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怎么拍电影的
㈠ 电影的起源时期是什么时候 电影是怎么诞生的
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放映了的影片《火车进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卢米埃尔兄弟因此被称作“电影之父”;《火车进站》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部电影。
㈡ 荷兰弟是英国人,为什么会拍美国电影
为啥英国人拍美国电影,可能是这边片酬高,也可能是这边剧本好,也可能是这边名气高一些,拍电影没有地域限制。
㈢ 电影是怎么拍摄的
电影的拍摄是一项非常复杂和耗费心力的工作,特别是商业大片,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协作才能最终完成。一般来说,电影拍摄离不开前期准备、现场拍摄、后期制作三个步骤。
最后就是后期制作,现在的电影很多场景和特效都要靠后期来完成,所以这部分工作量还是很大的。如果没有现场收音,那就得配音,如果是同期声,那也得处理现场的杂音等等,做到声画同步,碰到疏漏的地方,还要补拍补录等等,特效团队负责做影片中无法直接拍摄出的特效,这都是非常繁复的工作。
在我们外行人看来,这些事情想想都会觉得可怕,其实也只要有经验的导演统筹调度,严格执行片场制度,各部门人员很快就能适应,然后就是默契配合,寻得最佳的拍摄效果。
㈣ 好莱坞电影,现场到底是怎么拍的呢
演员排练到基本满意后,可以留在演区补妆,整理服装,摄影灯光部门可按排练结果做出相应的微调,跟焦员也应于此时量度准确演员距离,准备跟焦。特别想提一下,某些缺乏经验的梳头、化妆、服装人员由于怕人说他们怠惰,往往盲目地在任何时候跑出来,站在演区、镜头前面补妆、弄头发,既徒劳又阻碍其他部门工作,有经验的副导演就会安排他们适当的时候做他们该做的事,提高效率。当所有微调完成,演员进入状态,就可以正式拍摄。每一条停机后,导演要给予明确指示,要么满意收货,要么重来;如果重来,要明确地告知各单位、演员重来的原因,不能因为自己缺乏自信而含糊地要求演员重做。如果一个镜头OK了,副导演会有序地安排演员撤退,机器移位,准备重复以上程序,拍摄下一个镜头。
㈤ 电影是根据英国人什么解释的原理
视觉暂留。
视觉暂留现象即视觉暂停现象又称“余晖效应”,1824年由英国伦敦大学教授皮特.马克.罗葛特在他的研究报告《移动物体的视觉暂留现象》中最先提出。
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这种残留的视觉称“后像”,视觉的这一现象则被称为“视觉暂留”。
视觉暂留(Persistence of vision)现象是光对视网膜所产生的视觉在光停止作用后,仍保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其具体应用是电影的拍摄和放映。
原因是由视神经的反应速度造成的。是动画、电影等视觉媒体形成和传播的根据。视觉实际上是靠眼睛的晶状体成像,感光细胞感光,并且将光信号转换为神经电流,传回大脑引起人体视觉。感光细胞的感光是靠一些感光色素,感光色素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就形成了视觉暂停的机理。
(5)英国人怎么拍电影的扩展阅读:
视觉暂留现象首先被中国人运用,走马灯便是据历史记载中最早的视觉暂留运用。宋时已有走马灯 ,当时称 “马骑灯 ” 。
随后法国人保罗·罗盖在1828年发明了留影盘,它是一个被绳子在两面穿过的圆盘。盘的一个面画了一只鸟,另一面画了一个空笼子。当圆盘旋转时,鸟在笼子里出现了,这证明了当眼睛看到一系列图像时,它一次保留一个图像。
眼睛的一个重要特性是视觉惰性,即光象一旦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将会对这个光象的感觉维持一个有限的时间,这种生理现象叫做视觉暂留性。对于中等亮度的光刺激,视觉暂留时间约为0.1至0.4秒。
㈥ 电影的起源在哪里
1.电源起源于1895年12月28日
2.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是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电影在诞生过程中经历了乔托·卡努多的宣言,让人们把目光集中在电影上,英国人慕布里奇拍摄的奔马,最终《火车进站》确定了电影的诞生。
㈦ 电视台也能拍出好电影,英国人是怎么办到的
因为人家认真做电影,像国内影视公司一心只想挣钱是做不出好电影的
㈧ 电影是根据1824年英国人什么原理制成的
move images
㈨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是怎么开始拍摄电影的
一位享誉全球的导演和制片人,他制作的巨片开创了电影业一个新的时代。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开始拍摄电影时,导演还算是好莱坞中最重要的人物,现在则是市场行销控制电影业的时代。然而他在两个时期竟然都稳居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电影人的宝座,这很能说明他的天才和适应能力。他制作了多部卖座电影,至今还没有哪个人能超过。然而除了那些供人消遣的大众娱乐片之外,他还拍出了诸如《紫色》、《辛德勒的名单》之类的艺术佳片。娱乐和艺术的水乳交融产生了《外星人》这部影片,它把大众的口味与大师的风格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斯皮尔伯格对现代电影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他的创见:如果用A级片的新颖手法去拍摄B级片的老掉牙的情节,再用最新的特技加强效果,就可以制造出能吸引大批观众的影片。瞧瞧这些电影你就知道了:《夺宝奇兵》与其他印第安那琼斯系列影片《第三类接触》、《外星人》及《侏罗纪公园》。让我们再看看由他担任制片人但没有亲自导演的影片:《重返未来》系列、《精灵》系列、《威探闯通关》和《龙卷风》,这些故事的情节像周六影集一样平淡老套,但它应用的拍摄技术却是最先进的,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电影一直承诺的目标:用一些前所未见的感人情景来打动欣赏者的心灵。
导演会谈到自己的主要意向。这些意向由于表达了他们对事物的基本看法,因而贯穿了他们拍摄的主要影片。有一次斯皮尔伯格言称,他的主要意象是《第三类接触》中从门口透进来的强光,它暗示了外面的光明与神秘。这种强烈的逆光手法还应用在他的许多影片中:《第三类接触》中的外星人从强烈的光环中走出来;《外星人》中太空船舱门也溢出了光;印第安那·琼斯经常用强力手电筒射出强烈刺眼的光束。
在斯皮尔伯格的影片中,光源中隐藏着神秘,然而对其他许多导演来说,黑暗才是暗藏神秘之处,这种差别在于斯皮尔伯格认为神秘带来的是希望而非恐惧。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成长过程中,他显然已开始具有这种倾向。在谈到他的童年时,他说出这样一个对他影响极深的经历。他说:“小时候,有一次爸爸带我去看流星雨。他在半夜叫醒我,我的心怦怦乱跳,非常害怕,因为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他也不告诉我,把我带到车上就径直出发了。后来我看到好多人都躺在毯子上,仰望着天空。我爸爸也铺开了毯子,我们也躺下来盯着天空,我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的流星,当时叫我害怕的是半夜被叫醒后却不知道要被带到哪儿,但是这场壮观的宇宙流星雨却不会让我害怕,而且它还使我内心有一种非常宁静的感觉。大概就是从那时起,只要我抬头看着天空,就再也没有想过那会是个坏地方。”
这个故事包含了两个重要因素:惊叹与希望的感觉和认同儿童的纯真观点。斯皮尔伯格所创造的最好的角色,都是主角的延伸:勇敢地迎接一切挑战的大胆男孩。就连辛德勒的性格也带上了这种特质:小男孩那种顺利完成一项大胆的计划,随后又免于受罚的欢乐。
斯皮尔伯格电影中的主角并不经常陷入到错综复杂的情感纠纷中。《直到永远》是他少数失败的作品之一,故事描述一个鬼魂看着自己的女友爱上别人。典型的斯匹尔伯格式的主角受到吸引和启发而开始探索。他的许多电影的关键镜头就揭示了他本人曾有过的惊奇感,比如在《侏罗纪公园》中第一次看到恐龙时那屏息的一瞬吗。
斯皮尔伯格第一部重要的情节片是拍于1974年的《大逃亡》。当时一些才华横溢的大导演,如斯科塞斯、阿特曼、科波拉、狄帕玛和迪普曼克等人正纵横好莱坞。他们心目中的神是奥逊·威尔斯——他在完全没有电影公司干涉的情况下拍出《公民凯恩》这部经典之作,他们也都想拍出“最伟大的美国电影”。但是一年后《大白鳖》改变了现代好莱坞的历史发展方向。《大白鳖》空前轰动的盛况,使得电影公司的大老板们不再满足于稳扎稳打,他们都想击出全垒打。《大白鳖》在夏天上映,当时大电影公司通常都把这个放映期让给小成本的风险片。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大白鲨》的模式风行一时,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预算失控成为一种时髦,因为收益似乎是无穷无尽的;暑期动作片主宰了电影业;年轻的热门导演竞相拍摄“最卖座的美国电影”。
斯皮尔伯格不必对电影界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负责,因为《大白鳖》只是碰巧引发了这股潮流而已。如果那条鲨鱼一下水就沉掉了(拍摄期间困难重重,一度真有可能沉没),那么大概会由另一部电影来开启卖座大片的时代,可能就会是卢卡斯的《星球大战》。没有人比斯皮尔伯格更了解自己的弱点,有一次他在挑自己作品的毛病时,他笑着说了一大串:“他们说:哦,斯皮尔伯格的镜头切换得太快,剪接节奏太快,喜欢用广角镜,不擅长拍女人,花哨太多,喜欢在地上挖个洞。把摄影机放在里面朝上拍人,特别喜欢耍噱头,对镜头的喜爱甚于情节。”
这些都没有说错。但是他的优点可以列出更长的一串,其中包括他有办法直接触及我们的潜意识。斯皮尔伯格对影片质量的要求近乎苛刻。他的影片拍得好的时候,电影的每个层面的效果都很好。在堪萨斯影展上看《外星人》时,全世界最麻木的电影人也被弄得一会儿哭泣,一会儿欢呼。
在20世纪后期的电影史中,斯皮尔伯格是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无论是在好的方面,还是在不好的方面。在较差的影片中他过度依赖肤浅的情节,还有为特效而玩特效之嫌;而在他最好的影片中,他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善良本性所编织的梦想。
㈩ 作业需要:英国影视文化的资料 (老师脑子进水了,布置这么个破作业)
由于英美操持同一语言的特点,也因为历史上他们那种近乎兄弟的关系,一百年来,英国电影一直是在与好莱坞电影的纠结难分中度过的。
关键词:
英国电影、布莱顿、纪录电影运动、伊林喜剧、自由电影运动和新电影
英国电影的百年发展,一直是在与好莱坞电影的纠结难分中度过的。甚至在很多时候,英国电影的国族身份都很成问题。这也许是英国电影常常表现出对身份认同问题执着乃至焦虑的“身份情结”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英美操持同一语言的特点,也因为历史上他们那种近乎兄弟的关系,更因为在演员、导演、资金和制片上,英国电影与美国电影彼此之间交流流通的畅通无阻(它们之间没有语言上、文化上的天然屏障)。英国的很多电影用的是来自美国的资金,很多演员、导演在好莱坞和英国之间来回移动拍片。英国电影除了遭受美国电影的巨大冲击之外,英国民族构成的复杂(如北爱尔兰民族情绪的高涨)更使得一个统一的英国电影的称谓变得有点可疑起来。当然,这些越来越复杂的情况,并不妨碍在世界电影史中有自己独特位置的一部英国电影史或一种英国电影文化的存在。
一英国电影的百年沉浮
我们结合在英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几个流派或现象来大致梳理整合一下英国百年电影的发展概貌。
(一)布莱顿学派
布莱顿学派是电影诞生的早期,在19、20世纪之交出现的第一个具有一定流派性质的电影群体。
近几年,世界电影史学界对英国的布赖顿学派评价很高,不但被认为是世界电影史上最早的一个电影流派,甚至把最早的蒙太奇手法的使用归之于布赖顿学派。然后才是美国的鲍特和格里菲斯等。而且,鲍特和格里菲斯的电影实践的确受到英国布赖顿学派一定程度的影响。
布赖顿学派源于英国海滨城市布赖顿,主要代表人物有史密斯、威廉逊等。史密斯和詹姆士•威廉逊原来都是静态摄影家,后涉足电影摄制领域。他们对于电影特技效果和剪辑技巧的探索影响了其他国家的许多电影工作者。其作品如《汽车中的婚礼》(1903)等,初步综合了卢米埃尔与梅里爱的探索:他们继承了卢米埃尔真实地记录现实生活的纪实美学原则,但又不再局限于对生活的简单再现和复制,而是吸取了梅里爱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的戏剧主义或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他们的创作原则是“通俗化”,即大多取材于普通日常现实生活,但又不是照相式的纯客观记录,而是触及并发掘一些社会问题,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可以说,这些原则很大程度上奠定了英国电影的诸多传统。在电影语言方面,他们较早试验了诸如两次曝光、移动摄影、叠印、停拍、特写镜头与全景镜头、移动镜头拍摄以及电影蒙太奇手法等。如史密斯1903年的怪异喜剧《玛丽•珍妮的灾难》就使用了相当复杂的剪辑手法。
布莱顿学派对美国电影,尤其是鲍特和格里菲斯早期的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布莱顿学派是电影从欧洲大陆“文化漂移”到美洲大陆的中介和桥梁。
(二)纪录电影运动
20世纪20、30年代,英国电影有一个初步繁盛的局面。随着电影声音问题的解决,希区柯克的《讹诈》(1929)成为英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纪录电影的拍制主要仍被限定在新闻影片与风景短片的拍制范围之内,虽偶尔也会有一些具有剧情长度的纪录片出现,但却并没有建立起这一电影类型的重要意义。故至此还不能说真正的、具有独立片种意义的纪录片。虽然如此,20年代期间,随着纪录电影逐渐被定位为艺术性的电影,它在电影大家庭中也逐渐获取了新的地位。在这一过程中,英国的纪录电影运动曾经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三)伊林喜剧
英国资深导演M•巴尔康于1938年主政伊林电影制片厂。巴尔康通过非常民主的经营决策方式,给予了一些电影工作者以极强的独立自主性,在此基础上生产了一些风格比较一致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对生活中的种种落后、可笑的现象进行温和的讽刺,在电影史上被称作“伊林喜剧”。伊林喜剧的电影生产一直持续到50年代,更为重要的是,伊林喜剧典型地代表了英国式喜剧风格与传统。这一传统对英国电影影响深远。
1949年的《好心与王冠》(又译《慈悲心肠》)由英国着名喜剧演员亚力•坚尼斯一人饰演八个不同的角色,这使他一夜成名。与大多数好莱坞风格的喜剧片往往是通过插科打诨的逗趣或嬉皮笑脸的搞笑而营造喜剧效果不同,伊林喜剧的幽默大多建立在普通的生活情境中,更为日常生活化。但是英国喜剧常常在普通生活中加入一个大胆的假想的前提或假设。
另一部典型的伊林喜剧,是由查尔斯•克莱顿执导的《雷文坡的匪徒》(1951)。这部影片混合了写实主义与风格化表现。开场的几个片段以近乎纪录片的风格,展示了主角的日常生活惯例。英国电影的这种喜剧风格其实我们在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等着名小说中也似曾相识。克莱顿在几十年后的1989年,又以《一条叫旺达的鱼》引人注目。这部影片充满了古怪刁钻的英国式的黑色幽默风格,可以说这部影片是对伊林喜剧传统的现代提升,或者也可以说是传统的伊林喜剧风格的后现代变调。
(四)自由电影运动和新电影
英国的“自由电影运动”是英国纪录电影传统与现实主义传统的重叠。它又被称为“厨房水槽电影”,这是因为这些电影的题材往往取自卑微琐碎的日常生活。但从某种角度看(如发生的年代,其艺术革新意味,其“愤怒青年”特征等)却相当于英国的法国“新浪潮”。其主要导演有林赛•安德森、卡莱尔•雷兹、瓦尔特•拉萨利等。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英国的戏剧与小说中,因为以具有叛逆性的普通劳动阶级为主要表现对象,从而形成了一个“愤怒的青年”的浪潮。这一文学浪潮也波及到电影。先是林赛等人组织的一系列纪录电影的拍摄和播映,继而他们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团体组织,后来人们习惯称之为“自由电影委员会”。其纲领是“强调电影制作者的自由”;电影工作者应当成为当代社会的评论家”,“公正地探索当代英国社会”。这一运动继而发展到剧情片创作领域。此类电影也被称作新电影。代表性作品有托尼•里查森的《愤怒的回顾》《蜜的滋味》《一个长跑运动员的孤独》、卡莱尔•雷兹的《星期六晚上与星期天早上》等
(五)青年电影
英国电影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一个明显的衰落期。票房与电影产量都急剧下降。有时甚至年产量下降到三十几部。英国本土成为了美国电影的生产工地和放映场所。
直到进入80年代,英国电影才出现了明显的转机。1982年,《火的战车》的编剧科林•韦兰在获得奥斯卡原创剧本奖时甚至宣称:“英国人的时代来了。”
一批被称为“撒切尔时代电影”如《富足》《丑闻》等,一批对英国殖民历史进行反思的文化反思电影,如《甘地》《印度之行》,以及试图重整英国民族精神的《火的战车》《希望与光荣》《我的左脚》等,一向长于从文学改编电影(其电影因而被称为“文学电影”)的着名导演詹姆斯•艾弗里的《四重奏》《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莫里斯》《霍华德庄园》等,均是80年代英国电影业复苏以后的重要作品,代表了英国电影发展的一个高峰。
此间英国电影的导演队伍组成也更为复杂化、年轻化,如导演《杀戮之地》《使命》(也译《传道》)的罗兰•乔菲、导演《蒙娜丽莎》《精神亢奋》《哭泣的游戏》的乔丹、导演《画师的合同》《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的格林纳威、导演《四个婚礼与一个葬礼》的麦克•纽威尔等,都是一批出生于战后40年代的影坛新秀。这批电影导演也就是被称作“青年电影”的导演群体。他们的创作使得英国电影的风格、题材和主题意向等更为多元复杂而摇曳多姿。按照斯蒂芬•奇布诺尔在《英国心灵怪异的兄弟们》一文的概括则是:“80年代的英国电影极大地忽略过去观众的传统,而偏向寻求另类的身份关系、多元文化,以及多重性别的市场定位。”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汀•汤普逊,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英]斯蒂芬•奇布诺尔.英国心灵怪异的兄弟们——英国新电影中的社会性别、家庭和民族[J].世界电影,2002,(4).
[3]李亦中,吕晓明.世界一百年名作精选丛书:英国电影卷[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17.
[4]约翰•希尔.当代英国电影——工业、政策,以及身份认同[J].世界电影,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