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论王家卫电影
㈠ 如何评价王家卫的电影,是教人道理还是故作深沉
别人的电影是在讲述故事,他的电影是在描绘人生状态。
王家卫电影难理解在于它情节的“凌乱琐碎”以及“无关联”。其实细思每个画面都不是平白无故的,墨镜王总是有他想表达的东西。千千万万个擦肩而过的人这一次未能相识,下一次相遇可能就勾连出故事。人群中总有那个让你印象深刻的人,转身间就永远不会再相遇。我们在电影的两个小时内强调故事的紧凑与关联,他却愿意占用这两个小时展现生活状态。
人生不就是这样吗,遇见某个人不是因为接下来要和他发生什么,只因命运与机缘。
㈡ 王家卫影片的特点是什么
王家卫电影的独特性首先在于他对自己身处的城市和时代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而且他找到了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去表述自己在这样一个特殊外部环境里的生命体验。同时,王家卫的影像世界也是高度抽象后的真实,这首先表现在他叙事时流露出的独特的时间观。王家卫电影里的场景往往都在线性时间的过去和未来中呈现出一种悬置状态,尽管他不断地用细节去强调时间概念,像《阿飞正传》里那个着名的开场、《重庆森林》里对日期的反复诉说和《东邪西毒》里经常会在事件开头指出节气,但他讲述的这些故事并没有特别的时间背景,它们可能每天都会发生在这个城市的角落里,它们只是从城市生活中抽离出来的标本。
王家卫电影的“抽象真实”还表现在他偶然性片断式的叙事结构和对流行符号的拼贴借用上。如果你看了王家卫的作品而感动的话,那绝不是由于整体世界的印象所引发的,而是因为细节、片断以及絮语化的主观独白所唤起的气氛能让你产生心领神会的共鸣使然。气氛存在于片断中,或夹杂在片断与片断间的留白里,这很像是后现代美学对宏大叙事的摒弃和对细碎印象的偏好。
当然,谈到王家卫的电影,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会是用手提摄影机所拍摄的恍惚炫目的晃动镜头、不规则的画面构图和艳丽但冷漠的色调运用。这种商标式的影像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和他长期合作的美术指导张叔平和摄影杜可风。今天,在很多香港的独立艺术电影甚至有些商业电影中都可以看到这种王家卫式的影像,但大多数都只有单纯形式的拷贝而缺乏内在的创意。
王家卫的电影有很酷、很炫的形式感,但其实内里充满了感情:像《重庆森林》里对快餐化爱情的反讽、《春光乍泄》里细腻纠缠的感情和《堕落天使》里金城武为父亲做冰激凌的那段戏都让人难忘。他作品中始终贯彻的一个主题就是:人与人之间对某种倾诉和沟通的渴望以及对远比这种渴望更为强烈的个体交流不可能性的无奈。在华语电影圈中还没有人可以像王家卫那样更善于把这一主题表达得如此细腻而传神。
在今天对王家卫的成就下定论可能还为时尚早。英国着名的《声与画》杂志将王家卫选为20世纪90年代最重要的电影革新者,在他的名字前面有50年代的安德列·巴赞和70年代的安迪·沃霍尔,该杂志在对他的评价中说:“王家卫也许不是未来电影的全部,但他确实地指出了未来电影的一个方向。”
㈢ 如何评价王家卫执导的电影《阿飞正传》
杜琪峰曾说,王家卫实际上只拍了这一部电影:后来影片中的人物都能在其中找到原型,而主题永远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疏离与亲近,拒绝与接纳,追求与失落,忘却与铭记,逃离故土与寻找自由。这部电影就是《阿飞正传》,清晰的为张国荣标示出了人生的注脚,同时也是那个九零年代的风华绝代,那是骨子里的腔调,所有角色的原型。
他只身来到菲律宾后,生母却拒绝见他,也许旭仔的出现是她平静又富贵的人生大局里的一根断弦,怎可以功亏一篑,让这样的“丑事”登堂入室。旭仔转身离开,在母亲远远地目光里,他没有回头,母亲想忘却的过去,却是旭仔一生所渴望得到的温暖。于是旭仔对这世界说:“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他只能够一直的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他死的时候…”被遗弃的宿命,让旭仔失去了回家的那双脚,兜兜转转又回到起点,在某个瞬间,天地之大,却难以呼吸,幽幽暗暗绵延不断的漂泊,不死不休。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非常好。
㈣ 王家卫的电影评价
作为中国最突出的一位风格化导演,王家卫的所有影片都有着一些一以贯之的风格,从工作方式(比如不提前写剧本)到电影语言的运用(手提摄像机的摇晃感、快速频繁的剪辑),从“御用演员”的偏好到电影精神主题的统一。这篇论文主要探讨的就是王家卫电影中独特的精神风格。
如
果说基耶洛夫斯基喜欢把他的主人公人物置于某种“处境”之中,那么王家卫则倾向于营造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包含着某种特定的的气氛、心理、精神、语言风格甚
至某些影像风格。王家卫电影的独特气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这种“状态”的不断营造和反复阐释,他将他所有电影的全部人物,都置于这种状态之中。这种状态包
含着某种特定的的气氛、心理、精神、语言风格甚至某些影像风格。每一个人都在期冀,有所追求、有所寄托、有所等待,但一切又是如此飘忽不定,与期冀相伴
的,也有更多失望、拒绝、两手空空。不管是《东邪西毒》中盲武士的死,还是《阿飞正传》中无腿小鸟的比喻,亦或是《春光乍泄》中永远追寻不到的远方的大瀑
布,一切的一切都象征着永远的漂泊。
㈤ 王家卫的电影风格、特点(影评)
1、色彩
王家卫曾经说过:我拍电影就是想把我孩子时的喜悦、伤心、失落带给观众。找寻回忆、品味时间,在他眼里,时间与空间不会成为他与过去对话的屏障,他在电影里遨游并享受属于他自己的世界。多彩世界的浪漫,舒缓音乐的动情,他善于用色彩表达他的思绪,鲜明且热烈。在中国电影界,其美学思想的灵活运用可谓是独一无二。
2、色调
色调是一切记忆的前奏,在这个视觉文化时代。王家卫电影的画面做的精致而暧昧,王家卫电影给人印象最深的不是某句台词,而是某个画面的颜色格调。在王家卫的电影里头,灰、白、黑、红永远是主调,暧昧、低迷、颓败、失落、灰暗,像是一部老电影,诉说着传奇的故事。
3、音乐
王家卫说:“对他来讲电影总是光影与声音,音乐则是声音的一部分,音乐也是营造气氛的需要,同时也可以让人想起某个年代。”王家卫电影中的音乐常常带有很强的叙事性,每次出场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本1972年发表的小说,一部2000年上映的电影,交错成一个1960年的故事。
4、独白
王家卫的电影惯用独白叙事,这是他的一大特色。这种单向流动的情感,力在表现人们的孤独感、失落感、人之间的疏离,人与人之间缺乏与障碍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性本质的追求,是一种实现自我的欲望的表现手法。王氏电影中,人们往往只沉醉于自己的世界中,他们拒绝与人交流,保持沉默,选择用独白表达内心的情感。
5、故事叙述的结构
传统电影一般都是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基本上每个故事的情节设计都经历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反观王家卫的电影,却并非如此。
他并不是要讲述一个多么完整的故事,他的根本目的在于呈现一种可能被人刻意忽视的氛围——反映人性真实性的状态。王家卫的影片大量地采用“碎片”式的叙事策略。
㈥ 如何评价王家卫的电影
王家卫导演的电影独具一格,王家卫舍弃了传统电影的线性叙事结构。在叙事中,王家卫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人物的状态和情感,淡化了人物的背景,甚至模糊了故事应有的逻辑,并在叙事中特意设置大量的留白,用留白去调动观众的想象力,从而达到了千人千面的效果。可以说,王家卫风格的电影,是话语电影的一大新尝试,在华语电影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㈦ 如何评价王家卫和他的电影所代表的风格
王家卫自所以在电影圈拥有这么高的地位,不是因为他的故事讲得多好——甚至很多时候,王家卫的镜头并不负责讲一个好看的故事,而是因为他开辟了一个独特的风格,一个脱离主流审美,脱离主流拍摄手法,脱离正常剧本节奏的,专属于王家卫的风格。
世界上有无数种风格,但只有王家卫注定不会被后来人超越,因为他就是风格本身。
㈧ 如何评价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
《花样年华》是个精致的艺术品,很多回我都想触摸它,但又不敢,因为实在太过精致。精致到你看一辈子,大约都不会厌烦,都会有新的认识和发现。王家卫大约是一个优秀的社会学家,他把人际社交,人的心理看得有点透彻。我认为《花样年华》在影坛的地位会越来越高,大约很难有第二部艺术电影取代它的位置,能够把爱情将得如此迷人,是影片中有诸多细节,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惊奇和迷人。时间的表达,蒙太奇的组接,甚至服侍,甚至声音,太多了,《花样年华》大约可以用一本专着去解读,也真的需要一本解读这部电影的书。这篇文章,笔者想分享的是一个细分的主题:禁忌之爱。
《花样年华》实在太多精妙,遗憾的是我自己学识太过浅薄,不能把那些零零碎碎的想法整理得非常系统,分享给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多读书吧!真心的希望中国电影可以更多地出现这样的好片。
㈨ 如何评价王家卫的《东邪西毒》,为什么评价这么高
东邪西毒这个电影我不知道看了多少次,每次都是因为看不懂中途放弃,或者看着看着睡着了,前一段时间终于坚持着看完了,直到张曼玉的出现,整个电影的谜底才解开,虽然故事深意还是一知半解,但是剧情已经可以看懂,不得不说王家卫是鬼才,把这么多人物串起来讲一个爱情故事,但是每个人物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故事,同时他又赋予了这些江湖侠客很平实又很真实感情。
配乐上,悠扬古风与激越的节奏穿插,中西管弦乐混合。陈勋奇的配乐,美人幽怨痴缠处尽显哀婉缠绵,剑客撕杀处豪迈磅礴,洪七逆风离去的背影,马友友的提琴声响起,悠远悲壮。
《东邪西毒》讲的是由情劫构成的江湖,世间谁都逃不过。王家卫讲啊讲,那些话如呓语絮叨成为了情节推进的一部分,情深到令人沉堕,因为里面有我们每个人的影子。观点粗糙,欢迎评论、互动。
㈩ 如何评价王家卫以及他所导演的电影
作为中国最突出的一位风格化导演,王家卫的所有影片都有着一些一以贯之的风格,从工作方式(比如不提前写剧本)到电影语言的运用(手提摄像机的摇晃感、快速频繁的剪辑),从“御用演员”的偏好到电影精神主题的统一。这篇论文主要探讨的就是王家卫电影中独特的精神风格。 如 果说基耶洛夫斯基喜欢把他的主人公人物置于某种“处境”之中,那么王家卫则倾向于营造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包含着某种特定的的气氛、心理、精神、语言风格甚 至某些影像风格。王家卫电影的独特气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这种“状态”的不断营造和反复阐释,他将他所有电影的全部人物,都置于这种状态之中。这种状态包 含着某种特定的的气氛、心理、精神、语言风格甚至某些影像风格。每一个人都在期冀,有所追求、有所寄托、有所等待,但一切又是如此飘忽不定,与期冀相伴 的,也有更多失望、拒绝、两手空空。不管是《东邪西毒》中盲武士的死,还是《阿飞正传》中无腿小鸟的比喻,亦或是《春光乍泄》中永远追寻不到的远方的大瀑 布,一切的一切都象征着永远的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