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电影 » 葬花日本电影

葬花日本电影

发布时间: 2022-09-07 06:07:30

⑴ 葬花吟中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一句的赏析

《葬花吟》是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之中林黛玉所吟诵出来的一首古体诗。全诗共五十二句,三百六十八字。《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此诗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葬花吟》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璧。

花儿凋谢飘飞,飞舞满天;鲜红的颜色消褪,芳香的气息散去,有谁怜惜(它)? 飘游的柳丝柔软地系在一起,舞动在春日的台榭前;飞落的柳絮轻轻地沾在一处,扑向绣花的门帘。【注:总是无法确定这两句是不是对偶,应该是对偶吧。“系”有两个意思,一是做动词,系在一起;一是作名词,丝线状物。“软系”对“轻沾”,我查了一下,“沾”没有用作名词的先例,所以“系”只能是动词。】 闺阁中的少女怜惜晚春,惆怅的思绪萦满心怀,没有排遣的地方。 (我)手中拿着用来埋葬落花的锄头,走出绣花的门帘,怎么忍心践踏着落花走来又走去? 柳条和榆荚钱自顾自地芳香繁茂,哪里管得了桃花与李花的飘落纷飞! 【注:柳条与榆荚钱都是既不芳香又不鲜艳的植物,却如此繁茂,美丽芬芳的桃花李花却要凋零,体现作者的抑郁不平之气。】 桃花与李花明年都能再次开放,(但)明年的闺阁中,怎能知道还有谁呢? 三月的时候,散发着花瓣香气的燕巢刚刚筑成,梁间的燕子太过无情!【注:刚筑成燕巢便迁徙,弃香巢于不顾,所以说燕子无情。】 明年花儿(再次)开放,即使可以啄下(筑巢);却不知道人已离去,房梁已空,燕巢已倾落! 花儿开放(的时候)容易看见,凋落时(却)难以找寻;台阶前伤心坏了(我这个)埋葬落花的人儿。 (我)手里拿着葬花的锄头,泪水暗暗洒落,洒上空空的枝头(便)现出血痕。 杜鹃不再啼鸣,(此时)正是黄昏;(我)背负着葬花的锄头回到房中,掩上一重重朱门。 青荧的油灯照映着墙壁,我刚刚睡下;冰冷的雨滴敲打着窗户,(我的)被子还没有温暖。 责怪我为了什么事倍加伤心?一半是因为怜惜春光,一半是因为嗔怪春光。 怜惜春光忽然来到,嗔怪它忽然离去;来到的时候又默默无言,离去的时候(我也)无法听闻。 昨天晚上(我听到)庭院外有悲伤的歌响起,不知那是花儿的魂魄,还是鸟儿的魂魄? 花儿的魂魄、鸟儿的魂魄总是难以留驻,鸟儿自是沉默不语,花儿自是含着娇羞。 (我)希望我的胁下生长出一双羽翼,随着落花飞到天际的尽头。 天际的尽头,什么地方有芳香的土丘? 不如(用)锦缎做的囊袋,收起(落花的)清艳遗骨;用一捧干净的泥土,掩埋这绝代风流。 (花儿的)品质本来洁净,(如今仍旧)回归洁净;不让(它)污浊肮脏地陷落在水渠泥沟里。 (落花)你今天死去,我来收殓埋葬;(我却)不能预知我自己何时丧亡。 我今日埋葬花朵,人们笑我痴情;他年埋葬我的怎知是谁? 请看罢,春光逝去花儿渐渐凋落(的时候),便是美丽的少女衰老、死去的时候。 (等到)有一天春天已尽,美丽的少女老去;(那时)花儿凋落、人儿逝去,都无从得知!

爱情表露 黛玉在第一次葬花中,巧遇宝玉在沁芳闸桥边的石头上看《西厢》,黛玉瞧见也要看,于是上演了红楼经典场景宝黛共读《西厢》。读过后宝玉说自己如“多愁多病”的张生,黛玉如具有“倾国倾城貌”的莺莺,这等于是那个时代最直白的爱情表露。 委屈 碍于当时的礼教,也怕宝玉把自己看得太“轻薄”,所以黛玉竟“眼圈儿红起来”。有尊严的大家小姐,谁敢对她们表白爱情?在那时,表白爱情一方面固然是喜欢对方,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不尊重对方。所以黛玉竟有些委屈,怀疑宝玉利用“淫词艳曲”来“欺负”自己。 黛玉毕竟是了解宝玉的,听了宝玉这样的表白,心里毕竟是喜欢的。所以宝玉刚一发誓,黛玉就“破涕为笑”,也随即引用了《西厢记》中的词语,说宝玉“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黛玉同样引《西厢记》,就等于接受了宝玉的爱情表白。通过共阅《西厢》,宝黛爱情前进了一步,“朦胧度”有所减少。 无奈 写《葬花吟》的前一晚,为宝玉被贾政叫去而担心的黛玉前去怡红院探望,却被丫鬟晴雯卤莽的使性子拒在门外;黛玉客居贾府,即使被丫鬟拒之门外,又能如何呢?再听怡红院里传来宝玉、宝钗二人的一阵笑语之声。寄居贾府,已是没趣,如今,白天刚刚表露爱意的宝玉,也不过如此,这个时候的黛玉,心中真百般滋味,说不出口。黛玉惟有以哭泣来释放心中的的压抑与悲伤,而宿鸟栖鸦听见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的黛玉哭泣,也是不忍听闻。所以在《葬花吟》中,有这么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可见,她是以花代己,葬花也是另一种的对自己命运的叹惜与对现实的无奈。 葬花以自我安慰 在越剧电影《红楼梦》中,写黛玉听到梨香院小旦唱《牡丹亭》后,有这么一段唱词: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人说道,大观园四季如春,我眼中却只是一座愁城。看风过处,落红成阵,牡丹谢,芍药怕,海棠惊,杨柳带愁,桃花含恨,这花朵儿与人一般受逼凌。我一寸芳心谁共鸣,七条琴弦谁知音?我只为惜惺惺,怜同命,不教你,陷入污泥遭蹂躏,且收拾起桃李魂,自作香坟葬落英。该段唱词,很好的诠释了原着中黛玉葬花的原因和目的:对有类似遭遇的女性是“惜惺惺,怜同命”,对自己的见解缺乏共鸣知音,因而葬花以自我抚慰。

⑵ 林黛玉葬花的故事50字 要故事内容~不要感受~急急

林黛玉葬花的故事:黛玉头夜敲怡红院的门找贾宝玉,晴雯误以为是丫头,便拒绝开门。黛玉错疑在宝玉身上,那一夜她枉自嗟叹着身世生宝玉的气。

次日恰逢饯花之期,看见落花满地,便躲了众人来到昔日葬桃花的地方,更不由感花伤己,感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凄伤身世,写出了那篇有名的《葬花词》,不觉已悲痛地倒在了葬花坡之上。

宝玉听到后痛苦不堪,宝玉赶上去做了“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的沉痛倾诉,才化解了这一场误会。

(2)葬花日本电影扩展阅读:

在越剧电影《红楼梦》中,写黛玉听到梨香院小旦唱《牡丹亭》后,有这么一段唱词: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人说道,大观园四季如春,我眼中却只是一座愁城。

看风过处,落红成阵,牡丹谢,芍药怕,海棠惊,杨柳带愁,桃花含恨,这花朵儿与人一般受逼凌。我一寸芳心谁共鸣,七条琴弦谁知音?我只为惜惺惺,怜同命,不教你,陷入污泥遭蹂躏,且收拾起桃李魂,自作香坟葬落英。

该段唱词,很好的诠释了原着中黛玉葬花的原因和目的:对有类似遭遇的女性是“惜惺惺,怜同命”,对自己的见解缺乏共鸣知音,因而葬花以自慰。

⑶ 王文娟 越剧《红楼梦 》葬花

62年的电影越剧红楼梦中是没有“绕绿堤,拂柳丝......”只有,花落花飞……
原因是时间所限!当年规定的时间是两个半小时的,即使删节了唱词还是超出了10分钟的。
可能在八十年代徐王重拍的时候又加了进去吧。后来在钱惠丽,郑国凤她们演的都有了的。
不过,62电影中有一句“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是后来演的都是没有的咯!

⑷ 《黛玉葬花》中体现了林黛玉什么性格

黛玉葬花和宝钗扑蝶无疑是红楼梦里最美的两幅画面,如二水分流,双峰对峙,黛玉葬花,不单是自伤身世,反映出其多愁善感,情殇,率真,善良的性格,似真似识,道破了整个封建的家族命运,勇于冲破礼教桎梏,坚韧,先决

⑸ 林黛玉葬花表现了林黛玉当时怎样的处境和心情

《黛玉葬花》是文学名着《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林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葬花的时候有一段对话,成为《红楼梦》中一场情人之间解除误会的绝唱。

爱情表露

与黛玉同看《西厢》,宝玉说自己如“多愁多病”的张生,黛玉如具有“倾国倾城貌”的崔莺莺,这 等于是那个时代最直白的爱情表露。

委屈

碍于当时的礼教,也唯恐宝玉把自己看得太“轻薄”,所以黛玉竟“眼圈儿红起来”。

有尊严的大家小姐,谁敢对她们表白爱情?在那时,表白爱情一方面固然是喜欢对方,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不尊重对方。所以黛玉竟有些委屈,怀疑宝玉利用“淫词艳曲”来“欺负”自己。

黛玉毕竟是了解宝玉的,听了宝玉这样的表白,心里毕竟是喜欢的。所以宝玉刚一发誓,黛玉就“破涕为笑”,也随即引用了《西厢记》中的词语,说宝玉“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黛玉同样引《西厢记》,就等于接受了宝玉的爱情表白。通过共阅《西厢》,宝黛爱情前进了一步,“朦胧度”有所减少。

无奈

在《葬花辞》中,有这么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闺中女儿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可见,她是以花代己,葬花也是另一种的对自己的爱惜与对现实的无奈。

葬花以自我安慰

在越剧电影《红楼梦》中,写黛玉听到梨香院小旦唱《牡丹亭》后,有这么一段唱词: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人说道,大观园四季如春,我眼中却只是一座愁城。看风过处,落红成阵,牡丹谢,芍药怕,海棠惊,杨柳带愁,桃花含恨,这花朵儿与人一般受逼凌。我一寸芳心谁共鸣,七条琴弦谁知音?我只为惜惺惺,怜同命,不教你,陷入污泥遭蹂躏,且收拾起桃李魂,自作香坟葬落英。该段唱词,很好的诠释了原着中黛玉葬花的原因和目的:对有类似遭遇的女性是“惜惺惺,怜同命”,对自己的见解缺乏共鸣知音,因而葬花以自我安慰。

⑹ 《葬花吟》是谁写的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林黛玉 写作背景 爱情表露 黛玉在第一次葬花中,巧遇宝玉在沁芳闸桥边的石头上看《西厢》,黛玉瞧见也要看,于是上演了红楼经典场景宝黛共读《西厢》。读过后宝玉说自己如“多愁多病”的张生,黛玉如具有“倾国倾城貌”的莺莺,这等于是那个时代最直白的爱情表露。 委屈 </B> 碍于当时的礼教,也怕宝玉把自己看得太“轻薄”,所以黛玉竟“眼圈儿红起来”。有尊严的大家小姐,谁敢对她们表白爱情?在那时,表白爱情一方面固然是喜欢对方,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不尊重对方。所以黛玉竟有些委屈,怀疑宝玉利用“淫词艳曲”来“欺负”自己。 黛玉毕竟是了解宝玉的,听了宝玉这样的表白,心里毕竟是喜欢的。所以宝玉刚一发誓,黛玉就“破涕为笑”,也随即引用了《西厢记》中的词语,说宝玉“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黛玉同样引《西厢记》,就等于接受了宝玉的爱情表白。通过共阅《西厢》,宝黛爱情前进了一步,“朦胧度”有所减少。 无奈 写《葬花吟》的前一晚,为宝玉被贾政叫去而担心的黛玉前去怡红院探望,却被丫鬟晴雯卤莽的使性子拒在门外;黛玉客居贾府,即使被丫鬟拒之门外,又能如何呢?再听怡红院里传来宝玉、宝钗二人的一阵笑语之声。寄居贾府,已是没趣,如今,白天刚刚表露爱意的宝玉,也不过如此,这个时候的黛玉,心中真百般滋味,说不出口。黛玉惟有以哭泣来释放心中的的压抑与悲伤,而宿鸟栖鸦听见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的黛玉哭泣,也是不忍听闻。所以在《葬花吟》中,有这么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可见,她是以花代己,葬花也是另一种的对自己命运的叹惜与对现实的无奈。 葬花以自我安慰 在越剧电影《红楼梦》中,写黛玉听到梨香院小旦唱《牡丹亭》后,有这么一段唱词: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人说道,大观园四季如春,我眼中却只是一座愁城。看风过处,落红成阵,牡丹谢,芍药怕,海棠惊,杨柳带愁,桃花含恨,这花朵儿与人一般受逼凌。我一寸芳心谁共鸣,七条琴弦谁知音?我只为惜惺惺,怜同命,不教你,陷入污泥遭蹂躏,且收拾起桃李魂,自作香坟葬落英。该段唱词,很好的诠释了原着中黛玉葬花的原因和目的:对有类似遭遇的女性是“惜惺惺,怜同命”,对自己的见解缺乏共鸣知音,因而葬花以自我抚慰。 《葬花吟》是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贾宝玉已有他属。起黛玉“沉痼”毫无作用。“续红丝”当然不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 《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身思想的弱点。人们同情林黛玉,但同时也看到这种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⑺ 黛玉葬花的电影剧情

大观园内,贾宝玉与林黛玉二人感情甚好,林黛玉有非君不嫁之意,薛宝钗对贾宝玉也暗里钟情,林黛玉和薛宝钗常为贾宝玉争风吃醋。林黛玉多愁善感,落泪葬花,身体日差。贾宝玉误以为林黛玉将回乡成亲,刺激成病,二人始尽诉真情。
贾政误会儿子奸淫婢女,当众严拷贾宝玉,二嫂王熙凤乘机向老爷建议替贾宝玉完婚,助他修心养性。各人虽属意薛宝钗为宝妻,但恐贾宝玉反对婚事,故意骗他将与林黛玉成亲。贾宝玉大婚之日,把新娘换上薛宝钗,林黛玉误会爱郎负情,激动咯血。贾宝玉得知受骗,赶往与林黛玉相会,惟对方已返魂乏术。贾宝玉伤心欲绝,决心遁迹空门。

⑻ 芥川龙之介:满纸荒唐中窥见满脸沧桑

1.一把辛酸泪

从三岛由纪夫到芥川龙之介,再到川端康成;日本作家大部分都表现出一种“自杀情结”,他们都选择了用自杀这种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芥川龙之介,1892年3月1日~1927年7月24日)

在笔者所接触的日本文学的范畴中的作家几乎都会有“物哀”的精神内核在里面。

(电影《罗生门》,1950年。值得说明的是,黑泽明导演的这部电影其实只是借了《罗生门》这个名字,电影讲的是芥川龙之介的另一篇故事《竹林中》。此后,“罗生门”在亚洲范围内成为特指迷幻而又扑朔迷离的事件代名词)

川端康成的一些作品(例如《伊豆舞女》)让我们看到了川端康成的内心世界。他喜欢那一种转瞬即逝的美,一种花开后瞬间凋零的那一刻的永恒的美。所以他用自杀的方式来寻找永恒的美与自由。

(作家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

日本的自杀率一直很高,这与他们所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他们普遍的比较感伤,文学是如此,绘画如《地狱变》,舞蹈如艺妓穿着木屐跳的一停一顿的舞,音乐如日本的纯音乐,只用几种简单的乐器来描述自己的内心。以此种种,构成了他们独特的内心世界,那种“黛玉葬花”式的感伤。

(影视剧《红楼梦》,1987年。表演者陈晓旭)

“物哀”精神说白了就是“黛玉葬花”式的精神,两者是相似的,触景生情。

内心敏感的人对一些事物更容易看透本质,但副作用非常大,这便是容易感觉到无尽的孤独与恐惧。芥川龙之介便是其中的典型。他并不满足解构自己,他更想要解构人性;而且,他做得很成功。

例如在《罗生门》中,家仆本不欲成为强盗,然而在目睹老妪拔女尸头发去换钱的举动后,他也终于抛开道德约束,以自己也要讨生活为借口,抢走老妪的衣服,成了真正的盗贼。成功地贯彻了利己主义。

(日本浮世绘作品《罗生门》,渡边纲在罗生门与恶魔战斗。)

坊间关于论述芥川龙之介其人其作的论文有许多,大多都是从他的生平出发的。我们在此不再重复,我们直接透过芥川龙之介这一个典型看日本作家乃至全世界所有人都在经历的精神冲击。

“最聪明的处事法,乃是既看轻世俗,又活得与之不相矛盾。”这句话出自格言警句《侏儒警语》。只此一句,文人的通透性与敏感性便表露无遗。笔者在写《沉思录》的书评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曾经在里面写过这样一番话:

作为人,无论你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无论你有没有信仰,你还是有精神需要的。

当时是为了论证“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个说法而写下了这句话。但如果你把它套在文人身上来看,你就会明白笔者为什么说一个内心敏感的人非常容易感到孤独与恐惧了。

因为从两次工业革命以来,现代人的精神大多找不到一个立足点,文人更是如此。芥川龙之介生活在日本逐渐实现工业化的时代,此时是20世纪,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随之而来的还有利己主义、怀疑主义以及厌世主义。这些东西都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加之他的经历也让他对死亡又爱又怕,在与分裂的自我的对抗中,芥川龙之介选择了结束这一切。

《侏儒警语》的这句话用来说芥川龙之介再合适不过了。在《地狱变》中,为绘制地狱变相图,夹在亲情和艺术之中的良秀为追求艺术上的完整,选择了牺牲女儿,摒弃人性。最终,他画出了一幅稀世杰作,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可以看作芥川龙之介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的一个缩影。

(日本浮世绘,演员三代目岚吉三郎画像)

在观念与现实相矛盾时,他选择了前者。这是一种矛盾心理,你想要在生活追求一种无限的、深刻的东西,但与此同时,你会感觉到模糊的不安,这种模糊的不安会进一步清晰,进而转化成挥之不去的恐惧萦绕在心头。这便是芥川龙之介,这便是在20世纪以来出现“集体自杀”的文人所经历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

2.满纸荒唐言

我们先从“物哀”这个角度来剖析芥川龙之介。

首先,本居宣长在《紫文要领》中是这样阐述“物哀”的:

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身体力行地体验,把这万事万物都放到心中来品味,内心里把这些事物的情致一一辨清,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进一步说,所谓辨清,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辨清了,依着它的情致感触到的东西,就是物之哀。比如说,看到樱花盛开赏心悦目,知道这樱花的赏心悦目,就是知道事物的情致。心中明了这樱花赏心悦目,不禁感到“这花真是赏心悦目啊”,这感觉就是物之哀。

(本居宣长。1730—1801,日本江户时期的国学四大名人之一。其实准确地来说,“物哀”精神起源实际上是在中国汉朝,起源于中国本土;不过这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日本的“物哀”精神一直是日本的文化底蕴。然而到了二十世纪以来,工业的车轮已经逐渐地碾压了全世界。此时日本也不得不做出选择。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包含着对现实社会的困惑,例如《舞步》和《开化的丈夫》,这两篇分别借明子和那位知悉妻子出轨的丈夫的故事表达了他对日本明治开化时期的困惑。“物哀”的含义在此时其实已经衍生出了新的意蕴,不仅仅是“物之哀”,此时更多的是“事物之哀”。你看,日本的明治天皇在对俄宣战前所作的言辞:

(很有意思,指挥或发动战争的统治者们不会忘了要表达自己富有人情味的一面,反正又不是自家儿子上战场,只管忽悠别人家的儿子卖命就好)

但又正如古希腊悲剧之父艾斯库罗斯在他的戏剧作品《阿伽门农》里面所描绘的一样:

(笔者想说的是,在二十世纪以来,在现代人精神不断受到冲击不断被重新解构以来,“物哀”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芥川龙之介的“物哀”便是如此。)

3.都云作者痴

前面已经说过,作为一个人是必须会有精神需要的。没错,几乎每一个最终选择自杀的文人生前都歌颂过生活或生命。例如芥川龙之介在《黄粱一梦》中所表达的对生活的态度:“正因是梦,才需真活。彼梦会醒,此梦亦有醒来之时。人活一世,唯愿此生精彩纷呈,方不辜负自己。”

(海子诗作《活在珍贵的人间》)

但为什么说出这番话的芥川龙之介会选择自杀呢?

笔者在前面已经说过,内心敏感的人对一些事物更容易看透本质,在人群之中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同时,你又深刻地明白这就是你要走的路,但好像,你感觉你活够了、走完了;剩下的已经不重要了。此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就变成了“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所以,为了追求自由,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美”,他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死亡。

芥川龙之介在《小说作法十则》曾经说过,“对于任何事物,我都是一个怀疑者。”在《西乡隆盛》中,老人通过让青年亲眼看见一位活脱是西乡隆盛的人来使青年怀疑起自己曾经十分笃定的历史假说,并抛出皮浪怀疑论——搁置争议。即,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老人称,记录历史时,记录者会自行做出取舍,导致历史的真实成为“无法辨清真伪”的暧昧状态。

(日本浮世绘作品,《神奈川冲浪里》)

而在表达不可知论的概念上,《竹林中》的诠释要更加到位。一件凶杀案,三个嫌疑人,七份证词。出于各自的目的,嫌疑人都在自己的故事版本中撒了谎,使得一件脉络清晰的案件成为永远不可能被解开谜团。真兇是谁已然不重要。重要的是,若我们所见之客观世界中的真实来自于他人的语言,一旦这些语言信息真假难辨,我们所相信的“真”也会随时崩塌。这便是笔者在前面所说的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现代人的精神找不到立足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如芥川龙之介所说:

“自杀者也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自杀。我们的行为都含有复杂的动机,但是,我却感到了模模糊糊的不安,为什么我对未来只有模糊的不安呢?”

4.谁解其中味

芥川龙之介与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自杀乃至在二十世纪末中国诗歌圈出现的“集体自杀”的原因都可以简单地归结于“看轻了世俗,但又活得与之相矛盾”。但这些事情又绝对不能这么简单地对待。但,这便是个体的孤独之处,这便是历史的孤独之处。

一代文学“鬼才”已逝,然而,他的作品终究没有像他所预料的那样“积满灰尘,摆在神田一带的旧书店角落里,徒然等待着读者的光顾。”非但没有如此,在他去世后仅八年,世人便以他的名字设立了“芥川文学奖”,并成为纯文学奖的代表奖项。若他泉下有知,或可得到一丝宽慰罢。

热点内容
日本综艺中国电影完整版 发布:2023-08-31 22:05:04 浏览:1926
日本污电影推荐 发布:2023-08-31 22:03:58 浏览:902
北京电影学院有哪些小演员 发布:2023-08-31 22:01:10 浏览:1903
日本电影女主割下男主 发布:2023-08-31 21:58:33 浏览:1627
一个法国女孩剪短头发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7:38 浏览:1623
日本电影主角平田一郎 发布:2023-08-31 21:54:07 浏览:1263
电影票为什么抢不到 发布:2023-08-31 21:52:52 浏览:1536
电影院眼镜吗 发布:2023-08-31 21:50:27 浏览:963
港剧晓梅是哪个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0:15 浏览:1012
书生娶个鬼老婆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3-08-31 21:49:25 浏览: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