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三个活泼的女孩电影
Ⅰ 非常美好的体验,但是没什么沉淀(丹麦女孩)影评
电影《丹麦女孩》之所以评分很高主要得力于题材的大胆独特,变性题材本是一敏感性话题,足够起到吸睛作用,加之小雀斑对于角色细腻极致的诠释,使得观众带入感极强。而且没有比“真人真事”这四个字更具有诱惑力的因素了,某种程度上激发了观众对于真实事件的好奇心与求实欲望。
影片讲述了一个男人的身躯中住着一个女人灵魂,在妻子的无意推波助澜下,将男子心中的女性“细胞”激活,之后男子想要变身成为女性的思想愈发激烈,行为举止、穿衣打扮都完全陶醉于女性世界,鼓起勇气做变性手术,最后手术失败而生命终结的故事。从身为男儿身的艾纳,摇身一变为女人LILI,这一过程饱受外界讥嘲与不予理解,相比变性身体上的疼痛,远远不及人们把他当做精神病患者的歧视痛,不及他不能做完美自己的痛。
关于变性人这一词汇,向来在每个国家,每个区域都是敏感性话题,极易引起众人关注,难免对此议论纷纷,且持有不予理解的态度。该影片由20世纪时期真人真事改编而来,即是真人真事,又是变性话题,自然影响力较大,影片主人公作为变性第一人,可以说在这一领域,开拓了先河。在当时人类思想没有完全得到开放的背景下,男主的破天荒行为反而承受的压力更大,心里障碍更加难以跨越,在外界有色眼镜的窥探下,他做出的举措堪称勇气可嘉,他勇于活出自我的人生态度弥足珍贵,使人钦佩。电影大胆选用另类题材,不仅是影视领域新的突破,更是呼吁大众要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看待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可以不接受不认同,但请不要伤害他们,这是做人的基本尊重。
面对出演主人公这一角色,需要很强大的内心支撑,且需要灵活的演技才能得以完成,具有极大挑战性,小雀斑可以说完全打破了常规,使人刮目相看。小雀斑饰演的LILI委婉娇羞,举手投足之间竟显女人风韵,虽然男扮女装的他并算不得漂亮,但他将主人公对男儿身的厌恶,对成为女性的渴望与急切,首次接触女装的兴奋与隐忍,面对被男人吻时的激动刺激等一系列细节成分,都较完美的呈现了出来,可以使观众与之产生共鸣,深刻体会到他内心的躁动不安。包括女主的扮演者艾丽西亚,将女主对丈夫无法自拔的爱与自身忏悔,诠释的很完整有力,演员们的精湛演技也是该影片成功的一大因素。
电影背景以男女主角为画家身份而展开叙事,采用暗色调系列,与各种画作达成画面质感的融合,身为艺术人,本有着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心态和精神世界,将变性题材放入艺术人的灵魂之内,更加具有说服力,不至于天马行空。
电影《丹麦女孩》的确是一部值得称赞的现实型题材影片, 生活中不乏有类似男主之人,希望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做到最大程度的宽容和理解,同时作为当事人也要勇于正视自己,活出精彩人生。
Ⅱ 《丹麦女孩》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这部电影是由汤姆·霍珀执导、“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艾丽西亚·维坎德联袂主演。
但是以前从没有这样的电影,以真人真事为例,如此完整、细致、全方位展现了一位艺术家从变装到变性,从心理到生理,从懵懂到迷茫到挣扎到觉醒的全过程,并且是由直男奥斯卡影帝主演。选择这样的题材,先期已经在颁奖季成功了一半。
《丹麦女孩》剥离了变装的戏谑色彩,由表及里深入人物内心,以情动人,展现了世界首位变性人“敢为天下先”所面临的迷茫与惶恐,无论是当时是医疗条件还是世俗认知,都是横亘在他未来人生面前的巨大考验。这样一来,《丹麦女孩》就有了点同志电影或经常获得奥斯卡奖的“罕见病”题材的优势,当然,变性人既不是狭义的同志,也当然不是罕见病。
所以对于变性者或者反串艺术,我们可以不喜欢,但是我们不能不尊重别人,因为别人努力了,就没有我们说三道四的权力!
Ⅲ 回首《丹麦女孩》
最近看了《神奇动物在哪里》后,主演埃迪 雷德梅尼又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因为一脸雀斑的缘故,所以人们戏称他为小雀斑。搬家的缘故,网络一直有问题,所以脑海里一直留着小雀斑的女装形象挥之不去,好不容易有了网络,赶紧找了小雀斑2015年的片子,《丹麦女孩》出来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世界上有记录的最早的一例变性人,丹麦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画家艾纳 韦格纳也是后来的莉莉 艾尔比,他的妻子格尔达也是一名画家,他主要画风景而他妻子主要画的是人物,夫妻两人一直感情很好,直到有一次格尔达的模特有事不能前来,而赶着创作的格尔达让丈夫艾纳穿上女装,当作自己的绘画模特,艾纳从此体内的女性人格被召唤而出,莉莉 艾尔比从此诞生,他一直以莉莉的身份参加各种场合的聚会,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竟然难以穿上男装,他找到医生帮助他做当时还处于试验阶段的变性手术,最终手术失败莉莉艾尔比离开人世。
看完电影,心里一阵阵的不适隐隐传来,电影中诸多场景有些挑战男性观众的观感和性别立场了,首先说一下,我并不是什么大男子主义,也并非直男癌患者,但是当小雀斑脱光衣服站在镜子前用大腿隐藏了男性器官并照着镜子搔首弄姿的特写还是令人不适。但是作为电影《丹麦女孩》确实是一部好的作品,画面剪辑的恰到好处,色彩的运用上,没有大红大紫的出现,仿佛是应和年女主人公的油画家的身份,而特意设计出的各种高级灰的搭配,使人第一眼看去柔和而舒适帧帧效果就像是古典油画,还原了一战前欧洲的美丽。强烈的对比出现在电影即将过去三分之一处,就是艾纳化身莉莉,前往在聚会中一面之缘却倾慕于他的“男朋友”的住处,白色的房子,色彩鲜明的黄色屋顶甚至让人觉得刺眼,影片唯一的一次强烈的对比色正是第一次女装约会的艾纳心中的矛盾。艾纳如白色的墙,是他作为一个人的基础,但是却是灰暗的,而莉莉作为鲜明的黄色屋顶,正在慢慢被唤醒。服装方面更是复原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生活场景,写实而毫不做作。该片更是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艺术指导、最近服装设计以及最佳女配角等奖项。
人物刻画方面,小雀斑的演技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万物理论》中把霍金刻画的入木三分,但是限于电影的时长,和剧本的倾向性,留给小雀斑的内心戏显然不多,只能通过浮夸的肢体动作和面目上的浓妆艳抹来表现了。再看看妻子格尔达,反而更好的演绎了作为一个妻子发现丈夫的性别问题后应有的表现,可能是没有那么多的剧本篇幅的缘故吧,反而给了演员更多的发展空间。不管怎么说,小雀斑和和艾丽西亚携《万物理论》和《机械姬》的余威而来,演技方面自然是无需多疑了。
故事叙事上,个人觉得故事叙事估计就是本片的硬伤了。说到故事叙事,就得看看故事的来源了,电影《丹麦女孩》算是四手的故事了,这怎么说呢?故事本身,也就是原型人物的实际算是一手资料,主人公莉莉的自传《变成女人的男人》算是二手资料了,而大卫 艾贝尔舍夫又根据自传创作了小说《丹麦女孩》算是三手资料,再到电影,只能是四手资料。所以各种的越来约美化的故事,越来越艺术化的加工,使得电影美丽动人,平淡中不失温馨。做为艺术叙事片毫无争议,但是既然说到了变性人的问题,只停留在艺术叙事,无疑是十分可惜的。
我查阅了一下关于莉莉的资料,显然故事并不如电影中体现的那么唯美,在如今,变性人依然是个敏感的问题,何况是一百多年前莉莉的时代。1882年12月28日,艾纳在丹麦出生,艾纳喜爱艺术,热爱绘画,更是考入丹麦皇家美术学院,他的妻子格尔达正是他在学校时的同学,1940年他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二人的艺术成就在整个欧洲都得到了认可。既然电影是根据书改编的,那我找来了原着《丹麦女孩》,大卫艾尔贝舍夫描述到第一次穿女装的艾纳:“穿上女伶的芥黄淑女鞋、系上吊带袜、套上白色洋装,望着自己柔滑如丝缎般的小腿,艾纳不禁头晕发热,身体里住着的女孩莉莉被唤醒。”
电影基本忠于原着小雀斑的表现相当到位。艾纳事实上却是开始比较抵触的,但是模特一做就是好几年,于是艾纳慢慢的习惯,并从心里认可了莉莉,开始主动起来,扮作女人上街,参加大小活动等。
1912年夫妇两人移居巴黎寻求画作上的更大的发展,不久他发现自己住的竟然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王尔德死去的房间,于是花了好长时间来翻看朗读王尔德的作品,为其作品中的悲剧故事和性别混淆的禁忌爱情打动,深深的产生共鸣。
格尔塔的人物插画尺度颇大,使她在巴黎快速的火了起来,人们发现她的多数作品中都有一个穿着别致的杏眼女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发现这个出现频率颇高的女郎竟然是她的丈夫。从此艾纳便消失了,莉莉艾尔比正式的出现在了公众的视线里,从1920到1930年中莉莉在巴黎出席聚会、上街购物,甚至在家。
埃尔慢慢的消失了,艾尔甚至停止了他热爱的绘画,原因就是让莉莉彻底摆脱艾尔的身份。1930年,莉莉找到了一名德国医生,准备远赴德国进行全球首例变性手术,因为没有钱来支持莉莉的手术,他们回到哥本哈根,筹备画展,准备卖画来挣钱,可是世俗的眼光和当时的人们怎么容得下他们?所有的努力收效甚微。体现了当时他们不与认可的还有丹麦国王亲自废除了莉莉和格尔达的婚姻关系,从这两点看出他们当时被人们定为异类,被整个社会所排斥,生活因该十分的艰难。个人觉得如果在电影中添加了世俗的排斥,生活的艰辛,以及莉莉的毅然决然会不会更加的饱满一点呢?
1931年莉莉远赴柏林接受世界首例变性手术,全球震惊。在之后的两年内,莉莉接受了多次手术,1930年,莉莉去德国做变性手术,这在当时尚处于实验阶段。莉莉·埃尔伯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两年时间内,莉莉接受了四次系列手术。第一次手术在柏林完成,由性学家马格努斯·赫希菲尔监督下切除睾丸。余下的手术由德累斯顿市妇女诊所的医生科特·沃尔纳克洛斯操刀。第二次手术是在她腹部植入卵巢,第三次手术去除阴茎和阴囊。第四次手术是移植一个子宫,构建一个阴道。莉莉与法国艺术经销商克劳德·勒杰内相恋。她想嫁给他,给他生孩子。因此她对最后一次手术寄予厚望,是子宫移植手术。1931年6月,第四次手术,移植子宫、构建阴道,这样的手术在当时是世界上首次尝试。当时并没有抗器官排斥的药物,所以术后莉莉并没有康复,于三个月后即1931年9月13日去世,死因是由于她的免疫系统产生了感染引起子宫排异反应,最终导致心脏骤停。
格尔达当时也嫁给了一位军官,搬到摩洛哥生活,在得知莉莉去世那天和意大利军官离了本就摇摇欲坠的婚。1938年格尔塔回到丹麦,39年办了她人生中的最后一次画展,但是她的画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风采。最终靠手绘卡片度日,于1940年7月离开人世。 影片如果加上惨淡收场的夫妇二人,那估计不止是煽情的效果了,影片的立场和影响将会是十分巨大的,所以估计是导演对电影的定位不同吧。
影片总体上是成功的,只是有了现实的原型,就有了对比,现实远比剧本精彩,这也是常事。唯美的油画色彩画面,小雀斑的淋漓尽致的表现,使得电影更具有美感,这是毋庸置疑的。也许是个人问题,我觉得既然是传记类的电影,就应该交代的清楚一点,电影只是站在了主人公的立场上,仿佛出现在电影中的人,全部都支持她,只有在快结尾处的两个混混调戏莉莉的戏份中看出来了一点世俗的不认可,但毕竟是混混,倒像是两个导演刻意编排的跳出来破坏唯美形象的调皮孩子。电影那么多奖项也不是白拿的,大多数还是完美的,总体算得上近年来的优质电影了,只是剧情略显的可惜了。
Ⅳ 《丹麦女孩》原型故事是怎么样的
电影《丹麦女孩》原型故事关于画家艾纳尔·魏格纳的故事,他是全球首例接受变性手术的人,变性之后,艾纳尔·魏格纳变成了莉莉·艾尔伯。
艾纳尔·魏格纳,原名为艾纳尔·马格努斯·安德烈亚斯·韦格纳(Einar Magnus Andreas Wegener),1882年12月28日生于丹麦维厄勒,出生时是一个丹麦小男孩。
艾纳尔从小热爱艺术、热爱绘画,日后考入哥本哈根的丹麦皇家美术学院。求学期间,他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女同学格尔达·戈特利布(Gerda Gottlieb),双双坠入爱河。1904年他们结婚了,他们的职业是担任插画师,艾纳尔专长是风景画,妻子格尔达为书籍和时尚类杂志画插画。
妻子格尔达以画人物而见长,她缺少女模特,于是便让丈夫穿上女人的丝袜和高跟鞋来充当模特。后来,还让丈夫穿上了女装,担任模特。效果非常理想。艾纳尔觉得穿女装意外地舒适。之后便开始穿女装,公开场合也是如此。
1930年,艾纳尔·魏格纳去德国做变性手术,这在当时尚处于试验阶段。艾纳尔·魏格纳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两年时间内,艾纳尔·魏格纳接受了四次系列手术。在她最后一次手术时,她的事例已经引发了丹麦和德国报纸媒体的极大关注。
Ⅳ 怎样解读电影《丹麦女孩》
观影结束后还是决定先说说好的部分吧。我想给演员打六颗星,电影三颗星,所以平衡一下还是打了四星。
我知道许多人看这片子会被触动到哭。我也泪目了两回。一次是在Lily和男人接吻后回家,Gerda见他哭了,关切地握住他的手。真正的爱人就是这样的,比起诧异,比起责怪,更先想到的是关心,怕你在哪儿受了委屈,遭了欺负,而将自己的感受放置一边。还有一次是第二次手术做完,Lily终于在从高烧中醒来,苍白得像一只鬼魂,她哭着说她终于成为完整的自己了,眼泪里带笑。我不得不为Eddie的演技心折,这哭很难让人不动容。
Eddie的演技又精进了。不光是体现在那场镜前的裸戏。他自恋地欣赏自己的躯体,幻想自己是个女人该有多美,然而悲哀地看见自己的器官,自欺欺人地将它藏起来,继续幻想自己是完美的。这个设计确实精妙。但我想夸的是他在影片中所有的眨眼。他仍是Einar时,是个比较内敛的男性,更多的像个男孩子,眨眼后腼腆地微笑。变身Lily后,刚开始是因为羞怯,后来是因为自我的释放,他的睫毛颤抖,然后轻轻垂下,同时嘴角含着一抹自然的笑,那神态实在是妩媚。他低头的幅度令他像一朵娇花,又或者一只逆风风行的蝴蝶,脆弱得让你不堪碰,正如本老师那角色所说,仿佛吻他之前要先获得允许。Eddie令这一角色成为了女人。每一个坐姿,每一次行走,换上新衣的旋转,抽烟时的自怜,都是真正的女人所为。不论他的女装扮相美或不美,他在他的周身散发出一种气场,那气场便叫做美丽。(身为女性我自愧不如)
Alicia真的很棒。其实之前看UNCLE或者机械姬时都没有很喜欢她。但是在这里她成功了。她成功地演绎了一个善良的妻子、一个贴心的朋友、一个求爱不得却甘于付出的女人、一个真善美的人。这个角色受的折磨并不比Einar少,所需要的勇气甚至比Einar多。他们在一张床上,隔着一张纱幔,她伸手去触摸Lily,她曾经的丈夫。多让人心酸。她爱他,无论他怎样变化,直到他死去。她的哭泣都是他带来的,看见他痛苦,她便痛苦。
感动除了是被演技打动之外,还因为完美的配乐,出自《模仿游戏》、《坚不可摧》、《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配乐的作者Alexandre Desplat。婉转动人,精致,弦乐一层层堆叠,把神经软化,把情绪推到一个宣泄的边缘。
摄影亦很美。主角都是画家,画面便也像画一样,况且是在丹麦这么个童话梦幻的地方。他们竭力抓到主角们最美的模样。
但是光有美是不够的。
前几天看《电子云层下》时,我便是这么评价,此时还是这一句。现在的导演们都善于营造一个美丽的场景,创造一个美丽的意境,他们精心设计过细节,让人觉得赏心悦目。人总是爱看美的东西的。但是美是不够的。
这个故事本身是如此独特,如此不寻常,如此冲击心灵。你想,一个人拥有美满的婚姻、蒸蒸日上的事业、正常而愉悦的生活,他突然间意识到自己真实的灵魂,没人逼他,选择权在他自己手上,要牺牲什么,会失去什么,他都一清二楚。然而他做出了选择,一个在此之前无人敢做的选择。他真正为自己而活。光是想想就知道这里面有多少复杂的感情,多跌宕的转折,该有多荡气回肠。然而可惜的是,电影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影片大概开始十分钟,Einar便表现出对女装的爱好。完全没有铺垫,并且那爱好十分强烈,这实在令人莫名。虽然他之后有说自己年轻时便知道自己有女性的一面,但一句话便想作为背景,是远远不够的。再说Gerda刚开始发现他将女性衬裙穿在衬衫下时,竟然完全不感到奇怪。这也就罢了,Einar开始不断地穿女装出门这一情节也是突如其来的,片中没有交代他转变的过程,他与妻子就这一事的争执亦没有多少笔墨。直接就进入了最大的矛盾点——他的身体和心理的不相符。导演却仅仅用他不断地换装、照镜子这些重复的段落来演绎,看得多便觉得乏味。
影片进入后半段,观众一开始对于他性别的好奇心已经逐渐淡去,此时该拿出最大的矛盾来,把最深层的东西剖出来。但导演只是继续让情节快速地走下去,第一次手术之后,和妻子争吵,然后是第二次手术。件件事都是点到为止,走马观花地把他的一生走完,影片的节奏便变得奇怪,其实没必要剪成两个小时。
我们都知道Einar和Gerda,甚至Lily和Gerda彼此是相爱的,然而我们不知道这爱是如何维系下去的。Lily总是在问她美么,然而我们不知道她在想些什么。我们是如此想感同身受,却做不到。剧本写得太浅。
如果不是这两位演员来演,这电影恐怕会成为一个轻飘飘的花瓶。真爱不是艺术品,真爱应该更有重量,沉甸甸得叫你拿不出简单词语来形容。美是不够的。
现在有许多人想为LGBT人群发声,想让社会拥有更多的宽容和同理心。这都是很好的出发点。更多此类题材的电影出现是件让人欣慰的事。但是确实其中大多数的质量都不高。它们更多的是为了同志而同志,或者是没有理解真正理解他们的心态,只是出自编剧或导演自己的想象。有时候噱头越大,越容易不切实际。总归还是觉得挺可惜的。
Ⅵ 求电影丹麦女孩百度影音(BD高清)丹麦女孩迅雷下载地址
现在可以看了,电影《丹麦女孩》根据上世纪30年代的真人真事创作,讲述的是丹麦艺术家Einar Wegener和妻子Greta Wegener的故事,值得一看。 导演:汤姆·霍珀 主演:埃迪·雷德梅恩/安布尔·赫德 类型:剧情/传记
Ⅶ 三个女孩沾水变成美人鱼是什么电影
美人鱼
美国 喜剧 104分钟 2006年
影片《美人鱼》是2006年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出品的一部爱情电影,由伊丽莎白·艾伦执导,艾玛·罗伯茨、乔安娜·利维斯克、萨拉·帕克斯顿和杰克·麦克道曼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6年3月3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佛罗里达州的一处海边小镇,活泼可爱的花季女孩克莱尔和海莉在一场暴风雨过
Ⅷ 有一部外国电影,由三个女生主演的,在电影中她们叫做什么天使,我想问这部电影叫什么名字
是日本的 欢笑大天使
Ⅸ 《丹麦女孩》原型故事是什么
电影《丹麦女孩》原型故事关于画家艾纳尔·魏格纳的故事,他是全球首例接受变性手术的人,变性之后,艾纳尔·魏格纳变成了莉莉·艾尔伯。
艾纳尔·魏格纳,原名为艾纳尔·马格努斯·安德烈亚斯·韦格纳(Einar Magnus Andreas Wegener),1882年12月28日生于丹麦维厄勒,出生时是一个丹麦小男孩。
剧情简介
主人公是世界上最早有记录的变性人之一、充满传奇色彩的丹麦画家莉莉·艾尔比,他的妻子格尔达也是一位画家。
一次偶然机会,沉睡在主人公内心的女性人格莉莉被唤醒,他开始厌恶自己作为男性的身体,也渐渐发现莉莉不但是艺术存在,更是真正的自己,两人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