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世界图解
㈠ 简介世界电影发展历程
假如你们哪天无聊搜索了【电影网络】,就会发现里面其实没写电影的诞生,只写了电影诞生前的各种技术和手法的形成时间,如:
1829,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了【视象暂留原理】。
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
巴拉巴拉一大堆话………………
然后你看了好久会发现居然直接开始写更加复杂的故事了,完全不知道电影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原谅我钻牛角尖)。我当时看了好多遍,也还是是一头雾水。
直到后来,我知道一本沈嵩生写的《电影发展史》,其中讲到了其中明确写到了1895年12月28日是电影的诞生日起———
那时各国人都称是电影是自己国家发明的,吵得简直翻天。后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影片,是当时有记录的文案、拍摄、处理、放映最完整的电影流程,所以把这一天定为电影的诞生日。
我想说还好那时候韩国没加入(拍胸脯)。
电影的起步
电影诞生初期,爱迪生凭借他与智慧并称的商业头脑,名下的电影专利公司垄断了美国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
但是人家不干啊,许多的独立制片商为了摆脱专利公司的垄断,相继到远离纽约和芝加哥的洛杉机郊外小镇好莱坞去拍片,为啥选那边?那边天高皇帝远啊,万一爱迪生起诉了他们拿起放映机就能跑。
1907年,D.W.格里菲斯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开始了他的电影之父的人生。到1912年为公司摄制了近400部影片,期间拍片重心逐渐移向好莱坞,发现和培养了许多后来的名演员,好莱坞也渐渐开始出名。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15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后才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电影的发展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欧洲各国的电影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但是美国电影借此机会,大量将电影输送到欧洲市场。等到大战结束了,美国电影已经在欧洲乃至全世界都建立起了霸权地位。
这时期,电影还处于默片时代,对话和情节只能用字幕解释。主要发展方向是喜剧片、西部片和历史片。
直到1927年10月6日,华纳兄弟首映了由A.克罗斯兰导演、A.乔生主演的有歌唱、对白、声响的《爵士歌手》,宣告了有声电影的开端。
然后在1935年,美国马摩里安导演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型彩色故事片《浮华世界》,彩色电影开始进入并占据电影业。
公众号:一只电影汪。推送各种关于电影的信息
㈡ 电影《意外》剧情解析是什么
《意外》的剧情简介:
大脑(古天乐饰)是职业暗杀者,擅于策划天衣无缝的暗杀布局,行兇手法能令目标人物葬身于意外之中,遇害者表面上死于非命,案情却是暗杀组成员一起策动的惊心杀人行动。
然而,日复一日的杀人行动,为大脑带来思绪压力,常梦见自己死于意外之中。故此,每次任务他越来越谨慎,为防意外降临自己身上。在一次进行任务时,突如其来遇上一个真正的交通事故,导致一名队友的死亡。
制造意外者遇上了意外,难分真假,事件更令当中一名队友身亡,故大脑认定意外是冲着自己而来,他更锁定一名可疑人物,就是当日身在事发现场的一名保险经纪——陈芳洲 (任贤齐饰),此人外表平凡,但大脑却怀疑他是一个比他更专业的意外制造者,大脑决定要将陈芳洲铲除。
大脑暗中接近陈芳洲,伺机下手,但同时随着对陈芳洲加深认识,惊觉陈芳洲对他异常了解,仿如一名知己。大脑开始迷失,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对身边的人和事冒起严重戒心,甚至跟同伴间之关系亦产生变化。
纵使队友们不停告诉大脑,陈芳洲只是一个普通过客,他亦不愿相信,竟把眼前所有事件视作为阴谋。大脑迷失之际,再有手下意外身亡,他将一切归咎陈芳洲身上,认定陈芳洲欲将组织成员逐一杀掉,故必须先下手为强,将他消灭。
大脑实行暗杀陈芳洲的计划,眼见陈芳洲将死于意外之际,突然,日食出现,世间进入漆黑一片,白黑颠倒,顷刻天变令刺杀行动结局改写。
最后,在大脑拿着东西准备离开之时,陈芳洲突然拿着匕首冲了上来,大脑被刺中了,陈芳洲气愤地质问:“你为什么要害我们?”这个时候,大脑不得不承认,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是有意外的。
影片评价
刘敏(《电影世界》驻欧洲记者):这个电影是典型的港片风范,故事讲述方法上不是很新鲜,有很多好莱坞电影的影子,但是影片整体上很用心,并无漏洞。导演在剧情设计上很有特色,作为商业片来说,整体水准还过得去,但是参赛威尼斯,影片的格局与立意显得有些局限。
钟明非(台湾《自由时报》记者):这部电影是标准杜琪峰“银河映像”工作室的类型探索之作,全片围绕在情节上打转,一开始几乎不透露角色的心理动机,不能投入的观众绝对看到一半的时候就受不了了,但能撑到最后的人一定大呼“过瘾”。
PETER(香港有线电视台摄影师):这部片子是郑保瑞第一次执导的电
影入围电影节,他放弃了他以往电影的一些东西,因为他的前一部电影《军机》是一部烂片,他也知道《军机》拍得不好,所以他有点怕,不是太敢放得开去拍,有一点拘谨。如果用平常角度来看,我给这部影片8分,如果用影展角度来看,我只给7分。
㈢ 漫威世界《蜘蛛侠》电影系列第三部预告,隐藏着哪些信息
漫威世界《蜘蛛侠》电影系列第三部《蜘蛛侠:英雄无归》在近日发布了官方预告片,引起了极大地关注,据统计这个短短的预告片在24小时内被播放了3.555亿次,远远超过复联4的2.89亿次,成为24小时内播放量最高的预告片,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反正我对于漫威的超英电影有些厌倦了,尤其是初代人气最高的几个超级英雄死的死、退的退,留下的几个初代英雄又无感,所以,对于漫威之后的电影我是没什么太大的兴趣了。
还有一点,漫威最近的两部系列电影接连曝出辱华问题,更让我对漫威失去了兴趣。一部是《毒液2》,男主角被扒出在几次公开发言中有辱华言论,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这部电影能不能在内地上映还未可知。另一部是《尚气》,这个问题就严重的多,原版漫画中辱华情节非常明显,虽然电影版有所改动,但是也不能磨灭其辱华本质,大概率不会在内地上映。
㈣ 世界电影流派的划分
1,第三电影
第三电影Third Cinema。泛指第三世界电影工作者所制作的反帝、反殖民与反种族歧视、反剥削压迫等主题的电影。其具体主张由古巴导演费南多.索拉纳斯与奥大维.杰提诺在1970年代初期合写的《迈向第三世界电影》(Toward a Third Cinama)一文。
2,巴西新电影
巴西新电影Cinema Novo。指巴西在1960年代兴起的新电影运动,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创造有地方色彩的电影文化,以挣脱外来,尤其是北美电影文化的主导形式。他们对于国家、社会现实的观点较为犀利,美学原创力亦非常丰富。
3,德国新电影
德国新电影New German Cinema。1960年代初出现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1950年代西德随着经济的复苏电影亦蓬勃发展,
但内容逃避现实,贫乏单调,1950年代末到1960黏代初电影业陷入低潮,连国际影展的参加资格也没有,受到当时法国与英国等国家新电影的影响,便产生了德国新电影。
4,直接电影
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指以写实主义电影风格拍成的纪录片,和真实电影的摄制有许多共通处,如以真实人物及事件为素材,客观纪实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叙述等。
5,意象派电影
意象派电影 Imagist film。运用一系列相关的意象,以制造一种气氛,或创造一种抽象概念的电影。意象派电影工作者企图利用有关性质的视觉和听觉细节,使镜头与声音的累积,为一个场景或整部影片带来更大的意义,而不需用直接陈述的方式。
㈤ 漫威电影宇宙的地球199999
MCU是漫威的复仇者联盟电影系列作品所在时空的简称,即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宇宙编号为Earth-199999。MCU 这个世界年龄很小,诞生至今,最多不过十年,但却用七年的成长书写了属于它的宇宙,千年的背景,未来的每周,它都会继续着讲述自己的故事,直到英雄落幕。
漫威电影宇宙电影几乎抛开漫画而去创作全新的剧本,自然有利也有弊。我们能够得以在大银幕上看到耳目一新的故事,却也可能见到自己不愿看到的发展。在这里,就不免再次提到引发漫迷不满的《钢铁侠3》。纵然漫威在之后放出“王者万岁”作为了补偿,但《钢铁侠3》剧情中对于钢铁侠最大反派满大人的重大颠覆始终不能为漫画读者所接受。即便编剧与导演在电影中极力用各种与漫画相贴合的造型去证明盖皮尔斯所饰演的基里安是钢3故事里真正的“满大人”,但是其与本.金斯利所饰演的傀儡演员满大人完全浪费了这样一个钢铁侠漫画中重大反派的形象。一定程度上而言,满大人造就了钢铁侠,而二人在几十年故事中的矛盾对峙也是钢铁侠漫画的故事精彩之处。抛弃前两部电影中深埋的隐藏故事线却换来这样一个“坑爹”的反派,即使是MCU忠粉,也难以去理解,更别提电影中对于AIM等诸多漫画经典元素的挥霍。我们乐于见到电影世界的创新,但并不代表百分之百地接受的太过偏离的展开。而出于宣传因素,电影过后漫画反而过度地去向电影相关情节靠拢,也不是漫迷特别愿意看到的。
㈥ 电影世界大战详细剧情!最后点没看懂
杰伊是一个码头工人。他曾经因为体能超强而在中学校园里作威作福,然而现在的他只能做一个低阶蓝领。杰伊刚刚离婚,带着一个17岁的儿子和一个10岁的女儿生活。他和两个孩子日渐疏远,但他选择了逃避责任、不闻不问。 日子一天天过去,在某一个星期一,奇怪的电磁风暴摧毁了地球上的能源系统,女儿感到不安,杰伊安慰她说并无大事。但随后竟然从地下钻出了无数巨大的三脚战车,异形从天而降,乘坐战车大开杀戒。一时间天翻地覆,人们只能惨叫奔逃。 杰伊开始时惊慌失措,随即优秀运动员的本能发挥了作用,他领着儿女一路狂奔,只想在大灾难中幸存。
后来,
外星人呢,本来都要把人类KO了,
因为地球的细菌,外星人病毒感染,
就熄火了,
嘿嘿,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都不错啦,我比较喜欢他,还有汤姆克鲁斯也好帅!
暑假 变形金刚2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终结者4 都不错啦,
可以和朋友去看看,
嘿嘿
㈦ 黄金海岸在哪里
黄金海岸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南部的一座城市,也是澳大利亚东部沿海的假日游乐胜地。
澳大利亚黄金海岸位于澳大利亚东部海岸中段、布里斯班以南,由一段长约42公里、10多个连续排列的优质沙滩组成,以沙滩金色而得名。
黄金海岸气候宜人,日照充足,海浪险急,适合冲浪和滑水,是冲浪乐园,昆士兰州重点旅游度假区。黄金海岸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一个名词,它离举办过世博会的布里斯班一个小时车程,能够便捷地链接都市繁华,却保有一种未受打扰的平静风貌。
旅游景点
1、华纳兄弟电影世界(WB Movie World)
华纳兄弟电影世界建于1991年3月,占地168公顷,内有制作剧场,可放映在名片供游客观赏。在这里,游客可了解电影制作的各个过程,身临电影情节之中,让您大开眼界。
“金牌警校军电影特技表演”是最受游客欢迎的节目之一,幽默逗趣的演出加上特技效果,让观众耳目一新;而“致命武器”中的云雾飞车,则刺激惊险。
2、梦幻世界(Dream World)
梦幻世界位于冲浪者乐园以北约18公里处、太平洋高速公路旁,园内充满了美丽的梦幻色彩,是个适合全家大小一起度假旅游的主题乐园。
梦幻世界中有供大人和儿童游玩的各种游乐设施,例如“黄金城”、世界最大的“轨道滑车”、“旋转木马”、“蛇形滑水车”、惊险刺激的“云霄飞车”及有趣的“海浪摇滚”等等。此外,还有精心设计的现场表演、电脑控制的无尾熊玩偶表演,以及影像剧院和电影院。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黄金海岸
㈧ 世界电影发展史4个阶段是什么
四个阶段的具体内容:
(一)形成期(1895年—1927年),从爱迪生、卢米埃尔在美国和法国发明电影之日起,经历了从短片到长片,从单镜头到多镜头剪接,从而形成视觉语言的二十多年历史。
(二)发展期(1927年—1945年)。在这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电影获得了声音和色彩,具备了电影艺术的一切必要的表现元素。人们对反对无声电影的经验开始了总结,并且在运用音响和色彩方面,在探索电影形象表现潜力方面都展开了认真的研究和实验。
(三)成熟期(1945年至今),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在技术上达到了完善的地步,此后的技术发展不再对艺术表现有重大的影响。
(四)精益求精阶段,电影事业成熟之后就进入了如今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阶段,并在同其他艺术的关系上,从过去单纯的摹仿吸收进行到有取有舍的阶段,追求绝对的完美。
电影简介:
电影,也被称为运动画面或动态画面,即“映画”,是作品视觉艺术形式,通过使用移动图像来表达沟通思想,故事,认知,情感,价值观,或各类大气模拟体验。
这些图像通常伴随着声音,很少有其他感官刺激。 “电影”一词是电影摄影的缩写,通常用于指代电影制作和电影业,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形式。
㈨ 电影史的世界电影史
在我们眼前每秒钟以24格画面(从前是16格画面)的速度转动的影片,之所以能给我们以运动的幻觉,是因为反映在我们眼膜上的形象不会立即消失的缘故。我们眼睛的这一特点——或者说这一缺点——即形象在眼膜上的滞留性,可以使一块燃烧着的木炭在被挥动时变成一条火带。这种现象曾被古时的人们发现过。在17世纪和18世纪,牛顿和达赛爵士曾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但由此打开通向电影的道路,则还有待于在瑞士出生的英国人彼德·马克·罗杰特的研究。
1830年,一位英国着名的物理学家根据他的研究,制成了物理教科书上所说的“法拉第轮”,同时约翰·赫歇尔在设计一种新的有趣的物理实验时,也做成了第一个利用画片制成的视觉玩具。1825年由费东和派里斯博士发明的“盘”(ThauCmatrope)是一个两面画着图画的硬纸盘,当硬纸盘很快地旋转起来时,我们就看到这两个画片仿佛结合在一起了。
比利时年轻的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和奥地利大学教授斯丹普弗尔在1832年同时发明的“诡盘”
(Phénakistiscope,在镜子里观看的一种锯齿形的圆盘),即是利用“法拉第轮”的原理和“幻盘”的图画制成的。这两位研究家的发明是在同一时期出现的,他们之间并没有相互的影响。这一前进的发展在英国物理学家们以前的研究工作中,已经可见端倪。但普拉托从制造“诡盘”所得出的理论似超过他的竞争者。他确立了这样一种理论,即他的锯齿形(或有隙缝的)的硬纸盘,不但能使一系列活动画片产生运动,而且还能使视觉上所产生的运动分解为各个不动的形象。因此从1833年以后,电影的原理,无论在放映或摄制方面都已产生出来了。
在维也纳、巴黎、伦敦等地,这些小机器开始脱离了物理实验室的范围而成为儿童们的玩具。波特莱尔在1851年对此曾作过详细叙述,并认为这种玩具价钱太贵,只有阔人才买得起,而引以为憾。英国人霍尔纳在1834年发明的“走马盘”(Zootrope)给予了上述玩具以新的发展。这种“走马盘”在硬纸上画有一连串的形象,预示着未来影片的雏形。
这些小玩意产生了近代动画片,特别是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他在1853年结合了17世纪以来由耶稣教徒基尔谢所创造的幻灯,在银幕上放映了动画。但是,要想创造真正的电影,还必须利用照相。普拉托在1845年曾经这样说过,可是他却无法从事这一研究,因为他由于工作过度,当时已经双目失明了。而事实上,当时人们即使遵循普拉托的建议,在技术方面无疑还是有不能解决的困难的。
电影实际上意味着“快速摄影”。照相这一概念,在今天已经十分普及,可是当法国政府在1839年为了把这一最珍贵的近代发明贡献给世界而向芒戴·达盖尔和尼塞福尔尼埃普斯的继承人收买照相专利权时,这个概念还远未为当时的人们所理解。
1823年,尼埃普斯的第一张照片“餐桌”,拍摄时需要十四小时的曝光时间。初期的银版照相法只能拍摄静物和风景,而曝光时间直到1839年还需要三十分钟以上。但人们对需要这样长的时间并不感到奇怪,因为照相对当时的人们来说,还是当作一种新的绘画方法,即一种根据文艺复兴开始以来画家所用的暗室把形象固定下来的化学方法。
1840年以后,曝光时间减到二十分钟,并且第一次把化妆的模特儿的姿态拍摄下来,这些模特儿一动也不动地站在阳光下面,汗流浃背,眼睛被阳光照射得睁不开来。过了不久,摄影时间只要一两分钟就够了。但要使照片通过玻璃底版印出很多张,还需要用湿珂?琔,而这种湿珂?琔直到1851年才普遍应用。这时,曝光时间缩短到只要几秒钟,照相这门新的手工艺很快就成为了几万人的职业。
1851年以来,第一次的“活动照片”在摄影师(克罗代、杜波斯克、阿切尔、惠特斯东、凡哈姆和斯甘等人)的工作室里拍摄成功,了。法拉第轮等工具的复杂性,使得这些摄影师和研究家不能在一秒钟时,间内把一个动作的十几种姿势拍摄下来,结果他们只好采取连续拍摄的方法。例如,在表现一个人放下手臂时,首先拍摄这个人举起手的姿势,然后把胶片重新装进照相机,再来拍摄这个人的手稍微放下一点的姿势,象这样逐次地拍摄,一直拍摄到这个人把手完全放下为止。这种方法虽然很不完善,但它却使杜蒙、科克,特别是杜柯·杜·奥隆等人早在1870年以前已预示了电影的未来用途及一些技术方法(如“慢速摄影”、“快速摄影”、“天文电影摄影”等等)。 立体放映早在电影发明之前就已出现。1868年,亨利·达尔梅达就曾用红绿两种光线把画面重复投射到银幕上,观众可以透过一种红绿双色的镜片把两个画面混合成黑白立体形象。这种方法日后被称为“双色立体放映法”(Anaglyphe),曾在1935年前后被路易·卢米埃尔及美国的米高梅公司用来放映短片。
“双色立体放映法”的缺点是使人们不能看到彩色,所以(尤其在德国)有人用两片无色的偏镜片(Polarlides)来代替原先的红绿镜片,使光线从左边或右边偏离分散。
到1950年,这种方法开始走出实验室,在意大利、匈牙利和英国作公开的表演。
1952年11月在纽约,亚区·阿波勒放映了一部立体影片《魔鬼勃华那》,广告上用了这样引人注意的字样:“狮子爬上您的双膝”,“请看爱情的立体表演”。这部描写猛兽的探险片是用低成本在南非拍摄的,它获得如此大的成功,以致好莱坞各大公司竞相用立体电影来拍摄恐怖片(如《戴蜡面具的人》),表现珍尼·鲁塞尔或丽塔·海华斯的色相的影片(如《法兰西路线》,《萨蒂·汤姆逊小姐》)。但是“偏光镜公司”出租它的眼镜收费之高,正象杀掉一只生金卵的母鸡,观众也对这种电影渐感厌烦,因为这种立体电影顶多只能表现演员在景深镜头中的一些活动,或者靠摄影机的移动来产生某些立体的效果。到1954年年底,好莱坞放弃了立体电影,同时在苏联,伊万诺夫发明的立体电影仍在一些大城市里放映,吸引有限的观众。
“星涅拉马”式宽银幕电影是和立体电影同时在纽约出现的,不过它的流行要持久得多。这种电影的发明者弗莱德·华勒(1954年故世)在放映时采用凹三面银幕和立体音响,就如阿贝尔·冈斯和机械师德布里于1927年和1935年在巴黎两次放映《拿破仑》时所用的方法那样。1940年华尔特·迪斯尼在美国几个城市里放映他的影片《幻想曲》
时也采用三条音带与三个扩音器,来产生立体声的效果。
“星涅拉马”式宽银幕电影用3架放映机,300平方米的凹三面银幕,6条声带和将近20个扩音器。它在纽约获得如此大的商业成功,以致观众要好几个月前预订影院的座位。
经过十年获利的经营,到1962年年底世界各地共有140家“星涅拉马”电影院,放映麦克·托德、茂里安·古柏、路易·德·罗希蒙等人拍摄的九十部影片。这些影片当时还不是故事片,而是一些旅游纪录片,引导观众漫游世界五大洲。当表现交通工具(火车、飞机、小汽车、直升飞机、游览小火车等)迎面飞驰而来时,尤其能产生惊人的效果。
这种立体效果更因哈扎尔·黎夫斯创造的立体声而大大加强。
1962年之后,凹三面银幕简化为一个大银幕,上面只放映70毫米的一部影片。“星涅拉马”式宽银幕电影开始用来放映故事片,但这些故事片在商业上的几次失败,使观看这种电影的人数明显下降。
在“星涅拉马”式宽银幕电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环幕电影是由华尔特·迪斯尼出资兴办的。这种电影要观众站在一个环形银幕的中央,银幕上面有11个孔,透过这些孔放映11部16毫米的影片,使周圈360度的银幕上都投射上画面。观众可以瞩目四望,可是很快就会被这种象巡回演出商的演出弄得疲惫不堪,放映很难继续半小时以上,因此至今还没有人为这种电影制作故事片。
“星涅拉马”式宽银幕电影积极倡导者之一的麦克·托德以其惊人的宣传才干大力推销一种名叫“托德—A.O.”(A.O.是美国光学公司的简称)的宽银幕电影放映法。这种方法是用70毫米的影片在放映机里向横方面展开,把画面形象投射到几个巨大的银幕上,这些画面比标准影片的画面大十倍。在他不幸于1958年丧身于飞机失事之前,这位善于经营的制片人在用托德—A.O.法放映的两部故事片上发了一笔大财,这两部故事片一部是由弗莱德·齐纳曼导演的轻歌剧片《俄克拉荷马》,另一部故事片是《八十天环游世界》,尤其获得成功,这是一部天真幻想的大场面片,根据儒勒·凡尔纳原作的情节自由改编。到1958年年底止,全世界已有200家电影院安装了放映托德—A.O.影片的设备,另外,为了普及放映起见,托德—A.O.的影片还被转印到35毫米的标准胶片上面。同样也有人着手试验“深景电影”(Vistavision),这种电影也是用一条35毫米的影片在放映机内向横的方向展开,影片的画格尺寸为35×35毫米,这种尺寸是那些使用莱卡摄影机的摄影师们所很熟悉的。
㈩ 世界电影经典解读的介绍
《世界电影经典解读》的作者是周文,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出版。本书主要对《罗生门》、《精神病患者》、《邦尼与克莱德》、《美国往事》、《天堂电影院》、《上帝也疯狂》、《死亡诗社》、《阿甘正传》、《毕业生》、《低俗小说》、《大话西游》、《毒太阳》、《花火》、《地下》、《无人地带》、《春去春又来》等二十余部电影进行了有关解读与分析。电影经典解读,解读影片与导演、解读自己;解读主题、人物、形式,风格、镜头、技巧;解读社会、人生、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