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美国电影票价
❶ 七十年代电影票多少钱一张
一角钱左右。差别不大。那个时候电影院基本一样。
❷ 在50到60年代的美国,那时候的100美元的价值相当于现在多少美元。(看点那个年代美国的电影描述的
那时候布雷顿森林体系还没崩溃,那时候的美元等于黄金,35美元等于一盎司黄金,一盎司是0.02835千克,100美元合80克黄金,按今天的黄金价值240人民币一克,100美元相当于今天的19000人民币,相当值钱的
❸ 1977年星球大战第一部票房就7.754亿美元,在那个时代这是什么水平!怎会有这么高,后期物价上涨
主要原因是那个时候的看电影的方式和现在不一样,那时候好电影一般后劲非常足。
观赏《星球大战》是我少年时期最令人兴奋的回忆之一。那不只是一部电影,它是一个里程碑。
一个传奇的开端,一个不灭的神话,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是作为一个走进新时代的标签,永远彪炳史册。
那时候星战的出现是开天辟地式的,太新鲜,太震憾。
影响极其深远,但是在这种大部头作品暴炸以后,同类科幻剧就多了,时代推进以后星战的吸引力就下降不少。
星战是时代的标志,美国人集体的记忆。
现在拿出来炒情怀,天时地利人合全符合了。
1.它标志着除《2001太空漫游》这唯一特例之外,自五十年代以来总体而言已处于垂死状态的科幻片就此获得票房上的重生。
2.它是第一部运用新兴电脑技术来制作动画效果的重要电影作品。
3.它在特效方面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4.它宣告了“电影一代”的终结,宣告了对诸如戈达尔、安东尼奥尼、斯科塞斯、奥特曼和伯格曼之类电影作者的个人化作品的迷恋的终结;同时它也标志着所谓“叙事一代”的开始,这一代观众只想好好听你讲个故事。
5.它建立在《大白鲨》的成功基础之上,再次证明了“个人突破性的作品”能赢得数亿票房,能改写电影公司的命运,能衍生出包括书籍、玩具、海报等在内的捆绑产品的一整个新行业。
6.它是第一部能准确证明“重看者”可以改写电影票房历史的电影,《星球大战》最初的那批影迷里,所有人都看了不止一遍,有些甚至看了几十遍。
7.它证明明星模式——使用片酬不菲的着名演员——也可以被一个能凭空创造出属于它自己的明星的故事所取代。几乎没什么人知道R2D2或C3PO的配音者是谁(肯尼·贝克[KennyBaker]和安东尼·丹尼尔斯[AnthonyDaniels]);即使有人知道黑武士的配音者是詹姆斯·厄尔·琼斯(JamesEarlJones),那他又是否知道,在那身衣服里扮演这人物的是戴夫·普劳斯(DaveProwse)呢?在这里,戏服成了明星,而非戏服里头的表演者。
8.《星球大战》及其续集的成功——显然是受到了三四十年代那种星期六下午放映的扣人心弦的系列电影的启发——令人们对这种大众娱乐片做出重新评估,也引出了之后诸如《印第安纳琼斯》、《寻找宝石》(RomancingtheStone)等系列卖座大片。
9.1977年之前的十年里,美国青年导演们都梦想着拍出伟大的美国电影。1976年,《星球大战》出现前一年,马丁·斯科塞斯是美国优秀青年导演之中的翘楚,他拍出了《出租车司机》。但在《星球大战》出现后,斯科塞斯的后来者们基本都改换了事业目标,改用票房数字来衡量自己成功与否。
10.这并不是一个趋势,而是某种标志:和很多经典影片一样,《星球大战》也为我们带来了一句流行语:“愿原力与你同在。”
面对《星球大战》引发的这场革命,你可能会觉得我表现得似乎并不怎么激动,但事实并非如此。我爱《星球大战》。第一次看完后,我就将它比作那种小报上写的“灵魂出窍式的体验”——你被转移去了另一空间,经过了几小时或是几天后再被送了回来。《星球大战》是一部凭着技术、技巧、智慧和幽默感来制作完成的作品。
《星球大战》也代表了流行文化的一种突破:它让人意识到,高成本的电影,其题材并不一定要局限于史诗片和华而不实的畅销书翻拍片,也可以拍一下那种令人兴奋的“儿童”故事,把它们拍成极具娱乐性的大片。
关于《星球大战》,我听到过的最精彩的一件轶事发生在二十世纪福克斯的董事会上。卢卡斯当时才拍到一半,但却已经超了预算。董事会成员一起看了卢克·天行者和韩·索罗的工作样片;看完后他们的建议是,公司或许应该承认自己犯了个错误并就此接受事实,停拍此片。那些特效什么的,或许以后还能回收再利用,放到某些周六早晨播出的儿童电视节目中去。
这时候,公司主席小阿兰·莱德(AlanLadd,Jr)站了起来。大家都知道莱德很不喜欢长篇大论的公开讲话,他总是更喜欢倾听,自己说的却很少。所以他一站起来,立刻便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现场一片寂静。
“继续拍的话……能成经典。”说完这句他又坐了下来。董事会投票通过了追加投资的决议。
这里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董事会成员当初之所以反对继续拍下去,其实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因为类似《星球大战》这样的电影,类似它这种想把扣人心弦的“儿童”故事和突破性的电影科技结合在一起的做法,在历史上并无成功先例。当初卢卡斯把剧本交到了福克斯公司,谁又会有这样的想象力,能看透他脑海中的构思?他之前拍过《五百年后》(THX1138)(1970年),一部以《1984》为模板的未来幻想片;还有《美国风情画》(AmericanGraffiti)(1973年),一部关于青春期的成功喜剧。但这两部电影又怎么能和原力扯上关系呢?
请回想一下那些令人兴奋的光剑大战,侦察机在死星的钢铁峡谷中低空飞行的紧张时刻,星际餐厅那场戏里转瞬即逝的种种细节的巧妙运用。卢卡斯脑海中的这些构思,光凭文字又如何能让人明白?又如何能让人理解他将用到的那些天才特效?
《星球大战》是美国电影史上的宏伟里程碑,整个三部曲(本片外加《帝国反击战》和《绝地归来》)构造出一个经典系列,足以令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反复观看,享受欢乐,就像是当年的《绿野仙踪》(事实上《星球大战》和《绿野仙踪》也很相似,特别是C3PO、R2D2和丘巴卡这三位,他们与稻草人、铁皮人、狮子的相似处不容置疑)。
不过,新东西也并不一定就全都是好的。从来就不是如此。《星球大战》出现前的那十年里,美国电影经历了一个黄金时代,新一代导演寻找着各种新方向。在法国新浪潮的启发下——六十年代早期,诸如特吕弗、戈达尔、雷奈、夏布洛尔等人的个人化作品风起云涌——他们也想拍摄能反映自己世界观的电影。看看那段时间的一些片子:《雌雄大盗》、《逍遥骑士》、《穷街陋巷》、《天堂之日》、《陆军野战医院》、《安妮·霍尔》、《浪荡子》、《纳什维尔》、《窃听大阴谋》,甚至是第一集《洛奇》——史泰龙的个人化作品,那时他还没有为票房而出卖洛奇的灵魂。
《星球大战》出现后的那十年,电影不再那么强调个人理想。事实上,好莱坞高层对于彰显个性的电影人向来怀有敌意,诸如《母女情深》(TermsofEndearment)甚至是《野战排》这样的电影都曾被多位高层拒之门外。
❹ 郎咸平:为什么经济越萧条,电影越火爆
编者按:新进大片“魔兽”在北美市场表现平平,在中国市场却异常火爆,成为该片盈利的绝对主力。据估计,到2017年中国的票房总收入将超过北美,成为全球最大电影市场。那么,这是否说明中国经济已经走出低迷,一片向好呢?错了!郎咸平教授在《郎咸平说:谁在拯救中国经济》一书中论证,根据历史经验,经济越萧条,电影越火爆!
一、为什么伟大的电影都出现在大萧条时期?
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米高梅、华纳兄弟、环球、哥伦比亚都是什么时候建立的?经济大萧条时期。为什么?我想借用美国一位着名导演的话,美国着名导演吕克·贝松前一阵子讲过一句话,他说当我们意志消沉的时候,这些轻松的电影就像是治病解忧的阿司匹林,让我们再一次感觉良好。
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才会想起来,做父母的是有义务教养自己的子女的,所以才会在早上6点钟全家起床,7点半出发带你的宝贝儿女去动物园。人只有到了大萧条时期,无事可做的时候,才会考虑人生存的目的是什么,人的责任是什么,平时是不会想的。这种改变就形成了市场的需求,当物质条件全面恶化的时候,只有寻求心灵的安慰,因此这个时候整个社会对于能够给予心灵和精神安慰的产品的需求突然上升。那么,到底什么东西能够满足你心灵和精神上的需求呢?那就是娱乐,就是电影。
为什么这个时候能够孕育出一些伟大的电影和伟大的导演呢?你想想看。在经济萧条、物质极度匮乏、资金链断裂的时期,当这些投资人要把钱投入一部电影时,你想他们会有多么的谨慎?在经济萧条时期,投资人选择投资电影的时候会小心再小心,只有他能够看上的片子、能够赚钱的片子他才会投资。再看这些导演,在经济大萧条的时候,要找到一笔资金来投资有多难?所以逼得这些人不得不穷毕生之精力,做出一部最好的片子,才有可能得到资金,才有可能卖钱,才有可能赚钱。
所以你看,需求是什么?经济萧条,我们渴望心灵和精神方面的安慰,于是需求上升。供给呢?投资人投资特别谨慎,只投资好片子,导演和制片人为了吸引投资人的投资,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出好片子。因此就供给面来说,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孕育出最伟大的电影。正因为这样,美国伟大的电影几乎毫无例外都是在大萧条时期产生的。
让我们来看一下,从1929年到1939年期间出现过哪些电影?《金刚》是经济大恐慌的时候拍的;美国最伟大的电影之一《飘》,又叫《乱世佳人》,也是那个时候拍的;《小妇人》、《蝴蝶梦》、《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还有全世界第一部《白雪公主》——当时花了200万美元,这些都是经济大萧条时期拍的。那个时代孕育出了哪些伟大的明星?卓别林、秀兰·邓波儿、克拉克·盖博、费雯丽、英格丽·褒曼、葛丽泰·嘉宝、凯瑟琳·赫本……
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就是在1929年5月16日举行的。各位再想一下,1927年有声电影出现了,当时米高梅公司说我们的电影会说话、会唱歌,很有意思。就在那个时候,1929年之后,由于经济大恐慌,为了吸引观众进入电影院,因此发明了彩色电影。连电影的拍摄技术都在经济大恐慌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时期,也就是从1929年到1939年之间的10年,在这期间罗斯福总统曾经推出一个救市计划,叫做罗斯福新政。我可以很明确地说,他的新政完全失败了。从1929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的失业率由15%上升到17%,而私人投资的比例从16%跌到14%。美国经济到了1938年、1939年几乎陷入全线崩溃,1938年竟然被称为罗斯福萧条,这10年是美国经济最萧条的时期。美国经济是什么时候复苏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经济才得以复苏。
各位读者请看一组数字,1939年美国经济最萧条的时候,全美国只有1.5万家电影院,你知道当时的票房是多少吗?票房收入是7亿美元。那个时候7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当时美国股市总市值还不到200亿美元,这可是全世界最庞大的股票市场。而1.5万家电影院的票房收入就高达7亿美元,你就可以想象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数字了。当时每个家庭花在看电影上的钱是多少?平均25美元。在1939年,美国的家庭平均花25美元去看电影。各位知不知道当时一张电影票多少钱?一毛钱到一毛五分钱。也就是说,美国每个家庭每年平均看150场到250场电影。
美国人很有意思,一面排队领取面包、救济金,靠失业救济金过日子,一面拿着兜里仅剩的铜板去电影院看电影。就是因为美国有这种需求,所以1.5万家电影院的票房收入能达到破历史纪录的7亿美元。同时,孕育出一大批伟大的电影和伟大的导演。
二、娱乐业发展与经济景气负相关
娱乐业从经济衰退中获利似乎已经成了一个规律。据美国影业联合会统计,过去几十年里美国曾遭遇七次经济不景气,其中五次电影票房反而有大幅上升。“9·11”事件之后,全球经济一片叫苦不迭,而娱乐业却一枝独秀。当时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下跌至63年来的最低点2.1%,娱乐支出却升到了一个占总支出8.4%的高百分比。
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各行业都显示出低迷的态势,但美国本土票房总收入达到了93.3亿美元,比前年增加5.4%,而海外票房总收入为171亿美元,也增长了近5%,两项数字均创下新高。
中国2009年的情况也是一样,《变形金刚2》在中国热播,电影院不但没降价,反而涨价。仍然有大量观众涌入电影院,早、午、晚和夜场,场场爆满。我在7月中旬去上海新天地电影院看《变形金刚2》,票价竟然是100元一张,比香港还要贵,这就是萧条经济学的背景。
这些都说明,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人们用娱乐来换取抚慰和满足,造就了空前繁荣的娱乐业。
卓别林是一位喜剧明星,在他之前,或者说在美国大萧条之前,好莱坞流行的是音乐剧,大萧条之后喜剧电影忽然流行起来了。卓别林最着名的两部无声电影是《城市之光》和《摩登时代》,讲的是什么内容?《城市之光》是对当时失业现象的讽刺,正是这一点才能打动老百姓的心,就像小沈阳打动我们的心一样,只有我们平常接触到的乡土文化、民俗才最能打动我们的心,美国也是一样。《摩登时代》是在1936年拍摄的,卓别林一生的经典之作,通过他饰演的一个工人在工厂干活发疯、进入精神病医院的故事,把当时人们心中的痛苦表达出来。还有秀兰·邓波儿,她10岁走红,到了1939年她的片酬创了历史纪录的天价,当时是12万美元的片酬再加上20万美元的红利。美国总统罗斯福把秀兰·邓波儿叫做微笑天使。当时的影迷都说,秀兰·邓波儿的踢踏舞踢走了美国人的忧愁。
到了1970年,石油危机再度造成美国经济的萧条。再请各位想一想,你那个时候看的是什么电影?《大白鲨》、《教父》,还有第一部《星球大战》等很多着名的电影。请各位读者想一想,这些电影跟1929年大萧条时期出品的那些有什么不同?1929年大萧条时期大部分是以喜剧片发泄心中的痛苦与不满,而这个时期出品的都是恐怖片。
从1929年大萧条时期的喜剧片疗伤变成20世纪70年代通过恐怖片的感官刺激来抒发心中的痛苦,这很有意思。这个时期孕育出了哪些伟大的导演?你们都听说过,希区柯克、卢卡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三、电影投资:由产业资本到金融资本
我前面提到过,从1929年开始,美国有很多大的电影公司成立,有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米高梅、华纳兄弟、环球、哥伦比亚等。当时叫做产业资本时代,什么叫做产业资本?资本家建立了电影公司,自己投资,自己拍电影,这叫做产业资本,所有事情都是由这种资本家来做的。
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电影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产业资本变成了金融资本。什么叫金融资本?那就是不再像过去一样,由资本家自己拿钱来拍电影,而是通过上市融资来让全美国参与。比如在股票市场上市,把股权卖给社会大众,通过美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不是向资本家,而是向社会大众筹集大量的资金来支持这些伟大电影的拍摄。
也就是说,美国的电影界从1929年的产业资本变成了20世纪70年代以金融资本为主导,这是很有意思的。2000年发生了什么事?美国科网股泡沫破灭,再次进入萧条时期,于是又孕育出一系列伟大的电影,包括《哈利·波特》、《指环王》、《蜘蛛侠》,还有《星球大战》第二部。这个时期的《指环王》第三集票房纪录是11亿美元,《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票房是9亿美元。难以想象,又是在经济萧条时期,再一次孕育出一系列的伟大电影。
❺ 20世纪40年代美国电影票房
当时票房只有2600万美元,累积到1970年时,美国票房也才达到4800万美元。公司不得不变卖263亩的外景地,通过制作低成本的电影维持生计,以上就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电影票房的情况。
❻ 求1970年以后的电影,一定要注明那年上映的票房多少获奖没最好知道成本多少特别是一些小成本大票房的电影
1970年以后全世界最少拍了20万以上的电影,你这问题是问的超级有水品
你这水平太高,得叫火星人答 全世界的小成本大票房的电影 也几千部,作为一个地球人,我表示无奈,
对了,你可以问问宇宙第一大国的 国民,他们可能知道
❼ 香港60、70年代,多少钱一张电影票
60年代的我记不了多少,只记得1971年的票价:
楼座(俗称[超等])$3.50
特等$3.00(只有少部份电影院设有)
后座$2.40
中座$1.80
前座$1.50(亦有$1.20,视不同区份、时间而定)。
❽ 那里找到70 80年代美国片
现在网上也有不少。不过确实,以前网络不发达,是录像带或租VCD时有很多老片,不错的片。现在网路发达了,DVD了,却找不到很多以前的老片子了。有的虽然找到,可都是“字幕”的,以前都是“国语”的。不知这是为什么?感觉很可悲……
❾ 有哪些70年代不错的美国电影
十大经典影片 生于七十年代:十大难忘译制片之-《英俊少年》(德国)两颗小星星 生于七十年代:十大难忘译制片之---杜丘之歌——《追捕》(日本) 生于七十年代:十大难忘译制片之--草帽歌——《人证》(日本) 生于七十年代:十大难忘译制片之——《办公室的故事》(前苏联) 生于七十年代:十大难忘译制片之-——《叶塞妮娅》(墨西哥) 生于七十年代:十大难忘译制片之-<<音乐之声>>(美国) 生于七十年代:十大难忘译制片之-<<虎口脱险>>(法国) 生于七十年代:十大难忘译制片之-《佐罗》(法国1975年) 生于七十年代:十大难忘译制片之--《大篷车》(印度) 生于七十年代:难忘十大经典译制片之-《桥》(前南斯拉夫)
❿ 小时候看的一部电影美国西部片好像叫做《快枪手》,视频搜索不到,请问在那能找到谢谢。
你搜 他们是神 ok
是意大利通心粉西部片<<快枪手>>(又名他们是神)
又名:Lo chiamavano Trinità / My Name IsTrinity / They Call Me Trinity...
标签:西部 喜剧
导演:Enzo Barboni恩佐·芭伯尼
主演:Terence HillBud Spencer法利·格兰杰
制片人:Joseph E. LevineRoberto PalaggiJoseph E. Levine
时长:117分钟
国家/地区:意大利
语言:意大利语
出品:Succéfilm ABAstral Films
日期:1970年12月22日 意大利
影片《他们是神》是一部标准的意大利通心粉西部片。一个名叫Trinity的流浪者来到小镇上,他的兄弟是这儿的郡长。实际上他的兄弟才是一个强盗,打断了真正的郡长的腿,还“不小心”把他打死,于是取而代之当起了郡长,没有谁知道。有一伙骑马的牛仔想要霸占土地用来放牧,Trinity和他的兄弟就保护了这些土地的农场主。返回页顶 在这部意大利式西部滑稽讽刺剧中,为保护一群受到墨西哥土匪追杀的摩门教徒,两兄弟不得不皈依他教。其续集片名为《Trinity is Still My 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