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羅生門的主題是什麼
『壹』 羅生門講的是什麼
《羅生門》講述了藤暮時分,羅生門下,一個家奴正在等侯著雨停,當他茫然不知所措,仿若於生死未決時,偶遇以拔死人頭發為生的一老嫗,走投無路的家奴邪惡大發,決心棄苦從惡,剝下老嫗的衣服逃離了羅生門。
在一個戰爭年代,一個被主人趕出來的僕人,思想上正在做強盜和被餓死之間掙扎。這時正巧走到一個到處都堆滿死屍的地方,也就是叫做羅生門的地方,他壯起膽子,想進去找到一些財物。結果他竟然發現有一個衣衫襤褸的老婦人正在從一個年輕女子的死屍頭上拔頭發。
他沖上去說你這個沒人性的,竟然對死屍也不放過。老太婆解釋說她只是想用這些頭發做個頭套謀生罷了。他說「曾經這個婦人,用蛇肉曬干當做魚干來賣,吃了魚乾的人們覺得很好吃,婦人得以維持生計。我並不覺得這婦人做錯了,她跟我一樣都是為了生存啊!」
於是,僕人大悟了,既然是為了生存,還有什麼不可以的?於是,他就搶了老太婆的衣服逃走了,並且從那以後再也沒人見過他。
(1)電影羅生門的主題是什麼擴展閱讀:
《羅生門》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1915年創作的短篇小說,情節取材於日本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語》。
作品雖以舊題材創作的歷史小說,卻被賦予了一定的寓意,描寫了社會最底層頑強掙扎著繼續生存的民眾,而並非單純意義上的歷史小說。
作品影響:
《羅生門》以柳川隆之介的筆名,發表於大正4年(1915)的《帝國文學》上,之後芥川龍之介將其創作的短篇小說集也取名為《羅生門》。在其後的作品中芥川再也設有用過柳川窿之介這一筆名,而且在其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羅生門》中除了《羅生門》外,所有以柳川隆之介發表的作品都沒有收錄。從這一點上,讀者就可以看出小說《羅生門》在芥川文學中的重要位置。
參考鏈接:網路-羅生門
『貳』 《羅生門》講述了什麼
《羅生門》結合了芥川龍之介小說的情節,採用一種多重平行敘述的獨特手法,講述了叢林中的死亡事件,每個人物的獨白都是整個事件的碎片,最後結合這些碎片來拼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該片由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創作的兩部短篇小說《竹林中》和《羅生門》改編而成,影片取小說《羅生門》的場景為背景,還保留了小說中僕人的角色,而情節則主要取自小說《竹林中》。
角色介紹——
1、多襄丸
在京都臭名遠揚的盜賊。被真砂的美貌和性情吸引,為貪圖武士金澤武弘妻子真砂美色,殘忍殺害了武士。在糾察使署審判時,用各種借口和謊言掩蓋自己的行為,不但沒有為自己的行為做出深刻反省,還依舊我行我素的宣揚自己的武藝高超。
2、金澤武弘
旅行的武士,因為妻子的美貌吸引了強盜,被多襄丸巧言帶到深山裡,最後不小心遭了強盜的暗算,被強盜綁架,全身無法動彈,最後無奈自己眼睜睜看著多襄丸當著自己妻子的面殘忍殺害了自己。
『叄』 黑澤明的《羅生門》表達了什麼思想
電影「羅生門」里主要的人物有武士、武士的妻子、強盜和樵夫等四個人,事件的真相是強盜見到武士的妻子秀色可餐,想占為己有,於是編了一套說詞騙武士說某地有一處寶藏,邀武士一起去尋寶,武士相信他的話,就把妻子放在一旁,跟隨強盜去了。
走了很遠的山路,強盜利用機會竟把武士綁了起來,然後再回到武士的妻子那邊,強暴了武士的妻子,再帶著武士的妻子來到武士的面前,質問武士的妻子是要從此跟著強盜還是跟著武士?
不料武士竟然從此不要這個老婆了。強盜見武士不要他的老婆,覺得沒有競爭,他也不要那個女人了。
武士的妻子覺得這樣太沒面子,就挑撥武士和強盜打起來,誰知兩人比起劍來,竟然和一般地痞流氓打爛仗無異,兩人都怕死,而且毫無劍法可言。搏鬥間,強盜幸運的殺死武士,這整個過程,都被上山打柴的樵夫看見了,可是他趁大家都離開現場後,偷走了武士身上名貴的短劍,後來這伙人都被抓去衙門問話,每個人都有一套漂亮的說詞。
強盜的說法是他很英勇的和武士比劍,贏得美人心,
武士的妻子把自己形容成貞女烈婦,
武士則透過靈媒自稱壯烈的切腹,
而唯一知道真相的樵夫則因為偷了武士的短劍,始終不肯吐露直真相,最後才在「羅生門」這處地方全盤托出。
「羅生門」的意義在於真相被扭曲、被模糊,但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強盜、武士、武士的妻子或樵夫,都是軟弱的人類,他們為了掩蓋自己的弱點,就編造了天大的謊言使自己讓外界看起來很偉大,符合美國前總統林肯所說的道理。
我們總認為真相就像真理一樣一定會大白與天下的,但其實真相大白並不是自然而然的,它需要人的判斷力。由於我們是相互撕扯的利益整體,大家都在為自己說話,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是無法得到唯一的真相的。這就是羅生門的高明之處,它點出了我們不願相信而又現實存在的這一點。
『肆』 羅生門這個電影講的什麼意思呢
《羅生門》通過每個人物的獨白描寫,經過人的自私本性的折射,轉述這些獨白的敘述者本身也是不可靠的,死亡使人性暴露在夏日的陽光下,人的可悲與渺小,人的偉大與真誠。並通過講述死亡理解了自己的靈魂,賦予死亡本身更深刻的哲理內涵。
《羅生門》是由日本大榮電影有限公司與美國雷電華影片公司於1950年聯合出品的懸疑影片。該影片由黑澤明執導,芥川龍之介,橋本忍聯合編劇,三船敏郎、京町子、森雅之、志村喬等領銜主演。
該片是根據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筱竹叢中》改編而成,影片以戰亂、天災、疾病連綿不斷的日本平安朝代為背景,主要講述了一起由武士被殺而引起的一宗案件以及案件發生後人們之間互相指控對方是兇手的種種事情以及經過的故事。
(4)電影羅生門的主題是什麼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介紹
1、多襄丸
在京都臭名遠揚的盜賊。好女色,被真砂的美貌和性情吸引,為貪圖武士金澤武弘妻子真砂美色,殘忍殺害了武士。在糾察使署審判時,用各種借口和謊言掩蓋自己的行為,不但沒有為自己的行為做出深刻反省,還依舊我行我素的宣揚自己的武藝高超。
2、金澤武弘
旅行的武士,因為妻子的美貌吸引了強盜,被多襄丸巧言帶到深山裡,最後不小心遭了強盜的暗算,被強盜綁架,全身無法動彈,最後無奈自己眼睜睜看著多襄丸當著自己妻子的面殘忍殺害了自己。
3、真砂
金澤武弘武士的妻子,乍一看老實貞淑,但內心性情激烈。和丈夫在深山中行走,美艷姿色吸引了強盜多襄丸。在丈夫被綁架後命在旦夕時,不但見死不救依然不為所動,依舊為保自己性命對丈夫漠不關心。
4、樵夫
金澤遺體的第一發現者。貪圖小便宜,為人虛偽,拿走了插在死者身上的短刀,為了掩蓋自己的行為,卻到糾察使署報告自己發現屍體的事情,只因事後從案發現場偷走了那把嵌螺鈿、頗值些錢的匕首,心中有愧,所以開始不說出真相,用謊言來掩蓋自己罪惡的行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羅生門
『伍』 《羅生門》是誰的作品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
《羅生門》是日本小說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1915年11月發表於雜志《帝國文學》上。故事是引用古典民間文學《今昔物語》中「羅城門登上層見死人盜人語第十八」的部分情節,加上作者的想像完成的。
1950年黑澤明所拍攝,並贏得1951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電影《羅生門》,是根據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及另外一部小說《竹藪中》改編,將其二劇情和主題融為一部電影。受到此部電影影響,「羅生門」成了眾人各說各話,搞不清楚事情真相的代名詞,但實際上這種現象是《竹藪中》的故事情節。
這些劇情橋段,開始廣泛用在電視劇及電影上,把矛盾逐步升華,讓劇情緊張,類似情況「法庭」、「警局」、「偵探」題材局多。
『陸』 「羅生門」講什麼的呢
《羅生門》本身是一個來自佛教禪經裡面的故事。講的是在一個戰爭年代,一個農民破產了,只好拿起刀來,決心作強盜。但是他力弱膽小,並且總是有些有愧於心。一天,他到一個剛剛發生了一場大戰役的城牆上去,那裡到處都是死屍,他想找到一些財物。結果他竟然發現有一個老婦人衣衫斕縷正在從一個年輕女子的死屍頭上拔頭發。他沖上去說你這個沒人性的,竟然對死屍也不放過。老太婆說她只是想用這些頭發做個頭套賣錢謀生罷了。「而且,你以為她生前是個善人嗎?她可是把蛇曬幹了當成鱔魚來賣。」「我這么做完全是為了生存啊!」。於是,強盜大悟了,既然是為了生存,還有什麼不可以的?於是,他就搶了老太婆的衣服走了。
===============================================
《羅生門》(芥川龍之芥)原來的出典是在平安朝的故事集《今昔物語》里。
《今昔物語》 日本平安朝末期的民間傳說故事集,以前稱《宇治大納言物語》,相傳編者為源隆國,共三十一卷。包括故事一千餘則,分為「佛法、世俗、惡行、雜事」等部,以富於教訓意味的佛教評話為多。
===========================================
本人的解釋:
1、在芥川龍之芥的原著小說里,羅生門作為一個標志性建築,代表「人間地獄」。原來的京都(KYOTO)裡面有這么一道真正的門,據說是魔鬼消失之門。毀於戰亂。
2、http://www.cnbuddhism.com/cidian/Print.asp?ArticleID=44916
上面有今昔物語的詳細介紹。
3、今昔物語應該是一本「佛教說話集」,佛教確實起源於印度,再經由中國傳到日本,但是這個和「今昔物語」裡面羅生門的典故應該沒有矛盾,因為「羅生門」這個詞語,可以起源於日本,再作為佛教用詞流傳到亞洲各國。這也可以看做文化的一種生存發展方式。中國也有很多並非起源於印度的佛教典故啊。我又想了一下,也有可能,是傳說誤把今昔物語訛為佛經,其實它只是個佛教(或者鬼神,因為裡面日本篇里也有提到陰陽師這樣的人物)故事集錦。
4、至於「羅生門」的典故是否是教人作惡,我想可以從兩個方面去思考。一是,在民不聊生的社會形勢下,對於「惡」的不同解釋;二是,這只是一個關於「名詞」的解釋,而不是佛教奧義。
===============================================
「羅生門」本來在日文漢字寫成「羅城門」,最原始意義是指設在「羅城(即城的外郭)」的門,即「京城門」之意。據《續日本紀》在天平十九年六月己未「於羅城門雩(在羅城間行祈雨式)」。又,《令義解》〈官衛.開閉門〉條謂:「京城門者,謂「羅城門」也。曉鼓聲動則開;夜鼓聲絕則閉」。主要是指公元七世紀中後葉日本皇都所在平城京及平安京的都城的正門而言。如附圖一所見,「羅生門」與皇宮正門的「朱雀門」遙遙相對,貫通兩門間的,即是整個京城縱軸幹道的朱雀大路。由於出此大門,即是荒郊野外。在公元九世紀日本皇家衰敗,內戰頻仍的歲月里,羅城門失於理修,頹敗之後,立刻顯得荒涼陰森。許多無名死屍,也被拖到城樓丟棄。年積月久,在人們心中產生了陰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因此,《平家物語》記載許多類似的鬼談故事。在日文里「城」與「生」兩漢字音讀相近,而字形上「生」比「城」簡省易寫多了,因此,「羅城門」便逐漸被寫成「羅生門」。因此《謠曲》〈「羅生門」〉條里就看到了「羅生門」取代「羅城門」的寫法:「九條(通)之「羅生門」正是鬼神所居者」。
這個是在台灣網站上找到的答案。
===========================================
普遍的通過電影的說法,羅生門是「各說各話難解的謎題」的意思。
當然,答案有很多種,樓主還有其他有興趣的人可以見仁見智,在下也只是一面之辭,未經考證,僅供參考。
『柒』 《羅生門》講的是什麼
作品講述了藤暮時分,羅生門下,一個家奴正在等候著雨停,當他茫然不知所措,仿若於生死未決時,偶遇以拔死人頭發為生的一老嫗,走投無路的家奴邪惡大發,決心棄苦從惡,剝下老嫗的衣服逃離了羅生門。
該作情節簡單,人物稀少,短短的篇幅,小小的場面。時間、地點、人物、結局全都展現在讀者的面前。作品雖以舊題材創作的歷史小說,卻被賦予了一定的寓意,描寫了社會最底層頑強掙扎著繼續生存的民眾,而並非單純意義上的歷史小說。
作品主題
《羅生門》中,芥川龍之介描寫了一個普通人在利己主義的驅使下墮落的全過程。而且通過描寫「小惡」、「惡」、「最惡」的人物印象,慢慢給讀者的心理帶來沖擊。
在利己主義影響的基礎上,不管是違反道德還是損害別人利益,無論哪個都是利己主義者達到自己願望的踏腳石。但是,利己者在自己做壞事的同時為了自己的自尊,會把過錯的責任都推到外部環境和別人身上。這篇文章就描述了由善變惡,並顯示了在利己主義面前人們的價值觀的脆弱。
『捌』 羅生門的主題是什麼
《羅生門》本身是一個來自佛教禪經裡面的故事。講的是在一個戰爭年代,一個農民破產了,只好拿起刀來,決心作強盜。但是他力弱膽小,並且總是有些有愧於心。一天,他到一個剛剛發生了一場大戰役的城牆上去,那裡到處都是死屍,他想找到一些財物。結果他竟然發現有一個老婦人衣衫斕縷正在從一個年輕女子的死屍頭上拔頭發。他沖上去說你這個沒人性的,竟然對死屍也不放過。老太婆說她只是想用這些頭發做個頭套賣錢謀生罷了。「而且,你以為她生前是個善人嗎?她可是把蛇曬幹了當成鱔魚來賣。」「我這么做完全是為了生存啊!」。於是,強盜大悟了,既然是為了生存,還有什麼不可以的?於是,他就搶了老太婆的衣服走了
《羅生門》對於日本電影登上世界影壇和進入國際市場起了開路先鋒的作用,它是東方電影首次在國際電影節中獲獎的里程碑式的作品,為東方電影敲開了國際影壇的大門。
影片以一宗案件為背景,描寫了人性中丑惡的一面,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賴性和不可知性,然而其結尾的人性化轉折又將原有的對整個世界的絕望和對客觀真理的疑惑,一改成為最終強調人的可信,贊揚人道主義的勝利和道德的復興。積極的主題和新穎別致的結構,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傳奇色彩,使得《羅生門》獲得了普遍的贊譽。
『玖』 羅生門這部電影講什麼的我看過也不明白
殘存的溫情
「我的周圍不知不覺籠罩上了陰沉沉的幽暗,我就在這陰森森的寂靜包圍中倒了下來,這時有人躡足走到我身邊來,那個人悄悄握住了我胸口上插著的短刀,慢慢抽了出去。」說完這句話,身著白袍的女巫頹然倒下,風呼呼的刮著,披的白色紗巾遮住了她的面容。從她身體里發出的男性嗓音似乎吐露了事情的真相。她的身後,一個和尚和一個似乎窮困潦倒的壯碩的中年男子,臉上都露出了迷惑或者惶恐的神色。
這是日本導演黑澤明的羅生門的一個片段。在古代的糾察所里,死者藉助女巫的嘴說出事情的真相。女巫體內那個男人的聲音不斷的表演和述說著,試圖在觀眾心目中架構起當時的景象。這是詭異和神秘的景象。女巫的白袍在狂風里飄盪著,紅嘴唇時而收縮、時而咧開,急促地送出一個個奇異的字眼。日本女人的濃密的長發隨著狂風和她的腳步舞著,隨著情節的推進跳著配合的舞蹈。可是當她倒下的時候,劇中的迷團更加難以解開了。
故事其實是簡單的。一對夫婦從森林裡經過,一陣夏日的涼風吹開女人的面紗,讓在路旁歇息的京里大盜多襄丸色心大起,決心要得到這個女子。但當時的他並不想殺死女子的丈夫。於是他尾隨這對夫妻,並設下騙局將丈夫騙到僻處綁起來。當他回到那女人身邊告訴她她丈夫被毒蛇咬了,女人臉上擔憂的神色讓他妒火中燒。他把女人也帶到男人被捆的地方,當著丈夫的面強暴了女人。在男權極度發展的古代日本社會,女人就面臨了選擇哪一個男人的問題,故事的疑惑也由這里產生,最後的結果是丈夫被殺死,女人在一座尼姑庵里被發現,而多襄丸也因為喝溪水中毒被發現而送上了公堂。
電影里其實是包含了雙重敘述者。第一層是在羅生門的破廟里,那個愁苦又壯碩的中年男子。他的敘述里又包括了在公堂上女人、多襄丸、以及女巫代表的死者的敘述。就在這幾個主角的講述中,電影的主題得以凸現。每個人所描摹的真相都是不同的,但是每個人講述時候的表情都是那麼真摯,讓人不可懷疑。
首先是多襄丸。他是一個可愛的人物,十分的純粹而沒有心機。從後來中年男子的講述中,他央求女人跟他去做他「渾家」的時候說了一句「我這個人吶,便是起了惡念,便順著惡念幹下去的人。」這是一種質朴的生活理念,他的靈魂中沒有善惡的劃分,從他自己的理解來看恐怕就是全惡。但正是這種純粹的惡,讓他不需要理會善惡的抉擇,因為靈魂中不存在善的成分讓他選擇。這樣的人,這樣的活法,似乎比那些知曉了什麼是善卻仍舊作惡的人更容易得到原諒,而且可以設想,在他徹底的受到善的教化後,他會比其他人更加易於得到改變。人人都是一張紙,個性中有善有惡的人就好比紙上已經有各種顏色,紙上完全是白的沒有一點顏色的人,也就是純善的人是不存在的,因為只要在社會里生存,為了獲取必須的利益就必定會被惡所沾染。其實純惡的人也是不應當存在的,因為同樣生活在社會中也必然我接觸到社會的各種倫理道德,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善。就連多襄丸,在中年男子的講述中,也知道在女人請求他去殺掉自己丈夫時讓丈夫來給予這樣一妻子處罰,這就是社會的印記。純惡的人如果存在的話,就如同一張純黑的紙張,同樣可以作畫,或者將其全部塗成白色,也是可行的。
多襄丸在講述時,不斷的強調他其實是不想殺丈夫的。首先是那個女人央求他,「不是你死,就是我丈夫死,你們必須有人要死,當著兩個男人面出醜,比死還難受,我會跟活下去的那個人走。」於是他送開了男人的捆綁。其次,他再強調的一點是,「即使要殺那漢子,我也決不想用卑鄙齷齪的手段殺他。那漢子也確有殺法,我們足足鬥了二十三個回合,光這一點我心裡還佩服他,凡是和我交鋒,能鬥上二十回合的,天底下也只有那漢子一個人。」還值得一提的是,在他強暴女人時,女人並沒有過分的掙扎,後來甚至伸出手來抱出了他。也就是說他並不完全是強迫女人這樣做的,這就又減輕了他強暴的過錯,而且還側面表現了他的個人魅力。無疑,這個時候,他嘴裡描述的自己無疑成了一個理想的被崇敬的俠盜,風流而不失豪氣,光明磊落。從電影的初衷和表達的理念來看,這恐怕是他的臆想罷了。真相被他自然的隱藏了,他的述說在拚命減輕自己的罪惡,雖然他承認了自己殺死了那個丈夫,但那也是他為了成就自己的坦白名聲的舉動。正如他所說,早晚頭也會被懸在高幹之上。
第二個是女人,她把自己描述成了古代最標準的模板婦人。柔弱,對於強暴不能反抗,但是心裡卻堅貞不渝。多襄丸似乎是個瘋子,發泄之後不管不顧留下他們夫妻的難題就大笑著跑了。被強暴之後她想要靠近丈夫,想從丈夫那裡得到什麼,但是丈夫給予的只是鄙視的眼神。「到如今我一想到那副眼神,還覺得渾身的血像要凝凍似的,在他眼睛裡閃著既不是憤怒,也不是悲傷,只是鄙視我的冷酷光芒。」她什麼都做不了,似乎被多襄丸玩弄過後她就成了一個旁觀者。丈夫鄙視他,甚至不肯去殺死她。她暈倒了,醒來之後就丈夫就被人在胸前插上了匕首。她就是日本女子受到的教育中那種最順從,永遠沒有自我跟在男人身後的物品。這是她為自己打造的形象。沒有錯誤,一切都無能為力。她是最悲情,最容易得到憐惜的任人擺布的最終受害者。一切都是男人的錯誤。多襄丸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壞蛋,玩過丟下她就跑了,而他的丈夫對她也沒有任何同情,只是鄙視。她什麼都不能做,不知道丈夫是被誰殺死,不知道昏迷的自己怎麼會到了水邊,甚至自殺都沒能成功。她把過錯罪惡完全撇清了。
還可以看出的一點是,從她的講述中似乎可以看出一點點女性意識的苗頭。她雖然把自己刻畫成了最理想的傳統女性,但她不自覺的把過錯完全推給了男人,男人是罪惡的源頭,她一直是無辜的。她沒有提到過愛情,後來死者的敘述也沒有提到兩人之間的愛情,這在當時是十分正常的,電影並沒有做過多的強調。在這種沒有愛情的婚姻里,也許對男人的憎惡早就種在她的潛意識里了。但是這種意識十分微弱,還不能推翻她頭腦里根深蒂固的傳統教育留下標准女性形象。
第三個是死者,是借女巫之口說話的,但敘述的效果沒有打一點折扣。他描述的女人是邪惡的,整件事情都是由這「賤人」而起。「我當時想,但憑這句話,也就可以饒恕那強盜的罪了。」這句話是丈夫在女人要求多襄丸殺了她丈夫,而多襄丸十分詫異和憤怒,轉而詢問丈夫應該如何處置這女人後說的。僅憑這點,就可以斷定這丈夫是一個在古代最尋常的男性中心主義者,是千百年來男權社會的產品。他認為自己對女人是仁慈的,沒有要求多襄丸殺死她,但女人就是「賤人」。他沒有絲毫考慮女人被強暴後可能的遭遇,似乎認為男人就可以像處置奴隸一般天經地義的處死女人。他和女人組成的是一個典型的古代婚姻,在亞洲似乎都是如此。他將所有的錯誤都推到女人身上,而自己是自殺的,並沒有強調多襄丸在這件事情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剛開始敘述的時候,他不斷的強調「我那美貌的妻子」,在他的頭腦里一直存在著一種紅顏禍水的概念。他對女人的不屑是與生俱來的。這與女人對男人的憎惡似乎相輔相成。
三位在公堂上的陳述都結束了,案情愈加撲朔迷離。這時最直接的敘述者,那個中年男子對破廟里的聽眾講起了他的所見。在這里,女人爆發了,女人不再是柔弱的,也不是邪惡的,終於作為一個有自我的個體開始了控訴。他的述說是耐人尋味的,首先是他對女人的關注,「你要是我漢子,為什麼不殺了這漢子?」中年男子其實看出了女人的惶恐無助,她害怕,怕沒有一個男人願意要她這樣的「賤人」。在他的眼裡女人是值得憐惜的,相對與男人來說,她是無辜的。兩個男人是同樣卑劣的,作為一個男性,他之所以以這樣的視角敘述,是因為他在生活中的不得志。極端的窮困讓他羨慕甚至嫉妒同是男人但卻完全不同命運的多襄丸和女人的丈夫,但是那樣的命運是他無法得到的,於是他的心態轉為病態的蔑視。他在挑剔這兩個男人的缺陷,他認為他們除了擁有愜意的生活外都是懦弱、自私、粗暴的人,他借著女人之口教訓了他們。他之所以關注女人,是為了把自己放到比那兩個男人更高的位置上。
所有人的講述完成之後,導演想要表達的主題以相對明顯的角度被揭示。影片中的聆聽者是一個關鍵的角色。主題一次次的被他提到。「人這種東西么,對自己本身都不肯坦白的東西多著呢。」從這里看來,似乎故事中敘述者們並沒有刻意的撒謊,他們似乎連自己的心都蒙騙了,自然而然的講出了自己認為的真相。人性的懦弱就從這里得以凸顯。對於損害到自身的東西,我們本能的就將其屏蔽掉了,根本不用經過大腦的選擇。而這種屏蔽一定是符合我們利益的,無庸置疑。這種利益,既是現實中的,又是滿足自我的。比如多襄丸的風流俠盜,女人的標准婦人、丈夫的可以對妻子掌握生殺大權的大丈夫形象、還有中年男人從女人嘴裡說出的理想男人。這些都是他們深藏在心中的渴望,通過這一次的敘述,得到了滿足。
聆聽者似乎是一個對人世看得相當透徹的入世之人,也可以說是一個豁達的純惡之人,他深信人不可信任,連棄嬰禦寒的衣物都要扒走。在場的和尚陷入了相當大的痛苦之中,「可是,像方才這樣的可怕事兒,還是破天荒頭一遭呢。」在當時羅生門的破廟中,三個人代表了人的三種簡單分類。善,惡,中間。那個聆聽者離開了,始終都帶著惡。而和尚是柔弱的善者,對於世風日下痛心疾首卻無能為力。中間的那位中年男子搖擺不定,他苦惱也正是這個不知歸向哪邊的問題。他從死者身上取走了那把「值幾文錢」的短刀,但是被聆聽者揭穿時並沒有否認,由此可知他還是彷徨的。最後他選擇將那棄嬰抱回家撫養,似乎可以看做他選擇了善皈依。這也可以說是導演對世間殘存的一點點溫情所抱有的希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