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电影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Ⅰ 贾樟柯:不能把中国电影只做成主旋律的专卖场,如何看待其言论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知名电影人贾樟柯说出了一番极具争议的言论,在他看来我们不能把中国电影只做成主旋律的专卖场,希望给所有电影一个确定性环境。网友们对于他的言论的态度有着严重的两极分化,有的人认为贾樟柯说的很有道理,也有人认为他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不管他人如何看法,至少在我看来贾樟柯的这一言论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信贾樟柯的言论不仅代表了一部分演员的诉求,也代表了一大批影迷心中的渴望,电影行业必须要各种类型的电影争芳斗艳才能够激起观众们的欢迎兴趣,电影这个行业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Ⅱ 电影要走出去后面一句是什么
走出去后面一句是更要走进去。
国家走出去重点工程助推作用越发凸显。主要表现在从国家层面推动到民间电影交流协调推进,从要平台到自己搭平台,让中国电影走出去步伐更加稳健。根据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数据显示,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主管部门推出的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截至2018年年底,共实施项目400多个。
中非影视合作创新提升工程完成英语法语斯瓦希里语、豪萨语等多个语言,200多部优秀影视作品配译,在非洲40多个国家播出。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也向海外推出了《滚蛋吧!肿瘤君》等多部优秀电影。2019年,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征集到俄罗斯印度伊朗等国家的400多部参评影片,涵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下,中国电影走出去在作品类型的丰富度、渠道的多元化上已经实现较大提升。但也要看到,中国电影走出去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适合走出去的作品不多,海外票房不高。根据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统计数据,中国电影海外票房收入从2014年的18.7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42.53亿元,与国内票房增长相比,增速较为缓慢。
电影《战狼2》在北美的票房仅为272万美元,《美人鱼》323万美元,《港囧》只有130万美元。究其原因还是文化隔阂带来了文化折扣。比如,国外观众很难理解《芳华》中,何小萍为何要冒着被开除的危险去偷同事军装照相。此外,国外观众不习惯字幕带来的观影障碍、国内缺乏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专业人才,都是制约中国电影“走出去”的短板。
业内人士认为,让国外观众看懂并且看进去,不仅要走出去,也要走进去,这是中国电影的必修课。这需要解决3个关键点。
加强对影片的前期策划,从海外观众的视角充分考虑影片的立意选题角度文化内涵。一些外国电影之所以能取得高票房,关键在于其对全球化市场精准深入的研究,并到当地取景,聘用当地演员等。如《碟中谍4》在加拿大、阿联酋,捷克,俄罗斯,印度等地取景,对影片取得良好的全球票房成绩起到了推动作用。
Ⅲ 如何看待电影的发展趋势
中国强,则国产电影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电影逐渐成了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消遣方式。院观看电影,随之而来是电影票房的大爆发
从2011年全国总票房100亿,到2018年全国总票房609亿,6年的时间,总票房翻了5倍,这个5倍可是以亿为起点的。由此可见电影市场的巨大消费力。中国电影产业在国民经济新的发展形势下实现了稳健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经历了生产单位转企改制、组合院线、民资入影、融资上市、“互联网+”融合等重大产业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更以法律形式体现出我国推动电影产业化、实现电影强国战略的决心与信心。
目前,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银幕数量、观影人次均位居世界第一。但要清醒认识到,在电影产业收益、产业链完善度等方面,我国电影产业与世界电影强国仍有差距,同时也存在巨大潜力。在网络技术与数字通信飞速发展的时代,更需把握电影产业发展新机遇。
一、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产业
近年来,《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电影产业促进法》等法规法律相继出台。电影市场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形成新老电影公司百舸争流、竞争奋进的局面。电影工业基础不断夯实,技术水准不断提升,各类数字影视制作基地纷纷建立,数字影院普及到县,我国3D银幕数量稳居世界第一。通过“一带一路”交流、电影节、国际展映等方式,我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影响力稳步提高。
面向未来,中国电影观众与市场的不断成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中国电影消费内需强大,受众观影需求日益增长,2018年观影人次达17.16亿,但人均仅为1.23次,提升空间巨大。另一方面,国内资本投资电影活跃,当下已有1.2万多家影视公司,讲好故事、演好角色、打动人心、赢得口碑,已逐渐成为电影市场的创作主导。全行业将更加注重电影的社会效益,良好口碑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带来电影产业的良性循环。
二、抢抓先机,实现“由大到强”
中国电影产业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式发展,要抓住新时代新机遇,领先一步,方能实现电影强国的目标。
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立体,从胶片到数字,电影产业的发展进步始终贯穿着科技、艺术的交融与革新。好莱坞电影《阿凡达》开发出领先世界的3D虚拟影像摄影、面部表演捕捉等技术,以逼真视效震撼世界;《流浪地球》以高水准特效、具有中国内涵的故事,在海内外口碑票房双丰收。裸眼3D/4D技术、虚拟现实的VR技术、混合现实的MR技术、全息技术、全景声技术等,为实现电影技术的突破提供了新机遇。
在电影宣发领域,发行企业要及时研究受众观影心理与分层的变化,多样化地进行电影宣推,及早做好老电影、复映电影、文艺电影等分众电影市场渠道。同时,电影宣发要“走出去”,抓住推广机遇,讲好中国故事,抢占被国外院线忽略的“冷”档期、细分观影市场。
三、未来,电影行业市场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呢?
1、国内资本充裕有利于电影行业加速发展
目前,我国国内资本较为充裕,且外部资本投资电影行业的意愿较强,对高度依赖资本投入的电影行业形成了有利的发展环境。电影产业投融资渠道拓展,不仅有利于电影制片产业发展,为电影企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城市化进程加速为电影产业发展提供新机遇
据统计,2000年以来全国城市化率平均年增速接近3%,2016年全国城镇化达到57.35%,城市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伴随着城市房地产、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城市文化产业建设也迎来大发展的黄金期,这将为电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扩大内需政策有利于带动电影产业发展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为推动全社会文化消费水平提升,发展影视文化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16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2316亿,同比增长10.4%。目前,我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需求旺盛,但文化产品供给存在巨大缺口,为电影产业创造了宽广的市场拓展空间。
4、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逐渐加大有利于电影行业健康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建立对于鼓励和推动电影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水平已逐步同国际市场惯例接轨。在知识产权得到良好保护的前提下,电影企业投资制作大电影,音像制品、电视及网络播放等收入渠道也将得以进一步拓宽,有利于我国电影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再加上国家颁布的《电影促进法》,所以中国电影市场一切都向着更好的方向在发展。
未来,中国电影产业若能及时抓住电影技术创新、内容精品打造、分众与衍生消费趋势、智慧影院建设等机遇,就定会乘势而上,加速实现电影强国之梦。
《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实施,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接近公众,粉丝,观影人,门槛也不再那么令人望而却步。
Ⅳ 求关于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看法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4、虽然现在中国的电影行业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但依旧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挑战等中国电影去攻破。记得张铁林曾对外国的导演说过:“你们美国的电影我都看过,连续剧我也是买碟看的,可是我们中国的电影,你们有看过吗?”。是的,不管如何大家还是喜欢看好莱坞的电影。
Ⅳ 电影要走出去后面一句是什么
中国电影:“走出去”下一句更要“走进去”。
国家“走出去”重点工程助推作用越发凸显。主要表现在从国家层面推动到民间电影交流协调推进,从“要平台”到自己“搭平台”,让中国电影“走出去”步伐更加稳健。根据《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9)数据显示,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主管部门推出的“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截至2018年年底,共实施项目400多个。
简介
作为中国电影的奠基者,第一代导演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联系着时代的要求,重视电影的社会教化作用。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
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Ⅵ 电影要走出去后面一句
中国电影:“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国家“走出去”重点工程助推作用越发凸显。主要表现在从国家层面推动到民间电影交流协调推进,从“要平台”到自己“搭平台”,让中国电影“走出去”步伐更加稳健。根据《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9)数据显示,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主管部门推出的“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截至2018年年底,共实施项目400多个。
“中非影视合作创新提升工程”完成英语、法语、斯瓦希里语、豪萨语等多个语言、200多部优秀影视作品配译,在非洲40多个国家播出。“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影视类)也向海外推出了《滚蛋吧!肿瘤君》等多部优秀电影。2019年,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征集到俄罗斯、印度、伊朗等国家的400多部参评影片,涵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下,中国电影“走出去”在作品类型的丰富度、渠道的多元化上已经实现较大提升。但也要看到,中国电影“走出去”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适合“走出去”的作品不多,海外票房不高。根据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统计数据,中国电影海外票房收入从2014年的18.7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42.53亿元,与国内票房增长相比,增速较为缓慢。
电影《战狼2》在北美的票房仅为272万美元,《美人鱼》323万美元,《港囧》只有130万美元。究其原因还是文化隔阂带来了“文化折扣”。比如,国外观众很难理解《芳华》中,何小萍为何要冒着被开除的危险去偷同事军装照相。此外,国外观众不习惯字幕带来的观影障碍、国内缺乏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专业人才,都是制约中国电影“走出去”的短板。
业内人士认为,让国外观众看懂并且看进去,不仅要“走出去”,也要“走进去”,这是中国电影的必修课。这需要解决3个关键点。
加强对影片的前期策划,从海外观众的视角充分考虑影片的立意、选题、角度、文化内涵。一些外国电影之所以能取得高票房,关键在于其对全球化市场精准深入的研究,并到当地取景、聘用当地演员等。如《碟中谍4》在加拿大、阿联酋、捷克、俄罗斯、印度等地取景,对影片取得良好的全球票房成绩起到了推动作用。
Ⅶ 中国电影应如何走向世界
一、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借助国家战略
目前世界电影产业的主要增量来自中国华语电影,中国电影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因为电影城镇化还在不断推进,城镇化带来的观影人口将不断增长,三四五线城市的增量仍然会带来红利,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力依然停滞不前。中国电影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应该借助于国家战略,为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新的活力,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打造世界电影的新秩序。”
二、好莱坞电影人马丁·基斯特勒:打造全球化故事
在本届北影节“好莱坞工匠·中美电影交流高峰论坛”上,IG创始人、CEO马丁·基斯特勒认为电影要想走出去,就必须讲述一个全球化故事。“讲故事是以新的方式阐述故事,要不聚焦本地的故事,要不聚焦全球的故事,这个取决于你想捕捉什么观众。”马丁·基斯特勒认为50%中国电影像好莱坞电影,《战狼》风格跟好莱坞的风格非常类似,但是可以打动中国观众。最重要是内容、故事的呈现和讲述方式。故事的讲述方式一定要捕捉全球的观众。”这位好莱坞电影人认为故事首先要好,然后才是营销手段层面的问题。“最重要是你的故事原生态,看一下你这个故事是不是被全球的观众所认可或者能打动全球的观众。”我们现在做电影是让全球的观众来看,我们会把中国好的电影带给全球观众,我认为这个时代已经到来了。”
三、中美电影节、中美电视节主席苏彦韬: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除了作品的输出,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也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中美双节”主席苏彦韬宣布第十四届“中美双节”将于10月27日至11月30日在美国好莱坞、洛杉矶、旧金山、达拉斯、拉斯维加斯等全美各地举办影视盛典、影视高峰论坛、“金天使奖”颁奖典礼以及电影合拍论坛、电视剧合拍论坛等数十场各具特色的大型电影专场、研讨活动和200多场次的影片展映活动,为中美影视业界的合作搭建更广阔的平台。近期的《战狼》《红海行动》都是非常了不起的电影,这些电影振奋了人心之余,大家对于影片话题的热爱造就了一个更好的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契机
Ⅷ 中国的影片为什么难以走出国门你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质量不够硬,无法和国际接轨。中国人非常喜欢看好莱坞的大片,但是我们在国外却很少能够看到中国的电影,其实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为什么中国影片很难走出国门呢?最重要的一点原因当然是质量问题。
最后,想要走出国门,我们就一定要有自己的优势,就拿日本电影来说,虽然他们也已经过了黄金时代,但是却能够通过动画电影的方式来打入国际市场。难道仅仅只是因为技术好吗?当然不是,是因为这些影片可以让外国观众看到高水平的内容。所以我们也可以走出国门,但一定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提高自己的影片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