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國電影四傑代表作
『壹』 德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電影導演,以前的,現在的,都有哪些
01瑪莉布朗的婚姻(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 1978年出品)
該片是由德國新電影大師法斯賓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編導的一部最為出色的影片。在1979年,獲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技術獎和紐約電影評論協會最佳女主角獎。法斯賓德1945年5月31日出生於德國南部巴伐利亞,1967年加入「行動劇場」,1969年拍了第一部劇情長片《愛比死更冷》(Love Is Colder Than Death),一鳴驚人地獲邀參加柏林影展,展現他天才型的藝術天份。同年他只花9天時間拍成第二部電影《Katzelmacher》,該片贏得了德國電影獎最佳藝術成就等五項大獎,從此成為當時德國最受矚目的新導演之一。他是一位全才型的導演,身兼編劇、演員、製片、劇場經理、編曲、設計、剪接和攝影等多個職位,在14年的拍片生涯中,總共執導過41部電影,死時才37歲。雖然他的電影里經常出現同性戀,變性人,強奸,亂倫,虐待等鏡頭,很多畫面不堪入目,但他的作品能持續不懈地、勇敢地批判社會對弱勢族群的壓迫和不公平對待,以及對電影藝術的精湛掌握,使他在電影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02錫鼓(The Tin Drum又保鐵皮鼓 1979年出品)
該片導演沃爾克•舒倫多夫(Volker Schlondorff)是德國新電影的新銳,他堅持了荒誕、諷刺的基調,如小奧斯卡的外婆安娜坐在土豆地邊,吃著滾燙的烤土豆,接著他的外公用卓別林式的步子跑到安娜的裙下躲起來,瞞過了追捕的士兵,而他的外公正在裙下和安娜做愛,並有了他的媽媽安妮。整個影片充滿了類似的表演和情節。這種荒誕、誇張的表演和情節讓影片顯得極端豐富。將成年人的世界詮釋成稀奇古怪的性和政治啞劇。片中隱喻和象徵手法的運用,以及多處從膝蓋高度拍攝的鏡頭等,為影片的荒誕和怪異增加了深度。《鐵皮鼓》是他的精心之作,該片於1979年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1980年又獲奧斯卡最佳外語影片獎。
03 墮落街(Christiane F. - Wir Kinder vom Bahnhof Zoo 1981年出品)
該片由尤里•埃得爾(ULI EDEL)導演,他真實地再現了1978年9月發生在德國的一名可愛的少女沾上毒癮後的恐怖遭遇。因此影片一經公映,就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性的社會效應,並創造了當年德國電影的最高票房記錄,最終獲得了德國電影最高獎——金碗獎。
04 嘉芙蓮娜的故事(Die verlorene Ehre der Katharina Blum 肉體的代價 1975年出品)
該片是新德國電影四傑中的瑪格麗特•馮•特洛塔和他的丈夫施隆多夫合作的成名作品,也是他們的最佳作品之一。瑪格麗特•馮•特洛塔的作品還有《克里斯蒂娜•克萊吉的第二次覺醒》(1978)、《姐妹們,或幸福的平衡》(1979)、《瑪麗安妮和朱麗安妮》(1981)、《徹底瘋狂》(1983)、《羅莎•羅森堡》(1986)、《三姐妹》(1988)、《非洲來的女人》(1990)、《悠長的寂靜》(1993)、《諾言》(1995)、《羅森斯特勞斯的女人們》(2003)、《其他的女性》(2004)等。她以表現女性之間的政治關系見長,善於在宏大的歷史敘事之中,緊緊抓住歷史中的個人,使既成為有血有肉的人物,又和歷史背景密切相關。因此,她被稱為德國新電影之女首領。
05 赤裸(Nackt 2002年出品)
該片導演桃瑞絲•戴利(Doris Dorrie)畢業於太平洋大學,之後赴美國學習表演、戲劇和電影,1983年開始從事導演。她的作品以表現男女間的裂縫,特別在探索女人在錯綜復雜的關系中尋求情感的忠誠和性愛的愉悅,以及建立持久的愛情的不幸方面獨樹一幟。因此被稱為「聚焦兩性裂痕的德國女導演」。《赤裸》是她的成熟作品,當年曾角逐威尼斯金獅獎。
06 走出寂靜(無音曲/沉默背後Jenseits der Stille 1996年出品)
《走出寂靜》是卡羅琳•林克的一部少見的感人佳作。她以感性的情調、細膩的手法、佳妙的鏡頭以及傑出的演員,描述了拉拉從依附家庭到發現自己的成長歷程,突出了打破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堅冰,達到相互間理解這個主題,使觀眾在兩小時內為她的影片而如痴如醉。該片不僅獲得了高票房,還獲得東京國際影展1997年最佳影片及最佳劇本獎,德國電影金帶獎最佳女主角、最佳配樂,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芝加哥影展金徽章獎,溫哥華影展觀眾票選最受歡迎影片獎。
07暴力啟示錄(The End of Violence 1997年出品)
導演兼編劇的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在片中描寫了暴力的外在表現,有著針對加利福尼亞娛樂業的用心,試圖從一個新的角度來探討現代社會里的暴力問題。這位在戛納、柏林等電影節上屢獲殊榮的德國名導,憑借自己獨具魅力的新作品,贏得了評論家和觀眾們的喜愛,並獲得德國電影導演金獎,使他在世界影壇上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也是「新德國電影學派四傑」之一。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旺盛的創作力仍能保持至今。
08 羅拉快跑(又名疾走羅拉 Lola rennt 1998年出品)
導演湯姆•提克威13歲就進入電影界工作,34歲編導及配樂、拍攝了曾獲得德國六項大獎的《羅拉快跑》(英國學院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獨立精神獎,最佳外語片,聖丹斯電影節觀眾獎-世界電影、歐洲電影獎最佳電影提名、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他在創作上的反傳統和形式上的時尚氣息,使該片聲譽極佳被譽為德國有史以來最棒的電影。該片的故事情節簡單,故事還重復了三遍,可是主人公在每次奔跑中的動機、動作和結果卻出人意料地不同,給觀眾提供了無窮的趣味。同時從這樣的人生遭遇中,引發的深刻的哲學思考。
09誘惑性假期(Love in Thoughts 又名少年不羈的煩惱 2004年出品)
擅長營造氣氛的導演阿奇米•馮•博里斯(Achim von Borries)在優雅浪漫、詩情畫意的上流環境中,將青春男女爆發的迷情與狂情,以及對情色的放浪和慾望的執迷,演譯出槍殺和自殺事件再現於銀幕之上。該片曾轟動一時,成為德國當年最為成功的影片,此後獲邀參加了20多個國家的影展。此外,他還有作品《再見列寧》(2004年)、《 想像之愛》(2004年)等作品。
10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Das Kabinett des Dr.Caligari,1920年出品)
該片導演羅伯特•維內創作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以其獨特的風格,創造性地將感性的形式,理性的內容統一於該片之中,從而為後人留下了在世界電影史上被推崇最多的影片之一。雖然,他的影片比新電影浪潮要早了數十年,但是他所創作的影片的表現主義風格和所塑造的瘋狂和幻想、殘忍和固執相結合的卡里加里博士形象,對西方恐怖片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不僅成為電影表現主義的開山之作,而且其影片風格極大地影響著全世界。由此可見,他的電影創新和形成的導演風格與新電影有著一脈相承的內在聯系。所以,在遴選新浪潮精品電影中,對這位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導演加上幾筆,以緬懷他對世界電影的貢獻。
『貳』 新好萊塢四傑導演 第一和第二最沒有爭議
好萊塢中每年都會有許多電影全球進行公映,其中不乏一些非常經典的作品,如敦刻爾克、黑天鵝、血色將至、布達佩斯大飯店等,經典作品的背後導演功不可沒,由此ret網站中通過影迷的投票,選出了四位新好萊塢四傑導演。
1、克里斯托夫·諾蘭
出生日期:1970年7月
克里斯托夫·諾蘭是一位英國的導演、編劇以及製片人,在1996年拍攝故事片《追隨》獲得關注,燒腦懸疑電影《記憶碎片》使他獲得第74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提名。之後憑借電影《敦刻爾克》獲得亞特蘭大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導演。
代表作 :《星際穿越》、《記憶碎片》、《致命魔術》、《黑暗騎士》、《盜夢空間》
個人榮譽 :
第68屆金球獎最佳導演
第74屆奧斯卡獎最佳原創劇本記憶碎片
2、達倫·阿倫諾夫斯基
出生日期:1969年2月
出生於美國紐約布魯克林的美國導演兼編劇和製片人,在1988年首次直到電影《圓周率》便獲的第14屆聖丹斯電影節的劇情片導演獎。
代表作 :《夢之安魂曲》、《摔角王》、《黑天鵝》、《諾亞方舟》、《創始之旅》等
個人榮譽 :
第6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第14屆聖丹斯電影節劇情片導演獎
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提名
3、保羅·托馬斯·安德森
出生日期:1970年6月
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保羅·托馬斯·安德森是美國的一位導演、編劇兼製片人,在早期拍攝有短片以及長片電影《咖啡和雪茄》、《賭場縱橫》、《不羈夜》等,其中不羈夜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後期陸續拍攝有多部經典電影,被評為最偉大的導演之一。
代表作 :《木蘭花》、《狂野之愛》、《血色將至》、《大師》、《魅影縫匠》等
個人榮譽 :
第5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第6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第5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4、維斯·安德森
出生日期:1969年5月
維斯·安德森是美國的一位電影導演兼編劇,其拍攝的電影畫面與眾不同,早期拍攝有短片自己長片電影,獲得部分贊譽,在2001年憑借電影《特倫鮑姆》獲得奧斯卡最佳劇本獎提名。其後的布達佩斯大飯店電影畫面具有獨特的對稱美感,獲得很大贊譽。
代表作 :《穿越大吉嶺》、《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月升王國》、《布達佩斯大飯店》
個人榮譽 :
第6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叄』 以下不是德國新電影四傑的是
題主是否想詢問「不是德國新電影四傑的是」?加夫拉斯。德國新電影四傑中加夫拉斯不是德國新電影四傑。德國新電影四傑分別是施隆多夫、赫爾措格、法斯賓德和文德斯。
『肆』 文德斯的「道路三部曲」指什麼
1、文德斯「道路」三部曲:《愛麗絲城市漫遊記》、《錯誤的舉動》、《公路之王》。
2、《愛麗絲漫遊城市》是維姆·文德斯WimWenders導演,Rüdiger Vogler主演的劇情片,於1974年3月3日正式上映。講述的是德國攝影記者菲力與小愛麗絲的故事。德國攝影記者菲力浦過著流浪式的生活,有一次被派到美國完成一項采訪,但他並沒有能完成任務。途中與一位神秘的美國女子邂逅之後,無意中成了她那九歲的小女孩的監護人。菲力浦必須帶著小愛麗絲穿越德國,把愛麗絲交給她的祖母。影片記錄了愛麗絲和菲力浦的這一趟奇妙之旅。那女孩簡直是人精,非常通世故。他倆在返回德國、幫她尋找奶奶的過程中,互相有了意想不到的了解。
3、《錯誤的舉動》電影主要講述一名立志成為作家的年青人,為了尋找創作靈感,坐火車離開家鄉,向外面廣闊的世界求索,不過在這段火車旅程中,他卻接二連三遇上怪人怪事。最後,經歷過死亡後的他終於擺脫上一代(母親和老人)的羈絆,走到國境內最高的山峰,重新思考他的前路之餘,更同時發現他的每個人生選擇都是錯誤的。
4、《公路之王》是Wim Wenders執導的電影,本片與《愛麗絲漫遊城市》《錯誤的舉動》)維姆·文德斯的旅行三部曲。雷達吉·渥樂這次在片中飾演一位四處雲游的電影放映機修理工,他帶著工具沿著東西德邊境滿是塵埃的道路尋找工作。一次交通事故令渥樂結識了想要自殺的漢斯。漢斯搭了渥樂的便車,兩個人在路途中成為了朋友。最後,當渥樂想要繼續他隨心所欲的孤身之旅時,漢斯決定要他留下來。
5、維姆·文德斯,1945年出生於德國杜塞爾多夫的維姆·文德斯在世界影壇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代表。憑借自己獨具魅力的作品曾多次榮獲戛納、柏林、威尼斯等國際一流電影節的大獎,與法斯賓德、施隆多夫和赫爾措格並稱為「德國新電影四傑」,是二十世紀70年代「新德國電影運動(New German Cinema)」的代表人物之一。2015年2月12日被第6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授予了終身成就獎——「榮譽金熊獎」(Honorary Golden Bear Award),這也是文德斯收獲的第一個終身成就獎。
『伍』 德國新電影四傑是誰
文德斯 法斯賓德、施隆多夫和赫爾措格並稱為「德國新電影四傑」
『陸』 柏林蒼穹下是什麼時候的電影
1987年出品
《柏林蒼穹下》是一部了不起的偉大電影,它是鑲嵌在世界電影史上的一塊寶石。
——戛納電影節評委會
導演
維姆·文德斯
Wim Wenders
1945-
德國
主演
布魯諾·岡茲
Bruno Ganz
索爾維格·杜瑪丁
Solveig Dommartin
類型愛情
顏色黑白/彩色
如果不是因為對於電影的熱愛,恐怕維姆·文德斯現在早已是個出色的醫生或是那種在大學里教授哲學課的優秀老師了。同樣,如果不是因為他本人熱愛電影,那麼我們恐怕就沒有機會欣賞到這些處處閃耀著動人光輝的電影傑作了。如此說來,無論是影片《得克薩斯的巴黎》所獲得的金棕櫚大獎,還是影片《柏林蒼穹下》為他在戛納電影節上摘取的最佳導演這一桂冠,再或是所謂大師的頭銜,都實在無法與他本人創造出的這些絕美的電影相提並論。
作為公路電影這一片種的創始人之一的維姆·文德斯,在當今世界影壇上擁有著舉足輕重的大師級地位。他不僅憑著自己獨具魅力的影片在戛納、柏林、威尼斯等國際一流電影節上屢次榮獲大獎,更是與同樣著名的法斯賓德、施隆多夫和赫爾措格並稱為「新德國電影學院派四傑」,並由此成為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新德國電影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維姆·文德斯的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通常只有一個,那就是現代城市生活中人心的「流浪與疏離」。他的影片中最常見到的形式也是一種對於遷移、流浪與迷失的描述。早在20世紀70年代由他執導的那些令他聲名鵲起的公路影片是這樣,而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推出的《得克薩斯的巴黎》和《柏林蒼穹下》等舉世聞名的經典之作也莫不如此。
影片《柏林蒼穹下》是一篇關於人性的超凡脫俗的現代神話。整部影片不僅始終保持了文德斯作品中一貫的「公路片」特色,更是充分體現出了大師本人對於「城市與人」這一主題的強烈關注與執著探求。影片自問世後就受到了來自全世界各個方面的如潮好評,並最終使文德斯獲得了1988年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這一至高榮譽,從而也進一步鞏固了他在世界影壇上的大師地位。
『柒』 8月14日出生的明星有哪些
1859年
·克努特·哈姆生 Knut Hamsun
1899年
·艾瑪·雷維爾 Alma Reville
1902年
·夏洛特·安德 Charlotte Ander
1926年
·里娜·韋特繆勒 Lina Wertmuller
1934年
·弗農·多布切夫 Vernon Dobtcheff
1936
·本·卡魯瑟斯 Ben Carruthers
1941年
·於本正 Benzheng Yu
1942年
·謝飛 Fei Xie
1945年
·維姆·文德斯 Wim Wenders
1946年
·蘇珊·聖瓊·詹姆斯 Susan Saint James
1953年
·詹姆斯·霍納 James Horner
1954年
·三田友子 Yûko Mita
1955年
·安東尼奧·路依吉·格里馬爾迪 Antonio Luigi Grimaldi
1957年
·何塞·卡羅納多 José Coronado
1959年
·馬西婭·蓋伊·哈登 Marcia Gay Harden
·安素英 So-young Ahn
·魔術師約翰遜 Magic Johnson
1960年
·莎拉·布萊曼 Sarah Brightman
宋玉淑 Wok-suk Song
1961年
· Alba Roversi
1963年
·大衛·阿隆·貝克 David Aaron Baker
1964年
·安德魯·凱文·沃克 Andrew Kevin Walker
1965年
·艾曼紐·貝阿 Emmanuelle Béart
1966年
·哈莉·貝瑞 Halle Berry
·鈴木保奈美 Honami Suzuki
1967年
·金長勛 Jang-hun Kim
1968年
·詹妮弗·菲拉文 Jennifer Flavin
·凱瑟琳·貝爾 Catherine Bell
1969
·普雷斯頓·萊西 Preston Lacy
1971年
·雷歐·波瓦 Raoul Bova
1972年
·劉在石 Jea-seok Yoo
1973年
·羅曼娜·波琳熱 Romane Bohringer
1974年
·西爾維奧·霍塔 Silvio Horta
·托莫·希思黎 Tomer Sisley
·克里斯托弗·高哈姆 Christopher Gorham
1975年
·吉兒·貝納特 Jill Bennett
1978年
·李東奎 Dong-kyu Lee
1981年
·土肥美緒 Mio Dohi
1983年
·米拉·庫妮絲 Mila Kunis
1984年
·洪東明 Dong-ming Hong
1985年
·達莉亞·赫爾南德茲 Dalia Hernandez
·傑西卡·戈麥斯 Jessica Gomes
1987年
·羅莎莉·托馬斯 Rosalie Thom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