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知识 » 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电影

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电影

发布时间: 2022-08-27 07:12:16

1. 对荆轲刺秦王的看法50字

史记》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韩兆琦教授的意见是:“荆轲不是杀手,而是一个侠客。”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本是卫国人,其先人乃是齐国人,后来秦灭卫国,

他逃亡到了燕国。在燕国,荆轲不被当局者重用,整日在市井放歌纵酒,酒醉之后往往与好友高渐离等相对而泣,旁若无人。根据史料的记载,荆轲“好读书击剑”,“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也就是说,荆轲是一个有学问的沉稳之士,决非一介山野莽夫。至于他在刺秦王之前是否操过杀人的营生,历史上是毫无记载的。后来燕太子丹找人行刺嬴政,首先找到田光,田光因年老力衰,故而推荐了他门下的荆轲。荆轲起初推辞过,但太子将他尊为上卿,给予他极为优厚的礼遇。荆轲本打算再等一个能助其一臂之力的朋友共赴秦国,但因太子催之甚急,只得带领秦舞阳离燕赴秦,慨然践诺。

在很多人的眼里,荆轲是一个具有大侠胆识,又浑身充满正义感的英雄。但在史学家眼中的荆轲并非如此简单,文学史家和史学家对这个人物的评价也是不大相同的。韩兆琦认为:“荆轲是一个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勇士,他刺秦的义举来自他对强秦的国仇家恨,也是他争取自己的生存权的最后一搏。他与燕国不沾亲带故,如果说燕太子丹要刺杀嬴政有其报私仇的成分,那么,荆轲的目的则更是出于为救六国人民的侠义之心。”史学家张大可更是以“反暴”一词来诠释荆轲的行为。“太子丹开始并没有重用荆轲,甚至后来让他去刺秦,也没有完全理解和信任他,”韩兆琦解释说,“所以,荆轲并非要‘为知己者死’,他的行为的价值不在于个人义气,而在于他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抗暴之心。”

但是,也有不少史学家认为,“对荆轲的评价不应拔得太高”。北大历史系教授、秦汉史专家张传玺说:“荆轲处在一个个人主义的时代,他被一种‘义’的观念所驱使,虽然他的确勇敢,但他的‘义’毕竟是个人的小‘义’,而秦始皇的统一大业才是大‘义’。因此我认为不必要把他拔高到英雄人物的高度。”同样认为不宜把荆轲拔高的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人员陈成军有着更为有趣的见解。他根据《战国策·燕策》中的相关记载认为,荆轲根本就不是一个擅长打斗的武士。他说:“荆轲甚至是不具备作刺客的能力和本领的。事实上,荆轲应该更是一个战国时期常见的纵横之士,他喜欢读书,善于游说,有一定的学问,可以说他是个侠士,但他不是一个武夫。”根据这个观点,陈成军合理地解释了荆轲为什么开始婉拒太子丹让他刺秦的要求,后来又一拖再拖。“他是在等一个真正的刺客,一个有能力行刺的武士。但是太子丹不容许他再等下去了,所以他只好和舞阳一起去,而舞阳只是一个在市井中杀人的小角色,到了秦王大殿里自然吓得变了色。而荆轲只得自己来扮演这个他并不愿意扮演的角色。”陈成军进一步说:“战国时候这种侠士很多,遇到国家有难就挺身而出,但他们多是有助手的。荆轲自己作了刺客,我个人认为他实在是死不得其所。”

2. 荆轲刺秦王评价荆轲

一方面,志大才疏,有勇无谋,武功平平,另一方面不畏强秦,英雄侠义,锄强扶弱,堪称豪侠。
秦统一天下既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那么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实际上就起了阻碍历史前进的作用,应如何认识这一点?荆轲的行动能否看作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应从历史的角度作具体客观的分析。战国后期,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迫切渴望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建立一个统一安定的国家。因而,秦统一天下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而对统一天下起着重要作用的秦始皇,我们也应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但是,能否就此得出结论: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凡是曾进行过抵抗的国家和个人都应予以否定呢?当然不能。因为,秦国统治者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他们统一天下的主要形式是兼并战争,而这种战争充满了掠夺性和破坏性,因而,给被兼并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如着名的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就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人,而亡者大多是农民。在战争中,“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之为臣妾。”(《战国策•秦策》)战败国则对战胜国还要徼纳贡赋,人民承担着更重的负担。因此,对于秦国的兼并,六国人民往往是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进行坚决的抵制。总之,历史的进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因而,我们肯定秦统一六国的功绩同时也高度评价屈屈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当然也充分肯定荆轲反抗暴秦的正义行动,肯定他大义凛然的英武气魄。
也就是说,从历史发展、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应肯定秦的功绩;而从对侵略者的反抗,代表被压迫人民的利益这个角度看,又应充分肯定荆轲的行动。
荆轲刺秦王只是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所以,荆轲这个人是不值得肯定的。这个看法是否正确也应作具体的分析。
荆轲的甘愿冒死入虎狼之强秦,刺杀秦王,其中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是无可否认的,直到临死他还念念不忘:“必得约契以报太子。”然而,能否把荆轲刺秦王的行动的意义都局限于此呢?当然不能。太子丹初见荆轲时,是希望荆轲为挽救燕国之将亡,反抗暴秦之兼并而出力的。荆轲当时的回答是:“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这说明荆轲主要是想报效燕国的。后来荆轲激励樊于期自刎献首时说,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也说明荆轲主要还是从国事来考虑的。因此,在荆轲刺秦王的行动中虽然有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但主要还是为了反抗暴秦,挽救燕国以至于六国的危亡。也可以这样说,荆轲报答太子是建立在抗暴秦、救弱燕的基础上的,或者说,报答太子是通过反抗暴秦,挽救燕国来实现的。而这样的行动有其正义性,所以,荆轲这个人物,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感佩,所称颂。因而,将荆轲报答太子的思想与反抗暴秦挽救燕国的愿望割裂起来分析问题以至于否定荆轲其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不客观的。
荆轲劝樊于期自杀过于残忍。那么是否如此呢?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所以,激励樊于期自杀献首实属为刺秦王之举得以成功而采取的迫不得已的方案。而且,对于樊来说,燕国若亡,不但无法为“父母宗族”报仇,连自己也无处栖身了。因而,想苟且偷生已无出路,而献出生命可就大义,很显然,这对于樊将军而言也并非绝对不良之计。再者,荆轲的行动并无丝毫自私的的成分——“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更何况他自己也将“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因此,荆轲之举无可厚非,而且,由此可看到荆轲的深谋远虑,精明多智。
总之,荆轲这一人物不仅义薄云天,视死如归,而且能深谋远虑,机智沉着,堪称豪侠!

3. 大家对荆轲刺秦王的看法是什么

在我看来,对荆轲的暗杀太过分了。后人把荆轲比作一个大英雄,他无所畏惧,决心刺杀秦王嬴政。根据《战国(电影)》第三卷,荆轲冒着生命危险为燕国效力的英雄形象得到了彻底确立。但事实是?荆轲是个卑鄙的杀手。古老的贵族奴隶阶级,就像燕国一样,他们无法在战场上对抗新贵族阶级,即秦地主阶级。所以他们想刺杀嬴政,秦王,来扭转局势。大家都说,刺杀荆轲是卑鄙的行为。后来,在出示地图时,荆轲刺杀了秦朝的嬴政王。你知道吗,嬴政当时没有武器。还有拿刀的荆轲。但是最后,在近距离的战斗中,荆轲没能杀死王。除了证明荆轲不称职,我想不出别的理由。正如南宋新儒家朱熹对荆轲的评价,“可福永,无话可说”.我觉得这是对荆轲最好的评价。我不想让他把荆轲变成英雄。把一个追求名利的刺客塑造成英雄,真是讽刺。这是对荆轲最好的描述。

4. 荆轲刺秦王的结局怎样评价

荆轲刺秦王是众望所归啊啊啊啊!六国的人都想秦始皇死掉从而摆脱被他欺负!

所谓“历史前进的步伐”,“正确分析事情形势”,要荆轲做到这一点,他(包括当时其他人)必须坐时光机来到未来看一下历史书能做到!!!!所以用未来的历史大发展要求古人必须照此做,只有发明了时光机后才做到,到那时才能评价荆轲是out
of
day

5. 荆轲刺秦王的影片评价

陈凯歌的这部《荆轲刺秦王》可算得上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部特殊的作品了,它的特殊之处是:前期筹备时间长; 大牌明星加盟多;耗资巨大;首映后遭到的批评最猛烈,且又重新修改,这无疑使影片形成了众多的卖点。(天津日报评 )
《荆轲刺秦王》所表现的那个历史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发展时期,是最为积极向上的一个 时期,把那个时代的历史任务活灵活现地、艺术地、有一定深度地重现在银幕之上,对于整个民族精神是一种激励。(广州日报评 )
《荆轲刺秦王》中使用的是一种非常暴力的美学。他的人物设计、动机编排、历史解释、叙事方法全是他自己的。(《南方周末》评 )
《荆轲刺秦王》拥有宏达豪华的布景和大场面,但它并不浮夸,它不是华丽的空架子,它尊重历史并尝试去理解历史,也绝不缺少艺术创作上应该追求的个人情怀。(第十放映室解说龙斌评 )

热点内容
日本综艺中国电影完整版 发布:2023-08-31 22:05:04 浏览:1924
日本污电影推荐 发布:2023-08-31 22:03:58 浏览:902
北京电影学院有哪些小演员 发布:2023-08-31 22:01:10 浏览:1903
日本电影女主割下男主 发布:2023-08-31 21:58:33 浏览:1624
一个法国女孩剪短头发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7:38 浏览:1622
日本电影主角平田一郎 发布:2023-08-31 21:54:07 浏览:1262
电影票为什么抢不到 发布:2023-08-31 21:52:52 浏览:1533
电影院眼镜吗 发布:2023-08-31 21:50:27 浏览:960
港剧晓梅是哪个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0:15 浏览:1011
书生娶个鬼老婆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3-08-31 21:49:25 浏览: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