的附体,而凭此片获奥斯卡影帝的他,根本未去领奖,不懈地斥责好莱坞的盛宴不过是“荒唐的声色犬马”。由此来看,乔治·斯科特果然是出演巴顿的最佳人选。本片据说是尼克松最喜欢的影片——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美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肯尼迪、马丁路德·金以及其它政治行刺等,使美国人对美国政体的信念产生了动摇,而侵越战争的失败更使美国青年纷纷拒服兵役,当众烧毁兵役证。在此背景下,挖掘此弘扬牛仔精神的电影,隐藏的政治动机不言而喻。尽管如此,仍不能抹杀这部出色的历史巨片的精良品质,不管在大银幕后有多少背景,都不能抹杀着部人物传记片之集大成者。
《!虎!虎!虎》
上榜理由:唯一一部美国和日本相互妥协的二战影片《虎!虎!虎!》又叫《偷袭珍珠港》,本片由美国和日本合拍,糅合了日美双方观点,再现了珍珠港事件始末。中国观众对这次事件和这部影片都不会陌生,正是这次事件把美国彻底卷入二战,美国的参战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灭亡,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但是美国的参战也使得二战空前的惨烈,尤其是直接导致日本投降的两颗原子弹,更是人类文明史上永远的伤疤和警告。
在二战结束后,又经过了25年,昔日的敌对双方:美国和日本,终于可以平心静气地坐下来,用电影共同探讨触发这一场人类浩劫的原因。日方导演深作欣二,大胆地将视角锁定在侵略国一方,从日本军国主义虎视眈眈策划阴谋开始,将其锁定目标、部署具体的作战计划、外交上欺骗美国,直至最终偷袭成功的每一步有条不紊地呈现给观众,而中间穿插着美国不断通过美国军方的麻痹大意、姑息养奸的各种情节,更提醒了和平年代的人们,防范于未然的必要性。
十大二战经典影片——《莫斯科保卫战》
上榜理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对于德国纳粹是永远的噩梦 80年代的鸿篇巨制,冷战末期获得美国电影学院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苏联电影,真实、恢宏的战争场面在现代战争片中无出其右者。《莫斯科保卫战》长达300余分钟,分《侵略》、《台风战役》两部,拍摄过程历时两年,约有五千名士兵、近一万名群众、二百五十余名演员、二百零二名摄影师参与其中。本作从德至苏、从高层决策至基层部署、从后方帷幄至正面战场,全方位地展示了二战欧洲战场的首次胜利——莫斯科保卫战,讲述了德国法西斯不败的神话是如何被粉碎的。
有人说,好莱坞电影和欧洲电影以及苏联电影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好莱坞电影的镜头剪接刺激,使用眼睛观赏的;而欧洲和苏联电影相对缓慢,使用来感受的。《莫斯科保卫战》虽然是一部场面宏大的战争影片,但是仍然可以让人感受到很多东西。比如该片最经典的台词:俄罗斯虽大,但我们已无路可退,因为身后就是莫斯科!短短的一句台词,我们却可以从中感受到苏联战士无比的民族自豪感,和以死抗战的决心。从这句话中也不难理解不可一世的纳粹德国,为什么会在此遭受了二战以来的第一次惨败。
大二战经典影片——《拯救大兵瑞恩》
上榜理由:《拯救大兵瑞恩》未必是最经典的二战影片,但绝对是目前再现战争场面最真实的影片 很少有哪部电影一上映,就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经典的影片,而《拯救大兵瑞恩》就是这样一部影片。其实,在《拯救大兵瑞恩》公映以前,就有很多媒体猜测,这部影片会如何经典。一般来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但是这样的事情完全没有发生在《拯救大兵瑞恩》身上,而且在公映后,这部影片很快就被公认为最真实的再现战争场面的影片。这个称号,并不是媒体凭空炒作的,而是一些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的老兵们的评价。
当然,这部影片并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真实的层面上,影片更引起了人们对于战争中,对于人类生命的价值的思考。影片的剧本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百万大军登陆诺曼底时,米勒中尉率领一支8人的小分队深入敌后,去寻找空降部队的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因为他是家中四兄弟中的老小,他的三个哥哥都已相继阵亡,马歇尔将军尽快把这名士兵带回家乡,以免这位英雄母亲受到再一次的打击。其实,这几乎就是用8条人命去换取1条人命的命令,因为在广阔的的战场上,寻找一个普通士兵,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执行此命令的士兵也对此大为不满,但是他们还是遵守士兵的准则,服从了命令。在影片中,并没有对着八个换一个的问题作太多的纠缠,但是这个关于人的生命价值的问号,却深深地打入了人们心中
十大二战经典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上榜理由: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在静悄悄的黎明面前
又是一部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电影,不过中国人民认识她的时候,她身上却没有经典电影的光环,而是被打上了宣扬战争恐怖轮的标签。国人走入电影院,去观看这部影片是为了批判她而去的,但当人们走出电影院,全都被她深深地感动。这部影片是苏联电影艺术的代表,影片像散文诗一样,婉婉道来,却又扣人心弦;节奏不紧不慢,却比快节奏剪辑更加让观众喘不过气来。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三个小时,等影片结束,观众已经深深地融入到电影中的世界。
这部影片是公认的,反映战争残酷得经典影片,但是纵观整个片子,几乎没子弹射入人体,没有残臂断肢,但是却把战争的残酷性刻画的淋漓尽致。和那些靠大量血腥场面换取人们感官刺激满足的影片这部片子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它又比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显得高明。
十大二战经典影片——《辛德勒名单》上榜理由:犹太名言: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助全人类 科幻题材和二战题材是斯皮尔伯格的两大情结,他拍摄的影片大都与这两个题材有关。而《辛德勒的名单》则是斯皮尔伯格集大成的二战巨作。《辛德勒的名单》也是由真实的事件改编而来,影片讲述了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在目睹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后,由一个好女色、会享受的剥削资本家,变成了一个不惜代价去尽可能保护更多犹太人的勇士。在二战结束的时候,辛德勒为了营救犹太人已经散尽家财,可是在于他救助的犹太人告别的时候他却泪流满面,为自己没有救助更多的犹太人深深自责。
《辛德勒的名单》曾获得第66届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等六项大奖,但是甚至可以说,在《辛德勒的名单》的面前,奥斯卡也显得不够分量,因为人们甚至无法给他一个准确的定位。说他是商业片,他身上圣洁无比,找不到一丝商业片的铜臭味;说他是艺术片,他又没有艺术片孤芳自赏的娇柔做作。但是这部影片却在商业上和艺术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实我们也不需要在给这部影片什么定位,因为他应经成为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供所有电影工作者欣赏学习。
1。《西线平魔》1949年出品,描写二战末期德军与美军在比利时的巴斯托涅镇发生遭遇战的故事。本片最大特色是用了一批平凡的演员,全片外景在欧洲西部高原拍摄,白雪覆盖的天然美景和严寒气候,通过杰出的摄影加强了电影的张力。
2。《沙漠之狐》1951年出品,讲述德军将领“沙漠之狐”隆美尔,本片敢于将德军主帅塑造成英雄人物,曾引起美国老兵争议。
3。《桂河大桥》1957年出品,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等7项大奖。
4。《最长的一日》1962年出品,美国电影史上制作规模最大的一部战争片,手法平实,场面逼真。演员阵容空前,有约翰·韦恩、亨利·方达、肖恩·康纳利等。
5。《坦克大决战》1965年出品,叙事手法流畅,加上亨利方达等演员加盟,使影片保持了相当的娱乐性。
6。《大布列颠之战》1969年出品,由英国精英群起出动拍摄而成,片中战机遮天蔽日的空袭场面拍得壮观而逼真,效果震撼人心。
7。《巴顿将军》1970年出品,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等7项大奖。
8。《虎!虎!虎!》1970年出品,本片由美国与日本合拍,以近似个案检讨的方式交代日军偷袭珍珠港之所以成功的来龙去脉,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特别效果奖。
9。《中途岛》1976年出品,二战影片多以西线为背景,这部是极少以东线为背景的代表作之一,明星阵容强大,海战场面真实,使本片维持了相当的趣味性。
10。《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出品,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情有独钟,此前曾拍过《1941》、《太阳帝国》、《辛德勒名单》等。本片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逼真的战争片之一,许多二战老兵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它为“最真实反映二战的影片”,尤其是长达26分钟的重现诺曼底登陆的壮观场面。
E. 求一部电影名字
《战场》
对我们而言,二战美军101空降师之名是从《兄弟连》得来,对美国人而言,是从巴斯托捏得来。《兄弟连》讲的是这支连队从集结到战争结束的整个过程,《战场》讲的仅仅是这次战役,同《兄弟连》一样,《战场》反映的也只是一个连队,确切的说应该只有一个排的士兵在艰苦的巴斯托捏的战斗。
我在网络搜索“巴斯托捏战役”未果,想起了小说《兄弟连》中的那个章节,搜了下“突出部战役”,结果找到了,内容很长哈
1944年诺曼底登陆成功后,由美、英等国军队组成的盟军迅速向西线防御的德军发起了进攻。1944年深秋,战线向德国本土逼近,德国面临绝境,为扭转这一局面,希特勒决定集中兵力在西线发动一场使盟军猝不及防的攻势,夺回主动权。为此,从9月底,元首就和他的最高统帅部十分秘密地着手制定西线最大的阵地反击战——阿登反击战计划。这个计划被命名为“莱茵河卫兵”。该计划的主要设想是:集中优势兵力,迅速突破盟军防线,在列日与那慕尔之间强渡马斯河,夺取盟军的主要补给港口安特卫普,把盟军一分为二,切断美军第1集团军和英军第21集团军群的后方交通线,并制造第二个敦刻尔克大撤退,稳定西线形势。然后再转过头来对付东线苏联。
希特勒选择的反攻地点在德国、比利时、卢森堡三国交界处,就是4年半之前(1940年)德军突破法军防线的阿登山区。他的计划不可谓不大胆,如果他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做后盾,或许他能成功。但是他没有。
盟军在西线共计有87个师,其中25个装甲师。然而在阿登一线却只有6个师的兵力。而且盟军高级指挥官们对德军反攻的可能性预料不足,认为目前德军的处境已不可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战了。
12月16日拂晓,德军分兵分三路突然出击。密集的大炮对几乎所有的美军阵地猛轰,蜷缩在睡袋中的美军士兵从睡梦中惊醒,连滚带爬地钻入掩体,惊恐中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紧随着炮火,几百架探照灯又罩住了美军阵地,为在暗夜中发起进攻的德军提供照明。在混乱中,德军突击部队在坦克的掩护下向美军阵地发起了猛烈攻击,美军阵脚大乱,损失惨重。
美军在战斗打响后的开始两天里,还没有完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盟国远征司令艾森豪威尔急调第82和第101空降师火速赶往巴斯托尼——圣维特一线进行增援,阻止德军西进。麦考利夫将军指挥的第101空降师驰援巴斯托尼。
19日,艾森豪威尔在凡尔登召开高级将领会议,商讨对策。会议决定采取南攻北守的方针。具体部署是: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北上攻击德军的突出部;德弗斯的美第6集团军向北靠拢保护巴顿的右翼;霍奇斯的美第1集团军必须顶住从北面和南面突入阿登地区的德军,扼住西去的咽喉要道,坚守阵地,并准备由北向南反攻,与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合围德军。
德军曼陀菲尔指挥的第5装甲集团军在20日包围了巴斯托尼的美军第101空降师后,第47装甲军以两个装甲师又继续向马斯河沿岸进攻。德军南面战线上的第7集团军右翼的第5伞兵师继续向前推进,并构成了对美军防守的巴斯托尼的合围。第5装甲集团军进展迅速而第6装甲集团军的攻势远远落后。希特勒决定把原计划由第6装甲集团军但任的主要进攻任务转移到第5装甲集团军。
12月22日,巴顿率美第3集团军从南面发起了攻击。德军也在当天要求被围在巴斯托尼的美军投降,但只得到第101空降师代理师长麦考利夫一个词的回答:“有病!”(英文原文:“Nuts”,也可译为“该死!”)。这个美国俚语含意颇深,从此在二战史上传为美谈。巴斯托尼成为阻挡德军推进的一个钉子。德军只得饶过巴斯托尼向前推进。18000名美军死守孤城,抗击德军的进攻。直到圣诞节德军也没能突破第101空降师的防线。由于作为交通枢纽的巴斯托尼被美军占据,导致德军的后勤供应大量被堵塞在道路上,使突出的德军装甲师腹背受敌,补给困难。巴斯托尼防御战成了盟军整个防御计划取得胜利的决定性环节。第101空降师因此获“优异集体嘉奖”,这是二战期间美国陆军唯一的全师获此荣誉的部队。
12月24日,巴顿的第3集团军摧毁了德第7集团军在左翼建起的保障中央进攻的屏障依托。紧接着,巴顿命令加菲将军的第4装甲师“拼命狂奔”,全力解救陷入德军重围的巴斯托尼。12月26日凌晨,加菲的第4装甲师的战斗群突破了德军对巴斯托尼的包围。次日,大部队沿打通的道路驶入城内,加强了该城的防御力量。25日以后,德军又重新开始了对巴斯托尼的争夺战,许多师陆续被调到这一地区投入攻城战。
24日开始,天气逐渐转晴,盟军的飞机大批出动,对敌人运输道路进行地毯式轰炸,使德军后勤供应机构几乎瘫痪。与此同时,盟军的空军对已前出到塞勒斯的德军第5装甲集团军的第2装甲师及装甲教导师猛烈轰炸。塞勒斯是德军推进的顶点,距马斯河只有5英里。于是中部战线形成了一个凸出部(阿登战役因此又称为凸出部战役或凸角之战)。在圣诞节那一天,德军第2装甲师与刚赶到的美第1集团军之第7军第2装甲师爆发激战,到该天结束,德军第2装甲师阵亡2500人,1050人被俘,损失81辆坦克(原有88辆)。是役美军第2装甲师获得了“活动地狱”的称号。26日,德军遂开始后退。德军强渡马斯河的希望落空了。
1945年1月1日,德军出动1000多架飞机对盟军机场进行了几个月以来最猛烈的轰炸,盟军的260架飞机被毁。接着,德军地面部队向巴斯托尼发起了围攻。
1945年1月3日,盟军转入反攻,巴顿的第3集团军由巴斯托尼向东北出击,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由北向东南出击。德军也在这一天对巴斯托尼发动了最猛烈的攻势,从而展开了阿登战役中最激烈的战斗。双方血战了5天,最终德军仍未能拿下这个重镇。虽然德军停止进攻,但仍然控制着在盟军防线上的突出部,盟军在攻势刚开始时,在严寒天气以及德军抵抗之下进度受到限制进度十分缓慢,多数德军以边战边撤的方式成功的撤离战斗区域,因为油料的缺乏使德军大多数的装甲车辆被放弃。
1月8日,希特勒终于下令德军撤退。1月12日,苏军在东线提前发动进攻配合作战,希特勒不得不从西线抽调兵力到东线作战。盟军迅速乘机推进。1月16日,霍奇斯的美第1集团军和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胜利会师,到1月28日,德军被彻底赶回到原来的阵地。
《兄弟连》刚开始播放的时候,曾经有影迷在网络上写过相关评论,认为美国人拍摄的电影是“战壕真实”,而前苏联和我国的战争电影则是“司令部真实”,上面这一段关于巴斯托捏的描述,应该是不折不扣的“司令部真实”了吧,而《兄弟连》和《战场》则是标准的“战壕真实”
我个人以为,“战壕真实”还是“司令部真实”,不仅仅取决于拍摄者的立场和态度,还要看制片方的能力。
“司令部真实”其实不仅仅是只反映高层领导人的作品,它也有相当刻画底层士兵的画面。前苏联和我国的“司令部真实”电影其实也就是80年代以后才开始出现的,以前拍摄的大部分也是普通士兵的故事。计划经济下拍摄此类电影相对容易,可以用国家形式投资,召集各类演员,而且动辄都篇幅很长,我们没有《解放》这样5个小时的长篇,但是把《大决战》全部加一块也差不多这个时间了,这样的电影在描绘历史的背景下,也是国家的一种政治历史教育
而好莱坞这样的商业制片公司,在1949年是不太可能花大钱去投拍一部反映战役全景的电影,毕竟能不能收回投资才是他们重点考虑的原则,而这样一部全男星电影,已经汇集了当时米高梅旗下比较出色的男星阵容(并不是一线男星,因为战争电影投资大,只能在二三线中找演员,而恰恰就是这一批演员才可以真实反映战场上普通士兵的心理)。纵观当时的二战电影,几乎没有脱离这样的模式,直到60年代,被电视业冲击的电影界才有了反映全景的战役电影,而当时的明星制度已经由大制片厂签全约,变成了“演员个体户”,制片方不必为他们付周薪,而是改成了片酬,这也保证制片方可以在一部电影里选择最适当的明星阵容,而不要考虑太多跨厂问题。到了现在,“司令部真实”又成了电影个性化的障碍,于是反映人性的战争电影电视(《兄弟连》是电视剧)才成了潮流
F. 美国拍过几部有关二战时登陆战的电影或电视剧
电视剧:《兄弟连》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最长的一日》《硫磺岛来信》《细细的红线》
G. 推荐几部 美国独立,南北战争,拿破伦时代,也就是火枪时代的战争片
美国独立战争——《爱国者》,这个貌似很少
美国内战——《葛底士堡》《众神与将军》 《光荣战役》《战争与和平》
拿破仑战争电影:
《别了,波拿巴特》(1985,法国)
《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1960,法国)
(又名《决战奥斯特里茨》、《拿破仑光荣史》,正如片名,反映奥斯特里茨战役的片子,中文版由上译配音)
《气壮山河》(1957,美国)
(故事背景发生在拿破仑进攻西班牙期间,主角不是拿破仑)
《战争与和平》(1968,苏联)
(反映拿破仑进攻俄国,但不是以拿破仑为主角。影片长度超过8个小时,动用了多名正规军人参与拍摄,除了苏联版,《战争与和平》还有三个比较出名的版本,包括美国版、英国版、欧洲版,但最受好评的还是苏联版)
《滑铁卢战役》(1970,苏联)
(内容不用多说了,从惠灵顿和拿破仑两个视角看待这场战役,立场较为中立,突出“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概念)
《拿破仑先生》(2003,法国)
(反映拿破仑在圣赫勒那岛的最后时光)
《我与拿破仑》(2006,意大利)
(以喜剧的方式描写拿破仑在圣赫勒那岛上的生活)
《拿破仑情史》(1954,美国)又名《拿破仑与黛丽丝》)
《拿破仑战争》(2002,德国)(又名《拿破仑回忆录》,一些网上商店的光盘则名为《拿破仑》,克里斯蒂安·克拉维尔主演。影片很长,由《战争的号角》、《王者的荣耀》、《命运的转折》、《滑铁卢之战》四个故事组成,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拿破仑的主要事迹,但在细节上不像《决战奥斯特里茨》、《滑铁卢战役》等专以某场战役为主题的片子那般详细)
俄土战争电影:
《希普卡的英雄》,苏联1953年拍摄
《土耳其式开局》
《轻骑兵旅的冲锋》
《第九连》
海战的:怒海争锋
H. 一部二战电影在森林里面有一门巨炮美国佬要过去然后把攻克了一个连的人都死了
根据所述剧情,这是影片《战猪》。
I. 找部美国战争电影,剧情开头是一美国士兵从战场上只有他回来,马上成班长,给他班里补充的士兵都是新兵!
是否是以下两部
普通人的战争 Everyman's War (2009)
剧 情: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第94步兵团的唐史密斯在Bulge战役的英雄经历。
1944年12月,当德军精锐步兵和骷髅装甲师悄然进入德国和比利时交界被白雪覆盖的山林阵地,一个警觉的美国大兵和他小队同僚们做好了防卫准备,他们的阵地位于一个小镇的前沿,该小镇是美军向德国进军的前进阵地,位置十分关键。
在这二战着名的突出部战役(阿登战役)中,虽然武器人员都远逊于敌人,中士唐史密斯在这个决定性的时刻为了希望和勇气与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搏斗。他们这个 94步兵师的班在小镇外的山脊掘豪固守,可是没有一个美军高层指挥官相信德军会在零下温度的暴风雪中进攻。
德军黎明前发动了进攻,通讯中断了,唐史密斯毫无选择的情况下只好在没有武器而且负伤的情况下冒着枪林弹雨冲进小镇向上级报告德军的进攻。
在真实故事的基础上,该影片展现了唐史密斯充满了的英雄气概的事迹和他在欲望和职责之间进行的思想挣扎。战争的残酷事实让他明白到失去希望比失去生命更糟糕。一个人的勇气,一个人的希望,所有人的战争。
阿登森林战役【又名:圣战士,冰雪战士等】Silent Night (2002)
剧情:
影片真实再现了二战期间的一场残酷的战役。在德军阵地后方,迪肯等四位美军士兵从德军枪口下逃生,他们在茂密的树林中艰难行进寻找藏身之处。在偶然中,四人搭救了被德军击落的英军侦察机飞行员温利。由于温利手中重要的航拍情报需要立即送往盟军指挥部,一行四人决定护送温利突破德军封锁线。五人顶着暴风雪和德军的阻击艰难前行。在途中。迪肯遇到了在德国认识的朋友鲁道夫。身为德国士兵的鲁道夫在危急关头给了迪肯他们一辆军用吉普车。在德军的阻击中,两位战友相继牺牲,温利也深受重伤。危急关头,迪肯三人驾着军用吉普车冲过德军阵地,枪林弹雨中迪肯也倒下了,但是情报终于安全送达盟军指挥部……
奖项:
获圣地亚哥电影节最佳影片;获萨克拉门托电影节最佳影片;获长滩国际电影最佳影片;获马可岛电影节最佳影片;获奥杰尔电影节最佳影片;获美国温馨电影展最佳影片;获石溪电影节最佳影片。
J. 美国排名前十电影战争片
1、勇敢的心
2、拯救大兵瑞恩
3、珍珠港
4、兵临城下
5、黑鹰坠落
6、独立日
7、太阳泪
8、勇者行动
9、拆弹部队
10、全金属外壳
战争片,亦称“军事片”,以战争史上重大军事行动为题材的影片,有通过战争事件、战役经过和战斗场面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树立英雄形象;也有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和军事原则;还有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
目前的战争片中,由于耗资巨大与题材难以把握等原因,单纯表现战争的影片已很少,通常会融入其他元素,从其他角度来表现对战争的影响,表现手法已日趋多样化。有的时候甚至战争在影片中已沦为次要元素,这样不显眼的特征往往使得一部电影更容易被归类为爱情片、历史片或传记片,这也是现在战争片逐渐没落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