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票房为什么是固定
1. 通常电影票房是怎么计算的 按什么计算的
票房就是卖出的所有电影票的钱加一起,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因为投资都是假的,票房也是假的,所以如果你去计算,很多地方根本对不上号。
现在的院线都是联网的,不联网的几乎拿不到稍有名气的电影的放映权,因为手工售票,卖出多少票没法统计,发行方不可能相信电影院。
而现在报出的投资,水分非常非常的大!
比如,最近的《十全九美》,声称投资3000万,但直到今天,票房才四千多万,如果根据分成比例,只能分一千多万,而投资方已经在北京开庆功会了,让人觉得无法理解,连一半投资都没收回来,庆什么功?
实际上,根据影片的情况来看,投资可能连500万都没有,没大牌演员,最大的牌黄奕片酬也不会超过50万人民币,所以3000万的投资根本就是天方夜潭。而票房呢,从和奥运同期上映,在8月8号开幕式当周,票房竟然能翻倍,就可以知道,水份不是一般的多!实际票房肯定不超过2千万。但相对于投资,应该已经收回成本,所以庆功。
2. 票房是按卖出的票数计算,还是按电
是按实际的售票价统计,比如a影院一天放映了6场建党伟业,有学生票:30元,共10人,标准票:60元,共10人,团体票:20元,共10人,会员票价:15元,一共10人,那一天的总票房是:30*10+60*10+20*10+15*10 现在影院都实行的电脑售票,这些售票系统是和国家电影局电影专项基金管理中心联网的,每天的固定时间都会自动向专基中心发送票房数据,分成统计和票房统计是一个体系内的东西,不能分为两个体系,分成肯定要依靠影院票房的数据,跟票房没有关系的单位随便去统计,影院也不让,能设计到分成的也就是院线和发行公司,统计也是院线发给发行公司。 发行公司在发行前会给影院一个发行通知,每部电影都会规定一个最低售票价:比如变形金刚三的最低售票价15元,任何形式的团体、优惠会员卡均不得低于15元,也就是只要进一个人看电影,就最少要出一张15元的票。
3. 电影票房怎么算
1、10亿票房指的是累计门票收入。
2、电影上映,一天都会有票房统计。实时票房可以到中国票房网进行查询中国票房网。
3、票房利润分成方法:
在中国票房分账的基本原则是:首先,需要在总票房中扣除5%的电影发展专项基金和3.3%的营业税。剩下的钱当中,作为放映场所的影院拿走57%,制作方和发行方拿走43%。然后,制片方会根据事先的约定支付发行方一笔费用。剩下的钱扣除成本了之后,制作方和投资方再按约定分成。
在好莱坞,有三种分账模式可以选择:
第一种是和中国一样的固定比例分账。
第二种是影院会支付一笔费用给制片方买断影片,然后这部影片的全部票房都归影院所有。
第三种是好莱坞最流行的分账模式,也就是阶梯式分账:在好莱坞制片商的一些大片上映的第一周,制片商可以拿走80%的票房而影院只能拿走20%,这样制片方就能尽快趁着影片的热度收回成本。但随着影片上映时间变长,制片商分到的票房会越来越少,第二周、第三周在60%左右,到了第四周可能就只有20%。
(3)电影票房为什么是固定扩展阅读:
票房统计方法:
现在影院都实行的电脑售票,这些售票系统是和国家电影局电影专项基金管理中心联网的,每天的固定时间都会自动向专基中心发送票房数据。
分成统计和票房统计是一个体系内的东西,不能分为两个体系,分成肯定要依靠影院票房的数据,跟票房没有关系的单位随便去统计,能设计到分成的也就是院线和发行公司,统计也是院线发给发行公司。
4. 每日票房是如何统计的
行业常用的票房收入计算公式为“票房=总座位数×场次×上座率×平均票价×天数”。
比如某影院一天放映了6场《李茶的姑妈》,有学生票:40元,共10人,标准票:80元,共10人,团体票:30元,共10人,会员票价:20元,一共10人,那么,这一天该影院的总票房就是:4000+8000+3000+2000 。
现在各大电影院都实行电脑售票,这些售票系统是和国家电影局电影专项基金管理中心联网的,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自动向专基中心发送票房数据。因此,相对来说,电影票房对判断某部电影的观影人数,影片受欢迎程度还是有很大参考意义的。
影响电影票房的因素
1、影片题材及剧本。题材和剧本是一部影片的核心,科幻、魔幻题材如《变3》、《哈7》及此前的《阿凡达》等影片,一向是票房大热,除题材具有想象空间而吸引观众外,这类影片本身就需要大成本支撑,因此获得票房佳绩也不足为奇。
另外,贴近生活、打动人心的情感题材影片,如《非诚勿扰》、《失恋33天》等,也成为“应景”主题,为影迷所期待。
2、主创团队,如导演、主演、制片人、制作团队等,无一不是吸引观众的重量级筹码。
例如国民大导张艺谋、冯小刚的力量甚至大过于影片题材,成为观众期待的焦点;演员的力量同样如此——有些人光名字就是号召力,如杨幂的《孤岛惊魂》一举开创“粉丝电影”的先河,演员对票房的贡献不容小视。制片人、制作团队的名气,同样能为一部影片带来“万众期待”的效果。
3、影片定位,影片定位是指片方对自己影片的市场预估。首先应该是目标人群定位,从影片的剧本设置、演员选择、拍摄手法到后期制作风格、传播途径、传播手段等等,都要迎合大部分的目标人群喜好,奠定稳定的票房基础。
其次要正确预估票房,有时片方过于自信,会影响影片上映后的侧重点。尤其在做传播工作之前,应该根据档期、题材、排片等因素做好影片的定位和票房预估的沟通。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票房
5. 电影票房是如何算的
6. 电影票房是每天只算当天的吗,还是每天累积
一般来说电影票房都是累积,吃到最后是总结出来的。如果说是从票房的话当然是累积的还不是票房,报价是当天的,这主要看你新闻是报的是什么情况?一般来说电影票房都是累积,吃到最后是总结出来的。如果说是从票房的话当然是累积的还不是票房,报价是当天的,这主要看你新闻是报的是什么情况?一般来说电影票房都是累积,吃到最后是总结出来的。如果说是从票房的话当然是累积的还不是票房,报价是当天的,这主要看你新闻是报的是什么情况?一般来说电影票房都是累积,吃到最后是总结出来的。如果说是从票房的话当然是累积的还不是票房,报价是当天的,这主要看你新闻是报的是什么情况?一般来说电影票房都是累积,吃到最后是总结出来的。如果说是从票房的话当然是累积的还不是票房,报价是当天的,这主要看你新闻是报的是什么情况?
7. 影片票房是怎么计算的
票房可以用观影人数或门票收入来计算,而通常我们所讲的票房,就是用门票收入来计算的。即,票房=票价X购买人数。
比如某影院一天放映了6场,有学生票:40元,共10人,标准票:80元,共10人,团体票:30元,共10人,会员票价:20元,一共10人,那么,这一天该影院的总票房就是:4000+8000+3000+2000 。
(7)电影票房为什么是固定扩展阅读
电影业中,票房已经成为衡量一部电影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用观众人数或门票收入来计算,一般直接用来衡量一部电影的热播程度。2016年1月,电影市场管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电影局出重拳整顿市场秩序,如果影院偷漏瞒报票房,院线要承担连带责任,影院放映质量差等问题也会被集中治理。
2018年12月31日,国家电影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609.76亿元,同比增长9.06%,城市院线观影人次为17.16亿,同比增长5.93%;国产电影总票房为378.97亿元,同比增长25.89%,市场占比为62.15%,比去年提高了8.31个百分点,市场主体地位更加稳固。
8. 为什么每次电影上映都是导演卖力求票房呢电影票房和导演收入挂钩吗
人们会发现,每次电影上映后,都是导演在卖力求票房,电影票房与导演的收入有着一定关系。电影制作其实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生产领域还涉及流通领域,如果在其中的一个方面并没有做到,那么电影的制作过程就会存在着非常多的阻碍。导演是制作电影的灵魂人物,不仅需要负责电影拍摄的内容,还要负责电影的整体呈现效果。
导演对电影票房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虽然明星也会让电影的票房有所上升,但是对总体的票房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如果导演与制片商签订了相应的合约,那么获得的票房越多,导演所获得的收入也越多。
9. 票房是什么意思(电影票房包含哪几部分)
电影人依旧在呐喊。
自从3月27日电影行业复工被紧急叫停以来,无论是下游的放映端,还是中上游的出品、制片、宣发端,各个链条的电影人们,以及行业外的部分媒体大V,都开始在社交媒体上为电影行业的安危发声。不仅仅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甚至在知乎、B站、抖音甚至贴吧、虎扑等平台,也能看到各类“意见领袖”们的摇旗呐喊。
虽然不少网民依旧抱着对电影行业的极大敌意,但是相对比2月末“复工指引”阶段的满屏抗议,目前大多数普通网友也逐渐开始对停滞整整三个月的电影产业抱有同情了。
然而通过阅读各类意见领袖们为电影行业的呼吁,也不难看出仍有不少人对【电影票房】这一电影行业最基本的概念存在错误认知,这其中不仅仅是行业外的媒体大V,甚至包括不少电影行业内的从业人员。并不是所有电影人都对电影票房本身、以及关于服务费、专项资金、营业税有太过深入的了解,因此也在呐喊呼吁的同时,犯了不少错误。
电影票房包含哪几部分?如何分账?电影专资为何不下放?票房怎么分成?本文就从头到尾,深度解构【电影票房】这一概念,相信也能解答不少人心中的疑惑。
第一层:影厅服务费
严格意义上,影厅服务费并不属于票房,2019年全年642亿票房并不包含影厅服务费,但这也确实是观众购票实际消费价格中的一环。不同于大多数人都了解的电商服务费,影厅服务费并不被普通观众所熟知。即使在业内,直到去年上半年《复联4》的天价服务费事件,才让这一费用映入从业者眼中。
什么是影厅服务费呢?简言之,就是高等影厅的额外入场券。在满足电影发行公司所要求的最低发行价后,影院将实际售出的价格拆分为“发行价+影厅服务费”,其中只有发行价部分参与分账。与传统偷票房所常用的双系统、截流软件等不同,影厅服务费是基于通过了国家备案,合法的售票系统的功能,在国家电影专资办系统中皆有完整的数据统计。
影厅服务费的作用,是鼓励影院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观影条件,鼓励VIP厅、IMAX等特效厅、4D厅等特殊厅的建设,让影院从硬件升级中得到理应属于自己的回报。虽然不是所有影院都会有服务费设置,但是但凡是有一定票房预期的电影,都至少会有3D、IMAX、杜比全景声、杜比视界、中国巨幕等发行版本中的一种。哪怕是被打入冷宫的影片,可能也会在某个时间段在影院的VIP厅播放。因此绝大多数的院线片,可能都会有影厅服务费,但是截至目前,影厅服务费还没有被任何机构公开数目。
今年春节档之前,电影局曾发“微信群消息”规范VIP影厅服务费,这也标志着电影局准备正式开始准备对“影厅服务费”这一项目动刀了。
第二层:电商服务费
抛去影厅服务费之后的票房,才是我们通常所认知的票房,也被叫作【综合票房】,打开灯塔专业版、猫眼专业版或者中国电影票房(专资办)等票房查询类软件,都可以看到这一选项。
事实上,综合票房这一概念仅仅才有三年历史。2017年1月22日,艺恩发表【2016中国电影票房究竟是多少?艺恩给你算清楚】一文。正式建议国家电影专资办相关负责人及主管业务部门:更改票房统计口径,将购票电商服务费增加进票房统计范畴。
文章称:基于中国线上购票市场的成熟及服务的完善,收取服务费被广大消费者普遍接受的大环境下,将服务费作为票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票房统计条件已经具备。而且该统计方法的升级也有利于规范服务费的核算方法和分成体系,理顺电商平台、售票系统及影院院线的合作关系。
自此,综合票房正式诞生。服务费这一新的票房统计的增加,无疑对于本来缓慢增长的票房大盘,有着完美的促进作用。
从单片服务费占比来看,一般的商业片服务费占比一般都维持在6-8%左右。从档期分布来看,非春节档的国产电影一般网售占比较高,从而拥有较高的服务费占比。随着在线售票的全面普及,我们也能看出从2017年至今,电商服务费/综合票房的占比也在提升。
%20
而随着2017年,猫眼正式收购娱票儿。目前90%以上的电商服务费,都是由猫眼与淘票票两家平台瓜分的。
%20
不过综合票房的存在,也混淆了绝大多数路人的视听。目前大多数非专业媒体计算票房分账,仍然是直接用综合票房乘以网上所查到的各种分账百分比,可以说在一开始就犯了错误。
第三层:电影专项资金
综合票房去掉电商服务费,也就成了【分账票房】,可以进行第一轮百分比的分账。
电影专项资金,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专资,固定按照分账票房的5%进行上缴,而这一部分费用,也是目前电影行业最亟需到位的一笔“救命款”,在不少媒体呼吁的款项中,落实专资都是重要的一项。
但其实,专资设立的目的,就是“取之于电影,用之于电影”,无论是以前扶持国产影片的制作,还是支持新建电影院等,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根据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奖励放映国产影片成绩突出影院的通知》来看,通知中规定只要满足两个奖励条件,且全年(即1月1日至12月31日)放映国产影片票房收入占票房总收入55%以上,就可以获得奖励。占比在66%以上的影院,获得的奖励等于100%返还上缴的电影专项资金。
可以说在目前国产片票房占比超六成的2019年,80%以上的影院都可以获得专资返还,估测40%以上的影城,能够获得100%的专资返还。
但其实,专资返还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据了解,2017年的专项资金,在2018年12月才开始返还。2018年的专项资金,在2019年9月开始返还。因此影院们想要等到2019年的专项资金,可能还要等至少三个月。
另外,没有返还的专资,无论是2018年之前的广电总局,还是现在的国家电影局,都拥有一套“未返还专资用法”,无论是补贴企业拍片,还是扶持贫困地区电影院,都会在网站上进行公示,做到尽量的公开透明。因为,一味的指责专资“薅羊毛”属性其实并不理性。专资是肯定会返还的,不过在目前的特殊时期,我们还是希望专资能够相比以往更快的进行落实。
第四层:税
与专资一起扣的,还有3.3%的营业税。扣除3.3%的营业税也就意味着电影院不必再因为放映收入交税了。
当然这仅仅是影院放映收入的计税。
除了放映收入外,影院影厅服务费收入、拥有自家影城APP购票的电商服务费收入、前台卖品零售收入、抓娃娃机和迷你KTV以及按摩椅等娱乐服务收入等,这些收入一般都按照6%税率进行计算,零售销售税率较高,一般为16%。当然这些不算在票房分账体系中。
第五层:中影分账
扣除专资和税的票房,也就从【分账票房】(2017年之前通常被叫作【总票房】)变成和【可分账票房】也叫【净票房】。
在这个时候,就要给中影数字分走1-3%的发行代理费,由院线支付给中影数字,注意这并不是拷贝费用。那么到底是1%还是3%呢,这个要根据影片的最终票房成绩来看,一般情况下,票房越高收费比例也越高,具体数字由中影数字灵活掌握。
第六层:影院分账
在之后,就要进行影院的分账了。
其中,影院和院线分走净票房的57%,但这一比率也不是固定的,不少片方都会在影片公映的不同阶段,给予放映方不同程度的返点,寻求排片方面的合作。有时候会多返3-5%个点,对于不少想长线放映的影片甚至会把分账比例调整为90:10,爱奇艺影业在去年也官宣,旗下所有影片都要调整院线方分账比例,给予院线更多的返点。
而影院和院线也会对这57%的票房进行二次分账,通常意义上,影院分走50%,院线分走7%,但其实这个比率也不是固定的,影院和院线完全可以不按照这个比例进行分账。据了解,很多院线为了吸引优质单体影院的加盟,都主动下调了院线分账比例,甚至只拿1-2%的份额。
第七层:最终分账
影院和院线分完账,最终就要迎来制片方与发行方的分账了。如果说中影数字1-3%、院线57%的分账比例还属于行业基本准则的话,那么制片方和发行方的分账规则则更加多变。
通常意义上,发行方会分走净票房的5-15%作为发行费用,制片方则分走剩下的,大概28%-38%,但这只是通常意义,实际上这个分账规则在目前变化多端的宣发市场,具体怎么分还是得看出品制片方与发行方的协议。
具体来看,如果制片、发行为一家公司,则不再遵循制片与发行之间的分账规则。如果制片方要求发行方提前垫付发行费用,发行方要求的分账会更高。如果制片方与发行方签订了保底、买断等发行协议,则更是完全没有分账比例这个概念了。
因此,对这一分账进行计算时,我们也要具体项目具体分析,当然到了这一层面,除了上市公司保底之外,大多数影片的分账协议我们普通人是看不到的。
而与发行公司分完账以后,制片、出品方之间则要面临着更复杂的分账,目前头部国产片动辄20家以上的出品方也意味着,从影片公映,到最终一家联合出品方收到钱,一般都要一年以上。
当然,以上所说的,也只是一般国产片的分账规则。进口片的分账规则也会完全不同,例如进口片净票房的1.5%,会先给中影进出口分账,再进行下一轮的分账。对于好莱坞分账大片和买断批片,其背后的分账规则也不尽相同。
现如今,票房到底如何分账,已经不再是行业标准理论,而是业界一线的具体操作实务。虽然并不一定要求每一位电影从业者都熟记在心,但是基本的分账归属还是必须了解。
从分账规则中我们也能看出,去年对外官宣的642亿的票房成绩,但其实影院院线方只能分得300亿出头,制片发行方分到的则更少,这对于一个近百万人从事的行业来说,人均年收入大多数不到10万,电影行业也从来都不是一个薄利的暴利行业。
10. 电影的票房是怎么算的
票房可以用观影人数或门票收入来计算,而通常我们所讲的票房,就是用门票收入来计算的。即,票房=票价X购买人数。
比如某影院一天放映了6场《李茶的姑妈》,有学生票:40元,共10人,标准票:80元,共10人,团体票:30元,共10人,会员票价:20元,一共10人,那么,这一天该影院的总票房就是:4000+8000+3000+2000 。
现在各大电影院都实行电脑售票,这些售票系统是和国家电影局电影专项基金管理中心联网的,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自动向专基中心发送票房数据。因此,相对来说,电影票房对判断某部电影的观影人数,影片受欢迎程度还是有很大参考意义的。
(10)电影票房为什么是固定扩展阅读
电影票房的影响因素:
影片票房的好坏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包括影片题材及剧本、主创团队、影片定位、影片质量、票价、档期、发行、院线排片、宣传推广等多个方面。题材和剧本是一部影片的核心;科幻、魔幻题材一向是票房大热的选项,贴近生活、打动人心的情感题材也比较受观众青睐。
主创团队如导演、主演、制片人和制作团队等,都是吸引观众的重量级筹码,能够在影片上映前期对观众形成最大的吸引和冲击;影片定位是指影片为自己影片的市场预估,比如从剧本设置、演员选择等方面切入设定目标人群定位。
影片质量包含了剧本、拍摄、制作、演员表演等综合因素,是电影艺术成就的衡量标准,是一部电影成功的最重要因素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电影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