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沉默了除日本的电影
⑴ 求一部世界末日的电影,貌似是日本拍的
《日本以外全部沉没》嘛,给你详细资料,记得加分啊。
诞生于玩笑的短篇恶搞杰作
本片改编自筒井康隆的同名短篇科幻小说。顾名思义,这部作品和日本科幻史上的名作《日本沉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筒井的这部小说诞生于一句玩笑,是得到《日本沉没》作者小松左京认可的恶搞作品。
话说1973年,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没》出版后大受欢迎,成了史无前例的畅销书。小松邀集了几个相熟的科幻小说家聚在一起庆祝这次成功。那天,筒井有事耽误所以到得比较完,当他来到聚会地点时,其他人已经喝得有了醉意。席间星新一(已故日本着名科幻小说家,是小松左京与筒井康隆的好友)突然开起了玩笑:"如果日本沉没,流散到各国的日本人大概会受欺负吧。不过,如果日本以外的大陆全部沉没,那么反而世界各国的人都会冲到日本来,到了那时......"星新一口若悬河地说了许多有趣的创想,这个绝妙的主意让筒井大为兴奋,脑海中马上涌出了故事大纲,他立刻自告奋勇要将之写成小说,而小松左京也颔首赞成。一周后,30页稿纸的短篇小说《日本以外全部沉没》便诞生了。
出人意料的是,这部小说的影响力似乎并不亚于《日本沉没》。在1974年,《日本沉没》赢得了星云奖长篇作品奖,而《日本以外全部沉没》则赢得了短篇奖。成为日本科幻文坛的一段佳话。
小松左京和筒井康隆私交甚密。小松还是筒井的大媒人。这次《日本以外全部沉没》的电影化计划也得到了小松的大力支持。
《日本沉没》VS《日本以外全部沉没》
2006年夏,《日本沉没》的电影重拍版问世,而紧接着《日本以外全部沉没》也登上了大银幕,仿佛在影坛上重演了1974年星云奖的佳话。
在本片的新闻发布会上,《日本沉没》的投资方TBS电视台的负责人质问:"如果这部片子反而比《日本沉没》更受欢迎,那该如何是好?!"导演河崎连忙道歉。而筒井则开玩笑说:"如果《日本沉没》没能大红大紫,那我们就麻烦了!"这段对话引来了场内一片笑声。其实正如制作方所规划的那样,这两部主题相对、风格相反的作品接踵问世,恰恰推动了彼此知名度的提升。观众无论先对哪部作品持有兴趣,都会怀着好奇也去看另一部作品。
和《日本沉没》的沉重严肃不同,《日本以外全部沉没》完全是一部无厘头型的黑色幽默片。其中大胆的创想和简直肆无忌惮的恶搞令人捧腹不止,其独特的魅力造就的可看性,并不亚于前者。前者投以巨资所以场面宏大,低成本制作的后者在这方面根本无法与之比拼。然而片中简单的视觉特效却也充分达到目的,同时也巧妙地和整部影片的搞笑风格相吻合。
⑵ 如果日本沉没,那么小松左京写的小说《日本沉没》会不会在全世界大麦
1973年上映的《日本沉没》导演森谷司郎不知道会不会想到,在时隔几十年后的日本,真的遇到了9级地震以及巨大海啸、核辐射等这样的灭顶之灾,虽然岛屿并没有沉没,但是仍然有数以万计的灾民同电影中那般流离失所、痛不欲生。
2006年日本电影《日本沉没》新版上映,是当时灾难电影中的经典之作,现在看来,电影中对灾难画面、忧患意识、人性力量、地球物理知识等元素的展现依然不过时。电影与1973年那版一样,都是改编自日本科幻小说作家小松左京的同名作品。
小说是一部格局宏大、思想深远、感人至深有发人深省的作品,在发行后便达到了销量和口碑的双赢,不仅在日本文坛拥有极大的影响力,在中国也拥有很多读者,所以对于拥有庞大受众群的小说改编电影来说,是很困难的。
可能当年《日本沉没》这部电影或者是小说会被定义为科幻灾难片,但如今看来更像是一部纪录片,电影中记录着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的破坏场面,纪录着在这些大灾难面前,渺小人类的无助和绝望,也纪录着人民的智慧和坚持。
20世纪70年代发行的小松左京长篇小说《日本沉没》,从题材上看也很特殊——岛屿沉没,这种只会发生在岛屿国家的自然灾害,岛屿的沉没又与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自然灾害有关,但又不是最单纯的一种。作者选择沉没的,并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无名岛,而是日本列岛。
1973年和2006年版的电影并不相同,初版电影与原着相比几乎一模一样,但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对于一部长篇小说来说显得有些仓促,有的地方不清不楚,不过小说最后写了一个日本诞生的传说:孤岛上怀孕的少女诞下男婴,最终繁育出整个国家。(不得不佩服日本人思想中自带的顽强啊。)
2006年的新版虽然没有像小说里一样,让日本列岛沉没,而是凭借假想的科技实力,挽狂澜于既倒,将正在沉没的日本救活。这也算是电影导演的美好愿望了,虽然有点违背原着作者的初衷,不过电影与严肃的小说不同,所谓大众娱乐,让所有人满足才是最重要的。
所在2006年同年,日本还上映了一部名为《日本以外全部沉没》的电影,电影用恶搞的方式讲述除了日本之外其他国家全部沉没,最后全球的难民都涌入日本这片小地方,导致人口激增,物资紧缺,同样日本人的优越感急升,就在他们陷入高傲的情绪时,“岛国”也没有幸存,因此,在影片的结尾处,日本也只是活了短短的三年,之后全世界都沉没了……
这么看来,日本人从古至今始终摆脱不了危机意识所带来的的“岛国谦卑情绪”。
不过他们的“危机意识”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日本人在废物回收和利用方面确实训练有素,很少有人逾越规矩,只能说这种危机意识已经渗透到他们的血液里去,并不需要大张旗鼓的去宣传环保意识或者概念,因为他们也怕因为自己的行为导致自然灾害的到来,这应该能够看作是危机感给日本人带来的正面效应。
就像是电影《2012》带给人们的危机感一样,在2012年还没有到来的时候,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一点害怕,临近2012年更是人心惶惶,《日本沉没》和《2012》一样,都是领先全球似的做出一个告别手势,体现临摹好了未来,画上了句号,一次次用艺术的形式来做出假设,而今这种假设可能会成为现实的时候,国民和政府都应该保持冷静,这种姿态就是他们一次次“提前演习”的结果,至少能让人们意识到,科幻片的假设也是基于人类对灾难的恐惧意识而构建的,它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借鉴。
引用一句《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一句话:
“希望是一个美好的东西,而这种美好在于,它永不消逝……”
2019年10月,汤浅政明将与Netflix合作,制作出动画剧集版《日本沉没2020》。
虽然还是改编自《日本沉没》这部小说,但是故事背景却是以2020年东京奥运会之后的日本为背景,讲述的主人公姐弟在大地震发生后尝试逃离东京的故事,据悉这部动画一共十集,将于2020年播出。
时隔这么多年了,日本人用文学、电影、动画的方式来诠释《日本沉没》,可以说这个梗也已经根深蒂固了,动画导演汤浅政明表示:“国家是什么?日本人又是什么?生存场地与环境决定了什么?小时候我就有这些疑惑,为了得到解答挑战这部大作,在奥林匹克之年,一家人迎来关乎国家存亡的天地异变,敬请期待。”
不过事实证明,只要日本一天不沉没,日本的文艺工作者们就对 “沉没”这个题材的创作永远不会终止……
总的来说日本人可能一生中都存在这样的忧患意识,毕竟出生在一个岛国,常年地震,生命随时都会受到威胁,如果他们的生存空间更加广阔,可能他们的文明会更可怕,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日本人的侵略和占领意识,毕竟这些都已经根植在他们的潜意识里。
但是,和平年代我们本就该和平共处。
还是那句话“把每天都活得像最后一天那样。”
这样你会轻松一点,而且生存环境不只是日本的困境,也是全球面临的问题,随着人类对环境的不断索取,我们的生存空间也更加脆弱,在任何自然灾害面前,人类都显得微不足道,所有的逃避都是徒劳的,用力的活下去,言语很多是苍白无力的,只有在大难临头的时候,我们才会紧紧地抱在一起,即使真的无能为力,无法挽回,那也是尽力后的结果了。
我们彼此间都有一个期限,你会不会因此而勇敢?
文原创,图网络
⑶ 一部全世界人类都变异了的电影,好像是日本的,有好几年了,我记得其中男主角后来也是变异人,比如还有
寄生兽
⑷ 有一部电影 全世界都淹没了就只有日本没有
《日本以外全部沉没》
由河崎实执导,
筒井康隆、柏原收史等人主演的一部喜剧片。
影片改编自筒井康隆的同名短篇科幻小说,讲述了一个搞笑的故事。
⑸ 国外拍的全世界停电的灾难电影是什么
电影名称:《生存家族》
《生存家族》是矢口史靖自编自导的电影,由小日向文世与深津绘里主演,时任三郎、藤原纪香和大野拓朗等共同出演。
影片讲述了某天突然一切都不能用电了,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努力奋斗不断生存下去的家庭的故事。
影片于2017年2月11日在日本上映。
(5)全世界都沉默了除日本的电影扩展阅读
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指电荷运动所带来的现象。自然界的闪电就是电的一种现象。电是像电子和质子这样的亚原子粒子之间产生的排斥力和吸引力的一种属性。它是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电子运动现象有两种:我们把缺少电子的原子说为带正电荷,有多余电子的原子说为带负电荷。
1831年,法拉第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第一台发电机。他发现第一块磁铁穿过一个闭合线路时,线路内就会有电流产生,这个效应叫电磁感应。一般认为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是他的一项最伟大的贡献。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Siemens)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工业用发电机。
十九世纪末期,由于电机工程学的进步,把电带进了工业和家庭里面。在这个电气研发的黄金时代,日新月异、连绵不断的快速发展带给了工业和社会,难以形容、无法想象的巨大改变。做为能源的一种供给方式,电所具有的多重优点,意味着电的用途几乎是无可限量。例如,大众交通、取暖、照明、电讯、计算等等,都必须用电为主要能源。来到二十一世纪,现代工业社会的骨干仍旧依赖着电能源。在可看见的未来,电能必是绿色科技的主角之一。
⑹ 科幻片日本岛就要沉默了日本政府把人们放到很大很大的船上生活,这电影名字叫什么
就叫《日本沉没》吧,貌似先后一共拍过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