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電影 » 電影知音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電影知音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1-19 21:22:22

『壹』 電影《知音》中主題曲《知音》的詞作者是誰

這支歌曲80年代由華而實作詞、王立平作曲,的確是風靡一時的流行歌曲,十分帖合影片主題,而不失古風古韻,曲調優美。
詞作者華而實,原名潘耀麟。一級編劇。祖籍山東濟寧市,1932年出生於北京。早年即從事戲劇和電影創作,1956年發表和出版了電影文學劇本《漢衣冠》,獲中央文化部和中國作協頒發的優秀電影劇本獎。

1978年後問世的作品有:電影《知音》、戲曲藝術影片《智收姜維》、電影文學劇本《梅蘭芳與程硯秋》《賽金花綠皮書》,晉劇《紅娘子》、京劇《海王魂》、《蔡鍔與小鳳仙》、《湖畔雙碑》,電視劇《上黨戰役》、》《評梅女士》、《大敵當前》、《鮮卑驕子》等,曾在全國及省內獲獎多次。現任政協山西省委員會常委。山西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1991年7月任山西省文史研究館館長。

『貳』 電影《知音》的簡介

分類: 娛樂休閑 >> 電影
解析:

交際名花小鳳仙在天津遇到了崇拜的風雲人物蔡鍔,因琴成友。蔡鍔正因為袁世凱復辟而籌劃一些行動。小鳳仙願意為愛人與知音的蔡鍔做出犧牲,在新婚之夜助蔡鍔逃離。蔡鍔回到雲南,舉起反袁大旗,但之後蔡鍔就在日本病逝,小鳳仙鬱郁終老。

『叄』 知音何解

知音目錄[隱藏]

解釋
典故1
導讀(高山流水)
典故2
相關書籍援引
雜志
電影
歌曲
製造鈸的公司 解釋
典故1
導讀(高山流水)
典故2
相關書籍援引
雜志
電影
歌曲
製造鈸的公司

[編輯本段]解釋
意:①精通音律。(《禮記·樂記》:「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
②後世因謂知己為知音。(杜甫《哭李常待峰》:「斯人不重見,將老失知音。」)
後來用「知音」指了解自己特長的人。
[編輯本段]典故1

[編輯本段]導讀(高山流水)
本文寫的是俞伯牙和鍾子期的知音故事,這則故事千百年來一起感動著人們,人們不是羨慕俞伯牙的高超的琴藝,而是羨慕他遇到了一個能聽懂他的琴聲的人——鍾子期。
高山流水(《列子·湯問》)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註:知音:歷史上的知音指的是伯牙和鍾子期間的故事。
伯牙姓伯,名牙(已考證)(後世有人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小說中的杜撰。)戰國時的音樂家,曾擔任晉國的外交官。
全篇翻譯: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伯牙彈琴,心裡想著高山。鍾子期說:「好啊!高峻的樣子像泰山!」心裡想著流水,鍾子期說:「好啊!水勢浩盪的樣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鍾子期必然了解它的。子期死後,伯牙認為世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就摔破了琴,終身不再彈。
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後在晉國當大夫,在一次回鄉途經漢水,鼓琴時遇到鍾子期,結為兄弟,並約定來年中秋再見,不料,第二年,伯牙赴約時,子期已病故。伯牙於墳前祭拜後,摔琴以謝子期知音之情。據《琴操》、《樂府解題》記載:著名琴家成連先生是伯牙的老師,伯牙跟成連學了三年琴卻沒有太大的長進。某天,成連對伯牙說:「我能教你彈琴而不能教你移情,我有一位叫萬子春老師,住在東海的蓬萊山上,他善於彈琴也善於移情,我們一起去拜訪他。」伯牙當然樂意,於是他們就一起去東海。可伯牙到了東海,並未見到萬子春,只看見洶涌的波濤,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鳥,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說:「先生移我情矣!」於是創作了《水仙操》。
俞伯牙從小就酷愛音樂,他的老師成連曾帶著他到東海的蓬萊山,領略大自然的壯美神奇,使他從中悟出了音樂的真諦。他彈起琴來,琴聲優美動聽,猶如高山流水一般。雖然,有許多人贊美他的琴藝,但他卻認為一直沒有遇到真正能聽懂他琴聲的人。他一直在尋覓自己的知音
[編輯本段]典故2
有一年,俞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俞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里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里聽了起來。」
俞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乾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俞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贊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俞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俞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里相會。
和鍾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凄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後人有詩贊美曰:月臨十五醉誰家,文朋詩友共天涯。倘若當年子期在,不使瑤琴碎成花。(周天侯·<中秋致友>)

另外的故事
1 《三國志》與《晉書》上記載的兩個人物,陸抗和羊祜。陸抗和羊祜分別魏、吳兩國的將領,羊祜在襄陽為官,陸抗鎮守荊州,兩個人你想統一我,我想滅掉你,但卻絲毫不妨礙二者是知音。陸抗病了,羊祜趕忙送葯來,陸抗手下東吳將領齊勸陸抗不要吃。陸抗答道:「豈有鴆人羊叔子哉,汝眾人勿疑」。遂服之。陸抗知羊祜愛飲酒,送自己親釀佳釀給羊祜,羊祜部將陳元勸別飲恐有詐,羊祜說:「抗非毒人者也,不必疑慮」。竟傾壺飲之。
2 昔時,齊國有管仲,字夷吾;鮑叔,字宣子,再個自幼時以貧賤結交。後來鮑叔先齊桓公門下信用顯達,舉薦管仲為首相,位在己上。兩人同心輔政,始終如一。管仲曾有幾句言語道:「吾嘗一戰一北,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嘗一仕一見逐,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遇時也。吾嘗與鮑叔談論,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有利不利也。吾嘗與鮑叔為賈,分利多,鮑叔不以為貪,知我貧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所以古今說知心結交,必曰:「管鮑」。今日說兩個朋友,偶然相見,結為兄弟,各舍其命,留名萬古。
[編輯本段]相關書籍援引
《呂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覽。本味》: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泊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非獨琴若此也,賢者亦然。難有賢者,而無禮以接之,賢奚由盡忠?猶御之不善,驥不自千里也。
《呂氏春秋》雖非信史,但有《列子》記述在前,其內容也非毫無根據。於是伯牙不復鼓琴一說被當作佳話流傳下來。伯牙在當時應該很知名,荀況在《勸學》篇里曾提到他:「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雖然語近誇張,但大音樂家伯牙的琴技之高是毫無疑問的。
《列子》和《呂氏春秋》之後,西漢的《韓詩外傳》、《淮南子》、《說苑》,東漢的《風俗通義》、《琴操》、《樂府解題》等等眾多古籍紛紛援引。這些作品裡,有關伯牙的描述,在內容上更為豐富。例如東漢蔡邑的《琴操》中還記載了伯牙向音樂家成連拜師學習古琴「移情」之法的逸事。明代馮夢龍的《警世通言》開卷第一篇是《俞伯牙摔碎謝知音》。在這篇小說中伯牙成了樂官俞伯牙,鍾子期卻成了漢陽的樵夫,上古的一小段百來字典故此時完全變成了人物、地點、情節樣樣俱全的話本小說。
《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鍾子期這一段千古佳話,之所以能在兩千多年裡廣為流傳,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中國古代「天人合一」、「 物我兩忘」的文化精神在這段佳話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明代朱權成的《神奇秘譜》對此做了精當的詮釋:「《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高山流水》蘊涵天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誠可謂中國古樂主題表現的最高境界。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並沒有流傳於世,後人無從領略伯牙所彈之曲的絕妙之處。所以,後人雖不斷傳頌《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嚮往之」,對音樂並無切身體會。
[編輯本段]雜志
湖北知音期刊出版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知音雜志社)簡介

『肆』 歌曲知音出自哪部影片

出自電影《知音》:影片《講述的是民國初年時代背景下,護國儒將蔡鍔與風塵女子小鳳仙的愛情傳奇,一款讓人深羨不已的英雄美人「知遇」故事。

作詞:華而實 作曲:王酩 演唱:李谷一

山青青
水碧碧
高山流水韻依依
一聲聲如泣如訴
如悲啼
嘆的是
人生難得一知己
千古知音最難覓
山青青
水碧碧
高山流水韻依依
一聲聲如頌如歌
如贊禮
贊的是
將軍拔劍南天起
我願做長風繞戰旗

『伍』 求老電影《知音》迅雷下載鏈接

《知音》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h938QAT1VK1t3EfLvI4O2A

提取碼:p7lz

簡介:《知音》是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的歷史傳奇故事片,由華而實編劇,謝鐵驪、陳懷皚、巴鴻執導,王心剛、張瑜、英若誠主演。影片描寫了民國初年,護國儒將蔡鍔在風塵女子小鳳仙的掩護下,沖破袁世凱的監控,回滇興師討袁的故事。電影於1981年10月10日在中國上映。

『陸』 知音是指什麼

知音
意:①精通音律。(《禮記·樂記》:「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
②後世因謂知己為知音。(杜甫《哭李常待峰》:「斯人不重見,將老失知音。」)
後來用「知音」指了解自己特長的人。
————
典故
高山流水(《列子·湯問》)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哉?」
註:知音:歷史上的知音指的是伯牙和鍾子期間的故事。
俞瑞,字伯牙,戰國時的音樂家,曾擔任晉國的外交官。
全篇翻譯: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伯牙彈琴,心裡想著高山。鍾子期說:「好啊!高峻的樣子像泰山!」心裡想著流水,鍾子期說:「好啊!水勢浩盪的樣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鍾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覽,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裡傷感,於是取過琴而彈了起來。起先是連綿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聲音。每有曲子彈奏,鍾子期總能尋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嘆地說:「您聽曲子好啊,好啊!心裡想像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從哪裡讓我的琴聲逃過你的耳朵呢?」
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後在晉國當大夫,在一次回鄉途經漢水,鼓琴時遇到鍾子期,結為兄弟,並約定來年中秋再見,不料,第二年,伯牙赴約時,子期已病故。伯牙於墳前祭拜後,摔琴以謝子期知音之情。據《琴操》、《樂府解題》記載:著名琴家成連先生是伯牙的老師,伯牙跟成連學了三年琴卻沒有太大的長進。某天,成連對伯牙說:「我能教你彈琴而不能教你移情,我有一位叫萬子春老師,住在東海的蓬萊山上,他善於彈琴也善於移情,我們一起去拜訪他。」伯牙當然樂意,於是他們就一起去東海。可伯牙到了東海,並未見到萬子春,只看見洶涌的波濤,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鳥,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說:「先生移我情矣!」於是創作了《水仙操》。
俞伯牙從小就酷愛音樂,他的老師成連曾帶著他到東海的蓬萊山,領略大自然的壯美神奇,使他從中悟出了音樂的真諦。他彈起琴來,琴聲優美動聽,猶如高山流水一般。雖然,有許多人贊美他的琴藝,但他卻認為一直沒有遇到真正能聽懂他琴聲的人。他一直在尋覓自己的知音
典故:
有一年,俞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俞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里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里聽了起來。」
俞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乾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俞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贊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俞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俞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里相會。
和鍾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凄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後人有詩贊美曰:月臨十五醉誰家,文朋詩友共天涯。倘若當年子期在,不使瑤琴碎成花。(周天侯·<中秋致友>)
----
湖北知音期刊出版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知音雜志社)簡介
1985年1月,《知音》誕生於黃鶴之鄉江城武漢。《知音》堅持把創造鮮明的個性特色作為發展自己的戰略,率先在中國期刊界推出了具有哲學理念的「人情美、人性美」的辦刊原則,強調刊物要「深入生活、深入心靈」,引起了廣大讀者的共鳴,創刊號即發行了40萬份,當年最高月發行量突破100萬份,創造了中國期刊史上的奇跡。《知音》崇尚以質量求生存、求發展,自創辦之日起首開湖北省報刊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之先河,在風險中和壓力下,建立了一整套有利於競爭的完善的內部管理機制,其知音管理模式深為全國期刊界所推崇。
1996年,《知音》月發行量突破200萬份,同年創刊的《知音·海外版》亦創造了月發行量最高達30萬份的佳績。
1998年,《知音》和《知音·海外版》月發行量分別突破320萬和40萬大關。
1999年1月,《知音》由月刊改為半月刊後,月發行量更躍升至450萬份;《知音·海外版》期發行也穩步攀升到50萬份。與此同時,《知音》的經濟效益也大幅度提升:年創利稅6800萬元,僅為國家創稅一項就高達2600萬元,人均創利稅60萬元。如今,湖北知音期刊出版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資產逾3億元,有形資產1.5億元,《知音》已躋身全國「百家重點期刊」行列,榮獲首屆全國優秀社科期刊獎和首屆中國期刊獎,是全國報刊轉載和影視改編率最高的期刊之一。
2000年11月和2001年3月,知音集團公司又相繼推出了《知音》系列刊《打工》(半月刊)和《好日子》(月刊),一經上市,便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和好評,發行勢頭迅猛。2002年1月,以財經商業為關注焦點的另一本《知音》系列刊《商界名家》出版發行。2003年初,兩本文摘類雜志《財智文摘》、《良友文摘》相繼創刊。
2000年1月,經湖北省政府批准,融期刊出版、廣告經營、書刊發行、照排印刷、物業發展、網路開發等於一體的現代期刊集團——湖北知音期刊出版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知音集團公司全體員工將以只爭朝夕的求索精神向著更高、更遠的目標挺進!
《知音》一步一個腳印 一步一個輝煌
1995年10月,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省新聞出版局、省婦聯聯合表彰《知音》國內版發行量突破160萬份。
1995年12月,《知音》國內版在全國首屆社會科學期刊評獎活動中榮獲優秀社科期刊獎。
1996年7月,本社總編胡勛璧同志被評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1996年8月,在第三屆全國文摘研討會上,《知音》國內版榮獲讀者最喜愛的被轉載率最高的雜志第一名。
1996年11月,《知音》國內版「愛心行動」欄目在第二屆全國婦女報刊好作品、好欄目評選中獲一等獎。
1996年12月,本社總編胡勛璧同志榮獲全國百佳出版工作者稱號。
1997年8月,《知音》國內版榮獲全國「百家優秀報刊」。
1997年9月,《知音》國內版《你只幹了24天,我也給你30萬》一文獲湖北省1995——1996年度「改革、發展、穩定」專題優秀文章一等獎。
1997年12月,本社副總編雷一大同志被評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1997年12月,在第三屆全國婦女報刊好作品評選中,《知音》國內版《好母親與女兒一起成長》獲一等獎。
1999年5月,在湖北省第三屆期刊評比活動中被評為省優秀期刊。
1999年9月,本社總編胡勛璧同志榮獲湖北省出版名人獎。
1999年9月,《知音》國內版榮獲湖北省出版佳作獎。
1999年10月,《知音》國內版被評為首屆中國期刊獎和第二屆全國百種重點期刊。
2000年9月,《知音》國內版在贈建全國百家期刊閱覽室活動中成績顯著,被評為受讀者歡迎的期刊。
2000年11月,知音雜志社獲湖北新聞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2000年11月,知音雜志社副總編雷一大獲湖北省新聞工作先進個人。
2002年1月,《知音》國內版獲湖北出版佳作獎,知音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知音雜志社副總編雷一大獲湖北出版名人提名獎。
2003年3月,知音雜志社被評為全國婦聯系統先進集體。
2003年6月,知音雜志社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集體。
《知音》月發行量突破450萬冊,其發行量居世界綜合性期刊最新排名第6位。
2003年12月,《知音》雜志廣告部被命名為2002~2003年度全國廣告發行文明單位。
電影《知音》
簡介:老電影《知音》
地區 中國大陸
上映 1981年
色彩 彩色
對白 普通話
出品 北京
片種 劇情片
類型 情節片
導演 謝鐵驪 陳懷皚 巴鴻
演員 王心剛 英若誠 張瑜等
作曲 王酩
劇情:
辛亥重九,雲南起義將領蔡鍔自調京以來,目睹袁世凱的倒行逆施,鬱悒於心。袁世凱復辟帝制之心已久,他一面令人對蔡嚴加防範,一面誘之以利,並把京都有名妓小鳳仙介紹給蔡,妄圖使其沉溺於聲色。
當時,日本出兵山東,逼袁簽訂「二十一條」條約,蔡鍔力主拒約應戰,袁世凱為獲日帝支持,屈從簽約。全國掀起抗日愛國運動,袁世凱派兵血腥鎮壓。蔡鍔認清袁的面目,秘密聯絡,籌備討袁起義。袁對其猜疑,蔡鍔遂用韜晦之計,麻痹他們。蔡鍔的名聲雖早使小鳳仙傾倒,但由於相互猜疑和不解,兩人雖朝夕相處,卻相隔如山。
在天津,小鳳仙不露痕跡地掩護了蔡鍔,隨後在「高山流水」的琴曲中,小鳳仙吐露了悲慘身世和除國賊之心願,彼此終於覓到知音。袁世凱登極前夕,起義迫緊,小鳳仙掩護蔡鍔離開北京,自己被投入監獄。
蔡鍔借道日本到雲南,打響討袁第一槍,各省聯袂而起,不到半年袁世凱病死,護國討袁戰爭勝利結束。蔡鍔卻操作勞成疾,在日本就醫時逝世。小鳳仙靜坐船頭,痛撥瑤琴,思念知音。
影片在蔡鍔同袁世凱的沖突和蔡鍔同小鳳仙的糾葛兩條線索中,加強蔡鍔與小鳳仙之間富有傳奇性的糾葛,渲染整個影片的傳奇色彩,從而體現和突出蔡、袁和政治斗爭,體現「反對帝制、維護共和、知音遍天下」的主題。
該片力求保持高格調,把傳奇性故事置於真實性的歷史背景之上,又通過蔡鍔與小鳳仙關系的發展變化來反映當時風雲變幻的政治形勢。它在時代氣氛的把握、傳奇手法的運用、情緒組接、意境渲染、場景設置告示方面都作了許多有益的探索。

『柒』 電影知音講的什麼故事

民國初年,護國儒將蔡鍔在風塵女子小鳳仙的掩護下,沖破袁世凱的監控,回滇興師討袁的故事。

1911年,雲南起義將領蔡鍔(王心剛飾)自調京以來,目睹袁世凱(英若誠飾)的倒行逆施與自己的政治主張大相徑庭,鬱悒於心。袁世凱復辟帝制之心已久,他一面令人對蔡嚴加防範,一面誘之以利,並把京都有名妓小鳳仙(張瑜飾)介紹給蔡,妄圖使其沉溺於聲色。

當時,日本出兵山東,逼袁簽訂「二十一條」條約,蔡鍔力主拒約應戰,袁世凱為獲日帝支持,屈從簽約。全國掀起抗日愛國運動,袁世凱派兵血腥鎮壓。蔡鍔認清袁的面目,秘密聯絡,籌備討袁起義。袁對其猜疑,蔡鍔遂用韜晦之計,麻痹他們。蔡鍔的名聲雖早使小鳳仙傾倒,但由於相互猜疑和不解,兩人雖朝夕相處,卻相隔如山。

在天津,小鳳仙不露痕跡地掩護了蔡鍔,隨後在「高山流水」的琴曲中,小鳳仙吐露了悲慘身世和除國賊之心願,彼此終於覓到知音。袁世凱登基前夕,起義迫緊,小鳳仙掩護蔡鍔離開北京,自己被投入監獄。

蔡鍔借道日本到雲南,打響討袁第一槍,各省聯袂而起,不到半年袁世凱病死,護國討袁戰爭勝利結束。蔡鍔卻操作勞成疾,在日本就醫時逝世。此時,小鳳仙靜坐船頭撫瑤琴,思念知音,此時,一根琴弦突然崩斷,小鳳仙一愣,似乎心有靈犀,馬上明白了什麼,珠淚頓時湧出。

角色介紹

小鳳仙

北京有名的妓女,性格機警、心靈純真,她的身世悲慘不幸,熱切地期望蔡鍔誅滅國賊,同時也為自己的父親報仇。她為維護共和而喬裝改扮成蔡鍔,拖延時間,讓蔡鍔登上海船。

蔡鍔

民國初年的一位青年將軍,城府深,思謀廣,喜怒不形於色,面對復雜形勢時機智果敢。他不得袁世凱信任,被閑置北京加以監視,其後為維護共和、反對復辟,潛回雲南組織護國軍討伐袁世凱。

袁世凱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有著豐富的政治經驗,對內詭計多端,狠毒陰險而道貌岸然,對外屈從帝國主義,是一個封建意識極濃的老軍閥。他在清末官場上混跡幾十年,步步高升,直至爬上洪憲皇帝寶座。

『捌』 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什麼意思

這世界虛情假意太多、爾虞我詐太多,也許你認識的人很多,有的甚至跟你「稱兄道弟」,然而真正知心的有幾個?能夠託付的又有幾個?所以擁有一個真心相對的人太難了,一旦擁有,必須珍惜。

出自電影《知音》主題曲

(8)電影知音的主題思想是什麼擴展閱讀:

歌唱藝術家李谷一的歌曲《知音》是電影《知音》的插曲,曾經登上1983年首屆春節聯歡晚會的舞台,歌詞內容十分切合「鐵血與浪漫相映,豪情與柔美相融」的主題,既贊頌了蔡鍔拯救祖國的高尚情懷和堅忍不拔、勇敢機智的英雄品質,又表現了小鳳仙對蔡鍔忠貞不渝的愛情。

歌詞如下:

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韻依依,一聲聲如泣如訴;

如悲啼,嘆的是,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

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韻依依,一聲聲如頌如歌;

如贊禮,贊的是,將軍拔劍南天起,我願做長風繞戰旗 。

『玖』 李谷一的《知音》是哪部電影的主題曲,電影上還有什麼歌

電影《知音》,講蔡鍔與小鳳仙的故事。沒有別的歌了。

『拾』 人生難得一知己,高山流水遇知音

人生難得一知己,高山流水遇知音

「高山流水遇知音」講的是俞伯牙與鍾子期這一對知音的故事。「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弦絕已無聲。」「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一樽。」「鍾期酒已沒,世上無知音。」這些句子都是描寫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知音情。

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來源很古老,最初記載於秦始皇時代的《呂氏春秋》,明代人馮夢龍將它改編成一篇小說,收入「三言」。這是中國古代關於,「知音」的最廣為人知的故事,它蘊含著深刻的象徵意味。故事梗概如下: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很高的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

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響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其實這個典故中,俞伯牙原本內心對樵夫鍾子期是不屑一顧的,心想著一個樵夫怎麼會懂得我的琴聲?結果,鍾子期很容易就猜出了他的心思:「琴聲慷慨激昂,先生志在高山」;「琴聲清澈婉轉,先生志在流水」。俞伯牙對鍾子期的賞評感到萬分驚訝,於是與鍾子期成為知心好友。後人也說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據說後來鍾子期過世,俞伯牙微失去知音而痛心摔琴,說:「子期一死,還彈給誰聽呢?」

這個故事是說,「知音難得」,人們的友誼應該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是啊,人間得一知己足矣,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一個知己的,得到一個知己是多麼的珍貴和幸運。我終於明白伯牙絕弦的道理。「相識滿天下,知己能幾人。」是講知己的可貴和稀有。「士為知己者死」,講的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種境界讓我感嘆。

老電影《知音》的主題曲唱道:「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韻依依。一聲聲如泣如訴如悲啼,嘆的是,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道出了知音難覓,可遇不可求。知己的感覺,超越了友情,超越了男女之情,超越了很多凡俗的情誼。這是一瞬間的心靈相通,與性別、年齡、社會地位都沒有關系。沒有經歷過的人,也許真的理解不了。這種感覺,就像十足十的黃金,是最純也是最珍貴的,有了它,似乎所有的煩惱都能減少兩分。可遇不可求的知音,一旦遇到了,就一定要好好珍惜。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願天下有緣人高山流水遇知音!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747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713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709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446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436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083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367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789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829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