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城南旧事不是北影拍摄的
㈠ 林海音-----------《城南旧事》的资料
电影《城南旧事》的幕后点滴
继《巴山夜雨》之后独立执导的《城南旧事》为中国的散文电
影提供了一个几乎难以企及的范本。影片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
相思”为情感线索,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目光,在离情别绪中讲着三
个似乎互不相关的故事。小童星沈洁和“送别”的歌词与旋律是人
们对《城南旧事》最感性的认知。影片注重意象的唯美风格代表了
同时期一批中年导演的创作倾向。20多年以后,导演吴贻弓面对记
者,仍然无法掩饰自己对这部影片的感情。
影片开拍有一定政治意义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自传体短篇小
说集,特别有一种缅怀旧日京华的伤感情绪。还有一个背景,80年
代初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开始有计划、有选择地公开介绍台湾作家的
文学作品,渠道有所放开,这部《城南旧事》便传到电影圈内,首
先由北影厂的老导演伊明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剧本改正后,推荐
给上影厂,上影厂领导一致肯定,准备投拍。可见,当时拍摄这部
影片是具有一定政治意义的,虽然影片本身不直接反映某种政治内
容。
我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十个字作为影片的总基调,
那里面有一种抽象又具体的“乡愁”。北京的冬阳、骆驼队的铃铛
、《我们看海去》的课文以及井边的小伴侣、胡同里的疯女人、藏
在草丛里的小偷、骑着毛驴回老家的宋妈和长眠地下的父亲等等,
一种来自海峡彼岸的感情很朴素地打动了我。
“捡便宜”得到“英子”
在《城南旧事》之前,我拍过儿童片《我们的小花猫》(1979
),还有在《巴山夜雨》中也有一个七岁的小姑娘娟子,是影片中
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我特别欣赏孩子的眼神,他们有和大人截然不
同的探询世界的方式。同样在《城南旧事》中观众印象很深的就是
“小英子”这个角色,直到现在很多人谈到英子的时候还是停留在
她当时的样子。
那时上影厂正好要拍一部儿童片《闪光的彩球》,导演是宋崇
。记得当时组织了一个班级的小孩子试镜,我和助手两个人坐在旁
边看。也许冷眼旁观起了很大作用,我们当时就看中了两个小孩子
———沈洁和袁佳奕,刚好都是宋崇没有选上的演员。沈洁和其他
的小孩子比起来沉默一些,她没有那种非常强烈的表现欲望,有些
忧郁,但是我感觉她在心里面探索,她琢磨在这里面谁最大,谁说
话最有用,谁是导演。她那种求知的问号式的眼光与我设想的小英
子的需求非常吻合。
沈洁错过了宋崇的选角,却恰恰符合英子的角色需要,让我捡
了个现成的便宜,而这部影片成功的关键也正在于这个角色的演绎
。
林海音女士后来一直和沈洁保持着来往,维持了多年的“忘年
交”,因为对于沈洁出演的自己的童年,她实在非常喜欢。
“乐音在记忆中萦回”
雪莱有一句诗“乐音仍在记忆中萦回”。“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这部影片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音乐,吕其明先生的配乐
功不可没。其实小英子吟唱的《骊歌》是很早以前就有的歌曲,只
是很多人是因为这部电影才听到。
林海音在小说里面也写到了这个歌词,人们叫它《送别》,说
它是毕业的时候送别的一首歌。这首歌我自己小时候就唱过的,所
以看到林海音写到她们在课堂上唱这首歌时,特别有一种贴心的亲
切感。
这部影片很多地方是没有台词的,就给音乐留下非常大的创作
空间,不同情境下的变奏把李叔同填词的伤感情绪烘托得非常充分
。在《城南旧事》开拍前我设想: “未来的影片应该是一条缓缓的
小溪,潺潺细流,怨而不怒,有一片叶子飘零到水面上,随着流水
慢慢往下淌,碰到突出的树桩或是堆积的水草,叶子被挡住了,但
水流又把它带向前方,又碰到一个小小的漩涡,叶子在水面打起转
转,终于又淌了下去,顺水淌了下去……”。
二十多年后,在2004年导演协会颁奖典礼的最后,我和与我同
辈、是我长辈,或者比我年轻很多的导演们又唱起《送别》,别有
一番感受。
(口述:吴贻弓 采写/整理:记者 张悦)
吴贻弓,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0年执导《巴
山夜雨》,开始独立导演生涯。主要作品有《我们的小花猫》、《
姐姐》、《流亡大学》、《少爷的磨难》、《月随人归》、《巴山
夜雨》、《城南旧事》、《阙里人家》、《海之魂》等,多次在国
内外获奖。曾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上海市电影局局长。 2003年
底当选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
拾遗
《城南旧事》是“大制作”
《城南旧事》在当时国内可谓一部“大制作”影片,直接成本
53万元人民币,几乎相当于当年上影厂出产影片平均成本的两倍多
。当然,和国外影片相比,投资成本仍然很低。
1983年,《城南旧事》获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
金鹰奖,是所有参赛片中耗资最低的一部,该片也是“文革”结束
后我国第一次在国际影展中获得大奖的影片。
林海音10年后领取稿费
早年拍电影,导演、工作人员和演员都没有片酬,但是版权意
识很强。
《城南旧事》约一千多元人民币的编剧稿费,按规定留有30%要
给原作者,上影厂一直保留着。1993年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林
海音受邀来到上海,这已距离拍摄《城南旧事》十年有余。
林海音一再感谢吴贻弓,正是这部影片,让内地的观众知道了
林海音的名字。
电影笔记
回忆,通往故乡作为一个已经30岁的人,我想我已经开始习惯
不再有回忆的生活了。童年,遥远模糊到我困乏的双眼再也看不到
。虽然在我内心深处知道在远方一定有一个故乡,在那里有失去而
不可再得的乐园。所以像我这样的人,只能去看电影来缓解这不时
涌上心头的焦虑和忧伤,欺骗自己仍然有可能找到那条归乡的道路
。
以为忘却的东西,以为忘却的那些事那些人,却原来一直潜藏
在心的某个角落里。其实每个人记性都一样好,只是芸芸如我们,
总是不经意间失落了那把钥匙,无从开启。而《城南旧事》,就是
那把钥匙,让我们看到隐蔽在迷雾中的道路。
故事并非发生在浩劫岁月,而是发生在旧中国的一段岁月之中
,故事的叙事者吴贻弓因此得以逃开“政治迫害”意识的压抑,自
如地构造出淡淡的悲剧场景。黑沉沉、雾朦朦的城门楼下,缓缓前
行的驼队,单调而复沓的街口,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弥散着纤
美的忧伤与诗意。
而说起这部电影,就不能不说电影中的音乐。正是这些出色的
音乐,让《城南旧事》这部电影以旋律和音节的方式留存在我们的
记忆中。在电影《城南旧事》中,最着名的插曲恐怕就是艺术家李
叔同采用外国音乐家创作的歌曲旋律,重新填词的《送别》了。
不足百字,写尽“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而这首歌曲,
正契合了《城南旧事》的主旨:精巧细致、不疾不徐、温厚淳和、
纯净淡泊、弥久恒馨。这部影片虽然离我们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
,但只要是心怀乡愁的人,他们总能从里面看到这样的境界———
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回场旧事 “我们剧组就像一个大家庭”
开拍前,我对导演吴贻弓说:“你要做好准备,这部电影有90
%的可能砸在我手里。”因为以往我都是演公主、贵妇或者知识分
子,从来没有演过像宋妈这类北方农村出来的佣人。
演宋妈是从外部造型改造开始的。化妆师先拿剃刀把我的脸给
开了,也就是剃掉鬓角和额头上的一些头发,把我原先很秀气的脸
型变成北方农村妇女的方型脸,然后描粗眉毛、将头发扎成那种撅
起来的髻。化好妆之后,我一看镜子就把脸给捂住了:“真难看!
”
服装师给我准备了肥肥大大的衣服,连做给我的布鞋都是那种
前头尖、后头放开的形状……还有许多细节都是非常讲究的,是它
们让我感觉到我就是宋妈。等试拍胶片出来之后,大家才都对我有
了信心。
当然,在演的过程中还是会碰到很多难题。譬如说最后那个骑
毛驴的镜头太长了,而我本来根本不会骑,毛驴也不听话,如果镜
头再长一点点,我真的就要摔下来了。
跟小孩子一块演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那时小英子很小,而演
她弟弟的张小宇才3岁,他喜欢吃橄榄和牛肉干,演他爸爸的严翔就
每天给他带橄榄,我的口袋里也每天装一块牛肉干,拍睡觉的戏时
,我就对小宇说:“你不许说话,不许翻身,拍完了给你吃一块牛
肉干。
不拍戏的时候,我们也穿着戏服。张小宇玩的时候把手弄脏了
,也像电影里那样跑过来擦到我身上,我说:“你弄脏我的衣服啦
!”他说:“你不是宋妈吗?”我演完丢了孩子那场戏的第二天,
小宇回家后跟他妈妈说:“宋妈今天哭了,她的孩子让人家给卖了
。”
一部好的作品能产生很强的凝聚力,我们那个剧组当时就像一
个大家庭一样,这种感情一直保持到现在。一次我出差联系到了演
母亲的洪融。第二天门铃响了,站在我面前的却是沈洁。我说:“
英子!怎么是你?”沈洁说:“宋妈,是我妈妈告诉我说你来了。
”现在英子去了日本,我们也好几年不见了。(口述:郑振瑶
∕宋妈扮演者)
㈡ 1983年上映的电影,改编自林海叫什么名字
《城南旧事》,改编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说,由吴贻弓执导,沈洁、郑振瑶、张闽、张丰毅等主演,1983年于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讲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时发生的三个故事。
影评
《城南旧事》选用了两首20世纪20年代的歌曲作为插曲。《麻雀与小孩》出现在英子上学之初,歌中唱出的小孩与小麻雀的问与答,表现了麻雀等“母亲”觅食归来的急切情景,在影片中烘托出了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心灵。
而《送别》在内容情调上则是深沉、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交织,并且与《麻雀与小孩》形成了对比,在影片情节、人物性格的发展上起到了以声相助,托景传情的作用。
㈢ 《城南旧事》的资料
《城南旧事》是着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初版1960年。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可视作她的代表作。导演吴贻弓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获得了巨大成功,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 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选自《城南旧事》序言)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睦的一家。《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二十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来大学生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宋妈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影片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影片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影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㈣ 关于《城南旧事》的资料!!急需!!!
内容简介
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
50多年过去,如今远离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
《城南旧事》
冬阳 童年 骆驼队——《城南旧事》出版后记(林海音)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带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们,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的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城南旧事》以它那清新和隽永的散文叙事镜语表现了一个时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叙事人,但由于她的年幼,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层语意欲望对象缺席的象征意味,从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会行为承担责任。
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编导有意让真正的叙事人即成年后的“小英子”(也可说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与被叙述的故事拉开时空距离,使影片的叙事风格笼罩了一段惆怅、朦胧的情感色彩。
在影片开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学着骆驼咀嚼的模样,这不仅反衬了她内心的天真和童稚,更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叙事视点。全片大多数镜头是以小英子的低视角的主观镜头拍摄的,这样,随着小英子那纯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离我而去”的伤怀情绪显得尤为真切,同时也显得更加凄婉和痛楚。
从影片的内容上看,故事中所讲述的人物命运可以说是相当凄惨的,但语调还是相当温婉。如秀贞发疯了,是因为与她相好的大学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导演是用秀贞那哀伤的画外音讲出来的,镜头在当年曾居住过这对恋人的房屋内缓缓地移动,那朱红的被剥落的墙壁和窗户仿佛烙下了他俩情感的印迹。这些都为影片提供了丰富的视听想象空间,使观众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绪之中。
秀贞与那大学生的自由恋爱为宗族礼法不能容忍,私生的孩子却作为耻辱扔到齐化门,直至母女俩相见后去火车站,以至最终惨死于火车巨轮之下,似乎是那个社会给她们安排的必然归宿。影片为了表现这一悲惨的人物命运,精心拍摄了雨夜送别的场面,让火车烟囱冒出的白烟吞没了整个大远景的镜头画面,大雨中,给母女俩送行的小英子晕倒了。画外传来买报声的叫喊:瞧一瞧,母女俩被火车压死了。导演在这里没有让小英子幼小的心灵承受太多的打击,也不想让她纯净的眼睛蒙上太厚的灰尘,一切沉重的精神浩劫都推到了幕后,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相反,在表现年幼的妞儿和小英子相互关爱和体贴上,导演却有意依仗各种视听形象的延续和积累,来渲染内心情感氛围的弥漫和扩散。通过四次拍摄藤箱里的小油鸡和荡秋千的镜语抒写,刻画了她俩内心的童真纯朴、伤感失意、离愁别恨,以及辛酸孤独的种种情愫,这种情感一直贯穿在影片那舒缓而又沉静的节奏感中。正因为如此,小英子离别时的愁绪叠化在《骊歌》的旋律中,想恋着那荡悠悠的秋千,想恋着那毛茸茸的小鸡。在她那回瞻留恋的目光里,辗转出一种沉重的叹息,滋生出一种纤美而又忧伤的诗意,正如影片中那屋檐下的夜雨,荡涤成水圈,成涟漪般的弥散开来。
如果说影片的上半段落,小英子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残酷的现实只是新奇,那么到了下半段从小英子在病床上苏醒开始,却是一场梦魇的逃脱和突围。从这以后,小英子开始成熟起来了,她也逐渐领会到了世间的复杂与苦楚。
世界对于天真纯朴的小英子来讲。本应象海跟天那般绚丽多彩。在影片中两次出现吟诵《我们看海去》的片断就鲜明地寄予导演的这一主观愿望。
在荒草园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蔼而又憨厚的小偷。萦绕在他俩头顶上的乌鸦的嘶鸣和聒噪声似乎就昭示着一种宿命的悲剧氛围。
从小英子和小偷的几次交谈中,我们知道小偷是好人,社会现实却逼良为盗。传统的文化教养和不堪负荷的生活压力导致了他精神和行为的双重分裂,使他在偷盗别人钱财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苦难。
可在小英子那纯洁善良的目光背后,她不经意间又害了小偷。她把一尊小佛像(这可喻指小偷寻求出路的内心需要)送给了一个摇拨浪鼓的便衣警察,却成了小偷被抓的一个依据。在小英子含着泪花的眼里,又一个朋友离她而去了。在她还来不及忏悔的心灵里,又抹上了一道情感的伤痕。正为着名诗人北岛在《触电》中写的那样: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留下了烙印。
当善良的小英子内心逐渐浸染着人生的苦楚和忧伤时,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连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静地离去,化作台湾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亲的墓地里六次红叶叠化的镜头,无疑将影片贯穿的离别主题推向了高潮,接着宋妈告别了小英子一家,骑上丈夫牵来的小毛驴儿回家乡去了,留给这位善良女人的是失去儿女的落寞与孤独。
这时的小英子趴在马车后坐上,含着泪花无限依恋地挥别了她童年时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巢穴。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影片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影片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影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但这又不尽然,因为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南旧事”已经不可能是原来的事情了。她有着小英子童年往事的烙印,但更多的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想象中的“城南旧事”,是他们记忆中挥散不去的一瓣瓣心香,是他们情感深处发酵过的一坛陈年老酒,所以他们用自己的心滋润着孕育着那段“城南旧事”。
他们所描述的那个“大时代的小故事”,不再是以痛心疾首的忏悔意识来追忆,而是以一种豁达从容的祥和心态来体味。所以影片中许多的生活细节都洋溢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都保存了一份难得的温馨:象学校的阵阵钟声和孩子们的阵阵歌声,还有那辘轳井,那水车,以及在烈日下吐着舌头的狗和那条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经过他们的艺术渲染和升华便有了生命。
当我们随着影片中的人物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各自命运时,你会惊喜地发现:随着“一
《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着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影,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长篇小说,也可视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它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八十年代还被搬上银幕,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
50多年过去,如今远离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也深深地打动着我。
读《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㈤ 1983年上映的电影什么改编自林海音的同名小说
《城南旧事》,改编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说,由吴贻弓执导,沈洁、郑振瑶、张闽、张丰毅等主演,1983年于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讲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时发生的三个故事。
创作背景
影片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而成。《城南旧事》首先由北影厂的导演伊明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
原小说分五段写五个人,改编的时候,删去了“兰姨娘”的全部和“驴打滚儿”的后半部。“惠安馆传奇”保持基本完整成为影片的上篇;而“我们看海去”和“驴打滚儿”的前半部及“爸爸的花儿落了”则糅在一起成为一个仍有两段的下篇。
㈥ 电影城南旧事的小女孩叫什么她长大了什么样
英子。电影中没有长大后的剧情。
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 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 ,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
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6)电影城南旧事不是北影拍摄的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影片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而成。《城南旧事》首先由北影厂的导演伊明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
原小说分五段写五个人,改编的时候,删去了“兰姨娘”的全部和“驴打滚儿”的后半部。“惠安馆传奇”保持基本完整成为影片的上篇;而“我们看海去”和“驴打滚儿”的前半部及“爸爸的花儿落了”则糅在一起成为一个仍有两段的下篇。
㈦ 北影厂弃拍《城南旧事》原因不明,“英子”一夜成名,沈洁近况
电影《城南旧事》改编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说。原小说分五段写五个人,改编的时候,删去了“姨娘”全部和"驴打滚儿"的后半部。
剧本完成后,原计划拍摄这部影片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因不明原因取消了拍摄,错失经典。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陈荒煤向上海电影制片厂举荐《城南旧事》剧本。上海电影制片厂看后如获至宝,立即拍板投资拍摄《城南旧事》。
上世纪80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一部电影的平均投资是29万元,而上影厂为《城南旧事》投入了57万元,高出的两倍之多 。北影若知上影如此看重这部影片,不知做何感想。
很多人不知,这部京味十足的电影是在上海拍摄的。198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去北京选景。当时的北京已经找不到小说中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街道和胡同。片中的胡同,街道包括影片中偷儿躲藏的那块草地,都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美工们在废弃的上海江湾机场实景搭出来的。影片中除了西山红叶和"疯女人"家小院子是真实的之外,其他都是剧组搭的景。不得不佩服美工们的技术高超。
城南旧事透过一个小女孩的纯真眼光展示了上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 社会 风貌,为中国的散文电影提供了一个范本。
《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对演员的选择和使用是相当成功的。英子的那双清澈、纯真、 探索 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衬托出干净的心灵,足以让语言逊色,被誉为“清澈的女孩”。
影片上映后,英子成了国产儿童片的不朽形象,小说作者林海音女士看完电影后,对沈洁非常认可约沈洁见面,两人情同祖孙,交往一直持续到林女士在台湾去世。
沈洁出演该片时年仅十岁,和许多幸运的新人一样,《城南旧事》成就了沈洁,起点即是巅峰,但也意味着艺术成就不可能再被超越。
《城南旧事》后,沈洁还在在《这不是误会》、《上海屋檐下》等影视中担任清纯少女的角色,然而在英子面前,这些角色都黯然失色。
1992年,沈洁赴日本留学,转行学法律。一次经过一个教室,突然听到她在《城南旧事》里的声音,还有那首“长亭外,古道边”的歌。沈洁这才知道《城南旧事》在日本的影响力巨大,影片被选为中文课的教材。了解到沈洁的身份后,沈洁被邀请在一些大学里介绍中国文化。毕业后,沈洁有了自己的文化传播公司,重又回到影视文化行业。
沈洁说《城南旧事》是她的一个童年纪念,“我很幸运能参加这部电影的拍摄,它给了我一个特别的童年,也影响了我以后的生活。”
宋妈的形象也十分成功。郑振瑶在影视剧大多都是演公主、贵妇或者知识分子,在《城南旧事》中她突破以往形象饰演一个从北方农村出来的佣人。郑振瑶朴实、含蓄、精湛的表演把人们带入进宋妈悲惨的剧情 。
为了符合片中角色的形象,化妆师先剃掉郑振瑶鬓角和额头上的一些头发,把郑振瑶原先很秀气的脸型变成北方农村妇女的方型脸,然后描粗眉毛、将头发扎成那种撅起来的髻。化好妆之后,郑振瑶一看镜子就把脸给捂住了 。
1983年,因饰演宋妈,郑振瑶获第三届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城南旧事》也同时获得最佳导演、最佳音乐等多项大奖。影片还获得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
㈧ 1983年上映的电影什么改编自林海音的同名小说
《城南旧事》是一部改编自女作家林海音同名小说的中国剧情片,由着名吴贻弓导演。
影片1982年公映后,在海内外均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三项大奖,以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贝尔格莱德国际电影节等奖项,该片是“文革”结束后中国内地第一次在国际影展中获得大奖的影片。
创作背景
影片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而成。《城南旧事》首先由北影厂的导演伊明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原小说分五段写五个人,改编的时候,删去了“兰姨娘”的全部和“驴打滚儿”的后半部。
“惠安馆传奇”保持基本完整成为影片的上篇;而“我们看海去”和“驴打滚儿”的前半部及“爸爸的花儿落了”则糅在一起成为一个仍有两段的下篇 。
(8)电影城南旧事不是北影拍摄的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20世纪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
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
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
㈨ 1938年上映的电影什么改编自林海音的同名小说
1938年上映的电影《城南旧事》是一部改编自女作家林海音同名小说的中国剧情片,由着名吴贻弓导演。
影片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而成。《城南旧事》首先由北影厂的导演伊明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原小说分五段写五个人,改编的时候,删去了“兰姨娘”的全部和“驴打滚儿”的后半部。
“惠安馆传奇”保持基本完整成为影片的上篇;而“我们看海去”和“驴打滚儿”的前半部及“爸爸的花儿落了”则糅在一起成为一个仍有两段的下篇。
林海音的同名小说创作背景: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在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作者心头。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还。作者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于是把它们写了下来,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这是林海音写这本小说的初衷。
㈩ 80年代高颜值童星沈洁,因拍摄《城南旧事》一夜成名,如今她怎么样了
台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旧事》曾被很多老师推荐给学生阅读,《城南旧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林海音的自传,讲述了她童年在北京小胡同里生活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城南旧事》中的主角“小英子”是个十分有灵气的小姑娘,她勇敢、善良、细腻又有些人小鬼大。
尤其是小女儿,简直是新版“小英子”,剪了一个酷似沈洁童年的丸子头。时代的轮回,让人不禁感叹,昔日的大眼童星,变成了低调女子,变的是时光,不变的是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