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明说电影院不放好电影
1. 大家对黑泽明电影的看法
现在看起来也非常好看。有些故事感觉像寓言,还有观念也是很超前。
举个非常小的例子《乱》里面,老将军教导三个儿子用了一支弓箭折的段,一把弓箭折不断的例子。其中一个儿子马上以行动表示,这个例子的老套陈腐和不合时宜,最后证明这个儿子说的是对的。
今年的《赤壁》周瑜重新把这个故事弄成稻草版,夸夸其谈。
除了敬佩黑泽明他老人家,我无话可说。
2. 一提到日本电影就要说黑泽明,这是为什么
黑泽明在全世界享誉盛名黑泽明是世界上最着名的导演之一,为日本电影在世界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东方导演始终是用西方的手法讲东方的故事,实际上并不纯正。
就我个人习惯而言,看黑泽明的电影更像是看一本书,且是一本相当沉重的书。你不能一开始就盯着细枝末节,要先把握它的总体轮廓,理顺了再来细品细枝末节。不得不说,黑泽明的电影非常丰满,光总体轮廓已经足以令人震撼,像《七武士》的农民的胜利,《乱》的莎士比亚式悲剧。细枝末节更是多不胜数,节奏、镜头、配乐、服饰、色彩、对白都非常考究。
3. 黑泽明的主要电影有哪些(可以说些风格)
《恶汉甜梦》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x4qyWq8OEYGi4qGONKhbug
《恶汉甜梦》是由日本东宝映画、黑泽明工作室制作的151分钟惊悚影片。该片由黑泽明执导,三船敏郎、森雅之、香川京子、三桥达也、志村乔等主演,于1960年10月1日在日本上映。该片讲述了一个年轻人为父报仇,隐藏身份与老板跛脚的女儿结婚。完美的计划却因为他爱上新娘而有了扣人心弦的转变,恶人却始终高枕无忧。
这部惊险报仇片剧情复杂,线索纵横交错,黑泽明通过一宗贿赂事件,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官商界的黑暗,对人性的丑恶一面刻划得入木三分。在构图方面,黑泽明控制得更完美无瑕,通道、楼梯、房间的排列、镜的摆设,以至瓦砾堆的空间布置,都拍得均整有致,计算得惊人地准确。
4. 黑泽明的电影好看在哪里有哪些特点
黑泽明的导演手法非常简练,视觉形象十分生动,动作性弱,节奏缓慢,蒙太奇技干净利落。他的影片大多采用对称手法,主题上深刻揭示人性与灵魂的冲突与撞击。虽然描写的是日本民族的现实与历史,但主旨终究是探寻人类亘古以来无法回避的本质问题:良知,动乱,伪善,伦理,贪婪,恐惧,卑微等。他经常使用长镜头,全景式的表现手法,画面色彩浓郁清澈,构图极富东方绘画神韵。片中人物的命运扑朔迷离,极富西方戏剧风格。一般都会出现一个看似微不足道或地位卑微的小人物,却常常有惊人之语暗示影片的结局和主题。男主人公都带有强烈的两面性,心地善良的人往往面目丑陋,行为粗鲁;而自诩为英雄的人实际上是意志薄弱,不谙世事的蠢货;处于从属地位的女性角色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950年黑泽明导演的作品《罗生门》举世闻名,影片独特的思维和表现技巧所构成的影像,让西欧的影坛叹为观止。五个凶杀案的当事人和见证人,说出了五个不同的结局,究竟谁说得对?事情的本来面目又是怎样的呢?影片描写了人心灵深处奇异复杂的阴影,尖锐地剖析了人性最深奥的部位并公之于众。错综复杂的蒙太奇手法展示出人彷徨于心灵的丛林之中的困惑。《罗生门》描绘了人那种与生俱来的虚伪本质的罪孽图画,揭示了人难以更改的本性:人即便到了死的时候,也是不会放弃虚伪和伪装的。 1954年,黑泽明拍摄的《七武士》被称为日本娱乐片的顶峰之作。他从未忘记对社会的愤恨以及对弱者的同情,其正义感和道义上的斗争仍坚持不懈。影片描写身处古代乱世的村民委托七个流浪的武士剿灭山贼,黑泽明以超人的导演技巧,用千军万马的气势来展现七武士与山贼的博杀,黑白影像突凸了生存的险恶和人性的坚韧勇敢。 从1958年后,日本电影从顶峰一落千丈,为摆脱困境,黑泽明的电影趋向娱乐性,艺术性有所削弱。进入80年代,他拍出了一部在日本影史上制作规模最大,震撼世界影坛的巨制《影子武士》,惊险的传奇故事,辽远恢宏撼天动地的战争场面,让人叹为观止;加之日本民族传统戏剧表演技巧辅以诗化语言,激情典雅,韵味悠长。 1985年,又一部纯粹的黑泽明电影《乱》问世,影片改编自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被一贯挑剔而刻薄的西方影评家称为‘最优秀、最准确地表现了莎士比亚原作精神的影片’,其要探讨的主题是:人类动乱的根源来自于人本身。黑泽明采用很多大场面和长镜头,让世界的纷争,人心的涣散,个人命运的不可知,在摄影机的凝视中缓缓走过,仔细精微的透视着历史烽烟中的世情和人心。 电影天皇黑泽明在其电影中,以其恢宏的气势,浓郁的色彩,针锋相对的对峙与冲突,别具一格的影像造型,向观众展示了人生的痛楚、疯狂、欲望、毁灭、欢乐、解脱、温情、迷惘等种种的景象,深刻无情的解剖和展示了人类灵魂。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他精湛的导演语言。电影,究其本质便是镜头的影像。黑泽明电影的魅力和魂魄更是蕴藏于他那精心推敲设计的镜头影像中。黑泽明有着很深的绘画功底,在电影开拍前,他也总是将自己对未来影片镜头的想象亲自画出来。反复推敲镜头画面的色彩、光线、人物安排、构图和气氛。他的许多导演的技巧也体现在这些精心设计的镜头造型中。 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下黑泽明电影造型中的导演艺术: (一)对峙冲突场面的造型与构图 在黑泽明的电影中,许多时候人物有着针锋相对的激烈冲突。于是在他的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物激烈对峙的情景。黑泽明对这些场面做出了张力十足的精彩处理,这种张力来自于他对镜头构图和场景造型的富有诗意的使用。 (二)天气的美学 在黑泽明的电影中,天气是个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营造和烘托了影片的气氛,而且也象征了人物的内心。黑泽明说,他要么喜欢烈日炎炎,要么便是风雨交加。的确,在黑泽明的影片中,晴天白日的时候真不多见。但狂风、闪电、迷雾、焦躁的烈日,不仅营造了影片的氛围与基调,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人生处境的象征。 (三)环境与象征 黑泽明的电影无情的展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种种姿态,可以说,一切都围绕人物及其内心的景象。影片中人物活动的的场景环境,也成为剧中人物内心景象的象征。 《罗生门》中,滂沱大雨下破烂不堪的高大的罗生门,正如黑泽明对人生美好的幻想已经残破灰暗、悲观失望的内心。农夫将罗生门上的木头一块块的劈下来烤火,正如最后残留的一丝对真与善的幻想也将被剥落剔除。 (四) 平面化的镜头画面与日本传统绘画 在黑泽明的多部电影中,他都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追求相对平面化的绘画风格的镜头画面。黑泽明通过以下手法来处理这种日本绘画风格的镜头,如淡化光影,人物在镜头画面中的构图,简化人物背景以及摄影机的平视。 (五)人物造型与戏剧 在黑泽明的影片中,有着强烈的日本传统戏剧——能剧的影响。戏剧对其电影的影响,更体现在人物造型上。黑泽明电影中的人物不是指一个个体的人,而是人性的一个个符号。他们代表的是人性中的某个方面,这些角色性格都极其单一,而不是像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那样性格复杂。因为他们仅仅是人性的某一面的符号,某一种类型。在影片的服装上,黑泽明也借鉴了戏剧服装的浓墨重彩的风格,异常华丽。 (六)场景空间造型与镜头画面风格 黑泽明电影的镜头画面造型具有强烈的日本民族艺术风格。除了上述的黑泽明对镜头画面作出的平面化处理外,影片场景的造型结构也使镜头画面的构图形成了强烈的日本民族造型特色。 (七)《红胡子》中的阴影 《红胡子》是一部具有强烈光影效果的黑白片,场景是一所收容贫困病危病人的小医疗所。强烈的光影常使人物巨大的影子晃动在墙上,死亡与苦难的气息扑面而来。 (八)表演中的雕塑 黑泽明的电影重视造型,不仅在于画面镜头的造型,他在表演中也追求一种造型感。 以上仅仅是从电影造型的角度,谈了大师黑泽明的电影导演艺术,而这仅仅是他导演艺术的一部分。大师作品最重要的更在于他对人类命运的忧虑及对理想人格的深思。
5. 黑泽明有哪些非常有名的电影值得看,来推荐
世界十大杰出导演之一《黑泽明系列作品》
1、《姿三四郎》1943年
《姿三四郎》,黑泽明第一部导演作品,旋即一鸣惊人。影片通过一名好勇斗狠的青年如何成长为一名柔道武术家为主线,反映了1880年日本明治时期柔术与柔道之争。黑泽明是一位地道的男性艺术家,他通过武士艺术来表现日本民族的品格,姿三四郎身上体现的尽职、勇敢、正直、献身精神、人道主义及粗犷的斗争正是浓烈的黑氏风格的完美体现。影片不仅以幽默的乐天情绪、区别于旧式日本武片风格的影像,更开创了日本电影史上的新型娱乐时期,其中五场以不同节奏表现柔道比赛的场面,更说明了黑氏画面处理方面的登峰造极。
2、《踏虎尾》1945年
《踏虎尾》算不算黑泽明时间最短的电影,一个小时的长度浓缩着黑泽明标准的叙事风格,这部拍摄于1945年的电影局限于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所限,并没有太多电影技法上的突破,太多棚景的使用使影片有了舞台剧的高压表现手段。在影片开始的字幕中黑氏交替了事件的起因、发展及悬念。正如其中一句话:可惜猜忌之心乃人之本性,正是这样一个黑氏惯用的研究人类两面性的主题使《踏虎尾》得以延伸。黑泽明早期作品大都在题材上描写本民族的现实与历史,影片大多数采用对称手法,主题上深刻揭示人性与灵魂的冲突与撞击。这部《踏虎尾》就是此类代表作品。
3、《姿三四郎续集》1945年
因为《姿三四郎》的非凡成就及深远影响,黑泽明在二年后又拍了此片的续集,这也是黑泽明一生中唯一为一部影片做续。本片继续上集的故事,将一段寻仇故事表现的别有风味。特别对反派角色的描述刻画出了有血有肉的另一面。本片依旧是表现武士和男性阳刚美的通道,黑氏早期的风格特色就是强烈的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的对撞,而这一切又都包涵在导演略带诙谐的手段中融化的格外有味道。《姿三四郎》二集虽不能代表黑氏的最高水准,但一鸣惊人的创作手段为日本影坛一扫平庸之气。
4、《无悔的青春》1946年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黑泽明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影片根据战时一则真实事件改编,表现出混乱的社会下人类精神家园的萎缩,也表明了黑氏对战争及法西斯主义的立场及态度。黑氏暂时抛开他狂热的武士风格,却又巧妙地在这出女性电影中注入武士道精神,她受尽世间唾骂和凌辱仍倔强的表示:我对青春无悔的女主角具备了黑氏一贯的阳刚气质。这类影片相似国产片《江姐》般的励志类型,但黑泽明以忘我的投入及感同身受的细腻把一个经过战争混乱后,终于找到自我,忠于自己意志的新时代女性表现的可歌可泣,摆脱了说教成份,令人看来如鲠在喉。
5、《美好星期天》1947年
这是黑泽明难得的一部写意之作,它对日本战后颓废的现状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本片以黑氏一贯的流畅与乐天精神;把一对年轻却充满忧愁的恋人在星期天怎样把种种烦恼抛诸脑后的经过刻画的充满激情及东方美。男主角向情人求爱一场,表现出黑氏浪漫主义的心态,令人看到心猿意马,而一对小情人在废墟中幻想未来经营小餐馆的场面,在叫人心往神怡之余也透露出黑氏寓意深长的希望。另外,此部影片也是日本电影中第一部直接反映出年轻人对性的感受的作品。
6、《罗生门》1950年
五个凶杀的当事人与见证人,说出了五个不同的结局,究竟辩说的对,事情的本来面目又是怎样?影片描写了人心深处奇异复杂的阴影,尖锐地剖析了人类最深奥的部分并公之于众。错综复杂的光与影的蒙太奇手法展示出人类那种与生俱来的虚伪本质和罪孽图画,构示了人难以更改的本性:人即使到了死的时候,也是不会放弃虚伪和掩饰的。
7、《留芳颂》1952年
8、《七武士》1954年
等,好多都不错,值得一看!
6. 黑泽明电影有何特点
每一部都深刻挖掘出人的本性。
黑泽明的电影不像别的导演,他的每一部电影都有内涵所在。比如《罗生门》,讲的人性虚伪的一面,为了面子,死人都肯向着有利于自己的一面说。
黑泽明将人的本性演绎的淋漓尽致,他喜欢的作家是妥思妥耶夫,根据妥思妥耶夫的《罪与罚》改变的电影《丑闻》,也是表现了灵魂深处的一面。
黑泽明与其他表现人性的导演不同的是,无论多么丑恶的人性,他都要将其尽力漂白,去找出本属于丑恶灵魂善良的那一面。
这是我的理解。呵呵
7. 黑泽明是日本人吧,他对电影事业有什么贡献
老黑是日本影片巨匠,功夫片发家,后来打通历史题材等气脉,作品无数兼拿奖无数,随便都能搜到。这个不想重复了。
俺的观点是,他的风格突破了传统的日本小家子气,有一定的国际性,比如拿了莎剧题材《蜘蛛巢城》《乱》来同时讨好东西方,因此有了世界级地位。
至于其影像风格及影响,俺能想到的是徐老怪、老谋子等对他观摩、借枪的片子估计不少。
8. 黑泽明在电影界电影史上是什么地位
弗朗西斯·科波拉,乔治·卢卡斯到日本探班《影武者》拍摄现场时和黑泽明的合影,这两个举世闻名的大导演其实也是黑泽明的脑残粉,这两货同时还是黑泽明电影《影武者》的制片人。再比如1985年,是他们两个老粉丝——史蒂夫·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赞助黑泽明拍摄了《乱》并获得奥斯卡,虽然不过《乱》在日本国内反响很差,但依然挡不住得奖的步伐。最后咱们来看看一张合照,在众多世界名导合照中,看看这个座次,你说黑泽明在世界影史什么地位?所以这也是为什么黑泽明总是会被拿来和库布里克比较的原因,他的电影仿佛就没有不好看的,没有不经典的。
9. 黑泽明的电影伟大在哪里
首先我们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一下黑泽明导演的电影,黑泽明导演喜欢使用简练的手法来叙述故事情节,叙述方法简练不代表个性不鲜明,他所塑造的视觉形象都是十分生动的。但是电影的节奏比较缓慢,动作性也比较弱,他想要更为深沉吐出的是关于人性方面的思考。
从主角的个性上来说,男主人公通常都带有非常强烈的两面性格。例如半个世纪以前,黑泽明导演先生的作品,罗生门,举世闻名,依靠的电影中,他独特的思维以及特有的表现技巧,所构成的影像,让整个西欧影坛,为之叹为观止。
很少有电影导演敢深层次的,毫无掩饰的,展现出赤裸裸的人格,但是罗生门做到了,人难改的就是本性,罗生门中描绘的人与生俱来的那种虚伪的本质,那副罪恶的图案,人即使到了要死的时候,也是不会放弃伪装和虚伪的。至今依然是一把利刃,插在人类扪心自问的面具上。
10. 谁能给我一个关于黑泽明本人的“读后感”啊在线等
“电影天皇”:身高1.81米的黑泽明,拥有当时日本人少有的高大体格,据说事事要求完美的他,扯着嗓子大吼的声音经常把工作人员吓得浑身打颤。在拍摄《战国英豪》时,他为了拍一个满意的天晴镜头,足足等了100天;拍《天国与地狱》时,他发现有一栋民宅的二楼阻挡了他拍摄演员从新干线丢出现金的镜头,硬是把该民宅的二楼给拆了。在拍摄现场,他绝对是“大权在握,唯我独尊”,就因为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执着而强横的态度,他被台前幕后的合作者称为片场上的“天皇”。黑泽明曾说:“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改造日本,成为总理大臣,日本的政治水平是最低的。”
悲剧感:自信和强硬贯穿黑泽明的艺术生涯,但同时,孤独和疯狂也在他的人生和作品中时常出现。
令人敬畏的大自然
黑泽明的少年时代曾有过一次可怕的经历——关东大地震,13岁的黑泽明作为幸存者站在漂满尸体的隅田川岸上,认识到“自然界异乎寻常的力量”。因此,自然肆虐成为以后许多黑泽明影片的主题。他的影片大量使用自然景色和气候现象,仿佛威力无穷的大自然也成为表现影片主题的主要形象。如《蜘蛛巢城》中的“蛛脚森林”被黑泽明人格化了。有时,这种肆虐的自然还起到烘托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在《[[乱]》中,随着秀虎父子之间由分裂、对立终致骨肉相残的情节发展,影片向我们展现了一系列预兆吉凶的云:影片开头“浓云漫卷,奔涌不已……远处已出现雷雨的征兆,远远传来雷声”的画面,预示着将有不寻常的事件发生;当秀虎将大权交与太郎、又赶走真心爱他的三郎时,“暮云将掩落日,残阳如血,甚至使人感到是不祥的预兆”;而当惨剧终于发生时,“黑云象条吞噬人的龙一般扑来。然而转瞬之间那黑云被撕成碎片,翻滚与狂奔。大颗的雨点打来,电闪雷鸣。”这一组浓淡不同、变幻莫测而又极富隐喻色彩的云,同明暗交错的阳光及辽阔而沉寂、荒凉而寥落的草原一起,构成一种上苍也在俯视这幕人间惨剧的效果。这种雄浑苍劲的质朴的美“同企图用单纯线条的力量表现超自然的伟大力量的某种日本美术传统,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可悲的人性
在日本黑泽明被指责过分地迎合国际观众,以及过多地将日本社会暴露给西方。他的片子深刻地刻画出人性的弱点、残酷甚至狰狞(虽然在不多的场合下也偶尔显露一下人性的光辉)。《七武士》结局处山岗上四座武士坟上的寒冷刀光,游荡耳边的悲伧乐曲,以及残存武士那句富有禅意的“胜利是那些农民的,我们又失败了”,无不折射出导演对于日本民族独特性的感悟。黑泽明的片子充斥着欲望的张力,其中的人物往往被内心中无法了解的疯狂所驱使并毁灭,表现敏感而激烈。爱欲、性欲、权力、征服、倾慕、羞耻、惊诧、恐惧、绝望等微妙、敏感、颤动不安的主观情绪得到无休止地放大,最后又全部归结为破坏和毁灭。 残酷的境遇:黑泽明式的战争,人物不多,武器简陋,场景粗糙,但却是关乎道义,关乎生死存亡的残酷战争。黑泽明的电影没有喜剧。即使某些影片中出现了个别喜剧人物(如《七武士》中的菊千代),但基本上也是以悲剧收场,或者根本上无损于影片的悲剧基调。
孤独的英雄:人物完全按照自我的意志行事,可以为之抛却生死。他们往往是孤独的,有近乎顽固的理想信念的支撑。武士为自己的名节,农夫为自己的财产,女人为自己的欲望。他们往往是一个人对抗整个世界,但他们并不畏惧,因为无论战胜或战败,还是既战胜又失败,都无损于其人性意义上的惊人的完整、优雅和崇高。
悲观者:黑泽明本人就是个悲观者,61岁时企图自杀,用刮胡刀片在全身割下21处伤口,倒在自家的浴缸里,对于自杀的原因,黑泽明本人保持沉默。一般认为是导演生涯受到挫折。还有人认为是他的家族有自杀的遗传因子,他的哥哥就是死于自杀。
个人决断下的人道主义
“何为英雄?”与“英雄的出路”成为黑泽明电影的基本命题。从1943年黑泽明拍出第一部重要电影《姿三四郎》,到1965年拍出《红胡子》,这二十年多间,黑泽明都将英雄定义集中于“个人决断下的人道主义”。黑泽明爱将剧情背景置于乱世景观之中,来凸显其英雄的决断能力。这种乱世中的人道主义,是一种属于个人性而非群体性的意志,是一种近似贵族化的、是少数人(一如武士精神是少数人才拥有的能力)才能做出的决断,也因此,黑泽明电影中的英雄,就注定要承受孤独。
黑泽明的作品中,狂风、暴雨以及强烈的阳光,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乍一看,好像只是为了提高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的效果,作了过分夸张的表演动作一样,事实上,内容空洞的作品才只能是那样。在描写内心紧张的几部作品里,这样激烈的风、雨、光,为了让主人公面对他来自内心的声音,就更加发挥出把他们同社会关系切断的作用。也就是说,坚决排斥因为别人喜欢我了,我就高兴;意识到对不起社会了,自己就感到有罪,如此等等纯粹“他人本位主义”的道德观念,为了正视自己的欲望、要求、罪恶感的本来面目,而置身于狂风、暴雨和烈日之中。简单地说,这可以说是纯粹的自我探索,而这种探索是以往日本电影所缺少的,也只有在社会道德的声威下降的战后,才能够积极地表现出来。
黑泽明忽略了社会体制本身就是强权,会彰显恶势力,并削弱英雄的努力。1965年之前的黑泽明似乎执意相信,唐吉诃德don quixote式的人物是可以割断与社会团体间交会互动的联系,“孤身”完成改编历史的任务的。于是英雄最后不仅在道德上、也在能力上,必须彻底的完人化、神话化,否则无法改变大局。
黑泽明从1970年起,电影方向出现非常重大的转折,几乎可以说是颠覆所有自己的过去。意志力、决断,都在剧情中自身证明为荒谬。不仅英雄定义改写,过去电影始终暗藏的积极结尾也转为悲凉、甚至是荒谬。他笔下人物越来越多“避世无欲、随遇而安”的禅意,也刻意着力刻划积极入世的英雄的无力与悲凉。
日本传统文化:国际电影所以特别重视日本电影,正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能乐”noh
能乐,是一种日本古典歌舞剧,发源于14世纪,15、16世纪达到了顶峰,由戴面具的扮演者在布景简素的舞台上,以程式化的舞蹈动作来表演,题材多为极具宗教意味的假面悲剧。在黑泽明的影片中,常常运用“能乐”的风格化表演,达到了力量与优雅的结合。能乐风格的音乐、念白方式;能乐的基本演技“擦地步”;把地板当作节奏的乐器使用,在“能”和歌舞伎中是日本演剧通用的基本方法;演员低头站立,身体稍向前倾,以一副僵硬不变的表情盯着什么也不存在的空间和地面,也使人想起能乐的面具;能乐剧目里常见的关于武士、巫婆故事等常见桥段,在黑泽明的电影中都能找到。
绘画
黑泽明影片的民族化风格还体现在日本传统美术的影响上。黑泽明后期作品的特征之一,就是他十分热爱日本的传统视觉文化,他有意让影片的服装、美工、造型更接近于美术作品,这一时期的影片是利用简单布景表现出日本传统美的意识的最好范例。为了达到美轮美奂的效果和禅意,他甚至使用大面积手绘的布景。他对日本传统美术有独特见解——“最大的单纯之中有最大的艺术”,曾是画家的黑泽明影片画面构图上受日本传统美术的影响也是明显的,日本美术所特有的构图方式是留一大片空白,而把人和物画在很有限的一小块地方。许多影片他都是先画好图,如《乱》一片画了好几百张,而且都是以油画的画法画的。他在拍摄时对人物的姿势也有严格的指示,因为如果演员进入一个不正确的位置,出了画格,那么画面就会失去均衡。将画面的角落留成空白,人物盯着虚无的空间,这与中国和日本的古代风景画中人物的传统姿势相同。
故事
黑泽明的作品基本都是自己编剧或改编。黑泽明曾多次以日本背景诠释西方故事,例如改编自陀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的《白痴》Hakuchi、改编自《麦克白》Macbeth 的《蜘蛛巢城》Kumonosu jô、改编自《李尔王》King Lear的《乱》Ran;在所有改编自莎剧的影片中,只有黑泽明把戏移植到中世纪的日本背景,而且被西方影评家称为“最优秀、最准确地表现了莎士比亚原作精神的影片”。不过黑泽明也对西方电影产生影响,例如好莱坞早期曾将他的《七武士》、《大保镖》改编成The Magnificent Seven(1960)和Per un pugno di dollari(1964);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中的两个机器人角色的灵感,则是来自《战国英豪》Kakushi toride no san akunin中的二个农民拍档。
镜头
黑泽明作品充满动感,不是指人物总是在动,而是一组画面同时使用3个摄像机,从三个角度,近中、远不同的距离拍摄,最后再把3组胶片剪辑在一起,产生动感。
阳刚之气:黑泽明喜欢约翰·福特,和福特一样喜欢在作品中张扬着男性的阳刚之气,这可能还与他从小的家教有关,香港功夫片的振兴与日本武士电影中的借鉴的硬朗风格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