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生电影 » 摇滚女孩电影

摇滚女孩电影

发布时间: 2022-04-02 12:10:40

㈠ 找一部电影啊~~~美国的,关于一个女孩到一个摇滚俱乐部的的故事

难道是《摇滚夏令营》?
图片: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D2%A1%B9%F6%CF%C4%C1%EE%D3%AA&in=28694&cl=2&cm=1&sc=0&lm=-1&pn=0&rn=1&di=829350540&ln=478&fr=#pn2

㈡ 一个女孩有关摇滚,在电影频道播出过,中国电影,这是什么电影,演员都不怎么出名

冰城宁哥之怒放的青春 导演: 赵宁宇 主演: 赵宁宇珊珊 地区: 大陆

㈢ 求一部韩国的女同电影!不记得名字了

你说你要求一部韩国的女同电影!?
可是呢不记得名字了?
哪里好比大海捞针
女同的电影太多了,你直接去网络韩国女同电影一个个找
你一点不记得内容吗

㈣ 日韩有哪些电影是摇滚的女孩的

sunny去看下

㈤ 求部美国青春校园的喜剧电影,除了美国派。歌舞青春。

水瓶座女孩--17岁女孩寻找自己的公爵父亲

劲歌飞扬--为了死去的哥哥,也为了圆梦,独自在学院奋斗(歌很好听)

平民天后--谁说平凡女孩没有奇遇,被误认为是意大利明星,遇见的到底是帅哥还是坏蛋,看看我怎样巧妙应对

公主保护计划--每个女孩都是自己的公主

公主日记--什么自己竟然是公主,还即将要继承王位,是勇敢接受还是做平凡的自己

冰雪公主--物理高材生为了奖学金而做的关于花样滑冰的课题,最后自己竟然迷上了滑冰,为此不顾一切,在克服重重困难后,白天鹅终于在舞台上美梦成真

恋爱刺客--让你花心,那么你的三个女友就要给你点颜色看看,让你也尝尝被欺骗的滋味

大学新生--一个新生挑战校花,为争取学生们可以拥有自己的社团

贱女孩--要报复,得先打入敌人内部,可是自己怎么也变得令人讨厌,面对青春期的问题,又该如何面对

辣妈辣妹--和妈妈互换了身体,一系列的麻烦接踵而来,自己喜欢的男孩喜欢上妈妈,而自己又要和继父订婚,天哪,这魔咒快点解开

高校天后--赌气说自己拿到大明星的演唱会票,结果在误打误撞中救了落魄的大明星,不仅挽回了面子,还鼓励了他

乖乖女是大明星--大明星有双重身份。(歌很好听,具有活力)

美人与丑姑——为了自己心中的女神而接近她的好友一个彻底的丑女,可是在渐渐的相处中却发现自己心仪的竟然是丑女

灰姑娘之舞动奇迹——现代版的灰姑娘,这一次丢的是mp3,而且舞技也超好。(舞蹈不错,主角养眼)

灰姑娘的玻璃手机——两个通过网聊而渐生好感的两人,却发现一个是有名的校橄榄球队队长,一个却是频繁的打工女孩

摇滚夏令营---想要借夸大自己的身世来结交更多朋友,却不想自己也是一颗闪耀的星(歌很好,主角也帅)

怪女孩出列---三个人的友情,总是充满危机感。为了自己得到全部的友情而不惜伤害另一个人的感情。(很有教育意义,我看了感慨了好久)

歌舞青春也不错歌都很好听,剧情也不错

魔法类:魔法灰姑娘 少年魔法师

有些人推荐的像什么欧美电影100部等,有的片子根本不好看,有的有点sex,以上都是我自己看过的,都很不错哦

㈥ 求一些类似《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电影啊

类似《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校园类型电影:

1、《夏洛特烦恼》

《夏洛特烦恼》是开心麻花2012年首度推出的话剧,由闫非和彭大魔联合编剧、执导。2013、2014、2015年仍在上演。该作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穿越重回到高中校园并实现了种种梦想的不可思议的经历。

㈦ 电影《几乎成名》谁知道

2000年,美国上映了一部电影,叫《几乎成名》(Almost Famous),导演是原《滚石》杂志记者卡梅伦•克罗(Cameron Crowe),《几乎成名》几乎是他的自传体电影。电影上映后,在观众和评论界都获得好评。
没有高科技辅助,也算不上大制作,为什么影片能获得极好反响?一方面克罗自投身电影界后拍的电影都获得极好口碑,比如《单身公寓》、《花心情圣》,他的影片往往以朴实的故事情节而不是火爆场面来打动观众;另一方面,《几乎成名》作为一部摇滚电影,包含了流行文化该具备的所有引起年轻人兴趣的要素:摇滚、毒品、性、女孩、代沟、爱情等等,加上不失幽默风趣的对白,一句话:酷死了。
其实影片情节并不复杂,年仅15岁的小威廉受《滚石》杂志之命采访一支冉冉升起的摇滚新星“静水”乐队,并跟随乐队一起进行了美国巡回演出。影片讲述的就是小威廉从接受杂志采访任务到巡回演出结束这段期间发生的故事,母亲反对他接触摇滚乐,姐姐偷偷“教唆”他听摇滚乐,在他采访之前,着名乐评人莱斯特•班斯忠告他不要与摇滚歌星交朋友,母亲忠告他不要沾毒品。结果是,他不仅和乐队交上了朋友,而且还爱上了乐队主唱的骨肉皮,这看上去就是摇滚版的“成长的烦恼”。

www.u148.net

《几乎成名》明线讲的是一个不谙世事的男孩与一支摇滚乐队的故事,但克罗实际上还布了一条暗线,即骨肉皮现象。早在电影《单身公寓》中,克罗就曾轻描淡写地触及过这一现象,在《几乎成名》中,骨肉皮显然是衬托主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克罗并没有对骨肉皮现象做出一个是或否的回答。
什么是骨肉皮?实际上这是台湾人的叫法(但很形象),它的英文是groupie,这种社会现象出现在上个世纪60年代摇滚乐蓬勃发展,追星族群体蓬勃壮大时期,它专指那些试图与摇滚歌星发生性关系(或保持一种浪漫关系)的女歌迷,甚至有些人干脆用“Star Fucker”来代替groupie这个词。北京摇滚乐在上个世纪80年代蓬勃发展时,也出现了一批骨肉皮群体,不过在北京摇滚圈里不叫骨肉皮,而是借用老北京艺人春典里的一个词:“果儿”或“尖果儿”(这个词有时也往往形容那些长相漂亮的女孩)。骨肉皮与普通歌迷有什么不一样?很简单,普通歌迷只要能见到他崇拜的歌星,合个影、签个名,和同伴炫耀一番就知足了,而骨肉皮不然,除了追星,还要与明星发生性关系,用咱北京话讲就是“把他给收了”。

www.u148.net

骨肉皮现象在西方已是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说它已经成为摇滚乐一个组成部分,有三个词总是被西方人联系在一起:性、毒品、摇滚,每一个摇滚乐手都有一个说不清的骨肉皮故事。摇滚与性的关系,很大一部分是指乐手与骨肉皮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骨肉皮会选择摇滚明星?
避孕药和摇滚乐同时出现简直是一场灾难,从字面上看,摇滚乐(rock and roll)、爵士乐(jazz)在俚语中都有性交方面的含义。摇滚乐的反叛工具很多时候就是利用“性”,因为这样可以直接面对道德层面,猫王为什么要扭胯?“滚石”乐队为何被扣上“集体性精神错乱和用音乐麻醉剂肆无忌惮地公开煽动淫乱”的帽子,这一方面是卫道士攻击摇滚乐的最佳借口,但另一方面也助长了摇滚乐在泛性主义表现上的嚣张气焰。
摇滚乐泛性化和当时性解放不谋而合,对当时为音乐而狂热的女孩来说,仅仅是获得一个明星签名是不够的,还要更进一步接近明星,于是就出现了骨肉皮。
摇滚乐自身特征也决定了它会成为骨肉皮的焦点,比如摇滚乐手手中的电吉他,这件乐器简直是一个绝妙的发明,在很多骨肉皮眼里,它的形状不仅是一种男性生殖崇拜的象征,同时它也和女人身体非常相似,当摇滚乐手站在舞台,把吉他放在跨前,一只手在不停拨动琴弦,另一只手在把位上上下滑动,对女孩来说,由此产生的联想和暗示可想而知,这也是女孩为什么总是喜欢摇滚吉他手的原因,差不多每个知名的骨肉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会提到这一点。

www.u148.net

60年代有一个特殊现象,就是摇滚吉他大师辈出,吉米•亨德里克斯、埃里克•克拉普顿、吉米•佩奇、杰夫•贝克、皮特•汤森、卡洛斯•桑塔纳……这种吉他大师辈出现象在后来再没有发生过,这和当时骨肉皮的繁荣不无关系。再有,摇滚乐队每年都要进行漫长枯燥的巡回演出,乐手在巡演中很少带自己的女友或妻子,因为途中有骨肉皮做伴,就可以使枯燥的演出变得乐趣横生。因此,一些骨肉皮往往以“乐队助理”身份随行,比如《几乎成名》中小威廉爱上的那个女孩彭妮 •莱恩,她坚决否认自己是骨肉皮,而是乐队助手。

www.u148.net

60年代是摇滚明星与骨肉皮的蜜月期,安•鲍尔斯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指出,60年代骨肉皮现象“是一个最活跃、非正式概念艺术表现的摇滚乐时期”,当时着名骨肉皮德斯•巴雷斯在她最近出版的《混在乐队》一书中提到:“‘骨肉皮’一词在当时绝不是什么坏字眼,乐队非常尊重女孩,‘滚石’乐队绝对都是绅士,他们把我们看作缪斯和灵感源泉。”另一个在60年代与很多摇滚巨星有染的辛西娅•普拉斯特•卡斯特尔在接受《沙龙》杂志采访时也证实了这点,她认为现在字典里对骨肉皮的解释是“污名”。

www.u148.net

60年代还有两个骨肉皮用她们的事实证明他们与摇滚歌星的关系非同寻常,一位是“滚石”乐队米克•贾格尔女友(几乎是整个乐队的女友)玛丽安妮•费思福尔,这位18岁时就成为骨肉皮的女子在乐队帮助下走向歌坛,并成为明星,那首着名的《泪流满面》(As Tears Go By)就是贾格尔为她创作的。另一位是一个德国模特尼科(Nico),着名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把她介绍给美国“地下丝绒”(The Velvet Underground)乐队,因此她也走上摇滚之路。直到后来理乍得•威茨所着的《一个偶像的生活和谎言》一书出版,人们才惊讶地发现,尼科竟与那么多着名摇滚明星有染。
但好景不长,70年代重金属的出现,让更加繁荣的骨肉皮变了味道。“齐柏林飞船”(Led Zeppelin)虽然在音乐上成就非凡,但他们简直是让骨肉皮通向地狱的阶梯(该乐队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通向天堂的阶梯》)。乐队的成员几乎都有性变态倾向,吉米•佩奇(Jimmy Page)有性虐待倾向,而鼓手约翰•博内姆(John Bonham)常常强迫女孩脱光衣服跳入养着章鱼的浴缸中,并以此为乐。进入80年代,对骨肉皮进行的各种超常规行为几乎成了后来重金属乐队的“保留节目”,“毒药”(Poison)乐队干脆在巡演大巴车上安装了一个安全套机,“戴夫•莱帕德”(Def Leppard)乐队每次演出之后都要举行一个“罪恶之都”的性狂欢,而“莫特利•克鲁”(Motley Crue)乐队在性混乱方面完全可以用“罄竹难书”来形容……2001年美国上演一部反映80年代中金属乐队生活的电影《摇滚明星》,里面有一段淫乱场景,从中可窥知一斑。90年代以后,骨肉皮的角色干脆变成三级片明星和妓女。

www.u148.net

基辛格说:“权力是最好的春药。”摇滚明星的脑中往往有一种虚幻的权力,台上一呼,台下百应,名誉的光环又常常使他们忘乎所以,膜拜、反叛、力量、灵感,这些东西无时无刻不刺激摇滚歌星的肾上腺激素,使他们在面对骨肉皮时无一例外地把自己当成一匹种马。
为音乐、为艺术献身,只不过是那些女孩为了满足虚荣心的高尚借口,作为回报,摇滚歌星偶尔会让这些骨肉皮们出现在唱片封套上或音乐录影带中,费思福尔或尼科只是众多骨肉皮中的个别现象。早年骨肉皮现象是摇滚乐的组成部分之一,并让卡梅伦•克罗念念不忘。那些年过半百的骨肉皮也纷纷着书立说,回忆那段幸福时光,说明在那个性错乱的年代还有值得回味的东西。那么现在的骨肉皮现象,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人肉交易。
有多少爱可以胡来,有多少人值得做爱,这就是永远纠缠不清的性与摇滚主题。

㈧ 求关于摇滚的电影……

先个人推荐一部:《九首歌》
摇滚与情色的结合,慎入。但是画面十分唯美,看着人心里暖暖的。

以下是拉的。。。。
1、《昼夜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1956年

它也许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摇滚电影,也是摇滚这个词第一次被用到电影中,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它其实和一部纪录片差不多,因为片中的情节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台词也只是对音乐的铺垫,它真正的意义在于汇集了摇滚乐最早一批乐手歌手的现场演出,并用这些疯狂在现实世界里引出更多疯狂,由于比尔·哈利、“彗星”等人的演出实在疯狂,而引起的骚乱又太多,所以在英国众多城市遭到禁映。

2、《神秘列车》(MYSTERY TRAIN)1989年

吉姆·贾木许电影作品,这部电影比猫王自己的一大堆电影更能反映其精神实质。

3、《Jimi Hendrix——Experience Electric Ladyland》1970年

Jimi Hendrix的英年早逝,叫乐评人认定这是摇滚乐坛在十九世纪的最重要损失之一,他迷幻的吉他手法,将个人灵气与音乐结合得叫听者动容,能够将吉他弦变成如人类的舌头,会讲话,会令人开心,落泪。今之这张Electric Lady land的VCD,就制成一张Jimi Hendrix自传式的影像纪录,收入Hendrix演出的片段,在音乐制作时的认真态度,完全是冲破时空活现眼前。而且也访问了不少乐坛中人,例如Steve Windwood,Eddie Kramer(他是ElectricLadyland大碟的录音师),亦有Hendrix的经理人Chas Chandler,亦即是Animals的bass手,从他们的说话中,皆对这位天才给予极高赞赏,更可看出他们是言出于心。VCD中,当然也少不了收入Hendrix的live performance,在台上他就如着了魔的投入,这里面就有All Along The Watchtower,Gypsy Eyes,Crosstown Traffic,Voodoo Chill……看见他完全投入的演出,指法如飞在吉他弦线上勾划出灵魂,当今之世,已没有一位吉他手有此能耐;这张Electric Lady land肯定是Hendrix迷的珍藏品,甚至是他一个音乐图监;就算你是初接触这名字,也可从这VCD中对他了解更多。这就是一个音乐必修课,课题是:Jimi Hendrix。

4、《脂粉猫王》(Jaihouse Rock)1957

“猫王”艾尔维斯·普莱斯利最典型的摇滚电影之一,描叙一个不安分的小子在监狱里迷上摇滚,出狱后成为摇滚红星,后来又蜕变成一个利欲熏心的大明星,失去了最亲密的朋友云云。在“猫王”无数连歌带演的烂片中,好歹这还算一部真正描述摇滚乐本身的电影,他的神采也还真的算得上叫人兴奋。

5、《别回头》(Dont Lookback)1967年

这部纪录片是对BOBDYLAN1965年英国巡演的忠实记录,导演彭内贝克用影像清晰地说明那时的鲍波与“披头四”是多么的不同,与同时期的《苦难日之夜》相比,《别回头》更直接、深刻,对自己的拍摄对象也没有造星般地刻意吹捧,甚至还有毫不掩饰的刻意嘲讽。但是,再冷静的镜头都无法掩盖年轻迪伦的灿烂光芒,同现在的老迪伦相比,年轻的他无与伦比的傲慢,机智,激情洋溢,而其中一段以跨掉派代表艾伦·金斯堡为背景的开场更是弥足珍贵。

6、《紫醉金迷》(Velvet Goldmine)1998年

影片再现了英国华丽摇滚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时的景象。艺名为Maxwell Demon的华丽摇滚明星Brian Slade预言了自己将死于舞台上,当他的遇刺骗局被揭露后,他的星途就走到了尽头。10年后,原来是Slade歌迷的英国记者Arthur Stuart要发表一篇名为《究竟发生了什么?》的文章。影片马上转为多线索模式,从多个角度展示了BrianSlade的生活和事业,包括他和妻子Mandy Slade及疯狂的美国歌手Curt Wild之间的双性恋经历。很有趣的是,英国出身的伊万·麦格雷戈在这部电影中竟然饰演一个美国本土摇滚歌手,他爆发力十足的演唱,启发了片中的英国华丽摇滚歌手,两人产生了一段同志情谊,而另一个主要演员,纽约时报记者年轻时对自身欲望的探索,也是经由他的改变。剧中伊万·麦格雷戈不仅跟每个主角都有一段缠绵,甚至不惜在舞台上演唱到一半时三点全露的火辣情节,我想这也是他跟一般偶像明星截然不同的地方,他不为表演所限,自然也不拘泥于形象。

7、《伍德斯托克》(WOODSTOCK)1970年

这部几乎可以称之为乐史上最着名的摇滚纪录片,记录了嬉皮年代的音乐神话。如果你听摇滚而不知道这个,那你……

8、《迷墙》(THE WALL)1982年

一部最出色的也是最着名的摇滚电影。1979年英国的传奇摇滚乐队Pink Floyd推出了摇滚乐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之一——概念性双唱片专集《The Wall》,由乐队的灵魂人物Roger Waters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半自传性作品。这张唱片以“墙”的概念为基础,抒发了对战争的恐惧(Roger Waters的父亲死于二战),对人性麻木的控诉和社会阴暗面的描写,唱片推出后,不仅在摇滚乐界,而且引起整个西方文化界的巨大反响。两年后,英国着名导演阿仑·派克决意把它搬上银幕,他请来了英国乐队Boomtownrats的主唱Bob Geldof扮演影片主角Pink,运用大量的电影表现手法——蒙太奇和动画手段极好地传达了唱片的主题(当然也有导演自己的理解),不仅如此,影片的音响表现手法引起极大震动,全片没有一句对白,全部采用Pink Floyd在双唱片专集《The wall》中的歌曲(也有唱片中未出现的一些歌曲在影片中出现)作为推动影片情节发展的媒介,就像一部长篇music video。可以说这部影片的出现直接引发music video的热潮出现。另外影片的制作方法也引起后来电影人的纷纷仿效。不过如果你对西方战后青年的概况和唱片本身的内容不够了解的话,你大概不易看懂这部片子。值得一提的是阿仑·派克在十五年后,又拍摄了一部根据音乐剧改编的影片《Evita》(贝隆夫人,由麦当娜主演),全片仍然没有一句对白。

9、《席德与南希》(SID AND NANCY)1986年

虽然“性手枪”不是最出色的朋克乐队,但他们是最出名的朋克乐队,《希德与南茜》是关于这支传奇乐队的吉他手希德·维舍斯与其美国女友南茜·斯庞根那反复无常的情爱关系和罗密欧朱丽叶式的悲剧结局,导演对这两个社会食物链最底端的边缘人进行了客观的刻画:他们的粗暴和痛苦,他们的敏感和自伤,他们走向自我毁灭却似乎不可避免……每一格影像都展现了电影的愤怒、激动和真诚。经过那次危机四伏的美国巡演,“性手枪”终告解体,希德仍在viper毒瘾的控制之下,他试图开始个人发展,但人们在一个早上发现南茜被捅死倒在地板上,希德因为谋杀罪被捕,他们的悲剧正好印证了朋克乐队“玩闹大会”(Circle Jerks)的一首歌——“Love Kills”(爱会杀人)。科特尼·拉芙和科特·柯本的关系,经常被用来与南茜和希德的关系作比,而科特尼·拉芙恰好在这部电影里面扮演了一个小角色。加里·欧德曼和克洛·韦伯以令人折服的演技将希德与南茜关系中的那份不成熟、相互伤害及令人反感的一面清晰地凸现在观众眼前,而他们那决意摆脱任何束缚的爱情又是那么令人感伤,乃至啜泣。2000年的《肮脏与愤怒》(The Filth And The Fury)是一部关于“性手枪”乐队的杰出纪录片,真实、客观、满怀热情,而又颇具观赏性。

10、《美国风情画》(American Graffiti)1973年

《星球大战》系列的导演乔治·卢卡斯能拍出这样清新可人的小品,令人叹服。影片主演是哈里森·福特。故事以1962年夏天美国一个小镇为背景,描写几个高中生毕业一夜的生活,反映了越战前夕过着优裕富足生活的美国青年人的思想、感情,其中引用了大量美国50年代的摇滚乐作为背景音乐,如:BillHaley(比尔·哈利)的《rockaroundtheclock》(昼夜摇滚)等等,应该说是恰如其分。这部影片是乔治·卢卡斯最有深度的作品——我就不懂为什么美国人对《星战》这样的适合于儿童观看的影片这么津津乐道——《美国风情画》比《星战》强多了。

11、《猜火车》(Train Spotting)1996年

这部电影改编自艾文·威尔士1993年同名畅销小说;成本仅二百五十万美元,拍摄时间49天。从一出炉,它就成为了舆论的焦点。不仅因为在这部低成本影片中对viper吸食作极为细致的描写,更由于片中所充斥的堕落情绪——伦敦的影评人说这部影片使人想要“以身试毒”。当然影片的导演并不承认,他认为影片后部对毒瘾来临时的痛苦描写是很客观的。

事实上,整部影片的态度与其说是客观不如说是冷漠。影片以第一人称作为叙事角度,完全在主人公的叙述中展开情节,隐藏影片的立场;而在本来已十分松散的结构中随意终止叙述加入评论、分析甚至跨时空的追忆;这种纯主观的手法不仅使人耳目一新,也十分贴切影片的基调,从而以后的同类型影片屡屡采用,几乎成为固定模式。影片以主人公瑞顿的一段自序作为开场白:“……大电视、健身器、富特轿车、朝九晚五……选择……太多选择,你选择什么?我选择不选择。”广角镜头跟拍,配之以城市街景和IggyPop的音乐。

影片的展开部分则完全是以瑞顿为首的一小撮颓废青年的生活实景:他们终日无所事事,东游西逛,打架酗酒泡妞吸毒;聚在铁道边打赌猜测下一列火车的经过时间以打发时日,还共同养着一个不知谁是父亲的婴儿。他们满足于这种糜烂的生活状态,即不想也认为不能改变现状,逃避一切规范和责任,并且全部是无go-vern-ment主义者和viper吸食者。在一次畅快淋漓的集体吸毒后小婴儿意外死亡,这强烈刺激了可能是父亲的每一个人;促使瑞顿在无数次失败后下定决心戒毒。就在他戒毒成功开始普通人生活时,暴力爱好者巴比带着瑞顿的旧日伙伴找上了他,要他一起参与一次巨额贩毒。最终瑞顿偷走了贩毒所得的钱消失在人群之中。

片中瑞顿过量吸食viper后精神恍惚,昏倒在街头的段落以浪漫主义的高速摄影处理,背景配以LoudReed宁静的《OnePerfectDay》,极写吸毒后的快感;随之而来的戒毒过程则用超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以嘈杂的电子乐配合色彩极不和谐的画面构成感官刺激;与上一段落形成强烈对比。这些描写怪诞而又真实,堪称经典之笔。

瑞顿的伙伴在空寂无声的铁道边大声说:“苏格兰,苏格兰,这是全世界最丑陋的地方。”其他人则对他大肆嘲笑——这就是后现代的“愤怒青年”们,他们在梦魇般的生活中自我放逐,不再树立任何意义上的精神之父。《猜火车》以其冷静的喻讽口吻,真实的叙述态度,贯穿始终的黑色幽默感及具现代感的声画处理成为另类影片中的经典;更因其中所表现的价值观和自我意识引起了极大关注和争论。以后一系列的另类影片中几乎部部都有它的影子。无怪乎有人说:“整部《NOWHERE》(美国另类影片)也比不上《猜火车》的五分钟。”

12、《大门》(THE DOORS)1991年

这是我个人十分喜爱的一部影片——当然和导演有关,我是奥列佛·斯通的忠实影迷,同时也是The Doors乐队及其主唱歌手Jim Morrison(吉姆·莫里森)的忠实乐迷。奥列佛·斯通和吉姆·莫里森是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学院的校友,吉姆·莫里森在世期间,斯通曾给吉姆读过自己写的剧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斯通就萌发了把吉姆和大门乐队的事迹搬上银幕的想法,这个愿望直到斯通完成了《生逢七月四日》后才得以实现,在他宣布要拍摄这部影片之后,很多男影星都争相要饰演男主角吉姆——因为这个角色实在是太有挑战性了,最后外形酷似吉姆·莫里森的方·基默幸运入选。斯通在拍摄这部影片时,采取的不同于一般人物传记片的手法,截取了吉姆一生的几个片段,并且并不完全拘泥于史实,甚至是一些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如那个反复出现的死于车祸的老印第安人)来表现吉姆和大门乐队的传奇经历,取得很好效果。斯通不愧于电影大师的称号,他对影片的气氛和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方·基默的演出也十分出色,为了演好这个极富争议的角色,他不但认真研究表演方法,而且刻苦钻研了吉姆和大门乐队的诗作和歌曲,认真体会角色的性格,甚至模仿吉姆的一举一动,应该说,他把这个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但是形似,而且是神似(即使没看过影片,只看过剧照的人相信也会同意我的说法)。方·基默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在影片拍摄结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从角色中解脱出来。这部影片和斯通的其他作品一样,放映后引起极大的争议,但其艺术价值毋容置疑。这部影片也向人们证明——方·基默和梅格·瑞恩(在影片中饰演吉姆的妻子帕米拉)不是只会扮演诸如《壮志凌云》中那样傻傻的角色。

13、《歌声泪痕》(THEROSE)1979年

这是一部关于摇滚乐史上最伟大的女性——JanisJoplin的传记片,制片人找了一位外形比较相似、同时也是一名歌手的贝蒂·米德勒来出演这位传奇女星的短暂一生,令人唏嘘不已。贝蒂·米德勒的表演应该说是比较到位的。影片中除了引用了大量JanisJoplin的歌曲以外,贝蒂·米德勒也一展歌喉,在影片中大放异彩。影片的原声专集十分畅销,其中出现了一曲也许是摇滚乐史上最为动听的歌曲《Therose》(玫瑰)。

14、《摇滚梦》(Starstruck)1982年

这是一部不需要知道故事,不需要知道导演,也能够随之摇摆狂舞的摇滚电影!俗套的剧情:女孩怀着摘星梦,女孩的母亲失业,家庭陷入危机,女孩参加歌唱比赛,女孩遇见男孩,男孩失去女孩,男孩赢回女孩芳心。导演展现驾驭类型电影的神奇能力,全片洋溢的青春摇滚气息宛如歌舞剧版《舞国英雄》,喜爱摇滚乐的你不可错过!

15、《给我庇护》(Gimme Shelter)1970年

1969年Woodstock音乐节四个月之后,发生了一次名气远在前者之下、但就意义与成就来说不遑多让的枪杀事件。这部电影就是记录这次事件的。这支乐队可以说是20世纪60年代摇滚的终结者,当然它的表面现象是1969年12月。当时,在美国有大量乐迷的Rolling Stones乐队在美国加州奥德蒙举行一场免费演唱会,当天有40万观众来到现场,但悲剧发生了,被聘来维持秩序的飞车party在演唱会上演了暴力的场面,一名观众被追杀而死。这部又名《让我躲藏》的纪录片记下了“滚石”乐队最值得珍藏的瞬间,也记下了“地狱天使”的凶猛身影,本来是来维持秩序的他们最终却与部分观众大打出手,让20世纪60年代爱与和平的聚会的巨大神话在瞬间倒塌,正因为这些无比真实的镜头,这部电影在摇滚文献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最后还有一个网址,有海报。http://www.mtime.com/group/liyingping/discussion/81197

㈨ 电影摇滚校园里黑人女孩唱的什么歌

《Amazing Grace》中文翻译为《奇异恩典》

㈩ 2010美国恐怖片,前两天刚刚在电视上介绍,据说在美国电影院看到半截就走了一多半人,好恐怖。

◎译 名 格拉芙姐妹/猎杀禁地
◎片 名 The Graves
◎年 代 2010
◎国 家 美国
◎类 别 惊悚/冒险/恐怖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文
◎IMDB评分 5.2/10 (16 votes)
◎片 长 88 Min
◎导 演 Brian Pulido
◎主 演 吉莲?默瑞

◎简 介
在亚历桑那州的梅根及艾比,她们感情如同姊妹般,总是形影不离。梅根刚拿到市场营销学位,她很有自信,充满吸引力,是个喜欢黑腰带的摇滚女孩。艾比很勉强地才从高中毕业,她是个可爱的女孩,喜欢讥讽别人以及流行的歌德庞克风,但她却害怕自己内心的阴影。她们俩有一点

热点内容
日本综艺中国电影完整版 发布:2023-08-31 22:05:04 浏览:1746
日本污电影推荐 发布:2023-08-31 22:03:58 浏览:712
北京电影学院有哪些小演员 发布:2023-08-31 22:01:10 浏览:1708
日本电影女主割下男主 发布:2023-08-31 21:58:33 浏览:1445
一个法国女孩剪短头发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7:38 浏览:1434
日本电影主角平田一郎 发布:2023-08-31 21:54:07 浏览:1081
电影票为什么抢不到 发布:2023-08-31 21:52:52 浏览:1366
电影院眼镜吗 发布:2023-08-31 21:50:27 浏览:788
港剧晓梅是哪个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0:15 浏览:828
书生娶个鬼老婆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3-08-31 21:49:25 浏览: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