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如何送电影节
⑴ 如何报名参加戛纳电影节
1978年吉尔斯·雅各布接手戛纳电影节之后,改变了之前的选片方式:由各国相关部门挑选年度佳作送审参赛改为自主选择影片。
戛纳由此放开了以前严格的官方选送的方式,逐渐形成了任何人都可以自主报名参加的。
现在,个人可登陆各个电影节的网站报名,也可以通过withoutabox进行报名。withoutabox是一个编剧、导演与电影节之间的沟通平台,也是一个便捷的国际电影节报名的网站。
已经有除奥斯卡、BAFTA以外全球5000个左右的电影节向withoutabox.付费注册其信息。
个人在这里注册后,可以获得withoutabox推荐的、适合参赛的电影节的信息,并可以获得在线打包报名服务、报名费打折优惠等等。
一部影片要参加几个电影节,只用填写一次相关资料,非常方便。目前,withoutabox是全球独立电影人通用的网络报名方式。
⑵ 中国有哪些电影节有没有纪录片的电影节
四大电影节:金鸡百花电影节 长春国际电影节 上海国际电影节 中国珠海电影节(已停办)
其余:北京国际电影季
纪录片电影节:中国独立纪录片电影节 2012-01-21 14:30 - 2012-01-30 22:30
2009中国纪录片电影节 2009年6月10日
⑶ 怎样在电影节上卖纪录片
这要看你的节目的选题了。如果卖国内,长江、黄河、故宫或者。。。。。祖国地理的或者革命领袖人物的。。。。。。或者伟大工程,例如三峡。。。。。
这些有买主。
如果选题是人文、历史方面的,那就拿到电影节去参展。外国人看中了,会出个价格,好价钱很难
⑷ 纪录片电影可以参加哪些电影节
威尼斯电影节中国人获奖情况: 第46届最佳影片金狮奖(侯孝贤)《悲情城市》 第49届最佳影片金狮奖(张艺谋)
最佳女演员(巩俐)《秋菊打官司》 第51届最佳男演员(夏雨)《阳光灿烂的日子》 第56届最佳影片金狮奖(张艺谋)《一个都不少》
最佳导演奖(张元)《过年回家》 第58届评委会特别奖(伍仕贤)《车四十四》 第59届圣马可最佳影片奖(田壮壮)《小城之春》
特别关注奖(陈果)《人民公厕》 第6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李安)《断背山》 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贾樟柯)《三峡好人》 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李安)《色.戒》
地平线单元纪录片奖(贾樟柯)《无用》 第6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终身成就奖 (吴宇森)《赤壁》 《碟中谍2》《英雄本色》 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银狮奖 蔡尚君《人山人海》 最佳女主角 叶德娴 《桃姐》
⑸ 关于电影奖……
只能说比较有影响力的几个
奥斯卡
金球奖————历来是奥斯卡的风向标,因为很多评委是一样的
以上两个最为人们所关注,可以说是电影的最高奖项
德国的柏林电影节、意大利的威尼斯电影节、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电影节以及捷克的卡罗维发利电影节是国际电影联合会确定的国际五大电影节。
柏林电影节:金熊奖、银熊奖————欧洲第一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主奖有"金熊奖"和"银熊奖"。"金熊奖"授予最佳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银熊奖"授予最佳导演、男女演员、编剧、音乐、摄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别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还有国际
评论奖、评委会特别奖等。
嘎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又名康城电影节或坎城电影节,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节之一。
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1932年“开张”的威尼斯影节是世界上第一个电影节,它比戛纳电影节早14年,比柏林电影节早19年。每年的八月底到九月初的两周里。
蒙特利尔电影节:蒙特利尔电影节为世界五大电影节之一.
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于1977年创办,每年八九月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为期10天。首届电影节是非比赛性的,从1978年(第2届)起举行比赛评奖活动。故事片设美洲大奖、男女演员奖、评委会特别奖。短片设蒙特利尔大奖、评委会特别奖。此外还有鼓励奖、国际评论奖、加拿大航空奖等。
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The World Film Festival in Montreal),创办于1977年,由加拿大魁北克省文化事务部在蒙特利尔举办,得到了加拿大政府、魁北克省政府、蒙特利尔市政府及一些私人企业的资助。该电影节不受国家和区域的限制,欢迎各国选送优秀影片参加电影节的比赛或会外放映,在影片数量和长度上也不加限制。比赛设“美洲大奖”和“蒙特利尔大奖”,分别授予最佳故事片和最佳短片,以及最佳男女演员等。
卡罗维发利电影节:电影节的最高奖项就是水晶地球仪奖。
http://ke..com/view/492392.htm
⑹ 大学生拍摄的短片如何投向国外一些大学生电影节的参赛难道也要送审相关部门我的题材完全不敏感。
一般找官方网站投稿吧 至于具体有哪些可以网上搜一下 应该挺多的
⑺ 电影节应该怎么做
为中国独立电影提供平台
翠贝卡是纽约的一个地区,是9·11事件的重灾区,也曾经是仓库和厂房区。为了将人们重新吸引回这个地区,美国电影制片人简·罗森泰以及着名演员罗伯特·德·尼罗于2002年共同创办了翠贝卡电影节,他们希望由此能让人与人之间更亲密,让人们从伤痛中走出,同时雄心勃勃地要将这个区域打造成为纽约重要的电影拍摄中心。
翠贝卡电影节,以呈现世界各地不同风格的影片着称,在艺术上有极大的包容性,与中国电影也有着深厚的缘分。在过去的六届电影节上,一共有18部中国电影参加翠贝卡电影节,并获得了多个重要奖项,《盲井》、《绿帽子》、《生死劫》连续摘取了第二届至第四届的最佳故事片大奖。中国电影早已成为翠贝卡电影节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翠贝卡电影节对中国观众来说还很陌生。电影节主席约恩·帕特里克夫表示,“我们很高兴能为中国的独立电影提供更好的平台,也期待在今后的翠贝卡电影节上看到更多更优秀的中国电影。”
青铜女子塑像做奖杯
7月10日的夜晚,北京798创意广场上聚满了观众,不少外国朋友也闻讯赶来,人们在广场上席地而坐,等待着影片《行星霹雳男孩》露天放映的开始。这是翠贝卡电影节亲切近人风格的独特体现,仅此一点就让翠贝卡在影迷心中占有了特别的位置。
此次在北京特别展映的电影《行星霹雳男孩》,是一部关于街舞复兴的纪录片,已在美国纽约举行的2007年翠贝卡电影节上进行了全球首映。7月10日的放映,依然以动感炫目的街舞表演开始,导演本森·李也登台与观众见面、互动。100分钟的《行星霹雳男孩》放映之后,人们还在广场举办了胡同派对,舞林高手纷纷大秀街舞功夫,热烈的气氛让活动一直持续到午夜时分。
翠贝卡电影节崇尚艺术,推崇独立电影,因此,电影节设立的七个奖项也分别用七件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来代替了奖杯和奖状。最佳故事片奖的奖杯就是一位艺术家创作的一座青铜女子背身塑像。
从今年开始,翠贝卡电影节将每年都来中国。作为尝试,今年在北京只播放了《行星霹雳男孩》一部电影,但这已足以让中国影迷们体验到这个美国最具活力的电影节的独特魅力与热情。 对话
克里格·哈利翠贝卡电影节创始人之一TammieRosen翠贝卡电影节公共事务总监
把创意北京和动感纽约连在一起
竞报:在美国电影界,翠贝卡有着怎样的特点与影响?
TammieRosen:翠贝卡电影节试图打破以往电影节的模式,学生电影与最新的全球大片同时播映,这在美国电影节上是很稀有的。翠贝卡电影节吸引着不同的观众,包括那些可能一年才看一部电影的观众和一批在国际电影工业中成长的人。在不到六年的时间里,翠贝卡电影节给世界上重要城市带来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庆典。
竞报:美国人怎样看待在翠贝卡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
TammieRosen:中国电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全球有名的动作电影导演。我们很高兴能把中国导演的电影介绍给参加电影节的观众们。在翠贝卡上映的中国电影不仅获得了由电影评审团评定的奖项,而且还得到了观众评选的奖项,这意味着中国电影是被外国观众所喜欢的,这让我们也很激动。
竞报:翠贝卡电影节这次来到北京798,对798留有怎样的印象?
TammieRosen:这是一次跨国的文化交流,它把中国最有创造性的地区和世界最有动感的纽约连在了一起。我们想要和北京的观众一起分享翠贝卡电影节,就像中国电影导演曾经在纽约的翠贝卡电影节跟纽约观众分享他们的故事一样。
当我们亲自来北京看到798是一个如此有创造性的地方时,我们知道我们找到了最合适的地方来举办我们的电影节。
竞报:作为翠贝卡电影节来中国的发起人,您有着怎样的初衷?
TammieRosen:中国现在是一个经济繁荣的文化中心,也将会成为全球娱乐的领导者。我们想把我们的电影节带到中国,庆祝中国在电影方面的贡献。
电影节是为了大众举办的,我们深信这也是电影制作的动力。在中国的创意中心举办一个电影节,以促进文化意识和理解,这是我们的最初想法。
洪晃受邀成为明年翠贝卡电影节文化大使洪晃中国互动传媒集团创始人
要在中国与西方的沟通中扮演角色
竞报:翠贝卡电影节这次来到北京798艺术区,在您看来,这带给北京观众怎样的惊喜?
洪晃:对于北京观众来说,翠贝卡电影节有两个信息是非常重要的:第一,这个电影节是大众参与的,而不是明星。一个电影节可以把大家聚集到一起,有一百多人坐在广场的地毯上看电影,绝对是北京很棒的一个晚上。第二,电影是全球交流的媒介,通过电影,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人们聚到了一起,彼此之间因为电影而有了更好的了解。
竞报:在这次电影节上只播放了一部电影,作为电影节规模是否小了些?
洪晃:今年是一个难题,是为明年播映什么电影做的一个尝试。我们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认为的一个大众电影节就应该是这样办的。明年将会有更多的电影、更多的银幕,一定更加刺激,特别是想到奥运会。
竞报:作为翠贝卡电影节的中国大使,您将怎样安排自己的工作内容?
洪晃:做翠贝卡电影节的中国大使,这对我的意义是非常大的。我常常想要在沟通中国与西方之间扮演一个角色,给西方看看现代的中国究竟是什么样的,改变他们对中国的偏见。我觉得成为翠贝卡电影节的中国大使后,让我有机会在一个很好的平台上来扮演我想要的这个角色
⑻ 请问:“世界八大纪录片节”分别是哪八大呢
德国莱比锡国际纪录片短片电影节
法国阳光纪录片节
波兰克拉克夫纪录片节
加拿大DOC TALK电影节
加拿大热门(HOT DOCS)纪录片节
澳大利亚AIDC国际纪录片大会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
这是法国阳光记录片节的一点点资料
法国阳光那面纪录片节
(2006/06/26---2006/07/02)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的开会地点在法国的一个西部港口城市--La Rochelle,我们先到巴黎,然后坐火车去的拉罗谢尔。
La Rochelle是一个不大的小城市,火车站很老,是那种典型的欧洲城堡建筑,房顶上还挂着一口大钟,站在小小的广场上,内心雀跃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异国浪漫情绪。尽管是旅游季节,但火车站人迹稀朗,偶尔在站楼下晃过的背包族,让人远远看着内心有些异样的温暖,他们是我常态生活之外一份深藏的向往。
因为和导演一起出来,对方是精明的未雨绸缪一族,只要身边有活物,我又开始惯性的不带脑子,结果被接车的拉错地方,一气给拉到了一个孤岛上,check in之后发现不对,导演气得要死,只差把我脑袋给拧下来,后来只好打了一车回来,花了50多欧元,虽然迷糊,数字还是看得明白,狠狠的心疼了一把。
第二天到了会场才知道,主办方给中国来的客人还设了一个展台,我把我们训练营的招生海报帖到了上面,看的人还不少,可能是中国字不认识的缘故吧。这次到法国的中国人有:老何兄弟俩、我和导演,还有香港人黄先生,他们都有各自的玩乐和公干,最后就我老老实实在那站了三天台,也可能是第一次有中国人出现在展台,过来询问的人一直不断。
和国内电视节特别不一样的是,他们的展厅既不豪华,也不超大,从这边一眼可以望到那头,人群穿梭但并不喧哗,比起我们那种“骡马大会”般的嘈杂,这里有一种特别的朴素和安宁。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主要分成三大块内容:1,来自全世界的纪录片内容提供商和发行商的展台式展览2,各种主题论坛(包括预案销售、主题研讨和主题放映) 3,观片室Video Library
和HOTDOCS的DOC SHOP有点不一样的是:The Sunnyside of the DOC 的Video Library,高科技含量更高,他们把所有收集的片子放在后台,有专门的分类和标号,每个进去看片的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和密码,输入进去之后,点击你想看的片子标号,看完后如果觉得片子不错,直接在电脑界面上留言并点击发送,你所有想要做的事情就在一分钟内完成了,这套系统对于时间金贵的买家而言简直是太有效率了!Video Library只对买家开放,我是强人所难硬找他们给我换了一张卡才加塞进去的。如果你是内容提供方的话,门口的管理电脑上还有一份资料,你如果需要了解你自己的片子有那些买家浏览或观摩过,直接从那里头可以免费打印出这些资料,有专门的志愿者会义务为你服务。
Video Library每天19:00关门,因为在的那几天都很忙,所以我都是插空跑到楼上快速的浏览了一部分片子,然后直接在电脑上把我的EMAIL地址发送给了每个片子的制片方,回到北京的时候收到将近100多封反馈过来的邮件,我回完它们差不多花了一个月时间。
片子看太多了,人也傻了,最后一天在La Rochelle的时候,从旅馆出来碰到一人,面孔看起来有些熟悉,但又想不起来了到底是谁,站在咖啡馆门前,跟我搭讪:
--Is it a nice day?
-Sure!
--La Rochelle is a sunny city!
--Yeah, but I have to watch films in video library today, it is my last day here .
。。。。。
回来的路上想起这些,觉得特别悲哀:在繁杂不断的工作中人已然变成了一具僵尸!
La Rochelle
La Rochelle 是个名副其实的Sunnyside city ,早上4、5点钟天就已经大亮,到夜里12:00还跟北京夏天的傍晚一样。最后一天Video Library下午5:00就关掉了,出来以后一个人在大街上闲逛到夜里11:00多才回去。
到La Rochelle第一天最强烈的感受:这里才真的是一个适合人或者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回望我们的环境,仿佛多年浑然不觉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垃圾场中,今天一睁眼,才知道原来我们是在猪圈里!
空气在La Rochelle是完全透明的,那感觉好像你只要一伸手,天边的云彩就可以摘过来似的,在你和天之间几乎没有任何遮挡物!!地面的干净更不用说的,走在避风港和避风港之间的木制浮桥上,脚下那些其实很有年头的木板纹理清晰可见!
街道上也有汽车驶过,但全然没有北京的喧嚣和张狂,开车的也不全是年轻人,你会经常看见银发素裹的老人缓步从车里出来,然后手挽着手往酒吧走去,这些不经意撞见的场景会让疾走的你忽然内心怦然一动。
酒吧也是La Rochelle的一景,在避风港临街的一隅,酒吧一个接着一个,成排的桌椅都整齐而紧密的摆放在门口,逗留酒吧的更多是一些中年人的面孔,人不少,但也是同样的不喧哗不张扬,在各种不同的表情背后你会看到同一种东西:松弛和闲适。
La Rochelle的房子都很老,避风港和避风港之间那些保存完好的百年城垛,还有那些藏在民居背后的老教堂, 和阳光下那些交错着的白色桅杆一起构成了这个城市独特的风景。 历史在这里一直是活着的,在狭窄的街中里穿行,你甚至可以听到或者触摸到它们的呼吸声。
在La Rochelle,历史是有生命的,这生命来自人对历史本身的敬意和温情,那些建筑就像一段凝固的时光,让任何一颗不太坚硬的心都能感受到它的温暖。这种在人群中鲜活着的历史更像一只温良的老猫,站在暗处,始终沉默,始终不语,静静地看着时光之手掠过人类的额头。
中国的历史似乎总是少些烟尘气, 这除了我们不说人话之外, 我觉得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我们失去了历史应该有的承载物,我们拆掉了太多的东西!少有的那些拆不了的东西就束之高阁,远离人群, 圈在黑暗和不见光的地方, 历史本身带着的余温在人长久的背弃中也渐然凉寂,然后是忘却,然后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记忆空白。
历史是有生命的,如果我们能把它揣在怀里,或放在人群中,停留在记忆里,它才有可能活起来,伴随我们一起冥想、呼吸。
反思和触动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是欧洲最大的一个国际纪录片节,今年已经是第17届了,意味着快20年了,这个舞台根本不曾有过中国人的身影,我们这次的出现对他们而言更像一个点缀,那感觉就好像是今天谈中国是另一种世界时髦似的。
其实人家压根就没带你玩过,在所谓真正的全球化游戏中,今天,我们在文化输出和文明分享上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但更糟糕的是我们根本都不知道!我们自己把自己关在一个狭长的黑管子当中,望着头顶上有限的泛着光亮的空间,还在无比的自鸣得意中呢,以为我们是天下第一!
在我们知道或者掌握很少信息量的时候,我们会自负的以为自己就是天下,以为我是世界坐标的原点,以为世界以我为半径为中心,很多事情只从自己出发,去考虑,去思维。。。
忽然当你把自己从脆弱的鸡蛋壳里,拧出来,换一个位置或者多走一步路,再去看原来的生活或者世界,你发现: 即使不是颠覆性的翻转,至少你会目睹从前你根本无法察觉的很多严重错位。空间纬度的改变会打破日益惯性的常态思维,换一个场景,跳出来,走走、看看,你忽然发现:坐标的原点在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第一次才真正明白它的含义。
外面另一个真实世界的存在让我知道:地球上人类生活的区域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我们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无论是外在的物化的东西,还是内在的精神层面、文明或者文化层面的,我们的祖先也许从前发出过很强的声音,用他们创造的璀璨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但今天,离开那个臆想的原点,回到那个我们该呆的角落,我已经强烈的感受到那种衰落。而且今天的我们对于这个所谓的全球或者地球,也更难看到会有新的或有价值的精神财富产生或者留下,过度的商业和物化,让这个民族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像人了,越来越远离人本了。
这种全国人民一个声音的大背景下,对于内容创作者是一种更大的挑战。今天我再去看中国纪录片的问题时,对于内容创作本身而言,我觉得最致命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基本功太差,知识结构、文化底蕴和技术掌握上,我们离要完美表达的那个东西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当然这样简单埋怨导演的见识短浅基本功薄弱其实丝毫于事无补,这趟法国之行,给我最大的清醒是:我们急于建设的应该是真正意义的制片体系和制片人。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制片人从哪里来?理想意义的制片人又在何方?
一个圆满意义的制片人,在我看来,应该是这样一个理想形象:
1,他不乏普世的仁爱之心,但是又在事情操作层面相当理性;他善于思考,但不可以只是沉湎于形而上的理想,他需要有创业、创新和奔跑的实务能力。
2, 他谙熟商业之道,但又不世俗不功利,而且对内容和艺术却有相当的敏感,有足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3, 他能读懂人心,善于与人沟通,同时又能享受做幕僚和观众的乐趣。
但是,这样一个有着高超的思考和操作能力的完美形象会在哪里呢?!
选题联想
看着那样多形式各异的好片子,我觉得大脑受刺激:纪录片的题材其实是多么的宽泛,我们的导演什么时候可以更贴近地面更贴近皮肤说些好玩的有趣的人话和故事呢?!
我们有那样多的事情可以做,那样多的题材可以去拍:
生育的故事和话题 中国人口这样多,真的是毛泽东的一个愚蠢政策导致的吗?!我觉得未必 比如采访83岁外婆 60岁的妈妈 还是35岁的女儿 每个人的生育观、生育感受以及生育故事一定是不一样的 同样年纪的女人 城里的和农村的又有怎样不一样的故事和命运呢?。。。。选择好对象,里面一定有辛酸 有痛苦 但一定也有快乐 有幸福 这快乐和幸福又是什么?
中国千人一面的城市 一样的高楼 一样的白色瓷砖 一样的兰色反光玻璃 一个的品种的草籽 一样高低的草坪。。。。。可以采访城市生活居民的感受 外来者的观感 还有设计者的本意和当下的态度 我们都不用去振臂高呼民族想象力这样的空洞词汇 各个让我们无法明辨地区差异的死板面孔足够让我们每个人无地自容:我们的生活是怎样的缺乏创意和想象力!
菜市场 城市是谁的城市 菜市场的商贩来自何方 他们有着怎样共同的辛酸和乐趣。。。在昆明的菜市场 度量单位是公斤 你要买一斤酸菜 卖的人会告诉你只需要买三两就够了。。。但在北京 度量单位却是10元 5元 什么东西都是 10元3斤 或者 5元2斤 你只打算要2斤东西的话 最后对方一定会卖给你比5元 10元更多的东西。。。一个城市和一个城市的不一样在这些细节中便一览无余
音乐在中国人生活中的位置 哪些人在听音乐 在透过什么方式听什么类型的音乐,我们在听中国的音乐,还是听外国的音乐,是古典的还是现代,我们透过何种渠道接触到各种类型的音乐,中国有无真正的乐迷,真正的乐迷“痴”到如何的一个状态 。。。。每一个小切面展开 都会有无数让制作人自己或观众意想不到的故事铺展开来
诗歌去了哪? 当下的中国社会有谁在关注诗歌?他们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关注诗歌?写诗的是谁?读诗的又是哪些人?他们又会在什么样的场合读诗?。。。诗歌在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中什么时候辉煌过,是怎样的辉煌?它又在什么时候陨落?它又是如何陨落到今天的缺失状态?
中国的雕塑 各个城市广场的雕塑出炉背后,早期爆发户庭院内维纳斯塑像,新式社区内雕塑的来龙去脉,798工厂内各类冠以艺术之名的雕塑。。。。还有西单广场和去十渡路上一个叫韩村的马路上那些塑料椰子树也算上的话,所有这些一一展开,中国人的群体审美的水平和个体审美的差异都一览无余了。
结婚证的故事 结婚证产生于何时?在每一个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有怎样的作用和功效?中国的结婚证生效范围?是咱们自己给自己生产的“合格证明书”还是在更远范围内也同样有效?在中国以外的地方中国结婚证产生过哪些啼笑皆非的故事?
介绍信的故事 介绍信产生于何时?为什么会有介绍信?最早产生此物的背景是什么?介绍信在多大范围内有效?在有效范围之外使用介绍信时出过哪些意想不到的故事?因介绍信出过的千奇百怪的笑话、缔笑姻缘的官司。。。。
户口的故事 中国为什么会有户口?户口制度起源于何时?一个没有户口的人在中国如何生活?因为户口普通中国人经历了怎样的悲欢离合?今天的户籍又有怎样的变异?这种变异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中国人到底怎么学英文 英文到底在中国人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一个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学英文?怎么学?一生要花多长时间去学?学习的障碍和误区到底在哪里?对于英文程度的测试,一个普通中国人究竟要经历多少个门槛才可以算作合格?全世界关于英文水平的认知到底有多少?。。。关于英文的学习和英文的考试在中国催生了多少个企业?这些企业为中国的“鸡的屁”增加了多少贡献。。。。。。。
中国老人的社交生活 中国的老年人在干什么,除了在大马路上扭秧歌以外?他们的社会公共生活到底在哪里?他们在跟谁一起生活?如何生活?他们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在眼花缭乱的世俗生活背后到底演绎着怎样的故事?。。。。
粉丝是谁?谁是粉丝? 粉丝到底是一群怎样的人?为什么会成为粉丝?各种粉丝用怎样的方式追逐他们内心的偶像?粉丝个人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他们如何生活?靠什么为生?他们如何面对周围的目光和质疑?他们在短暂狂欢之后又是如何返回到他们常态生活?
17岁孩子读什么? 在日益成人化的媒体社会中孩子们到底在消化怎样的精神食粮?他们是否还在读书?他们读怎样的文字?他们如何获得他们的信息渠道?许多过早来自成人社会的知识和信息对他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他们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谁在关心他们?又是以何种方式被关注?他们和成人社会有没有沟通?如何沟通?
中国人的周末如何度过? 除了KTV和郊区游 中国人还有哪些其他的周末的玩法?和谁一块玩 如何玩。。。。
中山公园何其多 中国有多少中山公园 怎么出来这样多中山公园 又是哪些人在中山公园里消磨时间 他们以什么的方式在公园里渡过 公园管理中问题有哪些 有多少是全国都一样的?同样的问题各个城市的解决方法是什么?。。。。
中国幼儿园孩子的接送 谁接 用什么工具接 什么时候接 什么时候送 一路上要闯多少关口。。。。。因为这种接送 有过多少尴尬 无奈 以及有趣 好玩的故事。。。
中国人的城市公交 公交线路 公交站牌 如何设置 每个城市都不一样 有多少民主路 中山大道。。。。
中国大学的门 中国大学到处都是门 正门 东门 南门 还有西门和小西门 这些门都建于何时?最老的大学大门在哪里?门口都站着谁 大学门口的小商贩都在卖什么?冰棍、文凭、图书。。。还有别的什么?
中国的广告牌 城市里的广告牌以商业的居多,称为户外广告 铁路旁边、城乡结合处还有农村的广告以及各种标语口号 谁写的 什么状态和背景下写上去的 写给谁看的。。。我觉得把它们罗列到一起,会非常有好玩和有意思。。。。。。。。。
郑琼 写于2006/09/03
DOC TALK其实是一个规模很小的纪录片大会,非常加拿大化,整个会议也就两天,一共才13个提案,全部来自加拿大本土的制作公司,买家也以加国为主,零星有二个来自美国电视台和相关机构,可能是因为他们靠得比较近的缘故
资料真的很少,去了一些英文的网站也是寥寥无几,看来规模真的不大
⑼ 中国影片参加国际电影节需要国家审批吗
不需要 例如前年的赵亮所拍摄的纪录片参加了威尼斯电影节 而此片在中国被禁止上映 又如颐和园 在戛纳还获了奖 但其中含有非常敏感的内容 导演回国后被禁止拍片10年 可见该片未经过审查
⑽ 各个国际电影节的评奖标准有什么不同
国际电影节:一般是由举办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向国际电影制作者联盟(ZUMM)登记后,分别列入各种等级。其中A级为最高级,以下1--11均为A级电影节,排名先后顺序如下:
1、法国·戛纳电影节(Festivai de Cannes) 最高奖项:金棕榈奖
又名坎城电影节或康城电影节。成立于1939年夏天,法国为了对抗当时受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控制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决定创办法国自己的国际电影节。1946年9月20日法国外交部,教育部,电影联合会支持,法国艺术行动协会创办。后由法国工业部和商业部共同组织。而其间因二次世界大战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财务因素等,曾断断续续进行数年,1969年后的影展活动服日渐稳定,以后每年5月10日至21日举行,为期2周,且增设了“导演双周”,到1971年后,市场交易就愈来愈热门了…
被选中参加电影节的导演和影片,都享有极大的荣誉。电影节越办越红火,成为最权威性的国际电影节之一。各国电影界人士以能在此夺冠为荣。
在短短双周之内,影展的活动分为了六个项目:“正式竞赛”、“导演双周”、“一种注视”、“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会外市场展”。有两组的评审委员分别评审长片和短片,“正式竞赛”的部分由各国电影文化界人士组成,其人选都是颇有声望的导演、演员、编剧、影评人、配乐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担任主席,然而,主席常会影响到大奖评审的客观性,所以,最近几年常遭人诟病。另外,在非竞赛的部分,主要则是提拔新人,以及让杰出的非商业影片有机会公开映演,且“导演双周”及“一种注视”几乎已发掘了不少有潜力或已成功的导演。
有关奖项部分,则分为“金棕榈奖”、“评委会特别奖”,第一个奖属于大奖,算是最佳影片,象征了导演的最高荣誉,第二个奖常选一到三部优良作品颁发,另外则有一些名目不少的个人奖,如:“最佳导演奖”、“最佳演技奖”、“国际青年批评家奖”等不一。竞赛部分通常从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为开幕或闭幕的影片,不参与竞赛。
我国故事片《菊豆》、《霸王别姬》、《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荆轲刺秦王》等都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过奖项。
官方网站: http://www.festival-cannes.com/
==============================================
2、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Internationalen Filmfestspiele Berlin) 最高奖项:金熊奖
原名“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欧洲第一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尔弗莱德·鲍尔发起筹划,得到了当时的联邦德国政府和电影界的支持和帮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举行第一届,自东、西德统一后,改名“柏林国际电影节”。
柏林电影节对东西方电影的对话、交流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主奖有"金熊奖"和"银熊奖"。"金熊奖"授予最佳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银熊奖"授予最佳导演、男女演员、编剧、音乐、摄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别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还有国际评论奖、评委会特别奖等。80年代,每年30~4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放映影片200~300部。电影节每年举行一次。1978年起,为了和法国的戛纳国际电影节竞争,提前至每年2月7日至18日举行,为期两周。
柏林国际电影节于1951年在美国或者从更宽泛意义上说在三个西方盟国的倡议下创立。这以后的十年内,电影节已经确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玛·伯格曼、萨蒂亚吉特·雷伊、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安东尼奥尼、罗曼·波兰斯基和法国"新浪潮"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克洛德·夏布罗尔都以他们的影片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巨大的国际性的成功。
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了一个明显的停滞时期。1971年,在传统的影片竞赛之外创立了新电影国际论坛。1974年,电影节上出现了第一部苏联影片,一年后,东德影片也加入进来。政治气候发生了变化,西德和东德签署了条约。从此,柏林电影节把自己重新定位为国际电影生产的一面镜子,使电影节在东西方之间的汇合与调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国际电影节已与戛纳、威尼斯等电影节一道成为最主要的国际电影节。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吸引了大量观众,而且还吸引了许多电影制作人。超过60个国家的报纸、杂志、互联网、电台、电视台的将近3000名新闻记者蜂拥而来,每年仅公开的电影放映就吸引了超过35万宾客。
柏林电影节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围电影参与的竞赛单元,在竞赛结束,由国际性的评委会颁发电影节主要奖项。
柏林电影节"发现"了一大批电影导演,如今他们的地位已经写进了电影史。柏林国际电影节的获奖者包括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安东尼奥尼、让-吕克·戈达尔、英格玛·伯格曼、西德尼·吕美特、克洛德·夏布罗尔、罗曼·波兰斯基、萨蒂亚吉特·雷伊、卡洛斯·绍拉、李安、张艺谋、罗伯特·阿尔特曼、约翰·卡萨维茨和其他许多人。
我国影片《红高粱》、《香魂女》、《我的父亲母亲》在柏林电影节上拿过大奖。巩俐还被邀请担任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官方网站:http://www.berlinale.de/
==============================================
3、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最高奖项:金狮奖
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号称“国际电影节之父”。1932年8月6日在意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创办。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电影艺术水平。1934年举办第2届后每年8月底至9月初举行一次,为期两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度停办。大战结束后于1946年恢复举行。1932年至1942年,奖项分为最佳故事片、纪录片、短片、意大利影片、外国影片,以及最佳导演、编剧、男女演员、摄影、音乐等奖。此外,还有特别奖、综合奖、“墨索里尼杯”、“双年节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设“圣马克金狮奖”、“圣马克银狮奖”、“圣马克铜狮奖”等。
威尼斯国际电影设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电影节,它始办于1932年,被誉为"国际电影节之父",参加该电影节第一届活动的只有几个国家,二十几部影片参赛。意大利政府拨款资助,还专门为电影节建造了电影宫,所以规模逐渐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意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评奖活动附上法西斯色彩,让德国和意大利的影片频频得奖,引起英、美、法等国家电影界的强烈不满。反法西斯国家的电影工作者纷纷拒绝参赛。电影节不得不停办。直到1946年才恢复。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和其它大型国际电影节一样,都有自己的宗旨:奖励世界各地有价值的、有创造性的、并且适合进行国际发行放映的优秀影片,促进世界各地电影工作者之间的交往和合作,并为发展电影贸易提供方便。同时根据形势的不同,每届还提出不同的口号。
威尼斯电影节设立的奖项很多,有"圣马克金狮奖"、"圣马克银狮奖"、"圣马克铜狮奖"、意大利电影评论家奖、国际电影评论家奖、国际天主教组织奖、国际电影新闻协会奖、记录片奖,等等。评奖之前要组成有权威性的评审委员会,我国导演谢晋、陈凯歌都当过评委。
我国从1971年开始,多次选送影片参加该电影节的活动,自八十年代以来频频在威尼斯得奖,故事片《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阳光灿烂的日子》都在该电影节拿过大奖。
官方网站: http://www.labiennale.org/en/
==============================================
4、 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San Sebast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最高奖项:金贝壳奖
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1953年创办,系西班牙举办的最早、也是最大的国际电影节,素有“西班牙国际电影节王后”之称。电影节得到西班牙政府有关部门及一些企业和私人的支持、赞助,并得到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联合会的承认。凡未参加过其他国际电影节的各国影片,不受数量限制,经电影节主席及选片委员会审定批准后,都可参加电影节的比赛或会外放映。电影节每年一次,历来在9月举行,1961年至1972年改在6月或7月举行,1973年又恢复在9月21日至30日举行,为期10天左右地点在海滨地市圣塞巴斯蒂安。
该电影节开始两届只有西班牙语电影参展,以后影响逐渐扩大,现已成为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主要目的是支持世界各国电影界人士进行合作,以促进世界电影艺术和电影事业的发展。电影节规定,凡参赛或参展影片都要打上西班牙字幕,并经电影节主席及选片委员会批准。1959年至1979年间正式评奖,奖项设正式奖和非正式奖二种。正式奖以“贝壳”命名,分金贝壳奖(大奖)、银贝壳;非正式奖有雅典娜奖、西班牙旅馆奖、堂吉诃德奖、1959年有“珍珠奖”。分别授予最佳故事片、纪录片、短片、导演、男女演员、摄影等。此外,还有评委会特别奖、国际评论奖,圣塞巴斯蒂安城市奖等。
官方网站:http://www.sansebastianfestival.com/
==============================================
5、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最高奖项:为东京大奖
始于1985年的东京国际电影节(T.I.F.F)是当今世界9大A级电影节之一。届电影节于1985年5月31日由东京国际映像文化振兴会和东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主办。电影节定于每年10月28日至11月5日举行。 旨在发掘新人和奖励青年导演,要求正式参赛片导演的作品不能超过三部。因而入围导演多为新生代影人。已是一个获得国际电影节联盟承认,和夏纳、威尼斯等着名电影节齐名的、亚洲最大的电影节。
它起步较晚,但是由于财大气粗的日本财团和政府的资助,电影节的经费富足,所以规模大,起点高。每两年举行一届,活动内容丰富,仅电影节大赛就有二种:国际电影节大赛和青年导演作品大赛。国际电影大赛设:电影节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女演员等。而表年导演作品奖设:金樱花奖、银樱花奖、铜樱花奖。获此三奖同时还颁发巨额奖金。由于奖金丰厚,青年导演作品大赛更具吸引力。但此项大奖规定,凡参加比赛的导演年龄要在三十五周岁以下,作品不满五部。所以青年作品大赛在发掘青年导演人才方面,作出了贡献。
该电影节已是一个获得国际电影节联盟承认,和夏纳、威尼斯等着名电影节齐名的、亚洲最大的电影节。从1992年起改为每年举办一次。
我国故事片《老井》获得第2届(1987年)电影节大奖和“东京都知事奖”及最佳男演员奖(张艺谋);《过年》获第4届(1991年)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及最佳女演员奖(赵丽蓉)。
官方网站: http://www.tiff-jp.net/
==============================================
6、俄罗斯·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Moscow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最高奖项:圣·乔治奖
创办于1959年,每年7月16日至29日举行,由前苏联电影委员会和前苏联电影工作者协会联合举办。电影节的口号是:“为了电影艺术的人道主义,为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和平与友谊!”
该电影节是俄罗斯(前苏联)最大的国际电影节,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两年一次,1999年起改为一年一届,原定7月举行。1979年为了纪念苏联电影事业诞生60周年,改为8月举行,为期两周左右,地点在莫斯科市。
电影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放映具有艺术价值和思想内容的影片,促进各国电影工作者交流经验和相互合作。主要活动项目有:①由 3个评委会分别对故事片、儿童片、短片进行评奖;②举行会外映出和专场映出;③分别召开各种专题讨论会;④举办回顾展;⑤开设电影市场。最高奖名称为“圣·乔治奖”,靠政府拨款。
该电影节向来是规模大,参加国多,而且东西方客人并重,亚非拉国家也很踊跃,七十至八十年代,常有一百多个国家,五百至六百多部电影参展或参赛。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
故事片奖项原来分为大奖、金质奖、银质奖三种。1969年起取消大奖,相应增加金质奖和银质奖的数量。以上奖项授予最佳故事片、儿童片、短片。此外,还有最佳导演奖、男女演员奖、评委会特别奖、荣誉奖、纪念奖等。
官方网站: http://www.miff.ru/
==============================================
7、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Karlovy Var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最高奖项:水晶地球仪/水晶球奖
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由捷克斯洛伐克电影部主办。是该国举办的第一个国际电影节,也是世界上最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 。1946年(第一届)至1949年(第四届)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马里安温泉举行,现在已经成为了整个中欧以及东欧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盛事。
从1950年(第五届)起在疗养胜地卡罗维·发利举行 。从1946年创办至1958年, 除1953年和1955年没有举行外,每年6 、7月间举行,为期两周 。1959年起同苏联创办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交替举行, 改为两年一次。该电影节从1948年起正式授奖,最高奖品为“水晶地球仪”(分为大奖和主要奖),并附设有评委会特别奖、“利迪策玫瑰奖”。此外还有导演奖、男女演员奖、编剧奖、摄影奖、荣誉奖、世界进步奖、为新人斗争奖、自由斗争奖,国际友谊奖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影片于1950年便参加了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并屡屡在电影节上获奖。如故事片《中华儿女》、《祝福》、《聂耳》、《女大学生宿舍》、《芙蓉镇》等等。可以说,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是我国影片历来所参加过的国际电影节中获奖最多的。
官方网站: http://www.iffkv.cz/
==============================================
8、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 Cair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最高奖项:金字塔奖
创办于1976年,每年11月7日至18日,由埃及政府、电影家和评论家协会主办,是目前为止非洲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电影节。
该电影节每年一届,原为非竞赛电影节,是世界上三大非竞赛电影节之一,从1991年起增加了竞赛单元。
该电影节的宗旨是:发展世界电影事业,促进各国之间的互相了解和经验交流。它规定,凡是不带政治色彩的纯艺术性的故事片、纪录片、短片均可参展、参赛。电影节设立的奖项以古埃及阿米诺菲斯国王的王后娜妃蒂命名,娜妃蒂以美貌着称,开罗博物馆里至今仍保存着她的塑像。设大奖“娜妃蒂之金像奖”授予最挂故事片、最佳纪录片和最佳短片,“娜妃蒂之银像奖”授予最佳导演、最佳男女演员,“娜妃蒂之铜像奖”授予有特殊价值的影片。
此金奖为大奖,授予最佳故事片、最佳短片。最近开罗又把大奖改为金字塔金像奖。金字塔银像奖分别授予最佳导演、最佳男女演员等。
官方网站: http://www.cairofilmfest.com/
==============================================
9、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最高奖项:金爵奖
创办于1993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次年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的认证,被归于A类即非专门类竞赛型电影节。至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举办了7届。
每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最高荣誉“金爵奖”的8个奖项,都是由来自世界各国的国际评委评审产生的。Oshima,Oliver Stone,Alan Parker,Assayas,IM Kwon-taek等都曾经担任过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国际评委。为了鼓励亚洲新人创作、为亚洲电影向世界的扩张搭建平台,电影节于2004年在金爵国际电影论坛下,设立了亚洲新人奖,并资金重奖亚洲电影新人。
上海国际电影节是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国际制片人协会同意的中国唯一的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由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承办。当时国家广电总局将中国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定在上海还有很深的涵义: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在相当长的一段岁月里,它几乎就是中国电影的代名词。上海文化为中国的民族电影工业带来了最初的繁华;上海,曾经为中国电影长廊奉献了最丰富的影像。上海国际电影节可以说是上海这个城市对电影情结的一个还愿。
根据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的章程,每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由四个主要活动组成:“金爵奖”国际影片评选、国际影片展映,国际电影交易市场以及金爵国际电影论坛暨“亚洲新人奖”评选。
这是尚没有完全开放的中国电影市场每年度惟一的一次世界影片集萃,因此,每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对上海及周边城市的观众无疑是一次期待已久的电影朝圣,创办至今,已经有150多万人次融入这个中国重要的电影活动中。现在,每年六月期间九天的电影节已然成为上海文化生活一个重要的景观。
上海国际电影节是目前唯一中国尚可称得上电影节的,每两年举行一次。对于热爱电影的人是一次难得的观影机会。如何更加国际化,减少非电影因素对电影节的影响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电影节的主要活动项目有:(1)进行故事片比赛;(2)组织会外放映;(3)举办各种专题电影展览;(4)召开艺术研讨会;(5)举办影片交易活动等。设“金爵奖”为最高奖项。上海国际电影节始办于1993年10月,每两年一届。电影节宗旨是:增进各国、各地区电影界人士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世界电影艺术的繁荣。从第5届(2001年)起改为每年举办一届。
官方网站: http://www.siff.com/
==============================================
10、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Montreal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最高奖项:美洲大奖
创办于1977年,由加拿大政府、魁北克省政府、蒙特利尔市政府大力支持及一些私人企业的资助举办的次年起改为比赛性。。每年8月25日至9月4日,该电影节从第2届起举行评奖活动,故事片设美洲大奖、男女演员奖、评委会特别奖;短片设蒙特利尔大奖、评委会特别奖。
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于每年8月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举行。主办者希望从电影中看世界,所以称谓“世界电影节”。此电影节的活动有很多。主要目的是鼓励各国影坛人士间的往来,促进各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并使蒙特利尔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场地。主要活动有:故事片和短片比赛、故事片和短片会外映出、每届举办一个国家影片的专场映出、专业人员的观摩性映出、本国影片专场映出、美洲影片专场映出、表彰新老电影工作者大会、举办回顾展、召开研讨会、开办国际电影市场、广泛开展宣传活动。
蒙特利尔电影节地处加拿大法语区,是艺术电影的又一集散地,同时也是中国电影重要的海外展示场所. 有故事片和短片的比赛;而且奖项名目繁多,但每一届实际评出颁奖的项目不多。电影节每年对本国参赛的影片都要颁发“国际电影评论奖”。
1995年为了纪念世界电影诞生一百周年,该电影节邀请全世界最具影响的一批影评人评出本世纪世界十大最具成就的电影导演给予表彰,举行表彰大会,在这十名导演中我国着名导演张艺谋名列第七,也是亚洲唯一获此殊荣的电影导演。
在第7届(1983年)电影节上,我国和日本合拍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夺得“最佳故事片”大奖。
官方网站: http://www.ffm-montreal.org/
===============================================
11、阿根廷·马塔布拉塔国际电影节 最高奖项:金树商陆奖
创办于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举行。
官方网站: http://www.mardelplatafilmfest.com/
==============================================
说明:
九大世界A级国际电影节:除了西班牙的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和阿根廷的马塔布拉塔国际电影节以外的其它9个世界A级国际电影节合称为世界9大A级国际电影节。
五大国际电影节:法国戛纳电影节、德国的柏林电影节、意大利的威尼斯电影节、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电影节以及捷克的卡罗维发利电影节是国际电影联合会确定的国际五大电影节。
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在世界A级国际电影节中排名前三的法国戛纳电影节,德国柏林电影节和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合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在众多的电影节中,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有着最为深远的影响。无论是金棕榈奖,金熊奖还是金狮奖,其权威性、艺术性、科学性,都足以媲美奥斯卡金像奖。
==============================================
无聊老生搜集整理编辑,谢绝复制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