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電影 » 茶館電影影評主題

茶館電影影評主題

發布時間: 2023-01-19 10:57:57

㈠ 1982年《茶館》影評:秦二爺宏大理想的破滅

首次觀看這部拍攝於1982年的茶館,也幸好年輕的時候沒把茶館看完,不然當初滿是熱血的腦瓜子,看完之後只會對封建社會批判不已。

現在已經沒有了那種茶館,茶客們歡聚一堂,還有數來寶可聽,人們的主要樂趣比如是養鳥,現今這種眾人靠聊天就能打發時光的地方,已不知何處尋覓。

演員精湛演技,加上地道京味配音,倘若和北京土著接觸過一段時間,就會發現本片何等還原了京味的原貌。

本片中,每位主角都特色分明,茶館掌櫃因為有一份自己的產業,唯一的追求就是能安生的度日,把茶館開下去。

秦二爺則是主張實業救國,但本片對他的處理極其有隱喻,秦二爺出場的時候,正好看見茶館進來了討飯的母女,他先是想伸手掏錢救濟,轉念間卻是吩咐茶館掌櫃的把人轟出去,而一旁坐著的常四爺則吩咐掌櫃的給母女二人爛肉面吃。

在影片結束的時候,秦二爺的實業救國努力失敗了,發出了哀嘆「有錢呀,就應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可千萬別干好事!」以此結尾,不難看出本片實際上在諷刺秦二爺這種胸懷大志,卻不顧身邊鄰舍受苦的情形,一個人的志向如果關注於宏觀層面,不關注個體死活,甚至認為個體的悲劇只是個體造成的,從古到今,他們的理想破滅,是遲早的事。

反而是常四爺有情有義到了最後,雖然個人命運在歷史巨輪面前猶如螳臂當車,無可避免,至少他這一生的助人為樂之心,到死也未改變,能幫一把是一把,他的在心無數次幫助人時是溫暖的,此生值了!

㈡ 茶館影評!!!

《茶館》所採用的是特殊的
戲劇
沖突。劇中人物彷彿是在某種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軌跡必然地運行,正直、
善良的人
無法擺脫厄運的襲擊,那些異常活躍的社會渣滓,各自遵循著自己的道德准則行事。
作者
把矛盾的焦點直接指向那個
舊時代
,人物與人物之間每一個小的沖突都暗示了人民與舊時代的沖突。如李三的報怨,巡警的勒索,難民的哀告,逃兵的蠻橫,都表現了帝國主義指使的軍閥混戰給社會造成的黑暗,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這種「剪影式」的新嘗試,展現了清末社會的
眾生相
,深刻地反映了帝國主義的滲透、侵略和封建統治的荒淫、腐敗所造成的農民破產,市民貧困和社會黑暗。表明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末日即將來臨。
從欣賞
老舍作品
的角度看作者語言上的幽默風格。
明確:作品寫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作者把對黑暗社會的諷刺、批判與強烈的愛國熱情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聯系起來,在微笑中蘊藏著嚴肅和悲哀,這和寓庄於諧的幽默風格,給
讀者
留下了深長的回味和思考。如唐鐵嘴誇耀自己抽白面的對話,看起來滑稽可笑,卻會激起人們對帝國主義侵略的仇恨;王利發問報童「有不打仗的新聞沒有」,也像一句玩笑話,都表現出人民對動盪時局的不滿;又如松二爺看見宋恩子和吳祥子仍穿著灰色
大衫
,外罩青布馬褂說:「我看見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兒!」。表現出
松二爺

懷舊情緒
,也諷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

㈢ 《茶館》電影講的是什麼

故事講述了茶館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會吞沒。
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後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還揭示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全劇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向人們展示了從清末到抗戰勝利後的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及各階層人物的不同命運。
全劇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向人們展示了從清末到抗戰勝利後的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及各階層人物的不同命運。
其實《茶館》是現代文學家老舍於1956年創作的話劇,1957年7月初載於巴金任編輯的《收獲》雜志創刊號。

㈣ 電影《茶館》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茶館》是國內非常難得的一部經典黑白影片。它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82年,本片改編自老舍先生所著同名經典話劇,是由謝添執導,於是之、鄭榕、藍天野、黃宗洛等主演。該片以在老北京,茶館是公眾中心是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老舍以一個典型的茶館為背景,講述了20世紀初期中國苦難和社會崩潰的歷史的故事,從市井的角度反映了當時黑暗的社會背景。


在影片的最後,王利發徹底絕望了,他想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找幾個知心人吐吐胸中的悶氣。正好這時,50年前被清政府逮捕過的常四爺來了,那位辦實業最後垮台的秦二爺也來了。三位老人談啊,笑啊,用他們親身經歷在揭露著人吃人的社會。三人拿出揀來的紙錢,提前勾自己「出殯」,他們圍著桌子撤呀,喊呀,那凄涼聲在空中久久回盪……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然後懸梁自盡——安然了結了一生,隱喻著當時社會像一團黑霧,始終籠罩著每一個小人物,最終導致其崩潰的故事。

㈤ 茶館電影影評

茶館就像現在的網路貼吧論壇,能各抒己見,也得注意分寸拿捏,一個不小心就會招徠口舌之災。比如一身正氣常四爺,因為一句「我看著大清國,要亡啊」,身陷囹圄。

能運營這樣一個茶館的掌櫃,也必須圓滑和氣的,能在言語間消減了刀光劍影,有些本事才能控場。
《茶館》本身就是老舍先生創作的劇本,電影拍出來,也有濃厚的舞台話劇感,你方唱罷我登場,劇情緊湊很有沖突,人藝演員個個都是老戲骨,每個角色都很出彩,個性鮮明,舉手投足都是戲,入木三分,演出了歷史的酸辛苦辣。鮮活的生命,鮮活的歷史,穿插其中的三段數來寶唱出晚清末期迴光返照的「繁榮」、軍閥割據的兵荒馬亂、抗日勝利後盤剝民脂民膏的民國政府,影射出舊時代的很多社會百態。
茶館王掌櫃是中國傳統的老百姓的寫照,一生順民,處事圓滑,敬畏權貴,自私也善良,一輩子運營茶館,也跟著時代不斷改良,晚清末期人聲鼎沸算場面敞亮;軍閥混戰時縮減面積,開學生公寓;國民黨執政北平時,只剩兩張茶桌,生意荒涼,評書不行了,打算招女招待

㈥ 根據電影《茶館》分析其中的民俗表現及其原因

創作於1957年的三幕話劇《茶館》就是影片的完整歷史背景,無疑是老舍在當代的傑作。借北京城裡一個名為裕泰的茶館在三個時期。分別是清末1898年初秋;袁世凱死後軍閥混戰的民國初年;40年代抗戰結束、內戰爆發前夕)的變化,來表現19世紀末以後半個世紀中國的歷史變遷。這種具有相當時間跨度的「歷史概括」,是當代作家普遍熱衷的。對這一宏大題旨的表現,作者選擇了自身的生活經歷和藝術經驗所能駕馭的軌道。「在這些變遷里,沒法子躲開政治問題。《茶館》的作者老舍選擇了從「側面」,從「小人物」的生活變遷入手的角度,並把對他們的表現范圍,限制在茶館這個「小社會」中。沒有運用中心情節和貫串全劇的沖突——當代話劇常見的結構方式,而採用被稱為「圖卷戲」或「三組風俗畫」的創新形式。眾多的人物被放置在顯現不同時代風貌的場景中。這些人物,涉及市民社會的「三教九流」:茶館的掌櫃和伙計,受寵的太監,說媒拉纖的社會渣滓,走實業救國道路的資本家,老式新式的特務、打手,說書藝人,相面先生,逃兵,善良的勞動者……其中,常四爺、王利發和秦仲義貫串全劇。影片中的角色人物,從他們的性格、生活道路各不相同,「旗人」常四爺耿直,「一輩子不服軟」;秦仲義辦工廠,開銀號,雄心勃勃;掌櫃王利發則「見誰都請安、鞠躬、作揖」:但最終都走投無路,為自己祭奠送葬。「我可沒作過缺德的事,傷天害理的事,為什麼就不叫我活著呢?」「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劇中的悲涼情緒,人物關於自身命運的困惑與絕望,透露了與現代歷史有關的某種悖謬含意,無奈與悲戚!總得來說,作家老舍《茶館》的敘述動機,來自於對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強烈渴望,和對一個不公正的社會的強烈憎惡。新舊社會對比既是他結構作品的方法,也是他的歷史觀。他對於「舊時代」北京社會生活的熟悉,他對普通人的遭際命運的同情,他的溫婉和幽默,含淚的笑,使這部作品,接續了老舍創作中深厚的人性傳統。而作為電影,《茶館》中的一代卓越藝術家他們卓遠的演出,對確立該影片在當代的「經典」地位,也起到重要的作用,這個也是不容置疑的。

㈦ 茶館電影觀後感

1982年,由謝添導演,於是之、鄭榕、藍天野等戲劇演員出演的《茶館》公映,成為不能復制的經典,喜獲中國電影金雞獎優秀獎等。

影片敘述的是大清帝退位前到民國,社會動盪,老百姓艱辛存活的情況。影片將所有故事萃取在老北京城的一個茶樓內及其茶樓外的大街上,根據茶樓的盛衰來反映在那時候社會發展情況下一般普通百姓存活愈來愈艱辛。

一個小小茶樓也是一個社會發展,里邊有各色各樣人馬。有一想著實業救國的秦二爺;一身公平正義的常四爺;忠厚老實悲嘆運數的松二爺;也有處事圓滑的王掌櫃。這些人一生從沒做了一切錯事,卻也沒有落個善終。

秦二爺經營產業40年,被輕浮冠以「逆產」以名義收回,人生奮斗毫無意義,無奈說出來「有錢就得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千萬不要做好事」。

正義的常四爺自力更生,靠賣菜賣花生為生。誠實的松二爺餓死了,連棺材都沒有,常四爺為他化。王掌櫃的茶館終於被占據了一輩子。

另一方面,那些崇洋媚外,做壞事的人,卻過著瀟灑滋潤的生活。比如70多歲的龐太監,花200大洋買年輕媳婦,窮人只能賣女兒生存。

在影片《茶館》末尾,三個七八十歲的老年人,在燈光效果逐漸暗下來的森冷的茶樓里,在蒼涼、崩潰中含淚,叫著,笑著,撒冥幣祭拜自身,講出一番番心如刀割的感受,令人不由自主感覺,所說人情冷暖也莫過於此吧!

㈧ 電影《茶館》觀後感

這全北京城,一座租賃老宅,茶館周圍,生意興隆著,人滿時,扛著糖葫蘆棒的生意人露一次臉,留個背影,也有衣衫襤褸的人在茶館里來來回回踱步。

就是這百味人生,展現了老北京最濃郁的市井生活和風土人情,裡面的每個細節,都是有神韻的文化符號,經得起我一格一格地按暫停鍵,記錄所有的情節和台詞語錄,每句對白都高度濃縮,但又一點兒緊迫的感覺都沒有,邏輯對接堪稱天衣無縫。

《茶館》是老舍先生留給我們的一部不朽的名著。這樣的茶館現在已然沒有了,可在舊北京,卻布滿了四城,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更是承載一個時代的標簽。

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通過一個茶館的興衰,為我們描繪了一副舊清王朝日趨衰落,帝國主義勢力步步深入,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為代表的維新派,遭到失敗和鎮壓,茶館的故事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茶館里的人七嘴八舌的討論著……

「他們到底為了什麼事兒這么拿刀動杖的」

「它是這么檔子事,張宅的鴿子飛到李宅去了,可這李宅呢,它又不肯還,得了,咱待會兒再說吧!」

「這人,還不如一隻鴿子呢!」

這時,所有人看向門外,秦二爺來了,沒有帶任何人,進來環顧四周,嘴裡說是來看看王掌櫃會不會做生意,實則是來查看生意收入,漲房租來了。

秦二爺是王掌櫃的房東,難怪王掌櫃的精靈讓我禁不住一哆嗦。

「我這就是一邊做一邊學著呢,指著這個吃飯呢,誰叫我爸爸死的早,我不幹也不行啊!好在啊,照顧主兒都是我父親那輩上的老朋友,有個周到不周到的都肯包涵,閉閉眼也就都過去了,反正啊,在街面上混飯吃,人緣得要緊,我就是一切啊,都按照我父親那會兒的老規矩,多請安,多說好話,討人歡喜呢,就不至於出大岔子。」

他精明干練,在生意上不敢懈怠;他謹小慎微,在官員與官員之間從來都沒有沖撞過,他委曲求全,一方忍氣吞聲,一方笑臉相迎;他善於應酬,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接待方式。

在房東神氣的說完遲早要把房子收回去時,之前我注意到的那對母女,原本以為是群演,竟再次出現了!

「媽,我餓,我餓啊!」

「小王」

「在」

「轟出去」

「這這這呆不住」

看到這里,心如刀割,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如此,生活給予我們苦難,卻沒有給我們片刻喘息的機會。要知道,有的人,僅僅活著就拼盡全力。

「哪位行行好,買下這位孩子,二兩銀子,只當是買個小貓小狗吧!」

常四爺搭話了。常四爺俠骨之風,正直倔強,敢作敢為。但是,茶館的牆上明確掛著一個牌子:莫談國事!

「給叫兩碗爛肉面,讓她們到外面去吃。」

就到這打住也就是了,一向胸性耿直的常四爺一句話,以至於被抓入獄。

「我看吶,這大清王朝,是要完了。」

「完不完吧,也不在乎有沒有人給窮人一碗面吃,小王,說真的,我真想把這的房子給收回去,我不但要收回房子,連城裡的買賣、鄉下的地,全賣了,把本錢攏在一塊,開工廠,開個頂大頂大的工廠,那才能救的了窮人,那才能救的了國……」

秦二爺的高傲,意氣風發中毫無害怕的意思,三毛說:「我們還年輕,長長的人生可以受一點風浪。」可能秦二爺此時此刻便估摸著自己的財力可做一方之土吧!

說完話的秦二爺正要離開茶館,這時候,龐老爺來了,龐老爺和秦二爺明裡暗裡互相諷刺了一番後,秦二爺拂袖而去。

龐老爺是清朝握權之人,也是那個以劉麻子為介質買女孩的人。

「一個鄉下丫頭,要我二百銀子」

「十兩銀子,不能再漲了」

…………

腐敗透頂的大清朝,被革命的烈火包圍著,果不其然,它很快就完了。

長辮子正在一串一串的被絞去,鬧著軍閥,打著亂仗,王掌櫃改良了,茶館改成了半個大學堂,住著大學生。

當年抓走常四爺的那兩位討厭的人進茶館來了,穿的衣服雖不一樣了,但惡氣卻更讓人討厭了,常四爺一進門看到後,還是氣中生氣,當年抓走自己的他們還是這副嘴臉,永遠當著狗腿子。

「你這為什麼住著學生啊?這學生可沒什麼老實傢伙」

「當官的吧!今兒上台,明兒就許撤職;做買賣的,他今兒開張,明兒就許關門,都靠不住,還就這大學生,能夠按月交房租,沒錢上不了大學呀,你說是這一筆賬不是?」

一晃,已經好多年了,現如今,常四爺賣青菜,秦二爺辦工廠,後來,老裕泰,老字型大小,還是九城聞名,有了小劉麻子,小唐鐵子,大洋改成了美鈔……

王掌櫃中年時,軍閥混戰時期,茶館改良升級,當初被大太監買去的小姑娘因為大太監死去,又找著回來,被掌櫃收留在茶館,兩個當差的因為餉錢直接伸手向王掌櫃要保護費;買賣人口的劉麻子准備給兩個逃兵賣個媳婦,結果因為軍閥翻查,被收受兩個逃兵賄賂的當差,指是逃兵當場砍頭。

到了美軍和國民黨特務橫行的年代。王掌櫃已老態龍鍾,在茶館里出頭露面的人物,也都是子繼父業的下一輩子人了。

常四爺彎著身子走進茶館,籃子里是自己賣的花生仁,有了花生仁,可沒牙了,如今,王掌櫃、秦二爺、常四爺他們三都七十多歲了。

常四爺、秦二爺進門那一刻,三個人還談茶館改良的事,我哭了,哭的太徹底了,本來能用一個星期的紙又要少用兩天。二十歲就主張「實業救國」的秦二爺到天津去看到自己四十年的心血被拆了。

「到如今,搶去我的工廠,好哇,我勢力小,我干不過他們,可你倒是好好的辦哪,那是救國裕民的事業,拆啦,機器都當成碎銅爛鐵給賣了」

「全世界,可這全世界,你能找的出這樣的政府來笑找不出來,現在我明白了,王掌櫃,求你一件事吧,沒事的時候,你可以跟那喝茶的人們當成個笑話談談,你說當初,有那麼個不知好歹的秦某人,愛辦實業,辦了幾十年,結果卻……你應該勸告大家,有錢就得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可就是千萬別做好事…」

「二爺,我這會就要搬家了,搬到哪不一樣,我呀,比不了你們二位。二爺您,財大業大,心胸大,這樹大,就招了風欸;四爺您,一輩子不服軟,專門好打抱不平,可我呢,當了一輩子的順民,見著誰,我都鞠躬,請安,作揖,就盼著孩子們有點出息,凍不著,餓不著,沒災沒病,可哪想到哇,日本人在這會兒的時候,我二栓子就跑了,老婆想兒子,想死了,好不容易盼著,日本人走了,你覺得這該緩口氣了吧,可誰知道啊,這又來了…」

「自食其力,憑良心幹了一輩子,一事無成,最後只落得個賣花生的」

一番傾訴過後,只剩下王掌櫃一人,這是他的茶館,他活著,活在這,他死了,死在這!

故事主要涉及到兩代人,看他們每個人的後代,都有他們上一代的影子,甚至說是有過之無不及。時代動盪,有的人因此落魄潦倒,有的人卻因此一飛沖天,看小劉麻子穿上了一身洋裝、小唐鐵嘴兒當上了天師,他們就憑著這幅嘴臉,巴結討好,欺壓良民,毫無間斷的坐著壞事。

而王掌櫃,常四爺等正義代表,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國主義、封建寡頭和官僚買辦共同控制的國家經濟形勢下,這絲毫沒給他們留下一丁點兒施展的空間。他們也有愛國之心,並固執而驕傲地認為自己能夠救國救民。而反派角色劉麻子等人多行不義必自斃,最終被無情的社會吞沒。

宋恩子、吳祥子、唐鐵嘴、劉麻子屬於惡勢力的代表。他們共同合成了國民劣根性的象徵性形象。老舍通過稍帶誇張的「父子傳承」的方式表現了惡勢力在不同時代的延續,又以茶館常客的關系使歷經滄桑的王掌櫃、常四爺、秦二爺得以聚首回顧一生,從而使「裕泰」成為整個舊中國社會的象徵,在某種意義上成為民族性的深層心理結構象徵。

這樣一類人物形象,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畸形和病態。

每個人都深沉的眷戀著腳下這片土地,多少命運在這里交匯相遇,但更多的滋味是我們這個時代無法體會的,天下太平這四個字背後蘊含蘊含著多少人的期許,也蘊含著多少人的失望。是笑與淚的相會,血與汗的交織,是金錢堆積的罪惡,也有大愛無言的付出。

活著本身就是意義。我們每個人都是帶著偶然性地降臨到這個世界,但都將必然走向同一個結局。生命賦予我們的意義,不在於我們能擁有什麼,創造什麼,而在於我們能夠忍受生活給予我們的痛苦與幸福、平庸與孤獨,並依舊不屈不撓地活下去。

㈨ 茶館的影片評價


醞釀多年,為廣大影劇界人士所關注的影片《茶館》,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完成;這部影片確實同導演謝添所說的那樣:它是一個「新片種」,既不是舞台紀錄片,亦非一般藝術片,更不應籠統地稱為故事片。原因大概就在於影片導演在嚴格保留《茶館》舞台精華的同時,較好地運用了電影的特有手段。它以鏡頭引導觀眾去對《茶館》主要人物的傳神表演和重要細節加以過細觀察。它在融合話劇、電影兩大藝術特性的努力中,取得了成就。
老舍先生的名著《茶館》雖然通篇妙語如珠,十分詼諧風趣,但其主題嚴肅,結構極其嚴謹。這是一部為三個時代(清朝、民初、國民黨統治)送葬的劇作,它為舊社會唱出一闋愴涼的輓歌。自然,為垂死者唱輓歌和迎接新生兒的降生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
《茶館》在反映了三代反動統治的繼承性的同時,也暗示了以康大力為代表的青年一代革命者必將取得勝利,人們有理由寄希望於這些迎接黎明的人,這是《茶館》原作者的苦心所在。而影片《茶館》在體現原著精神的時候,以生動的銀幕形象,顯示了一個人生真理:對待生活,斗爭比妥協(逆來順受)有出路;「改良」是一條死胡同,革命則意味著通向陽關大道。《茶館》主人公、「裕泰」的掌櫃王利發(於是之飾)的生活道路,就為這條真理作了注釋。
老舍先生筆下的裕泰茶館是濃縮了的舊社會,通過這個不大的橫斷面,人們可以看到那早已逝去的三個時代里的芸芸眾生的種種活動:他們或渾渾噩噩,蠅營狗苟,為名為利,為非作歹;他們或憂國憂民,心懷大志,以挽救民族危亡為理想,但又找錯了出路與方向;也有人明哲保身,但求苟活,卻在嚴酷的社會現實面前碰得鼻青臉腫。而更加引起人們同情的則是子繼父業的茶館老闆王利發,他為求舉家溫飽,在時代的變遷後面亦步亦趨,緊跟不舍。他懷著心中的鬱悒,時刻對顧客和大大小小的權勢者唯唯諾諾,笑臉相迎。到頭來,這位處處妥協的聰明人和「骨子裡的老實人」,卻弄得走投無路,不得不在他潦倒的暮年懸梁自盡……無須多加引申,王掌櫃的一生所給人的啟示,已經遠遠超越了他個人命運的范圍。
謝添在當年著名話劇導演焦菊隱先生精心構思的那場「三老自奠撒紙錢」的基礎上,巧妙地安排了王利發、常四爺和「實業救國」論者秦二爺三位老者的憶舊與「總結性」的對話。除去舞台劇原有的警句外,當紙錢在陰暗的空間飛舞,當「抬杠」的號子聲和低沉悲涼的喪樂交織在一起時,人們隨著攝影機俯瞰,三位垂垂老邁的不同人物踉蹌行走在茶館廳堂,心中不禁升起一種悲凄之感。就這一場景而言,影片《茶館》帶給觀眾的遐思,應大於舞台劇。
影片中「北京人藝」燦爛群星的表演十分出色:王利發(於是之飾)、常四爺(鄭榕飾)、秦二爺(藍天野飾)、松二爺(黃宗洛飾)和兩代劉麻子(英若誠飾)和扮演者在表演上支付的心血是沒有白費的。
人們通過他們刻畫、塑造的人物形象,又能深刻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氣氛,特有的風習以及角色靈魂深處的顫音。「精明,有些自私,而心眼不壞」的王利發掌櫃,經過於是之的再現,其性格、氣質、語言習慣,使人拍案叫絕。他那生動、精確、真實可信的表演技巧,豐富了角色,挖掘了作家留在紙後的潛台詞,使其韻味無窮,耐人咀嚼。自然,限於演員的年齡和形體的變化,王利發的青年時代不及中年,而中年又略遜於晚年。但作為一位年過半百,在話劇舞台馳騁達三分之一世紀的老演員,於是之在影片《茶館》中取得的成就,無疑高於他過去奉獻於廣大觀眾之前的程瘋子(《龍須溝》)和余永澤(《青春之歌》)。
鄭榕同志塑造的硬漢子、愛國心切的常四爺,在三個時代中的性格被勾勒得線條清晰、稜角分明。那種正氣在胸、鐵骨錚錚的勁頭,感人至深。藍天野以光彩奪目的台風,在「第一幕」戊戌年間出場,儼然一位倨傲不凡的「濁世佳公子」。但到「第三幕」(抗日戰爭勝利後)他拖著羸弱、疲憊的步子走進老裕泰茶館時,那眼神、那語氣,那身軀姿態,早已判若兩人了。這位家財萬貫、矢志搞「實業救國」的民族資產者,早已被日寇、國民黨和「四大家族」壓得奄奄一息。當年那個目光炯炯,神采飛揚,不可一世的秦仲義,而今安在哉?!作為「人販子」的兩代劉麻子,是個不齒於正派人物的社會渣滓,但,他和那些唐鐵嘴、二德子、「灰大褂」之類的傢伙一樣,除去起到渲染時代、烘托氣氛的作用外,還和貫串全劇中另外一個重要人物——被出賣的貧農之女康順子(程中、胡宗溫飾)形成糾葛,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典型。英若誠在精確顯示兩代劉麻子骯臟的靈魂,以及這類人物丑惡的嘴臉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
影片《茶館》中的音樂(彭修文作曲、指揮)和音響,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它不僅一般性地輔助了作品的主題,強化了主人公王利發的感情潮汐的感染力,還成功地渲染了環境氣氛,反映了昔日北京的市聲。

㈩ 電影《茶館》影評:一輩子都沒忘了改良

  這部電影根據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的《茶館》改編。在各個平台上有很高的評分。

「改良啊,改良啊,一輩子都沒忘記改良。」 這是電影中茶館的王掌櫃在最後與常四爺,秦二爺說的其中的一句話,這也是茶館的命運。

故事開始於滿清時期,維新變法失敗後,具體時間是光緒二十四年,此時在這看來貌似繁華的背後,隱藏著各種令人窒息的黑暗面。 由一個大茶館的從興到衰,體現了不同時期的社會變遷。

茶館名叫「 裕泰茶館 」,位於當時的老北京城,是一所大茶館。掌櫃的名叫王利發,繼承了父親留下來的茶館與開茶館的本事。

隨著打鼓板大傻楊的出場,介紹了大茶館裡面的人與穿著。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茶館中出沒著各種人,有達官貴人,也有貧窮的吃不上飯的人,有愛國青年,也有「吃洋飯的」等等。茶館中有條規矩,禁止談國事,但仍有人會隨口說上兩句。

常四爺與松二爺在茶館中喝茶,松二爺是個膽小,老實,特別愛鳥的人,走哪都得拿著鳥籠子;常四爺則是愛國青年,他看不上那些「吃洋飯的」,對於沒飯吃的難民伸出援助之手。這是秦二爺來了。秦二爺有錢,也特別會掙錢,這座茶館就是租的他的地方。他來茶館後看了個遍,找掌櫃的要漲房租,要不然就把他的這個地方,連同其它的一同賣掉去建工廠。突然,有一個難民小姑娘她太餓了,想拿秦二爺桌子上的食物,秦二爺讓他走開。她媽此時跪到了地上說:「哪位行行好,買下這個孩子, 二兩銀子,就當是買個小貓小狗了。」

常四爺此時說「拿兩碗拉熱面,帶他們去門外邊吃去。」

王掌櫃說:「四爺,您這是積德行好,賞給她們面吃,可眼下這種事實在是太多,咱們管也管不過來。二爺,是這話不是?」

常四爺對身旁喝茶的松二爺說:「二哥,我看那,這大清國 是要完那。」

秦二爺:「完不完吧,也不在乎有人給窮人一晚面吃。」「我真想把這店收走,鄉下的地全賣了,把本錢攏在一塊,開工廠,那才能救得了窮人,那才能抵制外貨,那才能救國。」

茶館裡面有個倒賣人口的叫劉麻子,現代的我們統稱劉麻子這類人為「人販子」。有個曾經農村種地的鄉下父親,現在種地不行了,不想讓女兒跟著自己吃苦,沒飯吃。 劉麻子把他女兒賣給了當時的大總管 龐太監(一個又老又丑的太監)做媳婦。 十兩銀子給了鄉下父親,一百九十兩留給了自己。茶館裡面還有個唐鐵嘴,給人算卦的,喜歡抽大煙,在茶館里蹭了一輩子的茶喝。

劉麻子在又一次的做他的生意時,被冤枉成了逃兵,就地正法,死在了公寓的那條街(當時茶館為了不關門,被改為公寓,專租給大學生)。

當時被賣給龐太監結婚的女孩,二十年後找到了當年的裕泰茶館,現在的公寓。現在都三十多 將近四十了,帶著一個領養的男孩子,在茶館裡面留了下來。在龐太監死後,他們娘倆就被趕了出來。那個孩子叫康大力,長大後當了八路軍。

茶館一共經歷了4個變化。

1.老茶館(日本侵略者佔領北京時期)2.公寓(內戰時期)3.評書4.接待

最後沒有出來的結局是茶館的被迫消失。

松二爺: 那麼老實的一個人,最後死的時候還是常四爺給他弄得棺材。

秦二爺: 二十多歲時就主張實業救國,建工廠,實業失敗。日本人在這說勤上,工廠就勤上了。可國民黨政府回來後,工廠卻成了逆產,被拆了。四十多年的心血啊,就這么沒了。

常四爺: 自食其力,憑良心幹了一輩子,卻一事無成。曾在老茶館的時候說「大清要完」被人抓起來做了一年半的牢,最終大清還是完了。「七十多了,只落了個賣花生仁。」卻又說「個人算得了什麼,盼呀,盼呀,就盼著國家能像個樣,不再受外國人的欺負。」「咱盼著,就盼著誰都講道理,誰也別欺負誰。」「可是我自己呢,我愛咱們的國呀!  誰愛我呀」最後只怕死的時候也沒人管。

王掌櫃:「改良呀,改良呀,一輩子都沒忘了改良。」 「對誰都彎下腰」 茶館改為公寓,不行了又引進評書,又找招待。 「我不過是想盡了辦法活下去,不過是為了活去。」 「沒干過缺德的事,沒0干過傷天害理的事,我得罪誰了。就那娘娘,小劉麻子,沈處長,這幫狗男女,可他們都活的滋滋有味,幹嘛就不準我吃窩窩頭。」 茶館想引進招待時,家裡連白面都沒有。

在王掌櫃准備離開人世間前,又遇到了五十年前被清政府逮捕過得常四爺和實業失效後的秦二爺, 三位老人共同回顧近半個世紀的種種經歷,凄凄的聲音在空中久久回盪。

故事的最後王掌櫃獨自一人仰望屋頂,想找個掛腰帶自盡的地方結束這一生。

PS:中間省略了一小部分,但真的是一部特別好的電影,值得一看。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747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713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709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446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436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083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367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789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829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