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想象力化为现实
❶ 细思极恐,电影中有哪些神预言成为了现实
无人驾驶汽车,人工智能机器人,机器人公民合法化,换头手术等等。一些比较科幻的电影,里面本来的情节只是预言,或者说是故事情节需要,想象力丰富而已,没想到全部变成现实,真的是细思极恐,楼主和我想到一块去了~
❷ 日本的感人动画和现实是一致的吗
“日本的动画就是反映日本当前社会所没有的东西。”
我想这句话应该不完全对,但也算是对的。但我想你的朋友的这句话应该算是以偏概全了,日本的动画有现实的一面。
我以前对日本动漫也没有什么兴趣,觉得二维动画没什么意思,但一次偶然,我看到了《Clannd》中的几幅画,觉得它深深的吸引了我,后来有个喜欢看动漫的朋友给我介绍了一下它的剧情,勾起了我的兴趣,觉得有时间一定要去看一看。开始的时候看了几集,还蛮好看的,可结局古河渚死了,那时我都快哭了。心想日本动漫原来这么好看,慢慢地也就喜欢上了日本动漫。到后来还爱屋及乌喜欢上了日本,决心将来赚够了钱一定去日本。
大家都知道日本对我们中国的恶行,所以当我迷恋上日本动漫的时候,有几个“爱国人士”就愤愤地骂日本,还说我是“卖国贼”。我不狡辩,确实,我一直都知道,学历史的时候我更是深深体会到这一点。但就算这样也不能让我改变我要去日本的决心,既然有梦想,有追求,为什么要听别人三言两语就改变呢?
楼主你想问“日本的感人动画和现实是一致的吗?”我的回答:这要你自己去考察一下,因为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有的人善于发现,那他就会发现一些别人所不能发现的美好的东西。我没去过日本,我不了解日本。我也说不清楚,但我认为,日本的现实与动漫的关系,应该就像中国的现实与电视剧吧。
我觉得日本的动漫应该是存在于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吧,有的真的很不现实,有的又有些接近现实。但是太感人的应该就很假了吧。楼主你只是想证实一下日本动漫是不是真实的,那为什么不自己去实践一下?你不能让别人的想法左右你。如果说你把想去日本当作自己的动力的话,那就请继续努力吧!
总而言之,我想说,应该没有人能给你确切的回答,这要看你自己怎么想。如果你的朋友仅仅一句话就让你顿时失去目标的话,那就请你再仔细想清楚,不要因此而失去目标。
我没有去过日本,也不能随便就给你一个回答。你的这个问题实在是太有深度了,但无论别人的回答是什么,那都只是一个参考,只是别人的想法,如果你真的想得到答案,就问问你自己的心吧,你自己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
❸ 如何评价日本动画电影《企鹅高速公路》
整体来分析一下,由于海的存在,才会出现大姐姐,而大姐姐会变出企鹅,企鹅又会去破坏海,整体是一个循环,就像片中戴眼镜小哥的一句话“这条小河没有尽头,只是绕着同一个地方在转圈”,就像是一个循环系统,周而复始。
整部电影围绕青山君展开,所以整部电影的变动也是由青山君的思维的改变而发展。这里我们将海比作青山君的幼稚思维,大姐姐比作青山君的成长思维,企鹅与颊脖龙就是青山君幼稚与成长的斗争表现。
在影片的前半部中,青山君一直处于非常理智的状态,但第一次出现幼稚行为的时候,大姐姐出现了,大姐姐第一次向青山君展示变企鹅,是帮助青山君拔牙,也就是成长。而海第一次出现,是一个小女孩带着青山君去的,对于小女孩来说,带着青山君去探索海,就像是几个孩子在分享玩具一样开心。前文说过,海是青山君的幼稚思维,而小女孩就像是大姐姐的幼稚时期,这段时间,青山君是快乐的。
影片中部大姐姐看到海,企鹅破坏海,导致小女孩对大姐姐的敌视,这也是成长思维与幼稚思维的第一次交锋,小女孩羡慕又敌视大姐姐,这也是幼稚希望成长的同时害怕成长。
影片后半部,由于大人发现海的蛛丝马迹,开始探索这片森林时,青山君开始害怕大姐姐被抓走开始任性,海也是由此开始变化,大姐姐也发生着变化,大姐姐不再只变出企鹅,同时也变出颊脖龙。这也许就是成长中伴随着幼稚,从而发生的迷茫。影片最后海破碎,大姐姐的消失,象征着青山君脱离幼稚,真正的走向成长“我答应她不会哭”。
❹ 有哪些电影情节变成了现实
我想说到军事机器人,很多人都会想到《终结者》系列,军事机器人的电影数不胜数,他们代表了人类对于控制一切的迷思,同时又深沉藏着对未来、科技的恐惧。军事机器人正在向我们走来,从天上飞的察打一体无人机,到陆地的排雷机器人、拆弹机器人,还有可在海底匿踪的潜水机器人,它们已经成为庞大国家暴力机器的一部分。
❺ 那些年科幻电影里的黑科技有哪些成为了现实
电影中的2001与现实中的1969
无论是光怪陆离的的星际穿越,还是颓垣败井的废土世界,科幻电影架空的时空,一直在努力营造距离感和割裂感拉长时间维度,将观众迅速带入科幻世界。不过,正如火爆的《头号玩家》,科幻电影的最大价值在于天马行空描绘出可以跨越银幕的硬核科幻,人工智能,作为硬科幻电影的宠儿,充当了填补观众探寻未来意义心理沟壑的润滑剂。
自1965年正式提出人工智能算起,50多年,AI在好莱坞电影和现实中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大银幕上,以梦工厂为代表的电影制作公司,塑造了无数出神入化的AI形象,成为普罗大众对科技崇拜的源泉所在,满足了人类对未知生活方式的向往。
一定程度上,科幻电影也成为科技行业的启蒙者,移动电话之父马丁库帕就承认,他发明第一台移动电话正是受了《星际迷航》中“通讯器”(communicator)的启发。正如迪斯尼动画电影中,总会有一个捧哏的话唠动物角色,人工智能机器人也是科幻电影的标配。伴随着电影塑造的经典AI根深蒂固形象,人工智能被视为下一个从银幕上走出来的科技。
《星际迷航》中的通讯器
电影2001年:人工智能飞船迈向木星
现实1969年:登月飞船算力不如手机
1968年一部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的电影横空出世,这就是《2001漫游太空》,电影将未来锁定在了33年后的2001年,“发现一号”太空飞船向木星进发执行太空任务。除了飞行员和宇航员,还有一台具有人工智能、掌控飞船的电脑哈尔9000,哈尔9000被设定为一个永远不需要关机,从不出错的人工智能形象,它可以用自然语言沟通,带有人类情感和趋利避害的生物属性。
哈尔9000(图片引自网络)
哈尔的声音温和友善,让人产生发自内心的暖意,在茫茫太空孤独旅行,它也成为了人类最好的交流伙伴。
影片大篇幅展示了2001年人工智能哈尔与人类的互动,比如与鲍曼下国际象棋并轻松赢了对方。它可以毫无障碍的理解人类的语言和情感,甚至能够在人类躲着自己谈话的时候,读出唇语。在得知自己会被强行关机之后,哈尔还能够作出先发制人的反应。最终,在杀死三位宇航员之后,哈尔被男主拔出了记忆板。
哈尔与人类下国际象棋(图片引自网络)
这部电影展现了人们对2001年的畅想,尽管我们距离“未来”已经过去17年,人类仍未实现随心所欲的漫游太空,但当时一些接近想象力巅峰的预测已经实现。比如电影出现的iPad、视频通话的雏型已经普遍使用,甚至iPod的名字都源于电影维修小飞船的名字Pod。
视频通话(图片引自网络)
电影中iPad的原型(图片引自网络)
而哈尔作为人工智能的雏型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括Siri在内的现有语音助手都是对哈尔的一脉相承。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上映几个月后,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26年以后的1997年,IBM深蓝超级计算机打败世界排名第一的国际象棋选手加里卡斯帕罗夫,让深埋电影中的隐喻变为现实。
NASA登月导航计算机算力综合不如手机(图片引自NASA)
《2001漫游太空》寄托了人类开拓星球的思潮,但1968年的现实是,即便登月用的导航计算机主频也只有2.048MHz,所有登月电脑的性能加起来都不如现在一部手机的运算能力,更不用谈人工智能所需要的强大算力和海量数据的支撑。
80年代到90年代的很多电影很少有揉入硬科幻的人工智能形象展现,无论是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还是《机械公敌》、《月球》、《银河系漫游指南》AI 机器人 Marvin,电影更多的是披着科幻外衣去对人性复杂的探讨,鲜有以科技或科学猜想推动情节。
电影《人工智能》(图片引自网络)
集中在2013年到2014年上映的几部电影,开始继续从硬科幻的角度探讨人工智能,与此前天马行空的机器人相比,这些人工智能形象更加超前,但也更加接近现实。
电影中的2025与现实中的2016
电影2025年:手机女友成为现实
现实2016年:语音识别与人类打平
《星际穿越》大量展示了虫洞、黑洞、多维空间以及广袤的星际旅行场景,诺兰导演甚至邀请到了天体物理领域的顶尖大牛基普索恩担任影片的科学顾问,保证了影片科幻属性足够硬。TARS作为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带给观众很多亮眼之处。
《星际穿越》中的智能机器人(图片引自互联网)
在电影中,TARS会说话能思考,甚至能够麻溜利索的变形在滔天巨浪扑来之前拯救安妮海瑟薇。在解密引力之谜甚至在五维空间里,TARS都以恪尽职守的高级助理形象出现,高效完成任务指令,可以说缺少TARS,人类的智慧无法完成这项艰巨的太空任务。而重建TARS时,那个幽默度的桥段让冰冷的机器形象多了一份人性。
《星际穿越》中的智能机器人(图片引自互联网)
观众偏爱TARS,更多在于,相比于无所不能的机器人,TARS没有被设定为拟人形象,不锈钢拼接起来的外观更符合人类世界设定下的工业产品,与现实更接近。
而约翰尼德普在《超验骇客》的人工智能突破就显得惊世骇俗,你能想象有一天你的躯体死去精神意识却被保留在互联网上,而且可以无所不能,《超验骇客》打造的一流的科幻概念超越了很多硬科幻设定的范畴,将我们能想象到的人工智能进一步升级,以去实体化的虚拟形态存在。
电影《超验骇客》(图片引自互联网)
在电影中,生化形态的人工智能高概念让德普无所不能,与此同时去中心化的生存方式让他无处不在,如同正在火热的区块链,这种繁衍形态让传统势力很难通过拔电源将其消灭。
电影《超验骇客》(图片引自互联网)
如果说《星际穿越》和《超验骇客》还距离我们认为的人工智能太远,电影《Her》所打造的智能环境简直是死宅单身狗的天堂。故事发生在17年以后的2025年,内向宅男西奥多托姆布里遭遇分手后,寻求一款叫做OS1的智能操作系统聊以慰藉,操作系统化身为一名叫做萨曼莎的“女性”(斯嘉丽约翰逊声),她风趣幽默又善解人意,她学习和进化的速度让西奥多感到不可思议,甚至能够帮助以写情书为本职工作的男主检查拼写和语法。
电影《Her》(图片引自网络)
萨曼莎脱胎于类似苹果HomePod/亚马逊Echo这样的智能音响,以机器人女友的形象对外展示,并以卡片机的终端对外销售。OS1所代表的人工智能比17年前的智能音响有了长足的进步,它所有的交互通过自然语言完成,背后有一套完成的养成逻辑,依靠语音、图像识别和神经网络算法,能够与用户沟通迅速成长,并依靠与数千名用户“谈恋爱”不断进化,达成完美情侣,可以说这一形象几乎满足了人类对未来智能伴侣的所有想象。无疑,在众多人工智能形象中,OS1更接近我们真实生活。
OS1帮助男主检查语法和错别字(图片引自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法国计算机科学家 Pierre 受电影中 AI 作音乐的启发,研制了一款先进的能作曲的 AI —— Avia,不仅所作曲子出了专辑,应用到重要庆典、NVIDIA GTC 2017中,而且 Avia 还成了国际作曲家。
OS1的终端形态更像目前的智能手机(图片引自网络)
这是观众的反馈,同时也有这足够牢固的现实基础。OS1有着足够强大的算法和硬件配套,与现实生活中的智能音箱相同的交互逻辑和演化路线,增强了用户的认同感。
从亚马逊Echo到OS1还有17年的路要走。
单拿语音识别来说,从1952年贝尔实验室研制了第一个可十个英文数字的特定人语音增强系统一Audry系统,到2016年微软发表论文称语音识别上的技术已经高于专业的人工速记员,达到了与人类同等交流对话的水平,中间走了64年。这背后涉及到的卷积神经网络及LSTM神经网络,以及自由格人机界面听觉训练虽非易事,但我们有理由相信17年以后的Echo就是OS1的原型机。
从2001年走到2025年,科幻电影所塑造的人工智能形象愈发保守,好莱坞电影开始通过与现实接轨的方式应对观众的审美疲劳。对应到现实世界,人类的人工智能则来到了一个集中爆发的阶段。在看过了无数个哈尔、Marvin、TARS之后,我们也正在按照电影中的酷炫思路打造活生生的人工智能。
比如AlphaGo,它是第一个击败人类职业围棋选手、第一个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程序,和IBM的深蓝超级电脑有着同样举足轻重的意义,意味着人工智能的时代从电影银幕走到现实中来。
人工智能对弈围棋(图片引自谷歌)
Google的AI法宝还不止有AlphaGo,引入NMT神经网络的Google翻译、会主动管理照片的Google Photo、像OS1跟你聊天的Google Allo、语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以及更帮你看到东西的Google Lens都是Google组装一款超级人工智能终端的模块化产品。
而这一切模块化产品都可以组装在一款智能手机上,尤其是5G网络带来的速度和数据支撑,被认为是人工智能最终爆发增长的终端。随着移动设备的增加,数据也逐渐海量,尤其是5G时代,大数据的支撑,让人工智能有了爆发基础。
手机中Siri曾经被视为人工智能在现实中的形象,但烂尾的效果最终让Siri成为众人调侃的形象,甚至对消费者对人工智能产生了负面影响,据一份2016年的调查显示,只有3%的用户在公共场合使用过Siri,如此尴尬的数据以至于最后库克不得不连夜从Google挖人。
手机人工智能初探
4月4日,苹果公司宣布,前一天离职的谷歌前搜索兼AI高级副总裁John Giannandrea(约翰詹南德雷)加入苹果,担任“机器学习及人工智能战略”总负责人,成为苹果第16位核心管理层高管,直接向CEO库克汇报。急切的挖人举动让苹果的AI焦虑一览无遗。
吾家有AI初长成 Jovi初探银幕梦想
除了苹果,赶赴人工智能这波浪潮的手机公司大有所在,并开始为人工智能打造形象,这里面还包括打造AI品牌Jovi的vivo,Jovi和哈尔、TARS、Alexa一样,是驻留在智能手机中的人工智能。
现在Jovi虽然只是探索AI的第一阶段,但却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很好的演化路径。背靠骁龙AIE(人工智能引擎),以骁龙神经处理引擎(NPE)软件框架和神经网络(NN)库为接口的异构计算方案。其具有广泛接纳性的逻辑,极高的兼容性,精准而庞大的计算力,成为了Jovi AI的推动力,并为消费者量身打造实现智能场景应用的vivo X21手机。
vivo打造的人工智能想象Jovi
功能上Jovi 助理拥有系统全局级的智慧识屏功能,可以让用户的所有操作节点智能化,替代繁琐重复甚至需要思考的操作,让我们可以高效管理生活和工作事物。比如在界面中长按一段文字即可触发识屏功能,该功能会快速识别并智能提取用户长按的文字信息,然后用户就可以就此信息进行快速查阅/扩展及相关操作。
Jovi人工智能
AI应用到相机,Jovi则可以自动识别你的肤质、肤色、性别、年龄,并且会学习你的使用习惯,在你每次自拍的时候为你选择一种最适合的美颜效果。回望2001年的哈尔,Jovi正在替代它的角色,只不过不是在宇宙飞船,而是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起居,你定了车票、机票,它会提醒你时间、目的地天气和机场路况;你上网购买了快递,它会告诉你快递单号是多少并一键帮你快速查询物流;如果你喜欢看球赛,它会帮你跟踪欧冠和NBA赛事;它能在你出行前,为你安排行程。
Jovi人工智能
我们可能习惯了手机作为一个冰冷的连通机器,但Jovi赋予了机器血肉,Jovi能够不断地学习,就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伙伴一样,认识越久就越懂你的需求,随时给你最好的生活建议,并打理好了生活的一切。
未来,你和手机不再是简单的交互,而是养成关系,Jovi所代表的人工智能可以被养成高效贴心的商务管家,也可以被养成为体贴入微的女友。它不会随着你更换设备而丢失,正如《超验骇客》中的德普一样,跟随互联网随遇而安。现在Jovi所代表的手机人工智能,正在朝《Her》中的2025年走去。
尽管霍金临终前曾警告人类要警惕人工智能,但他仍然承认“创造AI的成功可能是我们人类文明历史上最大的事件,我们生活的每一方面都会因为人工智能改变。”
我们会在“绿洲”里汇聚,还是在2049相遇
时间随着电影往前走,在《银翼杀手2049》中的2049年,城市已经失控并崩溃。虚拟人工智能乔伊成为复制人K慰藉的对象,在2049年依靠全息投影投射成像的虚拟人可以随意出售,除了没有实体,她已经完全和人类无异,情商智商超高也更为体贴,成为不少宅男倾慕的对象。
电影(银翼杀手2049)中的虚拟投射人工智能(图片引自网络)
作为一款成熟的人工智能产品,我们在电影里见证了乔伊从机械装置投影到投影设备移动化全新升级的过程。尽管很多人认为复制人是鬼扯,但这个投射装置的升级让不少人认为在2049年更容易实现。距离2049还有21年,依靠现有的人工智能基础,我们相信乔伊真的有可能在2049年从银幕走出来与我们相遇。
可移动版乔伊(图片引自网络)
无独有偶,斯皮尔伯格在《头号玩家》中也将2045年设定为世界崩溃的边缘,眼花缭乱的VR世界让快要凉了的VR厂商起死回生,终于有了用例可以背书。人工智能也好,VR也好,都是科技高速发展的终极产物,或许那天世界依旧运转良好,我们和朋友在“绿洲”里相聚,回家在2049里缠绵。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科幻电影则完全源于天马行空的想象,科幻与现实看似两条平行的世界,我们深信二者的时间线和想象力最终会因为不懈努力在未来交汇在一起,这一天我想并不遥远。
❻ 一部电影名字,日本的
就是《赌博默示录》
是日本的天才演员藤原龙也的新作,藤原龙也就是真人版的《死亡笔记》里的夜神月。。
但是。。说实在的。这部新作。。感觉很一般啊
凭心而论,剧情很有想象力。。但是难脱日本电影一向的做作感
❼ 找一个日本的动画片阿,挺老的了 好象是属于奥特曼之类的是现实和动画一起的可能
是“超级战队”中的一个吧,和奥特曼、假面骑士一样也是属于科幻特摄类的。
不过“超级战队系列”中一共有32个战队。这些战队多数都是5个人,你所说的那几个颜色,红色的是头,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一支队伍。
可以在这张图中找找看你记忆中的战队造型。https://gss0..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ke/pic/item/8605f5f8e4fc681cd8f9fd61.jpg
日本三大TV特摄之一 —— 超级战队系列
即战队系列(スーパー戦队シリーズ)是日本朝日电视台于1975年开始制作的TV特摄系列片,目前的制作班底与假面骑士系列一样,是日本着名的东映制作公司。在超级战队至今为止33年的悠久历史中,共诞生了32支风格迥异的战队。作为一个非常庞大的特摄系列片,超级战队系列与拥有42年制作史的奥特曼系列、37年制作史的假面骑士系列并列为日本最受欢迎的特摄节目、一起共同构成日本特摄铁三角,我们称它们为“日本TV特摄三大系列片”。现在的播出时间为日本当地时间每周日早上7点半至8点。
二 超级战队的诞生与发展
作为日本TV特摄片的代表作之一,超级战队系列多位英雄共同战斗的基本线路,是由东映的制片人平山亨提案的。据说当年同样身为初代《假面骑士》制片人的平山,看到片中假面骑士1号与2号共同演出的剧集与其他剧情相比获得了更高的收视率,从而萌发了“战队”这一构思。所以他开始构思干脆让许多英雄从第1集开始就共同登场的设想。但无论是那时的奥特曼还是假面骑士,都是以一个主要的英雄形象为主进行编剧。平山这个构思在当时来说,无疑是非比寻常的,因为它摆脱了“英雄一个人作战”这种以往常规的束缚。
后来,他这一构思终于在“假面骑士之父”石森章太郎老师的帮助下化为现实,由平山担任制片人、根据石森原作改编的5人战队特摄英雄节目《秘密战队GO连者》于1975年4月开始播出,为期2年总共播出84集。从此拉开了超级战队系列的序幕。《秘》打破以往特摄节目的常规,破天荒的在一部特摄TV片中同时推出5名主角。当时的特摄大多是以单人英雄为主的作品,而超级战队系列更加强调了团队的合作精神。该片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日本特摄迷友很大的好评,成了收视率普遍超过20%大受欢迎的特摄节目。
此后,超级战队系列则由制作团体“八手三郎”续写,该系列的特摄战斗场面相对来说是按公式化发展:“先由等身大的超级战队成员联手击败等身大的怪物敌人,然后怪物在被打倒后将身体巨大化,超级战队成员召唤出战队的合体机器人,而与巨大怪人进行肉搏,最后战队合体机器人使用终极武器将敌人砍爆“。东映以这种理念为惯例制作下去,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与积淀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超级战队系列片。
《超级战队系列》在1979年之后,在奥特曼系列连续20多年没出新片、假面骑士系列时断时续最终也暂停的情况下,赢得了观众和自己的市场,在那段特摄相对萧条的日子了撑起了日本TV特摄片前进的大旗。
三 超级战队的特色简介
作为一个大的系列,超级战队系列片都有以下几大的共同点:
一,战队并非单打独斗的个人秀,为对抗集团化的敌人,战队必须合力来克服困难协力与各种各样的敌人战斗。
二,战队至少会有一名女性成员(1981年全体都是大老爷们的太阳战队除外),颜色往往为黄色和粉红色。
三,所属成员一般为五人,俗称五人战队(少数例外,如最新的兽拳战队就是三人),各战士身着同一款式不同颜色的战斗服。其中主角中的主角往往都是以红色为主,而红蓝两色则是每个战队的必选颜色,其余其次为黄色、黑色、绿色和粉红色。
四,成员之间的个性几乎都不相同,怎么把这些不同个性的队员捏合成一个整体也是本系列的一大特色。
五,一般来说,在片子中期还会出现第六名主角战士。(1992年的恐龙战队之后)
六,该系列的敌方势力及怪兽怪人往往都会请日本着名的声优前来客串,像饭冢昭三、塩泽兼人、大冢明夫、关智一、草尾翼、潘恵子、置鲇龙太郎等都曾先后为本系列献声。在2007的《兽拳战队》中更是请到了人气极旺的石田彰出演罗嗦的小苍蝇。
另外,超级战队系列所属作品之间,除了《电子战队》与《太阳战队》之间存在联系之外,其他的作品与作品之间没有明确的世界观关联。《超力战队》之后的作品,每年都会拍摄最新的战队与上一年度的战队共演的特别节目。虽然相互的世界不同,但却能出现在一起。这也是该系列的一大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至今《超级战队系列》每年都会推出自己的新作,已经连续推出了29年了,其中一年都不曾间断过。一部电视系列片能持续如此长的时间,这在日本的TV特摄制作史,乃至日本电视剧制作史上都是空前的。
四 超级战队系列发展史
战队名 播出时间/集数 累计集数
秘密戦队ゴレンジャー 1975年4月5日 - 1977年3月26日/全84话 84话
ジャッカー电撃队 1977年4月2日 - 12月24日/全35话 119话
バトルフィーバーJ 1979年2月3日 - 1980年1月26日/全52话 171话
电子戦队デンジマン 1980年2月2日 - 1981年1月31日/全51话 222话
太阳戦队サンバルカン 1981年2月7日 - 1982年1月30日/全50话 272话
大戦队ゴーグルファイブ 1982年2月6日 - 1983年1月29日/全50话 322话
科学戦队ダイナマン 1983年2月5日 - 1984年1月28日/全51话 373话
超电子バイオマン 1984年2月4日 - 1985年1月26日/全51话 424话
电撃戦队チェンジマン 1985年2月2日 - 1986年2月22日/全55话 479话
超新星フラッシュマン 1986年3月1日 - 1987年2月21日/全50话 529话
光戦队マスクマン 1987年2月28日 - 1988年2月20日/全51话 580话
超獣戦队ライブマン 1988年2月27日 - 1989年2月18日/全49话 629话
高速戦队ターボレンジャー 1989年2月25日 - 1990年2月23日/全51话 680话
地球戦队ファイブマン 1990年3月2日 - 1991年2月8日/全48话 728话
鸟人戦队ジェットマン 1991年2月15日 - 1992年2月14日/全51话 779话
恐竜戦队ジュウレンジャー1992年2月21日 - 1993年2月12日/全50话 829话
五星戦队ダイレンジャー 1993年2月19日 - 1994年2月11日/全50话 879话
忍者戦队カクレンジャー 1994年2月18日 - 1995年2月24日/全53话 932话
超力戦队オーレンジャー 1995年3月3日 - 1996年2月23日/全48话 980话
激走戦队カーレンジャー 1996年3月1日 - 1997年2月7日/全48话 1028话
电磁戦队メガレンジャー 1997年2月14日 - 1998年2月15日/全51话 1079话
星獣戦队ギンガマン 1998年2月22日 - 1999年2月14日/全50话 1129话
救急戦队ゴーゴーファイブ1999年2月21日 - 2000年2月6日/全50话 1179话
未来戦队タイムレンジャー2000年2月13日 - 2001年2月11日/全51话 1230话
百獣戦队ガオレンジャー 2001年2月18日 - 2002年2月10日/全51话 1281话
忍风戦队ハリケンジャー 2002年2月17日 - 2003年2月9日/全51话 1332话
爆竜戦队アバレンジャー 2003年2月16日 - 2004年2月8日/全50话 1382话
特捜戦队デカレンジャー 2004年2月15日 - 2005年2月6日/全50话 1432话
魔法戦队マジレンジャー 2005年2月13日 - 2006年2月12日/全49话 1481话
轰轰戦队ボウケンジャー 2006年2月19日 - 2007年2月11日/全49话 1530话
獣拳戦队ゲキレンジャー 2007年2月18日 –2008年2月10日/全49话 1579话
炎神戦队ゴーオンジャー 2008年2月17日 - 正在放送
截止到2006年《轰轰战队》第19话,超级战队系列已经突破了播出1500集的记录。
转自奥盟Tindetor
POWER RANGERS是日本东映方面授权外国的FOX制作公司以本身日本的战队故事重新拍摄。首部的POWER RANGERS是恐龙战队Morphin,因其故事内容及恐龙形态受西方人喜爱,FOX及此便买下版权开拍Morphin,日版和美版的剧情有所不同。及后来FOX也开拍其他的美版战队系列。从1993年至今已制作多个系列,播出了15年。2008年最新超级战队系列,对应日版的2007年的兽拳战队,故事讲述了3名年轻人能变身为超级战队,运用体内的拳法力量,打败邪恶的敌人--大师的故事。
美版超级战队系列分别与日版的对应关系:
1993 MIGHTY MORPHIN POWER RANGERS season 1 对应日版作品:92恐龙战队
1994 MIGHTY MORPHIN POWER RANGERS season 2 对应日版作品:93五星战队
1995 MIGHTY MORPHIN POWER RANGERS season 3 对应日版作品:94忍者战队
1996 POWER RANGERS ZEO 对应日版作品:95超力战队
1997 POWER RANGERS TURBO 对应日版作品:96激走战队
1998 POWER RANGERS IN SPACE 对应日版作品:97电磁战队
1999 POWER RANGERS LOST GALAXY 对应日版作品:98星兽战队
2000 POWER RANGERS LIGHT SPEED RESCUE 对应日版作品:99救急战队
2001 POWER RANGERS TIME FORCE 对应日版作品:2000未来战队
2002 POWER RANGERS WILD FORCE 对应日版作品:2001百兽战队
2003 POWER RANGERS NINJA STORM 对应日版作品:2002忍风战队
2004 POWER RANGERS DINO THUNDER 对应日版作品:2003爆龙战队
2005 POWER RANGERS SPD 对应日版作品:2004特搜战队
2006 POWER RANGERS MYSTIC FORCE 对应日版作品:2005魔法战队
2007 POWER RANGERS OPERATION OVERDRIVE 对应日版作品:2006轰轰战队
2008 POWER RANGERS JUNGLE FURY 对应日版作品:2007兽拳战队
❽ 日本那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动画片好刺激啊,为什么国产动画片就这菜!~~~
下面是复制的。
中国动画基本都是被XX总局掐着脖子做出来的,中国不缺人才,问题是人才都被XX总局枪毙了……
转一下这贴,基本说明了中国动画的悲惨现状:
不说太多
第一,在制作的时候,我们经常为经费发愁,原因很简单,缺少投资,国内市场对动画毫不重视,或者说对他的商业价值认识不足.比如最近我一个同行参与的某30话某动画,原定经费是280万,结果一砍再砍,到最后不足计划经费的百分之40,导致很多原本需要专业人氏制作的底层东西,全靠他们剧组在摸索制作,导致周期爆长,整个制作完全围绕在省钱两个字上。
第二,很多剧情无法制作,其实这个时代的动话制作者,自己大多也在看日漫,网络小说。什么剧情受欢迎,其实大家都清楚。但是知道归知道,制作归制作。可以无奈的讲,那些受欢迎的剧情,不是不能做,而是不敢做。因为做了全是浪费掉,根本不能通过审批,如果上面良心大发,宽容一点,就是把内容一砍再砍。
第三,美工问题。完全不缺少动漫美工人才,日本的众多动漫,有N多都是中国人在制作底层美工,甚至有不少这样的公司。或者业余的美工爱好者。比如高达 SEED,几乎美工几乎全是在中国制作。因此真给我们足够的资金,目标是做一部日本风格的动画,那实在太简单了。可惜,做的不是日本风格,而中国的风格,老实说,行内乃至所有中国动漫爱好者至尽没摸索到头绪。我们没哪个钱去请人。严格说,经常为两三千块的经费把脑子想爆炸。这个可能是行外人不能想象的吧!
第四,剧本重视不足,或者说动画的灵魂,漫画,在中国完全没有发展起来,原创动画剧本,很遗憾的说,中国没有专门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而反观日本,专门有一大票这样的人在吃行饭。外行创作的剧本,或者说根本是为了赶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没内容,没水准,受政策制约,本来先天就不足,再加上被国内审核方式限制了手脚,真的很难。
第五,大家在说蓝猫怎么怎么垃圾。不过大家晓得不晓得蓝猫乃至周边赚了多少钱,他的投入又是多少。如果我说,蓝猫的收益可以比拟中国20年动画的总和收益总和的两百倍,不晓得有没人会相信。这部动画我不评价,但是在中国,只有做这种类型或者(包括制作流程)才能赚到钱,我不晓得大家信不信。如果中国制作全金属狂潮(我个人比较喜欢),有人投资就可以做的出来,但是我可以保证,投入多少就赔多少,不会有一家电视台会播放,不会有任何一个国内发行商会买。
第六,看到总是说中国动画工作者技术上比不上国外。或许3D技术上,中国还不成熟,但在2D上,我可以肯定,我们完全不落后旁人。25钟的动画,日本、分镜稿大约有3-7万张以上。我们呢,以十除吧!日动画,制作人员有多少,我们以20除吧!经费上,估计快要以百除了。日本一部OVA大约都是4千万人民币左右的制作成本。我们呢,给50万烧高香了。
没钱自然没技术,没钱自然没办法把所有底层交给专业人员。而且他们大多在为国外打工。没钱自然谈不上什么宣传,谈不上什么配音阵容,谈不上什么动画的分镜头的衔接,因为大家都在赶,周期越长,经费越紧张。根据我知道的,有部分中国动画,在没制作完成就假死了,N久之后,筹到点钱,就匆匆受尾。
行内的情形就是这样。为什么这样,很简单,中国消费动漫的有多少人,有多少人是花钱来看,花钱来供应这个市场的,没有钱,没有钱,没有钱。很无奈,因为大家的收入比起国外,次的很远。中国没有多少人会因为喜欢蝙蝠侠,而去买上万本不同版本的正版漫画版全餐,上千种的正版动画影碟。以及能堆成山的正版周边产。音乐CD。等等等等。
原因是中国动漫爱好者,都不愿意把钱花在我们动画的身上。在网上看着免费的动画,几个好友合买或者租散装光盘的VCD。如果一个收入1000块的动漫爱好者,能一个月投入20块,甚至10块钱,那么我相信我们的经费就远比现在多10倍,甚至以上,国家的审核也就不会这么严格。投资方也会加大支持,并且抢着投资。可以一切都没有没有还是没有。
坦白说,大家在制作动画的时候都是认真谨慎的。如何省钱,又如何能保证最底的动画质量,头疼着,头疼着。赶工,赶工着。骂的人不肯给我们投入。其实小白这个词,恐怕最早是从我们这里流传出去的。小白的真正意思不是说什么无知,或者愚蠢。而是说看白片或者白看的。
说实话,我应该恨你们这些人,因为明明有能力去支持我们的进步,却只知道漫骂。但是我又恨不起来,毕竟环境就是这样,我们做出来的动画质量就是这样,中国的观众就是这样。
对此,中国视协卡通艺委会副主任傅铁铮给网友作了一番中肯的分析:”中国动画片同国外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首先是我们中国人对动画或者卡通这种艺术,或者说艺术产品本身的特质认识不清楚。我们很少考虑到观众或者是消费者对卡通这种文化产品的消费诉求是什么?我觉得人们看动画片或者购买卡通产品的第一诉求是‘找乐儿’——寻找快乐是人们在纷忙工作或生活之后的第一诉求,所以当你设计一部动画片的时候,能不能给大家提供快乐,应该放在第一位。我曾经自己试图拍过一部动画片,我在写导演阐述的时候就强调,我们的片子要给大家提供什么?第一,是快乐;第二,是快乐;第三,还是快乐。我认为国产片和外国进口动画片的第一差距就在这点。〃
傅铁铮因为每年组织中国卡通产业论坛而蜚声国际动画界,他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观点:”暂不宜过多强调的口号是所谓‘寓教于乐’。实践证明在中国这个习惯于‘铁肩担道义,辣手着文章’的传统文化氛围内,过分强调‘寓教于乐’的结果,就是有教无乐,所以中国的孩子不喜欢看,外国的孩子看不懂,这是中国动画的很大悲剧。如果上述问题不能很快地解决,其结果就是让别人的文化产品占领我们的文化市场,占领我们的荧屏,占领我们孩子们(从儿童到青年)的心灵。〃
”别人的文化产品〃指的是什么?傅铁铮没有明说,但业内人士都知道是日本动漫。近十年来,尽管官方一再限制日本卡通进口,但散装光盘日本漫画书和动画片光盘还是遍地开花。
从”三字经〃开始的中国传统启蒙文化,向来是一种”前谕文化〃、一种满堂灌式的教化,用孩子的激进眼光看甚至是一种弱智文化。国产动画片就是这种启蒙文化忠实继承和发扬光大的新载体。国产小说、影视剧尚有《红衣少女》、《男生贾里》、《多思的年华》等比较接近少年儿童心理的作品,而从国产动画片中基本上看不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其作者还沉迷在五十年代的小生产社会生活图景中。在动画片的技法和功能上,有三大误区,即”寓教于乐〃(教化)、动物化(以动物为主角,教化的副产品)、民族化(拒绝时尚的代名词)。中学生痛斥国产卡通为”弱智卡通〃,是”愚民文化〃的产物。而很多文化人看不上的日本动画片,恰恰是改变了东方启蒙文化居高临下的姿态,是一种青春启蒙片。日本动漫所渲染的友情、爱情、励志等等,都属于”同谕文化〃的范畴,是年轻人的相互激励和取暖。前些年中国第一部青春卡通片《我为歌狂》虽然只做了52集就因经费不足而夭折,却在中国动画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部分剧作者借助这部昙花一现的电视动画片,在图书市场上为个人大赚了一笔,甚至还出现了《我为画狂》一类跟风的图书。
如果你在大街上随机询问行人:日本动漫产品的受众平均年龄有多大?恐怕很多中国人都猜不到——竟然是32岁!那么,中国动漫迷的基准年龄有多大?以当初看《圣斗士星矢》的那代孩子推算,今天大约已经22 岁,上大学了!但中国动画企业制作的多数作品观众定位还是像《蓝猫淘气3000问》那样——14岁以下!生产者和消费者面临一个如此尴尬的年龄错位:14 岁以下产品的生产者,如何去满足22岁左右的消费者?
时至今日,我们可以这样断言:大灰狼、小白兔和猫狗一类动画一统中国卡通消费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新动漫的脚步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了猫狗动画的”霓裳羽衣曲〃。
日本动漫:魔鬼还是先驱?
中国人接受美国迪斯尼卡通并不困难,一位着名人才学家盛赞:迪斯尼卡通片”值得每一代孩子至少看一遍〃。但对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兴起的日本卡通热,成年社会颇不以为然。握有卡通引进审查大权的文化官员对日本片保持高度警惕,新闻媒体干脆指斥日本动漫为”垃圾〃。
与此同时,在众多网站的动漫论坛上,为数众多的青少年却在兴高采烈地交流着观看日本动漫的心得。
日本动漫陪伴自己走过十年光阴的网友”Sarge〃,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自己这一代人与动漫的不解之迷:
小时候第一次接触到的就是日本风靡全球的《铁臂阿童木》。那神奇的拥有十万马力的机器少年,拥有人类的善良和正直情感;最邪恶的却是从不把机器人当作人类看待的人。
中学时父母给的零用钱从来不买零食,全存起来买漫画,然后再和朋友交换着看。出了两部影响我最深的动画《橙路》和《太空要塞》和漫画《七龙珠》。
进入高中了,接触到的漫画一下子变得繁杂了起来。反正只要你去书摊,几乎什么漫画(散装光盘的)都有。
到了大学,无意中看到部《ghost in the shell》(也叫《攻克机动队》)的动画片。我第一次看到了一部以电影手法拍摄的动画,那种画面的剪辑跳动和以及背景插曲、配乐都简直让人目瞪口呆,我的心中似乎有什么在燃烧。找到《太空堡垒MICROS-PLUS》、《橙路剧场版》,我觉得简直要疯狂了。
离开学校后,看到好几部难忘的动画电影《浪客剑心追忆篇——十字伤》,那种让人喘不过气来的血淋淋的搏杀、那种冷酷中却又带点忧伤的眼神,还有那把永远流淌着敌人鲜血的利刃。然后是大师宫崎峻的动画电影《幽灵公主》、《梦幻街少女》。宫崎峻成为我最崇拜的人。如果能够,我愿意做宫崎峻大师笔下的一只展翅高飞的鹰,去亲眼瞧瞧那悬浮在半空的天空之城、去拜访大山深处的精灵……
如今的我已经不再年少(23岁,已经很老了!)可是那些最美妙的记忆却永远地留在了那个虚幻的国度,每当我累了的时候,我都会打开那些尘封的漫画,再次回到那美妙的世界中,做个自由的精灵,去享受那种要让人大声呐喊的快乐。
这简直是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虽然老派的成年人听了不免要摇头苦笑。
网友最大的苦恼是媒体对日本动漫的报道不够全面,而且带有某种”刻板印象〃,总认为日本的动漫作品”有很多暴力、-_-#内容〃,属于”精神鸦片〃、”文化侵略〃。这样的结论并不是空穴来风,日本动漫中绝对存在”文化垃圾〃。媒体的缺陷只是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有网友对媒体抨击《灌篮高手》”宣扬不良少年早恋〃不敢苟同,反问”怎么看不到不良少年被体育精神感动,真正爱上体育的整体故事呢?〃媒体批评《机器猫》”全是漫无边际的瞎想〃,网友也质疑:”失去想象力的民族是要灭亡的民族!〃
网友”sukashinji飞鸟〃说,日本卡通中有不少思想深刻的作品,”比如从1979年开始放映的《高达》系列,每一部都是在探讨战争中的人性,反思战争的错误。1995年的《新世纪福音战士》研究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性的价值与意义,直到今天关于它的讨论在日本还没有结束。反观中国的动画,有哪一部有深刻的思想性?有哪一部让现在的成年人还在讨论它的内容?为什么?因为中国动画不正常的心态,认为这是‘小孩子的玩具’!〃
网友”JUSTICE〃说:”日本的右翼势力到现在也十分猖獗,很多日本人到现在也看不起中国人,但这不能成为民族仇恨的理由。我们有理由反对日本人否认‘南京大屠杀’,我们有理由反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我们有理由抵制某一部伤害了中国人感情的日本漫画作品,我们甚至有理由在街上暴打侮辱中国人的日本人。但我们没有道理拒绝引进并没有得罪中国人的日本卡通。如果强行禁止日本卡通的流入,无疑是因噎废食的做法。〃
网上广为流传《我们为什么哈韩哈日》的帖子,里面有一句大实话会让中国的动画从业人员睡不着觉:”因为国内没有我们需要的,我们才不得已转向国外,这一点希望你们记住,我们,是被迫的!如果中国真能有好动画,我们何必选外国的?〃
另一则网友帖《隐藏在日本动画深处的东西》一一剖析了日本动漫在那些方面触动了中国青少年的心灵:
”积极向上,奋勇拼搏。如今,青少年中独生子女占了大部分,有很多人变得懒惰,不求上进。而在日本动画中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向上、为了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1999年风靡全国的日本动画《灌蓝高手》中樱本花道可以说不算一个正面人物,然而他对蓝球的热情以及他为了成为蓝球高手而努力的精神,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呢?〃
Flash技术传到东亚,想象力丰富的黄种人迅速掀起了flash的狂潮。韩国把flash作为进军世界第三大动画强国的主流技术和主打产品。在中国内地,痴迷者根据flash英文的词义”闪光〃和”灵动〃,给自己取名”闪客〃。版画出身的”老蒋〃率先唱响《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小小〃的打斗系列把flash的魅力展示得淋漓尽致;拾荒的《小破孩》系列用《景阳岗》、《中秋·背媳妇》等传统题材和二胡、琵琶等传统音乐,为低迷期的国产卡通增添了一对白白胖胖的中国娃娃;装饰画出身的卜桦则用5分钟的《猫》和《无常》,过了一把flash”实验电影〃的《仲夏夜之梦》……较有影响的”闪客帝国〃网站,单个flash作品的点击收视最高达到150万次。带有象征意味的是,中国视协动画短片学术奖郑重设立了”网络动画类〃奖项。
在2004年3·20台湾选举前,以出产flash形象”阿贵〃扬名的春水堂,受雇于民进党制作了两集flash竞选广告片,对于民进党拉拢台湾100万新选民起到很大作用。以至于闪客圈子有个说法,如果国亲阵营早点普及flash知识,培养自己的闪客人才,也不至于因为区区2万多张选票而让阿扁得逞,并使海峡两岸陷入前所未有的严峻危局!
与网络卡通同时大放异彩的,还有手机彩信。彩信MMS自2002年 10月推广,乐观的估计,到2005~2006年我国彩信手机将超过1亿部,中国将真正进入彩信时代。彩信手机目前可以接收视频、图片、声音和文字,实际上还是一张张连贯的Gif图配上音乐。但随着移动通讯带宽的拓展,java、brew、quicktime等软件的推广,以及手机硬件的改善,手机和小灵通将成为一个集短信、图片/ 绘本、midi铃声/ 歌曲、彩信、游戏/ 宠物、流媒体点播于一身的便携式多媒体个人娱乐平台,继平面出版物、电台、电视台、因特网之后的”第五媒体〃。用手机和小灵通看高难度、高清晰度动画片的时代正在向我们招手!
国产动画,经过上世纪50年代前的辉煌,八九十年代前的蹉跎,能不能在网络卡通和移动通讯增值服务这两大新兴载体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世人正拭目以待,闪客们也憋足了劲头。
国产卡通是一个消耗青年人心力的话题,年轻的动漫迷对国产卡通倾注了太多的希望和太多的失望,至今也依然寄托着太多的期待。中国卡通业也是备受有识之士关注的重要经济话题和文化话题,因为卡通产业和卡通文化的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现在的关键是决策者、资本市场和企管阶层需要更宏大的视野、更宽厚的胸怀和更务
❾ 黑泽明对电影艺术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黑泽明是日本电影的关键人物之一,《罗生门》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大奖之 后,使日本电影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极大地振奋了日本民族电影的发展。黑泽明 影片的一个重要表现对象是日本的武士阶层:武士阶层的历史,武士的道德风 尚,武士阶层的社会作用及演变等。
《罗生门》也显现出黑泽明粗犷有力的艺术风格,影片充 满了激情和冲突。
1990年,黑泽明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之后,又接连拍了《梦》(1989)与 《八月狂想曲》(1991年)。1993年,83岁的他又推出了第31部巨作《还没有 呐》,影片描写了一个横跨日本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的着名作家内田百闲。
他为了专门从事创作而辞掉了从事30多年的大学教授之职,他教过的四位学生 经常找理由来探望生活清贫的老师并接济他,师生之情热切感人。《还没有呐》 多少有黑泽明的自我写照,他对此说法也不予否认。
❿ 求一部日本的恐怖电影,急求。
中文名字:屠尸行动
英文名字:Stacy: Attack of the Schoolgirl Zombies
在日本某城市有一种“NDH”恐怖的病毒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使这个城市中成千上万的感染者变成丧尸威胁着整个人类。但这些人群竟是清一色的女高中生。原来这种病毒只会感染年龄在16岁以上的女性,让她们变成丧尸来吞噬男人。对于这种状况,国家便成立了再杀小组,对整个城市进行清理。可是,她们中间也有自己的亲人,使他们无法下手,反而被活尸生生吃掉。于是,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他们与丧尸之间展开了一场骇人的战斗。
可男人毕竟不是女人的对手(真理...),就在人种快要灭绝之前,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