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新晉京電影
① 漳州有哪些好玩好吃的
附:漳州名勝
一、漳州東南花都
概況:
國家4A級旅遊區,省級農業旅遊示範點。位於漳州百里花卉走廊黃金地段的漳浦馬口,國道324線旁,是歷屆「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覽會」所在地,也是福建漳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核心區,總面積7800畝。區內有2700畝的花卉博覽園,1500畝的花卉生產基地,1500畝的綜合服務區,500畝的花卉科技園區,1.8萬平方米的主展廳。現有各種花卉苗木2000多種,年培育各種花卉苗木1000多萬株,是集花卉生產、銷售、展示、出口、旅遊觀光、農家休閑度假、會議培訓、健身娛樂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大觀園。花都依山傍水,綠草如菌,棕櫚園、錦銹漳州園、閩南瓜果園、沙生植物園、榕景園、蔭生植物館、百花廊、花卉超市、蘭花培育基地、農家生態園、大地藝術展區、南溪茶文化一條街、紀念林植樹區等景區交相輝映。到此旅遊不僅可以觀賞到閩南、台灣及國外的珍貴花卉植物,體驗到閩南及台灣風俗,了解到現代農業生產技術;還可進行射箭、游泳、水療、垂釣、打網球、戶外拓展訓練(滑索、攀岩、空中單杠、過獨木橋)等一系列健身運動。
一年一屆的花博會,同時還推動漳州社會經濟各項事業迅速發展,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並為促進漳州成為海峽西岸一顆璀璨奪目,熠熠生輝的生態工貿港口城市明珠做出了積極貢獻,因此亦被譽為「福建花卉第一市」、「東南花都」。
享譽世界的漳州木偶戲
閩南漳州的木偶藝術是值得漳州人民乃至閩南人所驕傲的地方優秀文化藝術。漳州布袋木偶表演藝術,在我國乃至世界,代表著這一藝術的最高水平,當之無愧地作為民族優秀藝術的代表,享有國內外最高榮譽,蜚聲全世界。
漳州市木偶劇團是世界一流的木偶藝術表演團體。作為中國人民的文化使者,從建國以來,數十度出國,到過羅馬尼亞、波蘭、俄國、南斯拉夫、捷克、匈牙利、法國、英國、德國、西班牙、瑞士、葡萄牙、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巴西、阿根廷、以色列等國以及台灣、香港、澳門等地區參加木偶術節、商業演出和展覽木偶雕刻藝術品,受到了世界各國和境外觀眾、專家的高度贊譽。十數度晉京獻藝,多次榮獲國家大獎。2001年,電視木偶劇《森林裡的故事》榮獲全國第八屆「五個一工程獎」;2000年《少年岳飛》榮獲全國第九屆「文華獎」;1992年,民間故事劇《狗腿子的傳說》榮獲全國木偶皮影戲匯演優秀劇目、表演、編劇、導演等項大獎;1960年,傳統名劇《大名府》等榮獲布加勒斯特第二屆國際木偶節金質獎章;2004年,在捷克布拉格國際木偶藝術節上,《臉譜與木偶》《大名府》榮獲「最佳表演水晶杯獎」。劇團拍攝100多部、集的電影、電視木偶劇在國內外發行。100集的電視木偶劇《秦漢英傑》已經在江蘇無錫拍攝成功,即將發行海內外。幾十年來,中央電視台多次播出和介紹漳州木偶表演藝術,報刊媒體對漳州木偶藝術的報道更是數不勝數。
同時,漳州的木偶雕刻藝術也是閩南文化藝術的傑出代表。漳州的木偶頭是省、市在外事活動中的珍貴禮品。號稱「國寶級藝術珍品」的徐竹初先生的木偶雕刻藝術,也為世界專家所贊美。當今,在歐、美、亞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展覽了他的作品;他的工作室先後接待過40多個國家的官員和遊客。我國的許多政要名人、藝術大家為他題詞贊揚。今年5月,他受聘於中國藝術研究院,成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首批30名「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之一,也是福建省此次唯一入選的民間藝術家。2006年初,徐竹初木偶雕刻被推薦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漳州徐竹初木偶頭雕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6年5月20日公布)。
木偶戲在舊時統稱為傀儡戲。掌中木偶戲又稱指花戲、布袋戲。因為演出使用的木偶,除了頭、手掌和腳的下半部以外,其餘都是用布縫制而成的,形狀酷似布袋,所以被稱為「布袋木偶戲」。布袋木偶戲的表演,主要是用手指活動來操作,所以又被稱為「掌中戲」。
掌中木偶戲的歷史有1000多年了。敦煌莫高窟作於盛唐的一幅壁畫《弄雛》,畫中一位婦女用指掌給身邊的孩子表演木偶游戲,這是布袋木偶的最早形象。大約在唐朝,漳州人就用樟木雕刻造像,造型大都以宗教、神話、歷史、民間傳統形象為主,廣泛用於佛教信仰,如果配以服飾和道具,用手操作,即可進行表演,它是綜合了雕刻、美術、戲劇、文學、音樂、舞蹈等多種表達式的民間藝術,並經歷了1000多年的演變,形成了聞名世界的漳州竹初木偶。
漳州竹初木偶以其悠久的歷史,特殊的祖傳工藝,豐富而精美的性格化造型,已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覽,被稱為「東方藝術珍品」、「世界一流藝術」、「活的『文物』」、「中華一絕」,是具有漳州特色的傳統文化藝術。「傀儡登場假勝真,鏤雕妙技巧通神,憑君地母天公手,展現千姿百態人」。在琳琅滿目的漳州竹初木偶藝術館內,木偶雕刻技藝被推向形神兼備的境地。
漳州竹初木偶藝術館還創新生產關公、狀元、夫人、皇帝、皇後、金童、玉女、獅子、門官、小和尚、孫悟空等一大批富有傳統文化內涵特色又價廉物美的旅遊紀念品、禮品,深受遊客的喜愛。
中國燈謎藝術之鄉――漳州(薌城)
漳州市(薌城區)位於福建省南部,北依戴雲山脈,東臨台灣海峽,歷史悠久的文化積淀,使其成為鍾靈毓秀之地,並孕育了無數俊彥英傑。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下,漳州燈謎藝術之花,以其絢麗的風姿引人注目著稱於世。
燈謎作為中華民族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在漳州薌城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近二十多年來,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燈謎協會,第一次打破海峽兩岸謎藝交流的堅冰,實現兩岸雙向交流,創建了中華謎史上第一個「燈謎藝術館」,三個第一給中國謎壇帶來一股清新的氣象。燈謎活動普遍開展,謎藝研究不斷深入,先後舉辦多場大型謎會,多次組團參加海內外各種謎賽謎會,培養了一大批海內外知名謎家,創作了相當數量的謎作謎論。對於活躍人民文化生活,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中華燈謎藝術發展,加強對外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990年,福建省文化廳把漳州燈謎協會列為福建省繁榮社會文化「芳草計劃」示範點,把漳州燈謎館列為海峽兩岸文化走廊示範點。1998年,漳州燈謎協會被中華燈謎學術委員會評為「全國十佳燈謎協會」,會刊《虎嘯》被評為「全國十佳謎刊」,漳州首屆中華燈謎藝術節被評為「全國十佳謎會」,漳州三位謎家被授予「全國十佳燈謎新秀」、「全國十佳優秀燈謎論文作者」和「全國十佳燈謎工作者」等榮譽稱號。1999年12月福建省文化廳命名我區為「福建省燈謎藝術之鄉」,2000年1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華燈謎學術委員會將漳州燈謎藝術館正式命名為「中國燈謎藝術館」。2000年5月,中國文化部命名漳州薌城區為「中國燈謎之鄉」。
漳州物產富饒,素有"花果之城"、"魚米之鄉"的美稱。這里盛產"六大名果":蘆柑、荔枝、香蕉、龍眼、柚子、菠蘿;"三大名花":水仙花、茶花、蘭花;以及對蝦、石斑魚、鮑魚、龍蝦、紅蟳、扇貝、牡蠣、泥蚶、魷魚等海珍品。天香麗質的水仙花、"國寶神葯"片仔癀和"國貨之光"八寶印泥,被譽為"漳州三寶",名揚海外。木偶雕刻、珍貝漆畫、九龍璧玉雕等旅遊工藝品深受中外遊客的喜愛。
② 來廈門旅遊,想去漳州玩玩,不知道有哪些地方好玩呢
一、漳州東南花都
概況:
國家4A級旅遊區,省級農業旅遊示範點。位於漳州百里花卉走廊黃金地段的漳浦馬口,國道324線旁,是歷屆「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覽會」所在地,也是福建漳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核心區,總面積7800畝。區內有2700畝的花卉博覽園,1500畝的花卉生產基地,1500畝的綜合服務區,500畝的花卉科技園區,1.8萬平方米的主展廳。現有各種花卉苗木2000多種,年培育各種花卉苗木1000多萬株,是集花卉生產、銷售、展示、出口、旅遊觀光、農家休閑度假、會議培訓、健身娛樂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大觀園。花都依山傍水,綠草如菌,棕櫚園、錦銹漳州園、閩南瓜果園、沙生植物園、榕景園、蔭生植物館、百花廊、花卉超市、蘭花培育基地、農家生態園、大地藝術展區、南溪茶文化一條街、紀念林植樹區等景區交相輝映。到此旅遊不僅可以觀賞到閩南、台灣及國外的珍貴花卉植物,體驗到閩南及台灣風俗,了解到現代農業生產技術;還可進行射箭、游泳、水療、垂釣、打網球、戶外拓展訓練(滑索、攀岩、空中單杠、過獨木橋)等一系列健身運動。
一年一屆的花博會,同時還推動漳州社會經濟各項事業迅速發展,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並為促進漳州成為海峽西岸一顆璀璨奪目,熠熠生輝的生態工貿港口城市明珠做出了積極貢獻,因此亦被譽為「福建花卉第一市」、「東南花都」。
享譽世界的漳州木偶戲
閩南漳州的木偶藝術是值得漳州人民乃至閩南人所驕傲的地方優秀文化藝術。漳州布袋木偶表演藝術,在我國乃至世界,代表著這一藝術的最高水平,當之無愧地作為民族優秀藝術的代表,享有國內外最高榮譽,蜚聲全世界。
漳州市木偶劇團是世界一流的木偶藝術表演團體。作為中國人民的文化使者,從建國以來,數十度出國,到過羅馬尼亞、波蘭、俄國、南斯拉夫、捷克、匈牙利、法國、英國、德國、西班牙、瑞士、葡萄牙、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巴西、阿根廷、以色列等國以及台灣、香港、澳門等地區參加木偶術節、商業演出和展覽木偶雕刻藝術品,受到了世界各國和境外觀眾、專家的高度贊譽。十數度晉京獻藝,多次榮獲國家大獎。2001年,電視木偶劇《森林裡的故事》榮獲全國第八屆「五個一工程獎」;2000年《少年岳飛》榮獲全國第九屆「文華獎」;1992年,民間故事劇《狗腿子的傳說》榮獲全國木偶皮影戲匯演優秀劇目、表演、編劇、導演等項大獎;1960年,傳統名劇《大名府》等榮獲布加勒斯特第二屆國際木偶節金質獎章;2004年,在捷克布拉格國際木偶藝術節上,《臉譜與木偶》《大名府》榮獲「最佳表演水晶杯獎」。劇團拍攝100多部、集的電影、電視木偶劇在國內外發行。100集的電視木偶劇《秦漢英傑》已經在江蘇無錫拍攝成功,即將發行海內外。幾十年來,中央電視台多次播出和介紹漳州木偶表演藝術,報刊媒體對漳州木偶藝術的報道更是數不勝數。
同時,漳州的木偶雕刻藝術也是閩南文化藝術的傑出代表。漳州的木偶頭是省、市在外事活動中的珍貴禮品。號稱「國寶級藝術珍品」的徐竹初先生的木偶雕刻藝術,也為世界專家所贊美。當今,在歐、美、亞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展覽了他的作品;他的工作室先後接待過40多個國家的官員和遊客。我國的許多政要名人、藝術大家為他題詞贊揚。今年5月,他受聘於中國藝術研究院,成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首批30名「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之一,也是福建省此次唯一入選的民間藝術家。2006年初,徐竹初木偶雕刻被推薦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漳州徐竹初木偶頭雕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6年5月20日公布)。
木偶戲在舊時統稱為傀儡戲。掌中木偶戲又稱指花戲、布袋戲。因為演出使用的木偶,除了頭、手掌和腳的下半部以外,其餘都是用布縫制而成的,形狀酷似布袋,所以被稱為「布袋木偶戲」。布袋木偶戲的表演,主要是用手指活動來操作,所以又被稱為「掌中戲」。
掌中木偶戲的歷史有1000多年了。敦煌莫高窟作於盛唐的一幅壁畫《弄雛》,畫中一位婦女用指掌給身邊的孩子表演木偶游戲,這是布袋木偶的最早形象。大約在唐朝,漳州人就用樟木雕刻造像,造型大都以宗教、神話、歷史、民間傳統形象為主,廣泛用於佛教信仰,如果配以服飾和道具,用手操作,即可進行表演,它是綜合了雕刻、美術、戲劇、文學、音樂、舞蹈等多種表達式的民間藝術,並經歷了1000多年的演變,形成了聞名世界的漳州竹初木偶。
漳州竹初木偶以其悠久的歷史,特殊的祖傳工藝,豐富而精美的性格化造型,已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覽,被稱為「東方藝術珍品」、「世界一流藝術」、「活的『文物』」、「中華一絕」,是具有漳州特色的傳統文化藝術。「傀儡登場假勝真,鏤雕妙技巧通神,憑君地母天公手,展現千姿百態人」。在琳琅滿目的漳州竹初木偶藝術館內,木偶雕刻技藝被推向形神兼備的境地。
漳州竹初木偶藝術館還創新生產關公、狀元、夫人、皇帝、皇後、金童、玉女、獅子、門官、小和尚、孫悟空等一大批富有傳統文化內涵特色又價廉物美的旅遊紀念品、禮品,深受遊客的喜愛。
中國燈謎藝術之鄉――漳州(薌城)
漳州市(薌城區)位於福建省南部,北依戴雲山脈,東臨台灣海峽,歷史悠久的文化積淀,使其成為鍾靈毓秀之地,並孕育了無數俊彥英傑。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下,漳州燈謎藝術之花,以其絢麗的風姿引人注目著稱於世。
燈謎作為中華民族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在漳州薌城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近二十多年來,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燈謎協會,第一次打破海峽兩岸謎藝交流的堅冰,實現兩岸雙向交流,創建了中華謎史上第一個「燈謎藝術館」,三個第一給中國謎壇帶來一股清新的氣象。燈謎活動普遍開展,謎藝研究不斷深入,先後舉辦多場大型謎會,多次組團參加海內外各種謎賽謎會,培養了一大批海內外知名謎家,創作了相當數量的謎作謎論。對於活躍人民文化生活,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中華燈謎藝術發展,加強對外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③ 高甲戲電影《玉珠串》會開拍嗎
中國日報福州5月12日電 11日,首部將閩南文化瑰寶高甲戲搬上銀幕的作品——戲曲電影《玉珠串》在安溪縣舉行媒體推介會,並正式開機。
戲曲電影《玉珠串》在安溪正式開機。(劉伯怡 攝)
該劇由福建省委宣傳部,省電影局和省廣播影視集團、福建電影製片廠、安溪縣委縣政府共同作為任務單位,具體由安溪縣高甲戲劇團負責排演、福建電影製片廠負責拍攝。
《玉珠串》創作於1989年,是安溪縣已故著名劇作家諸葛輅先生繼《鳳冠夢》之後的又一力作。該劇講述古時某朝皇帝為尋回公主失去的玉珠串,懸賞「拾得珠串者可得巨金、可當駙馬、可做官、可陞官」,由此經過「失珠、尋珠、得珠、追珠、棄珠、辯珠」等一系列波折,演繹了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曾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第六屆文華獎」「福建省第二屆百花文藝獎特別榮譽獎」等眾多殊榮。
戲曲電影《玉珠串》在安溪正式開機。(劉伯怡 攝)
福建省委宣傳部電影處處長王江指出,作為第一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方戲種,高甲戲「能美能丑,亦庄亦諧」的丑角藝術,是閩南、福建草根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安溪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其影響力已經逾越方言地域,成為閩南僑鄉人民情感交流和海外僑胞文化認同的重要符號。
高甲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玉珠串》舞台導演呂忠文告訴記者,《玉珠串》是安溪縣高甲戲劇團的優秀保留劇目,劇中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喜劇風格清新別致、丑角表演賞心悅目、舞台調度靈活多變,是高甲戲的里程碑式作品,斬獲多個國家級文藝獎項。
戲曲電影《玉珠串》在安溪正式開機。(劉伯怡 攝)
「早在上世紀末,安溪高甲戲就跨省晉京、走出國門,精品迭出、獲獎頻頻。」安溪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劍賓介紹,作為最為知名的精品劇目《玉珠串》,大力鞭撻假惡丑、放聲謳歌真善美,凸顯道德力量,傳播正能量。劇中丑角表演淋漓盡致、滿台生輝,是一出集高甲戲丑角表演大成、風格獨特的大型諷刺喜劇。
此次安溪高甲戲劇團與福建電影製片廠攜手合作,將這一高甲戲傳統經典劇目改編成高甲戲電影,是對傳統文化賦予時代內涵,創新表達形式的有益嘗試。作為我國乃至世界的第一部高甲戲電影,戲曲電影《玉珠串》具有推動閩派文化品牌建設的積極意義;又由於其所具有反腐主題性質,使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電影將以高甲戲經典劇目《玉珠串》為基礎,藉助新時代電影表現手法進行拍攝,不斷加深傳統戲曲文化與現代影視產業融合,擴大戲曲藝術的普及、提升與傳播,推動高甲戲這一閩南文化品牌走向世界。
「基於舞台的高甲戲藝術魅力與立足科技的影視表達手法巧妙結合,用電影展現、傳播傳統戲曲是影片最大亮點。」該片電影導演陳茂林表示,藉助新時代電影藝術表現手法,回饋老戲迷、培育新觀眾,讓老戲迷、新觀眾都能獲得高甲戲與電影美學上的雙重體驗,尤其是省外、年輕觀眾和外國友人等不太了解高甲戲的觀眾也可以憑借豐富的、直觀的視聽體驗,走進高甲戲,了解高甲戲,喜歡高甲戲。
據悉,戲曲電影《玉珠串》拍攝製作完成後,將亮相今年7月在福州舉辦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並藉助這一平台向世界展示福建風采與文化魅力。
首
④ 帶晉字的男孩名字
我就先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帶晉字的男孩名字,我們所熟悉的“晉”字,不僅是指晉代,也代表著一個姓氏,更是中國山西省的別稱,而用晉字來給男孩起名也是非常常見的,畢竟“晉”字不僅讀音好聽,而且沒有其他的歧義,以下就隨我一起來看看帶晉字的男孩名字,如果父母們想要“晉”字給男孩起名,那麼可在以下找到一個不錯的男孩名字哦!
- 01
晉字字義解析
讀音:jìn
五筆:gogj
部首:日
字形結構:上下結構
五行屬性:火
本義:是指上進、晉升、晉封、積極向上。
用作人名:意指積極向上、蓬勃發展、位高權重。
寓指:大權在握、積極向上、樂觀進取。
康熙字典:康熙筆畫:10 部外筆畫:6
《類篇》隸省作晉。《易·晉卦》晉,進也。《疏》以今釋古,古之晉字,卽以進長為義。《又》明出地上晉。
說文解字:進也。日出萬物進。從日從臸。卽刀切〖注〗臣鉉等案:臸,到也。會意。
帶晉字的男孩名字起名推薦
搭配單字:
曦、書、鋌、奇、寧、輝、永、銘、忠、浩
章、楚、儉、寤、與、岳、嶺、旻、澤、榕
推薦名字:
【晉鍇】
鍇字是指鐵的別稱,指好鐵,如鍇鐵。與晉字搭配非常霸氣,意指陽可造之材、堅韌剛強、鐵血丹心。
【晉愉】
愉字是指和悅,快意的意思。與晉字搭配非常好聽,寓指怡然自得、萬事如意、心情舒暢。
【伽晉】
伽字是指讀jiā時指一種朝鮮樂器伽倻,有些像中國的箏。與晉字搭配十分不錯,寓指大慈大悲、寧靜致遠、淡泊明志。
【攸晉】
攸字是指水平穩地流動,水流的樣子。與晉字搭配非常響亮好聽,寓指生生不息、從容不迫、恬靜溫柔。
成語推薦:
【加官晉爵】
加封官階,晉升爵位。晉:晉升。出自明·周楫《西湖二集》:“……徵聘吳與弼進京;加官進爵;將隆以伊傅之禮。”
【皮里晉書】
謂胸中熟悉晉代故事。出自《梁書·劉孝綽傳》:“孝綽子諒,字求信,少好學,有文才,尤博悉晉代故事,時人號曰‘皮里晉書’。”
【晉用楚材】
指一國聘用別國的人材。出自清·嚴復《按語》:“國之官事,晉用楚材,古今有之,而未聞監榷之政付之他國之吏者也。”
晉字開頭的男孩名字大全
晉秀 晉諾 晉科 晉榜 晉林 晉繁
晉銳 晉苓 晉權 晉聃 晉嶺 晉謙
晉醫 晉蘇 晉渝 晉宇 晉華 晉傑
晉方 晉桃 晉庭 晉寬 晉榕 晉亭
晉洪 晉曄 晉周 晉立 晉浩 晉海
晉安 晉楓 晉業 晉超 晉昌 晉雍
晉鵬 晉洲 晉筆 晉寧 晉岳 晉乾
晉聞 晉晉 晉昆 晉客 晉寶 晉祥
晉睿 晉汾 晉輝 晉儒 晉巍 晉俊
晉禎 晉堯 晉義 晉桐 晉忠 晉富
晉煒 晉仙 晉新 晉偉 晉府 晉曉
晉希 晉波 晉營 晉閩 晉永 晉書
晉磊 晉良 晉虎 晉強 晉儉 晉蜀
晉文 晉法 晉鳴 晉徽 晉德 晉運
晉健 晉成 晉清 晉玄 晉森 晉豫
晉魁 晉征 晉庸 晉洋 晉瑢 晉起
晉博 晉屏 晉才 晉軒 晉曦 晉福
晉鮮 晉旭 晉易 晉功 晉京 晉魯
晉鋼 晉朝 晉耀 晉怡 晉銘 晉慶
晉敬 晉軍 晉瑋 晉鎔 晉歌 晉亮
晉謀 晉發 晉舟 晉瑞 晉源 晉坤
晉雲 晉陵 晉官 晉飛 晉堂 晉吉
晉字結尾的男孩名字大全
懷晉 肇晉 津晉 其晉 紹晉 錦晉
援晉 容晉 吳晉 與晉 毅晉 邦晉
質晉 和晉 天晉 平晉 啟晉 兆晉
蘇晉 秦晉 國晉 楚晉 上晉 漢晉
樂晉 乃晉 郭晉 書晉 川晉 木晉
弟晉 黃晉 葳晉 井晉 宗晉 朝晉
必晉 嘉晉 醇晉 澤晉 偉晉 晉晉
肅晉 宏晉 彪晉 寧晉 慶晉 陵晉
勖晉 子晉 超晉 奇晉 德晉 仕晉
炅晉 照晉 冬晉 輝晉 趙晉 者晉
亢晉 贇晉 銘晉 旻晉 昆晉 榮晉
鎰晉 禕晉 滿晉 重晉 知晉 皖晉
鵬晉 倫晉 承晉 章晉 尤晉 振晉
衛晉 盛晉 樹晉 長晉 寶晉 合晉
碟晉 文晉 元晉 寤晉 煦晉 班晉
維晉 海晉 家晉 諟晉 晏晉 聿晉
躍晉 締晉 巨晉 代晉 延晉 舒晉
泰晉 連晉 方晉 進晉 廷晉 品晉
楊晉 冉晉 錫晉 爾晉 震晉 胡晉
明晉 葆晉 波晉 鋌晉 吉晉 助晉
儉晉 曾晉 於晉 謝晉 華晉 旭晉
阿晉 丁晉 鳶晉 京晉 瑜晉 家晉
帶晉字的明星名人有哪些
孫家晉:(1918—2010)原名孫家晉。江蘇崑山人。中共黨員。1941年畢業於國立暨南大學外文系。1938年開始發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代表作品:《風雲側記》、《落日秋風》等 。
趙晉卿:(1882—1965),名錫恩,字晉卿,上海人,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畢業於上海南洋公學。主要成就:醫事事業委員會、廣學會、青年會和基督教聯合會會長、董事等職。
張晉:1974年5月19日出生於重慶市,華語影視男演員、導演、武術指導、國家武英級武術運動員。代表作品:殺破狼2、葉問3、一代宗師、澳門風雲、水月洞天、靈鏡傳奇。
羅晉:1981年11月30日出生於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中國內地影視男演員,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2002級本科。代表作品:錦綉未央、克拉戀人、爸爸父親爹、我和我的傳奇奶奶、x女特工、亂世佳人、穆桂英掛帥、美人心計。
⑤ 曾經學過醫學的偉人都有誰
孫中山
孫中山出生於與海外聯系密切的廣東香山縣(現廣東中山市),成長在鴉片戰爭後。他與同時代中國最先進的人物一樣都向慕西學,翼望通過向西方學習,尋找一條使中國擺脫積貧積弱狀況的道路。孫中山先後在美國檀香山、香港讀書。學成的厚實西學根基,為他以後進一步學習西方文化打下了堅實基礎。孫中山在尋覓何種途徑學習西方文化以解決中國積貧積弱狀況的過程中,首先選擇了學醫。關於孫中山的學醫,曾有一則逸事,據孫中山早年同學鄭照回憶,孫中山在1896年的一天「在行上偶遇一位外國人,先生趨前以英語攀談。此人乃是美國嘉醫生(Dr.John.L.Kerr)在廣州主持教會所辦之博濟醫院。他深訝此青年所說英語之流利,亟邀其在院學習(此事系總理生前親口對我說的)」①。當時,博濟醫院內附設醫校,這是中國境內的第一所西醫學校,博濟醫院也是在中國開辦的第一所西醫院。②孫中山就以孫逸仙之名開始了學醫歷程③。孫中山在此學醫一年後,轉學到香港西醫書院。
敬告:本文版權歸中山網所有,轉載時請註明出處,必須保留網站名稱、網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隨意刪改文章任何內容,我社將保留法律追究權利。 http://www.zsnews.cn 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勤奮攻讀五年,成績名列前茅。孫中山在穗港兩地學醫時期,學習了大量的西方政治學說、自然科學學說、文史哲理論知識,確立了民主革命觀,並開始進行民主革命活動,「一方致力於政治,一方致力於醫術,懸其鵠於求之」④。他在香港學醫期間,就已經應澳門紳士何穗田等人請求,赴澳門治癒他們久病在床的家人。1892年7月,孫中山先生以優異成績在西醫書院畢業,並取得行醫資格。該屆僅有孫中山和江英華兩名畢業生。孫中山謝拒了何啟設辦的雅麗氏醫院聘他為醫師之邀。他原想在香港開辦一間葯房,後被西醫書院勸阻。英國駐香港總督羅便臣曾推薦孫中山和江英華出任清朝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的醫官,但在前往廣州領牌晉京(辦手續)時,受兩廣總督德壽的從中梗阻而未能得任。
孫中山在由西醫書院畢業的當年9月,受澳門紳士何穗田等人的邀請,前往澳門鏡湖醫院,出任新設的西醫局的首任義務醫席。孫中山在鏡湖醫院開業後,免費行醫贈葯,受到當地民眾的歡迎,他的醫術醫德醫風也聲名遐邇、在澳門傳頌一時。當地人在澳門紳士吳節薇等人的支持和擔保下,兩次向鏡湖醫院借白銀共計3168兩,在當地草堆街開設「中西醫局」。由他在鏡湖醫院免費為病人看病開葯方,所需西葯由「中西醫局」贈出。孫中山利用行醫治病之便,接觸團結了同胞,也結交了許多友善的葡萄牙人。這些朋友很好地掩護了孫中山的民主革命活動。
由於孫中山超拔的醫術醫德醫風,使他的醫業鼎盛一時。這也引起一些澳籍醫生的嫉妒,他們以澳門本地行醫要有葡萄牙的畢業文憑為理由,不準他為葡萄牙人治病,不許葯房為他開的葯方配葯。孫中山只好於1893年春移居廣州。
孫中山移居廣州,繼續開設醫局行醫,並利用行醫掩護他的民主革命活動。不久由於他進行民主革命活動需要,他的大業也由醫人轉到全心醫國的的道路。
摘自《廣東檔案》
魯迅學醫
魯迅1881年9月生於浙江紹興的一個大戶家庭,祖父考中進士,曾在京城做官,父親也曾考中秀才。但在魯迅13歲時,家裡遭到一場很大的變故,魯迅的祖父因賄賂鄉試主考官,案發被捕入獄,魯迅家從此敗落下來。而且禍不單行,魯迅的父親又得了肺病,經常吐血。因為當時醫療水平比較低,始終也不能確診是什麼病,再加上家道敗落,不能拿出更多的錢來治病。於是就按照紹興民間的土辦法來止血,讓病人喝陳年磨研出來的墨水。又請當地的中醫來診治,吃了不少中葯,還用了一些稀奇古怪的葯引,最終也沒能挽回父親的生命。
因此魯迅認為,「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或無意的騙子」。從此魯迅就立志學醫,准備學成後「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就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於是他便到日本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習醫學。
魯迅在仙台學習的第二年碰到了一件事情,使他改變了學醫的志向。一次上細菌學課,需要用「電影」(幻燈,當時稱電影)來顯示細菌的形狀和活動情況。教師講完後,還沒到下課時間,便放了幾段時事幻燈片子,映出的是不久前剛結束的日俄戰爭的故事:日軍抓了一個中國人要槍斃,說他做了俄國間諜,刑場四周圍了很多身強力壯的中國人在看熱鬧……這時,有的日本學生狂呼「萬歲」,有的斜著眼睛看著魯迅,議論說:「看看中國人這樣子,中國一定會滅亡。」面對此情此景,魯迅渾身像火燒一樣,再也坐不住了,他猛地站起來,夾起書本憤然走出教室。
魯迅被這件事深深觸動了,他想:日俄兩國為了爭奪勢力范圍,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骯臟的戰爭,是對中國主權的蹂躪。腐敗的清王朝喪權辱國,人民又不覺醒,是中國落後的根源。看來,醫學並非一件緊要的事情,如果中國人思想不能覺醒,即使體格如何強壯,還不是被帝國主義者抓去殺頭?還不是只能成為示眾的材料和麻木的看客?病死多少人倒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在於改變人們的精神,要喚醒人們,中國才能有希望。
但是,用什麼辦法才能改變人們的精神,喚醒民眾呢?魯迅認為,當時的海外留學生中,有學醫的,學法律的,學工程製造的等等,這些只能在某一領域有所作為,而不能改變人們的精神,要改變人們的精神,首推文藝。文藝能夠提高人們的思想覺悟,能夠把沉睡、麻木狀態的人們喚醒,能夠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這樣,人們覺醒了,中國就有改變的希望了。
沒過多久,魯迅離開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到了東京,聯絡了許壽裳等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籌辦文藝雜志。不久開始了他的文學創作生涯。後來他寫了大量的雜文和小說,成為我國最偉大的現代文學作家。
⑥ 紅線女的生平經歷
1924年12月27日,出生於廣東開平水口泮村。
1938年,師從舅母何芙蓮學戲,初起藝名小燕紅,後同班著名藝人靚少鳳對她講述了「紅線盜盒」的俠義故事,改藝名為紅線女。
15歲加入馬師曾劇團。抗日戰爭時期香港淪陷後,隨馬師曾的太平劇團(抗戰劇團、勝利劇團)在廣東、廣西各地演出,在兩廣地區嶄露頭角。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到香港,學京劇3年,同時向聲樂專家求教,並吸收電影的表現手法,並演出於港、澳、穗及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各地。
1952年,在香港組建真善美劇團,並與馬師曾、薛覺先等合演《蝴蝶夫人》、《清宮恨史》等劇。
1955年,返廣州,參加廣東粵劇團,先後在廣東粵劇團、廣東粵劇院、廣州粵劇團工作,曾任廣東粵劇院副院長、廣州粵劇團藝術總指導,並曾當選為廣東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是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四、七、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紅線女從藝70多年來,演過近百個粵劇,拍過90多部電影,成功地塑造了古今中外各類婦女的藝術形象。她在藝術上勇於革新,在繼承粵劇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借鑒京劇、昆劇、話劇、歌劇、電影以及西洋歌唱技巧,加以融合創造。先後主演了《搜書院》、《關漢卿》、《昭君出塞》、《李香君》、《山鄉風雲》、《昭君公主》、《白燕迎春》等許多劇目,她所塑造的翠蓮,朱簾秀、王昭君、李香君、劉琴、沈潔等人物,感情充沛,形象豐滿,性格突出,深入人心,形成獨具特色的「紅派」表演藝術。她所創造的「紅腔」,千錘百煉、爐火純青,許多「紅腔」名曲,《荔枝頌》、《珠江禮贊》、《昭君出塞》被視為經典,膾炙人口、廣為傳唱。
2009年,紅線女榮獲首屆「中國戲劇終身成就獎」。
2013年12月8日,在廣州逝世,終年88歲。 20世紀40年代
1940年,紅線女隨何芙蓮臨時搭班於靚少鳳的金星劇團演出。靚少鳳喜歡紅線女聰明聽話,勤奮好學,有空便對她悉心教導,尤其在用氣發聲功法和行腔葉字技巧方面,紅線女受益良多,為她打下良好的唱功基礎起了很大的作用,靚少鳳還認為紅線女當時用「小燕紅」的藝名不好,建議改為「紅線女」。1941年在上海演出,紅線女當上了第三花旦。是年年底,日軍佔領九龍和香港,紅線女住在師父家中練功,幫做家務,還替師父擺地攤賣衣服。1943年,她在肇慶演出,在內地第一次用「紅線女」這個藝名。從此,她成為馬師曾劇團的正印花旦。以後到抗戰大後方廣西等地演出了許多馬派劇目,如《苦鳳鶯憐》、《斗氣姑爺》、《軟皮蛇招郡馬》等。她扮演各種不同性格類型的女性角色,適應各種不同的表演風格。雖然覺得吃力,但她拚命地學習、鑽研,逐漸打開一條寬廣的戲路,為她後來馳騁於舞台藝術創作的廣闊天地,成功地塑造多彩多姿的藝術形象奠下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50-70年代
20世紀50、60年代,紅線女曾隨團赴朝鮮、越南演出。20世紀80年代之後,她曾多次赴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及香港、澳門等地,進行演出和講學,所到之處,均受到熱烈歡迎,在當地掀起「紅線女熱」,為傳播粵劇藝術,促進文化交流,增進友好情誼作出了貢獻。紅線女還參加了香港、澳門慶祝回歸的演出。
紅線女一貫熱心扶掖後輩,辛勤培育新人。早在1973年,她便負責廣東粵劇訓練班,擔任專職教學工作。20世紀80年代之後,她指導青年劇團、實驗劇團,組建紅豆劇團,負責培訓工作,開展改革試驗,積極培育人才,培養、造就了許多優秀青年演員和藝術人才。
1998年,由廣州市委、市政府投資興建的:「紅線女藝術中心」組成,舉行了落成典禮暨紅線女從藝60周年慶祝大會。幾年來,在紅線女的親自策劃、領導和參與下,「中心」先後錄制了《紅線女藝術之路》電視藝術片和《紅線女音像藝術大觀》等一批音像製品,拍攝了粵劇動畫電影片《刁蠻公主戇駙馬》,編輯出版了《論紅線女舞台藝術》評論集和不定期學術刊物《紅線女藝術研究》,舉辦了「愛心助學」義演等活動。
紅線女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她在藝術舞台上馳騁70多個春秋,受聆於前輩,浸潤於傳統,博採眾長,脫穎創新,創造出獨樹一幟、影響深遠的「紅腔」唱腔藝術和「紅派」表演藝術;她對藝術如痴如醉,永不停步,矢志追求真、善、美。她以其出眾的才華、傑出的成就,獨領風騷於當代粵劇藝壇,她的創造性的藝術實踐,為粵劇發展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紅線女的堂伯父鄺新華,是同治年間粵劇再度興起時的著名武生。他在廣州重建粵劇行會組織八和會館,並被推為「會首」,更因其演藝高超,同行尊奉為泰山北斗。紅線女的外祖父聲架南是馳名於東南亞的武生。舅父靚少佳是歷任人壽年、勝壽年等省港大班的正印小武,在省、港、澳、美國和東南亞均享有盛譽。舅母何芙蓮也是著名花旦。紅線女生長在這樣一個與粵劇淵源很深的家庭,從小就受到粵劇藝術的熏陶,八、九歲時就跟留聲機學唱粵曲。經常在父親招待客人時,被叫出來演唱一曲,得到客人的誇獎和父親獎勵的二毫硬幣。抗日戰爭前,家住廣州西關,常隨母親到戲院看戲,回來在家中仿效演唱。1938年因日軍侵華而失學,同年7、8月間,隨母親經澳門赴香港,拜舅母何芙蓮為師,正式學藝,取藝名小燕紅。1939年春節,在勝壽年班首次登台演出。從此,她在戲班中練功、學唱,夜場演出扮丫環、宮女的角色。在香港郊區演出日場時,也擔任一些戲份不多的配角,在「天光戲」中,還有機會演主角。
抗戰勝利後,紅線女定居香港,成為影劇兩棲演員。她不甘做資本家、「班蛇」的搖錢樹,用私房錢組建真善美劇團,與馬師曾、薛覺先合演《蝴蝶夫人》、《清宮恨史》等劇,50年代初,又組建了紅星粵劇團,與馬師曾領銜來廣州演出了現代戲《珠江淚》等劇。1952年,她在演出《一代天驕》、《王昭君》,改編《蝴蝶夫人》和莎翁名著的實踐中,根據自己的天賦,嗓音條件,在傳統旦角的基礎上,融入京腔、崑腔演唱藝術和西洋美聲技法,創造了使海內外觀眾為之傾倒的「紅腔」,把粵劇旦角唱腔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階段,而紅線女也就成為舉世聞名的粵劇表演藝術家。地「音質優美,其基礎深厚穩實,音色清脆秀麗;富有變化,高、中,低音區的聲音統一、勻稱,很少有歌者能像她那樣,既有嘹亮的歌喉,音域特別寬闊,又柔美而有力度」。
1955年,紅線女拋棄了在香港演藝界的顯赫位置和極其優越的物質生活,毅然回大陸參加廣東粵劇團(今廣東粵劇院)工作。自此以後,她更如飢似渴地學習。學後而知不足,拜梅蘭芳為師,請教梅派唱法;請程硯秋幫她設計身段、水袖;請俞振飛指點《桂芝告狀》;請周小燕為她豐富《思凡》的唱腔;還有崑曲名家朱傳茗、歌唱家郭蘭英、王昆等她都虛心請教。她把所學、所識和所獲,化為藝術血液,豐富了自己的藝術素養,在《搜書院》、《昭君出塞》、《苦鳳駕憐》、《打神》、《李香君》、《關漢卿》、《山鄉風雲》等劇目的人物形象塑造中,最終完成了紅派藝術的創造。她塑造的王春娥、焦桂英、林黛玉、李香君、王昭君、翠蓮等—系列婦女形象里,不論小家碧玉、大家閨秀、宮廷貴人或青樓妓女,都能盪盡艷麗的鉛華,清除庸俗的珠光寶氣,展示出東方女性清香淡雅的氣質、高潔端莊的風韻以及在抗拒苦難或悲劇命運中磨礪出的富於韌性的品格。而在《關漢卿》的朱簾秀的形象里,則又透露出敢愛敢恨、藐視豪強的俠肝義膽和凜然正氣。她演出的《山鄉風雲》,在現代戲和傳統戲表演格式的結合上,又跨了一大步,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文化大革命期間,紅線女一家受到滋擾和迫害,被逼離開藝術行業,到廣州街道打掃,並且多次被「造反派」剃「陰陽頭」。1967年被下放到廣東英德茶場勞動。
20世紀80年代後
20世紀80年代以來,面對粵劇舞台演出的不景氣,為振興粵劇,她奔走呼號,身體力行,重排舊劇,編演新戲。1988年國慶前夕,紅線女率廣州粵劇團到北京舉行了「紅線女專場」,獨領風韻的「紅腔」再以醇美、委婉的風姿撩撥著觀眾的心扉;1994年,紅線女又在北京主演《白燕迎春》,成功地塑造廠一個外科醫生沈潔的藝術形象。她不辭勞苦送戲下鄉,還到學校演出、講課,致力於培養和爭取新一代觀眾,她竭盡心力創辦紅豆粵劇團,身教言傳,提攜新秀,培養粵劇藝術接班人,她率團晉京演出、出國交流,力振粵劇昔日雄風。
在60多年的藝術生涯里,紅線女共拍攝了70多部電影,演出了近200個劇目,既有傳統戲、新編歷史劇,又編演外國名劇和現代戲。作為「民間藝術大使」,多次向東南亞和美洲的廣大觀眾傳播戲曲文化,以優美的鄉音、鄉情滋潤著無數華僑的心田。
紅線女在7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有50多年是學習、工作、生活在社會主義祖國的懷抱里。黨和政府的教導、支持,人民群眾的哺育,黨和國家的各級領導人的關懷鼓勵,使她的思想政治覺悟有了質的飛躍,同時獲得了更為廣闊的藝術創造天地。她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她全心投入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她雖有過坎坷,卻不改其志;她始終牢記毛主席在1958年給她的信中提出的希望,身體力行,努力做「勞動人民的紅線女」。紅線女以自己半個多世紀的藝術實踐和人生道路證明,她真正成為了勞動人民的藝術家。對於紅線女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和所做出的突出貢獻,黨和人民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和嘉獎。
為了表彰紅線女對黨的文藝事業的傑出貢獻,廣州市委、市政府興建了「紅線女藝術中心」,1998年12月20日,廣州市人民政府隆重舉行「紅線女從藝60年慶賀活動」暨「紅線女藝術中心落成典禮」,全國各地的文藝界要人名流以及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新加坡及港澳等地的「紅派」摯友、劇界同仁300多人出席了盛會。73歲的紅線女仍參加演唱晚會的演出,敢於向自己的高齡挑戰。
廣州市委副書記、廣州市市長林樹森號召文藝界的同志向紅線女學習,學習她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赤子情懷,學習她對事業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不離不棄、鍥而不舍的堅韌毅力,學習她為攀登藝術高峰不畏艱辛、刻意求精、勇於改革、不斷超越自我的進取精神,學習她為培養接班人嘔心瀝血、甘當人梯的高尚情操。要求大家共同努力,為弘揚粵劇藝術、振興中華民族的文化事業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