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踢八家武馆的电影什么名字
㈠ 师父电影详细剧情解析在哪看
电影《师父》详细剧情解析:
电影一开场咏春继承人陈识想要来到天津开武馆,事成后可以衣锦还乡,所以一开始他便结交了天津武行的头牌郑山傲,郑山傲在一番理论后,认为中国武术界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将会被洋人所超越。
所以他想要陈识来向世人传授真武艺,并且陈识得知想要在天津开武馆,必须要踢满8家武馆,但是即使成功也会得罪很多人,今后也不好混,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徒弟,教给他武艺,让徒弟踢馆。
这个时候,陈识认识了西餐厅服务员赵国卉,并且娶其为妻,有一日,赵国卉撞见了耿良辰,耿良辰尾随她到家中,谎称想要与陈识比拳,最终最被陈识轻松战败,但是陈识发现了耿良辰的天赋,陈识便收下了他为徒弟。
此时郑山傲告诉陈识如果有人踢馆超过8家,武行便会推选一个武功高强的人出来打败踢馆者,把他赶出天津,而这个人,就是郑山傲。而郑山傲不想再隐退前输掉,最终陈识将自身的武艺教给郑山傲。
一年后,耿良辰一连踢了7家武馆,而此时被天津武林操盘手邹馆长所注意,为了保护天津五行的利益,便找到了陈识,但是陈识谎称自己仅仅是一介平民,并非想开什么武馆,邹榕离去后不久,耿良辰成功踢馆第八家,而另一方面,郑山傲被联合军界副官林希文算计,最终被打败,自己逃到了巴西。
林希文再次派人将耿良辰打到重伤,最终死在了荒地里。邹榕此时要给陈识开武馆,实际上是鸿门宴,所以去之前,陈识告诉赵国卉带着财产在火车站等他,如果没回来,自己先走,但是赵国卉还是来到了武馆门口等候着陈识。
陈识则杀死了林希文后,被天津众位武林高手围堵,陈识以教授年轻人学拳为借口,趁机逃走,陈识则在逃走的过程中,一路击杀众多武林高手,最终来到了火车站,而此时赵国卉还在路上,陈识并没看到赵国卉的人,自己先坐火车离去,而赵国卉看着离开的火车万念俱灰。
(1)天津踢八家武馆的电影什么名字扩展阅读:
徐浩峰导演执导《师傅》讲述了一个和所有江湖都不一样的另类江湖,在剧中,青年耿良辰从一名推车扛包的苦力,迅速成为武林高手,所向披靡,却又能守住书摊,安于街头巷尾,动静皆宜中,已然是被“武”的精神所感化和改变的优秀青年。
要知道,当初未入师门的他,只是一介傻呆呆脚夫,觊觎妇人美貌,一路追随而来,险些丧命都不自治。也算他心术不正、热衷武学、暗恋师娘极致,完全符合了师父对他再造与毁灭的心理预期,才促成这一次的生死之交。
影片当中,所有人的打斗画面和很多武打电影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省去了花样复杂的反复无常的打斗,而是直截了当,己招之内都可以分胜负,这一点不仅更符合现代武学的打斗,更有一种另类独特的风格。
英雄也不再是英雄,陈识总说江湖险恶,但自己才是名副其实的不择手段,利用徒弟,危险的时候耍诈。而徒弟耿良辰在踢馆的时候心狠手辣,强悍无敌,但生活中却阳光羞涩,温文尔雅,对待路边的卖书女异常痴情,临死前都担心自己流血的样子吓到对方。每一个人物都是复杂和真实的,不像以前的江湖人物一般,大侠就是大侠,从不做“苟且”之事。
㈡ 书评:《刀背藏身》——这些较着劲的人,最终在世间留下了痕迹
刀刃叫天,刀背叫地,刀锷叫君,刀把叫亲,因为刀是张扬的形状,所以刀鞘叫师,接受老师管束之意。
北方理念,刀法是防御技,刀背运用重于刀刃,因为人在刀背后,刀背可藏身。
这些就是徐皓峰写的东西,一些看起来奇奇怪怪的武学理论,没有落叶飞花,没有铜筋铁骨、草上飞、梯云纵,没有庐山升龙霸。
老师傅的口诀和儒家、佛家、道家的世界观杂糅在一起,刺客、侠士、刀法、拳法,加上徐皓峰惜墨如金的笔法,一个字能在地上砸出一个坑,硁硁然满是古意,读起来有穿越感。
从《一代宗师》到《道士下山》再到《师父》,几部徐皓峰有关的电影我一部都没看到。几个月前扒拉出来了《道士下山》的原着,一口气看完,看完说不出话来。傍晚又看了一遍,还是说不出话。感觉像被作者带着在另一个世界飞,舍不得落下来,下来就摔落人间了。
然后又看了《刀背藏身》。
《刀背藏身》是徐皓峰的一个短篇武侠的集子,写了六个短篇。前三篇是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间完成的新作:《师父》《国士》《刀背藏身》。《师父》获了《人民文学》杂志短篇金奖。最近又被搬上了屏幕,也叫《师父》。
另外三篇小说《倭寇的踪迹》《柳白猿别传》《民国刺客柳白猿》。
作家绿妖说:“看完徐皓峰《刀背藏身》。他小说主角,总是畸零人,真适合年轻时的姜大卫演。他爱交代武人的收入来源,做木匠卖玻璃钻石,武术的光环被生活侵蚀的支离破碎。他写生,绵长如水笨重如土。而笔下人物往往是为了‘以何种品相生活下去’瞬间赴死——活得不高贵,不如不活。好一套残山剩水夺命枪,黯然销魂掌。”
徐皓峰练过一段时间形意拳,跟着的老师叫李仲轩,李有三个师父,唐维禄,尚云祥,薛颠。尚云祥和薛颠都是民国历史可考的技击高手,一个外号“铁脚佛”,能单脚碎砖,一个是当时国术馆馆长。唐维禄一生乡间务农,籍籍无名,当时薛颠明卓天下,前来比武之人络绎不绝,唐维禄作为师兄常代薛颠出手,少有人过的了唐这一关。
李仲轩得了唐、尚的衣钵,但是一生没有收徒弟。老来在社科院传达室看门,教了徐皓峰一段时间的形意拳。
徐皓峰在另一本书里写了这一段,书名叫《逝去的武林》。
知道这一段,才会知道徐皓峰为什么会写武侠。徐皓峰的武侠,是对传统国术精神的回溯,也是对真正的武林一次再现。八卦掌、形意拳、师徒、规矩,这些真正的武林统统藏在徐皓峰的身体里,一年一年,时间把这些东西酿成了《刀背藏身》。
在《刀背藏身》里,人人都是笨拙的,憋着一口《史记·刺客列传》里的较真劲,认真勾心斗角,认真谈情说爱,认认真真被生活撞得头破血流,然后还站起来认真地咧着嘴笑。
这些认真藏在规矩里,吵架有规矩,杀人有规矩,避雨有规矩。
大雨天,两名四品武官躲在民宅屋檐下,不敲人门户——扰民失身份。
《师父》里,耿良辰连踢了天津八家武馆。武馆的代表开始去找耿良辰的师父谈判。
习武人谈判,放杯子的一下,是最终表态。耿良辰的师父答的是“此徒乖张,我管不了”。武馆代表放下茶杯,杯底都在茶盘沿上蹭了一下——这是要生事端的表示。
整个武林都在这些规矩下面埋着,规矩比人大,生生死死里面,不能丢了规矩,规规矩矩里面,也能让生者死,死者生。
《刀背藏身》中,孔鼎义不肯娶他深爱的少女。因为“你是我养大的,我是你爹。”
不知道徐皓峰爱不爱这些规矩。但是显然的是,徐皓峰爱着这种有规矩的劲。
人有了规矩,才有了仪式感,才能把自己和身边的人区别出来,找到一份自我认同。靠着这些规矩,徐皓峰描述了一个真正的武林。这个武林由一群懂得太极拳和八卦掌区别的人组成,墨守着太史公时代就传承下来的规矩。
但这样的武林终究是不会长久。
老舍写《断魂枪》,一代宗师,一枪走天下,老来打败了前来拜师学艺的各路高手,最终却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舞一套枪法。
徐皓峰也知道,武林最终是要消逝的。
柳白猿是古代高级刺客的称号,他们没有名字,只有完成任务,不问对错。但是传到了民国年间,白猿开始有了感情和思想。刺杀政客却被政客的家国情怀所感动,最终被政客用阴谋杀死。所谓求而不得,不过如此,不如好好的做个不问世事的刺客。
在《刀背藏身》的几个短篇里,《师父》对这点写的最明白。陈识为了振兴咏春拳费尽心机,最后徒弟死,妻子散,自己虽然一钩破了大反派的喉咙,最终也戚戚然一无所得。整个天津武林却在斗争中风流云散。
徐皓峰通过这些小说来凭吊逝去的武林,他对传统侠义的推崇,总是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国士》里,一群为虚名争斗了一辈子的主人公,始终对仇人的妻子保持了一分敬重。《师父》里,咏春拳也在天津留下了名声。侠客们都像是悬崖边上的老松树,长出了千疮百孔的样子,却也在天地间占据了一块空间。
这些较着劲的人,最终在世间留下了痕迹。
㈢ 徒弟惨死,师傅替徒弟报仇,霸气挑战天津十大武林高手 - 电影叫什么名字
电影名《师父》
民国年间师父陈识(廖凡饰)为完成“咏春北上,弘扬武学”的使命,来到天津。初来乍到的师父在一次因缘际会下,于一家西餐厅邂逅了师娘(宋佳饰)并一见钟情,后经人说亲二人喜结连理。为了在天津开武馆立足,师父陈识收当地青年耿良辰(宋洋饰)为徒,徒弟需按照江湖规矩代替师父踢馆,二人由此被卷入一场江湖巨变。最初二者各怀心事,却在经历了一番“生死劫难”后,生出难以割舍的情义。师父本以弘扬武学为终生寄托,徒弟只是他圆江 湖之梦所借助的手段,却在不经意间为其命运所牵系。徒弟飞扬勇决,放荡不羁,却总在重要关头坚守使命。他们既初心仍在,却也难负真情 。
㈣ 《师父》—一部介绍天津传统规矩的电影
廖凡和宋佳搭的戏,我只看过《师父》这一部,电影讲述一个广东人为了在天津武术界扬名而与天津的武术界发生各种碰撞的故事。一个想要在津门闯出名堂的外地人与天津社会旧传统的矛盾通过旧时天津卫的各种规矩得到了具体的表现。影片中多处出现了涉及到规矩的对话,希望从这些对话里面我们可以对天津的传统和思维有一些理解。
武术界的规矩
-踢馆无论输赢,武馆都要请客。
在竞技中天津人争的不仅是输赢,面子更重要。可以技不如人,但面子绝不能丢。让老天津人丢了面子,让比他丢了差事还难受,会记恨你一辈子。
-打过八家武馆,就可以在天津立足。
天津人对于有真本事的人是认可的,至少是表面上。给足了对手面子,自己也有了面子。
-徒弟得本地找,天津人容天津人。
旧时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极强地排外意识,害怕外来人来抢饭碗,天津的武行尤甚。技术可以是外来的,但是必须留给天津人。
运输业的规矩
-退出脚行,就别再留着脚行的小车。
-东家要的退行费太高。
-小车不值钱,这是个规矩!
天津各行各业都有维护本行业形象的意识,谁做了有损行业的行为,就会被群起而攻之。这也是天津尚武精神的一种体现,观念也像武行。
打架的规矩
-在街面上打架不见铁器,这是天津多少年的规矩。
现在在大街上打架,别说拿铁家伙,你刚一动手,一会儿警察就来了。但是这也反映了天津传统尚武文化的一个侧面,尚武不仅仅是崇尚武术,更是尊敬武术。共同定规矩,共同遵守。谁破了规矩,就把谁开除。影片中徒弟和脚行老大动了刀,老大直接不认了这个兄弟,绝交这种事儿在老式天津人眼里是看的很重的。
天津的女子
-见不得占便宜没够的男人。
这种观念仍在现代天津女子的思想中,所以想找天津女子做老婆,爱占便宜的毛病是禁忌。
-一个月陪我逛一次街,吃一次螃蟹。
-住贫民窟得像穷人,逛街不买东西,螃蟹。。。
-天津九条河,螃蟹比大米便宜。
-螃蟹。。。管够。
这几句对话出现在廖凡和宋佳相亲的场面中,全剧中我认为比较幽默的一段。从电影开头可以看出,廖凡扮演的师父不缺钱,“逛街不买东西”和“螃蟹”之后的停顿,体现了南方男人的精打细算的特点。这被宋佳扮演的师娘看出,说出随后的话。天津传统妇女像男人一样也是爱面子的,但还是实际的。天津女子的心思细,要娶她的男人一言一行别想瞒过她。
-天津的姑娘不外嫁。
这是实际。要想找天津女子做老婆,就要有扎根在天津的打算。我的姐夫,我的朋友都是如此。
-天津人以本地女子为荣。听见被休,会骂你不成材,天津女子的好,接不住。
天津的女子心气儿高,这不是说目中无人,而是说自信。家里的大女儿从小能够挑起担子,小女儿受父母,长辈的宠爱,都有自信。
天津文化有意思,感兴趣的的可以先去看看《师父》。
㈤ 电影《师傅》的结局是什么意思
电影《师傅》的结局的意思是真心这个东西,在今天已经被说烂了,说到底,也不过是博弈。人在江湖,往往身不由己,这句话,是多少武林中人用来抵挡道义评判的说辞。陈识大约是输了吧,输了江湖,赢了自己。还有一层意思即女人始终是陈识的软肋,赵国卉自己也清楚,她与陈识天各一方,绝了陈识的念想,也是 让人无法找到陈识的弱点对付他,对陈识终是有益。
陈识作为一个师父最终依然和耿良辰互不亏欠,而天真的耿良辰也是在最终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天津人:“耿良辰:“我在天津活了二十六年,一受吓唬,就不要朋友不要家了,我还算个人么?到别的什么地方,我能有脸活么?”走回天津的动力,是想一直走到茶汤女跟前,要一碗茶汤,喝完说:“拆桩是咏春秘密,帮个忙,去我家把它劈了吧。”话音未落,倒地身亡。——这是他所想到的“生于天津,死于天津”的最好结局。有个脚行兄弟认识他:“小耿,你已经不是我们的人了。”耿良辰:“我今晚就离开天津,就让我推一会吧。””
还有一层意思即女人始终是陈识的软肋,赵国卉自己也清楚,她与陈识天各一方,绝了陈识的念想,也是 让人无法找到陈识的弱点对付他,对陈识终是有益。
㈥ 陈识是什么电影
民国年间南派咏春传人陈识(廖凡 饰)来到天津,结识了天津武术泰斗郑山傲(金士杰 饰),为在武术界开馆立足,郑山傲建议陈识用教徒弟踢馆的传统方式达成目的。几经周折,陈识娶了一名天津绝色女子赵国卉(宋佳 饰)为妻,还收下了本地青年耿良辰(宋洋 饰)为徒代其踢馆,夫妻二人暂居 在贫民窟,防被踢馆的仇家前来寻仇。陈识与妻子原本看不上好斗好色的耿良辰,但接触后也发觉了耿良辰的可取之处。但随着第八家武馆邹馆长(蒋雯丽 饰)和军界人士林希文(黄觉 饰)的介入,天津武术界面临着一场巨变,靠武术复兴家业的愿望、对妻子的爱意,以及作为师父的责任,让陈识陷入了两难之境。
下了本地青年耿良辰(宋洋 饰)为徒代其踢馆,夫妻二人暂居 在贫民窟,防被踢馆的仇家前来寻仇。陈识与妻子原本看不上好斗好色的耿良辰,但接触后也发觉了耿良辰的可取之处。但随着第八家武馆邹馆长(蒋雯丽 饰)和军界人士林希文(黄觉 饰)的介入,天津武术界面临着一场巨变,靠武术复兴家业的愿望、对妻子的爱意,以及作为师父的责任,让陈识陷入了两难之境。
㈦ 对于《师父》这部电影,你怎么看
诚然,规则保护的是一个老人社会。因为规则的制定者往往都是大佬级的既得利益者,而未得利益者为了站稳脚跟,不得不首先与老成人达成妥协。作为新人和外来人的陈识师徒,则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规则压抑的对象。陈识的徒弟轻而易举地踢了八个馆,证明的与其说是津门武林的脆弱,不如说是武林规则的脆弱:规则并不代表什么天然的自然正义,规则不过是武林这一元社会对既定利益格局的合法化。为了避免“教会徒弟打师父”的规律,“留一手”便成了武林秘而不宣的潜规则。由于武术“藏一手”的秘传法则,导致了津门武林的万马齐喑,各门各派皆后继无人。
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救亡需要武学启蒙,救亡的诉求压倒了秘传法则的正当性。陈识决定改变武林秘传的局面,让徒弟学到二年有成的真功夫。因此,陈识创立武馆便具备了双重意义:一方面是为了让咏春拳在北方立足,让南方武学缉熙光明,而另一方面又是对秘传规则的否定和超越,为了培养真正的武林人才和救国义士而进行武学启蒙。如果说前者只是一种分享权力的努力,虽然可能影响武林的利益格局,但并不撼动武林的规则,那么后者则是一个立法事件,它必将动摇规则本身。陈识成为了元社会的破坏者和新的立法者。陈识的事业俨然津门武林乃至整个武学界来一场再立法。一方面,陈识要完成自己的立法大业,不得不首先在规则划定的范围内展开,而另一方面,陈识的目标就是为了超越旧规则。陈识的事业便包含了这样的二重性,立法(破法)与守法之间的张力由之展开。不管怎么说,陈识即便怀揣如此高蹈的正当性诉求,他依然自觉地按照武林规则办事。即便是怀抱着破坏规则的肆心,也不得不在规则的归导之下退藏于密。这是因为规则是任何介入武林之行动的合法性基础。合法性作为一种纯形式的范畴,它并不需要追问具体规则是否符合自然正义,也不问其对象的高下贤愚,规则只提供一个有效的控制共同体准入的门槛。规则是功能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但尽管如此,规则却不自觉地担当了最低限度的道德判断。人的野心欲望在规则面前必须接受过滤和节制,使得小共同体得以超越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自然状态。一旦规则制定,守律便成了一种他律的道德义务,为任何共同体内部的行动赋予了最低限度的可通约性。不讲规则的人必将受到鄙视,并且不再拥有共同体的身份。可以说,规则不是道德更无涉价值,但却是道德有效的替代品,规则为共同体内部的价值判断辟出了空间。
㈧ 电影:师父
《师父》的导演是徐皓峰,他还导过《倭寇的踪迹》;《一代宗师》是他的剧本;电影《道士下山》是改编自他的同名小说(陈凯歌确实烂的无底线了,《霸王别姬》真的是他导的么?)徐皓锋有本书叫《逝去的武林》,更能凸显他对传统武术的痴迷和专研。
《师父》讲的故事,是广东咏春武师陈先生,想要在中国的武术之都天津开武馆,弘扬本门名声。不过封闭的天津武林不会容许外乡人扬名,所以他只能培养个徒弟出来,只要这个徒弟能够成功打赢天津八家武馆,他的门派就可以在天津开武馆。
但是,身为外乡人的陈师父不能踢馆,因为会驳了天津武行的面子。
而且,徒弟得是天津人——也是为了面子。
最后,徒弟踢馆成功后,天津武行会联名请出本地最大高手打败徒弟,该徒弟必须远离天津,不得回来——也是为了面子的规矩。
这些规矩,都是天津武行泰斗郑老先生告诉陈师父的,如果他的徒弟连踢八馆后,天津武行最后请出来挽回面子的,就是郑老先生。因此,郑老先生说了,你要想开武馆,可以,就按上面的方法办:"你教你徒弟的,我也得会!"
所以,咏春传人陈识陈师父必须得做几件事情:
一、招个资质不错的天津本地徒弟,花个几年时间培训成才;
二、娶个本地媳妇,找个低收入的工作养家,这样,留在天津带徒弟就有合理的借口。
媳妇好解决,陈师父(廖凡演的)看上了着名的起士林西餐厅的女招待(小宋佳演的,后面简称师娘吧,片子里就没叫过师娘的名字。话说这是廖凡第二次跟宋佳合作,上次是《好奇害死猫》)因为这个师娘的出身不好,嫁给师父算是好选择,俩人约好在一起结婚三年,三年后再自由选择,陈师傅付出担保金八百大洋。
徒弟,郑老先生最初给挑了一个,可后来有个脚行混混耿良辰(叫什么不好叫良辰)让陈师父觉得是武学奇才,就选了良辰了。其实良辰最初是垂涎师娘的美色才找上门来的。陈师父觉得这样也好,这小流氓最后被赶出天津他也不会良心不安。
就这么着,良辰的功夫也学了一年,居然比陈师父预料得还要好,那就踢馆吧。连踢七家都赢了。这第八家武馆的馆长邹女士(蒋雯丽饰),是天津武行的第二号人物,可却是天津武行玩政治玩的最好的一位。邹馆长杀气腾腾地去找陈师父的麻烦,陈师父一年前的布局很好地掩护了他的目的,邹馆长失望而归。耿良辰踢馆第八家也成功了。
可就在郑老先生赶跑耿良辰的比武开始前夕,发生的新变化使事态没法按老剧本来唱了。郑先生的徒弟是本地军阀的副官,姓林;军阀们垂涎武馆的高收入,想要插手武行,那就得先挣面子后抢里子。林副官使了个诡计打伤了师父,按武行的规矩,获得了武行最高地位的话语权。为了让天津武行买面子,又指使手下高手围殴耿良辰,又刺了良辰两刀,这其实也是坏了江湖规矩了——本来,打跑了踢馆者就行了。
虽然良辰是死了,可陈师父还是可以在天津开武馆。照理说,陈师父原本就打算抛弃那个混混徒弟的,他只需要继续按剧本开武馆就好了。可陈师父落下了心病——武人的"义"字哪里去了?因此,在武馆开张当日,在邹馆长的配合下,陈师父一刀了解了林副官。最后,与天津武林痛痛快快地逐一过招,成功逃出了天津卫。
这故事挺复杂,写影评不剧透几乎没法开讲。
为什么说这片子好呢,首先是剧本真好,这回的故事讲圆了;再就是细节好,徐皓峰的进步非常让人惊喜,全片无尿点,这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导演了。
这故事充满了黑色寓言意味:原本的武林是为了振兴国术、行侠仗义,可现实中的武馆只是个捞钱的工具,郑老先生也说了:"武馆不教真东西,迟早让洋人把你赢了去。"
可是以邹馆长为首的武行们觉得,即便出不了人才,有钱赚那就过一天是一天。
陈识陈师父,本意是要弘扬咏春,可要想开武馆,就不得不向世俗的江湖规矩低头。空有一身好武艺的他,却不能跟武林同道痛快切磋一场。因此,在杀死林副官的那个晚上,坐在他最终的武馆里他叹息:"我一心想着开武馆,却是处心积虑地算计我的徒弟,我这不是师父,我是个算计的生意人"(大意,原句不记得了)
整部片子里,还真是充满了算计:
郑老先生要陈识教他刀法,最后一次对决郑已经占了上风,还是一刀刺向陈师父要害,目的就是逼陈师父使出真功夫来,判断陈师父的传授是否有所保留。
林副官先算计师父后算计良辰,每次出手都是阴谋加强权,毫不在意江湖规矩。
邹馆长是这个片子里算计心术的大赢家:
先是帮林副官拿掉了郑老先生的地位;为了维护武行的利益又设套借陈师父的`刀杀了林副官。
开馆当日,邹先是要林副官换掉官服出席,不动声色地解除了林副官的护卫;
再播放林副官欺瞒郑老先生的电影片段坐实他欺师灭祖的恶性争取了武行的道义支持;
继而安排打手假意困住陈识,却暗地里递了刀子让陈识刺杀成功;
再以雷霆手段收服林副官的护卫替武行洗白
最后杀人灭口想做掉陈识给军方一个交代。
这连环计步步精准,巾帼不让须眉。
比较讽刺的就是,武行的人最终让算计占了立身之本,武艺就真不行。结果给陈师父杀出一条血路,闯关的最后一刀还削掉邹馆长半个耳环——耍诡计你行,讲功夫你不行。片子看到这里,前面一个多小时的郁闷总算得以抒发。
片子好看的地方还很多,武打设计既漂亮又有讲究,咏春的十三点半棍法,隐隐然有河北大枪的风范,闯关对决的刀战也比《倭寇的踪迹》进步很多,既有武术的攻防判断真功夫,又有动作的舒展美丽。
片中美女不少,小宋佳演绎的俏师娘及其性感,俄裔舞娘贡献了美丽的大长腿芭蕾舞,耿良辰做生意还勾搭上一个冲茶汤的新疆美女(话说徐皓峰喜欢用异族美女上瘾,《倭寇的踪迹》里面还硬插了个胡姬舞女进来)
廖凡一边用竹竿痛打小混混,一边坐长凳跟宋佳聊天的那场戏,是全片最美的片段。
看后我跟太太交流,都觉得徐皓峰做编剧,王家卫做导演那片子就美极了。而徐皓峰自己的这部《师父》拍出了不同的风格。如果说《一代宗师》是探讨武学的阳春白雪,《师父》就是接地气的下里巴人,各有各的美好。
片子中的各种民国服饰也是美翻,哪怕军阀的军服也不是库存老道具,细节实在用心。
㈨ 电影《师父》怎么理解
老百姓最爱听最爱看的就是街头巷尾的奇闻异事,武侠的世界天然就具有这种传奇特质。离奇身世、绝世武功,以及英雄侠客为道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迈壮烈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武侠的世界里期待看见的内容。
1. 传奇性
《师父》里的陈识算不上一个高尚的英雄,因为他毕竟利用了徒弟。但是当徒弟遭人暗算后,他又生出了悔意。于是他一人单挑整个天津武术界,想为徒弟报仇,也为自己赎罪。可以说《师父》中,陈识与以一敌百,几步一人的巷战是甚是好看和激动人心。我们期待的武功高手终于打了一个酣畅淋漓,并且还有着一个重情重义的理由。
所谓“名师出高徒”,陈识从第一次见到耿良辰就认为他是一个练武功的大才。而果真,耿良辰不负师望,在成功出师后,连踢八家武馆,横扫天津武术界。最后他虽然身死街头,却成为街头巷议的传奇人物。尤其是他身插双刀,宁可死也要往回跑五十步的骨气,让妄图称霸天津武林的林督军也深感敬佩。
还有邹榕这个角色,一介女流竟然执掌了整个天津武林,多少七尺男儿皆听命于她,看似万万不能的事情,她做到了,这本身也是个传奇。
2. 侠骨柔情
除了铮铮铁骨的超凡武功,观众还往往期待侠骨柔情的出现。尤其是在看似无坚不摧的强硬外壳下闪现的一丝柔情似乎更容易感动看客,我觉得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陈识有赵国卉,而耿良辰有茶汤女。
赵国卉,一个17岁就和外国人生下孩子的坏名声女人无人敢娶。可是陈识一见到她就看上了她骨子里的不屈傲气。当然,赵国卉很美,但若徒具一个外壳我想陈识是不会喜欢她的。所以貌似一场交易的婚姻,我觉得从一开始就带着彼此欣赏的意味。赵国卉喜欢陈识身上的自信和霸气。尤其在二人共经患难后,赵国卉在火车站前手撕旗袍狂奔的场面让人不由得不爱这个女子。她是红颜,却有着有些男人都没有的风骨。
耿良辰,从最初贪恋师娘赵国卉美色到对茶汤女的深情款款。我觉得耿良辰身上有种一览无余的倔强和直率。他和茶汤女是《师父》里最可爱的一对,他俩不像电影里的其他人总是一副心思难测的高深样子,他俩的爱情有着年轻人特有的天真烂漫。耿良辰临死前对茶汤女的默默关注和一句“算了,就不吓唬她了”的话,一定感动了不少观众。
3. 江湖规矩
为什么电影最后是一场悲剧?显见的原因是天津武术界的奇怪规矩所致:想要在天津开馆就必须踢赢现有八家武馆的规定。本来踢赢八家武馆的规定也不奇怪,但怪就怪在,如果你踢赢了八家武馆就相当于战胜了天津一半的武馆,天津的武术界会觉得颜面尽失,最后也无法容得下胜者,相当于踢赢了也白搭。于是为了虚假的面子,就有了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不自己出手,找一个本地人当徒弟替自己踢馆。为什么非得是本地人?因为天津人容得了天津人,可以不伤他性命,只是他必须永远离开天津。所以陈识只要想开馆为自己门派扬名立万,就必须找一个本地徒弟替自己踢馆,然后他找到了耿良辰,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其实,师父是否授意徒弟踢馆和师父本人踢馆成功有什么区别呢?结果不都是师父的武功盖过了他们所有人。自欺欺人的做法到底哪里看上去会面上有光了?而且明摆着就是不想再让新人开馆的意思。不过电影就是这样的设定,江湖的规矩并非每个人都懂。在这个逻辑下,电影里的江湖逻辑成立就好。
㈩ 如何评价电影《师父》
《师父》中的武林故事,并非人们印象中的家国大爱、快意恩仇的热血江湖,而是宛如一曲悲歌。该片的故事充满了悲情色彩,当徒弟因师父而死,师父却并未醒悟,依旧为了自己的大业知难而行,最终却落得仓皇而逃的结局。
徐浩峰对人物塑造和故事构造都突出了写实,他写的是现实武人,并非臆想出来的武侠,着力点在他们的真实生存状态和近代武馆的揭秘。所谓的宗师也不过是凡人的角色,和以往武打片中那些快活驰骋的大侠们大相径庭,也使得这个故事别有一番滋味。
幕后花絮
1、廖凡为拍摄该片“闭关”两个月刻苦练功,每天早晨凌晨四点就起床“死磕”刀桩学习咏春拳,开机前累计练习功夫超过了720个小时。
2、拍摄期繁重的武打戏份,常让廖凡伤痕累累。膝盖、肩膀多处受伤,其手指多次被兵器砍伤,左手险些骨裂。面对受伤,廖凡总是先顾拍摄,往往是等到拍摄结束后,才去处理伤势。
3、该片在烈日炎炎的高温天气下拍摄,主创们要身着厚重的长衫、西服、盔甲等戏服,手拿重量级兵器“耍功夫”,每场戏下来都会汗流浃背。
4、该片是宋洋与导演徐浩峰合作的第三部武侠片。宋洋并不会功夫,为了拍摄该片被导演送去泰安的一所武术学校专门习武。
5、徐浩峰与廖凡在拍戏之前达成过协议,如果廖凡拳法能够练好就对外告知其是咏春,练不好就另起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