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血的主題電影
㈠ 一部韓國電影,我忘記名字了,有一個片段,一個父親為了多掙錢就獻血
《許三觀》改編自中國作家余華的小說《許三觀賣血記》,是由河正宇執導並與河智苑主演的喜劇片。
影片講述的是身處社會底層的主人公許三觀,通過賣血來度過一系列人生危機的故事。
該片於2015年1月14日在韓國上映。
㈡ 中國經典小說被韓國人拍成了電影《許三觀》,為何國內無人敢拍
韓國電影《許三觀》改編自中國作家余華的經典小說《許三觀賣血記》,講述了主人公許三觀在1960年代用賣血熬過了人生幾大難關的故事。然後這么經典的小說為啥國內不敢翻拍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1.影片的審核問題。影片的主題是賣血。這一主題就涉及到了很多隱晦的問題了。比如當時為啥流行賣血風潮,人們為什麼爭先搶後的去賣血。在這部電影中人們去賣血是為了金錢,為了利益,這是不值得提倡的,因此這部電影倘若在中國翻拍是很難通過審核的。
這部經典的小說未在中國翻拍,還是挺遺憾的,希望中國的電影審核能適當放寬一些,這樣才有誕生更多優秀的作品。
㈢ 有沒有一部小女孩與爺爺相依為命,賣血救爺爺的電視劇或電影
是《良心》。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展現的是新疆克拉瑪依市農行的行長張培英連續三年匿名「金穗」,每月向遠在東北的一名烈士遺孤捐款的動人故事。吉林省和龍市農行儲蓄所三名女營業員勇斗搶銀行的歹徒,其中一位犧牲了,留下一個兩歲的女兒。
其中一位受過重傷的女營業員雖然只有二十一歲,但她毅然收養了這位烈士遺孤。當張培英得知此事後,按時在每月從有限的薪水中拿出一部分資助烈士遺孤。可他自己的獨生女兒想學鋼琴都無力滿足。後來,張培英在出差途中,因車禍去世,人們才發現了這個秘密。
(3)賣血的主題電影擴展閱讀:
1990年12月,吉林省延邊自治州和龍市農業銀行,三位女職員同行凶搶劫的歹徒進行殊死搏鬥,終於保住了國家財產,但年僅26歲的白花子壯烈犧牲,黃英姬生命垂危,崔福順也身負重傷。
白花子的丈夫聞訊悲痛欲絕,一病不起,留下了年幼的女兒,崔福順毅然擔負起了撫養烈士遺孤金紅蓮的重任,她不顧自己家境清貧,省吃儉用,把小紅蓮撫養長大,甚至放棄讓自己孩子上托兒所,以籌錢給小紅蓮學琴。
而當組織上把全國人民的捐款八萬多元交到她手上時,她卻一分錢都不肯拿,都交給農行工會作為小紅蓮以後學習和生活的專用款項。
英雄的事跡很快傳遍全國,當小紅蓮得知「全穗」就是新疆克拉瑪依市農行行長張培英時,張卻意外遭車禍遇難,「母女」倆悲痛萬分。
不久,小紅蓮和崔媽媽在吉林和新疆農行幹部的陪同下,千里迢迢來到新疆,渴望能找到「白雲」,能找到與她們素不相識的好心人,在那裡,她們找到了「金穗」的女兒,找到了千千萬萬個「白雲」,找到了人間的真情。
㈣ 喜劇外表下的悲劇內核——電影《許三觀》
由河正宇執導並與河智苑主演的喜劇片《許三觀》於1月14日在韓國上映,當天就吸引了7.3626萬觀影人次。這部電影改編自中國作家余華的小說《許三觀賣血記》,講述了許三觀以賣血的方式度過人生中的幾次危難。下面我談談我看完這部電影的感受吧。
相比較余華原著而言,本片的故事其實發生了較大的改動。首先故事背景由中國變為了韓國,並且這部電影總體上看是一部喜劇,這和充斥著原著的悲劇色彩是完全相悖的。電影劇本選取了許三觀人生中的幾件大事:結婚、喜當爹風波、兒子傷人、兒子病危。電影的前半部分是完全的喜劇,而後半部分則是讓人揪心的苦情戲,而結尾是令人潸然淚下的大團圓。
導演河正宇的功力還是比較深厚的,他對於電影整體的節奏把握非常准確,什麼地方該詳細,什麼地方一筆帶過,什麼地方開始轉折,什麼地方高潮,做得非常出色,劇情片能做到這樣張弛有度,過渡也非常自然,這一點可以說是對我們國產劇情片起了一個很好的示範。這也讓我聯想到國產電影,講好一個故事是目前中國觀眾對國產電影的最迫切要求了,從《綉春刀》這部影片中我們就可見一斑,電影講不好故事,最基本的要求都達不到,這是國產電影的尷尬處境。
影片中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兩處,一處是女主角許玉蘭剛登場的時候,鏡頭邊緣有模糊虛化的效果,反襯出女主角的美貌。在很多嚴肅的劇情片里一般不會直接用這樣的處理方式,但是《許三觀》做得很好,既沒有那種特效廉價感,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另一處是許三觀第一次賣血有了錢,帶著許玉蘭去餐廳點餐的時候,鏡頭給了男主特寫,並且通過剪輯和配樂,起到了一個非常戲劇化的效果,令人捧腹。
前半段喜劇氛圍濃郁,後半段風格一轉,苦情、煽情了起來。但是作為觀眾我一點沒感覺到突兀,可見導演對於影片的過渡處理得很好,並且前後兩種風格他也都能較好得駕馭。
影片上映之後,一些讀過余華原著的觀眾站出來質疑,這部電影去掉了原著中非常悲慘的結尾,和原著中充斥的悲劇色彩似乎格格不入,顯得好像是為了討好觀眾討好電影局的審核人而刻意為之的妥協產物。
這里我並不這么認為。首先,影片中有不少對抽血場景的特寫鏡頭,我看的時候都覺得有些壓抑,我想很多暈血的人是肯定受不了的。其次,許三觀作為一個底層勞動者,收入微薄,家境貧寒,並且村中絕大多數人和他的境況相同,每到人生需要用錢的緊要關頭,他都不得以去賣血換錢,這個核心的情節是沒有變的。再有,影片中許三觀被人帶了綠帽子卻無能為力,村中的人也都是愛好圍觀喜歡在背地裡說閑話,在他兒子重病之時,他問變親朋卻幾乎借不來錢(大部分人也確實沒什麼錢),他頻繁賣血換來兒子的救命錢撒落地上的時候卻遭到群眾的瘋搶,這種種反映出來的世道艱難、人情冷漠其實和原著是並無二致的。
我也無法否認這部電影為了通過審核、取悅市場做出了一些妥協,但是一部電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還原原來的小說,並且上映,進而引發觀眾對時代、人性的哪怕一點點反思,我覺得都是有價值的。相比那些看過就忘的爆米花電影來說,像《許三觀》這樣的電影才是真正有深度的藝術創作。
所以,總的來說,這部《許三觀》喜劇外表下包裹著的是悲劇的內核。
值得一提的是:
由此可見,世界的都是韓國的,中國電影人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