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英文电影 » 英文版粤剧电影

英文版粤剧电影

发布时间: 2023-03-23 13:33:55

A. 粤剧的历史

粤剧网络名片
粤剧花旦造型粤剧,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广州话,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公元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公元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元朝以前
粤剧的起源于中国民间齐言民歌的兴起,最早可上溯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的《诗经》,但这是中花旦常见造型国全部板式变化体戏曲如京剧、粤剧,以及诗赞类戏曲如上海越剧、黄梅调的共同起源。
中国齐言体民歌,发展至公元500年~1500年(西方当时为中古时代;中国当时为魏、晋和唐代),达到空前的高峰,更形成了一代的文学体式——唐诗。这些讲求平仄,秩序井然的齐言体民歌,在唐代佛教寺庙的俗讲表演中,不但形成说故事的内容,也加入了节以木鱼的节拍特色。可是,由于长期处于社会低层,加上受外来音乐影响的宴乐〔或称燕乐〕,在唐代一直为统治阶层所欣赏,所以并没有很大的发展。而由宴乐发展出来的词乐,历经唐宋,更形成了律分宫调的戏曲。
元朝
杂剧成了最受欢迎的戏剧种类。当时称一幕戏为一折。以后只选演一幕戏便称为折子戏。粤剧有很多剧目是由元朝杂剧流传下来的,甚至某些粤剧的传统戏码是跟杂剧完全相同,例如《西厢记)、《窦娥冤》、《踏雪寻梅》、《倩女离魂》、《赵氏孤儿》等。
明朝
公元1368年~1644年(明朝年间)归有光所编写的《庄渠遗书》卷九记录了公元1521年(明朝正德16年)钦差魏校的《谕民文》,内有“倡优隶卒之家,子弟不许妄送杜学。”“不许造唱淫曲,搬演历代帝王,讪谤古今,违者拿问”等说话。这可以说是广东有关戏剧最早的文字记录。据《新会县志》记载,公元15世纪60年代中期(明朝成化初年),当地的“乡俗子弟多不守本业,事戏剧度日”。公元1561年(明朝嘉靖四十年)《广东通志》便有所记载:广州府“二月城市中多演戏为乐,谚云正灯二戏”,并有“搬戏难成器,弹弦不是贤”的俗语,所以“江浙戏子至,必自谓村野,辄谢绝之”。这证明当时已经盛行大戏。
到了公元1368年~1644年(明朝期间),南戏的弋阳腔已在广东流行,昆班、徽班及江西、湖南戏班经常进入广东演出。根据《粤剧史》,广东出现一个女花旦,名叫张乔,南海人,是一名青衣(戏子)。原籍苏州的她出生于广东,因为她母亲是苏州昆腔戏子的缘故被记载为昆腔班女戏子。可见各地戏班中人开始在广东落地生根。虽然广东人受了外来的薰陶而开始学习演戏,但是在成化年间,学戏仍未被保守人士所接受,石湾太原霍氏族谱曾有禁止良家子弟学戏的家箴。后来渐渐才出现组成本地人为主体的戏班,并过渡到本地人为全体的戏班。为区别两者,前者被称为“外江班”,后者被称为“本地班”。
粤剧不但吸收了弋阳腔的特色,并且与徽剧(安徽)、汉剧(湖北)、湘剧(湖南)、祁剧(湖南)、桂剧(广西)有血缘的关系。因为所演的剧目、唱腔、音乐、表演方式等等,与徽、汉、湘、祁、桂剧大致相同。例如:《晴雯补裘》和《独占花魁》这两出戏码,《铲椅》、《跳台》、《夜战马超》等南派武打剧,桂剧和粤剧完全相同。虽然说外江班接近徽班,本地班接近西班,但其实本地班建立的初期,主要区别在组班的人。本地班是由本地人组成,主要是指本地艺人组成的专业戏班。可是有时候也可以包括一些农民在进行季节性演出活动而临时组成的戏班。
“未有八和,先有琼花”在戏行中是无人不懂的。琼花会馆始建于公元1573年~1620年(明代万历年间)。根据《佛山忠义乡志》的记载:“镇内有会馆凡三十七,琼花会馆建筑瑰丽,为会馆之最。”。当时琼花会馆坐落于“优船聚于基头,酒肆盈于市畔”的大基铺(即广东省佛山市红强街区)。当时会馆门口有四条大柱,还有个亭子。馆门口的牌匾是“会馆”两字,全馆的面积比当时的祖庙还大。全馆共分三进:第一进是钟鼓,继后有可拆可合的临时舞台;第二进是琼花宫大殿,大殿前是天阶;第三进是会所。华光诞时戏行中人汇聚琼花宫大殿祭祀华光帝。琼花会馆附近就是佛山大基尾河边的琼花水端口,方便坐红船的伶人上岸或到其他地方演出。据说伶人最初雇用紫洞艇作为戏船,后来加上帆哩,在船身绘画龙鳞菊花图案,船头髹成红色,因而称为红船。
清朝
广东本地戏班早期活动的中心在佛山。1658年(清朝顺治十五年)在灵应祠祖庙前建华封戏台,台上演戏鼓桌什物俱全。公元1661年~1722年(康熙年间)改名为万福台,是广东现存最华丽精巧、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古戏台,见证粤剧发展历史。戏台分前后两部份,前台以金漆木雕为布景,具有强烈的舞台效果。整个万福台还采用拱型结构,无论站何处,所能听到的音质基本相同。
公元1722年~1735年(清朝雍正年间),广州更出现“土优”、“土班”。有文献记载:“广州府题扇桥,为梨园之薮,女优颇众,歌价倍于男优。能昆腔苏白,与吴优相若。此外俱属广腔,一唱众和,蛮音杂陈。凡演一出,必闹锣鼓良久,再为登场。榴月朔,署中演剧,为郁林土班,不广不昆,殊不耐听。探其曲本,止有白兔、西厢、十五贯,余俱不知是何故事也。”
公元1735年~1795年(清朝干隆年间),广东一带比较安定,商贸发达。佛山更是商帮荟萃,因此娱乐要求而更加兴旺,吸引百多个外省戏班来广东演出。这些外江班主要来自江西、湖南、安徽、姑苏等地。他们于公元1759年(清朝干隆二十四年)合作在广州创建“粤省外江梨园会馆”。而本地班在他们的集中地-佛山成立了“伶人报赛之所”的戏班同业组织——琼花会馆。另外粤西“下四府”(指高州、雷州、廉州、琼州四府)的演戏活动都很频繁,每年的关帝、天妃、冼夫人一类神诞,均有“演戏迎神”的习俗。
公元1854年(清朝咸丰四年),粤剧艺人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在佛山经堂古寺率领梨园弟子,编成文虎、猛虎、飞虎三军。清政府为了消灭三军势力,残杀艺人,火烧琼花会馆,禁演粤剧15年之久。在禁演期间,本地班艺人逃亡省外海外,有些粤剧艺人为了生活,加入徽汉等剧的外江班,挂京、汉、徽、湘等皮黄戏班招牌演出,因而促成梆子与二黄的合流。公元1861年(清朝咸丰十一年),李文茂、陈开先后败死,清政府禁令稍弛,本地班乘机再度兴起。公元1870年(清朝同治九年),高要县绅士冯光纬等人曾经上禀请求准许演出夜戏,而知县亦表示同意,可见禁令松弛的情况。
同期大批华工被押骗往海外,随着出国华工的大量出现,广东戏曲逐渐传播海外。《美国华人史》记载粤剧为华人带来了赖以生存的民间文化。当年从旧金山请来的青年男演员(当时尚无女演员)经常来往于巴特和玛丽斯维尔等矿区,为当地华工演出传统的舞蹈和折子戏。拥有123名演员的鸿福堂剧团在美国大剧院首次登场,上演粤剧,大获成功,并在唐人街建立自己的剧场。另一方面,移居到越南、新加坡、印尼等地的大量华侨仍然保持了固有的习惯,侨民当中以广东人为多,他们爱好粤剧。因此越南西贡有粤人剧团。新加坡的戏剧,也是由广东人来演出。19世纪70年代,印尼出版爪哇文译本《薛仁贵》、《杨忠保》、《狄青》、《贵夫人》,后来更有马来文译本的《干隆君游江南》。
粤剧解禁后,本地班表演方式改变很多,声腔已经吸收了二黄,并能以梆子、二黄为主,兼用大腔演出。当时表演角色分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总生、公脚、正旦、花旦、净和丑十大行当。后来经邝新华、独脚英、林之等人努力,粤剧得以重生,并组成了粤剧仝人(即同人)的新组织——八和会馆。当时建筑八和会馆的费用都是透过全行在每年闰月休业的时期举办义演,扣除工资后所筹集而成。另外,凡是入会会员都需要付出白银一两作为“份金”。终于在1889年(清朝光绪十八年)八和会馆在广州黄沙旧地海旁街落成。八和会馆共分八堂,作为粤剧艺人住宿之用:兆和堂、庆和堂、福和堂、新和堂、永和堂、德和堂、慎和堂、普和堂。不同的行当被安排居住不同的分堂。小生、正生及大花面具在兆和堂。二花面、六分住在庆和堂。花旦住在福和堂。丑角在新和堂。武生在永和堂。五军虎及武打家在德和堂。接戏卖戏的在慎和堂。棚面的音乐人员在普和堂。由于工作人员有很多,八和会馆更设有方便所(医疗室)、养老院、一别所(安排身后事情)、小学、何益公司(戏箱行)。八和会馆会员总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后期实行行长制度,各行行长都是全体人员推举出来。
虽然粤剧开始恢复演出,但是在剧目内容和表演艺术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剧目不断涌现,如《梁天来告状》、《王大儒供状》、《蛋家妹卖马蹄》等,并在戏棚官话中加插广州方言演唱。当时广州先后建成河南、广庆、海珠、乐善、南关等戏院,其后出现调制戏班演出的宝昌、宏顺、怡顺、太安等公司,全都活跃于广州、香港、澳门等地。文献记载“广州班为全省人士所注目,其名优工价,至于二三千金,声价甚高,然大概以擅演男女私情等为第一等角色”。
20世纪初(清朝末年),中国的知识分子激发戏曲改良的浪潮席卷全国。公元1898年(清朝光绪二十四年),中国日报副刊之旬报特辟鼓吹录一门,由杨肖欧、黄鲁逸几名记者撰作戏曲歌谣来讽刺时弊政治得失,引起广州香港等地的报刊注重戏曲歌谣。公元1903年(清朝光绪二十九年),一篇观戏记猛烈批评当时的戏曲曲本迂腐,不能激发国民之精神。不久,反映时弊的作品陆续出现,譬如:《新广东女儿传奇》、《黄萧养回头》及梁启超的《班定远平西域》等等。这些新编的剧本之中,有些是由富有舞台经验的艺人编撰。对粤剧影响深远的应该是同盟会所组成的“志士班”。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在港澳广州等地曾出现了30多个这类的“志士班”,例如:采南歌班、优天社、振天声社、仁声剧社、民镜社、国魂警钟社等。最早使用广州方言来演唱粤剧的春柳社影响了其他的志士班,为了便于宣传革命思想,改用了广州方言来唱梆黄,演出了《周姑娘放脚》及《盲公问米》,使宣传效果超出预期。为了加强反清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更编演了《文天祥殉国》、《戒洋烟》、《虐婢报》、《秋瑾》、《温生才刺孚奇》等戏。
民国初期
在辛亥革命前后,一些粤剧老倌包括金山炳、朱次伯等人开始对粤剧进行革新运动薛觉先粤剧演出海报。原因是公元1905年(清朝光绪三十年),广州继公元1850年(清朝道光三十年)第一间戏曲戏园出现后,再次兴建戏院,并称之为“戏院”。戏院改变了粤曲的演唱方式,令到原来需要满足野台演唱,需克服风急声弱的情况改变过来,令到以平喉演唱成为可能,而戏院由于令到观众的流动情减低,不像过往戏班坐红船到不同地方演出,观众的消费习惯也随之改变,红伶需要争取观众。是次,初出茅庐的朱次伯,因为原担的小生小生聪,不愿演出尾戏,由他瓜代,他便以平喉白话演唱一出《宝玉哭灵》,大收旺台之效,令到演唱平喉白话成为风尚。
据广州粤剧研究者陆丰先生的研究,粤曲唱腔的舞台语言是在公元1921~1927年产生转变,又因为演唱平喉白,不但可以吸收广东的说唱音乐如南音、木鱼等,目今最早记载结合南音和梆黄曲的是公元1924年由陈小汉之父陈醒汉演唱的《芭蕉岛》之忆美。也因为演唱平喉白话,粤曲的调门也变为降B调。
白驹荣主要的贡献在于公元1917年和千里驹在国中兴班,把十字句二黄改为“八字句二黄”,令到粤曲出现一种新的曲式,并成功把广东白话引进粤剧及降调。因为从前粤剧全部都使用中州话演唱,后来是金山炳首先局部将白话带入粤剧,朱次伯与白驹荣努力将白话引进过程中也下了不小功夫。至于降调方面,戏棚做戏是要高调地大声唱戏,而与白驹荣同期的小生太子卓还是唱子喉,白驹荣已开始将声调降低唱平喉,唱腔自成一格。到了公元1920年左右,终于把戏棚官话全面改为广州话,由子喉(假音)演唱改为用平喉(本嗓)演唱。梆子和二黄一律唱低八度,使梆子、皮黄在风格上统一起来。
及后薛觉先率先引入新的化妆技巧及西乐乐器。在同一时期,省港班的崛起,薛觉先与马师曾的竞争进入白热化,促进了粤剧的改革和兴盛。例如:薛觉先与小提琴家尹自重合作设计“薛腔”。来自上海的吕文成将北方二胡的丝弦改成钢弦,创出了高胡,音色高亢明亮。名伶陈非侬邀请梁以忠担任其戏班的音乐领导。当时更出现了如卢有容、梁金堂等着名编剧家,先后为马师曾及薛觉先写作了不少名剧,手法也着重与当时流行的电影与话剧非常接近。 香港文化博物馆内的利舞台复原场景
其实据历史资料记载,公元1925年广州有40多班大型粤剧戏班,当中每一班的人数可以多达150多人。广州出现“海珠”、“乐善”、“太平”、“宝华”、“民乐”、“河南”等十所大戏剧场。同期,开始产生“薛马桂白廖”五大流派。当时大老倌的收入相当可观,在每圆可购米两担的时候,他们的年俸可以高达18000圆。因此很多人认为演粤剧可以名成利就,令人趋之若鹜 。据不完全的统计,这个时期活动于穗、港、澳的专业和艺人兼任的编剧家有100多人,新编剧目高达4000~5000个。一说是粤剧的黄金时代。
到了20世纪30年代,当时香港立法局有法例禁止男女同班,所以历年来粤剧中只有全男班、全女班之分。及后罗之锦爵士在立法局中提议,说及男女既能同坐,为何不能同班。于是在公元1933年秋,香港总督贝璐取消男女合班禁令。虽然广州曾出现男女同班的“共和乐班”,演出仅十个月就被广州公安局禁止,但是广州也在公元1936年10月左右跟随香港解禁。陈非侬和马师曾因为接了越南及缅甸之约,离开了太平剧团。太平剧团的班主源杏翘适逢其会,在原本的班底下(马师曾、半日安、冯醒铮、冯侠魂、袁是我、谢醒侬、冯玉君)聘请谭兰卿、上海妹及麦颦卿三位女艺人为花旦,令观众耳目一新,盛极一时,其它各班亦纷纷聘用女花旦,于是男花旦渐遭淘汰,是粤剧历史大转变之一。
从此粤剧在香港非常流行。当时演出主要集中在利舞台、高升戏院、太平戏院及新光戏院等旧式戏院。差不多一个星期七日都有不同的剧目上演。当时粤剧不但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由于很多中国人移民海外,以致东南亚、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都有粤剧演出。东南亚一带更有些世代相传的粤剧艺人、固定的剧团、行会和演出场地。例如新加坡的“庆维新”及吉隆坡的“普长春”。除此之外,海外华侨对粤剧需求吸引了很多粤剧戏班到海外演出。可是,大型戏班的人数往往超过一百人,支出庞大,导致精简人手,开始出现大约50-70人所组成的小型粤剧剧团。这也促使了戏班“六柱制”的形成。
共和国建国初期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积极挖掘优秀剧码、继承粤剧传统,在艺术上也全面革新,而且培养了一批新艺人。公元1958年,广东粤剧院正式成立。公元1960年和公元1962年先后创立广东粤剧学校和广东粤剧学校湛江分校。在粤剧历史上,是第一次有了培养接班人的综合性专业学校。
同时期电影开始蓬勃,粤剧吸引力大减。可是后来创作的粤剧电影重新把粤剧带入电影院,使粤剧重获昔日光辉。当时着名的粤剧电影有“蟹美人”、“龙王三宫主”、“黄飞虎反五关”、“万里琵琶关外月”、“四郎探母”、“宝莲灯”、“双仙拜月亭”、“红娘”、“夜光杯”、“千面美人鱼”、“香罗冢”等等。
20世纪50年代末,香港的粤剧形势不妙,当时红伶芳艳芬因为结婚而退下来,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离开香港,连红透半边天的新马师曾都不大热衷于演出。幸好后来麦炳荣和凤凰女组织班霸“大龙凤剧团”,有谭兰卿加入,并由林家声担当小生,演出很多着名剧目《百战荣归迎彩凤》、《刁蛮元帅莽将军》、《彩凤荣华双拜相》、《凤阁恩仇未了情》等。不久,陈好逑与林家声另立新班“大龙凤剧团”。及后新的剧团纷纷迭起,包括羽佳的庆红佳剧团、何非凡的非凡响剧团、林家声的庆新声剧团。
公元1966年5月~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期间),粤剧备受摧残,很多曲谱几乎付之一炬,被抄家的艺人多不胜数,很多艺人纷纷逃亡到香港及澳门,而全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样板戏才可以演出。公元1976年后,粤剧才能够重生,伴奏在民乐基础上吸收了西洋乐器,尤其是爵士乐器,包括电吉他及萨克斯。剧本方面更有些是改编自话剧或电影的优秀作品。例如:《关汉卿》、《牡丹亭》等。
在这个时期的新加坡却因为韩战的关系而树胶价格猛涨,导致收入增加,娱乐事业也一片蓬勃,当地的粤剧亦因此受惠不少。这段期间,相继到新加坡登台的粤剧伶人有陈笑风、梁瑞冰、罗剑郎、新海泉、冯峰、陈惠瑜、许英秀等。公元1952年,薛觉先再组觉先旅行剧团二度来新加坡。20世纪50年代末期,有很多香港粤剧艺人到新加坡演出。例如苏少棠、叶昆仑、关德兴、石燕子、秦小梨、余丽珍等。由于名气关系,门票价格骤增几倍。到了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各种新兴娱乐事业如雨后春笋出现,电影和电视很快成了主流。生活节奏变得急促,观众开始不愿看冗长的地方戏曲。公元1968年,新加坡的本地职业粤剧班已不能生存,许多职业粤剧团亦告解散。
现代
随着中国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不少在公元1966年5月~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打压的文化事业亦开始重生,其中包括粤剧。二十多年间,不少粤剧团纷纷在内地涌现,遍布广州、佛山等地。同时间各地方省市的文化局亦相当重视粤剧,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和历史题材,打造出狠多的粤剧新品牌。例如佛山青年粤剧团以黄飞鸿英雄大侠形象,推出黄飞鸿系列粤剧《禁烟记》、《奇情记》等剧目,其中《奇情记》还取得广东省艺术节8项大奖。而该粤剧团在国内演出常达100场以上,并经常远赴新加坡、美国、加拿大、香港、澳门等地演出。
而在其他华人社会如香港,由于经济发展,大量新兴娱乐事业涌现,粤剧的观众群亦因而日趋老化。大部份新一代香港青年人都视看粤剧是一种老套的行为,对粤剧加以排斥。加上粤剧界亦面对欠缺新血的问题,遂不断推出措施解决问题。
公元1995年底,香港粤剧发展有限公司-“粤剧之家”与香港教育署合办“中国戏曲推广计划”,利用讲座及巡回演出等活动来培养教师与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的兴趣。如香港八和会馆与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学院在1996年合办粤剧培训证书课程,公元1998年改为与香港演艺学院合办夜间粤剧培训证书课程。但由于学生人数不多,加上合作上出现问题,香港演艺学院主动解除和八和会馆的合作关系,八和粤剧学院只有十二名学生及两名导师继续留下。虽然如此,香港各间大学仍然设有粤剧学术研究中心。例如:成立于公元2000年3月1日的香港中文大学戏曲资料中心及成立于公元1998年的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香港大学音乐系也有有关粤剧的课程。
公元2005年8月,粤剧表演场地新光戏院由股权易手,新业主突然宣布不再出租予粤剧剧团,曾任香港八和会馆主席的汪明荃代表粤剧界与新光戏院的业主商讨续租,希望业主为了香港粤剧界的前途而准许新光戏院以现时的租金续租三年。会后,双方召开记者招待会。汪明荃在记者会上直指香港政府的各个局长口里说支持本地艺术发展,但对这件事件一直不予理会,是只说不做,并炮轰政府只提供位置为偏僻的高山剧场作为粤剧表演场地,最后要身为香港民政局长的何志平承诺增拨资源大搞。公元2007年,香港大学人文基金所资助的(粤剧小豆苗:融合中国语文科新高中课程计划)希望促使粤剧成为新高中课程选修单元-(戏剧工作坊)的成员。
虽然各地的粤剧发展不一,但面对外来的竞争,粤剧或者戏剧艺人都尝试革新粤剧。譬如在唱说语言方面作大胆尝试。公元1947年,香港华仁书院的华仁戏剧社主席黄展华,开始创作“英语粤剧”,把狠多传统粤剧改用英语来表演,譬如《佳偶兵戎》、《姻缘叁订》、《鸦雀如何作凤凰》及《王昭君》。在新加坡方面,敦煌剧坊主席黄仕英也投入英语粤剧的事业,除了排练英语粤剧全剧《清宫遗恨》,还创作马来语粤剧《拾玉镯》,希望能够向海外推广中国戏曲文化。有些则在题材方面着手。公元2001年,罗家英、秦中英、温志鹏等人把莎士比亚名剧《马克白》改编为粤剧《英雄叛国》。
中国内地除了把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改编为粤剧《豪门千金》,还作其他方面的尝试。公元2004年8月,中国首部粤剧动画电影《刁蛮公主戆驸马》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美术片奖。公元2008年,首部动漫真人秀新编粤剧《蝴蝶公主》在大学城开演,把动漫元素融入了粤剧中。可见,中国内地的表演人士都为粤剧在各方面作出狠多创新的尝试。[1]

B. 首部4K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定档5.20,绝美国风或成银幕黑马

图/片方

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近日正式定档。这部广东出品的银幕佳作曾在各大电影节斩获荣誉,备受观众期待。如今它终将被揭开神秘面纱,于5月20日正式登陆内地各大院线,与广大观众见面。

Flash version 9,0 or greater is required

Download latest version from here

这并非第一部戏曲电影,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白蛇传·情》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焕新”了戏曲电影的表达方式,让它得以与当代年轻主流观众的审美无限接近。也因为此,以一身仙侠国风外衣亮相的《白蛇传·情》,或将成为今年夏天内地大银幕的一匹黑马。

未映先火,闪耀各大影展

《白蛇传·情》由张险峰担任导演,沿用同名舞台版粤剧班底,国家一级演员曾小敏、文汝清领衔主演,王燕飞、朱红星联合主演。影片由珠江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粤剧院、佛山文化发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广东珠影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制作。

虽然尚未公映,但《白蛇传·情》此前已在国内外屡获殊荣,包括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提名、第二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金椰奖“最佳技术”奖项、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类型之窗单元“最受欢迎影片”大奖、第4届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最佳戏曲歌舞影片”等。影片还曾在第7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VPB单元展映,赢得了众多海内外观众的青睐。

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曾给予《白蛇传·情》如下评价:“一部形式创新令人惊艳的电影。片子有很高的美学层次,以及对戏曲和传统文化的表达,最令人赞赏的部分是完美的平衡。导演以极强的掌控力和分寸感,在戏曲与电影、文戏与武戏、西方特技与东方审美之间达到了完美的融合。”《福布斯》杂志影评人则评价《白蛇传·情》是“对粤剧古典表演传统的现代重塑”,称赞其“视觉效果美轮美奂、令人惊叹,是一场拨动人们心弦的视觉盛宴”。

含蓄灵动,帧帧美如壁纸

曾提前一睹《白蛇传·情》的业内人士与影展观众,大多惊叹于这部戏曲电影所带来的视听震撼。尤其是首次接触粤剧电影的年轻观众,有人如此表示:“没想到,竟能在听不懂粤语的情况下感受到粤语电影的唯美、细腻与宏大。”

导演张险峰曾介绍,《白蛇传·情》画面融入了宋代美学所追求的简约、留白及气韵。如其所言,国风之美确实是《白蛇传·情》给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每一帧画面都氤氲着水墨感,浓淡的程度则视乎人物的处境和心境而变幻。

但帧帧美如壁纸,绝非该片美学特色的全部。《白蛇传·情》对镜头含蓄而富有余韵的处理手法,同样值得细品。例如,白素贞被法海识破真身后,镜头转向她身后的竹林:此刻一片竹叶缓缓落下,寓意着白素贞此刻的黯然心境。白素贞与许仙断桥相会时,身边的小青弹指打碎了一颗凝固在半空的雨滴,方令痴痴凝望彼此的两人如梦初醒。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还借鉴了中国戏曲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譬如,白素贞与许仙每每互诉衷肠,两人都看似“立”于西湖水面之上。这种在普通电影里显得有些“超现实”但在戏曲中却很常见的虚实结合的手法,浪漫而清晰地传达给观众:这一刻,两人其实并非身处现实,而是共同徜徉在爱的精神世界里。

水漫金山,特效不惜工本

“影片呈现的每分每秒,背后都有关于戏曲艺术与电影艺术之间分寸的考量。比如说在戏曲舞台上,表现巨浪滔天是多位演员挥水袖,以写意的方式来表达;但电影呈现不能这么做,它需要借助电影特效将巨浪滔天的震撼场景再现,这才是符合观众预期的。”据张险峰介绍,影片采用前沿4K技术,特效镜头占全片90%以上,为追求极致的东方美感呈现与震撼的视觉效果,由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深圳三地顶尖特效团队共同完成特效部分,将戏剧舞台抽象化的桥段进行电影呈现。

如何将戏曲的“唱念做打”与具象化的电影语言进行“跨界”融合?《白蛇传·情》中的“盗仙草”“水漫金山”两场重头戏堪为范本。

许仙因目睹白素贞蛇身而命丧黄泉,白素贞为救夫而去昆仑山上盗仙草,其间遭遇看守仙草的两位仙童的阻拦。这两位仙童,真身分别是白鹿与仙鹤,他们与白素贞的打斗戏里便结合了戏曲的程式与仙侠类影视作品常用的画面特效,虚实结合之下这场打戏竟异常精彩。

“水漫金山”中巨浪滔天的特效镜头则展现了类似灾难大片的宏大场面,而法海与白素贞的种种“斗法”又带来另一种超级英雄大片的爽感。据悉,这场“水漫金山”特效大戏前后共有6分钟之久,制作方可谓不惜工本。

内核升级,征服现代观众

《白蛇传·情》新的不止是表达手法,还有其故事核心。影片在2014年同名舞台版粤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故事虽仍取材自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白蛇传》,但在人物命运的处理上更接近当代人审美心理。譬如,相比传说,《白蛇传·情》里“断桥相会”的桥段去掉了白素贞的故意设计之意,而让两个前生有缘的人再度“因缘相聚”。此外,传说中许仙因为听了法海之言,对白素贞的身份有了猜疑,于是在端午之夜特意让白素贞喝下雄黄酒。到了《白蛇传·情》里,这一情节变成了许仙在全然不知情的情况下买回雄黄酒,而白素贞则因感动于他“永世不分离”的真情誓言才喝下交杯酒。

电影改变最大的不光是“渣男”许仙的觉悟,还有这段爱情的结局。许仙虽因知道真相后的一时震惊和失望,跟随法海去了金山寺,但当白素贞不顾安危前来相救,许仙便深深后悔了。白素贞因斗不过法海的罗汉阵,受伤离去,许仙便苦苦哀求法海身边的童子放了自己。在找到白素贞后,他深切忏悔自己这份感情不够坚持,获得了白素贞的原谅。最终,白素贞因违背自然规则,甘愿被罚关于雷峰塔,许仙则抱着两人的孩子日日守望。电影未曾拍出许仕林长大后救母出塔,而止于雷峰塔前许仙回首自己与白素贞的前尘往事,露出满足的微笑。全片始于“情”,亦终于“情”。

C. 谁能提供宝莲灯的英文介绍

电影《宝莲灯》英文剧情简介:

Baseonafamouschinesemyth,,oketheheaven'sruleandmarriedamortal.Withhisuncle'helpwithhisuncle'shelp,,'sprison.,lotuslanternisawonderful,.

简介:

《宝莲灯》又名《劈山救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其故事情节为圣母与刘玺成婚,生下沉香。圣母之兄二郎神竟盗走宝莲灯将圣母压在华山之下。十五年后沉香学得武艺劈山救母,宝莲灯重放光明。有多个戏剧改编而成的版本;另有由此衍生的各种版本的戏曲、连环画、电影、电视剧等。

主要情节:

西岳华山上圣母宫里的仙女三圣公主(三圣母名曰:杨婵)在侍女朝霞的撮 合下,嫁给了人间书生刘玺,被其兄长二郎神抓走并镇压在华山的莲花峰之下。其儿子沉香长大后经修练成仙的朝霞指点,拜霹雳大仙为师而学得一身高强的本领,最后打败了二郎神,劈开了华山莲花峰救出了母亲

相关作品:

戏曲

有 《宝莲灯》河北梆子川剧、汉剧、湘剧、徽剧、晋剧、滇剧、秦腔、河北梆子、粤剧等版本。

元朝杂剧:《沉香太子劈华山》(失传);

南戏:《刘锡沉香太子》(失传);

安庆梆子:《沉香太子劈山救母》;

河北梆子:《宝莲灯》,1959年编排;

另有《二堂舍子》(亦名《二堂放子》)

电影

中国电影《宝莲灯》(舞剧),1959年;

香港电影《七彩宝莲灯》,1963年;

香港电影《宝莲灯》,1964年;

香港电影《宝莲灯》,1965年。

电视剧

香港无线电视《民间传奇之宝莲灯》,3集,1976年;

香港无线电视《欢乐今宵》长篇短剧《宝莲灯》,1986年;

台湾电视剧《天地传说之宝莲灯》,20集,2001年;

中国央视神话连续剧《宝莲灯》,35集,2005年;

中国央视神话连续剧《宝莲灯前传》,46集,2009年。

卡通动画

中国动画电影《西岳奇童》(以民间神话《宝莲灯》为蓝本改编的美术影片),1985年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宝莲灯》,1999年

书籍

新编彩图经典神话故事《宝莲灯》(1999年出版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D. 大家帮下手找一下广州粤剧资料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粤剧是裤孙溶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粤剧的名称,虽在清光绪年间才出现,但其源流却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叶。建国以前的三十年间,粤剧基本上分为“省港大班”与“过山班”(或称“落乡班”)两大派系。“封仔封王”的李文茂,是世界戏剧史上绝无仅有的由艺人成为农民起义领袖。首任粤剧“八和会馆”会首的邝新华,不但是“同治中兴”的代表,也是着名的文武老生,演过《苏武牧羊》、《太白和番》、《李密陈情》等名剧。清末民初之交,更是群星闪耀,名伶辈出,如千里驹、肖丽湘、小生聪、周玲利、李雪芳等等,俱皆驰名于海内外。千里驹有“花旦王”之称,李雪芳则被康有为誉为“南雪北梅”,与梅兰芳并提。三十年代在粤剧史上称为“薛马争雄”的时代,薛觉先接近京剧风格,表演技巧比较全面,生旦净丑无所不能,有“万能老倌”的绰号,但以演小生出色,代表性剧目有《胡不归》等四大悲剧的马师以丑角取胜。他在以“孤寒种”(吝啬鬼)为主角的组剧中,尽情揭露封建财主资本家的丑态,有莫里哀之风。不但在两广、港澳和东南亚等地,为广大观众所倾倒,在美国多年,也深受欢迎。

三十多年来,思想和艺术质量较高、比较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剧目,有《平贵别窑》、《罗成写书》等。新编的历史题材和现代题材剧目中,影响较大的,有《搜书院》、《关汉卿》。移植改编的剧目所占比重最大,其中较好的有《柳毅传书》、《宝莲灯》。

【粤剧历史】

元朝以前

粤剧的起源于中国民间齐言民歌的兴起,最早可上溯先秦的《诗经》,但这是中国全部板式变化体戏曲如京剧、粤剧,以及诗赞类戏曲如上海越剧、黄梅调的共同起源。

中国齐言体民歌,发展至中古时代,即魏、晋和唐代,达到空前的高峰,更形成了一代的文学体式——唐诗。这些讲求平仄,秩序井然的齐言体民歌,在唐代佛教寺庙的俗讲表演中,不但形成说故事的内容,也加入了节以木鱼的节拍特色。可是,由于长期处于社会低层,加上受外来音乐影响的宴乐〔或称燕乐〕,在唐代一直为统治阶层所欣赏,所以并没有很大的发展。而由宴乐发展出来的词乐,历经唐宋,更形成了律分宫调的戏曲。

元朝

杂剧成了最受欢迎的戏剧种类。当时称一幕戏为一折。以后只选演一幕戏便称为折子戏。粤孝纯衫剧有很多剧目是由元朝杂剧流传下来的,甚至某些粤剧的传统戏码是跟杂剧完全相同,例如《西厢记)、《窦娥冤》、《踏雪寻梅》、《倩女离魂》、《赵氏孤儿》等。

明朝

明朝归有光所编写的《庄渠遗书》卷九记录了明代正德16年(1521年)钦差魏校的《谕民文》,内有“倡优隶卒之家,子弟不许妄送杜学。”“不许造唱淫曲,搬演历代帝王,讪谤古今,违者拿问”等说话。这可以说是广东有关戏剧最早的文字记录。据《新会县志》记载,明成化初年,当地的“乡俗子弟多不守本业,事戏剧度日”。明代嘉靖40年(1561年)《广东通志》便有所记载:广州府“二月城市中多演戏为乐,谚云正灯二戏”,并有“搬戏难成器,弹弦不是贤”的俗语,所以“江浙戏子至,必自谓村野,辄谢绝之”。这证明当时已经盛行大戏。

到了明代,南戏的弋阳腔已在广东流行,昆班、徽班及江西、湖南戏班经常进入广东演出。根据《粤剧史》,广东出现一个女花旦,名叫张乔,南海人,是一名青衣(戏子)。原籍苏州的她出生于广东,因为她母亲是苏州昆腔戏子的缘故被记载为昆腔班女戏子。可见各地戏班中人开始在广东落地生根。[2]虽然广东人受了外来的薰陶而开始学习演戏,但巧腔是在成化年间,学戏仍未被保守人士所接受,石湾太原霍氏族谱曾有禁止良家子弟学戏的家箴。后来渐渐才出现组成本地人为主体的戏班,并过渡到本地人为全体的戏班。为区别两者,前者被称为“外江班”,后者被称为“本地班”。

粤剧不但吸收了弋阳腔的特色,并且与徽剧(安徽)、汉剧(湖北)、湘剧(湖南)、祁剧(湖南)、桂剧(广西)有血缘的关系。因为所演的剧目、唱腔、音乐、表演方式等等,与徽、汉、湘、祁、桂剧大致相同。例如:《晴雯补裘》和《独占花魁》这两出戏码,《铲椅》、《跳台》、《夜战马超》等南派武打剧,桂剧和粤剧完全相同。虽然说外江班接近徽班,本地班接近西班,但其实本地班建立的初期,主要区别在组班的人。本地班是由本地人组成,主要是指本地艺人组成的专业戏班。可是有时候也可以包括一些农民在进行季节性演出活动而临时组成的戏班。

“未有八和,先有琼花”在戏行中是无人不懂的。琼花会馆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根据《佛山忠义乡志》的记载:“镇内有会馆凡三十七,琼花会馆建筑瑰丽,为会馆之最。”。当时琼花会馆坐落于“优船聚于基头,酒肆盈于市畔”的大基铺(即佛山市红强街区)。当时会馆门口有四条大柱,还有个亭子。馆门口的牌匾是“会馆”两字,全馆的面积比当时的祖庙还大。全馆共分三进:第一进是钟鼓,继后有可拆可合的临时舞台;第二进是琼花宫大殿,大殿前是天阶;第三进是会所。华光诞时戏行中人汇聚琼花宫大殿祭祀华光帝。琼花会馆附近就是佛山大基尾河边的琼花水端口,方便坐红船的伶人上岸或到其他地方演出。据说伶人最初雇用紫洞艇作为戏船,后来加上帆哩,在船身绘画龙鳞菊花图案,船头髹成红色,因而称为红船。

清朝

广东本地戏班早期活动的中心在佛山。顺治十五年(1658年)在灵应祠祖庙前建华封戏台,台上演戏鼓桌什物俱全。康熙年间改名为万福台,是广东现存最华丽精巧、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古戏台,见证粤剧发展历史。戏台分前后两部份,前台以金漆木雕为布景,具有强烈的舞台效果。整个万福台还采用拱型结构,无论站何处,所能听到的音质基本相同。

雍正年间,广州更出现“土优”、“土班”。有文献记载:“广州府题扇桥,为梨园之薮,女优颇众,歌价倍于男优。……能昆腔苏白,与吴优相若。此外俱属广腔,一唱众和,蛮音杂陈。凡演一出,必闹锣鼓良久,再为登场。…… 榴月朔,署中演剧,为郁林土班,不广不昆,殊不耐听。探其曲本,止有白兔、西厢、十五贯,余俱不知是何故事也。”

干隆年间,广东一带比较安定,商贸发达。佛山更是商帮荟萃,因此娱乐要求而更加兴旺,吸引百多个外省戏班来广东演出。这些外江班主要来自江西、湖南、安徽、姑苏等地。他们于干隆二十四年(1759年)合作在广州创建“粤省外江梨园会馆”。而本地班在他们的集中地-佛山成立了“伶人报赛之所”的戏班同业组织——琼花会馆。另外粤西“下四府”(指高州、雷州、廉州、琼州四府)的演戏活动都很频繁,每年的关帝、天妃、冼夫人一类神诞,均有“演戏迎神”的习俗。

咸丰四年(1854年),粤剧艺人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在佛山经堂古寺率领梨园弟子,编成文虎、猛虎、飞虎三军。清政府为了消灭三军势力,残杀艺人,火烧琼花会馆,禁演粤剧15年之久。在禁演期间,本地班艺人逃亡省外海外,有些粤剧艺人为了生活,加入徽汉等剧的外江班,挂京、汉、徽、湘等皮黄戏班招牌演出,因而促成梆子与二黄的合流。咸丰十一年,李文茂、陈开先后败死,清政府禁令稍弛,本地班乘机再度兴起。同治九年(1870年),高要县绅士冯光纬等人曾经上禀请求准许演出夜戏,而知县亦表示同意,可见禁令松弛的情况。

同期大批华工被押骗往海外,随着出国华工的大量出现,广东戏曲逐渐传播海外。《美国华人史》记载粤剧为华人带来了赖以生存的民间文化。当年从旧金山请来的青年男演员(当时尚无女演员)经常来往于巴特和玛丽斯维尔等矿区,为当地华工演出传统的舞蹈和折子戏。拥有123名演员的鸿福堂剧团在美国大剧院首次登场,上演粤剧,大获成功,并在唐人街建立自己的剧场。另一方面,移居到越南、新加坡、印尼等地的大量华侨仍然保持了固有的习惯,侨民当中以广东人为多,他们爱好粤剧。因此越南西贡有粤人剧团。新加坡的戏剧,也是由广东人来演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印尼出版爪哇文译本《薛仁贵》、《杨忠保》、《狄青》、《贵夫人》,后来更有马来文译本的《干隆君游江南》。

粤剧解禁后,本地班表演方式改变很多,声腔已经吸收了二黄,并能以梆子、二黄为主,兼用大腔演出。当时表演角色分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总生、公脚、正旦、花旦、净和丑十大行当。后来经邝新华、独脚英、林之等人努力,粤剧得以重生,并组成了粤剧仝人的新组织——八和会馆。当时建筑八和会馆的费用都是透过全行在每年闰月休业的时期举办义演,扣除工资后所筹集而成。另外,凡是入会会员都需要付出白银一两作为“份金”。终于在清朝光绪十八年(1889年)八和会馆在广州黄沙旧地海旁街落成。八和会馆共分八堂,作为粤剧艺人住宿之用:兆和堂、庆和堂、福和堂、新和堂、永和堂、德和堂、慎和堂、普和堂。不同的行当被安排居住不同的分堂。小生、正生及大花面具在兆和堂。二花面、六分住在庆和堂。花旦住在福和堂。丑角在新和堂。武生在永和堂。五军虎及武打家在德和堂。接戏卖戏的在慎和堂。棚面的音乐人员在普和堂。由于工作人员有很多,八和会馆更设有方便所(医疗室)、养老院、一别所(安排身后事情)、小学、何益公司(戏箱行)。八和会馆会员总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后期实行行长制度,各行行长都是全体人员推举出来。

虽然粤剧开始恢复演出,但是在剧目内容和表演艺术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剧目不断涌现,如《梁天来告状》、《王大儒供状》、《蛋家妹卖马蹄》等,并在戏棚官话中加插广州方言演唱。当时广州先后建成河南、广庆、海珠、乐善、南关等戏院,其后出现调制戏班演出的宝昌、宏顺、怡顺、太安等公司,全都活跃于广州、香港、澳门等地。文献记载“广州班为全省人士所注目,其名优工价,至于二三千金,声价甚高,然大概以擅演男女私情……为第一等角色”。

清朝末年,中国的知识分子激发戏曲改良的浪潮席卷全国。光绪24年,中国日报副刊之旬报特辟鼓吹录一门,由杨肖欧、黄鲁逸几名记者撰作戏曲歌谣来讽刺时弊政治得失,引起广州香港等地的报刊注重戏曲歌谣。[光绪29年,一篇观戏记猛烈批评当时的戏曲曲本迂腐,不能激发国民之精神。不久,反映时弊的作品陆续出现,譬如:《新广东女儿传奇》、《黄萧养回头》及梁启超的《班定远平西域》等等。这些新编的剧本之中,有些是由富有舞台经验的艺人编撰。对粤剧影响深远的应该是同盟会所组成的“志士班”。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在港澳广州等地曾出现了30多个这类的“志士班”,例如:采南歌班、优天社、振天声社、仁声剧社、民镜社、国魂警钟社等。最早使用广州方言来演唱粤剧的春柳社影响了其他的志士班,为了便于宣传革命思想,改用了广州方言来唱梆黄,演出了《周姑娘放脚》及《盲公问米》,使宣传效果超出预期。[为了加强反清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更编演了《文天祥殉国》、《戒洋烟》、《虐婢报》、《秋瑾》、《温生才刺孚奇》等戏。

民国初期

在辛亥革命前后,一些粤剧老倌包括金山炳、朱次伯等人开始对粤剧进行革新运动。原因是光绪三十年(1905年),广州继道光三十年(1850年)第一间戏曲戏园出现后,再次兴建戏院,并称之为“戏院”。戏院改变了粤曲的演唱方式,令到原来需要满足野台演唱,需克服风急声弱的情况改变过来,令到以平喉演唱成为可能,而戏院由于令到观众的流动情减低,不像过往戏班坐红船到不同地方演出,观众的消费习惯也随之改变,红伶需要争取观众。是次,初出茅庐的朱次伯,因为原担的小生小生聪,不愿演出尾戏,由他瓜代,他便以平喉白话演唱一出《宝玉哭灵》,大收旺台之效,令到演唱平喉白话成为风尚。

据广州粤剧研究者陆丰先生的研究,粤曲唱腔的舞台语言是在1921至1927年产生转变,又因为演唱平喉白,不但可以吸收广东的说唱音乐如南音、木鱼等,目今最早记载结合南音和梆黄曲的是1924年由陈小汉之父陈醒汉演唱的《芭蕉岛》之忆美。也因为演唱平喉白话,粤曲的调门也变为降B调。

白驹荣主要的贡献在于1917年和千里驹在国中兴班,把十字句二黄改为“八字句二黄”,令到粤曲出现一种新的曲式,并成功把广东白话引进粤剧及降调。因为从前粤剧全部都使用中州话演唱,后来是金山炳首先局部将白话带入粤剧,朱次伯与白驹荣努力将白话引进过程中也下了不小功夫。至于降调方面,戏棚做戏是要高调地大声唱戏,而与白驹荣同期的小生太子卓还是唱子喉,白驹荣已开始将声调降低唱平喉,唱腔自成一格。到了1920年左右,终于把戏棚官话全面改为广州话,由子喉(假音)演唱改为用平喉(本嗓)演唱。梆子和二黄一律唱低八度,使梆子、皮黄在风格上统一起来。

及后薛觉先率先引入新的化妆技巧及西乐乐器。在同一时期,省港班的崛起,薛觉先与马师曾的竞争进入白热化,促进了粤剧的改革和兴盛。例如:薛觉先与小提琴家尹自重合作设计“薛腔”。来自上海的吕文成将北方二胡的丝弦改成钢弦,创出了高胡,音色高亢明亮。名伶陈非侬邀请梁以忠担任其戏班的音乐领导。当时更出现了如卢有容、梁金堂等着名编剧家,先后为马师曾及薛觉先写作了不少名剧,手法也着重与当时流行的电影与话剧非常接近。

其实据历史资料记载,1925年广州有40多班大型粤剧戏班,当中每一班的人数可以多达150多人。广州出现“海珠”、“乐善”、“太平”、“宝华”、“民乐”、“河南”等十所大戏剧场。同期,开始产生“薛马桂白廖”五大流派。当时大老倌的收入相当可观,在每圆可购米两担的时候,他们的年俸可以高达18000圆。因此很多人认为演粤剧可以名成利就,令人趋之若鹜 。据不完全的统计,这个时期活动于穗、港、澳的专业和艺人兼任的编剧家有100多人,新编剧目高达四五千个。可说是粤剧的黄金时代!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香港立法局有法例禁止男女同班,所以历年来粤剧中只有全男班、全女班之分。及后罗之锦爵士在立法局中提议,说及男女既能同坐,为何不能同班。于是在1933年秋,香港总督贝璐取消男女合班禁令。虽然广州曾出现男女同班的“共和乐班”,演出仅十个月就被广州公安局禁止,但是广州也在1936年10月左右跟随香港解禁。陈非侬和马师曾因为接了越南及缅甸之约,离开了太平剧团。太平剧团的班主源杏翘适逢其会,在原本的班底下(马师曾、半日安、冯醒铮、冯侠魂、袁是我、谢醒侬、冯玉君)聘请谭兰卿、上海妹及麦颦卿三位女艺人为花旦,令观众耳目一新,盛极一时,其它各班亦纷纷聘用女花旦,于是男花旦渐遭淘汰,是粤剧历史大转变之一。

从此粤剧在香港非常流行。当时演出主要集中在利舞台、高升戏院、太平戏院及新光戏院等旧式戏院。差不多一个星期七日都有不同的剧目上演。当时粤剧不但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由于很多中国人移民海外,以致东南亚、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都有粤剧演出。东南亚一带更有些世代相传的粤剧艺人、固定的剧团、行会和演出场地。例如新加坡的“庆维新”及吉隆坡的“普长春”。除此之外,海外华侨对粤剧需求吸引了很多粤剧戏班到海外演出。可是,大型戏班的人数往往超过一百人,支出庞大,导致精简人手,开始出现大约50-70人所组成的小型粤剧剧团。这也促使了戏班“六柱制”的形成。

共和国建国初期

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积极挖掘优秀剧码、继承粤剧传统,在艺术上也全面革新,而且培养了一批新艺人。1958年,广东粤剧院正式成立。1960年和1962年先后创立广东粤剧学校和广东粤剧学校湛江分校。在粤剧历史上,是第一次有了培养接班人的综合性专业学校。

同时期电影开始蓬勃,粤剧吸引力大减。可是后来创作的粤剧电影重新把粤剧带入电影院,使粤剧重获昔日光辉。当时着名的粤剧电影有“蟹美人”、“龙王三宫主”、“黄飞虎反五关”、“万里琵琶关外月”、“四郎探母”、“宝莲灯”、“双仙拜月亭”、“红娘”、“夜光杯”、“千面美人鱼”、“香罗冢”等等。

五十年代末,香港的粤剧形势不妙,当时红伶芳艳芬因为结婚而退下来,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离开香港,连红透半边天的新马师曾都不大热衷于演出。幸好后来麦炳荣和凤凰女组织班霸“大龙凤剧团”,有谭兰卿加入,并由林家声担当小生,演出很多着名剧目《百战荣归迎彩凤》、《刁蛮元帅莽将军》、《彩凤荣华双拜相》、《凤阁恩仇未了情》等。不久,陈好逑与林家声另立新班“大龙凤剧团”。及后新的剧团纷纷迭起,包括羽佳的庆红佳剧团、何非凡的非凡响剧团、林家声的庆新声剧团。

文化大革命期间,粤剧备受摧残,很多曲谱几乎付之一炬,被抄家的艺人多不胜数,很多艺人纷纷逃亡到香港及澳门,而全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样板戏才可以演出。1976年后,粤剧才能够重生,伴奏在民乐基础上吸收了西洋乐器,尤其是爵士乐器,包括电吉他及萨克斯。剧本方面更有些是改编自话剧或电影的优秀作品。例如:《关汉卿》、《牡丹亭》等。
在这个时期的新加坡却因为韩战的关系而树胶价格猛涨,导致收入增加,娱乐事业也一片蓬勃,当地的粤剧亦因此受惠不少。这段期间,相继到新加坡登台的粤剧伶人有陈笑风、梁瑞冰、罗剑郎、新海泉、冯峰、陈惠瑜、许英秀等。1952年,薛觉先再组觉先旅行剧团二度来新加坡。五十年代末期,有很多香港粤剧艺人到新加坡演出。例如苏少棠、叶昆仑、关德兴、石燕子、秦小梨、余丽珍等。由于名气关系,门票价格骤增几倍。到了六十年代,新加坡各种新兴娱乐事业如雨后春笋出现,电影和电视很快成了主流。生活节奏变得急促,观众开始不愿看冗长的地方戏曲。一九六八年,新加坡的本地职业粤剧班已不能生存,许多职业粤剧团亦告解散。

现代

香港为了加强粤剧教育,香港八和会馆(Cantonese Artist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属下[八和粤剧学院][The Cantonese Opera Academy of Hong Kong LTD]与[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学院]在1996年合办[粤剧培训证书课程],1998年改为与[香港演艺学院]合办夜间粤剧培训证书课程。1999年,[香港演艺学院]在[粤剧培训证书课程〕的基础下,聘用全体夜间课程的教职员,举办两年全日制粤剧文凭课程,训练专业粤剧演员。为了提升学员的水准,更在2000年协办粤剧进阶课程。2004年,由于合作上的考虑,〔香港演艺学院〕主动解除和〔八和粤剧学院〕的合作关系,八和粤剧学院只有十二名学生及两名导师继续留在八和粤剧学院,搬到深水埗通州街公园壁球中心继续举办〔粤剧培训证书课程.由于学生大量流失,香港艺术发展局曽一度考虑终止八和粤剧学院的资助,但八和粤剧学院随即转型,不但在2004年开办锣鼓课程,在2005年亦开办粤曲伴奏课程及社区粤剧学院季度短期课程,学院学生迅速由十二人増至一百八十余人,并且开设少年儿童粤剧班.2006年亦准备开设粤剧编剧班.八和学院亦有专业班学生高军翔,高军涛在2006年正式接受康乐及文化署邀请,担任文武生,与粤剧名伶王超群,吕洪广,敖龙演出〔宝莲灯〕及〔双仙拜月亭〕。

近年来,香港艺术发展局拨款开办粤剧课程给儿童及青少年。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资助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筹办“粤剧文化使节计划”来向社区推广粤剧。剑心粤剧团也举行《南国红豆育新苗》的儿童粤剧推广及教育计划。

现代粤剧开始受到外国人欢迎。创始人黄展华为首的粤剧海外名伶为了让外国人参与并且继续对外推广,以英语为表演语言的英语粤剧应运而生。同时新加坡的英语粤剧由黄仕英开创。

行内演员为了改良粤剧,开始考究戏服、道具及布景的式样及色彩是否配合故事的朝代。例如: 汉风粤剧研究院于2005年11月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所演出的铜雀台。

由于香港社会重视粤剧发展,除了一些民间的戏曲研究中心外,香港各间大学也纷纷设立粤剧学术研究中心。例如:成立于2000年3月1日的香港中文大学戏曲资料中心及成立于1998年的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香港大学音乐系也有有关粤剧的课程。

E. 南海十三郎高清完整版电影

《南海十三郎》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提取码:8yjq

南海十三郎的剧情简介:开片是说书人因聚众滋事,被警察(黄沾 饰)带到了警局问话,借说书人之口讲述了粤剧金牌编剧——南海十三郎艺海浮沉的一生。作为江太史公的十三子,江誉镠(谢君豪 饰)自由顽皮,出入名流场所。一次偶然的舞会,他遇到了上海的千金小姐莉莉(吴绮莉 饰),然而双方有缘相逢,无 份结亲。后来,他跟随她来到上海,竟落得穷困潦倒。

2年后,回到了广东的家中,他已被学校除名。当时太史公已经年事已高,他便天天去看戏,从不受戏班老板薛老五赏识,到后来成为御用编剧一鸣惊人,人送绰号——南海十三郎。然而,时局动荡,他到了江西写剧本慰劳前线战士,因看不过同行媚俗之作,愤然出手,不欢而散。这时一次车祸,让他与昔日恋人重逢,可惜她已嫁给老外。十三郎郁郁寡欢,后来入寺修行,却在一次代人祈福的对话中,得知了自己家道中落的败局,他疯了。

F. 李小龙所有经典电影英文翻译

李小龙电影简介
李小龙电影简介中文名称:李小龙电影全集纪念版套装英文名称:Lee Siu Lung, Bruce资源类型:DVDRip版本:国粤双语发行时间:2004年电影导演:罗维 Wei Lo罗伯特·克洛斯 Robert Clouse李小龙 Bruce Lee洪金宝 Sammo Hung Kam-Bo元奎 Corey Yue电影演员:李小龙 Bruce Lee .... Chen Zhen成龙 Jackie Chan洪金宝 Sammo Hung苗可秀 Nora Miao .... Yuan Le-erh田俊 James Tien .... Chang Chun-hsia地区:美国,香港语言:普通话,粤语简介:前言:李小龙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却如同一颗耀眼的彗星划过国际武坛的上空,对现代技击术和电影表演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主演的功夫片风行海外,中国功夫也随之闻名于世界。许多外文字典和词典里都出现了一个新词:“功夫”(Kung fu)。在不少外国人心目中的功夫就是中国武术,李小龙也成了功夫的化身。许多国外武林高手、空手道拳师,泰拳大师看过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后都承认:“李小龙确有真功夫。”确实,还很少有一位东方武术家能像李小龙一样突破国家、种族的领域,并且在死后声威依然不减。中文名:精武门英文名:Fist of Fury 导演:罗维 Wei Lo 主演:李小龙 Bruce Lee 成龙 Jackie Chan Jun Arimura 罗伯特·贝克 Robert Baker 陈会毅 Billy Chan Unicorn Chan Fu Ching Chen San Chin 上映:1972年03月22日 ( 香港 ) 地区:香港 ( 拍摄地 ) 对白:普通话粤语字幕:外挂简繁英 评分:6.6/10( 1306票 ) 颜色:彩色 声音:Mono 时长:110 分钟 类型:剧情 动作 分级:瑞典:15 阿根廷:13 英国:18 西德:18 美国:R 挪威:18 香港:IIB 韩国:15 剧情简介:民元前三年,武林大侠霍元甲其武功及其爱国之情,最为日本人所妒。便在伤害使用慢性毒药将其毒死。霍氏的第五弟子陈真(李小龙饰)闻讯赶回武馆,心情沉痛,终日首在师傅灵前。 次日,日本空手道馆派人送来一块写有“东亚病夫”的牌匾,并扬言挑战整个中华武术界。陈真因大师兄的阻拦而没有出手。日本人走后,陈真只身来到空手道馆。凭借一身高强的中国功夫狠狠教训了道员和教练。在这次打斗中,李小龙第一在银幕上展示了他的惊人绝技:双截棍,令世人无不讶于其短小精悍,威力无比。当时有武术家曾惊叹道,光是看李小龙舞双截棍的镜头就已经值门票价了! 归精武门途中,陈真路过一间公园,看见门外一块木牌写着“狗与华人不准如内”,经过门口的日本人欲奚落陈真,怒火中烧的陈真在中国人的面前收拾了日本人,令大家无不拍手称快! 回到精武门,精武门已经被前来报复空手道馆的人砸得乱七八糟,许多师兄第都受了重伤。日本人还令精武门叫出陈真,大家劝陈真离开上海,陈真只能表面答应。通过暗中调查,陈真得知师傅被害的幕后真兄。 一个深夜,陈真潜入空手道馆,挥起愤怒的拳脚,将道馆中的外国人打了个落花流水,这也是全剧的高潮,陈真使出比所有人都凌厉的身手,顽强的斗志,以一敌众,为死去师傅报了仇。虽然他最终死在围攻精武门的警察枪下,但他却留下了令所有中国人敬佩的史迹。演员表:李小龙 Bruce Lee .... Chen Zhen 苗可秀 Nora Miao .... Yuan Le-erh 田俊 James Tien .... Chang Chun-hsia 衣依 Maria Yi .... Yen 罗伯特·贝克 Robert Baker .... Petrov Fu Ching Chen .... Chao San Chin .... Tung Yin-Chieh Han .... Feng Kwai-sher Riki Hoshimoto .... Hiroshi Suzuki Jun Arimura .... Susuki's bodyguard Chung-Hsin Huang .... Tien Quin Lee .... Hsu 田丰 Feng Tien .... Fan Yin Chi Lee .... Li Tony Liu .... Chin 外文别名:Chinese Connection, The(1973) (USA)Fist of Fury(1972) (UK)Iron Hand, The(1972)Laugh Track: Chinese Connection(2003) (USA) (video title (rebbed comic version)School for Chivalry(1973) (USA)中文名:龙争虎斗英文名:Enter The Dragon 导演:罗伯特·克洛斯 Robert Clouse 主演:李小龙 Bruce Lee 成龙 Jackie Chan 查克·诺里斯 Chuck Norris Bolo Yeung 洪金宝 Sammo Hung Kam-Bo Peter Archer Mike Bissell Ahna Capri 上映:1973年07月26日 ( 香港 ) 地区:美国 香港 ( 拍摄地 ) 对白:普通话粤语字幕:外挂简繁英 评分:7.3/10( 6680票 )颜色:彩色 声音:Mono DTS Dolby Digital 时长:98 分钟 类型:犯罪 剧情 动作 剧情简介:此片乃李小龙全盛时期之颠峰作品。 少林出了两名高徒韩李二人,韩早叛师门,买下一座孤岛以王者自封,并收买一帮打手秘密进行毒品生产。岛上的人一律不准携带武器,而且不准外人出入,除了三年一度的世界比武大会。 受师傅的委托,李在警方安排下参加该次比武大会。以选手身份潜入了韩盘踞的孤岛。当晚的欢迎会之后,李深入该岛的地下室暗中调查,并打伤几名守卫。 第二天,李出场迎战韩的得力助手敖家达,敖家达更是杀害李亲人的兇手。李一上场就表现了其超乎常人的出拳速度,三度在极短的速度将敖击倒在地。敖家达恼羞成怒,自知不是对手就企图暗算李,李丝毫不给予他机会。再几记重踢之后忍无可忍的李使出绝招将敖打死在擂台上。 比武结束后,韩把美籍选手威廉士带到其书房,原来他怀疑昨晚潜入地下室的是所为威廉士,并残忍地杀害了他。韩还看中了为美籍高手卢柏,带他到地下室威逼其加入。当晚,李再次深入地下室,向警方发电报求援,不料惊动了警报。李将赶来的打手打得落花流水。在这次打斗中,李小龙共使用了齐眉棍、菲律宾短棍、双截棍三种武器,皆使得出神入化。充分展示他对各种武器熟悉和精通。 李最终被在地下室的机关所困,被押上擂台。韩企图要卢柏杀害李,但遭到严词拒绝。韩派出的大力士却被卢柏击败。恼羞成怒的韩倾巢而出,叫所有的打手一起抓住李、卢两人。这时,被韩关在地下的岛民得到内应的帮助逃出牢狱,与韩的手下展开大规模的搏斗! 李追韩至一间秘室内,秘室的墙壁全是玻璃,令李不禁迷失方向,差点被韩暗算。困惑之际,李想起师傅的教导:“打败幻影,就是打败敌人的真身”。李愤怒地击碎了室里的玻璃,一记强有力的侧踢将无出可逃的韩击倒,清理了少林门户。 演员表:李小龙 Bruce Lee .... Lee John Saxon .... Roper 石坚 Kien Shih .... Han Ahna Capri .... Tania Angela Mao .... Su Lin 吉姆·凯利 Jim Kelly .... Williams 罗伯特·沃尔 Robert Wall .... Oharra Bolo Yeung .... Bolo Betty Chung .... Mei Ling Geoffrey Weeks .... Braithwaite Peter Archer .... Parsons Ho Lee Yan .... Old man Marlene Clark .... Secretary Allan Kent .... Golfer William Keller .... Los Angeles cop 外文别名:Deadly Three, The(1973)Long zheng hu dou(1973)Operation Dragon(1973) (Europe: English title)MPAA:Rated R for martial arts violence and brief nudity. 中文名:猛龙过江英文名:Way Of The Dragon 导演:李小龙 Bruce Lee 主演:李小龙 Bruce Lee 查克·诺里斯 Chuck Norris André E. Morgan 罗伯特·贝克 Robert Baker Jon T. Benn Russell Cawthorne Unicorn Chan Fu Ching Chen 上映:1972年12月30日 ( 香港 ) 地区:香港 ( 拍摄地 ) 对白:国语 粤语 英语 意大利语 字幕:外挂简繁英 评分:6.6/10( 1402票 ) 颜色:彩色 声音:Mono 时长:100 分钟 类型:犯罪 剧情 动作 分级:瑞典:15 瑞典:(Banned) 芬兰:(Banned) 英国:18 加拿大:14A 西德:18 美国:R 荷兰:12 挪威:18 剧情简介:唐龙(李小龙饰)是一名香港乡下青年,受叔父所托,只身前往罗马协助餐馆经理陈清华(苗可秀饰)。餐馆经常受到一伙商业集团的威胁,逼其出卖餐馆的地皮,并常派来歹徒滋事,餐馆生意每况日下。 唐龙初到罗马,对当地习俗很不习惯,很令清华及餐馆的伙计反感。一日晚,歹徒又来捣乱,一名伙计被打昏。唐龙愤然出手,以三两招凌厉的腿法就将歹徒击倒,大家对他和中国功夫无不刮目相看。 但商业集团的头目并没有善罢甘休,纠集一伙持枪歹徒到餐馆破坏,并指明要找唐龙报复。唐龙从外面回到餐馆,歹徒以枪逼他马上离开罗马。唐龙假意答应,引歹徒走出餐馆后,将歹徒一一击倒。在这次打斗中,李小龙展示了他双二节棍的威力,他面对多个敌人从容不迫,二节棍左右出击,以瞬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重创对手。 歹徒头目发出暗杀令,除夕之夜,一名阻击手奉命暗杀唐龙,但唐龙以敏捷的身手躲过并追踪杀手,回到家中才发现清华已被歹徒抓走。愤怒的唐龙与伙计一道直捣匪徒巢穴,狠狠教训了所有的歹徒,并再次警告歹徒头目别再捣乱。 恼羞成怒的歹徒高价请来全美空手道冠军及其徒弟,另外还请来合气道高手,并设下陷阱企图杀害唐龙。 但唐龙凭借一身高强的武艺和顽强的斗志最终将敌人打败,并一举歼灭的歹徒团伙。此次战斗可谓是李小龙生平电影中最精彩的武打镜头,因为他面对的是两位曾获国际空手道冠军的罗礼士、罗伯华尔,中国功夫与空手道的较量是观众所不容错过的。 演员表:李小龙 Bruce Lee .... Tang Lung (a.k.a. Dragon) 苗可秀 Nora Miao .... Chen Ching Hua 查克·诺里斯 Chuck Norris .... Colt Ping-Ao Wei .... Ho Chung-Hsin Huang .... 'Uncle' Wang 罗伯特·沃尔 Robert Wall .... Fred (Bob Fred) Ing-Sik Whang .... Japanese Fighter 罗伯特·贝克 Robert Baker .... Thug/Extra (uncredited) Jon T. Benn .... Boss (uncredited) Ricardo Billie .... Extra (uncredited) Russell Cawthorne .... Bank President (uncredited) Unicorn Chan .... Jimmy (uncredited) Fu Ching Chen .... Waiter (uncredited) Robert Chen .... Robert (uncredited) John Derbyshire .... Thug (uncredited) 外文别名:Fury of the Dragon(1972) (Europe: English title)Return of the Dragon(1972)Revenge of the Dragon(1985) (USA) (cable TV title)Way of the Dragon(1972)中文名:死亡游戏Game Of Death英文名:Game Of Death导演:李小龙 Bruce Lee 洪金宝 Sammo Hung Kam-Bo 主演:李小龙 Bruce Lee 阿布杜勒-贾巴尔 Kareem Abl-Jabbar 查克·诺里斯 Chuck Norris André E. Morgan 洪金宝 Sammo Hung Kam-Bo 罗伯特·贝克 Robert Baker 考林·加普 Colleen Camp Russell Cawthorne 上映:1978年03月23日 ( 香港 ) 地区:美国 香港 对白:英语 字幕:外挂简繁英 得分:5.3/10( 1076票 ) 颜色:彩色 声音:Mono Stereo 时长:85 分钟 类型:剧情 动作 短片 分级:英国:18 西德:18 美国:R 荷兰:12 挪威:18 韩国:15 剧情简介:功夫巨星卢比利(李小龙饰)在电影片场遇到奇怪的意外,幸无损伤。原来他受到黑帮首领蓝博士的青睐,蓝多次企图要挟、拉拢卢加入其帮会,甚至恐吓其女友但卢誓不同流合污。 未几,杀手接连突袭,卢正打算带女友丽出外暂避,但暗箭难防,在一次电影拍摄过程中,卢给枪手史迪斯击成重伤,于是卢将计就计佯死,并在治疗期间开始策划毁灭蓝博士的计划。 蓝一伙到澳门企图操纵赌博牟利,卢乔装打扮,潜入蓝的寓所打伤蓝和几名打手,蓝开始对卢的“死亡”产生怀疑。接着,澳门举行世界空手道大赛,蓝派出高手出场,比赛过程中卢的女友赶到赛场,想暗杀蓝为卢报仇,卢立即阻止。 赛后,卢潜入选手更衣室,击败蓝的空手道冠军。蓝派人到卢的墓地调查,终得知卢没有死。恼羞成怒的蓝挟持了丽,命令卢深夜一点到一个货舱。卢凭借高强的身手与匪徒周旋,终将其一一打败。 卢连夜赶到蓝的犯罪机构,决定将其一网打尽。谁知大楼内埋伏了三名高手。为了壮大武打的场面,李小龙以其在国际武术界的地位,请来菲律宾的依力山度和以摔计着称的韩国高手,小龙还特地从美国邀请卡力姆亚布道尔杰巴尔来港。杰巴尔是身高两百二十公分美国职业篮球队的明星球员,享誉颇佳,也是李小龙的徒弟之一。 卢与首层与菲律宾高手比试双截棍是全剧的精华所在。李与依力山度使用的是相同的器械、不同的打法,高水平的棍法。让观众眼花缭乱卢经过数番苦战,过关斩将,一层一层逼近,终将蓝博士的犯罪团伙彻底粉碎。 《死亡游戏》中,李小龙在与菲律宾高手亚历山度比试双截棍,长达2分钟,让你喘不过气! 演员表:李小龙 Bruce Lee .... Billy Lo 考林·加普 Colleen Camp .... Ann Morris Dean Jagger .... Dr. Land 吉格·扬 Gig Young .... Jim Marshall Tai Chung Kim .... Billy Lo 元彪 Biao Yuen .... Billy Lo 罗伯特·沃尔 Robert Wall .... Carl Miller 阿布杜勒-贾巴尔 Kareem Abl-Jabbar .... Hakim Mel Novak .... Stick Hugh O'Brian .... Steiner 田俊 James Tien .... Charlie Wang Dan Inosanto .... Pasqual 查克·诺里斯 Chuck Norris .... Fighter (archive footage) Roy Chao .... Henry Lo Russell Cawthorne .... Surgeon 外文别名:Bruce Lee's Game of Death(1978)Goodbye Bruce Lee: His Last Game of Death(1978)Si wang you ju(1978)中文名:死亡塔英文名:Game Of Death II导演:洪金宝 Sammo Hung Kam-Bo 元奎 Corey Yuen 主演:李小龙 Bruce Lee Roy Chao Roy Horan Jang Lee Hwang Hoi San Lee Casanova Wong 元彪 Biao Yuen Shun-Yee Yuen 上映:1981年03月21日 ( 香港 ) 地区:香港 对白:粤语字幕:外挂简繁英 评分:4.6/10( 157票 )颜色:彩色 声音:Mono 时长:86 分钟 类型:动作 神秘 分级:香港:IIA 美国:R 挪威:18 剧情简介:李振强之世交秦谷突然暴毙,振强对他的死有所怀疑.于葬礼中,忽有直升机在外面强抢棺材,振强死于意外.振强胞弟李振马于佛光室中潜修武艺多年,闻兄长死讯,前向师父请求下山查明真相.... 演员表:李小龙 Bruce Lee .... Billy Lo/Lee Chen-Chiang Roy Chao .... Abbot Roy Horan .... Lewis Jang Lee Hwang .... Chin Ku Hoi San Lee .... Monk Fighter Casanova Wong .... Korean Fighter 元彪 Biao Yuen .... Billy Lo/Bobby Lo/Blue Staff Monk (uncredited) Shun-Yee Yuen .... Monk (uncredited) Tai Chung Kim .... Bobby Lo/Lee Chen-Kuo Miranda Austin .... Angel 外文别名:Game of Death II(1981) (USA)New Game of Death, The(1981) (USA)Tower of Death(1981)MPAA:Rated R for some violence and nudity. 中文名:唐山大兄英文名:The Big Boss导 演:Wu Chia Hsiang 罗维 Wei Lo 主 演:李小龙 Bruce Lee Chao Chen Hui-yi Chen Tso Chen San Chin Yin-Chieh Han 林正英 Ching-Ying Lam Quin Lee 上 映:1971年10月03日 ( 香港 ) 地 区:香港 ( 拍摄地 ) 对 白:粤语 普通话 评 分:6.2/10( 1131票 ) 颜 色:彩色 声 音:Mono 时 长:100 分钟 类 型:剧情 动作 分 级:西班牙:18 澳大利亚:M 英国:18 阿根廷:16 西德:18 美国:R 荷兰:12 挪威:18 美国:X 香港:IIB 剧情简介:郑潮安被母亲送去泰国,在一间冰厂做工手人。由于母亲的叮嘱,好打不平的他常在当地恶霸和监工的屈辱下忍气吞声,幸得到工友石大哥的帮助。谁知老板以制冰为幌子,将毒品藏在冰里销售,知道这个秘密的工人均一个个被下毒手,连武功高强的石大哥也在与老板交涉时被残忍杀害。 看着工友接二连三的离奇失踪,工人开始对厂方产生怀疑,并进行罢工抗议。厂方纠集一帮打手,企图镇压工人的反抗情绪,郑潮终于忍无可忍,使出快速凌厉的腿功,将打手一一击倒。郑潮安决心查清真相,但一开始就差点陷入老板设下的奸计。老板见事情败露,暗中派打手将余下的工人全部杀死,并抓走一名女工。 郑潮安深夜潜入冰厂电调查,发现被冰封的失踪工友尸体,怒不可遏,与前来的打手展开诛死搏斗,将打手和老板大子全部击倒。第二天,郑潮安来到老板家中,向心狠手辣的老板讨还血债,最后的决战开始了……演员表:Yin-Chieh Han .... Hsiao Mi (The Boss) 李小龙 Bruce Lee .... Cheng Chao-an 田俊 James Tien .... Hsiu Chien 衣依 Maria Yi .... Chow Mei Malalene .... Prostitute Tony Liu .... Hsiao Chiun (Mi's son) Quin Lee .... Li Quin 苗可秀 Nora Miao .... Miao San Chin .... Hua Sze Chao Chen .... Foreman Chia Ching Tu .... Uncle Tso Chen .... Hui-yi Chen .... 林正英 Ching-Ying Lam .... Ah Yen (Cheng's cousin) Cheng Ying Tu .... 外文别名:Big Boss, The(1971)China Mountain Big Brother(1971) (Hong Kong: English title) (literal title)Fists of Fury(1972) (USA)Fists of Glory(1971) (Europe: English title)Tong saan daai fong(1971) (Hong Kong: Cantonese title)功夫之王武之圣者--李小龙的一生李小龙,伟大的武术技击家,世界武功片电影表演家,截拳道的创始人。原名:李振藩英文名:Bruce Lee原藉:广东顺德生于:1940年11月27日卒于:1973年7月20日生肖:龙肆业于香港喇沙书院7岁从影,13岁习武入门功夫:咏春拳父亲:李海泉(粤剧名丑)母亲:何金棠(欧亚混血)太太:莲达儿子:李国豪(拍摄电影中意外丧生)女儿:李香凝(从影)李小龙有一兄、一弟、两姐李小龙安息于美国西雅图湖景墓地,由儿子李国豪陪伴。五大名作:《唐山大兄》(1971年)《精武门》(1972年)《猛龙过江》(1972年)《龙争虎斗》(1973年)《死亡游戏》(1973年)

G. 李小龙的英文名字是什么他主演过那些着名的电影和电视剧

李小龙
李小龙,伟大的武术技击家,世界武功片电影表演家,截拳道的创始人。

原名:李振藩

英文名:布鲁士(Bruce Lee)

乳名:细凤

藉贯: 中国广东顺德

生于:1940年11月27日 (星期三) 9:15pm

卒于:1973年 7月20日 (享年32岁)

生肖:龙

出生地:美国旧金山(三藩市积臣街医院)

近视:600度

身高:5尺7寸(1.71米)

体重:140磅

肄业于香港喇沙书院

1961年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州立大学攻读哲学及心理学

7岁从影,13岁习武

入门功夫:咏春拳

父亲:父亲:李海泉(李满船)(粤剧名丑)

母亲:何金棠(欧亚混血)

师父:叶问(咏春宗师)

姊姊:亚葛蕾丝、费芙

哥哥:彼得(忠探)

弟弟:罗勃特

太太:莲达.爱美莉(Linda)

儿子:李国豪(拍摄电影中意外丧生)

女儿:李香凝(从影)

李小龙有一兄、一弟、两姐

李小龙安息于美国西雅图湖景墓地,由儿子李国豪陪伴。

所拍电影和电视剧:金门女(1940),富贵浮云(1948),梦里西施(1949),细路祥(1950),凌霄孤雁(1950),人之初(1951),苦海明灯(1953),母泪(1953),父之过(1953),千万人家(1953),危楼春晓(1953),爱(上集)(1955),爱(下集)(1955),孤星血泪(1955),守得云开见月明(1955),孤儿行=苦命女(1955),儿女债(1955),许癫纳福(1955),早知当初我唔嫁(1956),雷雨(1957),甜姐儿(1957),人海孤鸿(1959),唐山大兄(1971),精武门(1972),猛龙过江(1972),龙争虎斗(1973),死亡游戏(1978),盲人追兇,打击恶魔党,可爱的女孩, 布朗蒂,青锋侠等。

害怕的东西:水

嗜好:阅读(武术+哲学)(藏书多达2500本),周街聊人打架?跳Cha Cha,练武

最强拳击冲力:大约350多磅(美国前任世界重量级拳王阿里,身高190公分,体重220磅,一拳劲度是400磅,拳王泰臣体重200多磅,一拳劲度是500磅,但李小龙身高171公分,体重140磅,一拳劲度是350多磅!!拳劲比体重=两倍多些!!!强!)

关于李小龙

李小龙生于美国三藩市,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香港度过的。

李小龙幼时身体非常瘦弱。他父亲为了儿子的体魄强壮,在他7岁时便教其练习太极拳。李小龙在13岁时跟随名师叶问系统地学习了咏春拳,并在家中设一座木桩,每天对着木桩勤练不辍。此外,他还练过洪拳、白鹤拳、谭腿、少林拳、戳脚等拳种,为后来自创截拳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技击水平,李小龙除了勤习中国拳术外,还研究西洋拳的拳法,他一边参加西洋拳训练班,一边节省零用钱购买世界拳王路易士的拳击赛纪录片,从中学习拳王的步法、身法、拳法和训练方法;他还经常参加校内外的拳击比赛,不断丰富实战经验。赴美深造自创截拳道

李小龙在家庭的告诫下,18岁那年决定离开香港到美国留学。

李小龙在西雅图的生活相当艰苦,进入大学就读以后,他除了学习外,把精力都放在研习武术上。他在学校里组织了一支“中国功夫队”,经常在校园里进行训练和表演,博得了师生们的好评。

1964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举行全美空手道比赛,当时年仅24岁的李小龙横扫所有选手取得了桂冠。

李小龙经过精益求精的潜修苦练,使功夫逐渐娴熟乃至达到更高的境界。其中的“李三脚”、“寸拳”和“勾漏手”更是他的绝招。

李小龙是个多面手,除了精通各种拳术外,还擅长长棍、短棍和二节棍等各种器械,并研习气功和硬功。

李小龙为了宣扬中华武术,在大学2年级期间,租了校园的一个停车场角落,挂起了“振藩国术馆”的牌子。他边教边练,刻苦磨炼,技术大有长进,尤以腿功造诣更为精深。

在振藩国术馆里,他认识了来学武术的医学院女学生莲达,经过一年多的交往,他们渐渐产生了感情,在1964年8月,他俩正式结婚。婚后,李小龙夫妇双双辍学,合力经营武术馆。

自从李小龙在佛罗里达州唐人街赤手空拳制服4个持刀歹徒,勇救华人少女的消息在报纸上刊登之后,李小龙的名字便传遍了美国,佛罗里达州等电视台也请他表演腿法,中国功夫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他创办的振藩国术馆也逐渐兴旺起来了。为了扩大影响,李小龙经常到各处参加武术比赛,并先后在西雅图、奥克兰、洛杉矶等地开设武术分馆授徒。国术馆的规模和设备不断完善,世界上许多显赫的武打明星如美国空手道冠军罗礼士等都争着拜他为师,好莱坞的着名电影明星如占士亨宾和史提夫都是他的门徒。世界拳王阿里也曾登门拜访,与他交流经验。美国国内各流派的拳师经常聚集在李小龙的武馆切磋武艺,他的“以武会友”的宗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涉足电影界功夫震全球

20世纪70年代初,一股中国功夫影片的狂潮席卷着世界。李小龙这个响亮的名字震撼全球。

1971年夏季,李小龙接受香港嘉乐电影公司的邀请,拍成一部以中国武术为题材的《唐山大兄》。该片创下了香港开端口以来的电影最高票房纪录,达到300万港元。

继《唐山大兄》之后,李小龙又拍摄了《精武门》,引起更大的轰动。李小龙在片中的大无畏精神和惊人的打斗技巧,特别是他表演中的“李三脚”和“地躺拳”,令人赞不绝口。

此后,李小龙又自组协和电影公司,自编、自导、自演了影片《猛龙过江》和《死亡游戏》,还与美国华纳电影公司联合拍摄了《龙争虎斗》,并亲自担任了主角。

正当李小龙雄心勃勃,大展宏图,准备继续拍完《死亡游戏》的时候,由于药物过敏,1973年7月20日突然在香港逝世,享年才33岁。

李小龙由于在武术和电影等方面有卓越的贡献,他先后在1972年和1973年两度被国际权威武术杂志《黑带》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家之一。1972年还被香港评为十大明星之一。美国报刊把他誉为“功夫之王”,日本人称他为“ 武之圣者”,香港报纸赞誉他为“当代中国武术及电影史上的奇才”。在美国、日本、英国、香港、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同时出版了纪念李小龙的多种多样的杂志和特刊,都称他为“发扬中国武术最有成效的人。”

李小龙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却如同一颗耀眼的彗星划过国际武坛的上空,对现代技击术和电影表演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主演的功夫片风行海外,中国功夫也随之闻名于世界。许多外文字典和词典里都出现了一个新词:“功夫”(Kung fu)。在不少外国人心目中的功夫就是中国武术,李小龙也成了功夫的化身。许多国外武林高手、空手道拳师,泰拳大师看过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后都承认:“李小龙确有真功夫。”确实,还很少有一位东方武术家能像李小龙一样突破国家、种族的领域,并且在死后声威依然不减。

龙之档案

李小龙,伟大的武术技击家,世界武功片电影表演家,截拳道的创始人。

原名:李振藩

英文名:Bruce Lee

原藉:广东顺德

生于:1940年11月27日

卒于:1973年7月20日

生肖:龙

肄业于香港喇沙书院

7岁从影,13岁习武

入门功夫:咏春拳

父亲:李海泉(粤剧名丑)

母亲:何金棠(欧亚混血)

太太:莲达

儿子:李国豪(拍摄电影中意外丧生)

女儿:李香凝(从影)

李小龙有一兄、一弟、两姐

李小龙安息于美国西雅图湖景墓地,由儿子李国豪陪伴。

五大名作:

《唐山大兄》(1971年)

《精武门》(1972年)

《猛龙过江》(1972年)

《龙争虎斗》(1973年)

《死亡游戏》(1973年)少年时期的李小龙

李小龙生于美国三藩市,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香港度过的。李小龙幼时身体非常瘦弱。他父亲为了儿子的体魄强壮,在他7岁时便教其练习太极拳。李小龙在13岁时跟随名师叶问系统地学习了咏春拳,并在家中设一座木桩,每天对着木桩勤练不辍。此外,他还练过洪拳、白鹤拳、谭腿、少林拳、戳脚等拳种,为后来自创截拳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技击水平,李小龙除了勤习中国拳术外,还研究西洋拳的拳法,他一边参加西洋拳训练班,一边节省零用钱购买世界拳王路易士的拳击赛纪录片,从中学习拳王的步法、身法、拳法和训练方法;他还经常参加校内外的拳击比赛,不断丰富实战经验。赴美深造自创截拳道

李小龙在家庭的告诫下,18岁那年决定离开香港到美国留学。

李小龙在西雅图的生活相当艰苦,进入大学就读以后,他除了学习外,把精力都放在研习武术上。他在学校里组织了一支“中国功夫队”,经常在校园里进行训练和表演,博得了师生们的好评。

1964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举行全美空手道比赛,当时年仅24岁的李小龙横扫所有选手取得了桂冠。

李小龙经过精益求精的潜修苦练,使功夫逐渐娴熟乃至达到更高的境界。其中的“李三脚”、“寸拳”和“勾漏手”更是他的绝招。

李小龙是个多面手,除了精通各种拳术外,还擅长长棍、短棍和二节棍等各种器械,并研习气功和硬功。

李小龙从实战出发,以中国武术为基础,吸收西洋拳、空手道、跆拳道、泰国拳等技击术的优点和特长,总结多年的经验自创了一种拳术---截拳道。设馆广授徒宣扬真功夫

李小龙为了宣扬中华武术,在大学2年级期间,租了校园的一个停车场角落,挂起了“振藩国术馆”的牌子。他边教边练,刻苦磨炼,技术大有长进,尤以腿功造诣更为精深。

在振藩国术馆里,他认识了来学武术的医学院女学生莲达,经过一年多的交往,他们渐渐产生了感情,在1964年8月,他俩正式结婚。婚后,李小龙夫妇双双辍学,合力经营武术馆。

自从李小龙在佛罗里达州唐人街赤手空拳制服4个持刀歹徒,勇救华人少女的消息在报纸上刊登之后,李小龙的名字便传遍了美国,佛罗里达州等电视台也请他表演腿法,中国功夫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他创办的振藩国术馆也逐渐兴旺起来了。为了扩大影响,李小龙经常到各处参加武术比赛,并先后在西雅图、奥克兰、洛杉矶等地开设武术分馆授徒。国术馆的规模和设备不断完善,世界上许多显赫的武打明星如美国空手道冠军罗礼士等都争着拜他为师,好莱坞的着名电影明星如占士亨宾和史提夫都是他的门徒。世界拳王阿里也曾登门拜访,与他交流经验。美国国内各流派的拳师经常聚集在李小龙的武馆切磋武艺,他的“以武会友”的宗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涉足电影界功夫震全球

20世纪70年代初,一股中国功夫影片的狂潮席卷着世界。李小龙这个响亮的名字震撼全球。

1971年夏季,李小龙接受香港嘉乐电影公司的邀请,拍成一部以中国武术为题材的《唐山大兄》。该片创下了香港开端口以来的电影最高票房纪录,达到300万港元。

继《唐山大兄》之后,李小龙又拍摄了《精武门》,引起更大的轰动。李小龙在片中的大无畏精神和惊人的打斗技巧,特别是他表演中的“李三脚”和“地躺拳”,令人赞不绝口。此后,李小龙又自组协和电影公司,自编、自导、自演了影片《猛龙过江》和《死亡游戏》,还与美国华纳电影公司联合拍摄了《龙争虎斗》,并亲自担任了主角。英年突夭折龙威仍未减

正当李小龙雄心勃勃,大展宏图,准备继续拍完《死亡游戏》的时候,由于药物过敏,1973年7月20日突然在香港逝世,享年才33岁.

李小龙由于在武术和电影等方面有卓越的贡献,他先后在1972年和1973年两度被国际权威武术杂志《黑带》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家之一。1972年还被香港评为十大明星之一。美国报刊把他誉为“功夫之王”,日本人称他为“武之圣者”,香港报纸赞誉他为“当代中国武术及电影史上的奇才”。在美国、日本、英国、香港、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同时出版了纪念李小龙的多种多样的杂志和特刊,都称他为“发扬中国武术最有成效的人。”

李小龙多才多艺,亦文亦武。他每当练功之余,埋头研究武术理论与训练方法。他逝世前留下了七大本学武笔记和六本着作手稿:《截拳道》、《截拳道研究》、《功夫记录》、《二节棍法》、《布鲁斯-李拳术图解》(英文版)和《布鲁斯-李武打技法》(英文版)。世界各国技击杂志仍在不断地研究、介绍他的武功,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依然崇拜他。当回顾作为一位中华武术传人的李小龙一生时,人们将永远怀念他那颗热爱中华民族、振奋中华民族精神,渴望中华民族强盛的赤诚之心。

热点内容
日本综艺中国电影完整版 发布:2023-08-31 22:05:04 浏览:1852
日本污电影推荐 发布:2023-08-31 22:03:58 浏览:834
北京电影学院有哪些小演员 发布:2023-08-31 22:01:10 浏览:1828
日本电影女主割下男主 发布:2023-08-31 21:58:33 浏览:1554
一个法国女孩剪短头发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7:38 浏览:1552
日本电影主角平田一郎 发布:2023-08-31 21:54:07 浏览:1193
电影票为什么抢不到 发布:2023-08-31 21:52:52 浏览:1465
电影院眼镜吗 发布:2023-08-31 21:50:27 浏览:894
港剧晓梅是哪个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0:15 浏览:943
书生娶个鬼老婆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3-08-31 21:49:25 浏览: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