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電影 » 解放一江山島電影新影版

解放一江山島電影新影版

發布時間: 2022-04-06 23:44:48

⑴ 賀歲片一說從哪裡來

什麼是賀歲片:賀歲片的歷史考證
(一)從賀歲片的來源談起
在做進一步探討的時候,我們首先面臨一個頗具哲學意味的問題:賀歲片從哪裡來?
中國大陸賀歲片的源頭來自香港。香港的賀歲片起源何處?2001年1月12日新浪網登載了一篇未署名文章《賀歲片到底為誰賀歲》,其中關於賀歲片尤其是香港賀歲片的起源作了這樣的推測,摘錄如下:
「賀歲一詞起於何時無從考究,只知道舊時的梨園有個傳統,每逢年關歲末,必得聚合大幫名角兒唱一出大戲,內容多是吉祥喜鬧類,各位角兒都使出看家的本領,有的還反串別的行當,馬連良和周信芳兩位老闆就曾反串過青衣花旦,這場應節的大戲唱做之佳、場面之盛,為一年之最。這里頭的意思就是感謝觀眾(真正的衣食父母)多年的厚愛,又賞若干梨園子弟一年飯吃。這是藝人對觀眾打心眼兒里的感激和酬謝,不僅比平日演得賣力,而且票價減半,與義演無異。這傳統雷打不動,漸漸就似乎形成了賀歲節目的幾大重要標准:一、必是名角匯聚,星光熠熠;二、反常規的演出,以喜慶吉祥內容為主,就為節日里圖個吉利;三、主要是酬謝觀眾的厚愛,商業利益放在其次。
香港每年都會出產幾部賀歲片,《花田喜事》、《大富之家》、《滿漢全席》都是為中國觀眾熟悉的賀歲作品,雖然片中少不了夾雜一些粗鄙的噱頭和調侃,但在拍片動機和創作思路上卻與舊時的梨園藝人一脈相承,眾明星不計報酬,傾情演出,即使最小的配角也由大明星擔綱主演,片中更少不了劇組成員集體亮相向觀眾拜年道賀,溫情融融、喜氣洋洋,蒙廣大觀眾一年的鼎力支持,要的就是與民同樂。演員與觀眾有魚水之情,香港的影視工作者至今自稱為藝人想來自有他的道理。」
這段推測很有意思,似乎讓我們看到了賀歲的真正起源,細細考證還是有些出入。文章中所說的「梨園傳統」 其實就是「封箱戲」 和「開台戲」 。何謂「封箱戲」 ?《京劇知識辭典》作了如下解釋:「封箱戲,京劇戲班中的演出習俗。京劇戲班每年封箱之前演得一場戲,亦系本年最後演的一場戲。演員各演拿手戲一折,最後合演反串戲。封箱戲大都邀請他班演員助興演出,劇目務求諧趣、火熾,以便招徠觀眾。」 但是賀歲片與封箱戲在時間上有很大的出入,「封箱」 從十二月中旬開始,春節過後才結束。「封箱」 結束後戲班要舉行「開台」 儀式演出喜慶的「開台戲」 ,就是說整個春節期間是無戲可看的,這和今天以春節檔期為重心的賀歲片有大大的不同。其次,文章中所說「不計報酬」 對於今天的賀歲片也是不適用的,賀歲片正是以高額票房為目標抓住了被舊時藝人們忽略了的春節檔期,因此,有人認為:「所謂『賀歲片『概念,其實最早的是來自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電影市場的一種操作理念。」 變相地否定了賀歲片來自中國戲劇的說法。
其實,最大的出入僅在於前面所說的時間,即「檔期」 上。早期香港的賀歲片在內容和形式上深受「封箱戲」 和「開台戲」 的影響,如前述文章中提到的《花田喜事》、《大富之家》、《滿漢全席》以及《東成西就》等香港賀歲片,都有明星串戲、搞笑祝福的「梨園傳統」 。
(二)檔期與賀歲片的檔期
所謂檔期,是一個商業化的時間概念。就電影市場而言,就是對電影票房具有特別商機的某一段時間。比如暑假檔期,寒假檔期,聖誕檔期,春節檔期,情人節檔期等等。
所謂檔期,也是一個以社會文化為核心的時間概念。不同的檔期,總是以不同的社會文化來劃分的。比如情人節檔期的文化主題是愛情,暑假、寒假以學生放假休息的檔期有校園文化這樣的主題。在這些檔期里,適宜放映一些與檔期文化契合的影片,這樣影片的票房會得到一定的保證。
賀歲片有檔期嗎?它的文化是什麼?
無論「類型說」 還是「檔期說」 都認為賀歲片應該在中國農歷新年一段時間里放映,這就是它的檔期,現在通常把這個檔期擴大到從公歷元旦到農歷春節,就是所謂的「春節檔期」 。它的文化是什麼在下面將做進一步回答,簡單地說,類型說認為主要內容是「喜慶」 ,檔期說認為是不確定的,或者說是寬泛的文化。
即使在文化定位上存在著重大分歧,我們還是確立了一點:賀歲片是在春節檔期放映的影片。這樣,我們就可以在春節檔期里,尋找賀歲片的來源,並進而探究賀歲片是什麼。
(三)電影在春節
歷史上中國人在春節有看賀歲片的習慣嗎?賀歲片是怎麼來的?讓我們走到歷史的長河中,溯源順流,從春節檔期入手,來回答這兩個問題。
中國人的春節由來已久,但是我們只能從電影泊來中國之日談起,加之前面提到「類型說」 和「檔期說」 都認為賀歲片指在從公歷元旦到農歷春節的「春節檔期」 上映的一種影片,故我們即將考證的期限上限為電影來到中國的1896年,具體考察時間鎖定在1896年以來歷年的元旦到元宵節(春節結束的標志)之間的時段;其次,早期的香港電影文化深受大陸電影(主要以上海電影業為主)的影響,且賀歲片主要是針對大眾(市民)文化,故一下將以1896年至1949年期間的上海——這一中國最早的也是早期最重要的電影文化基地為樣本,1949年後以上海為輔,北京為主,來考察從1896年以來春節期間中國人的觀影(旁涉觀戲)活動,審視歷史給我們沉澱下來的遺跡。
1.1896年—1913年「賀歲片史前期」
1896年8月,剛誕生不久的電影泊來中國,落戶上海徐園,稱「西洋影戲」 ,在《申報》上登出廣告稱「西洋影戲客串戲法」 ,也就是中國電影史學家程季華先生指出的「影片是穿插在『戲法『、『焰火『『文虎『等一些游藝雜耍節目中放映的」 。
但是,該年年底至次年年初的春節檔期,徐園並沒有上映「西洋影戲」 ,在《申報》大清光緒廿二年十二月廿八日副張所作的廣告中說「丁酉元旦日開演大賜福、滿床笏、梅龍鎮、黃鶴樓、滾紅燈、二進宮」 ,倒是上演了一系列戲曲。其中有較喜慶的戲大賜福、滿床笏等,也有不屬於喜劇的黃鶴樓、二進宮等。
同時,上海的其他戲院也都上演傳統戲劇,比如天儀茶園上演的戲曲為大賜福、壽山會、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等。其中失街亭、斬馬謖有很濃的悲劇色彩。
從1896年至1913年十七年間,逢春節各戲院都是上演中國傳統戲劇,而沒有放映影片,直到1914年初這種狀況才慢慢改變。因此,這段時期雖然在中國開始放映電影,但對於賀歲片來說,無疑是一個史前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時期,中國傳統戲劇中的「壓箱」 和「開台」 傳統已經被突破,戲劇已經在農歷「元旦日」 (即正月初一)上演,而且以大副廣告加以宣傳,可以說中國傳統戲劇已經具有相當的檔期意識,因此,春節檔期意識是否如前所述來自美國值得思考。另外,在春節時段上演的這些戲劇中有喜劇也有悲劇。
2.1914年—1921年「賀歲片萌芽期」
電影真正在春節檔期放映是從1914年開始。1914年公歷元旦,上海東京活動影戲園上演了影片「潛入深海」 、「傳氏留意嬉言」 、「米氏之救火團」 、「奸細盜卷」 、「偵探奇案」 ;愛倫活動影戲園也有影片上演。當然,這些影片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專為春節檔期定製的賀歲片。
從1913年東京活動影戲園、愛倫活動影戲園開辦以來,每夜必演來自國外的影片,內容包括「風景、歷史、爭戰、滑稽、偵探、愛情等片」 ,甚至還有「德法飛行隊航空大戰」 、「蔡鄂將軍靈柩儀制」 等紀錄時事的影片。盡管如此,這一時段的中、後期已經開始注意在元旦、春節特別放映一些滑稽可笑的影片,因此,這一時期是賀歲片的萌芽期。
就總體而言,這一時期春節上映的影片以滑稽片為主,比如1916年元旦日上海共和活動影戲園放映的七部影片中,有六部都是滑稽片。1920年2月16日(農歷12月26日)上海大戲院海上演了卓別麟的《百萬金錢》《犬吠聲頭》等滑稽片。1921年春節,上海大戲院還上映了「泡洛笑話」 等滑稽影片;除滑稽片外,還有偵探片(如《黑衣盜》,還成為歷年常演不衰的影片)和愛情片(如《鐵血鴛鴦》,也是以後常常上映的影片)。
「賀歲片」 的名字並沒有出現。1921年2月11日(農歷正月初四)《申報》副刊上第一次出現了有關「賀歲片」 的廣告「影戲賀歲片:本會同志普及美學起見,各出珍藏影戲名家小影,選定男女十二人,合為兩組並譯傳略,精緻銅版套印彩色,自備賀年之用」 ,這里的賀歲片其實是指今天我們使用的賀年明信片,與賀歲影片關系不大。但是給我們一個啟示,就是「賀歲」 一詞可以加用在另一詞上,表示後一詞所代表之物可以做「賀歲之用」 ,如明信片。
這一時期有這樣幾個特點:電影在春節檔期放映,但是並沒有春節檔期意識;影片全部來自國外;完整的長故事片較少,多為短片,還有大量的紀錄片上映;故事片以滑稽片為主,也有偵探片和愛情片。
3.1922年—1949年「賀歲片發展期」
1922年—1949年春節檔期中國大陸放映了大量的影片,在這個時期中,我們才真正看到了類似現在的賀歲片的影子。這一時期有以下幾個特點:電影春節檔期意識形成並加強;中西結合;類型多樣,「悲喜交加」 ;關注現實,受現實影響大;明星加盟。
⑴電影春節檔期意識形成並加強。
中國國產影片《海誓》就是專門安排在農歷春節前推向市場的,它也是中國第一部在春節期間放映的影片,可以說是國產賀歲片的鼻祖了。它的出現,標志著電影春節檔期意識的最終形成。在戲劇春節檔期意識的影響下,放映商也一改過去電影廣告作得較小的作風,效仿戲劇廣告的做法對《海誓》作了大幅廣告,以至於引起了其他影片商的模仿,由此每逢新片上市,都以大幅廣告宣傳,這也是電影春節檔期意識受傳統戲劇影響的一個證據。
在《申報》1922年1月22日《海誓》的廣告中,特別申明了在農歷十二月二十六、二十七兩晚放映。事實上,正月初五、初六、初七、初十一、十二、十三也放映了《海誓》。
對於這種檔期意識的最終形成和加強,其他電影商也有了回應。如上海大戲院在《申報》1922年1月23日(農歷十二月二十六日)刊登了巨幅廣告為兩部西片「旅店黑幕」 「秘密電光」 作宣傳:「爆竹一聲,大地更新,恭維各界諸先生新年大大發達大大進步,是為敝院同人馨香祝之耳。所以今晚特映二大名劇,以祝各界新歲之雅興焉。元旦日起每日加演日戲每天更換新片。」 此元旦日指農歷年的正月初一。其中「秘密電光」 是偵探片,「旅店黑幕」 是愛情片。此後,這種恭賀新年的說法在其他影院的廣告中也時時可見,但是,這一期間仍然沒有「賀歲片」 這一稱謂出現,也沒有因為「恭賀新年」 而只放映喜劇片。
賀歲意識的加強更明顯地表現在很多國產電影都在春節檔期首映,以下是1922年至1949年在春節檔期首映的國產電影的不完全統計:
年代元旦春節
1922年《閻瑞生》
1923年《張欣生》
1924年《孤兒救祖記》《孽海潮》
1930年《大人國》
1931年《野草閑花》《強盜孝子》《歌女紅牡丹》《銀幕艷史》
1934年《青春之火》《鹽潮》《人生》《一個女明星》《歸來》《姊妹花》《似水流年》《戀愛與義務》
1935年《飛花村》《神女》《大路》《再生花》《紅羊豪俠傳》《新婚的前夜》《新女性》《空谷蘭》
1936年《船家女》《凱歌》《花燭之夜》
1937年《皆大歡喜》《清明時節》《壓歲錢》《春到人間》《人言可畏》《滿園春色》《夜半歌聲》
1939年《楚霸王》《大地》《紅粉飄零》
1941年《文素臣》《雁門關》《紅杏出牆記》《天涯歌女》《亂世佳人》《啼笑因緣》
1942年《鐵扇公主》《恭喜發財》
1943年《霓裳曲》《水性楊花》《香閨風雲》《母親》《夫婦之間》《情潮》《桃李爭春》《芳草碧血》《斷腸風月》
1944年《何日君再來》《義海恩仇記》《不求人》《鸞鳳和鳴》《紅塵》
1945年《鳳凰於飛》
1946年《前程萬里》《還我故鄉》
1948年《四美圖》《從軍夢》
1949年《十二小時的奇跡》《歡天喜地》
⑵中西結合。
中國國產影片出現在春節檔期電影市場,打破了國外影片獨霸市場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國產影片更關注現實社會,常以發生在現實社會的事情為創作素材,如《閻瑞生》《張欣生》等,就是以當年發生在上海的兩大案件為背景創作的。國外影片大多遠離現實社會。
⑶類型多樣,「悲喜交加」 。
這一時段春節檔期上映的影片囊括了幾乎所有類型的故事片,還有時事紀錄片。國外影片中以滑稽片、偵探片為主,滑稽片以卓別麟、勞萊與哈台、羅克的影片為主,這些滑稽影片就是今天「賀歲類型說」 所要求的喜劇片,但是也有悲劇性影片如《殘花淚》《忠烈女》等,而且上座率不錯。國產影片的類型更為多樣,如愛情片《海誓》《梁山伯與祝英台》、武打片《火燒紅蓮寺》《荒江女俠》、恐怖片《夜半歌聲》、社會倫理片《孤兒救祖記》《人心》《孽海潮》《神女》《壓歲錢》《馬路天使》、科幻片《大人國》、卡通片《鐵扇公主》、歷史片《紅羊豪俠傳》、戰爭片《還我故鄉》等,國產影片中喜劇片所佔的比例並不大,比較突出的是《頑童》《大鬧怪劇場》《王先生到農村去》《皆大歡喜》《恭喜發財》《難兄難弟》《從軍夢》等,主要的喜劇演員有韓蘭根、關宏達、殷秀岑等人。但是,把國外片和國產片合在一起,喜劇片的比例還是不少,而且年年都有。
「悲喜交加」 的情形從頭至尾存在於「史前期」 「萌芽期」 「發展期」 。「史前期」 和「萌芽期」 主要是悲喜戲劇,因為1896年—1921年間中國的電影事業還不是很發達,春節人們的文化活動主要是觀戲。1922年後電影受戲劇的影響檔期意識加大(注意,這里的檔期意識更多地是一個商業化時間概念,而較少關注到文化概念的一面),也就順理成章地接受了春節檔期傳統戲劇「悲喜交加」 的特點。
⑷關注現實,受社會影響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題材的現實性。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國產賀歲片與國外賀歲片的不同在於國產賀歲片更注重現實題材(注意,這里的賀歲片含義與「類型說」 只指喜劇片是不同的),而且成了國產賀歲片的一大創作思路,延續至今;
B.春節檔期的形成和泛化。
最早的傳統戲劇沒有春節檔期,而代之以「壓箱」 「開台」 。後來有所突破,形成春節檔期,電影也受其影響在春節期間放映以供娛樂,但是最初也限於傳統春節,也即是農歷的臘月底到正月十五。直到「賀歲片萌芽期」 的中、後期才逐步把公歷元旦日前後的時間也納入「檔期」 中,這與中華民國自1912年起以公歷紀元密不可分。由於當時的社會現實是國家意識偏重於公歷紀元,因此,農歷逐漸被稱為「舊歷」 「廢歷」 ,慢慢地喪失了以前唯我獨尊的地位,公歷元旦也開始分擔傳統春節的部分功能,使得人們「去舊迎新」 的節日心態散布在公歷元旦至農歷春節結束的這一時段中,也就形成了以此為基礎的「春節檔期」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西方節日文化的影響,今天的春節檔期還在不斷的變化之中,開始以平安夜或聖誕節(公歷12月24、25日)為春節檔期的開端,甚至還突破了12月24日的界限——比如《大腕》的首映日為2002年12月21日,因為當年12月24日恰逢周一,發行商就把時間提前了三天,周五「起片」 (首映)正是最佳時機。春節檔期的形成和泛化正是受社會變遷影響的結果。
當然,春節檔期雖然形成,也沒有「春節檔期」 這樣的稱謂。
C.內容深受社會變遷的影響。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抗戰」 期間,賀歲片深受社會局勢影響:由於日本發動侵華戰爭,1937年中國推出「拒盜抗敵,齊向死路找生路」 的《壯志凌雲》,1938年由於日本侵華戰爭的戰火燃燒到上海,該年乾脆就沒有賀歲片,1939年在香港版的《申報》上更是呼籲「國防片」 ;到日軍攻陷上海,並逐步控制上海的時候,在上海的春節檔期中甚至出現了日本人推出的影片,如《支那之夜》(又名《春之夢》)、《蘇州夜曲》、《瓔珞公主》、《怒海雷動》、《熱風》、《血染長空》、《獨眼龍政宗》等影片,與此同時英美影片銳減,甚至絕跡。
⑸明星加盟。
這並不是電影在春節放映的必然結果,而是既有的現象,不僅在春節,在其他時間里中國的電影既受戲劇的名角傳統,也受國外電影的明星制影響,也充分利用明星效應獲取較好的票房。這一時期中,諸如殷明珠、但二春、王漢倫、鄭正秋、鄭小秋、馬徐維邦、宣景琳、張織雲、阮玲玉、周旋、胡蝶、趙丹等人出現在春節檔期放映的影片中,但又不同於明星群聚,共賀新歲的賀歲形式。
4.1950年—1994年「賀歲片萎縮期」
1950年、1951年還能見到賀歲片發展期的影子,如在《大眾電影》1950年第十二起上還有這樣的廣告「中彩出品,滑稽菁華一起出籠,滑稽面孔全部動員,滑稽巨片『七十二家房客『」 等等,還預告放映的影片有《花街》、《再生曲》、《中朝一家》。
從1952年起至1983年,賀歲片幾乎銷聲匿跡,如果以廣義的賀歲片——即在春節檔期上映的影片來衡量,也幾乎全是以政治宣傳為目的影片,唯一有兩年例外,1956年春節、1957年春節有兩個專門的「春節禮品」 ——新聞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春節大聯歡》和《恭賀新禧》,但是兩部影片都是紀錄片。《春節大聯歡》首先紀錄的是「1955年工業建設、農業合作化運動等方面的成績;解放一江山島的戰斗英雄、工農業勞動模範和文化戰線上的著名人士也將在這部影片上同觀眾見面。」 該廠還「特別邀請了許多名演員演出精彩節目,其中有梅蘭芳先生演《宇宙鋒》,周信芳先生演《四進士》,王文娟和徐玉蘭演越劇《春香傳》,新鳳霞演《劉巧兒》,侯寶林說相聲等。文藝節目中還有中央實驗歌劇院一九五五年演出的新歌劇《草原之歌》。影片的結尾是歌頌我們祖國無限美好的社會主義遠景的大合唱《向社會主義大進軍》。」
《春節大聯歡》更像是今天我們習見的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1957年的《恭賀新禧》有了一些變化,在1957年《大眾電影》第一期中指出「《恭賀新禧》是為了慶祝春節而拍攝的紀錄片,主要記錄了各種優秀的戲劇和歌曲節目的一些精彩片斷。當此新年,將給我們帶來歡樂和愉快!」 從這個介紹可以推測《恭賀新禧》中文藝的成分更重一些。
隨著時代的變化,從1983年起,非政治宣傳類的影片重新回到春節檔期,如該年元旦放映了《魔術師的奇遇》、《歡天喜地對親家》,英國的《三十九級台階》,日本的《寅次郎的故事》。《寅次郎的故事》在日本是作為賀歲片發行放映的,因此,我們甚至可以認為《寅次郎的故事》是我國最早引進的賀歲片。該年春節放映了三大類影片:彩色紀錄片、科教片和故事片。
總的說來,「萎縮期」 有這樣幾個特點:
⑴檔期意識減退,商業意識消失,代之以政治意識。
⑵賀歲影片幾近絕跡,僅有的一些在春節檔期放映的影片也局限在政治宣傳片中。但是,賀歲意識並沒有完全消失,故而是「萎縮」 。在萎縮期的後期賀歲意識重新回歸。
5.1995年——至今「賀歲片探索期」
中國電影經歷了百年風雲,中國大陸賀歲片也同樣經歷了「史前期」 、「萌芽期」 、「發展期」 和「萎縮期」 的變化。自1995年第一次以「賀歲片」 的名義引進《紅番區》起,中國大陸賀歲片進入了「探索期」 ,其狀況前面已有描述。這一時期有以下幾個特點:
⑴檔期(商業)意識回歸,政治意識淡化。
⑵第一次以賀歲片的名義來稱呼春節檔期影片。
⑶對於「賀歲片是什麼樣的影片」 存在著分歧,這種分歧直接影響到商業票房。因此,這一時期是「賀歲片探索期」 ,探索的目的在於解決「賀歲片究竟該是什麼樣的影片」 的問題,最終生產出大眾接受,票房良好的「賀歲片」 。
(四)從結論反觀檔期說
縱觀電影在春節的歷史,可以得出一下結論。
結論一:「賀歲片」 名稱沒有在大陸產生,即使出現過也是指用來賀歲的明信片,而不是今天的「賀歲影片」 。這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賀歲」 一詞可以與另外的詞語結合,指某物可以用來賀歲,如當今出現的「賀歲劇」 、「賀歲小說」 ,就是指用來賀歲的電視劇、小說,恰如用來賀歲的電影——賀歲片一樣。
結論二:在漫長的歲月里雖然沒有今天意指賀歲影片的「賀歲片」 一詞出現,但是已經具有非常明顯的春節檔期意識。這種檔期意識最早來自於中國傳統戲劇,而非歐美電影市場理念的產物,但是我們認為在它的發展過程中,歐美文化對其影響巨大,比如前面我們論述過的春節檔期的擴大化,就可以視為歐美文化對中國電影春節檔期的影響。
結論三:在春節檔期放映的影片類型多樣,包括有悲劇、喜劇和正劇。
結論四:真正意義上的賀歲片應該基於社會集體心理,而不是政治意識。賀歲片是以商業形式出現的社會集體心理的產物,而不是政治的附屬品,除非那時的政治恰恰代表社會集體心理。如果把它僅僅當作非民意的政治宣傳的工具而不是民意在文化上的投射,它就會萎縮。這里所說的民意具有廣泛性,就是一切大眾心理,或者叫社會集體心理。
以這四點結論來反觀檔期說,似乎檔期說關於「賀歲片是在春節檔期放映的所有影片」 的主張更符合歷史的本意,但是,我們仍然存在幾個疑問:賀歲片的名字究竟是怎樣誕生的?這個名字和春節放映的所有影片有什麼關系?如果賀歲片指春節放映的所有影片,為什麼現在的賀歲片都偏於喜劇呢?
先把這些疑問放在一邊,讓我們去檢討類型說。

⑵ 中國大陸全部解放是1951還是1955年

應該是1955年,直到浙江的一江山島、上下大陳島解放後才算大陸全部解放。

⑶ 求作文-"因為幫助朋友而惹禍上身"

我是個不容易相處的人,經常去欺負別人或被別人欺負。所以,我經常惹禍上身。什麼被剪頭發拉;被打拉......這種事情多的舉不勝舉。奇怪的是,我有很多朋友,但我的直覺告訴我,我的朋友中只有玉涵是真誠的。

今天,我又惹怒了別人。他很倔,拿起墨水瓶就向我走來,一個男生還高興的大叫:「我贊成!!!」他點點頭,一手就將墨水潑在了我身上。墨水好冰,冰得我的身體沒有了知覺,我很委屈,但又有什麼辦法呢?在同學們眼裡,我從來就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不懂得關心,也不懂得體貼,只要誰惹怒了我,我就踢他兩腳,就算別人還手了,我也不會哭,兩個選擇:要麼告老師,要麼打起來,反正我不是絕不會哭的。別說其他人了,就連我自己也這么認為。但這次,我終於忍不住心中的委屈......我哭了,真的哭了。

淚水無情地從我的眼眶裡湧出,這種痛苦的滋味使我緊緊地抱住了玉涵,抱住了我的那個唯一真實的朋友。玉涵也緊緊抱住我,還不停地安慰我:「別哭了,沒事!回去洗個澡,換件衣服,明天又是可愛快樂的小公主了!」我哭得更 ... ...

⑷ 有參加過以下14次新中國成立後戰役的人嗎,

解放一江山島作戰
川、甘、青、藏、滇地區平叛作戰
炮擊金門作戰
中緬邊境勘界警衛作戰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
「八。六」海戰
崇武以東海戰
援越抗美
援老抗美作戰
珍寶島自衛反擊戰
西沙群島自衛還擊作戰
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
「老山、者陰山」地區對越防禦作戰
南山群島自衛反擊戰

⑸ 一次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參加的戰斗

中國海軍參加過的海戰;

1951年8月,大陸解放不久,我東南沿海的作業漁船和運輸船,經常遭到敵軍武裝船隻的襲擊。8月24日現護衛艇26大隊(前身是溫台巡防大隊)的416、414、413、411炮艇,接受護送3艘運輸船的任務,在分隊長張家麟、指導員陳立富、副指導李克勉率領下,在頭門山海域與4艘敵機帆船隻正面發生激戰,414艦引開敵機帆船隻單艇,加入戰斗,其他三艇繼續護航,一舉擊沉敵船1艘,擊傷三艘,打死打傷敵人50餘名,順利掩護了我軍3艘運輸船隻安全進港,並且保護900餘艘作業漁船。創造了海軍史上小船打大船,以弱勝強的成功戰例。414艇因單艇沖入敵船隊、孤軍作戰、戰功卓著。1951年10月被華東軍區海軍授予「頭門山海戰英雄艇」榮譽稱號,分隊指導員陳立富和王維福被授予「戰斗英雄」稱號。

1954年11月14日,在解放一江山島戰役中,魚雷快艇第31大隊一中隊副隊長鐵江海和政委朱鴻禧4艘只有22噸排水量,又沒有雷達設備的魚雷艇,在海上連續隱蔽待機15個晝夜,終於抓住戰機,一舉擊沉排水量為1700噸的敵人主力戰艦之一的「太平號」護衛艦。這次戰役是我國海軍快艇部隊以小勝大首次告捷,打出了軍威,為解放一江山島掃清了障礙。

1955年1月10日,在大陳島西南海面,魚雷艇一大隊102艇與敵「洞庭號」護航艦突然遭遇,在艦身嚴重傾斜、航速降低極為不利的情況下,艦長張逸民指揮102艇向敵艦發起攻擊,擊沉了敵艦「洞庭號」創造了單艇獨雷在大風浪中近距離擊沉千噸大艦的海戰奇跡。

1955年1月18日,解放軍陸、海、空三軍以雷霆萬鈞之勢攻佔了一江山島,20日快艇第31大隊159、160艇和41大隊175艇、178艇4艘魚雷快艇乘勝追擊,在大陳以南海面重創了敵「寶應」號護航炮艦。這是我快艇協同作戰的首次成功戰例,為我軍清理沿海門戶,解放浙東沿海島嶼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1965年11月13日14時,快艇第31大隊6艘快艇與兄弟部隊在崇武以東海域協同作戰。我編隊在支隊副參謀長張逸民的指揮下,機動靈活地對敵艦實施了魚雷攻擊,一舉擊沉敵「永昌」號護航炮艇,擊傷了「永泰」號大型獵潛艇。電影《海鷹》就是取材於支隊部隊參戰的崇武以東海戰和快艇大隊102艦在積谷山以東擊沉國民黨「洞庭」號護航炮艦的真實戰例。

⑹ 建國60年

極目楚天闊。一個徹底告別從前的新中國,闊步邁上新的歷史征程。
建設一個新國家的路途,任重道遠。
1950年12月,山西省機器公司 仿美國克拉克型拖拉機,試製成功了「抗美援朝號」履帶式25馬力拖拉機。
這條當年轟動一時的新聞,不僅標志著新中國自行生產的第一台拖拉機的誕生,也深深烙下了那個年代裡一場戰爭的痕跡。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口號中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前線。
3年的浴血奮戰,志願軍官兵以戰爭的勝利捍衛了新中國的安全。「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在板門店承認,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沒有取得戰爭勝利而簽署停戰協定的將軍。
至今,在美國西點軍校的校史館里,仍擺放著上甘嶺537.7高地和597.9高地兩個沙盤模型。那場在他們看來似乎無法解釋的上甘嶺戰役,美國軍人今天還在研究。
志願軍勝利的背後,是新中國不可遏止的蓬勃生命力。而這,也是將士們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能夠持續戰斗的精神和物質力量之源。
1953年7月,新中國第一個汽車工業基地——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在東北的荒原上奠基。自這一年開始的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涵蓋了國防兵器、航空航天、冶金機械、化工能源等工業項目。
在那個激情飛揚的年代,幾乎每一天都有新的項目開工上馬,幾乎每一個城市都回盪著機器的轟鳴聲。土地改革的完成,激發了億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全國原有的鐵路網幾年間基本修復,成渝鐵路等干線的建成使全國鐵路通車里程達到數萬公里;與此同時,一大批公路建成通車。
生機勃勃、日新月異的新中國,給人民解放軍帶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發展與變化。
新中國成立一個月後,人民空軍成立。
新中國成立不到一年,測繪兵、炮兵、裝甲兵、空降兵成立。
此後,工程兵、海軍航空兵、海軍潛艇部隊、第二炮兵等相繼成立。
同樣年輕的人民海軍則成立於新中國建立前夕。1949年4月23日,就在解放軍佔領南京的同一天,距離南京數百里外的江蘇省泰州白馬廟,開國上將張愛萍宣布了人民海軍的成立。
從無到有、由弱到強,人民解放軍逐步發展為一支諸軍兵種比較齊全的合成軍隊。
1954年11月1日至1955年2月,在張愛萍的領導下,人民解放軍發動了第一次三軍聯合渡海登陸作戰,勝利解放一江山島——在新中國懷抱中成長壯大的人民軍隊,擁有了比以往更加強大的力量。
閱兵,也許最能夠讓人們真切直觀感受到這支軍隊歲歲年年的變化——
1949年開國大閱兵,受閱裝備幾乎全是戰爭年代繳獲所得,型號雜亂,被稱為「萬國造」。
1955年閱兵,部隊首次身著實行軍銜制後的新制式軍服接受檢閱。
1957年閱兵,國產噴氣式轟炸機、殲擊機第一次亮相。
1984年閱兵,國產戰略導彈首次亮相,受閱的飛機、導彈、火炮、坦克裝甲車、火箭佈雷車等基本實現自行設計製造。
1999年世紀大閱兵,受閱的42種裝備,90%以上都是新裝備,絕大部分都是自行設計和生產。高科技武器裝備已開始成為解放軍主戰武器。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行進在科學發展軌道上的人民軍隊更是取得了歷史性的跨越。
武器裝備注重頂層設計,以信息化為主導,走機械化信息化復合發展的道路。人民解放軍初步建成快速機動、立體突擊的陸軍裝備系統,空海結合、適應近海防衛作戰的海軍裝備體系,空地結合、攻防兼備的空軍裝備體系,核常兼備、射程銜接的第二炮兵裝備體系,綜合集成、一體化發展的電子信息裝備體系。
在祖國發展的支撐下,在「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征途上,人民軍隊正在加力起跳…
22日至26日,雙方共2600名精銳官兵參加的「和平使命-2009」中俄聯合反恐軍事演習,在茫茫草原深處的沈陽軍區洮táo南合同戰術訓練基地展開。
空中壓制與地面打擊相協同,電磁攻擊與火力突破相結合,劍指的是人類共同的敵人——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和暴力恐怖勢力。
這是中俄兩軍第3次舉行聯合反恐軍事演習。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29次與外國舉行聯合演習。
每一天,在藍天,在大海,在深山密林的導彈陣地,在長城內外的千百個演兵場上,總有為了保衛國家安寧與人民安康的共和國軍人,流血流汗。
從唐山大地震到大興安嶺森林火災,從98抗洪到抗擊非典,從抗擊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到抗震救災……和平時期的人民子弟兵在每一個危急關頭,總是把生的希望留給群眾,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譜寫了無數感動中國之歌。
和平時期的人民軍隊,不斷砥礪著守護和平的本領。

⑺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到1956年的大事

1、1949年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10月2日:蘇聯政府決定同新中國建立外交關系。

10月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選舉毛澤東為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主席,周恩來、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陳叔通為副主席。

10月13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召開常委擴大會議,通過建立中國少年兒童隊的決議。

10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宣告成立。政務院設政治法律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人民監察委員會和30個部、會、院、署、行。

10月25日:海關總署宣告成立。中國海關從此完全掌握在中國人民手中。

11月1日:中國科學院成立,郭沫若任院長。

11月9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及各級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朱德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11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部成立,劉亞樓任司令員,蕭華任政治委員。

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四次會議,決定發行人民勝利折實公債;通過省、市、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組織通則。會後,地方各級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先後由各地人民政府召開,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成為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前的一種過渡形式。

2、1950年

1月6日: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頒發布告,宣布收回在京的外國兵營地產,徵用兵營及其他建築。

2月24日:政務院發布《嚴禁鴉片煙毒的通令》。

4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領導機關成立,蕭勁光任司令員。

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公布施行。人民解放軍解放海南島。

6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公布施行。

6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公布施行。

10月上旬: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10月8日,毛澤東發布命令,將東北邊防軍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任命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全國掀起大規模的抗美援朝運動。

3、1951年

2月23日:政務院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自本年3月1日起施行。

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全權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全權代表在北京簽訂《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宣告西藏和平解放。

12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實行精兵簡政、增產節約、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和反對官僚主義的決定》。

4、1952年

6月20日:荊江分洪工程完工,分洪區蓄水量達60億立方米。

7月1日:成渝鐵路(成都至重慶)建成通車,全長505公里。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建成的第一條鐵路干線。

8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公布施行。《綱要》對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自治機關的組成、自治機關的自治權利等重大問題作出明確規定。

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關於增設中央人民政府機構的決議》,決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國家計劃委員會等機構。

5、1953年

1月1日:我國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公布施行。隨後,開展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普選。

5月15日:中蘇兩國政府簽訂《關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政府援助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發展中國國民經濟的協定》,規定蘇聯援助中國新建和改建91個工業項目。

6、1954年

4月26日-7月21日: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討論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日內瓦會議。會議實現了印度支那的停戰。

6月28日、29日:周恩來分別與印度總理尼赫魯和緬甸總理吳努發表《聯合聲明》,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7月:南昌飛機製造廠試製成功初教5教練機。此後,我國相繼試製成功殲5型、運5型、直5型、轟5型飛機。

12月25日:康藏公路(四川、西康兩省交界的金雞關至拉薩)與青藏公路(西寧至拉薩)同時全線通車,分別:2271公里和1937公里。

7、1955年

1月18日:人民解放軍解放一江山島。2月13日至26日,大陳島及外圍列島解放。至此,浙江沿海島嶼全部解放。

7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公布。從1956年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由志願兵役制改為義務兵役制。

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實行軍銜制度。27日,授予元帥軍銜及勛章典禮隆重舉行。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同日,國務院舉行授予將官軍銜和勛章典禮。首次授銜,共授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5名、中將175名、少將800名。

10月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宣告成立,首府設於烏魯木齊市。

⑻ 東磯列島的解放對解放一江山島有哪些影響

1954年5月11日開始,解放軍發起了東磯列島的作戰,至20日結束,歷時10天。戰斗規模雖然不大,但陸軍、海軍艦艇部隊、海軍航空兵部隊都參加了,可以說是陸海空聯合作戰的前奏曲,積累了寶貴的陸、海、空聯合作戰的經驗。

東磯列島的解放,壓縮了國民黨海、空軍的活動范圍,扭轉了三門灣海上的斗爭形勢,為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解放一江山和大陳諸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東磯列島解放後,敵人設在大陳島的防衛司令部就赤裸裸地暴露在解放軍面前,這個時候,華東軍區馬上把解放大陳島的問題列進了日程表。

時任華東軍區參謀長的張愛萍,很自然地就把解放大陳島的事情當作自己的首要任務,這也是中央和陳毅司令對他的期望和囑托。

在籌劃解放大陳島的過程中,張愛萍從情報部門獲悉,敵人正在加強大陳島、一江山島、漁山、南麂一線島嶼的防禦。很顯然,敵人企圖扭轉眼前被動挨打的局面,在做負隅頑抗的最後年垂死掙扎。

張愛萍馬上指示司令部:密切注視敵人的一切活動,加緊攻打大陳列島的准備。

張愛萍又從情報部門和報刊雜志上獲悉,美國和國民黨的軍政要員有頻繁的往來活動。

根據以往的經驗,張愛萍敏銳地感到,蔣介石和美國一定在背地裡搞什麼陰謀,於是命令司令部,在繼續加緊攻打大陳島准備工作的同時,還要注意系統研究美蔣活動的動態。

後來,真的如張愛萍所料,美國政府和蔣介石正在醞釀簽訂《共同防禦條約》。所以,在1954年7月中旬,中央軍委命令華東軍區:以空、海軍轟炸上、下大陳島。

張愛萍立即指揮華東軍區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對敵占上、下大陳島實施轟炸。

轟炸達到了中央軍委的預期目的,從而大大威懾了國民黨反動政府和美帝國主義,其主要表現是:第一,進一步摸清了美蔣簽訂的條約和真實意圖:美國企圖利用條約來進一步控制台灣及台灣海峽;蔣介石則借用這個條約取得美國支持,企圖阻止我軍解放包括大陳島在內的、浙江和福建兩省的沿海島嶼。美蔣雖各懷鬼胎,但都是針對新中國而來。

第二,這次轟炸,明白地警告了美蔣:中國人民決不會屈從於美國壓力,一定要解放敵占島嶼。

華東軍區為了粉碎美蔣的陰謀,於1954年8月10日下達了解放大陳島的預先號令。

8月20日,華東軍區副司令員許世友、副政委唐亮和參謀長張愛萍聯合向中央軍委、總參謀部報告:正在加緊准備工作,盡快解放大陳。

解放大陳島,開始並不是直接針對美蔣搞什麼共同防禦條約而進行的戰斗,其實在1952年,解放軍就提出來了。不過,為了粉碎美蔣共同防禦條約,解放軍加速了解放大陳島的進程。

早在1951年2月,張愛萍由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調任第七兵團兼浙江軍區司令員。

張愛萍上任後,就開始考慮如何解放大陳島,進而解放整個浙江沿海島嶼。當年3月,張愛萍調任華東軍區參謀長,解放大陳島、一江山島等沿海島嶼,仍是他考慮的中心課題。

1951年7月,陳毅司令員把張愛萍叫到上海,要他主持研究解放浙江和福建沿海島嶼的問題。

張愛萍接受任務後,組織了班子,提出了一個從北向南攻打的方案,這個方案的要點是:首先解決浙江的大陳島,由北向南,逐島攻擊,由小到大,解放浙江沿海島嶼。然後,再由北向南攻佔馬祖列島、大、小金門等福建沿海島嶼。

張愛萍同時考慮了從南往北打的方案,即首先解放大、小金門島,爾後攻佔馬祖列島,最後再解放大陳島。張愛萍認為,先奪取大、小金門,可以收到不戰或小戰而一舉解放福建和浙江兩省沿海島嶼的效果。

為了實現上述軍事目的,張愛萍曾於1953年1月率華東軍區司令部工作組到福建實地勘察。

在這期間,十兵團兼福建軍區司令員葉飛,提出了一個中間突破的方案,即以越島攻擊的方式,置上、下大陳島和大、小金門於不顧,首先攻佔馬祖列島,解除敵人對閩江口的封鎖,然後再解放大陳和金門。

這幾個方案,張愛萍經過反復研究認為,先攻擊大、小金門,從南往北打,困難較多,主要表現為:福建還未修通鐵路,機場又太少,制空權和制海權均控制在敵人手中,空軍與海軍航空兵和海軍護衛艦不能南下作戰,再加實施規模較大(需數個加強軍),渡海作戰困難。

所以,張愛萍傾向於從北往南打的方案。

陳毅司令員將由北往南打的方案報告了毛澤東主席。

當時,毛澤東主席表示:朝鮮停戰前,不要進行,停戰以後再說。

而到了朝鮮停戰以後,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召集會議,他對華東軍區表示:現在形勢變了,准備打大陳,先解決浙江沿海島嶼,估計美帝不會有大的干涉。你們就准備吧!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746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712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708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445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434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081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366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788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828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