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知识 » 哪个年代人们开始在家看电影

哪个年代人们开始在家看电影

发布时间: 2022-09-23 08:22:42

A. 七八十年代晚上农村放电影,为什么必须留下一个人看家呢

记得小时候农村那时村里没有电,到了晚上小孩子也没什么娱乐活动,大多吃完饭到村里空旷的地方跳马、捉迷藏,不到大人喊着回家是不会走的,要数最热闹的就是晚上放电影,一个发电机、一个大布幕、两个带窟窿眼的圆盘胶带、一个白炽灯泡,村里人只要有一人知道哪里放映电影,整个村子的人都会知道,晚上比白天赶集还热闹,谁都不想呆在家里,但是那个年代小偷也多,家里必须留人,我家一般都是我母亲。


综上,七八十年代农村放映电影,基本都是全家出动,我家基本都是母亲看家,露天电影是我难忘的回忆。

B. 七十年代末到八九十年代 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电视吗

不是的,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只有部分机关单位和少数家庭有电视机,多数都是黑白机。当时电视信号都是无线传送,除了大城市里电视台近的用户可以用室内天线收看,较远的用户每家都要安装一个10米以上的天线才能勉强收到电视节目,而且画面非常模糊。到80年代中期彩电开始普及,到八十年代末几乎家家都有了电视机。

C.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情况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情况

1、服饰方面:

那个时候,服装的功能是遮体御寒。到1978年时中国人民的穿衣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人有衣穿,基本能够穿暖。但是服装供应还是比较紧张的,新衣服只有年节才穿。人们讲究朴素。农村人们日常的衣服上会打补丁。城乡人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凭布票购买衣物,而且补票是限量的。

衣着的色调以蓝、灰、绿、黑、白为主。服装样式比较简单。人们的着装比较传统。春秋季男性以中山装、工装、军装为主。男性在夏季以白衬衣,蓝绿灰色的长裤为主。女性夏季一般着碎花衬衣或者碎花裙子。五六十年代以棉布为主,七十年代化纤衣物逐渐流行。五十年代,列宁服、连衣裙等具有苏联特点的服饰盛行。文革时期,绿军装风行全国。

2、饮食方面:

新中国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基本解决了九亿多人民的吃饭问题,这是在人口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完成的。食物种类较少,人们的食谱中主粮所占的比例较大,平时人们以蔬菜和副食产品为下饭食物。肉类和水产品人们吃的较少,基本上过年过节才集中吃鱼吃肉。

平时肉类和水产品定量供应。东北和内蒙新疆牧区吃肉情况要好一些。农村居民直到70年代,还以粗粮为主,公社生产队到年终才会分肉。蔬菜供应受季节和地域限制,种类比今天要少。肉类和水产品的供应比较紧张。南北东西地域之间的食物种类差异较大。

3、住宅方面: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居民住宅建设,建成了大批的居民楼,但是由于受国际国内政治大环境的影响,主要精力用于建设和国防方面,居民住宅建设的资金很紧张,再加上以前的基础太差,和人口的迅速增长。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居住的条件普遍较差。

1978年全国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净面积3.7平方米。大约有40%以上的人住在解放前建的住宅里面。天津、上海、北京、武汉、南京等老城市,有大面积平房区。50%-70%的城市居民住在低矮的破旧的平房之中,不少居民祖孙三代居住在十几平米的平房里。

北方和北方50%以上的农民家庭住的是土坯房、石头房。西北地区大量农民住窑洞。蒙古新疆西藏的牧民住帐篷,东北林区木屋较常见。南方民族地区竹楼、土楼、木屋比较多,南方农村不少农民住在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民居里。但大城市周边新建的的农村砖瓦房较多。

4、交通出行: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建设迅速发展。到1978年我国约有5万公里铁路和94万公里公路。除西藏外,全国通铁路。除西藏墨脱外全国各县通公路。改革开放前民航建立了国际国内航空网。1969年北京有了地铁,1974年我国有了长距离的管道运输。

新中国前三十年我国有了立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中国有了自己生产的汽车、载重汽车、电气化铁路、电力机车、大型喷气式客机(运十)。城市道路建设不断加强。柏油路取代了泥土路。公共交通迅速发展,但是赶不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那时坐车难,公共汽车比较拥挤。道路上,没有私家车,出租车数量极少,坐出租车要凭介绍信提前预约。

那时小汽车很少,北京吉普在大街上奔驰。大街上还能市场看到马车。人们代步的工具是自行车。一到下班自行车如海洋一样,十分壮观。人们出远途一般乘坐火车,改革开放前我国大约三分之一的机车是蒸汽机车,客车是国产电力机车或者柴油车。当时从天津到北京坐快车是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民航归空军管理,只有够级别的干部才可以坐飞机。

5、文化生活:

看电影、听收音机、下棋、打牌。各个厂组织职工文体活动,如五一和国庆节的文艺演出,职工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等等。青少年爱打乒乓球、踢足球。

6、教育:

建立了许多中小学,中小学学杂费很低,学生课业负担轻,注重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学校文体活动开展得较好。但是办学条件差,不少学校夏季没有电扇,冬天没有暖气,五六十人一个大教室,点炉子取暖。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很少。文革期间,教育质量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差。

7、就业:

毕业生国家包分配,在国营单位工作,铁饭碗端一辈子。人们工作压力小,但是在大锅饭体制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成为问题。主席时代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干劲和热情还是高涨的。

8、社会保障:

毛泽东时代,中国人民有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人民享受普遍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城市居民享受退休金待遇,那个时代福利水平虽然较低,但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免费的医疗,看病三联单报销。退休百分之百的工资。住房靠分配,分到住房后房租十分的低廉。

子女入托入学学费低廉。住房得等待很长时间。农民享受合作医疗,看病比较便宜。县乡级卫生院建立起来。但是改革开放前,国家财力紧张,农民比较穷困,农民养老依旧主要靠子女。

9、家居和家具: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城乡居民电器较为简单。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是城市人们生活的四大件。俗称“三转一响” 七十年代中期,黑白电视机开始走入百姓家。农村逐步实现电气化、电灯普及,每个公社都通上了电话、每个村都有广播站大喇叭。但是边远山区还难以通电。

D. 在家看电影还是在电影院看电影的辩论

我随便站一方观点:在电影院看
首先任何一个辩题都有其时代意义,也就是说提倡或者应该在电影院看还是家里看首先应该从现在这个时代角度出发来考虑。七八十年代因为大都没有看电影的条件,所以只能电影院,或者广场上一群人看(也可以变现称之为户外电影院吧),后来到了九十年代以后兴起了家庭影院,再到现在的网络,慢慢的人们又开始兴起在家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到了当代电影院的确是越来越多,而且规模也是越来越大,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1、看电影是为了追求什么?并不单单是看故事剧情,尤其还包括电影的特效处理,以及场内的气氛渲染,而这些则是家庭无法具备的。
2、话题要符合时代,现在网路普及在家看电影如此方便,那难道就不能有更高的追求了?电影~也是一门艺术啊,艺术的追求是应该逐步向上的,因此在家庭看定影已经普遍的前提下,更应该提倡去电影院看。
3、电影事业是需要支持发展的,而它发展的资本便是最为直观的“票房”,这样的话在电影院看就好比支持“正版”,在家看不免就有些“盗版”嫌疑了。(这一条不好说,好好整理下语言)
4、有些时候,看电影往往不是最主要的,比如说和女朋友去电影院看可以培养感情,老师组织学生去看教育片,可以教人进步,这些电影院起到的效果要远远好过家里。

E. 中国电影真正普及是在二十世纪多少年代

你提到的普及,那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在80年代,全国还没几家电影院,农村主要是大篷车流动播放露天电影。人们为了看电影甚至步行数十里路。然后印象最深的就是少林小子,少林寺,白莲花,红牡丹等等。后来的电影再也没有达到这几部电影的高度。

F. 那时候中国90年代末21世纪初在家看电影电视剧娱乐什么的用什么看

那时一般用VCD、DVD,看盘片大片,还可以唱卡拉OK,还有带低音炮的五声道音响呢
那时还没有数字电视,

G.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人们娱乐方式有哪些有何变化

1、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的露天电影,现在的个性化的家庭影院;

2、收音机中收听样板戏,到现在遍地开花卡拉OK;

3、单纯地追求“吃饱饭”,到现在追求生命质量的健身运动;

4、打台球,现在的网络游戏;

5、看小人书到观看各种电视剧。

30年对于具体的每一个人来说,最能反映变化过程无外乎吃穿住行。

精神消费上更是30年前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现在人的阅历和思想超越了父辈,典型如日常接触的电视、电影、唱片。

手机与世界相连接,进而影响着大多数的中国人。

(7)哪个年代人们开始在家看电影扩展阅读:

现在的各种娱乐方式:

1、电视

电视引进中国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代表性事件是1958年成立的中央电视台开始试播(当时还叫“北京电视台”),央视也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以近邻日本为例,怀旧感十足的《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中,东京城区的人们看上黑白电视也是50年代末的事情。差不多在二十年后,大街小巷的人们聚集电视机前面围观的场景在中国重演。

电视对走过80年代的几代人来说都是一份珍藏的回忆,屏幕发光的13寸电视机打开了一个国家封闭已久的大门。

2、电影

无论是作为一种视听艺术还是娱乐手段,电影的出现都比电视更早,它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过强烈的冲击变化。

虽然中间甚至一直到现在都受到电视的冲击,不过电影依然拥有它无以伦比的魅力,这也让成千上万的人涌入电影院,而不是守在家中面对背投等技术都换不来的环境。中国电影始于世纪初,跟随世界电影的大潮走过了默片、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等多个阶段。

3、录像带

录像带的流行要分开来说,80年代电视机得到迅速普及,与电视机配套的录像机跟着走上了历史舞台。当时电视节目也不丰富,它既可以弥补电视的单一缺陷,用来看电影,实用性极佳。

从80年代到90年代,受当时港片兴盛等多方影响,录像带领域基本维持着以香港电影为主体、外国片为辅助的受众欢迎模式。

总之录像带和录像厅的美好时光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最后毫无悬念地被VCD和DVD淘汰并终结,难觅其踪。许多人是到了后来才知道,他们一直看的录像带仅是VHS画质。

4、唱片

与电影、电视一样,唱片背后的音乐是大众娱乐的另一块根据地,唱片捧红了无数内地港台歌手。经过二十多年的动乱和空白时期,刺耳的高音喇叭成为过去式。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唱片和收录机把中国人带离了眼前现实,憧憬一个美好又不可描述的未来。歌声里的爱情、梦想和希望成为许多人的心中所往,抄歌词、找海报更像是一场全民运动,真正把追星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正是来自这一领域。

5、唱盘

唱盘没有大规模流行是因为70年代的国外,黑胶唱盘已经被卡式录音带所取代。由于唱盘体积大,远不如卡带来得便携,加上每一面录制的歌曲数目有限和程序麻烦,唱盘在中国始终显得曲高和寡,被取代也是早晚的事情。

不过一直到今天,也有极少部分的黑胶唱盘爱好者怀念着当年的音乐,他们认为那种略带粗糙的逼真质感是后来CD等介质所无法呈现的。

6、卡带

80年代开始,能跟黑白电视、胶片电影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是卡带的流行,卡带的超强影响力使它成为了磁带的总称,一般说起磁带就是指卡式录音带。

卡带成本低廉,可以反复使用。在国外像日本,卡带与索尼随身听一并出现。在中国由于条件所限,卡带更多是收录机相伴十余载。

虽有形式差异,不过是同样流行。到了90年代,随身听也成为都市年轻人的选择。

7、MP3

MP3是一种数字音频编码和有损压缩格式,它通过一个算法使得人类听觉不会识别出被丢弃的音频部分,从而大幅度地降低音频数据量,容量极小。

MP3能发挥作用的领域远不止于此,它能储存于电脑、手机等终端。即便后面有MP4甚至MP5的推出,MP3在国内依然吃得很香。

8、手机终端

电视、电影、唱片三个领域互有影响,但是电脑的出现将它们集合在了一起,甚至极大地改变了它们的作用地位。比如现在歌手的专辑唱片销量再好,却只有黄金时代的几十分之一。

随着液晶显示器和数字电视的出现,电脑与电视的的联系变得紧密,却依然有着无法克服的天然缺陷。

H. 70年代和80年代的那个时候,人们晚上是如何打发时光的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时,我还是十几岁的光景,上小学和中学,对 社会 和未来充满好奇。

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晚上的时光只有家里的小喇叭,可以定时听听新闻和样板戏。有时候去看露天电影,算是很喜欢的 娱乐 活动了。

我家住在一个很大的家属院里,平房,门前有一个几十平方的院子,出太阳时,用于晾晒衣服,被子。

我和弟弟相差一岁多,不喜欢晚上到处疯玩。就坐在院子里聊天。那时候,天空很蓝,许多星星眨着眼睛,无边无际的星空给童年的我们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我们聊天的话题很宽泛,从日常小事到国际战争,什么都聊,非常有兴趣。

弟弟喜欢农业基础知识课程,是因为他的老师给他们讲了许多课程以外的生物知识,什么三倍体,多倍体,基因,遗传,变异等等,他讲得兴致勃勃,我听得津津有味。我们正是吸收知识的年龄,对新知识非常感兴趣。这个话题一直聊了很久,一些生物知识就是从这里开始了解的。

我虽然是个女孩,却喜欢政治,父亲的《参考消息》我每天都看,虽然看不太懂。我就给弟弟聊第二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的石油之争。当时觉得战争好残忍,就必须打仗吗的话题还有争执。

我们还聊电影,聊喜欢的明星,像王心刚,王丹凤,田华,于洋等等,一起背诵电影中的台词。一部好电影也能聊得非常开心。

弟弟学校的图书馆藏书很多,他借看完以后,我就迫不及待的接着看。这也是我们聊天的一部分话题。

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回想那一段童年夜晚看着星星聊天的情景,多么美好,多么快乐!

70年代和80年代的那个时候,人们晚上是如何打发时光的?

我是68年生人,从我幼年知事到高中毕业,时间跨度刚好是70-80年代。你问这个问题,算是问对人了。

我父母是地质队的,他们在野外工作,租住农村老乡的房子,把我托付给房东大婶照看。白天我和房东家孩子、村里孩子一起玩,晚上爸妈回来了,我就回家了。

那时候,晚上都干些什么呢?爸爸经常去找同事们下下棋打打扑克,妈妈带我在家,给我讲故事。晚上外面很黑很静,我们都呆家里不出去的。都睡得很早,也起得很早,父母上班地方远,不得不早起。每次起床,对我而言,都是千难万难。

75年我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父母调回了队部工作,住在队部家属区。父母晚上多了一项内容:去各自部门开会讨论学习毛选(毛泽东选集),除开星期天,每天晚上七到八点,雷打不动,不能迟到早退。当时我的大妹妹才两岁,我在家里带她玩,开着收音机,似懂非懂地听播放的新闻。心里烦得要死,盼父母早点回来。过了很久,这种晚间学习才没有了。

县城电影院的生意,一直是非常好的。票价五分钱一张,周末晚上看电影的人多,还常常买不到票,黄牛(票贩子)们就有了赚钱的机会。有时候,学校还组织学生包场。

队部这边,每个月要在篮球场放一部电影的。白天银幕挂出来,小伙伴们就去球场占位置,早早地拿粉笔在地上画方格,写上“有人占”,这地方就归你了,别人都自觉,不会侵占。等吃了晚饭,直接带凳子去就可以了。片子都是看了很多遍的《奇袭》、《闪闪的红星》、《难忘的战斗》、《智取华山》、《创业》等。但大家仍然很有兴致。有电影看,已经很满足了。电影院放的,也是这些,新片子不多。

后来,队里招来了一批青年工人,住集体宿舍。这是精挑细选的一批知识青年,男男女女,个个都是漂亮有朝气的,而且,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他们到来不久,就在队部礼堂里搞了一台文艺晚会,台上 吹拉弹唱一个个节目精彩纷呈,台下人头攒动激动万分。我成了他们忠实的粉丝,经常往他们宿舍跑,看他们弹手风琴、吹笛子、吹黑管、拉二胡,心里有说不出的艳羡。五一、国庆这些节日,他们都要搞文艺汇演。

直到八十年代初,电视机才出现。谁家里买了一台12吋黑白电视机,就像放了一颗卫星一般轰动。左邻右舍都跑来看,屋里坐不下,电视机就摆在院子里一个高台上,下面坐了一大堆人,眼睛瞪得大大的,脖子伸得长长的。每个星期六晚上,我也在这群人当中。我看了《大西洋底来的人》、《敌营十八年》、《加里森敢死队》。

八十年代中期,港台剧大量涌入,《霍元甲》、《陈真》、《射雕英雄传》等一部接一部上映,经常出现万人空巷的盛况。

85年,我们家有了彩色电视机。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的夜间生活,才真正的开始丰富多彩起来。

想当年,为了买这台14吋的彩色电视机,我父母省吃俭用存了好几年的钱。那可是实实在在的奢侈品。现在,电视机成了普普通通的家电,买一台46吋的大彩电,半个月的工资就足够了。打开电视,几百个频道,无数的节目,你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更神奇的是,现在有互联网,一个手机在手,你随时可以上网刷新闻,看视频,聊天购物。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抚今思昔,感慨万分。我们是幸福的,享受到了改革开放 科技 进步的成果。吃水不忘挖井人。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强,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我觉得我有发言权,我眼神不好,耳朵就灵敏。

我家又离公园近,我市现在的森林覆盖率都占百分之七十往上,那年代,别提了,公园全是小树林。

我们小孩的夜晚,就是捉迷藏,年轻人的夜晚,嘿嘿嘿,钻树林。

我一只眼睛天生弱视,捉迷藏,黑漆麻乌的,看不清啥,等我听到身后传来啧啧啧的声响,回头看,准挨骂。 谁家 孩子,瞅啥,滚!

有时候被好几波搞对象的骂。我也火大,我要看清了啥,骂我也不屈,我啥也没看见还挨骂,啥人嘛。

我出生在70年代初,那时候的农村的夜晚是很黑很安静的,感觉分外的祥和。农村夏天的夜晚家家户户门前大都摆着乘凉的竹床,大人们聚在一起谈天说笑,时不时传来拍蚊子的声音,小伙伴忙着抓萤火虫,再大一点的孩子,就邀一起去田里捉泥鳅,青蛙,反正那时候的农村没有电视看,更没有手机互联网,但是70年代的人很纯朴善良;80年代初我跟随父亲到异地一个偏僻的小镇上学,父亲在供销合作社上班,父亲的单位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每天晚上有时间就跑到父亲单位办公室追剧,《陈真》《霍元甲》的主题曲当时街头巷尾在连续播放,现在想起那个纯真年代,虽然物质生活很匮乏,和现在不能比,但内心都是满满的美好回忆!

为什么总有些人拿六、七、八十年代来无事找事?心存何意?是故意想加之贬低,还是另有其它企图?告诉你们这些人,那时候 社会 风气好的很,夜不闭户。晚上左邻右舍可以,实际也经常走往,不象现在邻居是谁,都不知道。晚上学习读报,上夜校,看露天电影和文工团,宣传队演节目,小孩子玩踢房,捉迷藏等多种自娱活动。天热没电扇,家家晚上拿竹床到外面纳凉,热闹非凡。所以不同年代有不同的活动,不同的方式与情调。所以今与昔是无法对比的。谁又知道再过三十年后,晚上有啥活动,怎么更加潇洒打发?时代的发展, 社会 的进步必定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 娱乐 也自然丰富多采。

我是1975年下乡 ,那个时候农村的文化生活十分枯燥 ,非常单一 ,除了几个样板戏 ,就是挨个村播放的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 》等几部旧片子 ,有的时候到晚上 ,会徒步十几里路, 到另一个村子看已播放过的电影 。

我下乡的那个自然村,基本上属于三无村庄,既:无电、无自来水、无燃气。晚上照明用煤油灯,吃水自己到井里挑,生火做饭烧的是柴禾。我们知青第一年 ,有一个农村大叔为我们做饭 ,到了第二年,第三年都是知青自己轮流着做饭 。业余时间除了猫在自己的屋里 ,就是到小队、大队麦场的仓库里 ,聚在一起听农民伯伯讲故事,侃大山 。

78年回城以后 ,我被分配到了建筑公司木材加工厂工作, 我学的是建筑内业木工 ,业余时间就跟着师傅们出去帮忙给别人打家具 。没事的时候,就在自己家里学做家具,我们结婚用的家具,全部是我自己做的 。

到了82年12月26日结婚时,我自己花钱买了一个12寸的泰山牌黑白电视机 ,那个时候我已经从事机关管理工作了,也很少出去帮助别人打家具了 ,晚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看电视上 ,这就是我一个出生在57年的人,70和80年代基本的业余生活。

那个年代的各种条件与现在相比相差甚远。电视是奢嗜品没多少家买得起,即便买了顶多也是个十几英寸的黑白电视。电脑一般百姓还闻所未闻。空调那是宾馆专设 ,家家有个小电扇就美滋滋的了。电影院虽说票价不是很高,但能够经常去光顾的人也不是很多,一是交通不便利,二是影院稀少,三是收入不支持。街道也不像现在车水马龙,商阜林立,由于收入低逛街的人少,购买力低下,所以商店等都按部就班准时打烊关门谢客。街道巷里因为路灯极少,一到西山落日后,漆黑一片早早就行人无迹。那时高楼广厦极其稀有,大部分居民居住条件很差,冬怕屋里那点热气跑掉,禁闭门窗早早入睡。夏暑炎炎怕蚊虫进入叮咬难挨,所以也只能强忍炎热钻入蚊帐。所说的是普遍情况,但是也有的中老年人,他们不甘寂寞,太早闭门又难以入寐,因此就找上几个邻里或者约几个同仁,小麻将一打小扑克一摔也就不管严寒酷暑了。还有的约上几个朋友,或者邻里,坐在一起海阔天空聊大天消遣度时光。文雅一点的就沏上一壶香茗,自斟自饮或者约几个知音品茶论道。经济条件好一些的人,也会叫上几个朋友简单弄几个菜,小酒一喝拳令一划美哉美哉,这可是那时有点钱的主啊!也不乏爱看书爱学习的青年和老者,吃完晚饭休息一会就不管冷还是热,自己有滋有味的看书看报看杂志了。总之那时的业余生活贫乏单调,夕阳落山大部分人也就恢复了老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今昔不可比,我辈当珍惜。华灯光熠熠,逛街玩手机。亲友常相聚,寿与泰山齐。

许多方面遗漏,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请谅解为盼!

这是我的拙见,不妥处请批评指正。谢谢[作揖][作揖][握手][握手]

现在的年轻人是很难想象到那个年代的生活的,我们这些60年代出生的人,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时候,由于当时国家的经济环境。生活过得很单纯。不像现在的精神生活这么丰富,现在的生活吃穿用都很高级了,家里的电器设备,还有网络发达,一个手机在手就足够玩了,但是在我们那个年代,没有这么多的物资生活,由于人活得单纯,精神生活也就比较容易解决,因为我的妈妈是人民教师,我家也住在学校里面,每天晚上就有很多老师的孩子一起在学校的操场上玩耍,那个年代,哪个家里没有几个孩子啊!人多也好玩,在学校可以一起打球啊,还有捉迷藏,每天玩到差不多的时候,就会一起唱着歌拍着手回家,记得是这样唱的“扁担开花,各回各家”,那个时候家里能有一个小的收音机就是很好的 娱乐 工具了,每天到了中午12点还是12点半,记得不是很清楚了,我兄弟三个就会躺在一个床上听评书,

听得最多的就是“岳飞传”“杨家将”这些,其实人单纯的时候,思想不是那么复杂,一点东西就能解决大问题,还会玩得很快乐,现在经常回味那时候的快乐时光,现在还把儿时住在学校的一帮老师的孩子都弄了一个微信群,经常聊聊天,回忆当年的很多囧事。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看到题主这个问题,思绪不由得回到了70年代的童年时刻!

在70年代和80年代,广大农村普遍贫瘠,生产力落后,物质和文化生活相对缺乏!但个人从远久的记忆中感觉那时生活虽然贫困,但心情是快乐和满足的!

70、80年代,农村电力是不足的,停电成为常态,每到夜晚,村子里就会漆黑一片;每每晚饭后,玩伴们热闹的捉迷藏就会准时上演:草垛内、树杈上、大门后、草丛中等便成了藏身之处,静静的等着伙伴来找,你追我躲、我藏你找,甚是热闹,孩子们的嬉戏声此起彼伏,在漆黑的夜晚传的很远……

快乐时光总是感觉短暂,正在和小伙伴玩的尽兴时,耳边总会传来大人们的呵斥声:到点了,明天还要上学,赶紧回去睡觉!小伙伴们不得不无奈的各回各家,简单洗漱一下,迅速躺在床上,很快就会进入梦乡……

大人们虽然白天在田地劳累了一天,但晚饭后也不会早早上床休息:妇女们或洗衣服、或为男人和孩子们缝补衣裳、或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纳鞋底…

男人们就会收拾和整修各种农具,虽然有时候没有必要每晚收拾,但男人们总是习惯性的整理一遍:铁掀和锄头擦的是否铮亮、镰刀磨的是否锋利、耧具摆放是否整齐……因为这是春种秋收的根本,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农村的夜晚似乎漫长,偶尔邻居也会互相串门,沏上廉价茶水,抽着旱烟,昏暗的小屋内,就会传出彼此开玩笑的爽朗笑声、互相交流种植经验的交谈声……夜深了,在女人们的连续哈欠声中,男人们才会结束彼此的高谈阔论!晚上的时光就在忙忙碌碌或者邻居串门侃大山中度过!

让一个家庭最高兴的就是村里演电影,孩子们兴奋的快速吃完晚饭,早早搬着凳子去占居好的位置,一家人坐在一起聚精会神的观看电影,也从短暂的影片中了解了外面的不同世界,提高了人们的眼界……

夏天洗完澡后点上蚊烟,

扛着竹床,提着木椅。带上

蒲扇,一家大小在露天场歇凉。

然后进屋睡觉。

冬天则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或

碳盆边,孩子们边烤火边写

作业,也不要大人辅导,做

完了作业就洗嗽睡觉。

这是指农村还没通电的时期

的生活。

城市一般夏天有电风扇(台式

吊式都有),80后有人安空调

了。大多数冬天用电炉子取

暖。

热点内容
日本综艺中国电影完整版 发布:2023-08-31 22:05:04 浏览:1747
日本污电影推荐 发布:2023-08-31 22:03:58 浏览:713
北京电影学院有哪些小演员 发布:2023-08-31 22:01:10 浏览:1709
日本电影女主割下男主 发布:2023-08-31 21:58:33 浏览:1446
一个法国女孩剪短头发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7:38 浏览:1435
日本电影主角平田一郎 发布:2023-08-31 21:54:07 浏览:1083
电影票为什么抢不到 发布:2023-08-31 21:52:52 浏览:1367
电影院眼镜吗 发布:2023-08-31 21:50:27 浏览:789
港剧晓梅是哪个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0:15 浏览:829
书生娶个鬼老婆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3-08-31 21:49:25 浏览: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