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时动
⑴ 怎么样去评价电影
对一定的电影创作现象进行的分析和批评。又称电影批评。它与电影理论不同,实际上是一定的电影理论、观点的具体运用。电影评论的对象是电影创作现象,包括电影作品、电影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一定历史时期的电影状况和倾向以及某些电影的风格、流派等。电影评论的目的在于分析、评价蕴涵在银幕形象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电影评论的作用有二:一方面通过分析影片的成败得失、研究创作上的经验教训、阐发电影创作的某些规律性的问题,帮助作者开阔视野,提高创作水平,以促进电影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和评价,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和鉴赏,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又能反过来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评论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其方法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越来越丰富。 电影评论的可评之处,可以就其导演的独特构思,声音画面,蕴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时代意义,影视音乐,电影内容,电影灯光照明,电影的拍摄技巧等等都可以进行评论,评论过程通过结合影片具体内容摆出自己观点,从而近一步论证。一篇影评的吸引人之处就在于有没有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写出别人一般想不到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总结“新”“奇”。 目的 电影评论的目的在于分析、评价蕴含在银幕形像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及其社会意义,既分析影片的生活内容和思想内涵,又探讨其美学价值、艺术风格和表现技巧,把影片的形像与主题、内容与形式作为有机的整体进行考察,并作出鉴别和评价。 作用 电影评论的作用有二:一方面通过分析影片的成败得失、研究创作上的经验教训、阐发电影创作的某些规律性问题,帮助作者开阔视野,提高创作水平,以促进电影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和评价,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和鉴赏,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又能反过来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 电影创作受时代、政治及文化的影响,电影评论认真地研究评论的对象,了解影片创作生产的实际情况,了解创作者生活的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为了引导观众对影片的鉴赏,电影评论家须了解观众对影片的反映、他们的兴趣、他们的喜恶和愿望,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评价,以求对影片的创作者和观众有所启发和帮助。 对影片或其他创作现象的分析和评价存在不同的意见是经常发生的,对重大原则分歧更应展开讨论和争论。充分说理的讨论,对电影评论本身的检验和发展有利,对电影创作和观众鉴赏也有启发和裨益。 内容 电影评论的内容是多样的。有着重评论影片的题材、主题、人物和它的社会意义的,也有专门论述不同片种、样式或影片的艺术风格、造型表现手段和电影语言的运用的;有对某一时期、某一流派的电影创作进行专题评论的,也有为着名的电影导演、演员等电影艺术家撰写评传的;既有在报刊上对当时上映的影片或某种创作问题写专栏评论的,也有对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的影片进行评论的。由于读者和观众的层次不同,既需要供电影专业工作者研究用的专题论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观众欣赏水平的影评文章。 方法 电影创作在发展,电影观念在变化,与电影评论密切有关的哲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学科的不同学派,以其各自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渗透到电影研究和评论领域中来,尤其是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对电影的研究和评论日益增多,而从事电影评论的工作者也对其他学科的方法论进行研究,并运用到电影评论中来,如结构主义、符号学以及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由此造成了电影评论方法的多样化。 在中国,电影评论通常考虑如下几个方面:①影片的倾向性和真实性是否统一;②人物的个性化和典型性如何;③影片从内容到形式对时代的反映是否有创新精神;④影片是不是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创作个性;⑤影片在电影观念和电影语言的运用上进行了哪些有价值的探索;⑥影片的观赏性及其社会效果如何。 概况 早期的电影评论开始出现于20世纪初。意大利诗人、电影先驱者R.卡努多在巴黎率先对电影进行评论,并于1912年发表了着名的《第七艺术宣言》。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评论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国际电影节的评奖活动,也是国际上进行电影评论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如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办每年一次评选影片和创作者的奥斯卡金像奖和纽约影评人协会主办的纽约影评人奖等。 在中国,20年代初报刊上开始有影评文章。1932年中国共产党在电影界成立了以夏衍为首的电影小组,创办了左翼电影工作者的理论与批评的刊物《电影艺术》杂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电影评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及时地分析、评论新的影片,肯定成就,批评缺点,讨论问题,总结经验及评介国际上各种电影和电影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专业和业余的电影评论队伍成长和壮大了起来。1981年 1月24日,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在北京成立,学会对新时期的影片、电影美学、电影语言和创作中的问题展开评论和探讨,并通过年会交流情况和思想。同时全国不少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电影评论学会,各地基层的群众影评组织和活动更是象雨后春笋般地建立和开展起来,许多工厂、学校也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影评活动。广泛的群众性是中国电影评论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评奖方面,广播电影电视部、中国电影家协会和《大众电影》编辑部分别举办一年一度的“优秀影片奖”、“金鸡奖”和“百花奖”,从政府、专家、观众的不同角度,评价、表彰和奖励每年涌现出来的优秀影片和为电影艺术做出可贵贡献的电影工作者
⑵ 如何评价动画电影《变身特工》
期待这部动画电影已经很久了,尤其期待配音演员的表现。
所以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无比的耀眼,史密斯的天生魅力非常适合兰斯,这也是这部作品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
⑶ 如何评价动画电影《向着明亮那方》
你好,这部电影是七部改编于绘本的短片,每部大约十分钟左右。这些绘本我都没有读过,所以我是完全以一个电影观众的角度来完成第一次接触的。
总体而言,这些短片都没有很强的故事性(除了《哼将军和哈将军》,后面再单说)。如果我们把常规的故事电影称为“小说”的话,那么这些短片更像是“散文”,最多也只能说是“散文化小说”,整部电影就是个“散文集”。
汪曾祺说,“大概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有一点像山,而散文化的小说则像水。”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正是像缓缓流淌的水一样,没有大起大落,没有英雄旅程,只是平平静静地叙述一些平平常常的人和事,氤氲着各色童年的雾气。
关于童年的比喻,我最喜欢的也是“河流”。童年就像一条小河,无论是说它淌过我们生命的河床也好,还是说我们趟过它走向生命的大江大河也好,不管是缓慢还是湍急,回过头来都觉得:哦,是那条小河呢!长大了的我们,还常常会想起那时的一朵浪花,想起河岸的千屈菜。因为那浪花偶尔会在我们心里轻轻拍击,千屈菜掉下的那颗眼泪伴着我们流进大海。
现在,我们面前有七条小河。我觉得,又好,又不好。
好呢,是它们各有各的质地,总有你喜欢的。不同的画风,不同的方言,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叙述风格……具体我随后再一个个说吧!
不好呢,是它们一条一条接连不断,你只能身不由己地跟着电影往前走,不能停下来品味。虽然都有着温暖、明亮的内核,但每部影片都是一个个独立的意境。尽管制作了优美有趣的串词和动画,但我仍然不认为串在一起是个好主意。也许有人会说,读绘本不是也会连着读好几本吗?可是,读绘本时,就算我们读完后也没停下来,但读的过程中我们一定是根据现场情况调整了快慢与翻页节奏的,有效的绘本阅读一定是确保了意境的进与出的。
并非所有的绘本都适合做成电影。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优长。比起绘本,电影的特点是让画面连续动起来,并且有合宜的配音和背景音乐的渲染,甚至还会有3D甚至4D……这些都是为了让观众更沉浸式地体验作品创设的意境。可是,如果刚刚沉浸到一个意境里,接着又得到另一个,接着又另一个……结果就很难受。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美和另一个美,有时还是保持点(时间)距离好。所以,我对像这样把短片——而且是散文化的短片串在一起变成大电影的方式,持保留态度。
下面,再简单说说我对每个短片的感受。纯粹是学术讨论——我也算是有一点专业知识的吧!写下这些评论的时候,我是以刘绪源老师为榜样的,即目的是促进创作的发展,有时需要努力发现“新质”,有时需要不讳言自己的意见。可惜,现在我真正开始写这些学术随笔的时候,先生已经作古,唉,真想听听他怎么说。
《小兔的问题》
水墨画风,很淡雅,很温馨。变大变小啦,转换场景啦,从一个相框跳到另一个相框啦,这些动画效果也很有意思。留白的艺术我也非常喜欢,现在的动画电影尤其是三维动画,有时候我觉得太满太实了。技术和表现手法并非越先进越好,而是看你想要表达什么,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但这部短片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文本选择的问题:孩子问这些问题的年龄,大都在学龄前,正处于从家庭出去找小伙伴玩的时期。问这些问题的时候,孩子一方面是对世界充满好奇,想要去探索;另一方面呢,又想一再确认父母的爱,确认安全感。而且,爱与安全感更为重要,因为这是基础,是前提。孩子越有安全感,就越敢于出去探索。这个绘本跟另外两个着名的小兔子绘本《逃家小兔》和《猜猜我有多爱你》,都更适合作为绘本进行亲子共读,因为孩子的这些问题,想要的是自己父母回答,想要的是自己父母的拥抱,想要的是不断地在与父母的问答游戏中感受爱……孩子们经常会反反复复阅读某些绘本,就是因为他们想在心里构筑某些很重要的东西。大人们都离开家探索过世界了,也许飞得很远很远,但无论飞多远,都有妈妈手中的那根线,都会时常想起走出家门的那条小路。所以,大人们通过这部作品,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会很感动。可是,大人的“自我感动”与“儿童本位”,并不是一体的。所以,《小兔的问题》作为绘本是非常优秀的,但是做成电影我觉得并不合适。
《萤火虫女孩》
这部短片就像一篇短篇幻想小说,讲述公交车司机退休前一天,森林小动物们为他举行欢送会的故事。在如此短小的篇幅里,公交车司机善良体贴的形象就塑造起来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关系弥漫着温馨感。进出幻想世界非常自然,有点宫泽贤治、安房直子、汤汤等作家那些幻想作品的气质,也许是源于聊斋或更源远流长的东方气质吧。
同时,圆乎乎的形象,纯净透明的色彩,画风与故事相得益彰。喜欢啦!
⑷ 如何评价电影
影评,是文艺评论的一种,是对各种电影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文章。它主要是对蕴藏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及其思想意义的揭示、开掘,是对电影艺术创作规律的探索,并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失贩的教训。所以,好的影评,一方面可为电影的友展和质量的提高提供反馈信息,一方面又能帮助观众正确理解电影,培养和提高观众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
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倘若论文,最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电影《花季,雨季》时,在一片叫好声中,有同学冷静地认为编导将银幕中的学生形象给拔高了,就很有思考。
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每年的美国奥斯卡电影大奖评选,世界各国的影展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虽不能亲临其境,但通过多种媒体一样能了解动态,捕捉到世界电影发展的最新信息。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电影最直观可感的,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设计好影评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如:《历史和时代的搏击者——评银幕上的共产党员形象》,《悲剧在红色中渗透——评电影<红高梁>》。
我们在写影评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学习他人的写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写作实践,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通过影评的写作,不断促进我们知识结何的完善,提高我们的颀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⑸ 如何评价动画电影《烟花》
《烟花》在还没有上映前就已经受众人瞩目,除了宣传特别到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和《你的名字》的画风相似,随便截出来的每一帧都是精美的壁纸。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校园的爱恋故事,两个好朋友同时喜欢上一个女孩,却都不敢表白。泳池边,菜津奈决定跟赢得游泳比赛的人一起去看烟花,佑芥虽然赢了比赛可是却失约了,典道输了比赛,却后悔当初没有表白的勇气。当菜津奈最终还是被转学,跟着妈妈走了,后来,典道终于鼓起勇气,利用玻璃球回到过去,想要改变当初的结局。
影片中其实有很多隐藏着的小细节,比如,玻璃球里面的图案,仔细看其实是字母“if”,也就是“如果”的意思,这就包含着诸多的幻想。也为典道后来一次次想要回去过去改变结局埋下了伏笔。
菜津奈毫不犹豫地回答:“那就回去了呗。”
可是还可以回去吗?玻璃球被醉酒的大叔当成烟花发射上去炸碎了。
玻璃球的碎片掉落,全是典道一次次通过玻璃球才会发生的事情。
菜津奈泡在海里跟典道说:“真的好期待下一次见面啊。”
两人在海里拥抱过后,菜津奈往水面游去,可典道却没有。
镜头一转,次日的课堂上的店名,典道缺席。
典道到底在哪里?在做什么?没有人知道。
这个玻璃球其实更像是男主为了弥补遗憾而做出的努力,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可以回到过去的玻璃球,很多事情错过了就只能是过错,且行且珍惜吧。
⑹ 如何以电影角度评价电影
在影片中可评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评主题、评人物、评细节、评场面、评艺术特点、评电影语言的运用等;就多部影片来说,可综合评论一系列影片,阐明某一时期电影艺术创作的倾向和特点;可综合某一类影片(如惊险片、探索片等)进行评论;可综合同一类问题(如古装片的雷同化等)进行评论;另外,还可以进行电影专评,如评编剧、评导演、评演员、评摄影、评美工、评音乐等。
面对这些可评的内容,初学写影评的中学生具体应如何处理呢?最好的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抓住影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为深刻、最能激发自己写作欲望的问题来写,这样便于对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评论,忌面面俱到。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2、如何评
第一,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第二,抓住细节,诠释其深刻涵义。所谓细节,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如《大转折》中先后三次出现蒋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现都预示着国民党军队下一次的失败,通过三次背影的刻划,将蒋介石政权日薄西山的局面富于象征性地体现出来。
第三,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
⑺ 《始动》这部影视作品的评价怎么样
电影《始动》中有很多演员客串,配角们也很活跃。特别是红色头发的崔成恩非常显眼。第一眼在这里看到她,想的是她为何会红起来。演技很棒,也许以后会在更多的电影中出现。看到崔成恩应该会仔细观察。还有我们熟悉的演员金钟秀和尹京浩。长风饭店的外卖职员金景德(音)说:"大家都演好各自的角色。
金宗洙饰演长风饭店的社长,他默默地说着自己该说的话,十分爱护后辈。尹京浩饰演金东和一角,是禹尚弼认的大哥。放高利贷,后来蜕变,不知为什么这些场面最后都变成了槽点。还有金景德说:"第一次在只有排球的车站看到时,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除此之外,作为客串嘉宾来的人也很多,有高斗心,朴海俊,金民宰等。三分钟虽然很短,但似乎增加了电影的趣味性。
⑻ 评价一部电影时,除了激动人心,感动,还可以用什么词语
从演员的演技评价:惊艳、演技精湛、人物塑造完美、对人物的心理把握到位、突破性演出
从剧情评价:扣人心弦、紧张刺激、悬疑迭起、让人感动、发人深思、
从制作效果评价:画面唯美、色彩鲜明、制作水准精良、剪辑快速、
从电影的整体效果:大片、票房口碑双丰收、里程碑的意义、很垃圾、烂片、精品、
⑼ 如何评价动画电影《魔法满屋》
《魔法满屋》就是色彩饱满丰富版的《怪怪屋》,剧中拥有生命的屋神卡西达,动态设计相当有趣:窗户,木头地板,楼梯,磁砖,屋瓦等,皆能顺应(满足)住客的需求而进行调整。看着《魔法满屋》,我一方面好希望自己的家也能这样地聪明,这么地有趣以及充满生命力,但另一方面...那不就代表住在这栋房子里,完全没有个人隐私吗?
人人都有魔法,唯独米拉没有魔力。《魔法满屋》其实是借由魔法来隐喻个人的事业成就。当家族中的每个成员都在不同领域上有着突出的表现时,表现较为普通的孩子,会对无法达成家人期望的自己感到挫败,并为了能够受到肯定,想尽办法做出一点点成绩;然而,表现普通的孩子觉得自己不被接受,表现突出的孩子,也有属于自己的压力,如果有一天引以为傲的魔法失效(事业遭到挫折),是不是就代表自己不值得被爱?
电影的转折点落在马瑞格家族的大家长阿嬷身上,年轻时,费尽心力培养孩子,希望他们能健康长大,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出人头地,一方面觉得骄傲,一方面又在拥有一切时,开始担忧会失去一切,阿嬷对孩子的要求日渐严苛,事事追求完美,成了钳制孩子学习失败的机会,也局限了孩子发展不同才华的可能性。
一个家庭的稳固,在于平衡,每个人相互砥砺,扶持,成长。一个家庭的崩毁,在于平衡遭到破坏,当人人都只是要讨好特定人士而隐匿自我,这个家的情感就会变得虚假,变得不堪一击(情感是维系一个家的基础)。爱你的孩子,不是爱孩子的成就。接受你的孩子,不是只接受能够光耀门楣的人。写到这,突然觉得《魔法满屋》好适合跟HBO 影集《继承之战》对照观赏,《继承之战》是一群子女为了讨好严厉且成就极高的父亲,互扯彼此后腿,争相向父亲证明:我很棒,我很好,我很聪明,所以你要爱我!担心表现不够突出的自己会被冷落,会在人前(尤其是父亲)抬不起头。《继承之战》是一部精彩好看又悲伤的作品,一并推荐给大家!
米拉没有获得任何天赋,其实米拉能够同理每个人内心的悲伤,并且引导他们找回自己,那就是她的天赋(魔法)。如果我是马瑞格的大家长,我会鼓励米拉去当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