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電影 » 成語微電影成語新典故

成語微電影成語新典故

發布時間: 2023-01-27 01:30:42

❶ 成語故事

1,按圖索驥

這個成語來源於《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徵,並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K�吹健斷嗦砭�飛纖擔骸扒Ю錇淼鬧饕�卣魘牽�唚悅牛�笱劬Γ�闋酉褶�鵠吹木魄�欏保�隳每詞椋��庾呷ィ�朧允宰約旱難哿Α?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隻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麴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裡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參考資料:http://www.wsbe.com/chu/yu/cheng1.html

2,畫餅充飢

三國時候,魏國有個人叫盧毓。他十歲就成了孤兒,兩個哥哥又先後去世。在兵荒馬亂中,他辛勤努力養活著寡嫂和侄兒,日子過得很艱難。他的為人和學問受到了人們的稱贊。

後來盧毓做了官。他為官清正,任職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議,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時選拔官吏,一般是憑人推薦,而推薦者往往只推薦有名的人物,這些名人多數只重清談,不務實際,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滿意。在選拔中書郎時,魏明帝就下令說:"這次選拔,要由盧毓來推薦。選拔的人不要只看名聲。名聲就像在地上畫個餅一樣,其實是不能吃的啊!"

"畫餅充飢"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產生的。現在往往用來比喻用空想來作自我安慰,或者用來說明虛名是沒有實際用處的。還有個成語"望梅止渴",意思和它相近。

3,望梅止渴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第二十七》:「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望梅止渴的心理原理
話說曹操帶兵走到一個沒有水的地方,士兵們渴得很,為了激勵士氣,曹操就對士兵們說:"前面不遠處有很大的一片梅樹林,梅子特別多,又甜又酸,到時我們吃個痛快。"士兵們聽了,一個個都流出口水來,不再嚷渴了,行軍的速度也加快了。

在電影《上甘嶺》中,我們可愛的連長也成功地演繹了一回"望梅止渴"的現代版。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在坑道里嚴重缺水的危機情況下,連長給戰士們講述了一個"梅子"的故事,引得戰士們一個個都在吞口�?

事實上,望梅止渴這個典故道出了一個非常有趣而又十分常見的心理現象--聯覺。聯覺是指由一種感覺引起另一種感覺的心理活動。具體到望梅止渴這個典故,就是由聽覺引起了味覺。除味聽聯覺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有這樣的體驗:看到紅的、橙的、黃的顏色會產生溫暖的感覺,而看到藍的、青的、綠的顏色會產生寒冷、涼快或清爽的感覺,因而前者稱為暖色,後者稱為冷色。這是由視覺引起溫度覺的結果。

最常見的是色聽聯覺,即聽到一種聲音會引起一種色覺,通常是低音引起深色,高音引起淺色。心理學家蘭菲爾德(H. S. Langfeld)曾做過一個有關色聽聯覺的實驗,結果表明:不同的音符會引起不同的色覺,而且對同一個人來說,音調和顏色的聯系是相當穩定的,有些人在7年後仍保持c音符與紅色,d音符與紫色,f音符與粉紅色,b音符與非常明亮的銅色的對應關系。

正因為聯覺現象的普遍存在,也使人們在有意無意中把這一心理學原理應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尤其是在現代的廣告中有相當普遍的應用。
參考資料:http://www.larkbaby.com/xldd/xldd33.html

4,掩耳盜鈴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鍾。

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

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鍾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

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鍾敲碎,

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錘,拚命朝鍾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

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偷扔謔歉嫠呷嗣俏藝�謖飫鎄抵勇穡克�睦鏌患保�?

子一下子撲到了鍾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鍾聲,可鍾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鍾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鍾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

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見鍾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

誰也聽不見鍾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鍾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鍾聲蜂擁

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5,拔苗助長

戰國時候,宋國有個農民種了一塊地。栽下禾苗後,他希望它很快長高。結出果實。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但禾苗長得很慢,他心裡非常著急。怎樣才能讓禾苗盡快長高呢?
天氣很好,艷陽高照,他到地里去把禾苗一一拔高。回家後,他很得意地對家裡人說:「累死我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到地里一看,禾苗全枯死了。
拔苗助長:原作「揠苗助長」,後作「拔苗助長」。

評點:
此則寓言從反面生動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遇事如果不從客觀實際出發,只能是好心辦壞事。

6,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後來被莊子拿來形容養生的道理的寓言
實出自《莊子》。即「庖丁解牛」實乃莊子所創之言也

這一天,庖丁被請到文惠君的府上,為其宰殺一頭肉牛。只見他用手按著牛,用肩靠著牛,用腳踩著牛,用膝蓋抵著牛,動作極其熟練自如。他在將屠刀刺入牛身時,那種皮肉與筋骨剝離的聲音,與庖丁運刀時的動作互相配合,顯得是那樣的和諧一致,美妙動人。他那宰牛時的動作就像踏著商湯時代的樂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時所發出的聲響也與堯樂《經首》十分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覺看呆了,他禁不住高聲贊嘆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術怎麼會有這么高超呢?」

庖丁見問,趕緊放下屠刀,對文惠君說:「我做事比較喜歡探究事物的規律,因為這比一般的技術技巧要更高一籌。我在剛開始學宰牛時,因為不了解牛的身體構造,眼前所見無非就是一頭頭龐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 年的宰牛經歷以後,我對牛的構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時,出現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頭整牛,而是許多可以拆卸下來的零部件了!現在我宰牛多了以後,就只需用心靈去感觸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麼地方可以下刀,什麼地方不能。我可以嫻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構造,將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連的空隙之處,利用這些空隙便不會使屠刀受到絲毫損傷。我既然連骨肉相連的部件都不會去硬碰,更何況大的盤結骨呢?一個技術高明的廚師因為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換一把刀;而更多的廚工則是用刀去砍骨頭,所以他們一個月就要換一把刀。而我的這把刀已經用了19年了,宰殺過的牛不下千頭,可是刀口還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的鋒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牛的骨節處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極薄的刀鋒插入牛骨的間隙,自然顯

得寬綽而游刃有餘了。所以,我這把用了19年的刀還像剛磨過的新刀一樣。盡管如此,每當我遇到筋骨交錯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難以下手,這時就要特別警惕,瞪大眼睛,動作放慢,用力要輕,等到找到了關鍵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將牛剖開,使其像泥土一樣攤在地上。宰牛完畢,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環顧四周,不免感到志得意滿,渾身暢快。然後我就將刀擦拭乾凈,置於刀鞘之中,以備下次再用。」

文惠君聽了庖丁的這一席話,連連點頭,似有所悟地說:「好啊,我聽了您的這番金玉良言,還學到了不少修身養性的道理呢!」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律性,只要你在實踐中做有心人,不斷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會做得十分漂亮。

參考資料:http://www.fbook.net/book/14532/tx101001.htm

7,智子疑鄰

宋國有一個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牆壞了。富人的兒子說:「要是不修築,一定會有盜賊來偷東西。」鄰居家的老公公也這樣說。晚上富人家果然丟失了很多東西。結果,那個富人認為自己的兒子聰明,卻懷疑鄰居家的老公公偷了他家的東西。
寓意是感情親近與疏遠往往會導致認識錯誤

8,削足適履

出處
《淮南子·說林訓》
故事
春秋時,有一次楚靈王親自率領戰車千乘,雄兵10萬,征伐蔡國。這次出征非常順利。楚靈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棄疾留守蔡國,全權處理那裡的軍政要務,然後點齊10萬大軍繼續推進,准備一舉滅掉徐國。楚靈王的這個弟弟棄疾,不但品質不端,而且野心極大,不甘心僅僅充當蔡國這個小小地方的首腦,常常為此而悶悶不樂。棄疾手下有個叫朝吳的謀士,這個人非常工於心計,這一天,他試探道:「現在靈王率軍出征在外,國內一定空虛,你不妨在此時引兵回國,殺掉靈王的兒子,另立新君,然後由你裁決朝政,將來當上國君還成什麼問題嗎!」棄疾聽了朝吳的話,引兵返楚國,殺死靈王的兒子,立哥哥的另一個兒子子午為國君。楚靈王在征討途中聞知國內有變,兒子被弟弟殺死,頓時心寒,想想活在世上沒有意思,就上吊自殺了。在國內的棄疾知道楚靈王死了,馬上威逼子午自殺,自立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BR>另一個故事是:晉獻公寵愛驪姬,對她的話真是言聽計從。騙姬提出要將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齊立為太子,晉獻公滿口答應,並將原來的太子,自己親生的兒子申生殺害了。驪姬將這兩件事做完了,但心中還是深感不踏實,因為晉獻公還有重耳和夷吾兩個兒子。此時,這兩個兒子也都已經成人,領姬覺得這對奚齊將來繼承王位都是極大的威脅,便建議殺了重耳和夷吾兄弟倆,晉獻公竟欣然同意。但他們的密謀破一位正直的大臣探聽到,立即轉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聽說後,立即分頭跑到國外避難去了。
《淮南子》的作者評論這兩件事說:「聽信壞人的話,使父子、兄弟自相殘殺就像砍去腳指頭去適應鞋的大小一樣(猶削足適履),太不明智了。
參考資料:http://www.e11.net/htmldata/3/2005_06/XiaoZuShiLv1022_1.html

9,刻舟求劍

解 釋 死守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
出 處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示 例 夏衍《解放思想團結前進》:「來考察我們過去用慣了的文藝理論,而不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41275.htm

10,坐井觀天

出處]
《莊子·外篇·秋水》:「子獨不聞夫埳井之鼃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虷、蟹與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於是逡巡而卻,告之海曰:「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
唐·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解說]
在《莊子·秋水》中,莊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口廢井裡,住著一隻青蛙。一天,青蛙在井邊碰見一隻從東海來的大鱉。青蛙自豪地對海鱉誇口說:「你看,我住在這里多麼愜意呀!我要高興,就在井邊跳躍遊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時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裡,有時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你看旁邊的那些小蟲、螃蟹和蝌蚪,它們誰能比得上我呢!我獨自占據這口廢井,多麼自由自在!先生為什麼不經常到井中觀賞遊玩呢?」
海鱉聽了青蛙的一番高談闊論,就想進入井中看看。可是,它的左腳還沒有完全伸進去,右腳就被井欄絆住了。它只好後退幾步,把它看到的大海的情景告訴青蛙:「你見過大海嗎?海的廣大,豈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時候,十年裡就有九年鬧水災,海水並不因此增多;八年裡就有七年鬧旱災,海水卻不因此而減少。大海不受旱澇影響,住在廣闊無垠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快樂。」
唐朝大文學家韓愈在他的《原道》中寫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意思是說,坐在井裡觀察天空,就會覺得天很小很小。其實不然,不是天太小,而是由於看天的人站得低、眼光太窄的緣故。
由這兩篇文章便有了兩個意義相近的成語——「井底之蛙」和「坐井觀天」。井底之蛙」用來諷喻那些見識狹窄、短淺,而又盲目自大、不接受新事物、不識大局的人。「坐井觀天」形容眼界狹小,所見有限。
成語新編:坐井觀天
文/王蒙
蛙君幼時,家中有一口淺淺的枯井,他喜歡常常坐進去冥思遐想,高眺遠望。及長,蛙君習畫,尤喜坐入枯井,或系入水井,身圍救生圈,心平氣和,徐徐仰望,特坐獨視,怡然自得。有時看到枝葉扶疏,有時看到花開花落,有時看到陰雲一塊,有時看到白雲一朵,有時看到明月一輪,有時看到繁星幾點……凡春夏秋冬,陰晴寒暑,風雨雷電,蚊蠅蜻蜒,蝙蝠飛鳥,樹木花草,天光雲色,輪廓雖小而變化無窮,均甚可觀。蛙君喜而時習之,揣摩爛熟,因象生意,因意生氣,因氣生力,力發筆從,一幅幅亦古亦今,非古非今的奇畫出世矣。
蛙君畫甚為走紅,以致走向世界,在香港、紐約、蘇黎世的繪畫拍賣市場上亮相,有一幅莫名其妙圖,賣到250美元。
這一消息傳來,輿論嘩然。或曰,250美元算什麼,實是對我美術家之污辱。畢加索之畫曾賣2500萬美元!蛙君售價不過畢老的十萬分之一,實是有辱人格國格。或曰,這250元也是看準了蛙君二百五,才略施小計,吊蛙君的胃口,心懷叵測,別有用心,對蛙君表現,應該查一查。或曰,250元是一個偉大的開端,有了二百五才有二千五、二萬五、二十五萬以至更多,蛙君的畫實代表了時代潮流,體現了東西方文明的撞擊、融合、火花、變奏、誤區、怪圈……雲雲。
一好事記者對蛙君進行追蹤采訪。蛙君幼稚,便把自己如何如何坐井觀天作畫一五一十地告訴了記者。記者寫了報道,輿論再次嘩然。或曰,某方面之所以出250元,無非是妄圖把吾們的藝術家全部干凈徹底地趕到井裡去。或曰,吾早就說過蛙某的畫沒有前途,怎麼樣?勿謂言不預也。或曰,坐井觀天,其實連二百五的畫也是畫不出來的。記者報道,故弄玄虛,嘩眾取寵,「克里空」,實違背了新聞道德與新聞紀律,必須嚴辦,不可縱容也。或曰,蛙某坐井觀天,偏住一隅,實是對於藝術事業的挑戰,而他的挑戰居然成功了,驚世駭俗,不能掉以輕心。或曰,蛙某,雖然不才,卻亦不應全盤否定。坐井而畫,誤入歧途,能坐視不管不問不援不救乎?!
於是制定了救助蛙君系統工程計劃。拉上他航海航空航天,令其知世界之大與井口之小以及以往諸畫之微渺,拉上他參與各種招待會座談會冷餐會紀念會發獎會校友會聯歡會追悼會大宴會小宴會舞會今晚我們相識會……令其知世界之美妙繽紛誘惑梯突。蛙君如飢似渴如醉如痴如醍醐灌頂,暫停做畫,不談二百五的藝術。而是徜徉宇宙,遨遊太空,沈浸人生,享受快樂。人皆謂蛙君好戲,還在後頭呢。
坐井觀天新啟示
文/劉先明「
一隻青蛙坐在井裡,一隻小鳥飛來,落在井沿上。
青蛙問小鳥:「你從哪兒飛來呀?」
小鳥回答說:「我從遠處飛來。我在天空中飛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來找點水喝。」
青蛙說:「朋友,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麼大,還用飛那麼遠嗎?」
小鳥說:「你弄錯了,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說:「朋友,我天天坐在井裡,一抬頭就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
小鳥也笑了,說:「朋友,你是弄錯了。不相信,你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吧。」
這個「坐井觀天」的成語故事家喻戶曉,通常用來比喻某人的見識有限,眼光短淺;但是我認為這則故事在強調現在人們應該開闊思維、眼界放開的同時,卻忽視了其他值得關注的因素和信息,當我們再對這則成語故事分析後,會有更深刻和實際的啟示。
就這個故事來分析,焦點在於青蛙該不該跳出來看。答案是肯定的。但為什麼要「跳出來」呢?就為了看看天有多大嗎?
青蛙跳出來看看的目的不該是看天有多大,而是要知道無邊無際的天底下,肯定還有很多井、甚至比自己現在所在的井還要好的井;應該了解自己所在的井是不是會有哪一天會沒水、要有危機感;應該在跳出來後,在明白井外有井、井外有湖的情況下,在確保能維持自己生命時間情況下的活動距離范圍里、再去尋找有沒有比這口井更好的湖泊或水井,進一步去發現並棲身於水源比這口井的水源更充足、水質也更適合青蛙生存和繁衍的水源地,或湖泊或水井。
但是在決定是否馬上跳出來的時候,它也要考慮跳躍能力、環境條件等問題,如果井中的環境和它的跳躍能力都不可能讓它跳躍出來,它沒必要現在馬上跳,否則跳的越高,受傷的可能性就越大,應該要等到井裡水多、能夠跳出來的時候跳,如果能有鍛煉身體的作用,可以邊鍛煉邊試跳,否則那隻會是無味的浪費和消耗。青蛙跳出來後,如果沒找到比這口井適合自己生存和繁衍的環境,它應該在欣賞了自然界的美妙、知道了天有多大的信息後,再回到這口井裡去、維持它的生命、繁衍後代、完成它的使命。
每一個動物都是具有其獨特的自然功能並在自然界的生物鏈中發揮作用的,每個動物要在生物鏈中發揮作用,前提是要形成和具備本動物群種的生命、繁衍能力,青蛙的使命也應該是繁衍生命的、成為自然界生物鏈中不可斷的一個鏈,那麼它的生命中是不能沒有水的,而井是較能積蓄、保存水,是比較適合青蛙生存的地方,對於青蛙來講,它要關心的是水以及能盛滿水的湖泊或水井,只有有了這樣的水資源和水環境,它才能生存、實現自己繁衍生命的使命,現在,青蛙選擇和占據了一個比陸地、沙漠等環境里水源相對多的環境里生存,不乏是一個暫時的明智選擇。
這個故事自然也可以應用到人類身上。因為我們身上有青蛙的影子。

希望這些對你有幫助!

❷ 千部系列微電影《成語新典故》第三季在杭州

有的,首屆「智慧杭州中國軟體名城」微電影大賽,由杭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辦,香港?亞洲商務衛視聯合浙江傳媒學院共同承辦,並邀請吳榮生、汪振城、李晉林等影視業內專家學者參與評審。

❸ 這些成語的典故你都知道嗎原來古靈精怪和黃蓉有關!

成語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 形象鮮明的作用。目前較大型的成語詞典收詞約20000,今天給你們講一個並不小眾的詞,但很少有人知道來歷。

古靈精怪。

你可能以為這肯定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成語……事實上並不是的。不過提到這個詞我就想到一個人。

這個詞來源於1952年5月9日上映的香港電影,由吳回執導,是張瑛、任劍輝等主演的喜劇片。

這個電影的故事很簡單。富翁古大連替女徵婚招婿而引起的誤會、欺騙,最後一切真相大白,有情人終成眷屬。

注意。古大連。他就是姓古的!!!!!!!!!!!!!!

一、古

可見。這個古字,其實來源於姓氏啊親。不是古老也不是古怪,只是一個姓而已。

當然,你可以認為有古怪的意思。但是後面還有個怪啊。所以這個古只能是姓氏。

其實這就是一個生造的詞。古是名詞不是形容詞,整個詞的意思就是古很靈精怪。

二、靈

靈確實有靈巧,靈敏,靈動的意思。

三、精

作為商人,其實這里的精應該不是精緻,而是精明。

四、怪

這個怪就是古怪,怪異的意思了。

綜合起來,就是說一個姓古的人,腦袋又靈光,又精明,而且脾氣很稀奇古怪。其實一開始這個詞可能有點貶義。不過現在幾乎是褒義了。

所以……還是黃蓉最古靈精怪了!黃蓉真的是又靈光又精明又稀奇古怪。

❹ 什麼叫成語典故

1、成語典故就是一個成語的來歷。
如:愛屋及烏
à i w ū j í w ū 烏:烏鴉。《尚書大傳·大戰》:「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意思是說,愛一個人而連帶愛他屋上的烏鴉。後用「愛屋及烏」比喻因為愛一個人而連帶喜愛和他有關系的人或事物。
如:殃及池魚
yāng jí chí yú從前,有個地方,城門下面有個池塘,一群魚兒在里邊快樂地游著。突然,城門著了火,一條魚兒看見了大叫說:「不好了,城門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魚兒都不以為然,認為城門失火,離池塘很遠,用不著大驚小怪。除了那條魚兒之外,其它魚都沒有逃走。這時,人們拿著裝水的東西來池塘取水救火。過一會,火補撲滅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幹了,滿池的魚都遭了殃。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火——水——魚是有聯系的,池塘的水能滅城門的火,這是直接聯系,魚兒與城門失火則是間接聯系,它是通過池水這個中間環節而發生聯系的。比喻無端受禍。
2、指有典故來源的成語,不包括沒有典故來愈的成語。
如:東施效顰
來源於:《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 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3、 至死不悟zhì sǐ bù wù
成語典故: 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成語出處: 唐·柳完元《臨江之麋》:「麋出門,見外犬在道甚眾,走欲與為戲。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安步當車ān bù dàng chē
成語典故: 安:安詳,不慌忙;安步:緩緩步行。以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
成語出處: 《戰國策·齊策四》:「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
不二法門bù èr fǎ mén
成語典故: 不二:指不是兩極端;法門:佧行入道的門徑。原為佛家語,意為直接入道,不可言傳的法門。後比喻最好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
成語出處: 《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成語例句: 歷觀戰史,水戰用火攻,是顛撲不破的不二法門。(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暗室不欺àn shì bù qī
成語典故: 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不做見不得人的事。
成語出處: 唐·駱賓王《螢火賦》:「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成語例句: 知縣生平暗室不欺,既讀孔、孟之書,怎敢行盜跖之事?(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十三)
匕鬯不驚bǐchàngbù jīng
成語典故: 匕:古代的一種勺子;鬯:香酒;匕和鬯都是古代宗廟祭祀用物。形容軍紀嚴明,所到之處,百姓安居,宗廟祭祀,照常進行。
成語出處: 《周易·震》:「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成語例句: 贛、寧之亂,坐鎮上游,匕鬯不驚,指揮若定。(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三十六回)
筆大如椽bǐ dà rú chuán
成語典故: 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成語出處: 《晉書·王珣傳》:「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
成語例句: 詞清若玉,筆大如椽。(清·陶曾佑《論小說之勢力及其影響》)
筆下生花bǐxiàshēnghuā
成語典故: 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寫作的詩文極佳。
成語出處: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下》:「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成語例句: 晚唐詩人杜牧才氣過人,筆下生花,創作了許多詩文佳品,尤以《阿房宮賦》傳誦千古。
不蔓不枝bù màn bù zhī
成語典故: 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說話或寫文章簡明扼要,不拖泥帶水。
成語出處: 宋·周敦頤《愛蓮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成語例句: 做下去,年深日久之後,先生就不再刪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書有筆,不蔓不枝」之類。(魯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訣》)
赤子之心chì zǐ zhī xīn
成語典故: 赤子:初生的嬰兒。比喻人心地純潔善良。
成語出處: 《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成語例句: 堯、舜、禹、湯、周、孔,時刻以救民濟世為心,所謂赤子之心,原不過是「不忍」二字。(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一八回)
低唱淺斟dì chàng qiǎn zhēn
成語典故: 低唱:輕柔地歌唱;斟:喝酒。聽人輕柔地歌唱,並自在地慢慢飲酒。形容一種安樂自在的神態。
成語出處: 宋·無名氏《湘湖近事》:「陶谷學士,嘗買得黨太尉家故妓……,妓曰:『彼粗人也,安有此景,但能銷金暖帳下,淺斟低唱,飲羊羔美酒耳。』谷愧其言。」
焚骨揚灰fén gǔ yáng huī
成語典故: 燒掉屍骨,揚棄骨灰。形容非常仇視。
成語出處: 《梁書·侯景傳》:「曝屍於建康市,百姓爭取屠膾啖食,焚骨揚灰。」
焚膏繼晷fén gāo jì guǐ
成語典故: 膏:油脂,指燈燭;繼:繼續,接替;晷:日光。點上油燈,接續日光。形容勤奮地工作或讀書。
成語出處: 唐·韓愈《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成語例句: 相傳文人目多眚,歸咎讀書,焚膏繼晷,以致損明。(清·張潮《虞初新志·三儂贅人廣自序》)
噤若寒蟬jìn ruò hán chán
成語典故: 噤:閉口不作聲。象深秋的蟬那樣一聲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顧慮而不敢說話。
成語出處: 《後漢書·杜密傳》:「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成語例句: 他的話完了,台下有幾個人拚命地高聲鼓掌,而更多的人卻噤若寒蟬、面面相覷。(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俗不可耐sú bù kě nài
成語典故: 俗:庸俗;耐:忍受得住。庸俗得使人受不了。
成語出處: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沂水秀才》:「一美人置白金一鋌,可三四兩許,秀才掇內袖中。美人取巾握手笑出曰:『俗不可耐。』」
懸崖勒馬xuán yá lè mǎ
成語典故: 懸崖:高而陡的山崖;勒馬:收住韁繩,使馬停步。在高高的山崖邊上勒住馬。比喻到了危險的邊緣及時清醒回頭。
成語出處: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此書生懸崖勒馬,可謂大智矣。」
成語例句: 您鑄成大錯在前,已經對不起天地祖宗,趕快懸崖勒馬吧!(華而實《漢衣冠》三)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成語典故: 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後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
成語出處: 《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成語例句: 釐定規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聖。而且這規則是不象現在那樣朝三暮四的。(魯迅《墳·燈下漫筆》)
作威作福zuò wēi zuò fú
成語典故: 原意是只有君王才能獨攬權威,行賞行罰。後泛指憑借職位,濫用權力。
成語出處: 《尚書·洪範》:「惟闢作福,惟闢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
成語例句: 姜三膘子一輩子是作威作福,花天酒地。(曲波《林海雪原》二)
作繭自縛zuò jiǎn zì fù
成語典故: 蠶吐絲作繭,把自己裹在裡面。比喻做了某件事,結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成語出處: 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詩:「燭蛾誰救護,蠶繭自纏縈。」宋·陸游《劍南詩稿·書嘆》:「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纏裹。」
成語例句: 我們需要制定必要的規章制度,但不可過於繁瑣,弄得作繭自縛,捆住自己的手腳。
重蹈覆轍chóng dǎo fù zhé
成語典故: 蹈:踏;覆:翻;轍:車輪輾過的痕跡。重新走上翻過車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訓,再走失敗的老路。
成語出處: 《後漢書·竇武傳》:「今不想前事之失,復循覆車之軌。」
成語例句: 要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重熙累洽chóng xī lěi qià
成語典故: 熙:光明;洽:諧和。指國家接連幾代太平安樂。
成語出處: 漢·班固《東都賦》:「至乎永平之際,重熙而累洽。」張銑註:『熙:光明也。洽:合也;言光武既明,而明帝繼之,故曰重熙累洽。」
砥柱中流dǐ zhù zhōng liú
成語典故: 就象屹立在黃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樣。比喻堅強獨立的人能在動盪艱難的環境中起支柱作用。
成語出處: 《晏子春秋·內篇諫下》:「吾嘗從君濟於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
斷章取義àn zhāng qǔ yì
成語典故: 斷:截斷;章:音樂一曲為一章。指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的內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與原意不符。
成語出處: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
成語例句: 宋人攻擊王介甫,說他將明妃寫成一個不忠君不愛國的人,其實是斷章取義,故入人罪。(朱自清《清華的一日》)
對酒當歌ì jiǔ dāng gē
成語典故: 對著酒應該放聲高唱。原意是人生時間有限,應該有所作為。後也用來指及時行樂。
成語出處: 漢·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成語例句: 盡都是把手為話,對酒當歌,鄭州浪漢委實多。(元·楊顯之《酷寒亭》第三折)
阿諛諂媚ē yú chǎn mèi
成語典故: 阿諛:迎合別人的意思,向人討好;諂媚:巴結,奉承。說話做事迎合別人的心意,竭力向人討好。
成語出處: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裴晉公義還原配》:「只是這幫阿諛諂媚的,要博相國歡喜,自然重價購買。」
墮甑不顧ò zèng bù gù
成語典故: 甑:古代一種瓦制炊器;顧:回頭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實,不再追悔。
成語出處: 《後漢書·郭泰傳》:「客居太原,荷甑墮地,不顧而去。林宗見而問其意,對曰:『甑已破矣,視之何益。』」
奉天承運fèng tiān chéng yùn
成語典故: 奉:遵照;奉天:遵從天意,指皇帝受命於天;承運:繼承新生的氣運。指君權神授。封建帝王詔書開頭的套語。
成語出處: 明·沈德符《野獲編》:「太祖奉天二字,千古獨見。故神訓中雲:皇帝所執大圭上鏤『奉天法祖』四字,臣下誥敕命中,必首雲『奉天承運皇帝』。」
婦人之仁fù rén zhī rén
成語典故: 仕:仁慈。婦女的軟心腸。舊指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
成語出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成語例句: 吳王有婦人之仁,而無丈夫之決。(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回)
甘之如飴gān zhī rú yí
成語典故: 甘:甜;飴:麥芽糖漿。感到象糖那樣甜。指為了從事某種工作,甘願承受艱難、痛苦。
成語出處: 宋·文天祥《正氣歌》詩:「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成語例句: 背書背不出,「老師」往往大發嬌嗔,自然罵得人下不了台,而張曜甘之如飴。(高陽《清宮外史》上冊)
甘瓜苦蒂gān guā kǔ dì
成語典故: 甜瓜的蒂是苦的。比喻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成語出處: 清·翟灝《通俗編·草木》:「甘瓜蒂苦,天下無全美也。」
邯鄲學步hán dān xué bù
成語典故: 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成語出處: 《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成語例句: 寫作文不能照搬例文,那樣會像邯鄲學步一樣,是寫不出好文章來的。
含英咀華hán yīng jǔ huá
成語典故: 咀:細嚼,引伸為體味;英、華:這里指精華。比喻讀書吸取其精華。
成語出處: 唐·韓愈《進學解》:「沈浸濃郁,含英咀華。」
成語例句: 短小、精煉、深刻的文章,值得人們含英咀華。

❺ 提供一些關於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成語典故

成語典故: 比喻一種情況的形成,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醞釀的。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並不是胡說,而是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應該用心去做每一件事,要持之以恆!

我在一本書上讀過一個關於石頭的故事。說是有一塊石頭上滴的水要和洶涌的浪濤比比誰的力氣大,看誰能把石頭穿透。浪濤很自信,因為石頭上滴的水和他相比實在是太渺小了。但是石頭上滴的水毫不氣餒,他們約定一個月後見分曉,然後便各自努力去了。石頭上滴的水想:既然我沒有浪濤的勁兒大,我就必須付出比他多的時間才能取得勝利!想完,他就開始不斷的向下滴水,任滴下的水在石頭上濺出美麗的小水花,他仍是不間斷地滴著滴著……而浪濤呢?他想:石頭上滴的水哪有什麼力氣呀,他實在太渺小了,跟我比,他真是螳臂當車——自不量力!等著吧,我只要使勁一涌,石頭就會粉身碎骨了!想罷,他就開始玩耍了,他只等著在最後那天「發力」了……兩個星期過去了,石頭上滴得水已經把石頭滴出了一個坑了;而浪濤卻還在玩耍,似乎已經把比賽的事拋於九霄雲外了。最後一天,石頭上滴的水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將石頭滴穿了;而浪濤使出全身的力氣,最終卻沒能如願以償得將石頭穿透,更別說是使石頭粉身碎骨了!

這個故事無疑是為了說明:幹事情除了有自信心外還必須有恆心,只有堅持不懈,才能把事情做好。其實,以上這個故事就被人們說成了一句諺語:滴水能把石穿透,萬事功到自然成。

真的,在現時生活中,有些事情你是有能力做好的,但缺乏的正是這種恆心。

我有一位小學同學,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舞蹈學院。她靠的不是別的,正是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她從四歲就開始學舞蹈,一直到現在,已經有快十個年頭了,她從未間斷過。盡管冬天漫天飛雪,她依舊會騎著她的小自行車,在雪地上艱難地前進,就算滑倒了,仍會站起來,拍拍身上的雪,繼續前進;盡管夏天蚊蟲亂飛,烈日把大地烤得火辣辣的,她仍會騎著她的小自行車,帶著太陽帽,在被烤得炙熱的大路上前進……這就是她,一個為舞蹈堅持不懈的女孩。正是她的這種精神,使她取得了令人驚羨的成績,讓她成為了「人上人」。

是啊,勤奮+努力=成功。勤奮就是持之以恆,努力就是堅持不懈。所以還是那句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成語典故: 比喻一種情況的形成,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醞釀的。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並不是胡說,而是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應該用心去做每一件事,要持之以恆!

我在一本書上讀過一個關於石頭的故事。說是有一塊石頭上滴的水要和洶涌的浪濤比比誰的力氣大,看誰能把石頭穿透。浪濤很自信,因為石頭上滴的水和他相比實在是太渺小了。但是石頭上滴的水毫不氣餒,他們約定一個月後見分曉,然後便各自努力去了。石頭上滴的水想:既然我沒有浪濤的勁兒大,我就必須付出比他多的時間才能取得勝利!想完,他就開始不斷的向下滴水,任滴下的水在石頭上濺出美麗的小水花,他仍是不間斷地滴著滴著……而浪濤呢?他想:石頭上滴的水哪有什麼力氣呀,他實在太渺小了,跟我比,他真是螳臂當車——自不量力!等著吧,我只要使勁一涌,石頭就會粉身碎骨了!想罷,他就開始玩耍了,他只等著在最後那天「發力」了……兩個星期過去了,石頭上滴得水已經把石頭滴出了一個坑了;而浪濤卻還在玩耍,似乎已經把比賽的事拋於九霄雲外了。最後一天,石頭上滴的水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將石頭滴穿了;而浪濤使出全身的力氣,最終卻沒能如願以償得將石頭穿透,更別說是使石頭粉身碎骨了!

這個故事無疑是為了說明:幹事情除了有自信心外還必須有恆心,只有堅持不懈,才能把事情做好。其實,以上這個故事就被人們說成了一句諺語:滴水能把石穿透,萬事功到自然成。

真的,在現時生活中,有些事情你是有能力做好的,但缺乏的正是這種恆心。

我有一位小學同學,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舞蹈學院。她靠的不是別的,正是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她從四歲就開始學舞蹈,一直到現在,已經有快十個年頭了,她從未間斷過。盡管冬天漫天飛雪,她依舊會騎著她的小自行車,在雪地上艱難地前進,就算滑倒了,仍會站起來,拍拍身上的雪,繼續前進;盡管夏天蚊蟲亂飛,烈日把大地烤得火辣辣的,她仍會騎著她的小自行車,帶著太陽帽,在被烤得炙熱的大路上前進……這就是她,一個為舞蹈堅持不懈的女孩。正是她的這種精神,使她取得了令人驚羨的成績,讓她成為了「人上人」。

是啊,勤奮+努力=成功。勤奮就是持之以恆,努力就是堅持不懈。所以還是那句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這原是 王充《論衡》--《狀留篇》中的句子:
「河冰結合,非一之日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

❻ 誰有成語故事急!!!!!!!!!!

1.杯弓蛇影

樂廣有一個極為親密的好友,很長時間沒有來玩了。有一天,他終於又來了,樂廣問他是什麼原因好久沒有來。客人回答說:「上次在你這兒玩,你請我喝酒。我正要喝的時候,突然看見杯中有一條蛇,當時心裡甚為厭惡。喝下去以後,我就病倒了。」
正當那個時候,樂廣家裡的牆壁上掛著一去弓,那弓上用油漆畫了一條蛇。樂廣心裡猜想客人所見杯中的蛇,也許就是這支弓的影子。於是重倒了一杯酒,放在原先的位置上,問客人道:「你在這酒中有沒有看見什麼?」
客人回答說:「我所看到的,同上次見到的一樣。」樂廣就向客人講明了原因,使他明白杯中的蛇不過是弓的倒影。客人心中的疑團一下子解開了,久治不愈的毛病頃刻間就好了。 。。。

【說明】一個人要胸懷坦盪,不疑神疑鬼,才能健康愉快。

2.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3.按圖索驥

這個成語來源於《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徵,並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K�吹健斷嗦砭�飛纖擔骸扒Ю錇淼鬧饕�卣魘牽�唚悅牛�笱劬Γ�闋酉褶�鵠吹木魄�欏保�隳每詞椋��庾呷ィ�朧允宰約旱難哿Α?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隻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麴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裡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參考資料:http://www.wsbe.com/chu/yu/cheng1.html

4,畫餅充飢

三國時候,魏國有個人叫盧毓。他十歲就成了孤兒,兩個哥哥又先後去世。在兵荒馬亂中,他辛勤努力養活著寡嫂和侄兒,日子過得很艱難。他的為人和學問受到了人們的稱贊。

後來盧毓做了官。他為官清正,任職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議,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時選拔官吏,一般是憑人推薦,而推薦者往往只推薦有名的人物,這些名人多數只重清談,不務實際,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滿意。在選拔中書郎時,魏明帝就下令說:"這次選拔,要由盧毓來推薦。選拔的人不要只看名聲。名聲就像在地上畫個餅一樣,其實是不能吃的啊!"

"畫餅充飢"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產生的。現在往往用來比喻用空想來作自我安慰,或者用來說明虛名是沒有實際用處的。還有個成語"望梅止渴",意思和它相近。

5,望梅止渴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第二十七》:「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望梅止渴的心理原理
話說曹操帶兵走到一個沒有水的地方,士兵們渴得很,為了激勵士氣,曹操就對士兵們說:"前面不遠處有很大的一片梅樹林,梅子特別多,又甜又酸,到時我們吃個痛快。"士兵們聽了,一個個都流出口水來,不再嚷渴了,行軍的速度也加快了。

在電影《上甘嶺》中,我們可愛的連長也成功地演繹了一回"望梅止渴"的現代版。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在坑道里嚴重缺水的危機情況下,連長給戰士們講述了一個"梅子"的故事,引得戰士們一個個都在吞口�?

事實上,望梅止渴這個典故道出了一個非常有趣而又十分常見的心理現象--聯覺。聯覺是指由一種感覺引起另一種感覺的心理活動。具體到望梅止渴這個典故,就是由聽覺引起了味覺。除味聽聯覺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有這樣的體驗:看到紅的、橙的、黃的顏色會產生溫暖的感覺,而看到藍的、青的、綠的顏色會產生寒冷、涼快或清爽的感覺,因而前者稱為暖色,後者稱為冷色。這是由視覺引起溫度覺的結果。

最常見的是色聽聯覺,即聽到一種聲音會引起一種色覺,通常是低音引起深色,高音引起淺色。心理學家蘭菲爾德(H. S. Langfeld)曾做過一個有關色聽聯覺的實驗,結果表明:不同的音符會引起不同的色覺,而且對同一個人來說,音調和顏色的聯系是相當穩定的,有些人在7年後仍保持c音符與紅色,d音符與紫色,f音符與粉紅色,b音符與非常明亮的銅色的對應關系。

正因為聯覺現象的普遍存在,也使人們在有意無意中把這一心理學原理應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尤其是在現代的廣告中有相當普遍的應用。

6,掩耳盜鈴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鍾。

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

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鍾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

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鍾敲碎,

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錘,拚命朝鍾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

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偷扔謔歉嫠呷嗣俏藝�謖飫鎄抵勇穡克�睦鏌患保�?

子一下子撲到了鍾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鍾聲,可鍾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鍾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鍾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

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見鍾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

誰也聽不見鍾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鍾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鍾聲蜂擁

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7.安居樂業

出處《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釋義 表示生活美滿、安定。

故事: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據說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白頭發。白鬍子的小老頭兒; 所以人們稱他「老子」;還說他是在一棵李樹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為他耳朵長得特別大,所以名「耳」。其實,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 稱。 老於對當時的現實不滿,並反對當時社會上出現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頭路。他懷戀著遠古的原始社會,認為物質的進步和文化的 發展毀壞了人民的淳樸,給人們帶來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現「小國寡 民」的理想社會。 老於是這樣描繪他所設想的「小國寡民」社會的: 國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許許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們。不要讓人民用生命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 只,也無人去乘坐它們,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它們。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適,滿足於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 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成語小故事----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8.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9.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不可救葯」:病重到不能用葯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10.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11.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12.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❼ 卧虎藏龍的成語典故以及造句

卧虎藏龍地豪氣干雲秣馬礪兵鋒芒盡露,披星戴月時書香盈耳含英咀華學業必成。知道有哪些 成語 典故 的可以值得摘抄的呢?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卧虎藏龍成語典故,供大家參考。

一、卧虎藏龍含義

指隱藏著未被發現的人才或隱藏不露的人才。出處:北周庾信《同會河陽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詩:「暗石疑藏虎,盤根似卧龍」。 近義詞 :藏龍卧虎。 反義詞 :野無遺才、藏污納垢。

二、卧虎藏龍典故

北周 庾信《同會河陽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詩》:「暗石疑藏虎,盤根似卧龍。」本以形容山石的形狀,後用「藏龍卧虎」比喻潛隱著的人才。夏衍《從心底里懷念我們的好市長》:「上海是一個藏龍卧虎的地方。」向春《煤城怒火》十六章三:「卧虎山是藏龍卧虎的地方,抗日的英雄好漢全聚了來。」

並列 比喻隱藏著人才。西門丁《丘雨紅燈》:「明知洛陽是藏龍卧虎之地,更兼有頭兒在此,我也會故布疑陣,提防對方請人助拳。」△經常與「之地」、「的地方」等詞語連用。多指地方多有人才(個別場合也指隱藏著敵人),不可輕忽。→卧虎藏龍

三、卧虎藏龍 造句

1.這所大學卧虎藏龍,人才濟濟。

2.京城裡邊雲高水深,卧虎藏龍,一張車牌的背後可能就隱藏著一個權勢人物.

3.他曾經為李安的「卧虎藏龍」擔任美術指導。

4.其實,很久以前我已認識李安,想起來是早於他拍攝「卧虎藏龍」,屈指一算,已有二十年了。

5.PS2卧虎藏龍游戲下載,給一個能用的模擬器.

6.卧虎藏龍:我願意游盪在你身邊,做七天的野鬼,跟隨你。就算落進最黑暗的地方。我的愛,也不會讓我成為永久的孤魂。

7.卧虎藏龍:就算墜入最黑暗的地方,我的愛,也不會讓我成為永遠的孤魂。

8.每個人都說源生大陸是一個卧虎藏龍的世界,是一個神秘的世界,冷月將如何一層層的剝開這個世界的面紗。

9.青龍宗卧虎藏龍,有時候天才未必敵得過庸才,比如那位段宇軒。

10.看來中國區卧虎藏龍啊,能人異士還真是不少,開區第一天就有人將制葯術提升到6級卻沒人知道。

11.薛霖苦笑一聲,他已經猜到那白衣男子應該就是卧虎藏龍的男主角李慕白了。

12.看似貌不驚人卻卧虎藏龍的英華。

13.不一會,電影《卧虎藏龍》開始播映了。

14.看來鬼叔說得沒錯,這幾個人肯定是卧虎藏龍,真不知道這八門提督府里,還有多少只虎,多少條龍沒出現。

15.想不到此地竟然是一個卧虎藏龍局,而且此局所承龍氣乃是九州十條隱脈其中的一脈。

16.雖然說她長得好,但是在這叱吒風雲的A大,在這卧虎藏龍的A大,也不會就只有她長得好看。

17.山林中每多卧虎藏龍,想不到我宋別離一生闖南走北,到。

18.城中高手如雲,卧虎藏龍,不少修仙者都選擇在此創教立派。

19.不過據我看來,D班不會再有什麼卧虎藏龍的人了!

20.以這一幹人在京畿路卧虎藏龍的高手裡,顏鶴發可以說是年高望重,他既是「迷天七聖」。

21.這雪劍宗,真是一個卧虎藏龍的地方。

22.第一章卧虎藏龍天下事鬼使神差男女情。

23.也就是說在其他方面X學校那真的卧虎藏龍。

24.夏佑劫還好點,看來江湖上還是卧虎藏龍的,媽蛋,辛辛苦苦十幾年,跟人干起來怎麼還是討不到半點好。

25.科迪斯怎麼也沒想到,一個小小的C級傭兵團中,竟然卧虎藏龍,存在著兩名劍皇級別的強者,而且其中有一名還達到了劍皇高級。

26.神月國果然是個卧虎藏龍的地方我們裕傾國願與神月國共結百年之好,成為友誼之邦。

27.神州浩土,廣袤無邊,間中卧虎藏龍,有無數修真煉道之士參悟天地造化,以凡人之身,具種.種莫測威能。

28.且看宋毅在這卧虎藏龍的都市中如何不斷的超越極限,將一個個敵人踩在腳下,笑傲都市,問鼎巔峰!

29.原來,人家這里,才真正的是卧虎藏龍!看了記得 收藏 哦,點擊「加入書架」。

30.玄胡萍成了主流的西方觀眾,在1999年對他工作的基並於2000年當他贏得了金馬獎和香港電影獎,以表彰他的工作卧虎藏龍.

31.華夏,幾千年的傳承,果然是名不虛傳啊,神州大地地大物博,高人逸士數不勝數,就連民間也到處是卧虎藏龍。

32.自己一個宿舍,就遇到這么兩個神秘人物,看來這大學還真是卧虎藏龍啊。

33.蕭辰風點點頭,心裡已經有了數,這天諾學府可以說就是一個卧虎藏龍之地,剛才他觀察到,除了伍虎外,王小輝的魄能除了木之魄,恐怕也含有水之魄。

34.神跡城熱鬧非凡,作為北方大城,其本身的特殊地理位置,城中可謂是卧虎藏龍,各個聖地古派都有分點駐扎於此,自然也就很有有人敢在這里滋事生非。

35.哎……是啊,此人之術僅次於我等一籌,卻堪與如此多人其名,此鎮當真卧虎藏龍,不顯山水。

36.孔令欣看到那個加價者年紀跟孟浩全相仿,不過氣勢上面卻比孟浩全差了很多,其貌不揚的一個人竟然能夠出手如此闊綽,看來B市真是個卧虎藏龍之地。

37.瓊崖山就在楊家村的後面,重山連著重山,向無窮的遠處延伸再延伸,似乎都能伸到天上去,其中的卧虎藏龍就不知有多少。

38.隨後炎霄毫不含糊直接開門見山的說道:「父皇我的修為停滯不前,孩兒想出去走走,散散心,順便去天宮學院瞧瞧,那裡卧虎藏龍也許會碰到什麼機緣也說不定」。

39.你外公揚厲算得上武林中的泰山北斗,可以說是武林之中第一人,但中原大地卧虎藏龍,到底誰才是真的第一呢?不過最厲害的還是那些神州修仙一脈的修仙人。


卧虎藏龍的成語典故以及造句相關 文章 :

★ 卧虎藏龍的意思和造句

★ 卧虎藏龍造句

★ 成語盪氣回腸的造句大全

★ 關於動物的成語及解釋

★ 成語牽腸掛肚的對對子

★ 以北字結尾的成語造句|成語解析

★ 養虎遺患的對對子

★ 成語人才濟濟同義詞是什麼及造句

★ 十面埋伏的歷史典故介紹

★ 1-3年級成語和造句

❽ 忘恩負義的成語典故有哪些

忘恩負義的意思是指忘記別人對自己的好處;反而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那麼忘恩負義有什麼 典故 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忘恩負義的 成語 典故,供大家閱讀!

忘恩負義的成語典故
元·楊文奎《兒女團圓》:“他怎生忘恩負義;你雪堆兒里扶起他來那。”

牧羊人撿到一隻剛剛出生的狼崽子,把它帶回家,跟他的狗喂養在一起。小狼長大以後,如有狼來叼羊,它就和狗一起去追趕。有一次,狗沒追上,就回去了,那狼卻繼續追趕,待追上後,和其他狼一起分享了羊肉。從此以後,有時並沒有狼來叼羊,它也偷偷地咬死一隻羊,和狗一起分享。後來,牧羊人覺察到它的行為,便將它弔死在樹上。
忘恩負義的成語出處
[語出] 元·楊文奎《兒女團圓》:“他怎生忘恩負義;你雪堆兒里扶起他來那。”
忘恩負義的成語解析
忘恩負義wàng ēn fù yì

[釋義] 忘記別人對自己的好處;反而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恩:恩惠;負:違背;義:情義。

[辨形] 恩;不能寫作“思”。

[近義] 背信棄義 恩將仇報

[反義] 感恩戴德 以德報怨

[用法] 用作貶義。多用於譴責、揭露。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聯合式。

[辨析] ~和“背信棄義”都含有不顧道義的意思。但~偏重在忘恩;“背信棄義”偏重在背信。
忘恩負義的成語 造句
1.我喜歡看那些諷刺仗勢欺人,忘恩負義、欺貧愛富、為富不仁的壞蛋的戲,我敬仰戲中那些懲治這類壞蛋的英雄豪傑。

2.當年是妻子用上山挖葯的錢供他上的大學,誰知他 畢業 分進大城市後,竟嫌棄妻子太土,居然提出離婚的要求,真是忘恩負義!

3.人活一世,應牢記父母的養育之情,而不可忘恩負義,得魚忘筌。

4.我喜歡看那些諷刺仗勢欺人,忘恩負義、欺貧愛富、為富不仁的壞蛋的戲,我敬仰戲中那些懲治這類壞蛋的英雄豪傑。

5.當年是妻子用上山挖葯的錢供他上的大學,誰知他畢業分進大城市後,竟嫌棄妻子太土,居然提出離婚的要求,真是忘恩負義!

6.一個忘恩負義的孩子,比毒蛇的牙齒更令人酸心疾首!

7.他的很多批評,都是“對事不對人”的,不過,有些關於曾國藩的批評,被有心人傳給曾國藩,曾當然覺得左忘恩負義。

8.忘恩負義者,應以慈悲及感恩治之;瞋恚嫉妒者,應以寬厚及包容治之。

9.之前去的時候,他們四人都很好,成天日子過得可悠哉呢,就是老在罵你們兩個小娃忘恩負義,離開之後就不回去找他們。

10.此人乃忘恩負義小人,豈得加以爵祿之榮?寇兵部與他郎舅之親,況周全他命案死生之罪,有此恩德所施,反將仇報,只顧利己,不念恩德而傷害親誼之人.

11.孫武連忙擺手,說老闆對他恩重如山,他不能因為這點蠅頭微利而忘恩負義,背叛了老闆了,同時也毀了自己的錦秀前程。

12.忘恩負義的傢伙,那你以前不也是老磨我教你設置陷阱嘛,咱連算扯平了。

13.可不是嗎?果然是忘恩負義之輩,當年宗者不知道怎麼想的,會將他們留下來。

14.這不是知恩不報,這不是數典忘祖,這更不是忘恩負義,這只是一個職業球員必須做的。

15.要知道,道家有恩於他們,而中年文士最恨這種忘恩負義之人,故而說話時,顯得有些陰陽怪氣。

16.為了不再繼續拍這類電影,周星馳開始躲避李修賢,於是有了周星馳忘恩負義的新聞。

17.又名惡極,因為依靠佛法,而得到的善利,非但沒有飲水思源的報恩,反而忘恩負義的加毀。

18.他從來不是一個卸磨殺驢,忘恩負義的人,而且事情已經這樣了,他也不在乎讓古鐵雷斯更加不爽一些。

19.去愛莉西亞神殿!罵那個忘恩負義鮮廉寡恥卑鄙下流背信棄義無血無淚無情無意……

20.那是一定的,我范濤可不是忘恩負義之人。

21.就算這本體羅雲沒有要求他殺鄭槐沙,他照樣要動手,這種忘恩負義之人,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

22.可要不說吧,好歹剛才人家也救了自己一命,對於忘恩負義的事情,夢瑤也是自打自己出生之日起,都沒有做過的。

23.李清默默吃著東西,思路一轉,不想再想那個忘恩負義的女人,現在他彷彿又回到了高中那會兒。

❾ 推薦個成語故事

此地無銀三百兩
解釋: 比喻想要隱瞞掩飾,結果反而暴露。
出處: 民間故事

古時候,有個叫張三的人,他費了好大的勁兒,才積攢三百兩銀子,心裡很高興。但他總是怕別人偷去,就找了一隻箱子,把三百兩銀子釘在箱中,然後埋在屋後地下。可是他還是不放心,怕別人到這兒來挖,於是就想了一個"巧妙"的半法,在紙張上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七個字,貼在牆角邊,這才放心地走了。誰知道他的舉動,都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半夜,王二把三百兩銀子全偷走了。為了不讓張三知道,他在一張紙上寫道:「隔壁王二不曾偷」貼在牆上。張三第二天早上起來,到屋後去看銀子,銀子不見了,一見紙條,才恍然大悟。

❿ 找成語故事 要講差不多5分鍾左右

成語小故事----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3.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不可救葯」:病重到不能用葯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4.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5.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7.一字之師

指改正文章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字的老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裡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寫好後,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後,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於是,他經過反復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因為他認為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一改動,雖然只將數字改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谷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谷為自己的一字師。

8.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裡,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裡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回答者:_雯_WEN_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2-25 13:29

按圖索驥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徵去找,最後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徵,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南柯一夢
成語釋疑: 形容一場大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成語出處: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成語故事: 淳於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樹下休息起來,沒想到他因此就睡著了。在夢里,他看到槐安國的國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國去,隨後把自己心愛的公主嫁給了他,並且派他擔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這段時間里,淳於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國王也很欣賞他。他五個兒子都有爵位,兩個女兒也嫁給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國的地位非常高。
後來,檀蘿國攻打南柯郡,淳於棼的軍隊輸了,接著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這一切的不幸,讓淳於棼不想在南柯郡繼續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裡,有人在國王面前說淳於棼的壞話,國王沒有查證,就把他的孩子抓起來,還把他送回原來的家鄉。一離開槐安國,淳於棼就醒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場夢。
不久,淳於棼發現庭院里的槐樹下有一個螞蟻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宮殿漢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夢中所見到的槐安國,應該就是這個螞蟻洞。而槐樹的最高的樹枝,可能就是他當太守的南柯郡。
淳於棼想起夢里南柯的一切,覺得人世非常無常,所謂的富貴功名實在很容易就消失,於是,他最後就歸隱道門了。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完)

班門弄斧

採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一個詩人《題李白墓》。李白是舉世聞名的唐代大詩人,死後名傳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經過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詩抒發內心感受。而他們這種行為只能是附庸風雅,「魯班門前班門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於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杯弓蛇影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裡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裡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後,心裡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裡想:「酒杯里絕對不會有蛇的!」於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牆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裡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後,病就立刻好了。

後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士禰衡,才華出眾。當時,太中大夫孔融對他特別賞識,把他推薦給漢獻帝。他寫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漢獻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薦表交給曹操。曹操愛才,就召見禰衡。哪知禰衡蔑視曹操,對他很不禮貌。曹操就派禰衡當鼓吏,在大宴賓客時,命他擊鼓助興。誰知禰衡一邊擊鼓,一邊大罵曹操,使曹操十分難堪。曹操派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想借劉表之手殺他。想不到劉表把禰衡當作上賓,每次議事或發布文告,都得由禰衡表態。後來禰衡又對劉表不恭。劉表就派他到部將黃祖那裡當書記。禰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後來,終於被黃祖所殺。

成語「不可多得」由此而來,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難得。多用於贊揚有才能的人

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不可救葯」:病重到不能用葯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託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繼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後。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後,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語「才高八斗」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742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709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704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442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432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076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362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784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824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