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院线大片 » 为什么中国没有青春电影票

为什么中国没有青春电影票

发布时间: 2022-07-19 07:37:00

1. 国产青春片为何质量越来越差

现在国产青春片的质量真的是越来越差了,这是由于编剧为了迎合市场中的青年而导致的。青春片里并不是单纯地讲述了青春的故事,反而越来越迎合市场和商业化,所以现在的青春片就很无趣。

2. 为什么中国很多青春片的豆瓣评分很低

中国很多青春片的豆瓣评分很低,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共鸣。

其实豆瓣的评分不重要,这些影评网都是通过网友投票打分来评价电影的。那么哪些人最有可能去上网评分呢?一是那些看了电影觉得拍得太烂,几十块的票价白喂狗了,心中郁闷之情无处发散,就在影评网上开启了吐槽模式。二是看了电影电影觉得这尼玛简直是神作呀!一定要让大家看到这个,于是就在网上开启赞美模式。当然,还有大部分普通人看了电影,嗯,好像还不错嘛,不过也没太好……所以说网上的评分并不是所有看了电影的人的评价,是不完全统计存在着误差的。

其实想想在中国拍青春片也是蛮难的。如果拍学渣xx月逆袭考上北大什么的,有关部门倒是十分乐意,但观众不干呀,立马吐槽"唯考试论","应试教育";如果拍学生们各自追寻自己的梦想,什么辍学学音乐呀,不上高中去技校,这种片子过审查这关就是个问题。更别说拍点反思高考制度的东西了。

3. 为什么中国电影节越来越多,而好电影却越来越少

伴随中国电影票房的井喷,各类电影节也逐渐多如牛毛。但与如今中国电影的每况愈下类似,连被誉为“我国奥斯卡”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也越发江河日下。

中国电影节不仅鱼龙混杂且有日薄西山之态

以金鸡奖为例,从第一届起就有盛产“双黄蛋”的传统,有一届“最佳故事片”居然还产生过“三黄蛋”,这种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评选机制实在举世罕见。

这点,中国第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也承其衣钵。让人不免遐想:难道这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道路的一部分?

图片说明:“烈日灼心”三位男主同时加冕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影帝桂冠

而并称中国四大电影节之一的长春国际电影节更是愧对以电影之名。

口号居然是:电影搭台,经贸唱戏。追求“电影文化大普及,经贸活动大丰收”,既然如此,为何不改名“长春国际贸易节”,在经贸往来的同时顺带欣赏一下两年来的优秀电影!

那么,在如此匪夷所思、模棱两可的背景下,一个电影节究竟该如何运作才能脱颖而出,继而进入良性循环,最后真正呈现一个电影节的风貌和品格。已走过11年的独立电影节――first青年影展也许能给出最好答案。

清晰的定位与日益完善的评价体系使first青年影展独树一帜

first青年影展起先只是一个中国传媒大学校内的短片竞赛,发展至今,已能够吸引中国乃至世界电影的半壁江山前来摇旗呐喊,这与它自成立之初的清晰定位紧密相连。

十年前,影展的创始人宋文发现,为什么“最佳影片”不能是参赛影片中的最好影片,于是他与同伴想把评价体系拉回至电影本身,立志将创办的电影节发展成为新电影人的挖掘机。

这一不懈追寻也体现在first青年影展的参评规则里,参赛作品必须是电影人的前三部电影,而在中国,着力关注电影人处女作的电影节,仅此一家。

而在遴选评委阶段,first青年影展也为人称道。

评委需要深具艺术家的眼光和胸怀,在亲子观影前提下,经过无缺席集体讨论后才可拟定所有获奖名单

图片说明:2014年first青年电影展评审团主席谢飞(导演)

但与诸多精良文艺片一样,同样像一部细水长流电影的first青年影展一路走来也步履维艰。

在时间长河淌进第八年后,该影展才与那年由它推出的现象级电影《心迷宫》一起,一战成名。

但是,在后续讨论中,有评委对first青年影展的首席执行官李子为说:《心迷宫》这个片子可惜了,世界首映应该给威尼斯,那样可以走得更远。

这话令李子为百感交集。

此后,“为雪前耻”,first青年影展开始定期安排团队去鹿特丹电影节、金马电影节学习对方的创投体系、志愿者体系与视觉体系。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后,它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系统架构。

2015年成立的“并驰实验室”,联合电影公司在保障创作者艺术表达的基础上,为青年导演提供中低成本制作的全线资源支持,推动实验作品顺利进入主流院线。

而去年,担任影展大使的陈坤,在与参展纪录片导演马莉的聊天中,萌生了与first合作成立“山下纪录片实验室”的想法。

陈坤每年出资50万,助力青年导演拍摄纪录片。讲述青少年犯罪现状的“少年”由此获得30万拍摄资金;记录一位已过耳顺之年却还要照顾年过半百智障儿子的“罗长姐”也收获了15万制作经费。该片在随后举办的“西湖纪录片节”上又斩获大奖。导演把一半奖金放回“山下纪录片实验室”,由此形成了一个流水不腐的纪录片基金。

而first影展数量庞大的志愿者团队也日益成为一张华丽名片。

在今年的影展发布会上,几百人的座位上都放着写有各自名字的瓶装矿泉水。

众多志愿者在有限条件下,甘愿承受高负荷运转,凭借自己的热情洋溢与青春逼人让first青年影展活力四射。

时至今日,first青年影展已硕果累累。

刚刚拿下第30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和最佳艺术贡献奖的《暴雪将至》就是在该影展的创投会中,牵线世纪百年影业有限公司,由此进入实际运作环节;

导演马凯花费7万元拍摄的恐怖片《中邪》已被腾讯高价收购;

张大磊的《八月》在夺得金马最佳影片后,又得以在内地院线公映。

今年的影展训练营更是邀请到世界电影大师贝拉塔尔担任讲师??

要适者生存,但不能随波逐流

声名鹊起后,许多企业也慕名而来。有说可以在西宁找块地,建一座first青年电影大厦,当然需要按照房地产思维经营项目;也有企业愿意出钱赞助,但需要冠名以“杯first青年电影展”;2014年,网络大电影风起云涌时,有人甚至劝说first影展改弦更张。

对所有这类“双赢”和“共享”,first青年影展皆一口回绝。

在李子为和她的团队看来,成为青年导演进入电影市场的最佳途径,让电影人在这里离电影最近,是一切资本流入的根基。

然而,谈及未来,first青年影展的主创也不讳言:长路漫漫,荆棘遍布。

而这同样也是中国电影节所面临的通病。虽然品目繁多,但至今却没有真正的电影节文化。

许多中国电影人在去过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后无不唏嘘感叹:他们惊异于,在这个以大麻和红灯区合法化着称的城市里,人们却在晨光熹微中,冒着凛冽的寒风排队买票,在电影节此后持续十天的放映中,从早到晚,十个放映厅场场爆满。

而在国内,想让更多普通观众走进电影节影院,仍旧任重而道远。毕竟,唯独文化的孕育不能拔苗助长。

而与此同时,这十年间,中国的银幕数已突破四万块,位居世界第一,而电影票房也从60亿发展至457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票仓。

在这个狂飙突进的时代里,如何使电影节不落入沉疴,不变得目光短浅、唯利是图,能够坚守内心最真实的呼唤,在浩瀚的片海中不遗余力地打捞那一抹最明媚的吉光片羽,为电影正名,还电影人尊严,才是一个专业电影节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文/浮光掠影

4. 为何《我的青春都是你》票房惨败

虽然我的青春都是你是一个青春大片,但是他的遭遇是有目共睹的,整个票房还不如上映了十几天的最好的我们。票房差并不能怪观众,实际上在整个电影里面有很多大牌明星,无论从台前到幕后都是流量巨星。

比如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当时市场容量那么小,还赚了一大把,靠的不是姜文而是夏雨,这个黏黏糊糊的小屁孩不仅拿了营地而且走上了人生巅峰。

同样的17岁的单车,那些年少女时代致青春这样的票房大卖无疑都是新人挑大梁,但是这些明星红了之后再来演出下一个这样的角色。总的来说,不能完全把这部影片的失败归结于演员上但是观众对于青春片确实有一个特殊的要求希望能够在里面看到一些清澈和自然的面孔。

5. 怎么看待国内现在越来越多的青春电影

青春是我们人生的纪念册,是我们生命中最好的芳华,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追忆,往事只能回味。我们喜欢看青春系列的电影,只不过是希望从电影人物的身上寻找自己曾经的影子。风吹雨成花,时间追不上白马,四个家境性格不同的女孩走到了一起,她们从高中到大学,一直在一起,虽然也会有磕磕绊绊,但感情没有变,真心她们彼此的这段友谊。时代姐妹花收获了一辈子友谊,也收获了爱情,她们无疑是人生赢家。话说:有四个女孩,她们漂亮又有钱,就算她们现在没有钱,但是她们的男朋友也一定会有钱,就算她们现任的男朋友没有钱,但下一任的男朋友一定会有钱,总之她们就是又漂亮又有钱。我们总是羡慕美好的事物,喜欢美好的东西,毕竟我们的眼睛都是用来发现美的。

6. 中国版歌舞青春的票房

在电视上有看过一个影评节目,把《歌舞青春》评为2011年奇葩电影(带有贬义的),据说只有60万票房 ,面对高额投资,我想华谊是亏大了。第一,此电影安排在《唐山大地震》时候上映,不说很蠢,只说太勇敢。第二,如一些影评人说的一样,这部电影虽然是音乐歌舞片,但缺乏音乐性,你们也没见过什么观众唱着《歌》中的歌曲唱的如痴如醉的把。第三,此片缺乏吸引力,虽然是巨资打造,但也没见什么观众如潮涌,也没见什么张峻宁变得像Zac那样家喻户晓把,先不拿美版的比较,这部影片宣传做得到位,如森马……但好宣传不一定有好效果。总之,《歌》要是想拍2、3集,还得继续修炼。而且我觉得演员该换换了。 我不太明白具体明细啊

7. 为什么中国老是拍一些像《致青春》、《匆匆那年》、《左耳》这种无病呻吟的电影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因为这些电影能赚钱啊。


现在中国拍电影的这群人,与其说他们是艺术家,不如说他们是商人,商人当然是要看利益的。

商业性

我们现在来看看这些青春片的投入与收入,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划算的买卖,一个项目花费不了多少钱,也花费不了多少精力,随便做一下就能大赚一笔,何乐而不为呢。青春片充斥荧屏但质量不高,主要是我国大部分电影创作都是在“先考虑过审后考虑挣钱”的指导思想下诞生的。所以能过审,还有票房,谁还关心质量?

  • 总结

我们国家现在的电影市场,说实话有点畸形,潜力很大,但整个市场出现的作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但我还是相信未来会发展得越来越好,静静等待吧。

8. 怎么看待国产青春电影



在众多的类型片中,占主流位置的一直是影片类型较为突出、系列性较为连贯的电影,比如动作片和喜剧片。从这一点来看,青春片其实难以企及。在票房回报率上,它不及动作片和喜剧片的商业价值,同时,如果论及电影的文化价值,与文艺片相比,它又显得相对单薄。但是从另一方来看,这一类型片却有着值得人们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它的社会价值和它所引起的更多的社会话题。


中国近几年的青春片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的,从2010的短片《老男孩》,到2011年的《青春期》、《那些年》;从2012的《青春荷尔蒙》、《全城高考》,再到2013年的《致青春》、《中国合伙人》,这些青春片在近几年大荧幕上的频频露面,也让我们注意到这些电影的反映内容,以及它背后关注的社会问题。


在进行窥探之前,我们必须要知道一个定义,什么是青春片?网络上对此没有进行明确的定义。而在笔者看来,今天要讨论的所谓青春片,无外乎两个因素:一是主要的人物角色正处于青春阶段;二是主要的故事基调承载在青春年代。


如果探讨仔细的话,我们会发现近几年的国产青春片,是与中国社会的某些突出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如高考问题、就业问题、学习阶段的成长问题、80后生活中的问题等等。这些现实中有些刺手的问题反映到影视作品上来,其社会影响可想而知。


中国青春片的悼念式作品可以从2010年的《老男孩》这部短片谈起,这部微电影相比与其他电影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不同,就是它全程都是在网络上传播,并没有在院线上映,可是引起的社会反响丝毫不亚于同期的一些大片,它的豆瓣评分是8.4,时光评分是8.0。从影视本体论来探讨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制作水平或者是主题探讨的话,都是比较过分的事情。除去它的主创人员、制作经费和制作水平不谈,一部仅在网络上流传的电影,它的电影制作水平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们在讨论它的时候,首先应该把它当做一部对“当年理想”致敬悼念式的怀旧片。


片中的肖大宝和王小帅无疑是7080后下层阶级的真实写照,一个是婚庆主持,一个是理发师,生活趋于平淡,有时还遭人白眼。可是当过往的梦想再次来临的时候,他们怀揣着探试的心情企图再次验证自己过往的笃定,这是一份属于“老男孩”的梦想。但是电影在此刻并没有落入俗套———来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筷子兄弟成就了自己的梦想,因为它并不是一个昭示光明路途的电影,而是一部唤醒曾经梦想的电影。尤其是在它的主题曲中,愈加反映了这一点。


如果我们细心观赏,其实电影中有一个片段十分具有象征意味。在肖大宝开车听广播的路上,广播里的内容一段是国家的强盛壮大,一段是平民大众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两段相互交错。这种大与小的对比,强与弱的直白,把80后放置在整个中国大环境中去冷眼旁观,这样的景像描写极具深刻性,也让身为观影者的我们思想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笔者觉得这应该是本片在电影镜头与话语处理中最出彩的一段。


而在2011年的两部青春片中,我们看到另外的感觉。对于《青春期》这部生猛片,个人觉得可以直接把它和2012的《青春荷尔蒙》衔接起来,甚至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前传。这样说一点也不奇怪,这两部电影在画面的主色调处理、叙事方式、台词风格以及主题探讨、演员整体面貌等等电影参数上,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两部电影探讨的是当前中国学生的生活和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尽管电影企图利用一切的噱头去保证票房回报率,包括俊男美女、性感露骨、台词前卫以及生活奢靡,但是它连最基本的现实反映功能都没有做到,基本上宣告了它们在评论界上的败走麦城。


其实这类学生生活电影是较难把握的,国内电影在这方面做的不尽如人意。而反观美国和印度,他们的两部电影是值得国内导演和制片人借鉴的,一部是美国的《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一部是印度宝莱坞的《三个傻瓜》。


国内的两部电影都是停留在电影的商业吸金度,而忽视了电影本身的价值。王道新《影视批评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整体意义上的电影应该是‘商品’、‘艺术’‘文化’三位一体的综合体”。毫无疑问,《青春期》和《青春荷尔蒙》只是看中了电影的第一个属性,而当我们观看《死亡诗社》时却经常被里面的创新思维和自由精神所打动,在这部电影里面,我们看到的不是一群无知少年的打打闹闹,青春也远远不是这么简单,青春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抽象意味的描述词,它具有形而上的悲剧性和形而下的现实愉快感。


所以在这种本原出发点上,《死亡诗社》带给了我们在青春中才能获得而又超出青春之外的感悟。同样的在《三个傻瓜》中我们发现了属于青春的热烈与执拗的意念,那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信念。所以有人说:“青春是狂放不羁的,是完全由个人意志控制的年岁,这样的年纪最能创造出新的价值!”

9. 为什么那个《肆式青春》己经上映了好几天了,我们当地电影院却还没有上映,怎么回事

《肆式青春》是CoMix Wave Films制作的动画电影,由易小星、竹内良贵、李豪凌联合执导。作品以北京、广州和上海3个中国城市为舞台,讲述了以“衣食住行”为主题的《一碗乡愁》、《霓裳浮光》和《纤雨初晴》这3个青春短篇故事。

电影于2018年8月4日在日本和中国大陆同步上映。[1-2]

  • 中文名

  • 肆式青春

  • 其他名称

  • 诗季织々、Flavors Of Youth

  • 动画制作

  • CoMix Wave Films

  • 类型

  • 青春

  • 地区

  • 中国,日本,美国

  • 导演

  • 李豪凌,易小星,竹内良贵

  • 剧本

  • 易小星,永川成基,李豪凌

  • 角色设计

  • 西村贵世,矢岛康太,土屋坚一

  • 作画监督

  • 西村贵世,大桥实,土屋坚一

  • 音乐

  • sakai asuka,yuma yamaguchi,石冢玲依

  • 主要配音

  • 坂泰斗,寿美菜子,白石晴香,大冢刚央,长谷川育美,安元洋贵

  • 网络播放

  • Netflix(全球)[3]

  • 制片

  • 新海诚

  • 出品

  • 《肆式青春》制作搭档们

  • 发行

  • 东京剧场株式会社

  • 发行时间

  • 2018年9月5日(全1卷)

  • 日本上映

  • 2018年8月4日

  • 中国内地上映

  • 2018年8月4日

热点内容
日本综艺中国电影完整版 发布:2023-08-31 22:05:04 浏览:1818
日本污电影推荐 发布:2023-08-31 22:03:58 浏览:794
北京电影学院有哪些小演员 发布:2023-08-31 22:01:10 浏览:1781
日本电影女主割下男主 发布:2023-08-31 21:58:33 浏览:1514
一个法国女孩剪短头发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7:38 浏览:1508
日本电影主角平田一郎 发布:2023-08-31 21:54:07 浏览:1155
电影票为什么抢不到 发布:2023-08-31 21:52:52 浏览:1430
电影院眼镜吗 发布:2023-08-31 21:50:27 浏览:853
港剧晓梅是哪个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0:15 浏览:901
书生娶个鬼老婆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3-08-31 21:49:25 浏览: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