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電影 » 許三觀電影主題

許三觀電影主題

發布時間: 2023-01-22 22:54:29

Ⅰ 《許三觀賣血記》講了什麼道理

《許三觀賣血記》著力描寫許三觀頑強、韌性的生命力以及面對苦難的承擔能力和從容的應對態度。作者寫每一次賣血均有著不同的風貌、不同的人生內涵。血乃「生命之源」,小說通過主人公的九次賣血表現對生命的拯救和尊重。歷次賣血的重復敘事,也表明人生就是一種簡單的重復與輪回。作品在明快的敘述中含意深遠。

內容簡介

作品寫一名絲廠送繭工許三觀九次賣血的故事。他看到別人賣血能掙到錢養家,也就跟著去醫院賣血。許三觀少年賣血後,用賣血錢娶了媳婦成了家;此後每次賣血都是為了家庭,為了抵擋當年的自然災禍。

為了讓飢腸轆轆的老婆兒子吃上一碗面條,他又去賣血;為了討好兒子插隊下鄉的當地幹部,他賣了兩次血;為了給並不是自己親生兒子的大兒子治病,他再去賣血。直到他老年,他想為自己去賣一次血,卻被血頭罵得一錢不值。許三觀在大街上痛哭,他是為將來再有災禍來臨,自己不能賣血養家而傷心不已。

Ⅱ 《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面對苦難的態度,隱含著民族生存的智慧

人們經常說,中華民族是個災深難重的民族,五千年來各種天災人禍罄竹難書。遠的不說,自從晚清以來,有來自國外一次次的侵略,有源自內部的綿綿不絕的斗爭,有各種自然災害,地震、水災、疾病、火災等(即使在當今時代,這些災難仍然造成大量的人口傷亡)。但直到今天,中華民族依然生氣勃勃,而世界上多個與我們民族一起產生甚至更早的文明,早已滅絕。

我們的民族,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我曾經長久地思考這個問題。

有一位當代作家,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不過他用的是文學的書寫來思考。在他的筆下,降臨到小人物身上的苦難,猶如這個民族經歷的苦難一樣,繁多而沉重。而那些小人物在面對苦難時的態度,也細致而微地表現出中華民族一直以來對待苦難的態度。

他的書,令讀者深深感受到生活之艱苦,但又從不叫人絕望。從他的書里,讀者總會感受到某種力量。正是這種力量,支撐著每一個人在苦難面前堅定前行,正如中華民族五千年來那樣,經歷過一次次地大災難、大毀滅,但始終能不絕如縷地前進,直到今天。

這位作家就是余華。他善於用不動聲色的白描式的文字,摹寫最深刻最沉重的主題。一部《活著》,令無數人深深感悟生命最本原的動機:那就是為了活著本身而不是其他的什麼東西而活著。而這部《許三觀賣血記》則令人體悟到,面對災難,既要勇於動用全部身心的力量來對抗,也要抱著幽默、溫情與達觀的態度來面對。

先哲老子曾經寫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深刻反映出我們的先哲對待人生的徹底的現實主義的態度:不要對神仙等超自然的力量抱有幻想。——如果有神仙、上天等超自然力量的話,在他們的眼裡,包括人在內的一切,也都是無所謂的,既不會幫助人類,也不會去特意禍害人類。

人類是渺小的,是註定赤裸裸面對自然、社會與人生的。因而,苦難才是人生的真相。文學,從某種程度上就是要表現人生苦難,文學也包含著人類生存所依託的最為堅實的精神力量。真正的文學,應當注重關注人類的靈魂和苦難,關注人生最為深沉的底蘊,探索苦難所具有的的價值。

許三觀的人生便是如此。他早年的生活似乎還是說得過去的,雖然父親早亡,母親遠走,他從小由爺爺和四叔養大,但他還是吃得飽飯,賺得了錢,還依靠自己的狡猾與能力,娶了個好媳婦。

真正的人生苦難是從結婚之後開始的。許三觀經歷的第一個打擊便是長子一樂竟然不是自己的骨肉,用他的話說,就是高高興興做了九年的烏龜,此事成為他的笑柄,而他還不得不面對。不僅如此,一樂帶著兄弟們與別的孩子打架,把人家腦袋打傷了,賠不起醫葯費,人家把他的家當給搬走了。他只好去賣血還債。

許三觀第一次賣血,主要是出於年輕人的好奇心。但賣血一次的錢,35元,居然讓他娶上了媳婦。第二次是十年之後的賠償醫葯費,賣血的價格依舊是35元。就憑著這一次賣血,他挽回了自己的家當。

許三觀婚後的幾十年,經歷了這個國家自成立以來幾十年歷史上最為艱難的階段。教科書里的宏大敘事,往往對小人物在大歷史中的遭遇一筆帶過甚至隻字不提。但在文學世界中,苦難就是具體的,是擺在每一個主人公面前需要克服的。國家經歷的困難,一件接一件、一件不落地降臨到許三觀的身上。

在主人公克服災難不斷前行的過程中,民族所經歷的災難也就隱含在其中了。

眾生皆苦,活著即是苦,苦難才是生命的真諦。即使在今天,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了,但苦難在人生中依然不少見。

我們看到,在都市繁華背後,光鮮亮麗的白領階層為了房貸車貸等苦苦煎熬,人到中年不敢辭職不敢有個性,抑鬱症成為了越來越多的流行病,一次裁員就能叫一個技術骨幹從樓上跳下,留給家庭更多的苦難……

那麼,許三觀是怎樣去克服生命的災難呢?靠賣血。

許三觀年輕時出於好奇和逞強學會的賣血,成為他克服人生苦難的利器。正如書名所展示的,他的一生就是賣血救難的一生。

統計了一下,書中記錄了許三觀十二次賣血。第一次賣血是由於他的好奇心,正是由於這一次賣血,使他有能力娶了「油條西施」許玉蘭。十年之後,為了賠償醫葯費、保住家當,他第二次賣血。第三次賣血,是因為他一直暗戀的女工林芬芳踩上西瓜皮摔斷了右腳,他趁虛而入,終於得到了自己的初戀情人。為了報答她的好心,讓她早日痊癒,於是第三次走進醫院賣血,給她買來肉骨頭和黃豆。不料他這一次弄巧成拙,成了兩個人出軌的證據。

如果說前三次賣血,還帶有輕松的基調的話,隨著人生苦難一波一波地接踵而至,許三觀的賣血也越來越多、越來越重要、越來越沉重。

他為了讓忍飢挨餓幾十天的家人吃上一頓飽飯,他去賣血;為了給下鄉的兩個兒子補充營養,他賣血;為了招待二樂的隊長以使二樂能夠早日回城,他賣血。

如果說此前賣血,還由於好奇和無知沒有心理壓力的話,他親眼見證帶他走上賣血之路的鄉民根龍因為賣血導致死亡後,賣血的風險他是明知的,心理有了陰影。

但這個時候,一樂突然罹患重病。他不得不更頻繁地賣血,明知這個危險,卻不惜搏命,一路連續六次賣血,趕到上海。

血,意味著生命。許三觀靠著賣血來抵禦生命的苦難,也就是拿著生命來抵禦苦難。

俄羅斯文學家果戈里擅長把喜劇和悲劇的因素糅合在一起,用誇張、幽默甚至荒誕的藝術方法表現了深刻的悲劇內涵,讓讀者在笑聲中哭泣,在詼諧中沉鬱。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把他的藝術風格命名為"含淚的微笑"。這種藝術風格,我們在契訶夫、歐·亨利等著名作家那裡也感受得到。

在漢語文學世界裡,余華的這部小說是最能體現這一特色的作品。

很多場景,本是苦難的,但主人公卻用誇張和幽默的筆法寫出來,比如說在那個特殊年代,一家人天天喝越來越稀的粥,餓得沒力氣就長時間躺在床上以減少體力消耗。許三觀生日那天,他帶著一家人在想像中炒大菜、吃大餐。

在另一個時代,許玉蘭被抓去陪斗,不僅在公開場合遭受侮辱,在家裡也按照要求進行批鬥,這種骨肉相殘的悲劇場合,被主人公解構成一出鬧劇。

賣血,已經成為許三觀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元素,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晚年,當一家人生活都變好了,再也不用賣血了的時候,他想吃炒豬肝和黃酒,竟然再次去醫院賣血,被人家拒絕了。他為此深感擔憂:

「許玉蘭,我老了,我以後不能再賣血了,我的血沒人要了,以後家裡遇上災禍怎麼辦……」

在讀到這里之前,我都能忍住流淚的沖動。但讀到這里時,明明是很荒唐的一幕,卻忍不住淚眼婆娑了。這就是余華小說的藝術魅力。

Ⅲ 一部韓國電影,我忘記名字了,有一個片段,一個父親為了多掙錢就獻血

《許三觀》改編自中國作家余華的小說《許三觀賣血記》,是由河正宇執導並與河智苑主演的喜劇片。
影片講述的是身處社會底層的主人公許三觀,通過賣血來度過一系列人生危機的故事。
該片於2015年1月14日在韓國上映。

Ⅳ 如何評價韓國電影《許三觀》

沒有原著震撼人。


覺得這是意料之中的,覺得有這么幾個原因。

  1. 文字語言轉換到鏡頭語言必定會丟失一部分內容,一些細節部分,心理部分,都要大打折扣,這是原著改編成電影的必然結果。想擺脫這樣的局面要考察導演和編劇的能力,比如多加線索(《活著》的電影版之所以好,我覺得就是這個原因),增加細節,緊湊情結。

  2. 震撼需要積淀,越大的震撼需要的時間越長,讀小說可能要4、5個小時,而一部電影只有2個小時左右,讀小說時我們認識的許三觀更豐富、更有血肉,所以在最後去救一樂的情節我們會感到更大的震撼。

  3. 原著中的歷史苦難,是我們的集體記憶,韓國電影沒必要為這部分歷史負責,而且本片的設定本身也是在韓國,所以苦難的程度小,震撼的程度小也是可以理解的。

  4. 此片的重點放在了『家庭』的部分。我感覺導演和編劇本身也沒有想要承擔什麼特殊的社會責任,歷史責任,就是想講『一個特殊的家庭』的故事。一個糾結父親的妥協之路,一個家庭的辛酸歷史。最後結局時一家人溫馨地吃飯,我覺得這就夠了。

據說小說原作者余華的兒子要重拍了!有些期待!

Ⅳ 許三觀賣血記講了什麼道理

《許三觀賣血記》告訴觀眾的道理:「許三觀們」拼盡全力,甚至不惜以賣血為代價固執地活著。然而這種笨拙而執拗的堅持並不奏效,反而讓他們一次次意欲沖破束縛的努力都付之東流。這與他們錯誤的抗爭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許三觀賣血記》以苦難為母題,被認為是余華關於苦難認識三個層次中的最高層次——消解苦難。但苦難並不是余華所要表達的終極目標,而是他為了透視人性本質而營造出的特定環境。作品中,面對苦難生活。

《許三觀賣血記》的藝術特色

《許三觀賣血記》是一部貫徹了民間敘事立場的小說,余華有意讓民間的人生和民間的場景自主地呈現,而敘述者幾乎被「謀殺」了。小說對民間敘事立場的堅持,是它具有巨大的民間蘊涵和民間魅力的原因。

作者從敘述人主體性向人物主體性轉變,帶著溫情描繪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生存狀態和命運的發展。當讀者發現作者是以一位聆聽者的身份出場時,總以期待的眼光期盼作者與作品中的人物能交融,希望作者能理解作品中的小人物。

Ⅵ 《許三觀賣血記》諷刺什麼

《許三觀賣血記》諷刺了當時的社會環境。

《許三觀賣血記》以人物的活動為線索諷刺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的諷刺意味是通過故事情節的發展,以精雕的細節來自然流露,同時,它諷刺手法靈活多樣。

以許三觀的「賣血」活動貫穿全篇。通過許三觀不斷面對危機,來展現他「賣血」前後所遭遇的人和事,直接秉承了《儒林外史》的嘲諷世情、譏刺時弊的傳統。作者對作品中的每個人物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諷刺。

小說沒有尖銳的矛盾沖突和情節線索,而是以民間的日常生活畫面作為小說主體,民間的混沌、民間的樸素、民間的粗糙甚至民間的狡猾呈現出它原始的生機與魅力。

相關內容

《許三觀賣血記》是余華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它以博大的溫情描繪了磨難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達了人在面對厄運時求生的慾望。

小說講述了許三觀靠著賣血渡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戰勝了命運強加給他的驚濤駭浪,而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沒有人要時,精神卻崩潰了。

Ⅶ 跪求好心人分享一下《許三觀》,2015年河正宇導演,河正宇/河智苑主演的韓國電影免費百度網盤資源

《許三觀》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提取碼:45cp

《許三觀》作品簡介:

《許三觀》是河正宇執導,金周鎬/河正宇/余華編劇,河正宇/河智苑/尹恩惠/鄭滿植等主演的韓國電影,該片於2015年1月14日上映。影片根據余華的小說《許三觀賣血記》改編,講述了在20世紀60年代的韓國,居住在某個鄉村的貧窮青年許三觀(河正宇飾)喜歡上了同村最美麗的姑娘許玉蘭(河智苑飾)。傳聞玉蘭是小混混何小勇的女朋友,但是三觀憑借鍥而不舍的精神和憨皮賴臉的勁頭說服了未來的老丈人,如願抱得美人歸。

婚後數年,夫妻二人先後育有一樂、二樂、三樂三個機靈調皮的兒子,一家人的生活也有滋有味。但是一樂越來越像何小勇,引來村裡人議論紛紛,這讓許三觀坐立不安,而他對玉蘭、一樂的感情似乎也由此發生了變化。在那個賣血成風的年代,三觀曾經用自己的血換來了錢。令他想不到的是,在接下來的人生里,他將不得不為了家人們一次次賣血,蒼白羸弱,命在旦夕……

Ⅷ 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的主題是什麼余華想要表達什麼,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我是覺得吧,余華其實沒有特別想要表達什麼中心的思想,尤其是他的小說,完全沒必要去揣測作者的想法,往往作為讀者所領悟到的東西遠遠超越了作者,也許余華只是看到了某人的經歷一時心血來潮,就寫成了一段故事了呢。許三觀賣血記講述的其實就是個平凡的故事,我不知道你本人從小說里看到了什麼,至少對我來說,我感受到了一個平凡人的一生,就好像自己在回憶過去一樣,或者說就像自己在另一個維度也活了一次。也正是這點才是余華小說的厲害之處了。不知道你看過《活著》《在細雨中呼喊》沒,從某種角度上看,這三部我看完的感受是差不多的,至少我明白了什麼是人性,平等是如此微不足道,活著才是幸福。

Ⅸ 《許三觀賣血記》諷刺什麼

《許三觀賣血記》中三觀的老家覺得不能賣血的人不行,通過賣血才能娶妻生子蓋房,而辛苦的勞作卻只可以養活自己,這是在諷刺當時社會的愚昧無知、封建迷信和吃人的特徵。

《許三觀賣血記》講述了小人物許三觀靠著賣血度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戰勝了命運強加給他的驚濤惡浪,而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沒有人要時,精神卻崩潰了。許三觀的一生被一個個看似荒唐卻又不可避免的賣血事件反反復復地糾纏著,初看滑稽幽默,而後辛酸,最終不免唏噓感慨。

《許三觀賣血記》介紹:

《許三觀賣血記》於1995年正式出版,該篇小說篇幅不長,是余華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不同於余華的另一本力作《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其文字架構,包括細節鋪設得更加平實。

《許三觀賣血記》接連榮獲國內外多項大獎,韓國影視公司特別購買這本小說版權,將其改編成電影搬上大銀幕,反響熱烈。

俗語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不能拿來進行互相比較的。可《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是同一作者所寫,這兩本小說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不同於《活著》,《許三觀賣血記》有著大團圓式的結局。即便《許三觀賣血記》的知名度不如《活著》,若細細品鑒,這本小說或許要比《活著》更耐讀。

Ⅹ 喜劇外表下的悲劇內核——電影《許三觀》

由河正宇執導並與河智苑主演的喜劇片《許三觀》於1月14日在韓國上映,當天就吸引了7.3626萬觀影人次。這部電影改編自中國作家余華的小說《許三觀賣血記》,講述了許三觀以賣血的方式度過人生中的幾次危難。下面我談談我看完這部電影的感受吧。

相比較余華原著而言,本片的故事其實發生了較大的改動。首先故事背景由中國變為了韓國,並且這部電影總體上看是一部喜劇,這和充斥著原著的悲劇色彩是完全相悖的。電影劇本選取了許三觀人生中的幾件大事:結婚、喜當爹風波、兒子傷人、兒子病危。電影的前半部分是完全的喜劇,而後半部分則是讓人揪心的苦情戲,而結尾是令人潸然淚下的大團圓。

導演河正宇的功力還是比較深厚的,他對於電影整體的節奏把握非常准確,什麼地方該詳細,什麼地方一筆帶過,什麼地方開始轉折,什麼地方高潮,做得非常出色,劇情片能做到這樣張弛有度,過渡也非常自然,這一點可以說是對我們國產劇情片起了一個很好的示範。這也讓我聯想到國產電影,講好一個故事是目前中國觀眾對國產電影的最迫切要求了,從《綉春刀》這部影片中我們就可見一斑,電影講不好故事,最基本的要求都達不到,這是國產電影的尷尬處境。

影片中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兩處,一處是女主角許玉蘭剛登場的時候,鏡頭邊緣有模糊虛化的效果,反襯出女主角的美貌。在很多嚴肅的劇情片里一般不會直接用這樣的處理方式,但是《許三觀》做得很好,既沒有那種特效廉價感,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另一處是許三觀第一次賣血有了錢,帶著許玉蘭去餐廳點餐的時候,鏡頭給了男主特寫,並且通過剪輯和配樂,起到了一個非常戲劇化的效果,令人捧腹。

前半段喜劇氛圍濃郁,後半段風格一轉,苦情、煽情了起來。但是作為觀眾我一點沒感覺到突兀,可見導演對於影片的過渡處理得很好,並且前後兩種風格他也都能較好得駕馭。

影片上映之後,一些讀過余華原著的觀眾站出來質疑,這部電影去掉了原著中非常悲慘的結尾,和原著中充斥的悲劇色彩似乎格格不入,顯得好像是為了討好觀眾討好電影局的審核人而刻意為之的妥協產物。

這里我並不這么認為。首先,影片中有不少對抽血場景的特寫鏡頭,我看的時候都覺得有些壓抑,我想很多暈血的人是肯定受不了的。其次,許三觀作為一個底層勞動者,收入微薄,家境貧寒,並且村中絕大多數人和他的境況相同,每到人生需要用錢的緊要關頭,他都不得以去賣血換錢,這個核心的情節是沒有變的。再有,影片中許三觀被人帶了綠帽子卻無能為力,村中的人也都是愛好圍觀喜歡在背地裡說閑話,在他兒子重病之時,他問變親朋卻幾乎借不來錢(大部分人也確實沒什麼錢),他頻繁賣血換來兒子的救命錢撒落地上的時候卻遭到群眾的瘋搶,這種種反映出來的世道艱難、人情冷漠其實和原著是並無二致的。

我也無法否認這部電影為了通過審核、取悅市場做出了一些妥協,但是一部電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還原原來的小說,並且上映,進而引發觀眾對時代、人性的哪怕一點點反思,我覺得都是有價值的。相比那些看過就忘的爆米花電影來說,像《許三觀》這樣的電影才是真正有深度的藝術創作。

所以,總的來說,這部《許三觀》喜劇外表下包裹著的是悲劇的內核。

值得一提的是:

由此可見,世界的都是韓國的,中國電影人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些什麼呢。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747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713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709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446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435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083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367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789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829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