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英雄的思想主題
❶ 張藝謀的英雄的主題到底是要表達什麼啊
一種為和平秩序的價值觀,超越我們視野的的價值觀
❷ 電影角鬥士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主題,思想。
《角鬥士》這部電影是我高考前的一晚熬夜到2點多看完的。
片子時長快3小時,是在電視上看的。
時隔10年,再次重溫,感觸不同。
1、青少年時代初次接觸這部電影,覺得麥斯穆斯這個人物形象可謂偉岸之極,令人驚嘆。少年無知的我只崇拜過兩個偶像,一個是天龍八部里的喬峰,另一個便是麥斯穆斯。這兩人的命運幾乎如此相似,為大義而生,為大義而生。為情動容,為情痴迷。
這個階段我認為這部電影的主題是塑造了一個英雄人物的悲壯故事,思想是抒發英雄悲情主義。
2、進入青年時期,參加工作,進入社會,《角鬥士》依然是我最愛的一部電影,時而翻出來重溫。不過此刻漸漸發覺自己的觀影重點更偏向於精彩的角斗場面和英雄身懷絕技淪落市井的興奮。說白了就是從精神層次的欣賞直接退到膚淺的感官層面上來了。
這個階段我認為這部電影的主題是興奮熱血的角斗,英雄無敵技藝的展示,思想則是抒發英雄熱血主義。
3、而立之年,人迷惑無比,前途渺茫,如今再次重溫《角鬥士》。看著麥斯穆斯,很難不聯想到羅素克勞在《鐵拳》中那肥胖的身影。隨著時間的流逝,歲月如梭。現實中的英雄也顯露疲態,英雄末路。
這次是沒有主題,沒有思想。大腦一片空白。
❸ 有一篇和電影《英雄》思想情節相似的高考滿分作文,有誰知道,
記者(以下簡稱記):《英雄》的主題是片中梁朝偉在大漠里所書寫的「天下」二字嗎?
張藝謀(以下簡稱張):在我看來,《英雄》首先是一個類型電影,是一個動作片或者武俠片,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地方。我的本意是打市場,在另一個角度上驗證自己的能力,同時在另外一個角度上拓展中國電影的市場空間,這個空間指的是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我沒有多麼大的野心在這種類型的電影里表達多麼深邃的思想,而且《英雄》也不是靠主題取勝,更關鍵的是《英雄》是不是好看、精彩。但是為什麼又要去談一些思想呢?這都是長期的創作習慣使我們這些被俗稱為文藝片導演的人,在拍片的時候自己給自己找一個啟動點。
我奉勸大家不必深入討論這個主題,而是考慮「你是不是在現場的90分鍾被完全吸引?」「如果不帶任何偏見,這部電影是不是達到了製作精良、美輪美奐這八個字?」因為《英雄》只是一個主流類型電影,它的思想深度、人文深度以及對人物深度的縱深開掘,是不能跟兩個小時的文藝片相比的。所以在《英雄》這部電影里,有超過3處能讓觀眾幾年後還能記住的點,這就行了。
記:您的下一部片子好像還是武俠片?
張:有這可能。現在同時有幾部電影在籌備,但我傾向於武俠片,還沒有過足癮。因為我本身喜歡武俠片,喜歡這種有想像力的電影。武俠不等於武功,我自己總結俠是一種獨特的人,不受任何人的束縛,只受自己的束縛,他敢挑戰一切,但他又按照自己的行為方式來做。拍俠客的時候比較過癮,能滿足現實生活中難以滿足的願望。
《英雄》花了3000萬美元,只剪出了90分鍾
記:投資3000萬美元的《英雄》在時間長度上並沒有兩到三個小時,為什麼?
張:說實話,我們更多的時間是花在色彩、畫面、故事的風格、故事的吸引力、效果、如何做得更好看等方面了。為什麼我把這部電影剪到了90分鍾,我就是想讓它集中、短、一氣呵成、不拖泥帶水,沒有任何悶的感覺,一直吸引你,令你顧不上想,電影就完了。
❹ 電影<<英雄>>的主題
就影片本身而言是宣揚不殺的和平理念,只不過很膚淺。
❺ 如何評價民族英雄如何評價影片《英雄》的主題思想
所謂民族英雄,應該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受到外來侵犯(包括主權,經濟等方面),為捍衛國家統一,民族獨立,為了同胞而做出重大貢獻的人,比如說為台灣驅走荷蘭人的鄭成功。但是對於古代抵禦不同政權,民族的優秀人物是否屬於民族英雄爭議頗大,比如近年來有人稱岳飛不是民族英雄,理由是他所抵禦的金國仍然是我華夏子孫。
不知道你說的《英雄》是不是指張藝謀拍的電影而不是別的,這部電影突出的事真正的大義——和平。秦王雖然暴戾嗜殺,慘滅六國,弄得華夏民族傷痕累累,可這卻是結束春秋戰國幾百年紛爭不斷的唯一方法,只有一統才能真正的換來和平。也表達了無名,殘劍等人為了天下和平,蒼生的希望而放棄自己的復仇,尤其是無名更是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而換來將來的大一統和平的大義精神。
❻ 張藝謀的影片英雄表達了怎樣的主題
幼稚的主題。
❼ 求一篇張藝謀電影英雄的影評,3000左右,要有意識形態、階級意識等方面的分析,最好是原創。
從東西方意識形態論《英雄》
電影《英雄》是著名導演張藝謀面對電影全球化和商業化的背景,實現自身藝術轉型的一個重要標志,也創造了中國大陸電影新一輪的票房神話和電影產業化模式,並在西方電影市場真正拉開了中國大片時代的帷幕。
《英雄》藉此刻無名和秦王之口,交替講述了三個與刺秦有關的故事——無名虛構了反刺秦的故事一:先殺長空,再誘使飛雪殺殘劍,最後在飛雪方寸
大亂時殺之。而秦王則更相信自己的揣測出的故事二:為完成刺秦,無名與長空串通,由己殺之,而後再邀殘劍飛雪之一獻身,其間飛雪為愛而先傷殘劍,再為刺秦
捐軀。最後,無名坦誠公開了真實的故事三:為完成刺秦,經過串通,無名假殺長空,後與飛雪聯手傷殘劍,再於秦軍陣前假殺飛雪。影片在敘事結構上呈現為20
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影壇上頗為流行的由不同視角來建構的「分段講故事」的敘事模式,這種突破可謂是同時迎合了中西方的文化語境和意識形態。
對於國內市場(主要的東方市場)而言,電影《英雄》取材自大眾耳熟能詳的「荊軻刺秦」的故事,無需翻閱多餘的歷史資料,華語觀眾就能立刻進入
電影的文化語境,加上影片中所運用的通俗易懂的白話文獨白,也使觀眾沒有任何隔閡感,就能順利進入情境。但區別於以往歷史、神話、武俠電影對故事精神內核
——不畏生死抵抗強權的贊頌,把該類電影的社會功能定義為用「俠」的形象以武犯禁,沖破社會禁忌,對抗強權政治,為讀者或觀眾提供在現實中得不到的快感,
在《英雄》中,張藝謀改變了敘事策略,其主題在商業和藝術之間遊走,消解了其中啟蒙的反抗意味,反映了中產階級在目前國內的文化語境之下對宏大敘事的矛盾
心態。可以說,《英雄》體現出了當前社會對於權力的基本認識:崇拜權利與夢想對抗強權並存,而影片試圖調和這種矛盾。把鞏固權利與向權利挑戰這兩種對立,
並列地呈現在故事中,正是這部影片的獨特所在。
電影提供了兩個位置供觀眾同時選擇:有權的在位者與無權的挑戰者,並試圖通過各種表現手段,極力在各自的道德取向上平衡兩者的關系。我覺得這
其實正反映了導演、編劇代表的當今社會意識形態中,自相矛盾的英雄觀——人們在主觀意識上會試圖把兩者都打扮成英雄。正是這種看似模稜兩可的態度,導致了
兩者實質上的互相消解,使兩類人物都不符合傳統觀念中的英雄。但是,電影以形象感人,觀眾習慣性地首先與無名、殘劍、飛雪等為代表的俠認同。他們是對荊軻
之類轉為豪門貴族賣命的亡命之徒的改寫,以一種新的身份示人,是士與俠的綜合,這種認同感也正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英雄情結」、「俠客豪情」的體現。
我個人認為,無名在被秦王識破後,用劍柄象徵性地刺秦王這個舉動是全片的點睛之筆。這種安排極具象徵性:無權的個體或許無法跟有權的統治者抗
衡,但影響統治者的觀念比消滅他們的肉體更重要、更有效。若無法用暴力奪取統治者的權利,只能轉而求其次,通過發揮更大的話語權,以傳達自己的呼籲和平的
觀念。這是東方意識形態中「中庸」但不妥協的思想的傳達和寫照。
三個以不同影調建構起來的敘事段落,形成了部分的相互否定關系,於是在表面上似乎形成了敘事的「羅生門」——所有人物的敘述都被質疑而不可
信,從而形成了結構上的開放性。在這一作用下,敘事與意識形態之間便出現了微妙的裂縫:殺或不殺,合或不合,群體或個人的英雄主義,都是對原先故事設定的
一種顛覆。但這種顛覆卻為觀眾所認同,因為觀眾進入了情境,見證了整個顛覆的過程,在他們看來,故事中的人物「無名」是不易的,幾番掙扎與斗爭都是艱難
的,他最後的「英勇就義」並非與傳統中國價值取向中的群體抗爭意識相對立,是魯莽或沖動無智的,而是迫不得已成就了他的「個人英雄主義」,在觀眾眼中,他
雖然是一個人,但他代表著千萬人的努力與斗爭。這樣的結局,不過是通過「個人英雄主義」的形式,表現出「群體抗爭意識」的內涵罷了。
另一方面,西方市場而言,《英雄》中大牌明星「國際臉」雲集,場面宏大,畫面精美,武打設計揮灑寫意,將充分突出「民族性」的中國傳統意境與
最有觀眾市場的「動作片」的暴力美學造型相結合,從前期的策劃籌備、類型片明星制,到拍攝製作,最後宣傳發行,無一不遵循著經典好萊塢電影的運作模式,
《英雄》可謂在起點上就已經擁有了良好的市場前景。而影片中主角無名帶槍匹馬前去刺秦,與秦王鬥智斗勇後英勇就義,恰恰迎合了西方社會價值體系中對「個人
英雄主義」的崇拜與推崇。
西方人對於個人與集體的思維是側重於從個人角度來看待集體,他們認為集體是由個人組成,強調個人的作用、能力、奮斗、拼搏等。因此,個人英雄
主義是西方社會價值觀的一個重要組成因素。這一點在美國的西部電影和罪案劇中體現得最為明顯,如經典西部電影《正午》、風靡全球的《蜘蛛俠》、《超人》系
列,主角無一不具有鮮明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電影中英勇的主人公形象已經成為一種符號和象徵,他們並不是再現歷史的真實寫照,而是創造著一種理想的高德規
范,去反映西方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傾向。
不同於中國觀眾對影片結局的理解,西方觀眾普遍推崇無名的「個人英雄主義」,在他們看來,無名不畏權威,為報國仇家恨,隱姓埋名,身負刺殺重
任,憑借個人能力與秦王鬥智斗勇,不斷地化解危機,是個人英雄主義與主流意識形態的對立與碰撞。這種人性的力量使其具有了無可替代的魅力,他是無數無權者
勇於進行斗爭的形象的化身,符合西方觀眾傳統觀念中「英雄」的形象,所以《英雄》才在西方市場站穩了腳跟,並且收獲頗豐。
應該承認,導演在抹平縫隙掩蓋矛盾方面使用了很多心思,這是商業片的必然選擇。一部影片的流行很可能滿足了不同觀眾的許多利益和願望,從理性
上分析,它們很可能出自互相沖突難以協調的意識形態。贏得觀眾的要訣在於,不要突出某種意識形態壓服其他,企圖根本解決現實中無法解決的矛盾,而是找到調
和之道,使各種利益集團從文本中都能找到令自己滿意的因素。
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英雄》的故事其實就是《英雄》在當下的情境的隱喻,也恰恰成了當下世界的一個隱喻。」從文化語境和意識形態來看,導
演張藝謀藉助環環相扣的敘事模式,討巧地將東西方對「英雄主義」的價值觀上的差異「縫合」起來,在存異中求同,引導觀眾看到了各自想要的結局,攻克了不同
文化語境帶來的挑戰。而另一方面,《英雄》採用的成功的電影產業化運作模式,也為未來中國電影在國際市場上的長久發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它是是中國電影
產業化道路的一塊里程碑,它在藝術和商業結合的中國武俠類型片的發展上,有著豐富的啟示意義。
❽ 求張藝謀電影系列的思想主題等問題
1紅高粱
說的是一個女子嫁給一個釀酒作坊的老闆。因為錢而不是感情,婚姻關系名存實亡。姜文飾演的長工喜歡上了這個老闆娘。兩人奔放的感情一發不可收拾。最後,面對著侵略者,一幫手無寸鐵的人開始反擊。主題思想還是解放,不論是感情還是反壓迫都是這一主題。藝術風格粗獷但是畫面依賴自然光,有古典的韻味。藝術性,是首部在戛納獲獎的中文影片,是代表了中國第四代導演成熟標志。這部電影,一定程度上讓西方人認識了中國和中國人,特別是閉塞的內陸文化。張藝謀植根於西北,這也是他西部風情影片的發軔之作。
2秋菊打官司
講述的是一個農村婦女因為丈夫被村長踢傷,而要討個說法的經過。她經歷了種種碰壁,但就是相信社會還是有公義的信念讓她堅持。在打官司的中間,她與到難產是村長援手才轉危為安。最後官司打贏了,村長依法要被刑拘。村長就在她給孩子過滿月酒的時候被帶走,秋菊端著要獻給村長的飯,看到警車,悵然若失。她討來了說法,或者只是需要一個道歉,究竟是為了什麼。
影片的大背景是以我國開始實行行政訴訟法,民告官成為合法而不是長期以來的非法,必須要通過信訪制度解決。秋菊不懂法,但是她對於公正的訴求很強烈,並最終推動她去打官司。影片探討了情理法這個中國人內心的命題,並逐步推動法成為一種基本觀念。這符合當時中國的大背景,提倡依法治國。藝術風格延續了對於西北特別是陝西風情的描述,張藝謀對於此有了更嫻熟的運用。其中,皮影戲作為音樂的主調讓人對於黃土高原有著一種滄桑感。影片價值,雖然有著普法的使命性,但是戲劇沖突並不集中凸顯法律。而是通過秋菊的視角,看到整個中國大地的變遷。該影片評價較好,是張藝謀邁向成熟的作品。
3活著
活著根據余華的同名小說改編。講的是名叫富貴的地主家公子嗜賭,並把家產輸的精光。妻子帶著孩子走了,老父親被氣死了,他淪落街頭。終於戒賭了。一家人重新團聚過上了艱苦的日子。命運總是折磨人的。富貴外出搭皮影班子賺錢,不了被抓了壯丁。在戰場上九死一生,還給解放軍唱了幾出戲。等到他輾轉回到家,女兒失聰,他十分傷心。因為他沒了家產成分訂成城市無產者,那贏了他家宅院的人被定位發動惡霸被槍斃了。富貴受了驚嚇,想到要不是因為宅子沒了,上刑場的就是自己。 在運動中的富貴一家又很高的積極性,但是好景不長,兒子因車禍而死。開車的縣長竟然是舊時的夥伴。女兒嫁人,卻因為難產死在了醫院。縣長被打倒了,唯一想到的是把積蓄給富貴然後一了百了。富貴沒接受,但在別人疏遠的時候反而鼓勵他要他好好活著。富貴兩口子最終守著外孫看到了運動的結束。每每想起自己給醫生吃了饅頭,才使得醫生差點噎死而沒能就自己的女兒,富貴心裡隱隱作痛。但,這些都過去了。富貴的命運就像運動大潮上的一個舢板,波動沒有辦法自主。悲劇看似是偶然的,但卻又高度集中於富貴身上。他自己很多時候是不明白的,只是隨波逐流。原著就是一部內涵深刻的作品,同時影片因為涉及敏感在大陸沒能公映。從藝術水平上,小說的地點是陝西渭南的一個縣城,濃郁的陝西風情是老謀子的拿手菜。但是取景確實在天津的一段老街,但是不論是建築樣式還是小到磚雕的細節都像極了關中的街巷宅院。可見導演的嚴謹態度。應片因為有著對大時代的反思而顯得沉重,以至於八零後有點看不懂。但是影片給人的真實感卻震撼人心。讓觀眾也隨著有點心中隱痛,我們反思過去,是為了更好的活下去。活著或者就是立意在此。
(先寫到這兒)
❾ 歐美電影中的英雄主義思想是什麼
就是認為個人能力在集體能力之上,一個人來拯救世界,保衛地球不受破壞,有點忽視眾人的力量,就例如某個正義的人會變成救世主,然後帶領人們脫離苦海。
英雄主義的思想只讓我們認識到只有個人力量的重要,而忘記了集體力量的偉大。
❿ 影片《英雄兒女》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歌頌我英雄兒女保家衛國.抗美援朝.不畏犧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