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國電影
❶ 新三國和電影版有什麼區別
在第27集中曹操得到袁紹進攻的消息時,有人為曹操分析他有十勝,袁紹有十敗。在新三國中這個人是荀彧,可在小說這個人是郭嘉。
在新三國中陳登父子從呂布手中騙得徐州是為了曹操,可在小說中陳登父子從呂布手中騙得徐州是為了劉備。
在新三國中為曹操設計收徐庶的是荀彧,可在小說中為曹操設計收徐庶的是程昱。
在新三國中馬超與曹操交戰時,曹操在空曠的野外無法築營寨,後來曹操因受程昱一句話的啟發想到築營寨的方法。可在小說中這個築營寨的方法是一個老者教曹操的。
在新三國中,典韋死於征討呂布的戰斗,可在小說中典韋是死在了宛城戰張綉的亂軍中。
在新三國中,曹操離間馬超、韓遂是用自己塗改的書信,可在小說中是賈詡設下的計。
在新三國中劉備為了救陶謙向公孫瓚借了趙雲,這之後趙雲再也沒有回到公孫瓚處。可在小說中劉備救了陶謙後,趙雲就回到公孫瓚處了。
在新三國中關羽在古城會兄弟後收了個叫關平的義子。可在小說中關平這個義子是在千里走單騎的途中收的。
在新三國中曹操在得知自己因蔣干而中了周瑜的計,就秘密的殺了蔣干。可在小說中曹操在得知自己因蔣干而中了周瑜的計沒有殺蔣干。
在新三國中把戰船用鐵索聯起來的方法是於禁想到的。可在小說中這個計謀是龐統獻給曹操的。
在新三國中,幫助曹丕勸走曹彰的人是司馬懿。可在小說中那人確是賈逵。
在新三國中關羽是自殺的。可在小說中關羽是被東吳大將軍潘璋的弟子馬忠生擒。
在新三國中,彝陵之戰後西蜀出使東吳的是馬謖。可在小說中出使東吳的是鄧芝。
在新三國中,彝陵之戰中被沙摩柯一箭射死是東吳前老將軍程普,可在小說中被射死的是猛將甘寧,況且程普在歷史上是在赤壁之戰後不久就病逝的。
在新三國中,曹操割須棄袍後被馬超截住,後來曹操被許褚所救。可在小說中救曹操的是曹洪。
在新三國中,在落鳳坡射計殺死龐統的人是黃權,可在小說中明明是張任自己的主意。
在新三國中,劉備曾派一使者去賄賂張魯的軍師楊松,這使者是簡雍。可在小說中這使者是孫乾。
在新三國中,諸葛亮曾去勸降馬超,可在小說中這個去勸降馬超的人是李恢。
在新三國中,荀彧死於曹操繼位魏王之後,而小說中則是則是荀彧死在曹操當魏公之前,曹操討伐劉備之前,可見新三國中荀彧和荀攸合體了。
在新三國中,荀彧是拔劍自刎的,可是在小說中,荀彧是服毒自殺的。
在新三國中,曹操故意沒有去救夏侯淵,導致夏侯淵陣亡,而小說中,曹操是得知夏侯淵陣亡,才剛剛從長安出兵進漢中。
在新三國中,曹爽是個
❷ 新三國全集高清新三國電視劇全集新三國95集高清
新三國全集高清新三國電視劇全集新三國95集高清
觀看高清電影電視劇:
http://www.119s.com/
下載高清電影電視劇:
http://v.1630.cc/
最快更新最新最全觀看熱門電影電視劇
❸ 新三國演員表
1、孫權:張博飾演
2、劉備:於和偉飾演
3、趙雲:聶遠飾演
4、貂蟬:陳好飾演
5、孫小妹:林心如飾演
6、關羽:於榮光飾演
7、張飛:康凱飾演
8、魯肅:霍青飾演
9、魏延:王新軍飾演
10、呂蒙:常鋮飾演
11、陸遜:邵峰飾演
12、孫策:沙溢飾演
13、靜姝:李依曉飾演
14、大喬:劉競飾演
15、小喬:趙柯飾演
16、曹丕:於濱飾演
17、荀彧:李建新飾演
18、董卓:呂曉禾飾演
(3)新三國電影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東漢末年,朝綱混亂。內有董卓(呂曉禾飾)巨奸權傾朝野,專橫跋扈;外有黃巾軍起義,撼動社稷。時有曹操(陳建斌飾)韜光養晦,欲為國除害。
逃出京城後,曹操與各地諸侯袁紹(許文廣飾)、劉備(於和偉飾)、孫堅(范雨林飾)等二十路豪傑會盟,共同討伐董卓。幾番征戰,董卓最終死於義子呂布(何潤東飾)之手。此時大漢氣數將近,英雄豪傑皆覬覦天下,因此上演了群雄逐鹿的爭霸大戲。
關羽(於榮光飾)、張飛(康凱飾)、諸葛亮(陸毅飾)、周瑜(黃維德飾)、夏侯淵(李奇龍飾)、陸遜(邵峰飾)、姜維(葉鵬飾)、司馬懿(倪大紅飾)等風雲人物相繼入世,魏、蜀、吳三分天下,千古傳奇流傳至今。
❹ 電視劇新三國
這個是我剛在網上玩帖子發現的,僅供參考!
孫權(公元182年—252年),字仲謀,就是後來的「吳大帝」。陳壽在《三國志》中稱贊他說:「有句踐之奇英,人之傑矣」。 孫權一生沒有離開吳楚,和曹操、劉備比起來他真算是地地道道的「守業之主」。 但是,對這位「不思進取」的君王,很多偉人和詩人卻極力的贊揚和推崇他。 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辛棄疾懷才不遇時感嘆道:「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連毛澤東也說:「當今惜無孫仲謀」,以此來表達「寂寞高手」的渴望。 孫權從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從兄長手中接手江東開始,在對江南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統治中,很長的一段時間他在識人和用人上表現出一個英明君主的素質。 從孫策草創江東到他去世,短短五年,雖說他一面依靠武力統一,一面打擊並聯合江東世族。但是,孫策不滿26歲去世,他僅僅是在形式上統一東南,孫氏勢力還潛在太多的危險。 孫策臨死前,對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歷史把一個只有十八歲的年輕人推到後漢亂世的風口浪尖。 一、江東三督 「江東三督,周魯呂」,在孫權當政的不同時期,這三個人分別撐起了東吳的半邊天。 孫權能以20之年,委任周瑜,力抗曹公,這位年輕君主的這份氣魄和眼光不在任何一位帝王之下。 孫權用周瑜除了周本身的能力之外,我認為還有一個很主要的原因,那就是孫策勢力的影響。 孫權18歲接手江東,赤壁之戰時他僅僅26歲,面對曹操大兵壓境,以張昭為首的主降派不在少數,孫權自己沒有能力渡此難關,他惟有依靠進取心很強的孫策勢力,而孫策勢力的代表人物就是周瑜。 孫權對孫策勢力的人一直有著防備,可以不客氣的講,孫權一生在內政上與兩個對手一直較量,一個是江東豪族,一個就是孫策勢力,只不過前者是明,後者是暗。這一點在後面會有詳細論述。 所以,孫權對周瑜的態度其實很復雜,他是既敬又畏,孫權在評價孫權評論「江東三督」時說周瑜:「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我看這句話頗有為自己開脫的嫌疑,周瑜曾勸孫權說劉備是個禍害,應當及早瓦解他,並請命進擊劉備,但是,「權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制,故不納。」,也就是說,「借荊州」這件事無論是誰提出來的,肯定是經過孫權首肯的,而且事後也是孫權力主「放任」劉備,結果事後他反怪周瑜「一短」,這樣的話在周瑜在世時他是不敢說的。 另外, 劉備和曹操曾經離間孫權和周瑜的關系,為什麼他們這樣做?因為他們覺察到周瑜的影響力已經到了令孫權感到不安的地步了,有機可乘。 周瑜死後,孫權哭著說:「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 這就是孫權的高明之處,他明明知道周瑜活一天,孫策勢力就永遠壓在他頭上,但他還能夠虛懷若谷的讓周瑜做一方之督,其識人和用人能力可見一斑。 裴注評論「孫權決計破曹操」時說:首先提出聯劉破曹的是魯肅,而周瑜傳只提周而忽略魯,是在有意拔高周的作用。我認為其實不然,因為破曹主力是孫策派,非周不能有此能力和影響力,所以突出周的作用正是陳壽的高明之處。 周瑜曾兩次舉薦魯肅,但是魯肅能為三督之一,絕對不是單純的因為周瑜的一紙薦書。 魯肅此人在戰略洞察力上,勘稱孫吳第一人,他早在與孫權的初次會晤中就提出:「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而在孫劉聯合上,他與諸葛亮是雙方的代表人物,魯肅在世時,孫權能夠力抗曹操,鼎足江東,魯肅的戰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當魯肅去世後,諸葛亮為其發哀,孫吳內部主戰派占據上風,孫劉破裂。 孫權在用魯肅上,體現出他用人「不求全責備」,孫權能說出:「......此子敬內不能辦,外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責也。」這樣的話,並不是他在自誇。 呂蒙,出身寒微,他是真正的「從士兵做到將軍」的人,而成全他的人正是孫權。 呂蒙行武出身,噬殺暴躁,雖屢立戰功但難成大器,因為他只是匹夫之勇,不學文化和韜略,「蒙少不修書傳,每陳大事,常口占為箋辱」。正是在孫權的刻意栽培下,這個沒有文化的一介武夫才神奇的變為了一方統帥: 《江表傳》記載: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並當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蒙曰:「在軍中常苦多務,恐不容復讀書。」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令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少時歷詩、書、禮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至統事以來,省三史、諸家兵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學必得之,寧當不為乎?宜急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孔子言『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自謂老而好學。卿何獨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學,篤志不倦,其所覽見,舊儒不勝。 經過一番努力,呂蒙有了相當不錯的成績,魯肅稱贊他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應該說呂蒙能取得日後的成就,孫權的栽培和獨到的眼光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孫權委任江東三督,對周瑜大度,對魯肅寬容,對呂蒙培養,這三個人撐起了孫吳的前半段,抗擊強敵、開疆拓土。也可以說正是孫權的慧眼識珠和虛懷若谷,為吳國打下了堅實根基。 難怪曹操會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二、江東豪強 從孫策平江東開始,孫氏與江東大士族的斗爭就沒有停止過。 兩漢以來,封建的地域性差別導致江北士族對江南士族的輕視: 比如諸葛亮稱贊殷禮時說:「不意東吳菰蘆中乃有奇偉如此人」,就說明中原士大夫對江東士人的評價是偏低的。 而在江東,當地的豪門對江北南來的士們不是很歡迎。孫氏在江東立國,前期主要是依靠北來的士族,而且孫氏本身也是出身寒微,所以在對待江東當地豪強的問題上,孫氏必須有一個明智的手段,否則孫吳政權很難在江東立足。 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人物就是孫權。雖然孫策也拉攏並鎮壓了一部分江東豪強,但他的英年早逝註定這個任務最終要由孫權來完成。 其實後期江南士族並不排斥孫氏政權。前期孫氏立國不穩,曹操平荊州時張昭等江東人世之所以主張投降,正是因為他們對孫氏還沒有信心。投降曹操可以為自己換來仕途,這對於江東人士來講是難得的,或者說這是一個可以讓他們融入江北士族,並拉近與江北士族差距的一個大好時機,而隨著孫吳政權的鞏固,江東豪強看到孫氏同樣可以提供給他們進仕的機會,那麼他們就很樂意輔佐孫氏鼎足江東。 這一切的實施者正是孫權,前期他雖然重用江北南來士家穩固統治,但他並沒有得罪江東本地豪強,比如,他對張昭的態度,雖然兩者經常在意見上有矛盾,但是孫權仍然十分尊重張昭的意見,並始終把他當成內閣首輔。這正是孫權用人手段的高明之處。 另外,對於顧、陸、朱等江東大家族,孫權同樣採取重用和聯姻的手段。雖然孫權很推崇曹操的「打擊豪強」政策,但是在穩固政權的前提下,我認為他還是以拉攏為主的。可以說在孫權當政的幾十年中,基本解決了江東豪強與孫氏政權以及江北南來士族的矛盾,使江東各派勢力很好的融為了一體,這也正是東吳是三國中立國時間最長的一國的主要原因。 孫權當之無愧的是吳國的奠基人。 難怪毛澤東會說出:「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當今惜無孫仲謀」的詞句。 三、舉賢任能 陸凱稱孫權用人:「先帝簡士,不拘卑賤,任之鄉閭,效之於事,舉者不虛,受者不妄。」。 陸機《辨亡論》又稱:「拔呂蒙於戎行,識潘浚於系虜」,其實這些都是比較公允的評價。 潘璋、丁奉、谷利、丁覽、闞澤、步騭、陳武等都出身微賤,但他們都受到孫權賞識和提拔。 而在對降將潘浚的任用上,孫權甚至超越了劉備。 當時荊州降將,尚有郝普、麋芳等人,而孫權獨重用潘浚是有原因的,《江表傳》記載:「權克荊州,將吏悉皆歸附,而浚獨稱疾不見。權遺人以床就家輿致之。浚伏面著床席不起,涕泣交橫,哀咽不能自勝。權慰勞與語,……使親近以手巾拭其面。浚下地拜謝,即以為治中,荊州諸軍事一以諮之。」 《江表傳》同時記載:「時浚姨兄零陵蔣琬為蜀大將軍,或有間浚於武陵太守衛旌者,雲浚遣密使與琬相聞,欲有自託之計。旌以啟權,權曰:『承明不為此也。』即封旌表以示於浚,而召旌還,免官。」 可見孫權在識人和用人上的手段確實足以為君主高水平。 孫權曾令浚「率眾五萬討武陵蠻夷」,說明孫權是敢於放手使用降將的。 而後來潘浚能與陸遜同掌荊州事,甚至在吳立傳,不能不說是孫權識人用人的結果。 孫權在用人上很寬容和大度: 胡綜「性嗜酒,酒後歡呼極意……搏擊左右。權愛其才,弗之責也」。 呂范「居處服飾,於時奢靡,然勤事奉法,故權悅其忠,不怪其侈」。 孫權曾說:「盡言直諫,所望諸君;拾遺補闕,孤亦望之。」 《江表傳》記載:權又雲:「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眾之所積也。夫能以駁致純,不惟積乎?故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於聖人矣。」 說明孫權是善於納諫的君主,俗話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陸機《辨亡論》稱孫權: 「其求賢如不及,恤民如稚子,接士盡盛德之容,親仁罄丹府之愛。拔呂蒙於戎行,識潘浚於系虜。推誠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權之我逼。執鞭鞠躬,以重陸公之威;悉委武衛,以濟周瑜之師。卑宮菲食,以豐功臣之賞;披懷虛己,以納謨士之算。故魯肅一面而自託,士燮蒙險而效命。高張公之德而省游田之娛,賢諸葛之言而割情慾之歡,感陸公之規而除刑政之煩,奇劉基之議而作三爵之誓,屏氣跼蹐以伺子明之疾,分滋損甘以育凌統之孤,登壇慷慨歸魯肅之功,削投惡言信子瑜之節。是以忠臣競盡其謀,志士鹹得肆力,」 難怪那些懷才不遇的仁人志士會感嘆自己沒能生在孫權的時代,展示自己的才能。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應是確論。 四、陸遜之死 孫權在夷陵之戰大膽起用陸遜,並能讓其放手去干,其膽魄和識人的高明實在令人折服,夷陵之戰的功勞不能沒有孫權。 陸遜後來做到吳丞相,但是最終被孫權逼死,其中原委恐怕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道清的。何茲全先生的《中國通史》評論這件事時有簡略的論述,在這里我也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說陸遜功高震主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從孫權的用人手段和氣量來看,孫權基本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而從當時陸遜的影響力和權力來看,還遠沒有達到威脅孫權的地步。 從陸遜的為人來看,這個人很內斂,而且很會做人,通達事理,《三國志》記載:「暨艷造營府之論,遜諫戒之,以為必禍。又謂諸葛恪曰:『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則扶持之。今觀君氣陵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又廣陵楊竺少獲聲名,而遜謂之終敗,勸竺兄穆令與別族。其先睹如此。」陸遜完全不同於周瑜的奔放,這樣的一個人很難對孫權造成威脅感的。 其次,說是對江東豪強的打擊也是不對的,前面已經論述,江東豪強主要是在前期對孫氏沒有信心,但經歷了幾十年的融合,到吳國建立,江東豪強對孫氏其實是盡心竭力的輔佐,最多是在內部斗爭上有一些矛盾,但總體還是和諧的。而且從陸遜的死我們也沒有看到江東士族們有很大的波動,所以說,這件事應該針對陸遜。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孫權這樣做?首先這件事情的起因是儲君問題,在太子人選上,陸遜等人擁戴太子孫和,而孫權立了幼子孫亮。其實這是一個直接導火索,後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功過時,往往要找根源,而其實這些事件的爆發卻往往是因為一些非根源的事件導致的。 東吳儲君問題由來以久,其問題也錯綜復雜,本文無意爭論孰是孰非,僅僅就這件事上孫權對待陸遜的態度來看,說說孫權的用人兩點症結。 1。對孫策勢力的顧及。前文論及,孫權對孫策勢力其實很有顧及的,前期由於孫權年輕,孫策勢力力量十分強大,再加上內憂外患,孫權為了維護統治不得不倚重以周瑜為代表的孫策勢力。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周瑜、程普、黃蓋等人相繼亡故,孫策勢力在吳政權內的力量逐漸削弱,可即使如此,由張昭等人為代表的「遺老遺少」還是很有發言權的,所以說孫權一生都在協調和孫策勢力的關系,這也是很明智的一種選擇。但是,孫權晚年確實容易猜忌了。面對儲君這個大問題,他看到陸遜三番五次上書保孫和,幾十年來對孫策勢力的顧及再次提上日程。 因為陸遜是孫策的女婿,何茲全先生列舉了一個事例很能說明問題:「吳主寢疾,遣太子禱於長沙桓王廟」。孫權病了,不向其父武烈皇帝堅禱告,卻偏向兄長禱告,正說明權內心隱處也覺得對不住創業的兄長,怕他怪罪,所以才有此舉。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夷陵之戰可以把陸遜當做一方之督,並讓他獨鎮荊襄幾十年,最後卻因為幾道諫書就把他逼死? 2。猜忌和年老的噬殺。早年的孫權以20之齡領江東,能夠對抗曹劉兩文英雄,表現出很高用人手段,但是,和很多君主一樣,晚年的他糊塗了。而且儲君這個問題其實是個不小的問題,也難怪孫權會敏感。 陸遜死時六十三歲,那一年孫權六十四歲,用現在人的眼光看正是政治上黃金年齡,但那個時代完全不同,東吳各將領往往活不過四十歲,陸遜和孫權其實是兩位名副其實的老人了,六年之後孫權就去世了。 而從這件事情本身看,懲治陸遜一人足夠了,但孫權組組牽扯了一排人:「遜外生顧譚、顧承、姚信,並以親附太子,枉見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數與遜交書,下獄死」。 這樣歸結起來,其實在陸遜的死這件事情上,孫權更多的是被自己的猜忌和晚年噬殺意識操縱了,如果只是政治目的其實完全沒有這個必要的。 而陸遜以「先見之明」著稱,最終卻沒有看透這位猜忌的君主,或許陸遜當時也老了,竟然在立儲君這么大的問題上和孫權擰著干。 何茲全先生說:陳壽評論孫權「有句踐之奇英」,非深知權之為人,固不能道此。
❺ 新三國是哪一年的片子
2010年陳建斌、於和偉主演電視劇.
大型史詩電視劇《三國》是由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製作中心策劃立項,由數家實力影視製作機構聯合出品,取材自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本劇通過表現從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再到司馬家篡魏後天下歸晉的整個過程,肯定了以「人」、以「仁」為本,治理天下首先要聚攏人心的思想;弘揚了精忠報國、顧全大局、胸襟廣闊、英勇無畏、堅韌不拔、重信重義等中華民族優秀的意志品質和精神傳統;展現了人文哲思、軍政戰略、兵法陣法等中國文化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智慧。
❻ 新三國大電影版和普通的區別
御怨般若的仇恨印記是用於開啟怨恨結界的,初始先機獲得六層,上限為九層
❼ 新三國電視劇全集觀看
新三國電視劇全集觀看?
去下面的網址看看吧,很不錯,推薦!
在線觀看地址:
http://www.tom32.com/
視頻下載地址:
http://www.tom32.com/
電影電視劇都很全的!
❽ 新三國電影好看嗎
挺好看的!劉備三人演的挺好的
❾ 電影天堂 新三國
現在打擊盜版視頻,各網站不能頂風作案,
❿ 除了新三國和三國演義還有什麼電影或電視劇是關於三國的
還有赤壁
影片以長坂坡之戰開場,曹操在擊潰劉備後,認為對他稱霸天下有威脅的是東吳,再加上曹操鍾愛的小喬誓死不從,令他大發雷霆,執意攻打東吳。孫權派魯肅以弔唁劉表之名與劉備會面,商討聯合抗曹的事情。劉備在同意了與東吳聯合抗曹的建議之後,派諸葛亮前往東吳。孫權的妹妹孫尚香與魯肅用激將法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並且把周瑜召回,主持抗曹。兩軍最終在赤壁相遇,小喬夜探曹營,與曹操論茶道拖延時間,最終聯軍戰勝曹軍,小喬與其子平安均安然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