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中国人
‘壹’ 中国第一座电影院是
中国第一座电影院是北京电影院大观楼。
北京电影院大观楼诞生了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是中国第一座电影院,就建在长安街上。
在过去北京并没有专门播放电影的场所。首次放映电影的地方就是前门外打磨厂的福寿堂了。1902年一个外国人在这里放映了3部影片《黑人吃西瓜》、《脚踏车赛跑车》、《马由墙壁直上屋顶》。后来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一些戏院也开始播放电影,但都算不上是正式的电影院。
北京的第一家电影院,是1913年开业的大观楼。提到这,不得不提任庆泰。他是辽宁人,原是名匠,后来学习了摄影,曾为慈禧太后照相。1905年,他拍摄了《定军山》,是中国第一部电影。由于当时抗战的原因,大部分的戏院不能正常开门,就被迫改放电影了。
(1)电影院中国人扩展阅读:
早期的北京电影院是不允许男女相邻。影院中一边是男座,一边是女座,中间隔着一人多高的木栅栏,即使夫妻二人也要分座。最早允许男女混杂的是平安影院,因为是洋人经营,观众也是洋人,一般人不敢管。以后渐成风气,其他影院也不开始分座了。
直到抗战胜利,北京解放不久,中央政府从紧张的建设资金中拿出钱来装修了5家电影院。即紫光电影院、交道口电影院、新街口电影院、广安门电影院和花市电影院。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北京电影院
‘贰’ 中国第一部电影是什么
《定军山》, 中国人第一次放映电影 中国人自己放电影是1903年在北京。中国商人林祝三从欧美回国,携带放映机和影片,在打磨厂乐天茶园放映电影,这是中国人从国外自运电影在国内放映的开始。此后,在北京前门外的大栅栏大观楼戏院、西单市场内的文明茶园、东安市场内的吉祥戏院、西城新丰市场里的和声戏院,相继都有电影放映。 第一部中国电影的问世 早期在中国放映的电影都是由外国人拍摄的。1905年,由开设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拍摄的京剧片断纪录片《定军山》,是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这一年也因此被公认为是中国电影的诞生日。 中国第一座电影院 1907年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在北京长安街建成,由外商经营。 中国第一首电影插曲 1930年12月3日,联华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闲花》上映,该片以蜡盘配音的方法为影片配制了一首由孙瑜作词、孙成壁作曲的电影歌曲《寻兄词》,它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首电影插曲。
‘叁’ 郑州一电影院开放影厅供上千人留宿,你如何看待电影院的这一行为
最近河南郑州发生强降雨,导致整个城市都面临洪灾,情况十分危急,救援人员已经赶往现场救援,全社会都心系郑州,心系灾区,希望郑州能够早日度过难关。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人在此又生动形象的演绎了这句话,暴风雨来临时,全国各地都开始纷纷为灾区捐款,帮助灾区人民。
在天灾面前,人类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依旧传递着社会的温暖。
患难见真情,不仅仅只是东方嘉禾电影院的善举,在灾区的各大宾馆也相继降价,直接降到了一半,绝不赚取“黑心钱”,各大商场彻夜开放给灾民留一个栖身之所,很多人自发到水中救助其他灾民,拿着渔网在湍急的洪水中捞,以防有人不慎被冲走,全社会都在努力的救助灾民。
支持社会正能量!传递社会正能量!希望郑州的灾情能够尽快过去,失联的灾民能够尽快联系上家人,还给郑州一个美好家园。
为郑州祈福。
‘肆’ 韩国大田有中国人能看的电影院吗
韩国大田的电影院所播放的电影,当然主要还是以韩国本土片子为主。外国电影也有,但是不多,主要也都是欧美的大片。
‘伍’ 浅谈中国电影现状
http://..com/question/18314815.html?si=1
太多了,粘贴不上来了!不好意思,只能你自己去看看可!
看看这个东西能不能帮到你!我觉得写的很不错!希望能帮到你的忙!
‘陆’ 美国的电影学院中国人能进吗
能进去啊,很多明星去美国留学,前一段时间,TFBOYS中的一个就去美国留学了,门是开着的,但进去是相当难。
‘柒’ 80%的中国人没进过电影院
这个数字应该是真的,电影是一种消费娱乐产品,既然非生活必须,经济条件就左右人们的消费选择,中国现在经济发展很快,但收入分配存在很大问题.少数人占有大多数财富.应该说决大多数国人的生活水平没达到那个程度,民以食为天.电影只能靠后啦
‘捌’ 中国最早的电影放映人是谁
1972年,河北省电影公司和唐山市电影公司的领导来乐亭物色出国电影放映员,经过政审、技术考核,决定檀庆森作为出国人选。经过上报审批,大约半年时间,最后确定了下来。 1972年7月24日,檀庆森到外贸部报到后,首先集中学习外交常识,外交礼仪及各项工作任务。学习结束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贸易展览团正式成员之一。8月15日由外贸部和贸促会领导高仪、郭东坡等率领去伊拉克。展览团一行24人乘飞机由北京经苏联伊尔库茨克、鄂本斯克,到达莫斯科,在中国驻苏使馆逗留两天。在此期间,中国驻苏使馆安排参观了红场、列宁墓和无名烈士墓,于8月18日换乘苏联民航飞机飞抵伊拉克首都巴格达。 到伊拉克之后,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布展工作。当时正值伊拉克最炎热的季节,白天气温高达50多度,典型的阿拉伯大沙漠气候,所有同志都极不适应,但展览任务繁重、紧张,大家冒着酷暑,积极工作。 巴格达博览会为世界级大型国际展览,各国都设有电影厅,放映本国的电影,中国电影最受欢迎,看中国展览和电影的人最多。演出现场因为人太多,中国展览团就把电影厅建在广场上,每晚都为参观的人们放映中国电影,经常是电影散场大家也不愿离开。伊拉克人民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在看电影《英雄儿女》时经常全体鼓掌,竖起大拇指,场面非常感人。配合展览,文化交流,电影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中国电影在伊拉克的放映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新华社记者现场拍摄了照片并在国内外进行报道,伊拉克电视台同时进行了电视转播。 在伊拉克工作期间,檀庆森为中国驻伊拉克使馆检修放映设备、培训放映员,并为大使馆工作人员放了几场电影。驻伊拉克大使馆宫达非、驻科威特大使馆孙盛谓,及伊拉克文化部官员接见了檀庆森。在伊拉克展览结束以后,展览团又转移到邻国科威特进行展览,直到展览结束于1973年1月途径巴基斯坦卡拉奇回国。在中国驻巴领事馆逗留2天后,又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逗留1天,于1973年2月回到北京,圆满完成了这次出国的电影外事任务。 通过这次贸易展览,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了贸易往来,对此,1992年3月7日《唐山劳动日报》以《电影外事中的唐山人》为题,对檀庆森的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 建国后,唐山地区优秀电影放映员共有3人出国执行任务,一是原昌黎县的放映员齐守廉,另一名是陶瓷厂放映员陈维明,其次就是檀庆森。在乐亭县檀庆森是出国比较早的一位,而且是组团规格最高,代表国家对外进行文化交流。当时,执行任务回国后,首先到中国电影公司报到,一般不回原籍,留在上一级电影公司工作。齐守廉回国后担任了唐山电影公司经理。檀庆森因家属为农村户口,户籍问题解决不了,未留在外地工作,直接回到乐亭电影院,仍做放映员工作直到退休。 这次出国执行任务,使檀庆森受到锻炼、开阔了眼界,同时也看到了当时中国的工业水平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他精心电影事业,对操作技术孜孜以求,在事后的岁月里,为乐亭的电影事业书写了光辉的一页,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玖’ 中国电影院
这是人的自由,也不用太上纲上线,就好像现场看NBA的人也有先离开的。如果片子吸引人的话自然就没有人提前走了。当然其中也有些人以为电影已经演完了悬念已经没有了 。
如果你说的是人的素质问题的话,那在中国到处都是,就不用针对电影院里的人了。比如看球时的京骂...从你的问题里我看不出是在讨论素质问题。看心宿事件了吗。成龙刚到日本时学偷东西那些老油条怎么说的:日本人自己不偷以为所有的人都不偷。这是素质问题,不用针对看电影的人,做好自己该做的就行了,当自己还有缺点是没有资格评价别人。
说点闲话:我的一个兰州的朋友从英国回来,我在北京接待他 ,在一个没有红绿灯的路口我排队等左转对面的长龙里有一辆车停下来让我过,朋友很惊讶的说,哦,北京的人已经很文明了,和西方差不多了。我当时很欣慰,但想想看来兰州还没有到这个境界。素质问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就说得清楚的,和教育、环境、人文、历史很多因素有关,也不要太妄自菲薄
------------------------
中国人素质普遍偏低是不争的事实,我也没有说日本人素质低,你连我说的话都看不明白,跟你沟通真费劲。我是说中国人素质低但也不要妄自菲薄,素质问题是非常复杂的,也不用瞧不起自己的国人。做好自己就行了,举几个最简单的例子:去麦当劳吃完快餐自己把打扫倒垃圾箱,过马路不要胡乱穿越,在郊区的路上开车即使是夜里十一点一个行人也没有也要等人行横道的红绿灯,自己做好就行了,每个人都做好自己再去要求别人
--------------------------
再多说两句:中国人口众多,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再加上各种复杂的历史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非常复杂,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楚的,中国有句和古话: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果有能力的话,就去改变别人,否则也要做好自己,如果更多的人能做到这一点的话,社会文明水平自然就会提高。如果看到不文明现象只是发发牢骚.........也不见得自己就高人一等,先想想自己哪里做得不够
‘拾’ 假如50%的中国人平均一周去一次电影院,会发生什么
之前国外专家说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这样: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怎么样,主要看电影院票房销量,其实这句话就有题目中涵盖的意思,如果中国人每周去一次影院,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票房收益,但也会涌现出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拍摄以盈利为目的的烂片,经济发展水平缓行,人们就会去追求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