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标志着数字技术进入电影
❶ 哪部作品代表了数字化电影和电脑特效开始进入影视创作领域
星球大战,准确的说,特效这玩意儿就是为了这部电影而出现的。第一家特效公司工业光魔也是为了这部电影成立的。
❷ 电影数字合成技术诞生于什么时候,以什么为标志
始于20世纪60、70年代,到90年代达到了兴盛时期。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等对“数字合成影像”主题进行圾具个人风格化的叙述后,电影中的“数字合成影像”也从电影题材的一部分发展到专门以“数字合成影像”为主要题材进行的大规模创作,与此相对应,对电影中“数字合成影像”的研究也从一种总体文化形态和类型片的附属例证,开始进入到把电影中的“数字合成影像”作为一种独立的电影现象进行全方位研究的态势。
❸ 数字电影的历程
●1987年1月到1992年2月,数字电影放映机技术的早期起步阶段。
●1987年美国休斯公司的技术员首先发明了液晶光电子管用来显示影像和高分辨率的图形。其后,美国德州仪器公司(TexasInstruments,以下简称“TI”)于1988年研制出了第一个数字微镜设备(DMD),该设备的原理就是在根据数字信号“0”“和1”开关驱动多组镜片膜,使其高速联动并按一定的角度偏转,从而用于反射出影像光线逼真的色彩和细腻的层次,它实际上是一种电脑化的光开关系统。1990年初,德国首先发布其关于开发激光数字放映机的可行性报告,并在1992年2月制造出了第一台稳定的激光影像放映机。1992年初,美国的休斯公司与日本的JVC合作,研制出了基于光放大成像(ILA)技术的放映机系统。 ●1992年5月到1997年5月,数字电影的早期传输与放映系统试验以及数字放映机的市场试验阶段。
●1992年5月,美国太平洋贝尔公司启动了“电影的未来技术实验系统”项目,作为试验的一部分,他们通过电话网试验了传输高清晰度格式的故事片“Bugsy”,年底,美国AMC剧场放映系统用影片“BramStoker’sDraculla”对太平洋贝尔的“未来电影系统”进行了测试。
●1994年1月,美国GLV投影放映技术公司Echelle(后来改名为硒光机器公司SiliconLightMachines)成立,致力于开发基于激光光栅扫描技术的数字放映机系统。同年7月,美国7家联合的艺术电影院开始使用太平洋贝尔公司“未来的电影技术系统”。年底,太平洋贝尔“未来的电影技术实验”项目试验了将美国全国篮球职业联赛NBA的最后决赛实况从底特律传输到另外三个遥远的不同城市。
●1995年8月,美国版权保护方面的宏视公司(Macrovision)先后在波兰、南非、菲律宾和拉丁美洲等地方进行了CineGuardSystem的录像和电影实验项目。
●1997年1月,美国TI公司开始制造DLP(digitallightprocessor,使用TI公司专门的DMD数字微镜芯片)数字电影放映机原型机,当年5月,发起基于1280X1024分辨率DMD芯片(DMD1210)的数字放映机展示活动。
●1997年底到1999年6月,数字放映机和传送方式不断成熟,数字电影最终开始商业化放映。
●1997年底,欧盟Cinenet数字电影实验项目试验了从法国里昂分别向巴黎和英国伦敦实况转播巴赫的“OrpheusintheUnderworld”音乐会。
●1998年10月,美国低预算影片《TheLastBroadcast》被传输到5个美国城市的电影院并首次使用了“国际数字放映机”公司DPI制造的DLP数字电影放映机进行了放映。
●1999年5月,法国嘎纳国际电影节首次在电影评奖之外,邀请负责电影技术创新的技术组织MITIC举办了数字电影专题展示会,会议使用DLP数字放映机放映了美国故事片《TheLastBroadcast》。
●1999年6月18日,由着名导演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I——幽灵的威胁》(又译《星战前传Ⅰ:魅影危机》)开始在美国的6家影院中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数字放映,采用了基于TI公司数字光学处理器(DLP)芯片技术的放映机。这是数字电影的首次商业放映,它标志着世界数字电影发展史的元年。《星球大战Ⅰ》的放映取得空前成功,其全球票房超过4亿美元。
●1999年7月到11月,迪斯尼公司使用DLP数字放映机先后成功放映了影片《泰山》、《玩具总动员2》、《火星任务》、《恐龙》以及《BicentennialMan》等。
巡回演示
●2000年年初,美国TI公司携带DLP数字电影放映机到欧洲的法国、英国、比利时等国家巡回放映影片《玩具总动员2》;在随后的半年中,加拿大前身为Electrohome放映机制造商的“ChristieDigitalSystems”、比利时放映机制造商Barco和美国Imax收购的“国际数字放映机”公司DPI分别获得TI公司使用DLP芯片技术制造数字电影放映机的特许权。市场上能够提供商业服务的放映基本上都是使用TI公司DLP技术的数字放映机。
●2000年3月,美国柯达公司与高通(Qualcomm)公司合作在其好莱坞影像技术中心设立了一个数字电影系统。同时,波音数字电影公司在年度ShoWest展览会上则成功进行了应用性的卫星传输试验,数字化放映了电影《SpyKids》。
●2000年6月,20世纪福克斯公司和思科(Cisco)公司首次合作进行了基于网络传送的数字电影放映试验。实验使用Cisco公司基于IP协议的因特网技术,将福克斯公司一部由真人和计算机生成影像有机合成的动画片《TitanA.E》的信号,通过Qwest公司的虚拟专用光纤网络直接从福克斯在好莱坞的制片厂传输到亚特兰大的SuperComm展会计算机服务器上存储,然后使用DLP数字放映机现场放映。
●2000年7月,华纳兄弟公司继迪斯尼公司之后,实现了影片《完美风暴》在英国伦敦的数字影院首映的做法。同时,“在加州的环球制片厂的数字影院中放映了《侏罗纪公园III》,THX数字服务公司将整部电影以及多声道的音频内容压缩并刻录到13张DVD-R上,并下载到每家影院的服务器上”。
不过,最为成功还是要数2002年5月的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系列电影新作《星战前传Ⅱ:克隆人的进攻》在全球的数字放映。如果说在《星球大战I》中,还只是应用了大量的数字特技制作技术的话,那么在《星战前传Ⅱ:克隆人的进攻》的拍摄中,“乔治?卢卡斯第一次抛开传统的胶片电影机,全面采用了数字拍摄设备。整部电影将没有一寸胶片,全部影像都用0和1来记录和表现,成为了第一个真人表演的没有Film(胶片)的Film(电影)”。这种放映,省去了数字影片制作完成后必须“数转胶”,然后再复制大量拷贝在影院方形的时间和费用开支,同时保证了影片影像质量的始终如一。
❹ 标志着数字技术介入电影艺术的电影是泰坦尼克号,阿凡达,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
《星球大战》系列电影集中使用了最先进的高科技及数字制作手段,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太空世界。它对宇宙中各种星系、文明、生物的描述,它所创造的各种奇形怪状的外星人与航天器,它所表现的波澜壮阔的太空场景和星球大战场面,超出常人所思,非一般科学技术所能表现,不能说不是一种梦幻般的视觉奇观。它在全世界所创下的不可思议的票房收入,标志着电影从默片时代进入有声片时代,又从黑白片时代进入彩色片时代后,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数字化时代。
❺ 影视行业什么时候进入到数字时代的从哪一部电影或者那个事件开始的谢谢
数字电影的出现
数字特技并不等于数字电影。在数字技术及手段大量进入电影后期制作的同时,伴随着市场需求及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电影制片业的全面数字化提上了日程,而作为电影行业运行的终端――电影放映,首先得到了突破。
1999年6月18日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Ⅰ-幽灵的威胁》开始在美国的6家影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数字放映,采用了基于美国德州仪器公司数字光学处理器DLP芯片技术的放映机,这是数字电影的首次商业放映,也是世界数字电影发展史的第一页。
http://www.xzbu.com/1/view-5199637.htm
❻ 标志着数字技术介入电影艺术是:A泰坦尼克B阿凡达C星球大战D侏罗纪公园
C
《星球大战1幽灵的威胁》是第一部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商业放映的电影
❼ 标志着数字技术介入电影艺术的电影是哪部
C《星球大战1幽灵的威胁》是第一部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商业放映的电影
❽ 支撑电影发展五次变革的科技手段
摘要 一、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电影的第一次变革 今天,我们毫无疑问地认为电影、电视是视觉、听觉符号组成的视听艺术,但在电影诞生后的三十多年时间内,它一直都无法开口说话。在这一默片时代,经由卢米埃尔兄弟、梅里爱、格里菲斯、爱森斯坦等电影工作者的探索创新,初步确立了电影的叙事模式,丰富了电影的视觉表现手段,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创作方法,使电影由发明之初的杂耍、玩具转而步入了艺术的殿堂。 但是,将声音加入影片中依然是许多人的梦想。最初,人们只是以放映电影时同时播放唱片、请人配以解说或请钢琴师和乐队现场伴奏来实现这一愿望. 直到20世纪20年代,无线电技术、感光材料的发展和光电管的研制成功,声音由声学符号转换成电子信号,再转换为可以附着在胶片上的光学信号,画面和声音终于可以同时记录在胶片上。 第一个将这种新颖的录音、还音技术用于电影之中的是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1928年,华纳公司推出了百分之百的有声片《纽约之光》,1929年9月,美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转型全面完成,光和声音共同成为塑造银幕时空的手段之一。 二、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电影的第二次变革 电子工业的发展给电影带来声音是电影的首次重大变革,彩色技术的使用是电影史上的又一次重要进展。 既然现实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发明家们就力图使它还原在银幕上。早在电影发明的第二年,即1896年,英国光学器械制造商威廉??保罗就让人各自手持画笔,给胶片逐幅上色,以丰富画面的视觉表现力。但这种复杂繁琐的方法只能适用于少数场景或少量短片。经由人工着色法、机械着色法、两色染印法等一次次尝试的过程,1932年美国的特艺色公司成功地开发了“三色染印法”,1935年,美国影片《浮华世家》的拍摄,标志着彩色电影时代的来临,绚丽缤纷的客观世界呈现在观众眼前,诚如巴赞所言:电影已经“与完整无缺地再次现实等同”。有声有色的电影终于构成了自己独特的视听语言艺术体系。 之后,可达公司又生产出了彩色胶片,用化学构色法取代了传统的染印法,使色彩的还原和表现效果更为突出,电影进入了它的繁荣发展时期。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之后,电视的普及、家用录像机的发明、激光光盘等的 运用,强烈地冲击了电影的地位,电影作为唯一记录活动影像的媒体的时代结束了。 三、从模拟电影到数字电影――电影的第三次变革 计算机的发展使数字技术介入电影,为电影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虽然
❾ 数字技术介入电影产生的标志性电影包括什么
数字技术介入电影产生的标志性电影包括《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阿凡达》。
《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阿凡达》都是通过数字技术与现实拍摄合成的电影。例如因为拍摄《星球大战》所需要的电影特技效果是超越当时电影制作行业的能力的,在还没有电脑特效技术帮助的情况下,他们为了拍摄《星球大战》,自己开创了整个电影特效行业。
而《侏罗纪公园》获得的巨大成功,使电影数字技术跨越到新的阶段。数字技术开始塑造影片中的角色,成为电影内容来推动情节。《阿凡达》更是代表了数字电影技术的最高峰。它不仅开启了真正的“3D电影时代”,而且令CG特效技术得以升华。
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
数字技术最早被应用在电影业,主要是在电影制作后期用来进行特技制作和合成。《星球大战》的导演卢卡斯是应用数字技术的先行者。早在70年代,为了拍摄《星球大战》,卢卡斯创建了实业光魔公司来开发必要的技术。
今天,实业光魔公司已经成为好莱坞最着名的数字制作公司之一,并帮助《木乃伊》、《泰坦尼克》等好莱坞大片完成诸如变形、扭曲、多层面画面合成等为影片增色的数字制作。数字技术给了导演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大大增加了导演对电影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