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女人地位和电影一样么
Ⅰ 印度女性地位低“棒打男人节”又是怎么一回事
印度女性地位低?“棒打男人节”又是怎么一回事?
洒红节是印度举国同庆的盛大节日,在这一节日上,无论是该国人或是游人,都纷纷踏入街头,把手里的红色粉末扔向别人,或者把桶里五颜六色的水朝大家泼去,最终把所有人搞成大花脸才肯罢手。洒红节也叫胡里节、色调节,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也有此外一个名字:棒打男人节。
在《三傻大闹宝莱坞》的电影中,那个跳楼的男主,就是因为家里太穷,导致自身的姐姐没有嫁妆无法出嫁,一家人都指望他能够毕业寻找一份好工作。结论因为要被解雇,他无法面对亲人而选择跳楼,失去意识,最终能醒过来,或是因为他的朋友说娶他姐姐,不必嫁妆。
可以说对于印度家中来讲女儿就是压力,是赔钱货,嫁一个女儿就要给一半的家产,女儿多的家庭会因为嫁妆而崩溃的。这种情况在中国旧社会的时候也是一样的,都想要儿子,不必女儿,感觉女儿就是赔钱货。但是自从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政府就下工夫开展妇女解放运动,最终将女性变成了“半边天”。
到如今可以说中国的女性的地位真的是亚洲第一的,没出嫁的时候是家中公主,出嫁之后是是家中女王大人。结婚之后也不用辞职,乃至生孩子之后也依然可以工作,对于生育的女性,我国也有相关的政策维护。在职场中也是产生一批女强人,身具高管部位。这在印度是难以想象的。大家还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
Ⅱ 印度一女子被迫背着丈夫游街,印度女人的地位有多低
印度女人在印度里没有自由,婚姻,人生都不可以自己做主。并且在印度,如果女子被强奸,别人只会觉得是女子不矜持,而不去考虑女性的感受。
Ⅲ 在印度,到底是什么造就了那么低的女性地位
其实在印度这样重男轻女的思想里,只要是女孩子的东西,地位就很低,在他们看来,女性身上的所有东西都造就了她们这么低的地位。
Ⅳ 印度电影中,像《厕所英雄》这样主张女权的神作频出。这对印度女性地位的提升有帮助吗
印度大多数人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更何况其中一部分人还没有文化,他们一则不会去看这个电影,二则看了也是饭后笑谈而已。正如电影所说的,及时厕所问题引发了政府官员的重视,拨资金大建厕所,但是在印度这样一个对于多数人来说生活都成问题的国家,用于厕所的地方也会被强制占用做生意。突破重重传统桎梏,为心爱的人建一座厕所,这个在我们看来尤为荒诞的不可思议之事,却成为了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厕所英雄》中能被称为“英雄”的壮举,而电影由此为切入喜剧化的展开,既落足于了对印度社会传统文化的反思,同样也有着女权主义的彰显。
说到底,知识改变命运,知识让你有先进的眼光和,前卫的气质,大家都说知识分子最高傲,知识分子瞧不起知识分子,也许那是一部分人,拥有先进的思想和知识,绝对是一生追求。
Ⅳ 印度电影中很多作品都在呼吁女性地位的提高,为何没有任何效果
其实也是有些效果的,只不过都只发生在上层阶级,底层人民依旧只能接触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教育。呼吁女性地位提高的人也都是上层人民。
Ⅵ 印度的女性地位低到何种程度
像莫妮卡·甘地一样,在国内外公开场合一味护短的印度高官着实不少。
2013年11月13日,印度最高级别警官、中央调查局负责人兰吉特.辛哈说出“如果你不能阻止强奸则不妨享受它”这样的言论。
2015年3月5日,讲述“12·16事件”的纪录片《印度之女》在印度仅上映一日便被屏蔽。时任印度内政部长拉杰纳特·辛格宣称,这样做是基于印度教传统和“不允许任何人利用这起不幸事件获得商业利益”。
正如全印度民主妇女协会(AIDWA)副秘书长苏哈·森达拉拉曼所指出的,因为妇女地位在印度十分低下,且社会风气对强奸案过于宽容,经常把事件起因归咎于妇女不守规矩以及穿着举止轻浮,因此实际上最多只有大约1/10的强奸案被记录在案。
许多实例表明,不少警察不愿登记强奸案,或由于偏见,或由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他们会想方设法动员受害者销案、私了,甚至不惜劝说受害者嫁给施暴者。不仅如此,婚内强奸、家庭暴力等行为,在印度甚至没有相应法律可以约束。
对强奸案定罪过轻、定罪速度缓慢,无法构成足够震慑力,也是印度强奸案频发的一大原因。
正如《纽约时报》所言,美国每年超过一半被起诉的强奸案被定罪,且速度较快,而印度即便起诉,定罪率也只有26%,“无论如何,妇女在印度公交车上绝不会比在纽约地铁更安全”。
长期以来,许多外界观察家、尤其欧美观察家过多把对印度的观察焦点集中于政客、富豪和中产阶级,而对人数众多的贫民、农民视若无睹,对大量因城市化进程被甩进城市、地位低下、生活贫困的前农村人口更缺乏关注。
在这些地方,传统的歧视妇女陋习根深蒂固,杀害女性胎儿、婴儿,因嫁妆问题歧视、打骂甚至逼死出嫁女子的事屡见不鲜。
在大多数印度城市,出现了许多职业妇女,她们经常需要抛头露面,或早出晚归,而这些地方往往警力匮乏,警察效率低下且经常贪污受贿。一位印度妇女保护组织人事称,“除非印度男性开始真正认同男女平等,否则针对妇女的暴力就不会减少”。
Ⅶ 巴霍巴利王开始-终结
走进电影院看巴霍巴利第二部的时候是因为宣传片的介绍,但是当走出电影院在优酷找第一部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卑微而又渺小,感谢神明让我生活在现代,感谢父母养育我这么多年。
夜间久久不能睡去,听窗外雨声叮咚,指落键盘写下对巴霍巴利王这部影片的想法。
巴霍巴利并不是印度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他的存在是民间流传的一个象征,我们不能带着历史的眼光去看这部电影,因为他在讲述神的故事。
网络上有本当红小说叫做百炼成神,这部小说开场便设计了大千是世界和环宇世界,一花一草一世界,我们存在在一个世界中而这个世界之外可能是一个人的身体,我们称那人为神。
作为四大古国之一的印度,有着神秘的传承和悠远的历史文明,导演和编剧将一个神话人物引荐到我们面前,用一个看似老套的梗讲述一段神,人,爱情,亲情,权力,奴性,人性,多种元素交织在一起的故事。
故事的线索简单明了但是拍摄手法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形式,由于时隔两年拍摄,有些人可能已经把第一部都忘记了,所以我们用直述的方式来看一下这部影片我所认识的事情。
“三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
本片有毒,年轻的姑娘们最好不要选择,不然对于男人的看法现实实在耗不住。
Mahishmathi(摩西施末底)王国拥有一座无比炫耀,气派的城池,他庞大而又富饶是很多小国争相攀附的对象。王国的建立人拥有非凡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他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和他一样睿智勇敢,大儿子却是一个残疾。获得王位的小王子并没有长久统治国家而是不幸死去,他的遗腹子被兄嫂西瓦格米收养并视若己出培养成人,成为第一代巴霍巴利。
Mahishmathi(摩西施末底)王朝的建设人是巴霍巴利的爷爷,但当继承王位的巴霍巴利的父亲去世的时候,出面掌握大权的却是西瓦格米这个女人。
影片中的西瓦格米身份非凡,她便是法律,便是一切,她是国家的主宰却不是国王,她是人们的信仰却仍然是一个凡人。人设中她是女性不屈不挠的象征,是主权的归属但她其实只是一个附属品。
西瓦格米的身份高于了自己丈夫大王子的身份,这说明她来自皇室拥有强大的后盾,她有着政治谋略,武术技能,丰富的知识和内涵,这种高地位的女人在当下的印度是难能可贵的,与电影相比,印度女人的地位卑微的可怜。
可神不这样解释,从电影中可以解读,印度女性曾经的地位可以高于男性,甚至比男性更加有判断力和决策力,女性有着强大的能力让男性倍感恐惧。这在巴霍巴利二代养母身上一样体现出来。回到西瓦格米,她的一个眼神,一句谈吐都令人敬畏,她完全可以坐拥天下却并没有这样操作。女性母爱柔弱的一面再一次的展现铺垫,而这种人设体现出来的更是一个女性的弊端,而是一个女人,母亲,婆婆才会有的情感生活,她让西瓦格米仅仅是做了一个识大体的女人存在而不是女神。
故事细节中可以揣摸出西瓦格米应该不爱自己的丈夫,她对他厌恶,不屑,作为一个旁观者来看,她应该是憧憬着巴霍巴利的父亲,即便不是爱慕也是一种欣赏。
而当这个女人创造了神和恶魔。故事便真正展开。
巴霍巴利一代的成长中潜伏着宿命中的敌人巴拉——西瓦格米的亲生儿子。
一个被描述性格阴冷毒辣的王子,他的成长随时和巴霍巴利一代做着比较,他永远不能超过巴霍巴利甚至做出的任何事情都要比巴霍巴利逊上一大截,换个人可能早就崩溃了,按中国人的俗话既生瑜何生亮。这个可怜的年轻人就这样含着金汤勺却时时刻刻被人打脸巴子般成长着。
天生呆萌又善良的巴霍巴利一代深得西瓦格米和百姓的喜爱,他和巴拉的文韬武略可以说不相上下,两人天生神力,杀人的时候连眼睛都可以不眨,只是一个不杀自己人,一个随便杀。
很多人可能会吐槽一个人杀人就跟玩一样完全不符合现实,如果你把这个当成现实那么很抱歉,从一开始你就没看懂这电影,那些杀人的场面不是导演编剧为了哗众取宠故意安排或者为了震撼视觉故意设计而是他们从一开始就赋予了这群皇族子弟神力,强大的力量,以一抵百的潜力,只要是皇族无论男女都拥有这种力量,越厉害的人物力量越强,而凡人能达到的水平不过是卡塔帕那种。
这影片潜意识就把权力和能力挂在一起,能力和责任挂在一起,权谋和死亡挂在一起。
当巴霍巴利一代在西瓦格米的期盼下成长,他本应该顺利当上国王却在最后的游历遇见了提摩西娜,一个小国家的公主。
这公主不但颜值爆表而且武艺超群,让巴霍巴利一代一见钟情,并装彪卖傻也要赢得公主的喜爱。
印度编导也看出来恋爱中男人的智商通常会跌出下线,当然,美人还是爱帅气的英雄,一场强盗突袭提摩西娜王国更改了巴霍巴利装傻卖疯的处事状态,他伟大的拯救了这个国家并赢得了提摩西娜的芳心。
故事如果这就完了也挺好,爱情,亲情,歌舞都不缺可是这样就太过单调,坏人就没有办法使坏了。
巴拉的小跟班发现巴霍巴利爱上了提摩西娜公主,巴拉借机向西瓦格米提出联婚要求,作为一个对亲生儿子才生亏欠的母亲,她在不知道另外一个儿子也爱上这个姑娘的时候居然发誓让这个陌生的姑娘必须嫁给自己亲儿子。
矛盾在这里埋下伏笔,故事却在这里明朗起来。一切祸端因此而起,红颜祸水不是罪,得罪婆婆好不了。一个有权力和金钱的婆婆会让她的儿子们知道忤逆自己的罪过,会让她的儿媳妇们生不如死。
中国神话故事里的这种棒打鸳鸯的梗也不少,七仙女,宝莲灯,也是婚姻中融入了大家长意识,所以看电影也是长知识,年轻人姜还是老得辣,想斗得过丈母娘老婆婆的还是趁早收手,不然遇见自己家那口子不懂事的还是自己吃亏。
提摩西娜便是一个死犟的女人,她原本幸福的婚姻生活被西瓦格米搞的乱七八糟,早早就守寡,在露天监狱里面等了25年,美人迟暮但信念犹在,她的形象是女性要学习的,独立自主,明辨是非,勇敢坚韧,虽然饱经风霜但依旧气势不灭,这便是新时代女性的象征。
整场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便是提摩西娜随着巴霍巴利一代回国这一场戏,大家别就看热闹,这场戏演的非常好。
船踏板踩入水中,巴霍巴利下水替代,提摩西娜的表情和做法那是女人高傲的自信心和值得骄傲的荣耀。这是一场感情细腻,场景丰满的戏份,什么是心动,心动和情感融合的最佳画面这场戏绝对可以说完美。你所看见的是一艘形态奇特的天鹅帆船,其实这是一种暗语,天鹅的爱情是纯净无暇的如同提摩西娜和巴霍巴利,女人娇羞的一面,高傲的一面,幸福的一面都是男人来衬托的,影片将这一切掌握的恰到好处让狗粮严重塞满你的全身,以至于后来巴霍巴利对老婆的种种爱护行为让全世界的女人为之倾倒,这就是男人,丈夫,女人的神,女人真正的选择。
年轻的姑娘你婚后的眼泪都是婚前听多的甜言蜜语,所以一个男人说是说,做事做,千万要分辨明朗。
如果这影片让你落泪,不要怀疑,你看懂了,记住找男人就要找这种的。
印度电影没有特别刻意的大起大落,他所设计的环节过度单纯简单,让人真实的体会感悟不会突入的硬生生切换,一切顺流而下水到渠成,巴霍巴利一代就这样被巴拉设计了,他反抗了含辛茹苦养大自己的养母,为了妻子不惜放弃了王位,爱江山更爱美人。
这个男人单纯的就如同孩子,可爱吗?不可爱。害死巴霍巴利一代的不是巴拉而是那些爱戴巴霍巴利一代的人,他们爱他拥护他导致刚刚坐在王位的巴拉害怕了,恐惧了,他做出所有人都会做出的决定不择手段的铲除巴霍巴利。中国历史上这种不择手段可以说屡见不鲜,所以巴霍巴利一代的死就是一种白白的牺牲。
如果巴霍巴利一代变通点带着妻子离开,如果卡塔帕变通点放过巴霍巴利一代,如果西瓦格米变通点宽容了巴霍巴利一代那么一切都将不一样。
可是现实也是如此变通很难,宽容很难。
一切果都有一切因,因果循环是不变的定律,神秘的神明在冥冥之中指引和惩戒着世人,让信仰终结罪恶。
西瓦格米死了,她愿意用生命救赎希望,她愿意用死亡惩罚自己的愚蠢,她向伟大的湿婆神祈祷,用生命结束了祷告。
湿婆神,伟大的生死掌控,是生殖与毁灭的象征,是正义的化身,无畏,坚强,作为印度三大主神之一。
从第一部开端西瓦格米手举巴霍巴利二代面向湿婆神祈愿,这部影片就将大千世界因果循环,善恶循环,毁灭和生存并存道理展现到世人面前。
前世今生的恩怨,杀父辱母的大恨,血流成河的王朝,我们眼中的巴霍巴利王或许是一部雄伟震撼的片子但它其实是一部人类历史长流中催人泪下的故事,那些随时丧命的普通百姓,那些永生不能获得自由的历代奴隶,那些失去目标信仰的人们,如同蝼蚁卑微健在。
希瓦,巴霍巴利二代,湿婆神庇护的孩子,他被湿婆神指引着靠向命运的纽带,他被湿婆神庇佑着遇见了爱情阿婉提伽。阿婉提伽的出现更是弱化的女性的形象,一个内心依然柔软的女孩,她失去了家园跟着领袖立志救出提摩西娜,这领袖是提摩西娜的哥哥,为了救出自己的妹妹他从未放弃。
希瓦虽然是作为巴霍巴利王出现的角色甚至是和巴霍巴利一代同一人饰演却同样没有巴霍巴利一代的魅力,他就像是一个稚嫩的青涩果子,明明也该让人印象深刻可却被另外一个自己无限制的秒杀。
本片的情节老套,但是故事场景安排,演员演技却都能耗住全场无尿点,让你悲喜让你忧,让你舍得进电影院,让你震撼,让你庆幸活在当下。
巴霍巴利王—女人心中的男人,男人心中的英雄。
未婚少女慎重选择观看,未婚少年慎重选择模仿。
Ⅷ 印度女人地位究竟有多低
在印度,妇女地位低下,而社会上对男性强暴女性普遍缺乏羞耻感。一位美籍印度女性指出,自己在印度时深深感受到妇女地位的低下,晚场电影放映时,电影院里常常只有她一个女性,而男性观众则会对银幕上的性暴力镜头感到兴奋。
甚至,一些老年妇女在看到一个女孩深夜出门时,会脱口而出“她家里为何不把这疯女孩揍一顿锁起来”这样的话来。这位女性表示,甚至到了国外,她每次想批评一下印度的妇女地位问题,都会被其他人通报以“尊重故国感情和风俗”为由制止。
一位熟悉印度社会状况的英国观察家曾告诉《国际先驱论坛报》,欧美人士常常因为印度政坛有许多妇女政治家,误以为这个国家妇女地位并不低,但这只不过是个障眼法。这些所谓妇女政治家,不过是前着名男性政治家的妻子、女儿,她们不论能力如何都可稳居高位。这本身就表明妇女在印度是男性的附属品,是妇女地位低下的表现。
不仅如此,考察一个国家妇女地位的高低,最准确的参数应是下层、农村妇女的境遇,而在这方面,印度下层、农村妇女的地位可谓十分悲惨。
“报警无用”“被强奸可耻”的社会风气,更让许多受害者不敢报案或公开求助。曾有人披露,许多印度警察和社区长老会将“嫁给强奸者”当成一种“调解方案”抛给受害者及其家庭,而这样一个令人发指的“解决方案”,居然真的会被许多印度家庭所接受。
种姓制度、贫富差距和基础设施的匮乏也助长了强奸案的发生。在印度,许多贫民社区非但没有各家各户的厕所,甚至公厕也是“四面通透”的,许多女性正是在如厕途中或期间遭到“暗算”。
在这些地方,传统的歧视妇女陋习根深蒂固,杀害女性胎儿、婴儿,因嫁妆问题歧视、打骂甚至逼死出嫁女子的事屡见不鲜。在大多数印度城市,出现了许多职业妇女,她们经常需要抛头露面,或早出晚归,而这些地方往往警力匮乏,警察效率低下且经常贪污受贿。一位印度妇女保护组织人事称,“除非印度男性开始真正认同男女平等,否则针对妇女的暴力就不会减少”。
Ⅸ 印度女性地位真的像阿米尔汗电影里那样低吗
阿米尔汗最新电影《神秘巨星》反映了印度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低下的地位,剧中的主人公因为是女性,还在妈妈肚子里就被父亲逼着母亲去打胎,好不容易在母亲坚持下出生,但从小就不被重视,虽有音乐天赋却遭到家暴成性的父亲支持,不得不穿上袍罩唱歌,凭借天籁之音迅速走红,最终得以改变命运。可是笔者想告诉大家,在印度,女性真实的地位比阿米尔汗这部电影所揭露的还要低下、凄惨。
女性在中国地位是很高的,那为什么在印度地位那么低呢?印度教的教义绝对是导致印度女性地位低的最主要的原因。印度虽然说是佛教的发源地,但实际上佛教在印度早就没落了,现在在印度超过80%的民众都是信印度教的,而剩下的20%不到才被包括佛教,伊斯兰教等教派分割。在全民信教的印度,印度教几乎统治了印度人的思想,而《摩努法论》则是印度教教义里的灵魂,其地位个人感觉相当于《圣经》中的《圣经》。正式这本法典以宗教的形式确认了女性屈从于男性之下,规定“女子必须幼年从父,成年从夫,夫死从子;女子不得享有自主地位。”可以说印度女性的一生永远是活在男性的阴影下的,毫无地位可言。
但是我想社会是发展的,这种男女不平等的状况会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有所好转,罗马非一日建成,所以印度女性崛起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观点粗糙,欢迎评论、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