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電影 » 新電影傳記辭典

新電影傳記辭典

發布時間: 2022-04-12 02:49:20

❶ 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哪些代表作

1、代表作
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國作家代表作:短篇小說:《九封信的故事》、《普羅哈爾欽先生》、《波爾祖科夫》、《脆弱的心》、《誠實的小偷 》、《聖誕晚會與婚禮》、《別人家的妻子和床底下的丈夫》、《白夜》、《小英雄》、《聖誕晚會上基督身旁的小男孩》、《拙劣的笑話》、《農夫馬列伊》、《百歲老大娘》、《性格溫和的女人》、《荒唐人的夢》;
長篇小說:《白痴》、《罪與罰》、《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
2、人物簡介
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紀群星燦爛的俄國文壇上一顆耀眼的明星,與列夫·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齊名,是俄國文學的卓越代表,他所走過的是一條極為艱辛、復雜的生活與創作道路,是俄國文學史上最復雜、最矛盾的作家之一。即如有人所說「托爾斯泰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廣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則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深度」。
3、影響
陀思妥耶夫斯基影響了二十世紀很多作家,包括福克納、加繆、卡夫卡,日本知名大導演黑澤明等,但是也有人對他不屑一顧,比如納博科夫、亨利·詹姆斯和D·H·勞倫斯。他和托爾斯泰、屠格涅夫並稱為俄羅斯文學「三巨頭」,南京師范大學教授汪介之認為:「屠格涅夫以詩意的眼光看待生活,以詩意的筆調展現美好。托爾斯泰具有思想家的靈性,能洞悉社會的全貌。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注重人性的發掘,逼視著人性的陰暗面。他沉鬱的風格,與他的經歷和精神狀態密切相關。」

❷ 什麼是紀錄片它可分為哪幾種類型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

可分為時事報道片、歷史記錄片、傳記紀錄片、舞台紀錄片、專題系列紀錄片等。

1、時事報道片

時事報道片又稱新聞紀錄片,是一種兼具新聞性的紀錄片類型。時事報道片除大量報道、記錄工農業生活和部隊生活之外,對其他的題材也多方涉及,如《齊步前進》、《顧客的煩惱》等。

時事報道片對不同題材的時事新聞進行創造性的、多樣化的處理,以報道式、政論式、雜文式、散文式、詩歌式和穿插著相聲或近似科學幻想式的式樣,陸續出現在影壇上,使紀錄電影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

2、歷史記錄片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

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電影的誕生始於紀錄片的創作。1895年法國路易·盧米埃爾拍攝的《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等實驗性的電影,都屬於紀錄片的性質。

3、傳記紀錄片

傳記紀錄反映特定人物生平或某一方面事跡的紀錄片。

與著重反映歷史事件始末的文獻片不同,傳記紀錄片則側重記錄人物的生平事跡;與故事片的傳記片也不相同, 不能由演員扮演,《毛澤東》、《葉劍英》、《詩人杜甫》等屬此類影片。傳記片還包括某些人物肖像片、速寫片如《仙人掌精神》、《赤子心— 懷念廖公》等。

4、舞台紀錄片

直接紀錄舞台演出的紀錄片。其拍攝對象為所有舞台演出,包括傳統的戲劇、曲藝、雜技,以及話劇、歌劇、舞蹈、器樂等。這類影片是擴大相應藝術的傳播面,加強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重要手段。它必須忠實地紀錄各種舞台演出,但允許運用電影的藝術手段進行必要的選擇、刪節和剪裁。

5、專題系列紀錄片

專題類紀錄片是指圍繞某一領域或某一方面,集中的、深入的通過非虛構的藝術手法,直接從現實生活中獲取圖像和音響素材,真實地表現客觀事物以及作者對事物的認識與評價的紀實性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

❸ 好兆頭的關於作者

Neil Gaiman 【英】(1960 ~ )
尼爾·蓋曼 是近十年來歐美文壇崛起的最耀眼的明星,被視為新一代幻想文學的代表。其創作領域橫跨奇幻小說、科幻小說、恐怖小說、兒童小說、漫畫以及歌詞。他的作品不但部部暢銷,而且獲獎無數。恐怖小說大師斯蒂芬·金稱贊他是一個「盛滿故事的寶庫」。《文學傳記辭典》將他列為十大後現代作家之一。 Terry Pratchett【英】(1948~2015)

特里·普拉切特 爵士是當代最著名的幽默奇幻作家,同時也是英語文壇最具影響力的諷刺作家之一,被譽為「筆鋒犀利、善於諷刺的托爾金」(約翰·羅納德·瑞爾·托爾金)。其代表作「碟形世界」系列,深受讀者推崇,為他贏得了世界級聲譽。
截至2007年2月,普拉切特的作品在全球累計銷售達到5000萬冊。
普拉切特自一九八三年開始創作供成人閱讀的「碟形世界」 (TheDiscworld)系列,以諷刺、幽默的筆調塑造了一個神奇卻又真實的幻想世界,截止2014年已經完成四十本,但故事還在繼續……該系列已被翻譯成三十多種文字,作者本人也因此獲得「英國最佳幻想小說獎」,並因其「為文學做出的貢獻」於一九九八年在英國女王的生日慶典上被授予英帝國的「四等勛爵士」稱號。
2015年3月12日因阿爾茨海默氏症逝世,享年66歲。

❹ 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是什麼機構

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IBC)類似於諾貝爾,區別在於,諾貝爾以頒獎的形式,而他以出版的形式。所編有《國際傳記辭典》、《20世紀2000名傑出知識人物傳》、《亞洲及太平洋國家名人傳》、《世界優秀的名人傳記》、《新世紀前500人》《世界知名知識界人士》名錄「國際傑出帶頭人物錄」、「世界五千名人」,同時每年對有傑出貢獻的人予以頒獎

❺ 露西·莫德·蒙哥馬利的介紹

露西·莫德·蒙哥馬利,加拿大女作家,1874年11月30日生,擅長小說創作。
代表作品為《綠山牆的安妮》,被譽為「世界上最甜蜜的少女成長故事」。馬克·吐溫評價道「安妮是繼不朽的愛麗絲之後最令人感動和喜愛的形象。
中文名
露西·莫德·蒙格瑪麗
外文名
Lucy·Maud·Montgomery[1]
別名
莫德
國籍
加拿大
民族
加拿大人
人物經歷
1874年11月30日,露西·莫德·蒙格瑪麗(Lucy Maud Montgomery,1874~1942)出生於加拿大的愛德華王子島的克利夫頓(現的新倫敦)。兩歲時,母親克拉拉·伍爾納·麥克內爾·蒙哥馬利(Clara, Ann woolner, McNeil Montgomery)死於肺結核,作為商人的父親休·約翰·蒙哥馬利(John Montgomery)不久便再婚並搬離了愛德華王子島,後定居於加拿大的西部地區,小露西則交由外祖父母撫養。從小與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在卡文迪許村一所老式的四周都是蘋果園的農舍里,參與各種農活的小露西,接受著外祖父母嚴厲和無情的教育。可幸的是,愛德華王子島是加拿大最美麗的省份之一,它培育了小露西對大自然的終身熱愛,這一點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強烈的詩意表現。自幼喜愛文學的她,九歲時開始寫詩,十五歲時寫的一篇作文獲全加作文競賽三等獎,並發表了自己的第一首詩。1890年,露西被送到薩克其萬的亞伯特王子城與父親、繼母一起生活,然而在一年後,她便又返回了外祖父母的家,再度與他們一起生活。1893年,露西在卡文迪許完成了學業後,她僅花費了一年的時間便在夏洛特敦威爾斯親王大學完成了一個預計需要2年才能完成的課程,而且獲得了教師職照。在1895年與1896年間,她在新斯科細亞哈利法克斯市的戴爾豪斯大學研習文學。在幾個愛德華王子島上的學校擔任教職之後,露西於1898年回到外祖父母位於卡文迪什的家,不過當時她的外祖父已經去世了。1901年與1902年間,她在哈利法克斯的先鋒報(Chronicle)與回聲報(Echo)工作了一段時間。其間,她的兩次熱戀經歷雙雙不快告終。在1902年,露西為了照顧外祖母,所以再度回到卡文迪許。在這段時間開始寫下她的第一部著作——《綠山牆的安妮》。這部處女作在遭到五次退稿後,終於在1908年被美國波士頓的佩奇出版社慧眼相中,並一躍成為暢銷書,一年中重印六次,第二年英國版也印刷了十五次。1906年,露西秘密地跟不久就要去蘇格蘭進修的牧師埃文·麥克唐納(Ewan Macdonald)訂婚,在1911年7月5日,也就在她的外祖母去世不久之後,兩人結婚。因為麥克唐納任職於安大略利斯克代爾(Leaskdale,位於歐克斯橋地區內)的聖保羅長老會教堂,所以他們舉家遷移到安大略。婚後,他們總共有3個兒子:切斯特·卡麥隆·麥克唐納(Chester Cameron Macdonald,1912年-1964年)、史都華·麥克唐納((Ewan) Stuart Macdonald,1915年-1982年)與休·亞歷山大(Hugh Alexander,1914年)。最小的兒子休·亞歷山大於生產時死亡,這件事可能成為了女作家書中安妮的第一個孩子死亡(《夢中小屋的安妮》)的靈感。她在利斯克代爾的牧師住宅中創作了接下來的11本著作。這棟牧師住宅後來被賣給教會,成為了露西·莫德·蒙哥馬利博物館(Lucy Maud Montgomery Leaskdale Manse Museum)。在1926年,蒙哥馬利全家搬到了位於安大略荷頓山地區的住所(現蒙哥馬利紀念花園,可以從7號公路看到這個花園)。1942年4月24日,露西因冠狀動脈血栓症病逝於多倫多,享年68歲。喪禮於長老會的教堂舉行,在綠山牆農舍守夜之後,被葬於卡文迪許社區公墓。一年後,她丈夫也在此伴之長眠。
共2張
10歲

墓地
露西的小說處女作《綠山牆的安妮》俘虜了眾多女孩子的心,千百萬崇拜者的信如雪片般飛到愛德華王子島的女作家家裡,希望知道「小安妮後來怎麼樣了?」有趣的是,大文豪馬克吐溫的金貴文字也擠在成堆的信件中,老吐溫晚年虛弱凄涼,安妮的故事照亮了他的苦境。他激動快樂地寫道:「安妮是繼不朽的愛麗絲之後最令人感動和喜愛的兒童形象。」在讀者的鼓勵和支持下,露西認真地一本一本地把安妮的故事寫成了系列。作為妻子和母親的露西,除了負責一切家務事外,還擔當起牧師太太的所有「社會工作」,如主日學校、聖誕演出、與各種各樣的人談心……在忙碌操勞的漫長歲月里,她每天還堅持擠出幾個小時來閱讀與寫作,一輩子耕耘成果累累,共創作了二十多種長篇小說,以及許多短篇小說、詩歌、自傳,還有十卷尚未出齊的私人日記。包括沒有被出版的作品在內,露西一生的著作總共超過500部,她主要的著作被收藏在安大略的圭爾夫大學。從1980年代開始,她的所有日記逐漸由牛津大學出版社所出版。

個人作品
小說
1908年:《綠山牆的安妮》(Anne of Green Gables)

1909年:《少女安妮》(Anne of Avonlea)
1910年:《果樹園小夜曲》(Kilmeny of the Orchard)
1911年:《說故事的女孩》(The Story Girl)
1913年:《黃金歲月》(The Golden Road)
1915年:《女大學生安妮》(Anne of the Island)
1917年:《夢中小屋的安妮》(Anne's House of Dreams)
1919年:《彩虹幽谷》(Rainbow Valley)
1921年:《壁爐山莊的麗拉》(Rilla of Ingleside)
1923年:《新月的艾米莉》(Emily of New Moon)
1925年:《艾蜜莉的詩樣年華》(Emily Climbs)
1926年:《藍色城堡》(The Blue Castle)

1927年:《艾米莉之戀》(Emily's Quest)
1929年:《瑪麗哥爾德的魔術》(Magic for Marigold)
1931年:《糾纏的命運》(A Tangled Web)
1932年:《銀色森林的芭特》(Pat of Silver Bush)
1935年:《芭特姑娘》(Mistress Pat)
1936年:《風吹白楊的安妮》(Anne of Windy Poplars)
1937年:《山丘之家的簡》(Jane of Lantern Hill)
1939年:《壁爐山莊的安妮》(Anne of Ingleside)
短篇故事集
1912年:《安妮的友情》(Chronicles of Avonlea)
1920年:《安妮的阿馮利記趣》(Further Chronicles of Avonlea)1974年:《永恆的安妮・雪麗》(The Road to Yesterday)

1979年:《醫生的戀人》(The Doctor's Sweetheart)
1988年:《安妮!與我同行》(Akin to Anne: Tales of Other Orphans)
1989年:《海濱戀曲》(Along the Shore: Tales by the Sea)
1990年:《Among the Shadows: Tales from the Darker Side》
1991年:《After Many Days: Tales of Time Passed》
1993年:《Against the Odds: Tales of Achievement》
1994年:《At the Altar: Matrimonial Tales》
1995年:《Across the Miles: Tales of Correspondence》
1995年:《安妮的聖誕節》(Christmas with Anne and Other Holiday Stories)
著作非小說
1934年:《Courageous Women》

1887年:《蒙哥馬利詩集》(The Poetry of Lucy Maud Montgomery)
1916年:《夜巡警衛》(The Watchman & Other Poems)
自傳
1917年:《險峻的道路》(The Alpine Path: The Story of My Career)
1889年~1942年:《蒙哥馬利日記選集》(The Selected Journals of L.M. Montgomery)
綠山牆農舍
綠山牆農舍坐落在卡文迪許村,它原是《綠山牆的安妮》的創作背景,現建成博物館,室內再現了安妮、馬修、瑪麗拉的房間,彷彿他們是真實存在過的人物。女作家的墓在西邊不遠的地方,墓碑與綠山牆農舍遙遙相望,小說中令人神往的「情人的小徑」、「鬧鬼的森林」都圍繞在墓地周圍。入夜,可以聽到「鬧鬼的森林」的呼嘯和「紅色的海濱」的濤聲。每年都有數以千萬計的遊客慕名而來,其中不少是來驗證自己讀小說時所留下的深刻印象的。一個作家在逝世後如此受人愛戴,一個作家的故鄉能因為他筆下人物、景物的迷人魅力而成為一個聞名世界的旅遊勝地,這在外國文學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尋訪露西
作者:李文俊(外國文學專家)
一九八七年我寫過一篇介紹一位英國女翻譯家的文章,並且套用了一篇流行小說的題目,起名為《尋訪康斯坦司·加尼特》。其實我也僅僅是在文字材料上追蹤,並沒有進行實地考察。一九八九年的六月,我倒真的有了一次尋訪一位女作家的機會。這次走得還真夠遠的,一直去到大西洋西北角聖勞倫斯灣的一個海島上。這一次我要尋訪的是加拿大兒童文學作家,《綠山牆的安妮》(Anne of Green Gables)一書的作者露西·莫德·蒙哥馬利(Lucy Maud Montgomery)。
回想起來,我之所以選中蒙哥馬利女士作為我考察的對象,很有一點出自打抱不平的動機。我最早知道這位作家的名字,還是得自一九八六年中國某份報紙上的一篇報道。那篇「渥太華來訊」里說:「加拿大青年導演凱文·沙利文將加拿大著名女作家露西·蒙哥馬利的名著《綠山牆的安妮》改編為電視連續劇,該劇在加拿大廣播公司電視台播放,收看人數達五百五十萬,超過了其它電視片。」報道里還提到:小說《綠山牆的安妮》發表於一九〇八年,寫的是一個孤女的故事。馬克·吐溫讀了這部小說後曾說「安妮是繼不朽的艾麗絲(指卡羅爾的《艾麗絲漫遊奇境記》中的小女主人公)之後最令人感動與喜愛的兒童形象。」我記得,看到馬克·吐溫的這句評語後我曾停下來沉思片刻。馬克·吐溫死於一九一年,他說這句話當然是在《安妮》一九〇八年出版之後,當時他已垂垂老矣,心情也不好,但是卻如此推崇北方鄰國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青年女作家的處女作,可見這本書里總是有不同尋常之處。我也曾翻閱過吐溫的文藝論文集與自傳、傳記,未能查出這句話的出處,直到後來讀了蒙哥馬利的傳記,才知道這是吐溫寫給她的一封信里的話。老吐溫的書簡與千百封兒童崇拜者的信件一起涌到蒙哥馬利在愛德華王子島村舍二樓的小書房裡,這真是件不可思議的事!
一九八八年的夏天,我出乎意料地看到了《安妮》一書的中譯本,馬愛農譯,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不是在書店的櫥窗里,也不是在圖書館的新書架上,而是在一次會議的議事桌上。中國封面設計者筆下安妮的臉出現在一大堆裸露肉體的圖像中間。如果有一天我會寫自傳,大可誇耀生平也曾救過風塵,因為在那次會上我站起來走過去把《安妮》從那堆精神鴉片中撿出來,告訴有關的人這一本絕對不是黃色小說。我看了看《安妮》的版權頁,知道這本一九八七年八月出版的書印數為一萬九千九百冊,而稍後出版的《玫瑰夢》與《情場賭徒》印數分別為十萬冊與二十二萬冊。
我也曾注意過一些書評報刊,卻從未見到有文章提到《安妮》的中譯本,哪怕是一句。中譯本像一片雪花落在初冬的泥地上,落下時是無聲無息的,落下後馬上就消融了。小安妮在中國的遭遇太可憐了。要知道這本書不但在英語國家是一本歷久不衰的暢銷書,而且被譯成數十種文字,拍攝成無聲、有聲電影,搬上舞台,又改編成音樂喜劇。難道只有等同名電視劇在中國熒屏上連續播出①,人們才會知道安妮·雪莉這個名字嗎?我一直為安妮在中國的命運感到不平,正因如此,在一次加方資助的學術考察活動中,我報了去蒙哥馬利故鄉參觀並寫介紹文章的計劃。不久之後,加方同意了我的計劃,我又一次踏上了分別三年的土地。
也許我應該先用些筆墨介紹這位女作家的生平。為了給我的考察活動作些准備,我動身之前仔細閱讀了莫利·吉倫(MollieGillen)所著的蒙哥馬利的傳記《事務的輪子》(TheWheelofTh-ings,一九七六)一書。下面的敘述基本上都取材於這部著作。
蒙哥馬利出生於一八七四年十一月三十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丘吉爾成了大名人後,蒙哥馬利有點得意地告訴友人,她的生日與這位英國首相的不但同年同月,而且還是同一天!她出生的地點是加拿大最小的省份愛德華王子島北部一個叫克利夫頓的小村子。她的父親是個商人,經常在加拿大中部經商,母親在小莫德(她不喜歡別人叫她露西,寧願用當中的名字,我後面也將這樣稱呼她)二十一個月的時候就去世了。莫德只得與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她來到卡文迪許,這也是一個小村莊,離她出生地只有幾英里。莫德後來寫道:「我的童年與少女時代都是在卡文迪許一所老式的農舍里度過的,我家的四周都是蘋果園。」莫德對大自然的熱愛貫穿了她的一生,也在她的作品中得到強烈的表現,這是與她在海島上度過的童年生活分不開的。
母親早逝,父親經商在外,她沒有兄弟姐妹(後來父親續弦,又生了幾個孩子,可是她們與她不親),無疑有些孤獨,她有時會對著碗櫃玻璃門上自己的影子訴說心事。不過外公兼任村郵務所的所長,學校就在路的對面,她並不缺乏小遊伴與觀察社會的對象。外婆是個朴實的農婦,也很愛她,但是不理解兒童,喜歡用僵硬的宗教信條來約柬天真活潑的心靈。莫德後來說:「在物質方面外公外婆對我是很寬厚的,我也是深深感激的,可是在別的方面他們對待我的態度是不聰明的。」她記得有一次她幹了一件小小的淘氣事情,外婆罰她跪下祈求上帝原諒,要她承認自己是一個壞女孩。這件事使莫德非常反感。在小學校里,莫德也挨過老師的鞭子,原因是她用了「bytheskinofmyteeth」這個說法,老師認為她不該用粗俗的口頭語。莫德後來發現,早在《舊約》的《約伯記》里這個說法就已經出現了②。她為自己遭到這樣不公正的待遇而感到氣憤。
小莫德九歲時開始寫詩,用的是外公郵務所里廢棄的匯單。她把寫成的一首詠秋的詩獻給父親。父親看了以後說這不太像詩。莫德喊道:「這是素體詩!」「是夠素的。」她父親說。
莫德十五歲時寫的一篇《馬可·波羅號沉沒記》在一次全加作文競賽中得到三等獎。這是她根據親眼目睹的一次發生在海島北岸的沉船事故寫成的。一八九〇年八月,莫德由外公帶著來到父親經商的艾伯特王子城,繼母要她幫著帶孩子。她不能上學,自然覺得很痛苦。但是她能通過寫作把痛苦化解掉。她寫了一首四行一節共三十九節的長詩,投稿後居然被一家報紙頭版一整版登出來。當時她還不到十六歲。她繼續投稿,報紙上當時已稱呼她為「ladywriter」(婦女作家)了。不久,她的短篇小說又在蒙特利爾得獎。一八九一年,父親把她帶回到故鄉,此後,在父親一九〇〇年去世前的幾年裡,父女很少見面。莫德幼年喪母,又得不到父親的撫愛,她作品中經常出現孤兒形象與孤兒意識,便不是一件偶然的事了。
莫德回到愛德華王子島後進了首府夏洛特敦的威爾士王子學院,一八九四年畢業,得到二級師范證書。在島上教了一年書後,她又進了哈利法克斯的達爾胡西大學學文學。在大學念書時,她仍不斷投稿。有一個星期她一連拿到三筆稿費。
一八九五年七月,莫德得到一級師范證書,她教了兩年書。一八九八年三月,外祖父去世,莫德為了不使外祖母孤獨地生活,回到故鄉。從這時起除了當中不到一年在哈利法克斯一家報館里當編輯兼記者兼校對兼雜差,直到一九一一年外婆去世,她都過著普通農婦的生活,管理菜園、果園,制牛油燭,做家務事——地里的活由一個表兄幫著干,同時還協助外婆做郵務所的事,如今外婆接班當了郵務所長(至今傳記辭典她的辭條里還記載著她擔任過「助理郵務所長」這一職務)。但是不管在什麼情況下,莫德都沒有停止寫作。她仍然不斷向加、美各刊物投稿。有時,發表了一首詩只拿到兩元錢。有時,編輯會寄給她一幅畫,讓她根據畫意「配」一篇小說。但是她投稿的「命中率」不斷提高。

1897年
一九〇七年五月二日,莫德在給友人伊弗雷姆·韋伯寫的一封信里說,秋冬寫了一本書,在兩個月的懸念等待之後總算得到波士頓的佩奇公司的答復,說是願意接受出版。
其實莫德開始創作這本後來廣為人知的《綠山牆的安妮》還是在一九〇四年的春天。它原來是莫德寫的一個短篇小說,她把它擴展為一部篇幅不大的長篇小說(合中文二十四萬字),到一九〇五年的十月,莫德完成了這一工程。她一次又一次地把它寄給出版社,前四次都只收到一張印好的退稿條,第五次總算收到一封信,裡面說審稿者發現作品有一定的價值,「但是並不足以保證能得到讀者的歡迎」。莫德沮喪極了,便把手稿扔在壁櫃里一隻舊帽盒裡。她准備閑暇時再把它壓成最初總共只有七章的規模,投給某個刊物連載,好換回三四十塊錢。
可是一年之後她無意間找出這本手稿,跳著讀了一些篇章,覺得寫得不算太壞,便重新投寄出去。這一次稿子終於被接受了。
說起《安妮》之所以能寫成,還得歸功於莫德的記事本,她平時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就喜歡往本子上塗上幾行。有一天她翻記事本,看到兩行不知何時寫下的字:「一對年老的夫妻向孤兒院申請領養一個男孩。由於誤會給他們送來了一個女孩。」這兩行字啟發了她,使她開始寫小孤女來到一個不想要她的陌生家庭的故事。莫德把「一對夫妻」改成「兩個上了年紀的單身的兄妹」,因為單身者脾氣總是有點孤僻,這樣,與想像力豐富、快言快語的紅頭發、一臉雀斑的小姑娘之間的沖突就益發尖銳了。小說的第一、二、三章的標題都是「×××大吃一驚」,使讀者莫不為小孤女的遭遇捏了一把汗。小安妮也確實因為性格直率、不肯讓步與粗心大意吃了不少苦。但是最終的結局還是令人寬慰的。兒童文學作品總不能沒有一個「快樂的結局」嘛。

❻ 需要對影片The Hours <時時刻刻>的影評和對三位主演的評價.

時時刻刻 The Hours (2002)



《The Hours》(《時時刻刻》)是一部深具靈魂光芒並含有弦樂般耐人尋味韻律的電影。

這部影片之所以令人注目,是因為它有著一個異同尋常的文本——一部精彩絕倫的小說。影片較忠實於原著。我深信導演斯蒂芬•戴德利(Stephen Daldry)是在深刻領悟原著背後所蘊藏的豐富涵義、並在拍攝時力圖加以充分表現、才使影片具備了光輝出眾的品質。

影片是根據美國新銳作家邁克爾•坎寧安發表於1998年同名小說改編。小說《The Hours》(無論電影還是小說,《The Hours》譯名很不統一。小說:台灣希代書版集團2000年6月第一版,譯名為《時時刻刻》,譯者蔡憫生;大陸譯林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譯名《麗影萍蹤》,譯者劉新民。電影:譯名有《歲月如歌》、《歲月輓歌》、《此時此刻》、《時時刻刻》等。本文為論述方便,均稱《時時刻刻》。)出版後立刻獲得了當年「筆會/福克納小說獎」(The PEN/Faulkner Award),翌年又獲得「普立策小說獎」(The Pulitzer Prize)。

那麼,這是一部怎樣的小說,為何會受到如此的青睞?



小說表面上講述了20世紀不同時代三位女性一天的精神生活。

1923年倫敦郊區。弗吉尼亞•吳爾芙在她的鄉村宅邸構思那部與維多利亞時代趣味相去甚遠的小說《達洛衛夫人》。清晨,她醒來後沒有立即起床,神情恍惚迷離,一直纏繞她的頭痛病微微有些好轉。窗外有鳥叫聲。她感到乏力,神思恍惚,又迷迷糊糊小睡了一會兒。在夢中她發現自己身處一座花園。花,將花作為小說開頭很不錯。她醒來後想道。她起身走進盥洗室,面對盥洗室內鏡子中映顯而出那張灰黯的臉不免有些喪氣。它與心中意象正形成鮮明對比。

1949年美國洛杉磯。布朗夫人在家中閱讀吳爾芙小說《達洛衛夫人》。她有一個忠實的丈夫,一個敏感可愛的兒子,似乎一切都無可挑剔。但她仍感到百般無聊,深為受困於平庸家庭生活而痛苦。這一天是她丈夫生日,但她無心為晚上生日慶祝准備蛋糕,想一人躲進旅館里像吳爾芙那樣躺在床上閱讀《達洛衛夫人》,然後自殺。她將兒子寄託給鄰居,告別的那一刻,敏感孩子似乎預感到什麼,不安地叮囑母親一定要來接他,並跟在母親汽車後面追趕……

20世紀末的紐約。一位名叫克拉麗莎女編輯正要出門買花。因她名字與吳爾芙小說《達洛衛夫人》中主人公克拉麗莎•達洛衛相同,朋友們都戲稱她為「達洛衛夫人」。她幼時戀人、詩人理查德剛獲獎,她得為他獲獎籌備晚宴。當她出門那一刻,注意到晶瑩剔透陽光正在游泳池的藍綠色水面上搖曳盪漾,不禁心有所感。時值六月早晨。

身患愛茲病的理查德沒能度過這一天。他厭倦了生活,那天下午他從家中窗口飄然而下,迎接午後燦爛陽光。小說結尾,在紐約的克拉麗莎面對業已取消晚宴而留存下來的佳餚萌生了一種極度的孤寂感。深夜,已屆耄耋之年、當年被兒子憂郁雙眼刺痛的布朗夫人造訪。原來自殺的理查德正是布朗夫人兒子。

小說以迷濛而清澈語調、印象式碎片、瞬間的意識流動、深度意象和蒙太奇手法,描寫了三位不同時代女性心靈世界。作者以精湛技巧、精緻而繁復的結構,深入她們萬花筒般意識中,再現她們心靈鏡像,宛如月光照徹下小溪,隱約顯現她們內心水下生物、鵝卵石和蔓生的水草;並以類似超現實手法將吳爾芙傳記片段與美國中期和晚期兩位女性精神生活交織在一起,復調式地安排在同一文本中。

最重要的是作者在小說《時時刻刻》的文本中還暗中指涉著《達洛衛夫人》的文本。這一手法極具創造性。因為這種指涉並非文本的明確援引,也非一般意義上續作,或對以往書籍與相同材料的改寫和創作(如圖尼埃《禮拜五——太平洋上的靈簿獄》對笛福《魯濱孫漂流記》的反思;讓•阿奴伊《安提戈涅》在現代社會背景下對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重新考察);而是運用象徵手法將兩種文本晦澀地鑲嵌在一起,猶如兩面相互映照鏡子在暗中增殖。坎寧安的《時時刻刻》是在延續了《達洛衛夫人》基礎上的一種對吳爾芙生命意義重新思索的再現,是對吳爾芙內在精神所作的一次富有詩意的冥想。



弗吉尼亞•吳爾芙全部小說,幾乎都是她自我精神探索的一種「傳記」,從她早期習作全是對傳記練習上就可以看出這一點。這也許跟她父親對她影響有關。(弗吉尼亞•吳爾芙的父親萊斯利•斯蒂芬(1832-1904)是學者、編輯和哲學家,曾任倫敦圖書館館長,主編《英國名人傳記辭典》,撰寫《十八世紀英國思想史》等著作。)她的作品總是在探索自我生命處在某一階段中意識發展的趨勢和可能達到的深度。

「《到燈塔去》構成了弗吉尼亞•斯蒂芬童年生活的最後景象;在第二階段,《出航》給一位年輕女性的知識探索打上了印記;那麼第三階段高潮就是《海浪》,進入成熟期小說家將描繪出意味雋永的生命經典性輪廓。」(引自《弗吉尼亞•伍爾芙——一個作家的生命歷程》(英)林德爾•戈登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P162。)而無疑,《達洛衛夫人》更是一部具有這種傳記性質的小說。

1922年,她那帶有實驗性質、打破了傳統敘述邏輯和充滿印象拼貼的小說《雅各的房間》出版,這部小說也是對她哥哥精神成長的一份記錄。該年在西方現代文學史上是一個意義非凡的年代,與她同年出生也同年死亡的喬伊斯出版了劃時代著作《尤利西斯》、T•S艾略特發表了《荒原》。那一年她年屆四十,精神處於相對穩定期。

但隨後,恐懼衰老暗影像蛇一樣嚙噬著她那脆弱神經;同時在心靈上她也沒有完全擺脫精神疾病對她的影響,她幾乎可以察覺到內心深處那股瘋狂念頭又緩慢襲來。她只有靠寫作《達洛衛夫人》來抵抗心中陰影,卻也將這種掙扎的印記留在了小說中。她曾在《奧蘭多》中說:「一個作家的靈魂的每一個秘密,他生命中的每一次體驗,他精神的每一種品質,都赫然大寫在他的著作中」。(轉引自《弗吉尼亞•伍爾芙——存在的瞬間》伍厚愷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P1)

《達洛衛夫人》是她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現代主義長篇小說。它猶如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以一天生活來刻畫人物心理時間上的一生。漫長生活經歷湧入人物意識河流中,不時在內心激起沉思、回憶、追索、感想、體悟生命的浪花,匯集著人物心理五彩繽紛的印象圖案。吳爾芙完全摒棄了傳統小說寫作手法,開篇起就直接進入人物心靈世界。小說由兩條並行不悖線索組成,來映顯兩個截然不同人物的內心。

克拉麗莎•達洛衛是一位中年婦女,她丈夫是國會議員。六月早晨,她出門買花,要為有首相參加的晚宴做准備(這一情景與《時時刻刻》中紐約女編輯出門買花相同)。那天陽光明媚,清風微拂。大本鍾不時發出深沉悅耳之音。她思緒飄動,想到三十多年前同樣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她和彼得正在戀愛。但她最終沒有嫁給喜歡冒險的彼得而是嫁給了穩重的達洛衛先生。彼得將要從印度回來,她想,要是當初嫁給了彼得,她的一生會怎樣?倫敦街頭上的聲色光影不時觸動她的聯想。

小說還有另一條線索:賽普蒂默斯•沃倫•史密斯,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退伍老兵,因受炸彈驚嚇而患精神疾病。當達洛衛夫人在花店內聽到街上傳來一聲汽車火花器發出巨響聲時,他在街上游盪也聽到了。最終,他為擺脫時時襲來的內心驚恐跳樓自殺。

夜晚,達洛衛夫人在晚宴上聽到賓客中有人說起賽普蒂默斯自殺消息,內心震動。他們是兩個階層的人,彼此互不認識,但在內心深處卻對時代有著相同的感受。小說真實反映了第一次大戰後現代西方人焦慮、困惑和恐懼心理。



在此我們可以看出《時時刻刻》中自殺的詩人理查德對應著《達洛衛夫人》中的賽普蒂默斯。他們同樣懷著內在不安生存著:一個在戰爭中留下了精神疾病,一個患上了愛滋病;都是時代烙印的反映,象徵著不同時代卻同樣在人們心中所造成的疾患。

然而,即便是賽普蒂默斯這樣一個略顯突兀的人物(相對於吳爾芙的生活世界來說),也是吳爾芙拿來印襯達洛衛夫人精神側面的。吳爾芙曾在一封信中說,她必須通過賽普蒂默斯的性格來完成達洛衛夫人的性格,她所「部分意識到的生命枯竭感正是要通過那個瘋子的病態作戲擬性表現」。(引自《弗吉尼亞•伍爾芙——一個作家的生命歷程》P273)

如同吳爾芙想通過達洛衛夫人和賽普蒂默斯這兩個人物來探詢自己內心深淵一樣,在《時時刻刻》中,作者坎寧安真正意圖也是要通過書中人物綜合再現吳爾芙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布朗夫人和女編輯克拉麗莎這兩位女性;他想看看假如吳爾芙生活在50年代和世紀末的美國會怎樣。

無疑,布朗夫人和女編輯克拉麗莎都有著吳爾芙的影子,她們都是射向吳爾芙精神生活的一個朦朧投影。

20世紀50年代美國正處在經濟復甦期,布朗夫人就像達洛衛夫人一樣生活富足,但卻精神萎靡,內心總有一種像是被懸浮在空中的惶恐不安的感覺,生命的無意義意識時時湧上心頭。這種感覺正是吳爾芙心中常常難以擺脫的感受。而紐約的女編輯在街上耀眼的陽光中似乎感到總有一絲不祥的陰影在籠罩著她,直至最後她受到死亡沖擊,這一切也都是吳爾芙生命歷程中的主題。

在《時時刻刻》中,作者還賦予布朗夫人朦朧同性戀傾向,而到20世紀末的女編輯身上,作者索性將她塑造成同性戀者,這是在暗示憂郁孤寂的吳爾芙如果處在20世紀末期,她原有的迴避社會的心理傾向很可能發展成同性戀性心理傾向。

另外,布朗夫人的名字也不是沒有來歷(其實在《時時刻刻》中所有人物都可在《達洛衛夫人》中找到對應)。吳爾芙在一篇《貝內特和布朗夫人》文章中虛構了一位坐在火車上的老婦人形象,她稱布朗夫人為「永恆的」和「人性的」,「是從英國文學開往另一時代」的「幽靈」。(見《論小說與小說家》吳爾芙著,上海譯文出版社P308)

所有這一切都在表明,坎寧安是在將吳爾芙作為一個精神個案進行研究,它像一面放大鏡,放大了吳爾芙的生存意識,將她精神歷程放在整個20世紀中的一個更為寬泛和更長遠的背景上來進行考察。而他將這部小說命名為《THE HOURS》更是泄露了這一點。因為吳爾芙在撰寫《達洛衛夫人》的初稿中就是將小說題名為「THE HOURS」。



《時時刻刻》是一部知識分子式的小說。作者是以小說的形式對吳爾芙精神世界作一次遐想式的探詢和論證,以及對她性格的可能性延伸進行了藝術上的重塑;而同時他又通過20世紀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不同時代女性的精神風貌,來反映西方整個20世紀的精神特徵。這一雙重目的,構成了這部小說不同凡響的品格。

這是一部對吳爾芙遙遙致以敬意的小說,是對《達洛衛夫人》文本所作的一次歌唱性禮贊。它棄絕了現實的喧囂,直接沉入人性深處,揭示了現代社會中人們內心的緊張與焦慮,以及對存在產生的倦怠感和疏離感。它關注精神內的騷動,努力挖掘人物背後的「美麗的洞穴」(吳爾夫芙語),以一束智性之光照亮她們豐滿的意識,刻畫她們心靈的影像,質疑生命的本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三位女性都是精神領域內的自我放逐者,她們游離於時代,同時又以自己方式固執地抗拒現實。她們在《時時刻刻》中交叉出現,猶如一次相互輪回、一次在特殊時空內的重逢,原先她們獨自的精神幽吟在這部小說中匯成了女聲合唱曲。正是這種獨特的精神吟唱組成了這部小說心靈聖歌般品質,一部靈魂的奇書。

富有意味的是在《時時刻刻》序曲中,作者在故事開始前先出人意料地描寫了吳爾芙的自殺——1941年戰爭爆發後某一天她投河自盡。「她被流水迅速沖走。就像是在飛翔,一個虛幻的身影,雙臂向外張開,頭發飄揚……天空的陰影在水面上搖曳不定。」(見台灣希代版《時時刻刻》P34)這一情景正好與小說第一章描寫紐約的克拉麗莎出門買花時面對水面上搖曳的陽光偶有所感遙相呼應。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暗連,是對將要出場人物命運的一個暗示、一次排演、一種影調和一番預言。它奠定了這部小說輓歌式的基調。當你讀完小說掩卷沉思時,哀婉會有如煙霞般從心中緩慢升起,漸漸占據你整個心靈空間。



作者邁克爾•坎寧安(Michael Cunningham)曾被《洛杉磯時報》譽為「我們時代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生於1952年的俄亥俄州,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現居紐約。1990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說《末世之家》(A Home at the End of World)使他一舉成名,在該書出版前一年,他將其中一章取出命名《白天使》(White Angel)先在「紐約客雜志」上發表,後被評為1989年度美國最佳短篇小說。1995年他又出版第二部長篇小說《血與肉》(Flesh & Blood)。而1998年出版的《時時刻刻》(The Hours)是他的第三部小說。從他小說出版時間上可看出,他對自己每一部作品都精雕細作。

在小說《時時刻刻》中,他以令人吃驚的方式引導讀者穿越小說人物粼粼波光般的意識深處再進入吳爾芙的精神世界,這一奇妙的手法具有無與倫比的獨創性。他創作實踐證明了吳爾芙在《現代小說》中所闡述觀點:「人生是一圈光芒四射的暈輪,是自始至終環繞我們意識的半透明的封套」。(引自《論小說與小說家》p8)可惜原作中富有詩性的、極為微妙的語言特色沒有在譯林版中得到較好的體現。

小說在2002年被拍成電影。三位女性分別由梅麗爾•斯特里普(Meryl Streep)、尼科爾•基德曼(Nicole Kidman)和朱麗安•摩爾(Julianne Moore)扮演。

值得稱道的是、有著上乘表演的尼科爾•基德曼,她在這部影片中扮演了吳爾芙,她出場時那種低垂的冷冷的目光、寫作時在筆筒中找筆的手不由自主的痙攣、緊張的肢體語言等,將吳爾芙的敏感、神經質、脆弱和孤傲的心靈表現得惟妙惟肖。電影同小說一樣,不關注外部世界,而是將影像聚焦在人物的內心中,從而構成了一部電影版的20世紀女性精神史。

更多:

豆瓣成員的影評 (49條)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05666/

❼ 牆壁里的狼讀後感

那種聲音的不過如此簡單❤

❽ 「盧鶴紱傳」的讀音是什麼

「盧鶴紱傳」的讀音是:「lú hè fú zhuàn」。

❾ 《墳場之書》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墳場之書》([英] 尼爾·蓋曼)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3N9hgIGDRrEWAqMEBNg5A

提取碼:NXNG

書名:墳場之書

作者:[英] 尼爾·蓋曼

譯者:李雅欣

豆瓣評分:8.2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0-2-21

頁數:328

內容簡介:

養大一個孩子,需要整片墳場一齊出力。

一個嬰兒的出現,打破了墳場千年來的平靜。在死神的指引下,鬼魂們收養了嬰兒,並取名諾伯蒂(Nobody)。

墳場從此成了諾伯蒂的魔法學校,他開始學習隱身術、夢游術、恐懼大法,與女巫共舞亡靈之舞。成長在墳場中的諾伯蒂如同腐土裡綻放的鮮花,絢爛又鮮活。

然而,每個人都要去經歷自己的人生,墳場的生活註定只是諾伯蒂生命旅途的一個站點。墳場少年終將告別墳場,帶著身後那些充滿溫暖和愛的目光,面對生活的痛苦、生活的樂趣,走遍萬水千山。

作者簡介:

尼爾•蓋曼(Neil Gaiman)

當代大師級幻想小說家,1960年生於英國。尼爾·蓋曼是當代歐美文壇耀眼的新星,被《文學傳記辭典》譽為十大後現代作家之一。

1989年,蓋曼以漫畫《睡魔》開始了創作之路。其後,他的創作逐漸涵蓋了小說、漫畫、詩歌、劇本等多個領域,代表作有《美國眾神》《北歐眾神》《星塵》《好兆頭》等。因其作品的獨特風格和想像力,《邁阿密新時報》認為他已經成為「文學界的搖滾明星」;驚悚小說大師斯蒂芬·金則認為他「創作力之豐沃與作品水準之高,既神奇又嚇人」。

《墳場之書》構思長達23年,是蓋曼創作生涯的扛鼎之作。蓋曼認為《墳場之書》超越了他的預想,甚至超越了他自己。改編電影正由迪士尼操刀製作。

《墳場之書》的靈感來源於25歲的蓋曼看到18個月大的兒子在附近的墳場騎小三輪車。此後,寫作一本《墳場之書》的想法一直在蓋曼的腦海里發酵。2008年,蓋曼完成了《墳場之書》的寫作,那一年他的兒子恰好也25歲。

❿ 伽利略的貢獻

由哥白尼點燃的科學革命烽火,燃遍了整個歐洲,一個近代自然科學全面奠基的時期開始了。"新興自然科學的第一時期--在無機界的領域內--是以牛頓告結束的。這是一個處理已有材料的時期,它在數學、力學和天文學、靜力學和動力學的領城中獲得了偉大的成就,這特別是歸功於開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和伽利略,牛頓就是從他們二人那裡得出結論的。"具體說,從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發表他的第一篇成名之作《液體靜力秤》的1586年起,至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1685年止,整整經歷了一個世紀。在這一個世紀中,自然科學以神奇的速度發展起來,在這時期中,突出的是以力學為中心的實驗科學的興起。經過伽利略、開普勒、牛頓等大批科學家一個世紀的辛勤工作,終於建立了經典力學的理論體系。在這同時,由於天文學和力學的發展,帶動了數學的發展,促進了微積分的創立,對化學、物理學、生物學等學科的發展也起了不同程度的推進作用。

1.亞里士多德的力學

最早起源於希臘的力學,被系統地總結在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中。根據這種帶有思辯和人性色彩的物理學觀點,把常見的運動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地面上物體的運動;第二類是物體在空中下落的運動;第三類是天體的運動。亞里士多德對運動的原因作了解釋,地面上物體的運動是強制性的運動,推一堆,動一動,不推就不動,所以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第二類和第三類運動屬於天然運動。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一切空中運動物體的天然歸宿。物體的重量越大,其趨向天然位置的傾向也越大,所以其下落的速度也越大;天體是由特殊質料構成的,具有特殊性質,天體是神靈們的處所,所以天體的運動是沿著最完美的曲線--圓周,以最完美的速度--勻速運動。這種經不起事實檢驗的解釋顯然是錯誤的,但它竟然影響和統治人們的思想達二千年之久,直到伽利略、牛頓時代,才得以徹底糾正。這除了與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有關外,還跟當時的社會結構有關。在古希臘時代把從事實驗操作工作看作是卑賤的事情,應該由奴隸或僕役去完成,有身份有"知識"的人是不動的,只是滔滔不絕地演講和論證。傳說亞里士多德常在花園中,邊散步邊給弟子講課,故亞里士多德學派又稱為逍遙派。因此,古希臘物理學的致命弱點是沒有充分注意定量實驗。甚至一個很簡單的實驗也可以證實亞里士多德的落體定律是錯誤的。

經院哲學是西歐中世紀出現的一種思想體系。教會為了愚弄和統治人們的思想,歪曲和閹割亞里士多德學說中的合理和積極的部分,宣揚其消極部分,使"改造"後的亞里士多德的哲學符合宗教教義,他的著作也就成為僅次於宗教教義的權威。列寧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僧侶主義槍殺了亞里士多德學說中活生生的東西,而使其中僵死的東西萬古不朽"。由於這種被加工和改造過的哲學產生於天主教的學院,故被稱之為經院哲學。這種哲學熱衷於從抽象的概念出發,用繁瑣的推理去論證宗教的教義,主張理性服從信仰。對實驗和觀測不感興趣,不相信人類的感覺是認識事物本質的指南。這種哲學,在科學史上,對科學的發展產生深重的影響。這在伽利略與教會的斗爭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比伽利略早一個世紀的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傳奇人物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l519),是個集科學家和藝術家於一身的多才多藝的人物。他通過解剖研究人體的生理構造,他觀察天體,研究天文,他精通繪畫和雕刻,又擅長機械和土木建築,總之,他的興趣廣泛,涉及多種學科和工藝。在他的活動中,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重視實踐,他說:"在研究一個科學問題時,我首先安排幾種實驗,因為我的目的是根據經驗來決定問題,然後指出為什麼物體在什麼原因下會有這樣的效應。這是一切從事研究自然界現象所必須遵循的方法…我們必須在各種各樣情況和環境下向經驗請教,直到我們能從這許多事例中引伸出它們所包含的普遍規律"。不僅如此,他還十分重視數學和實驗結合在探討自然規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懂得定量的實驗在科學方法上的重要性,他認為科學上沒有什麼肯定的事情用不上一門數學科學的。他在研究樑柱的強度和力學問題時採用了這種方法,得出定量的結果。達.芬奇的這些見解和實踐,對伽利略建立實驗自然科學起了重要的啟發作用。

2.伽利略的生平和主要的科學活動

1564年2月15日伽利略出生於義大利古城比薩,父親是破落的貴族,擅長音樂和數學。童年時代的伽利略就顯示非凡的製作和觀察能力,自己動手製成會動的玩具和機器。1572年開始接受正規教育,在聖瑪麗亞寺院學習。1581年9月考入比薩大學,遵從他父親的意願學醫。然而他對醫學毫無興趣。一個偶然的機會,把他的興趣和注意力引向數學和物理。1583年托斯卡納公國(比薩隸屬於此公國)的大公爵來比薩過冬,隨行人員中有一位很有才學的宮廷教授里奇(Ostilio Ricci,1540~1603),是伽利略家的朋友。在一次里奇所作的數學演講中,使旁聽的伽利略著迷。從此他對數學的興趣劇增。由於他對數學表現出非凡的理解能力和過人的邏輯思維能力,被裡奇收為門生,並指導他閱讀了不少數學著作,特別是阿基米德和歐幾里德的著作。這使得伽利略在數學上有相當的造詣,對他以後創立實驗自然科學並獲得成功起了巨大的作用。

伽利略對數學的熱愛,引起了他父親的反對,加上家境窘迫,1583年他沒有取得學位就離開比薩大學,回到佛羅倫斯協助父親經營店鋪。在經營之餘,他把一切時間都用於學習數學做實驗,從此開始自學和獨立進行研究。

傳說1583年他在比薩大教堂內從吊燈擺動的現象中,發現了"擺的等時性"規律,並應用於實際。關於這傳說,日本的科學史和科學教育研究者板倉聖宣曾表示過異議,理由是比薩大教堂的吊燈是1583年以後製造的。這段傳說是伽利略晚年接收的學生維維安尼(Vincenzo Viviani,1622~1703)在《伽利略傳》中記述的。但是伽利略根據擺的規律發明的能准確測量脈搏速率的擺式脈搏計是有據可查的,1607年帕多瓦大學的一位醫生在他的著作提到過這種脈搏計,並附有圖樣。

1585~1589年期間,他做過家庭教師,教過數學。1586年發表了他的第一篇論文《液體靜力秤》,表現出他在實驗方面的才能。這種秤是根據阿基水德的杠桿原理和浮力原理製成的,它能准確而方便地測出金屬的比重。在這同時他還寫了一篇《論重心》的文章,經里奇介紹給大公爵費迪南德一世(Grand Duke Ferdinand I)。為了謀求職業,里奇指點伽利略給一些有影響的貴族和科學家寫信,介紹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求得支持。在這過程中,他結識了熱愛科學和禮賢下士的吉多鮑多侯爵。侯爵很賞識他的學識和才華,表示願意對他的研究工作予以支持和幫助。

由於吉多鮑多侯爵的推薦,1589年他受聘擔任比薩大學新增設的數學講座教授,主要講授數學和天文學,課余仍熱衷於研究有關運動的問題。他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在重力作用下落體的運動,對亞里士多德的落體定律和運動原因的理論提出質疑。亞里士多德的落體運動理論可以概括為兩點:一是落體的速度與其重量成正比;二是落體的速度與其所通過的介質的密度成反比。伽利略直言不諱地對此提出批評,認為是胡說八道。他非常尊敬阿基米德,深受"浮力原理"的影響,企圖以阿基米德的理論來探討落體運動的規律,提出了物體下落的速度與它的密度成正比;在水中或空氣中下落時,則下落速度與物體和介質間的密度差成正比。他的這一假設,反映在1590年他所撰寫的長篇論文《論運動》中。與伽利略同時代,並對伽利略有過很大影響的威尼斯的數學家貝尼德蒂(Giovanni Battista Benedetti,1530~1590)是帕多瓦大學著名的沖力說者。他在1585年出版的《力學論》中,批判了亞里士多德的落體運動理論。他提出,在真空中山同一材料組成的大小不同的物體,在同一時間內下落的距離相同,即它們的末速度應相同。這與亞里士多德的落體速度與其重量成正比的結論完全不同。為了論證這一點,他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駁斥了亞里士多德的論點:一個重的物體與一個輕的物體縛在一起,讓它們下落,按亞里士多德的理論,重物下落快,輕物下落慢,重物受輕物牽制,它們一起下落的速度必定介於它們各自下落時的速度之間;另一方面,兩物縛在一起的重量應比重物還重,所以它們下落速度比它們任何一個的速度都大。由此可見,亞里士多德的落體運動理論是自相矛盾和經不起推敲的。貝尼德蒂的這個簡潔而有說服力的推理,在一些介紹伽利略發現落體定律的文章中,常被錯誤地說成是伽利略首先提出的理想實驗,這實在是一個誤傳。荷蘭的科學史教授E.J·狄克斯特霍伊斯(E.J.Dijksterhuis,1892~)在他與R.J·弗伯斯(R.J·Forbes,l900~)合著的《科學技術史》中鄭重提出了這一點。

關於落體運動的傳說中,有一個說法,1590年伽利略曾在比薩斜塔上當著所有其他教師、哲學家以及所有的學生重復多次地把兩個不同重量的球體同時落下,以兩球同時看地的事實來駁斥亞里士多德的落體理論。這個傳說雖然富有傳奇色彩,流傳甚廣,甚至於在比薩和佛羅倫斯的某些搏物館里還陳列著據說是當年伽利略作實驗用過的木球,但是可惜的是證據不足。在保存完好的伽利略的筆記和著作中,在與伽利略同時代的科學家的談話和文章中,都從未提到過此事。這個傳說最早是出自於伽利略的學生維維安尼,他在1654年出版的《伽利略傳》中描述了這件事。對於這個傳說在歷史上一宜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看法:一是認為比薩斜塔實驗是可信的,確有此事;另一是認為根本沒有此事,僅僅是維維安尼為了擴大他老師的影響而作的傳奇描述。當然,還有一種看法是對此事不置可否。

持第一種看法的有以義大利伽利略著作國家版(其二十卷)的編輯法瓦羅(Antonio Favaro)為首的一批物理史學家,其中有著名的英國大哲學家懷特海(A.N.Whitehead),他把比薩斜塔實驗和1881年的邁克爾孫-莫雷實驗並列為科學史上最著名的兩個"判決性"實驗。

持第二種看法的有以德國伽利略著作國家版編輯沃威耳為首的一批物理史學家,其中有著名的科學史學家巴特菲爾德(Herbert Butterfield)等。

歷史上確有人進行過落體實驗,此人是荷蘭的工程師和力學家斯台文(Simon Stevin,1548~1620),即斯台維努(Stevinus)。他在1586年出版的《靜力學》中,介紹他所做的一次落體實驗:"讓我們拿兩只鉛球,其中一隻比另一隻重十倍,把它們從三十英尺的高度同時丟下來,落在一塊木板或者什麼可以發出清浙響聲的東西上面,那麼,我們會看出輕鉛球並不需要比重鉛球十倍的時間,而是同時落到木板,因此它們發出的聲音聽上去就像是一個聲音一樣。"

一些取材嚴謹,內容廣泛,敘述准確的物理學史著作和傳記辭典,如《科學傳記辭典》(C.C. Gillispie(主編),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 Charles Scribner』s Sons,New York,1970~1980):在提及伽利略的比薩斜塔實驗時,都冠以"據傳說"的字樣。

伽利略科學研究的黃金時期是在1592~1610年。伽利略在吉多鮑多侯爵的全力幫助下,1592年前往威尼斯共和國,受聘擔任帕多瓦大學數學教授。威尼斯位於亞德里亞海之濱,遠離羅馬教庭,受教會的控制較少,學術空氣比較自由。由於航海業、貿易和手工業發達,威尼斯經濟富裕,是地中海當時的強國之一。帕多瓦屬威尼斯共和國,帕多瓦大學是當時歐洲著名的大學之一,素以提倡自由研究和自由思想馳譽歐洲,歡迎具有各種信仰的人和新思想的人前來講學。這種環境和氣氛對伽利略的科學研究活動十分有利,對他卓越才能是個充分發展的好機會。這段時期是他科學生涯中的黃金時期,是最出成果的時期,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時期。他的科學宇宙觀在這里形成了。

這段時期伽利略研究了大量問題,特別是力學問題。如落體運動,擺和斜面上的運動,拋射體的運動,力的合成等。此外對流體、熱學問題也進行了研究,伽利略溫度計就是在1592~1593年期間發明的。1609年他被荷蘭人利珀希(Hans Leppershey, 約1570~約1619)發明望遠鏡的消息所吸引,從而把他的興趣和注意力從力學轉向光學和天文學,直到1633年被教會判為終身監禁後重又研究力學。他對力學的大部分研究工作和發現都是在這時期完成的,而發表則在晚年。

伽利略在帕多瓦主要講授歐幾里德的數學、托勒密的天文學和亞里士多德的力學。業余講授築城學、軍事工程學,把數學知識、力學實驗和防禦工程相結合,很受學生中貴族子弟的歡迎。

1597年設計了具有軍事用途的比例規和羅盤,並開設工廠生產和出售這些儀器。在這之前,他根據氣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發明了空氣溫度計。使用中發現測溫不準,由於當時忙於其他工作,沒能進一步改進,直到晚年才與學生托里切利(Evangelista Torricelli,1608~1647)討論改進。托里切利在他的指點下,於1643年發明了水銀氣壓計。

在研究落體運動問題時,他發現物體在空氣中下落,它的速度不僅與它的重量和密度有關,還與它的大小和形狀有關,他意識到空氣對落體的阻力作用,認識到以前提出的"物體下落速度與物體的密度和空氣的密度差成正比的假設是錯誤的,錯在沒有考慮空氣阻力。他想,假如沒有空氣,在真空中物體的下落速度也許與重量和密度無關,所有的物體會下落得一樣快。他觀察到物體從靜止狀態開始下落的過程中,它的速度是不斷地增加的。他確信這種速度增加是以一種極其簡單和十分顯而易見的方式進行的,因為他認為大自然是以本質上最簡單的方式行事的。隨著下落時間的增大,物體下落的距離也急劇地增大,他設想下落距離s與下落時間t的平方成正比。那麼速度以什麼樣方式增大才能滿足上述關系呢?從1604年他給友人的信中可以看到,他提出了速度與通過的距離成正比的假設,重復了兩個多世紀前薩克森的艾伯特(Albert,約1316~1390)所犯的錯誤。從這個假設出發,經過數學計算,得不到「下落距離s與下落時間t的平方成正比」的結論,而且矛盾百出。直到1609年前後,才從他的筆記和文章中看到了他提出的正確的速度與下落時間成正比的關系,而且用圖解法證明了,從這種速度變化關系出發,可以得到「下落距離s與下落時間t的平方成正比」的結論。所以,伽利略不像傳說中的那樣,是在1590年的比薩斜塔上得到了正確的落體定律,而是經過一個曲折和反復的過程。

伽利略希望通過實驗來檢驗這些關系是否正確,從而進一步驗證他的假設。然而自由落體的運動過程太快,在當時的條件下,無法進行實際測量。為了"沖淡重力",充分放慢運動,他通過對單擺運動和精心設計的斜面實驗的研究,驗證了「下落距離s與下落時間t的平方成正比」的關系,找到了正確的落體運動的規律。在1638年出版的《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中第一次詳細地敘述了落體定律,指出從靜止狀態開始自由下落的物體,其經過的距離同下落的時間平方成正比,實際上這個比值就是重力加速度。但是伽利略沒有給出過一個重力加速度的近似值。第一個最先得出這個近似值是9.8米/秒2的是荷蘭物理學家、數學家和天文學家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1629~1695)。

伽利略的斜面實驗,是最後證實他的自由落體通過的距離與下落時間平方成正比的假設是正確的一個關鍵性的實驗。這完全不像有些流行的說法那樣,伽利略是通過斜面實驗,由測得的距離和所用的時間,得出距離與時間平方成正比的結論,從而發現落體定律。這既違背歷史事實,也不符合伽利略當時所運用的研究方法。他所運用的方法是:根據經驗進行推理,提出最初的假設,運用數學工具進行演繹,得出結論,然後通過實驗來驗證假設。這種方法就是現在所謂的演繹法。在這種方法中,實驗的地位和作用,不是為了發現規律,而是為了證明演繹所得的結論,從而證明最初的假設是正確的、有效的。這種方法對以後的許多科學家、對物理學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伽利略在帕多瓦期間,除了在力學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外,對天文學和哥白尼的日心說的發展,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1594年,伽利略患關節炎在家養病期間,閱讀了有關介紹哥白尼日心說的書籍。哥白尼所描繪的宇宙結構圖象,引起了他強烈的興趣,開始研究天文學。在1597年5月寫給比薩友人的信中,他第一次表明贊成哥白尼的日心說。同年8月收到開普勒寄來的他的處女作《宇宙的神秘》一書抄本。在給開普勒的回信中,伽利略再次公開聲稱他是哥白尼的信徒,並宣稱發現了一些有利於證實地動的物理論據。他對哥白尼學說的興趣不是建立在力學而是建立在天文學的基礎上。1604年起新星的出現,導致對亞里士多德關於天空的緊固性論述的爭論。在這場爭論中伽利略公開支持哥白尼的理論,發表了三篇內容充實的演講,並准備發表有關天文學的著作。然而他的這些計劃被一件偶然發生的事情打亂了,沒能實現。1606年,在帕多瓦的一位德國人梅耶和他的學生卡普拉剽竊了伽利略發明的比例規,把他寫的義大利文的說明書譯成拉丁文,謊稱是他們自己發明的,並且反誣伽利略是剽竊者。伽利略為捍衛自己的發明權,向學校當局控告他們兩人,當時邁爾已回到德國,而卡普拉則被學校開除。1607年他用辯論文體發表了《對卡普拉誹謗與欺騙的自辯》,從此開始了以辯論文體為斗爭武器的寫作方式,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1609年7月,他從友人處聽到荷蘭的利泊希發明瞭望遠鏡,於同年的8月根據傳聞製成了第一架放大率為3倍的望遠鏡。他用風琴管作鏡筒,兩端分別嵌入一片直徑為5.6厘米的平凸透鏡和一片平凹透鏡。他前往威尼斯,把它獻給了大公爵。望遠鏡很快在軍事上和航海上顯示出它的實用價值。為了表彰他的功績,威尼斯大公爵封他為帕多瓦大學的終身教授,並給予加位薪俸。他不滿足於已製成的第一架望遠鏡所取得的成功,經過繼續努力和改進,到1609年底,他把放大倍數提到32倍,這是伽利略型望遠鏡的極限值。具有重要意義的不是他制出了第一架高倍率望遠鏡,而是他首先把望遠鏡對准了浩瀚的星空,開創了用望遠鏡研究天體運動的新紀元,創立瞭望遠鏡天文學。

他首先觀察了月球,發現月球表面並不像經院哲學們所描述的那樣光滑、完美而沒有瑕疵,而是像地球表面那樣,高低不平,有高山有深谷,也在繞軸自轉。他把月球上兩條主要山脈分別以"阿爾卑斯"和"阿平寧"來命名,並繪出世界上第一幅月面圖。他根據月面上明暗斑紋的變化,推測出月球自身是不發光的,它的亮光是反射太陽光的結果。他接著觀察行星,發現在望遠鏡中看到的行星要比肉眼看到的大得多,兩恆星則差別不大,推斷出恆星離地面極遠。銀河是由無數顆恆星所組成,證明了布魯諾關於宇宙是無限的論斷是正確的。1610年1月7日這一天是伽利略一生中最偉大的一天,也是天文學史上重要的一天,他從望遠鏡中發現了木星有衛星,經過幾天的觀察,發現衛星共有四顆,並在繞木星緩慢旋轉,這多像是一幅哥白尼體系中小太陽系的畫面。

這對哥白尼學說來說是個重要的支持。說明亞里士多德的天界是不變的,行星只有七個,一個不多一個不少的說法是完全站不住腳的。1610年3月他把上述的觀察結果和對哥白尼學說的闡述寫成《星界信使》一書在威尼斯公開發表,引起轟動。開普勒對此書給予高度評價,在伽利略的同意之下,開普勒同年在德國的法蘭克福重印。為了對伽利略的支持,開普勒寫了《同星界信使的對話》一文,指出伽利略的發現與他的行星理論是完全一致的。

伽利略身在帕多瓦,心裡一直想念著家鄉佛羅倫斯。為了能回到家鄉,他把《星界信使》和一架望遠鏡獻給佛羅倫薩托斯干納大公爵科西莫.德.梅迪西二世(Cosimo del Medici II),並把木星的衛星命名為"梅迪西星"。1610年7月他被托斯干納大公爵任命為宮庭數學和哲學教授,並任比薩大學名譽教授。在這同一個月里,伽利略發現土星呈橄欖型的"三重星",誤認為土星有兩顆極近的衛星。直到46年後,惠更斯才正確提出這是土星光環所致。

伽利略於1610年9月回到闊別18年的佛羅倫斯,繼續從事天文觀察。就在這個月的月末發現了金星的盈虧現象,後來發現水星也有相似的現象。從金星和水星的周相變化不同於月球,推斷出金星和水星是在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軌道上繞太陽旋轉。這對哥白尼學說無疑是個有力的證據。

1611年他訪問羅馬,受到教皇保羅五世的接見,並結識了1603年創建俐學會的塞西(Federico Cesi,1585~1630)侯爵。猞俐學會(猞俐是一種山貓,行動敏捷兇猛,目光銳利,以此命名,比喻科學力量之深刻有力。)是由當時義大利第一流科學家組成的學術團體,是科學發展史上第一個有影響的科學組織。由於伽利略的學術成就和聲望,被選入該學會,成為第六名會員。

1612年伽利略發表了有關流體靜力學的論文《關於浮體的講文中闡述了他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發展和對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原理的抨擊。得罪了經院哲學家和亞里士多德的信徒們。1613年發表了《關於太陽黑子的信札》的小冊子,敘述了從1610年以來他對太陽黑子活動和形狀變化的觀察,書中第一次明確地闡述了哥白尼的學說,提出了角動量守桓和慣性的初步概念。他的觀點招致教會中反對它的人和亞里士多德追隨者的惡意攻擊和中傷,指責他宣傳邪說,背叛《聖經》。1616年2月26日宗教法庭對伽利略進行了審判,並頒布了如下的法令:"認為太陽處於宇宙中心靜止不動的觀點是愚蠢的,在哲學上是虛妄的,純屬邪說,因為它違反《聖經》",正式宣布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為禁書,同時警告伽利略不準用語言和文字維護哥白尼的學說。

從此伽利略隱居於佛羅倫斯郊外的別墅里,進行一些不違背教會警告的研究工作。由於1609年望遠鏡的出現而中斷了的力學研究工作,現在又繼續進行了。他研究了加速運動,正確地定義了勻加速運動。

1618年三顆彗星的出現,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和研究。伽利略雖然對彗星沒有提出什麼明確的理論,但是他針對一些錯誤看法,指出彗星是天體的實在的運動,而不是霧海中太陽反射的光學效應。

在這期間,教會中反對和仇恨伽利略的凶惡敵人,加緊對他的攻擊。伽利略忍無可忍,決定予以反擊。經過長期准備,一本申辯冤誣的書《分析者》寫成了,1623年由猞俐學會出版。這時傳來他的老朋友巴貝里尼(Maffeo Barberini)主教當選為教皇烏爾班八世(Urban VIII)的喜訊,他決定將《分析者》獻給新教皇,並請求解除1616年的禁令。教皇對些表示無能為力,但不反對他寫一本討論哥白尼學說和托勒密學說的書,作者不應作出地動的結論。從1624年起著手准備到1630年,他花了6年的時間,用便於大眾閱讀的義大利文寫成了不朽名著《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天世界體系的對話》(簡稱《關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或《對話》)。為了不違背教會的警告,他採用三個人對話的形式,對兩種宇宙體系作了四天的談話。第一天批駁亞里士多德關於天體的組成與性質完全不同於地球的謬論,用大量天文觀察事實,證明了"天不變"、"天地有別"的觀點是錯誤的。提出了"運動並不一種變化,它並不導致生長和毀滅"的重要見解。第二天論證了地球的周日運動,運用他所提出的相對性原理,駁斥地球不動的觀點。第三天討論了地球的周年運動。第四天討論潮汐運動,錯誤地認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雙重運動是產生潮汐的原因,並以此作為地動的證據。

1630年伽利略帶著手稿來羅馬申請印刷許可證。當時羅馬正值瘟疫流行,支持他的塞西侯爵染病去世,承擔出版發行的猞俐學會也由於塞西的去世而解散。他只好回到佛羅倫斯,在當地申請印刷許可證。經過種種周折,終於在1631年,取得了在佛羅倫斯印刷的許可證。1632年3月《對話》在佛羅倫斯與讀者見面了,一部分郵往羅馬。此書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首版銷售一空,供不應求。

《對話》的成功,引起羅馬的極大驚恐,教會中極端仇視伽利略的人在教皇面前誣告《對話》是針對和諷刺教皇的,說伽利略欺騙和愚弄了他。這使教皇十分惱怒,下令立即停止發行,這時是當年的8月份。10月份宗教法庭傳伽利略赴羅馬受審。當時伽利略有病在身,拒絕去羅馬。但是教皇絲毫不肯寬容,盡管有托斯干納大公爵賀迪南德二世(Grand Duke Ferdinand II)的求情和醫生的證明也無濟於事。1633年1月20日伽利略被擔架抬著赴羅馬受審。2月13日到達羅馬,4月開庭受審。經過三個月的嚴酷刑訊,於6月22日結案。在教會的淫威脅迫下,他違心地在悔罪書上簽字認罪,並發誓"以後無論住口頭還是書面上,決不再說或者主張會引起人們對我有同樣懷疑的一切。"宣判《對話》是禁書,禁止出版和發行,判決他在教會的監視下終身監禁。最初在大主教皮科洛米尼(Picclomini, Ascanico)監管下送往錫耶納。皮科洛米尼曾是伽利略的學生,對他十分友好,鼓勵他振作起來,繼續他的研究。這使處於逆境中伽利略得到很大的鼓舞,決心把畢生的研究成果加以整理,繼續進行力學的實驗和研究。1634年初伽利略被允許回到佛羅倫斯的阿切特里村,這可以使他有可能經常去看望在修道院的兩位女兒。不幸的是,沒過幾個月,他最心愛的大女兒染病於同年的4月去世。失去了晚年生活中的最大藉慰,對他的打擊是沉重的。正當他心灰意懶,失去工作和生活的信心的時候,傳來了令他振奮的好消息:《對話》被譯成拉丁文在德國的斯特拉斯堡出版,還被譯成英文,在歐洲廣為傳播。1635年6月,一部總結他一生力學研究成果的科學巨著《關於力學和局部運動的兩門新科學的談話和數學證明》(簡稱《兩門新科學的談話》,或《談話》)脫稿了。在教會控制下的義大利,他的書是無法出版的。1637年他把手稿交由一位友人私下帶往荷蘭,翌年7月由萊頓的埃爾澤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745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711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707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444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433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080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365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787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827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