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漢電影主題
A. 十二怒漢劇情解析
劇情解析:
法庭上,對一個被指控殺害父親的十八歲男孩的宣判正在進行,而最後的審判還需要考慮此次由十二個人組成的陪審團的意見。
這十二個人各有自己的職業與生活,他們當中有巧舌如簧的廣告商、仗義執言的建築師、正義勇敢的上班族、歧視平民的新貴族、追求真相的的鍾表匠、精明冷靜的銀行家、只趕時間的推銷員。
每個人都有自己思考和說話的方式,但是除了亨利·方達扮演的建築師之外,其餘的人都對這個案子不屑一顧,在還未進行討論之前就早早認定男孩就是殺人兇手。
一切的證據都顯示男孩是有罪的,大家覺得似乎毫無討論的必要。但第一次的表決結果是11對1認為男孩有罪,按照法律程序,必須是一致的意見、也就是12對0的表決結果才會被法庭所採納。
首先站出來贊成無罪的是8號,由於8號的堅持,也隨著對三個關鍵證據的科學推測,贊成無罪的氛圍開始在其他十一個陪審員之間擴散。
對男孩是否有罪的表決也開始出現戲劇性的改變:11對1、9對3、8對4、6對6、3對9、1對11。
最後,通過了各種不同人生觀的沖突,各種思維方式的較量,所有的陪審團員都負責任地投出了自己神聖的一票。終於,12個陪審員都達成了一致意見:無罪!
影片介紹:
《十二怒漢》(12 Angry Men)是由米高梅公司製作的一部黑白電影,由西德尼·呂美特執導,瑞吉諾·羅斯(Reginald Rose)編劇,亨利·方達、李·科布、馬丁·鮑爾薩姆等人主演。
該片於1957年4月10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一個在貧民窟中長大的男孩被指控謀殺生父,案件的旁觀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鐵證如山,而擔任此案陪審團的12個人要於案件結案前在陪審團休息室里討論案情,而討論結果必須要一致通過才能正式結案的故事。
B. 十二公民主題思想是什麼
十二公民主題思想是由富二代「殺人案」引發了最為激烈的法庭智斗的故事。
《十二公民》改編自1957年的美國影片《十二怒漢》,是由北京聚本傳媒出品,由徐昂執導,何冰、韓童生、錢波、趙龍豪聯袂主演的犯罪懸疑片。影片於2015年5月15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影評
《十二公民》借法律題材探討通識,以群像的方式真實反映了中國社會現狀,展現偏見的同時又表達對於公義的追求,以的法律戲劇文本去試練當下的中國社會,使得每一位觀眾都能夠和它產生共鳴,對影片也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C. 《十二怒漢》誰才是真正的兇手
《十二怒漢》並沒有告訴觀眾誰才是真正的兇手。《十二怒漢》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少年被告殺死了他的生父,顛末法庭辯說之後,十二個陪審團成員要開會會商被告能否無功,其外十一位陪審團成員認為被告無功,只要一位成員認為目前的證據存正在滅信點,他通過度析推理,逐步覓到未無證據和證人證詞外的不合理成分,而且逐漸說服了其缺十一位成員,最末鑒定被告無功。
找出兇手並不是這部電影的主題,導演通過電影來講述這個故事,主要想要表達的觀點有二:在案件審理的過程中,程序正義至關重要;對生命的尊重,對生存權的尊重。
疑罪從無,是刑事訴訟中的一條重要准則,這與「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非人道做法,形成鮮明對比,這代表的是一種社會文明的進步。
角色介紹
1、馬丁·鮑爾薩姆飾演1號陪審員
1號陪審員,一所高中的球隊教練,會議的主持。負責主持會議並維持秩序在整個討論過程中幾乎沒有發表任何個人觀點;但他對整個討論過程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討論展開後幾乎所有人都處於一種憤怒或焦躁不安的狀態,在幾次討論可能出現僵局的情況下都是他使得會議繼續進展
2、約翰·菲爾德飾演2號陪審員
2號陪審員,戴著眼鏡,小小個子,有些害羞的中年人。第一次參加這種陪審,是個善良的老好人,在討論進行時還熱心地給大家發喉糖吃。在主角(8號陪審員)開始對證據進行質疑時,他應該是有所懷疑的,但並沒有馬上追隨主角對抗其他人的勇氣。在討論中途贊成被告無罪,促成了6比6平局的轉折點
D. 美版《十二怒漢》是什麼內容
美版《十二怒漢》內容是:
法庭上,對一個被指控殺害父親的十八歲男孩的宣判正在進行,而最後的審判還需要考慮此次由十二個人組成的陪審團的意見。
這十二個人各有自己的職業與生活,他們當中有巧舌如簧的廣告商、仗義執言的建築師、正義勇敢的上班族、歧視平民的新貴族、追求真相的的鍾表匠、精明冷靜的銀行家、只趕時間的推銷員。
每個人都有自己思考和說話的方式,但是除了亨利·方達扮演的建築師之外,其餘的人都對這個案子不屑一顧,在還未進行討論之前就早早認定男孩就是殺人兇手。
一切的證據都顯示男孩是有罪的,大家覺得似乎毫無討論的必要。但第一次的表決結果是11對1認為男孩有罪,按照法律程序,必須是一致的意見、也就是12對0的表決結果才會被法庭所採納。
首先站出來贊成無罪的是8號,由於8號的堅持,也隨著對三個關鍵證據的科學推測,贊成無罪的氛圍開始在其他十一個陪審員之間擴散。對男孩是否有罪的表決也開始出現戲劇性的改變:11對1、9對3、8對4、6對6、3對9、1對11。
最後,通過了各種不同人生觀的沖突,各種思維方式的較量,所有的陪審團員都負責任地投出了自己神聖的一票。終於,12個陪審員都達成了一致意見:無罪。
(4)十二怒漢電影主題擴展閱讀:
《十二怒漢》的場景單調得離奇—全片只有一個場景,可以創吉尼斯世界紀錄。這一個能讓所有觀眾痴痴地看上一個半小時的場景,就是一間陪審團的休息室,把旁邊的小廁所計算在內都不會超過40平方米。
導演用他魔術般的藝術表現力,在這間不足40平方米的房子里展現了耐人尋味的感人故事。同時影片的法庭戲節奏利落,結構緊湊,主題嚴肅,絲毫不因故事場景的局限性而顯得沉悶,而且眾多演員均有精彩表演,將一個深入探討陪審團制度利弊的故事拍出了濃厚的戲劇性和吸引力。
E. 《十二怒漢》,上個世紀的驚悚懸疑片,真正的兇手你猜對了嗎
首先可以肯定一點的是,這個片中要審判的那個少年肯定不是兇手。
我們可以來簡單的理清一下電影的劇情。一個18歲的男孩被控訴殺害了自己的父親。在案發現場,樓下的瘸腿老頭聽到少年對父親說:「我要殺了你!」,隨後他又聽到撲倒一個在地的聲音,這被所有人認為是少年父親摔倒在地。住在父子對面的女證人說,當時正有一輛六節的電車,她通過最後兩節車廂的窗口,親眼看見男孩舉過頭狠狠往其父親胸口刺下,當然,還有那把所有人都認為是凶器的匕首。
有沒有兇手這件事其實並不重要,因為這本來就不是一部懸疑偵探電影。《十二怒漢》對於我而言,更像是一個對社會的拷問。其實兇手從來不是一個人,在面對一個人生命,即便這個人是即將判刑的囚徒,如果一個國家的司法變得愚目,如果所有公民開始視若無睹的時候,那麼,這樣的社會才是真正的兇手。
F. 十二怒漢的影片評價
這部影片的法庭戲節奏利落,結構緊湊,主題嚴肅,絲毫不因故事場景的局限性而顯得沉悶,而且眾多演員均有精彩表演,將一個深入探討陪審團制度利弊的故事拍出了濃厚的戲劇性和吸引力。
該片的場景單調得離奇—全片只有一個場景,可以創吉尼斯世界紀錄。這一個能讓所有觀眾痴痴地看上一個半小時的場景,就是一間陪審團的休息室,把旁邊的小廁所計算在內都不會超過40平方米。導演用他魔術般的藝術表現力,在這間不足40平方米的房子里展現了耐人尋味的感人故事。(今晚網-今晚報評)
《十二怒漢》通常被認為是導演西德尼·呂美特的巔峰之作,而我以為,影片的劇本才是它傑出的關鍵。編劇雷金納德·羅斯在縝密、理性、充滿力量的劇作中,提出了一個偉大的命題:在民主社會中,人們應當如何行使自己手中的權力?隱藏其後的是更高層面的哲學思考:在艱難的環境下,我們仍應力圖保持對生命的尊重。羅斯的劇本,人物刻畫飽滿,懸念沖突迭起,起先是涓涓細流,中段是波濤洶涌,最後排山倒海一般的戲劇力量,至今仍有力地撞擊著半個世紀後的觀眾。(北京日報評)
G. 電影《十二公民》編劇和導演想表達什麼的思想呢
電影《十二公民》是徐陽執導,2015年上映的一部劇情片,電影改編自1957年的美國經典片《十二怒漢》。有人早已給改編電影訂上了爛片的標簽,但是改變的電影中好電影也比比皆是,《十二公民》就是其中的一部。《十二怒漢》的票房失誤了,而《十二公民》的豆瓣評分卻為8.4的高分,可以說是電影中的極品了。
電影講述了十二位陪審員組成模擬西方法庭分別擔任法官、律師、檢察官等角色,審理的正是一樁社會上飽受爭議的「20歲富二代弒父」案。這些人來自社會不同階層,有醫生、房地產商、保安、教授、保險推銷員等。他們在聽取學生法庭審理後,將對本案做出最終「判決。這12名陪審員互不相識,但按照規則,他們必須達成一致,才能結束審判。
《十二公民》,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導演和編劇安排了十二個人,十二種相,是不能呈於人面前的故事。每次看都對自己是一種提醒:追逐真理,合理質疑,通過有理有據的質疑推理,找出真相。我們不放過一個壞人,也決不錯判一個好人!這才是一個健康社會應該有的態度!
H. 十二怒漢想表達什麼
《十二怒漢》講述的是12位陪審員對一個兇殺案進行反復爭論的故事,最終因被告人殺父的指控疑點太多做出了無罪的認定。作為電影,該作品知名度極高,最近終於有了中譯版文本。
文本閱讀所帶來的思考我以為是遠勝於電影畫面「走馬觀花」的,細心的文本斟酌、反復閱讀推敲,除了案情故事和犯罪與否的推定之外,我們還可以從中得到很多啟示。不止於從陪審制的角度進行討論,也不止於從刑事辯護的角度展開,您還可以收獲更多的啟示。
首先,是要有生活的常識。在12個陪審員里,有幾位陪審員尤其是8號陪審員對生活的常識了解得非常透徹,所以他們能對庭審中看似鐵定的事實提出懷疑。
譬如,有證人作證聽到了被告人對被害人說:「我要殺了你!」有陪審員指出,日常生活中不少人氣急之下往往就會脫口而出:「我要殺了你!」或「我要宰了你!」但是,這並不表示真的打算殺人,更不代表要著手實施殺人的行為,只是一種憤怒心情的誇張表達而已。一位陪審員還指出,電車從身邊經過時聲音震耳欲聾,不可能聽清一段距離外別人的說話。所以如果有人作證說他在電車經過時聽到了被告人對被害人的威脅以及被害人倒地的聲音,是非常可疑的。這讓案中老人的證言有了更多的疑點。
還有陪審員知道當地人尤其是「問題少年」的用刀習慣,也發現被告人比被害人矮一頭,因此根本不可能形成被告人身上那樣的傷口。
其次,要有求實的精神。8號陪審員自己到案發現場附近一家店裡買了一把刀,發現它和被害人身上的刀以及被告人自述購買的刀異常相似,從而感到被害人身上的刀很可能不是被告人擁有的那把——這樣的刀很多且任何人都能夠容易得到。同時依據日常的經驗,他質疑腿腳不便的老人從床邊穿過卧室、走過40多英尺長的走廊再打開門應該遠不止用「15秒鍾」。於是他要法庭工作人員送來老人住房的示意圖,請其他陪審員拿著秒錶,現場模擬老人的行動,結果發現用了40多秒鍾。
此外,求實的考證,證明即使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記憶也不會准確全面,「記不清」或者「記不得」並不一定是犯罪後有了心理壓力的結果,更不等於撒謊。
再就是要有細密合理的推理。有陪審員指出,如果真的是被告人殺了自己的父親,,一般會逃之夭夭,絕不會幾個小時後又返回現場。既然被告人能鎮定地抹去指紋,那就不應該忘記帶走作案工具。
還有就是要有仔細的觀察。陪審員發現自稱目擊了兇殺的女證人不斷地揉鼻樑,並且鼻樑上有戴過眼鏡的印痕,從而肯定她應該平時是戴眼鏡的,有視力障礙,不戴眼鏡時絕對看不清遠處別人的相貌。
《十二怒漢》表達的是要有尊重和保護被告人權利的高尚職業道德,要有捍衛刑事辯護制度價值的高度責任意識,要真正把被告人當「人」看,這樣才會將自己的潛力激發出來,將自己的能力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這是從法律層面的梳理,但其中的道理並不止於法治領域,現實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事,很多道理何嘗不是如此。
I. 《十二怒漢》演繹出了韓國新花樣,眾多版本中你看好哪一部
推薦你看中國版的。
由經典電影改編的《十二公民》已於今日上映。這里簡單評價一下美版《十二怒漢》、俄版《12》、日版《12個溫柔善良的日本人》和中國版《十二公民》幾個版本的異同。
1957年版的《十二怒漢》,至今仍位列imdb top250第7名。實際上,如果你事先看過俄國版的《十二怒漢·大審判》(集合了12位俄國老戲骨)以及中國版《十二公民》(集合了12位北京人藝演員),你會覺得這個堆滿特寫的版本真是朴實無華乃至土得掉渣,尤其是每當有陪審員發表了什麼不受待見的言論(比如3號陪審員載入史冊的「他就是做了!他就是做了!怎麼你們都看不出來呢?」)
偶爾甚至會讓我想到《春苗》
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法律電影——所以在分析各版《12怒漢》之前,我們有必要先釐清「經典」為什麼是「經典」。很多經典其實都不怎麼好看(當然《12怒漢》是相當好看的),比如《魔戒》的原著,相比現如今的暢銷書,人物不生動、對白很枯燥,基本上是一部邊走邊唱的公路流水賬。它是經典的理由很簡單:作為一部完整的架空作品,它集前人之大成,開後人之先河,有著獨屬於自己的語言、種族、世界觀,在真正意義上開創了「奇幻小說」這種文學類型。
《十二怒漢》同理。它有個空前偉大的戲劇前提:一個貧民窟的小混混被控謀殺了他的養父,11名陪審員未經討論便認定他有罪,只有8號陪審員堅持「我們應該坐下來好好研究一下案情」——隨著討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疑點浮出水面,最終8號將其餘11人逐一說服,所有人均將判決改成「無罪」。
這里,隨便拎出來一個點都可供影評人和公知大做文章:貧民窟的小混混,是社會的邊緣人、少數派;陪審員們來自不同的背景,因此都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案情,這就製造了很多討論社會問題的空間;更別提還有陪審團的原則、法的精神,等等等等。
正是因為「12個男人」、「全部都是有關法律的對話戲」、「全部情節都發生在一間煙霧繚繞的小會議室里」這些元素實在是很無聊,所以「1個人說服11個人」、「全程跌宕起伏無尿點」、「空前絕後的好口碑」聽到觀眾耳朵里,才格外地有吸引力。
其實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版本,就是中國版的《十二公民》,它可以說是美版、俄版的綜合,比美版更豐滿,比俄版更緊湊。
因為目前國內沒有陪審團制度,編導只好給它改了個看起來挺雷的設定:政法大學家長組成的模擬陪審團。不過在何冰韓童生等人藝老戲骨的演繹下,這場討論仍然被呈現得非常真實可信。
而且由於並不涉及人命,討論更多地轉向了對陪審員內心的審視,加入了不少比較本土化的情節,比如仇富、地域歧視等等;除此以外,更多了一個特別有中國特色的關鍵詞「為了孩子」——所以不妨將之視作是在借鑒了俄版劇作構思的基礎上,對美版情節的補完。可能是因為這場討論完全是虛擬的,《十二公民》對各位陪審員的內心世界、以及這背後的社會現實的挖掘,才會尤其深刻、震撼。
J. 《十二怒漢》有多個版本,你認為哪個版本最值得看,為什麼
《十二怒漢》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作品相關簡介:
一個在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因為涉嫌殺害自己的父親被告上法庭,證人言之鑿鑿,各方面的證據都對他極為不利。十二個不同職業的人組成了這個案件的陪審團,他們要在休息室達成一致的意見,裁定少年是否有罪,如果罪名成立,少年將會被判處死刑。
十二個陪審團成員各有不同,除了8號陪審員(H enry Fonda 飾)之外,其他人對這個犯罪事實如此清晰的案子不屑一顧,還沒有開始討論就認定了少年有罪。8號陪審員提出了自己的「合理疑點」,耐心地說服其他的陪審員,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每個人不同的人生觀也在沖突和較量……
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