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电影讲的是什么
⑴ 三国演义第13,14,15回都讲了什么
第十三回杨彪用反间计使李傕、郭汜反目成仇,不料二人竟在长安城中作乱,杨彪惭愧无地。李傕部将杨奉对李傕的暴虐不满,起兵攻打李傕,但事机败露,杨奉败走。
第十四回曹操起兵击败李傕、郭汜,将汉献帝迎至许都,自此掌握朝廷重权。杨奉、韩暹不敌曹操,前往投奔袁术。刘备收留吕布,曹操假借汉帝手诏使刘备攻袁术,张飞奉命守城,但张飞却因饮酒而醉倒,吕布乘机攻取了徐州城。
第十五回孙坚之子孙策向袁术借兵,意图继承父亲遗志,发展大业。孙策攻取秣陵,击败扬州刺史刘繇,收降太史慈。吴郡严白虎企图造反,会稽王朗起兵相助,被孙策击败。
艺术特色
罗贯中将来自雅、俗两个不同层面的文化融为一体,并按自己的主体认识、价值观念和艺术好恶加以扭合,从而使作品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蕴涵。
在《三国演义》中,既有上层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折光,又沉淀着广大、深沉的民间思想。它是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同时也是一部民众眼中的政治、军事史。
⑵ 《儒林外史》第十三回概括是什么
《儒林外史》第十三回概括
蘧公孙遇到开办帮人补习学问的课堂的马纯上,听他大谈升学的窍门,很受启发。娄家的仆人宦成与蘧家的丫鬟双红私通,带着原先王惠丢在蘧老太爷家的箱子跑了。蘧公孙告了官,而拿人的差役知道了那个箱子是判官的赃物后,诈走了宦成身上的全部银子,并以宦成的名义去诈蘧公孙要银子,并假惺惺提要求给双红赎身。差人没见到蘧公孙,找到了马纯上,马纯上极力要自己出银子把事情压下来。
扩展阅读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干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全书五十六回,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
《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贯穿全文,全书的思想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科举制度及儒林人士的严峻批判和辛辣讽刺;一是对理想社会和道德楷模的热切渴求。
【故事背景】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文中典型人物】
书中重点描绘了一群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儒林丑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正面的典型——王冕、杜少卿。
从周进的哭,范进的笑,王玉辉的笑而后哭,可以看出,作者笔锋所指不是某个人,而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因此,作者在对人物进行褒贬时,他的讽刺总是紧密地围绕着事物的本质问题而显示其分寸。不同的人物典型体现出了不同的思想认识价值。
【艺术特色】
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用白话文写成。语言准确幽默、生动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⑶ 《水浒传》第十三回概括是什么
晃盖设计救了专门拜访他的刘唐,以甥舅相称,瞒过雷横。又送雷横银两。刘唐向晃盖说知梁中书要用十万不义之财买来金珠宝贝庆贺蔡京生日,“取之何碍。”晃盖曰:“壮哉。”
叫他安歇,从长计议。刘唐去赶雷横,要追回晃盖送的银两,与雷两扑刀相斗,吴学究铜链相隔,晃盖赶来劝住。晃,吴,刘三人计议智取梁中书不义之财。
该剧讲述的是宋朝宋徽宗时期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官府腐败、贪官污吏陷害忠良,弄得民不聊生,许多正直善良的人被官府逼得无路可走,被迫奋起反抗,最终108条好汉聚义梁山泊,但随后宋江对朝廷的投降使得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最后走向失败的故事。
⑷ 西游记第8、9、10、11、12、13、14回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第八回主要讲: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
主要人物有:如来,福禄寿三星,观音,惠岸行者,沙僧,八戒,悟空,长安土地。
第九回主要讲: 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主要人物有:渔翁张稍,樵夫李定,泾河龙王,袁守城,唐王李世民,魏征。
第十回主要讲: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
主要人物有:李世民,秦琼,徐茂功,判官崔圭,十代阎王: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 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成王,转轮王。泾河龙王,李建成,李元吉,相良。
第十一回主要讲:还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萧瑀正空门
主要人物有:李世民,判官崔圭,刘全,李玉英,相良,玄奘。
第十二回主要讲: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
主要人物有:玄奘,唐王,观音。
第十三回主要讲: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
主要人物有:玄奘,熊山君,寅将军,特处士,太白金星,刘伯钦,齐天大圣。
第十四回主要讲: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主要人物有:孙行者,刘伯钦,玄奘,老者,东海龙王敖广,观音。
⑸ 水浒传第十三回梗概:急先锋东郭争功 青面兽北京斗武。
《水浒传》第十三回梗概如下:
杨志到大名府后,却得到北京留守梁中书的赏识,被留在府中听用。梁中书见他做事勤谨,有心提拔他为军中副牌,但却担心有人不服,便安排东郭门教场演武。杨志比枪、斗箭,连败副牌军周谨。梁中书让杨志接替周谨担任副牌军,却惹恼了正牌军索超。索超出场与杨志比武,大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败。
都监闻达担心两败俱伤,急命鸣锣,并和李成一道禀报梁中书,称二人皆可重用。梁中书便将索超、杨志同时提拔为管军提辖使。东郭斗武影响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欢欣不已。此后,杨志更得梁中书器重,与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角色介绍
杨志绰号青面兽,杨家将后人,武举出身,曾任殿帅府制使,因失陷花石纲丢官。后在东京谋求复职不果,穷困卖刀,杀死泼皮牛二,被刺配大名府,得到梁中书的赏识,提拔为管军提辖使,他护送生辰纲,结果又被劫取,只得上二龙山落草。三山聚义后加入梁山,一百单八将之一,在梁山排第十七位,上应天暗星,位列马军八骠骑兼先锋使。征方腊时病逝于丹徒县,追封忠武郎。
⑹ 红楼梦第13回主要内容是什么这回该如何解析-趣历史网
红楼梦第十三回主要内容是什么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贾琏送黛玉去了扬州后,凤姐每日无趣,每到晚间只能和自己的丫鬟平儿说笑一翻,或者计算一下贾琏的行程便睡去,一日睡眼朦胧,听见秦氏从外面走进来,含笑道:“婶婶睡得真好!因我们几个姐妹们素日想好,我舍不得婶婶,故来和你一别。
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婶,别人未必可用。”凤姐听后,恍惚间问是何心愿,秦氏说凤姐在女子中是个英雄,不少成年男子都赶不上凤姐,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如今贾家显赫百余年,有倾颓之危,此荣辱周而复始,人力不可抗。
需要有人在家境繁荣的时候筹划将来家境没落时候的事业,如此行事,家庭可保永全。秦氏又一一说了许多具体安排,并说眼下有一件喜事,凤姐忙问是何喜事,秦氏说“天机不可泄露”,只念到: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凤姐还想问时,只听丧音寥寥响起,才被惊醒。宝玉从梦中听见秦氏死了,连忙翻身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不觉哇的一声,直喷出一口血来,引得众人慌乱一阵。秦氏死后,宁国府一家人无不哀痛。
贾珍用了非常壮观的排场来给秦氏超度,仅仅僧人道士一共就将近两百人,又花高价钱,用檀香木来制造棺材。有一事不如意,秦氏的妻子贾蓉不过是一个黄门监,写在灵幡上不好看,这是来了一个大太监,名叫戴权,贾珍如此说来一二,戴全会意,要了履历,又收了一千两银子。
这事就成了,贾蓉得了个五品龙禁尉。丧事继续办着,来人渐多,家中自然事务繁多,贾珍身体自然劳累,再加上其妻子尤氏犯了旧疾,忧虑起来,宝玉在侧,问其原因。
贾珍便如此说了,宝玉听说,笑道:“这有何难!我推荐你一人,权理这一个月的事,保管妥当。”贾珍问是谁,宝玉走上贾珍耳边说了两句,贾珍喜不自胜。
王夫人此时也在,贾珍便上前请求,语到深处,不觉流下泪来,王夫人又担心地问了凤姐几句,凤姐素日最喜揽事,好卖弄能干;今见贾珍如此央她,心中早已应允,向王夫人保证一翻,就接下了这活。
我们其实也没必要去再做过多的探佚,自己在读《红楼梦》的时候,秦可卿的死我认,为应该是按与贾珍爬灰上吊而死这个死因理解故事情节,毕竟秦可卿的死因删减的用意也许是被迫的,因为当时社会对文字内容限制还是比较严的,也许那段内容影响到了文章的流传,也许有其他原因,但整体而言病死显然和后文贾珍他们的“脏唐臭汉”脱离太远,难以形成故事的前因后果的相互关联。
再者病死和贾珍大办葬礼也是有一定的冲突,如果没有“爬灰”关系,为何葬礼上贾蓉几乎就成为隐形人了,也是为了凸显贾珍在葬礼上的特殊,还有当时贾珍只有三十岁,还要拄着拐杖,或许这也是作者的一种暗示,因为那个时期儿媳去世,贾珍都没必要拄拐,拄拐应该是直系前辈或者妻子的去世才能拄拐。
贾珍和可卿之间存在暧昧出于某种缘故又不好明写,不明写又唯恐读者不懂,这时作者刻意用贾珍拄杖这个细节点透。须知在古代妻子去世丈夫在丧仪上有一个特定称谓叫“杖期夫”,杖期的意思是举杖并服丧一年。举杖其意为夫于丧妻后,因丧妻之哀而茶饭不思,故而身体虚弱,非得举杖才能行走。因此杖期夫有夫妻生前感情深厚的意涵。
如此不合乎情理的事情,难怪脂砚斋要在贾珍拄杖一文后面批上“刺心之笔”四个字了,在这一回还有一个特殊的事情,就是宝玉听到秦可卿死的消息而吐血,我想这个也没必要往秦可卿与宝玉之间有什么关系上去想,脂砚斋批语在这也有解释:非因色而感。脂砚斋在这里做的批注大意是说,宝玉以为秦可卿是唯一可以如同王熙凤一般掌家,今闻死,大失所望,急火攻心。
这一回的开始,秦可卿给熙凤托梦,梦中说了贾家要经历五世而斩,因此提前做打算,如转移一些田产,等以后败落可以留作生机计,不知道王熙凤有没有去实施,在这里作者没提,但也并不代表没实施,也许两者都有可能,因为小说有留白的写法,但书本是残缺,也无从考证。
还有葬礼上来了很多人,其中也有宫廷的太监,和达官贵族,有些人的看法是因为宫中元妃已经得宠,他们提早知道了局势,于是都根据后期局势而选择参加葬礼,但大家也不要和后面的贾敬葬礼规模进行对比,感觉两者规模差别很大,其实作者轻描淡写贾敬的葬礼,不代表两者规模相差很大,贾敬的葬礼也是皇上“发话”了的,自然等级不会低于一个秦可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⑺ 在罗贯中所写的史诗巨着《三国演义》中,第13回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第十三回:李傕郭汜大交兵,杨奉董承双救驾。
吕布投刘备,驻小沛。 太尉杨彪使反间计,李傕,郭汜互相残杀。 张济与催、汜讲和,两人从之。 郭汜劫驾,董承等救驾。催,汜又商量杀帝分天下,李乐护驾守黄河。 帝驾至大阳,李乐专权,全不成体统。 杨奉董承要弃安邑同帝归洛阳,李乐串通韩暹,汜劫驾。
(7)第十三回电影讲的是什么扩展阅读: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着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以75万字的规模,用一种比较成熟的演义体小说语言,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小说体裁,这不仅使当时的读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书商们继续编写和出版同类小说的热情。自嘉靖以后,各种历史演义如雨后春笋,不断问世,从开天辟地,一直写到当代。据不完全统计,今存明、清两代的历史演义约有一二百种之多。
⑻ 儒林外史第十三回如何概括
《儒林外史》第十三回的主要内容:
蘧公孙遇到开办帮人补习学问的课堂的马纯上,听他大谈升学的窍门,很受启发。娄家的仆人宦成与蘧家的丫鬟双红私通,带着原先王惠丢在蘧老太爷家的箱子跑了。
蘧公孙告了官,而拿人的差役知道了那个箱子是叛官的赃物后,诈走了宦成身上的全部银子,并以宦成的名义去诈蘧公孙要银子,并假惺惺提要求给双红赎身。差人没见到蘧公孙,找到了马纯上,马纯上极力要自己出银子把事情压下来。
(8)第十三回电影讲的是什么扩展阅读:
《儒林外史》历来被评价为古典现实主义巨着,即为现实主义作品,其中很多故事与人物直接来源于生活。擅长运用“皮里阳秋”的笔法,也就是“口无所臧否,而心有所褒贬”。
作者的看法并不是直接拿出来硬塞给读者,而是在具体形象的塑造中微言大义。周进和范进的中举,匡超人的转变,杜少卿的豪举,马二先生的迂腐,这一切都是通过具体的情节来表现深刻丰富的思想。
作者并没有直接向我们褒贬什么,但每个形象都饱含着巨大力量的褒贬,传达着作者明确的正义观,我们必须从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各种形象的关联、发展上体会和了解。这是一种富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叙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