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愚公移山電影人物圖片
⑴ 愚公移山的作品鑒賞
《愚公移山》主題思想即恆道。
《列子·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堅定信心和頑強毅力,說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難,堅持斗爭,定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這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
這則寓言一開始簡介了「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位當南北交通要道。老愚公「面山而居」,出入不便,需要繞山而行,這就揭示了人和山的矛盾,即愚公移山的原因。
第一段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積、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襯托移山的艱難。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務越艱巨愚公的品質也就越突出。這是故事的背景,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筆。
第二段寫愚公主張提出移山,家裡人提出運土方案,率領幾人便馬上開始行動。
第三段寫愚公對智叟的駁斥,這是情節的發展。愚公和智叟的對話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堅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淺,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寫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了,派神將山背走了,愚公的願望實現了。
文章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驚人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道理.
「愚公移山」故事出自《列子》。《列子》文本的字里行間表達了崇尚虛靜思想,強調人在自然天地間的積極作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也正是對《列子》文本中核心思想的充分註解:
首先,「愚公移山」故事象徵了「道」的永恆性。聯系其他篇章,從《列子》一書的整體性和系統性上分析即可看出,《列子》不但繼承了《道德經》關於「恆道」的思想,而且從過程論的角度予以了發揮。《天瑞》篇在論及陰陽的時候分別以「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來指稱天地化生的不同階段。最後,作者又以「一」到「九」的數字象徵大道循環往復的運動。而「愚公移山」故事中子子孫孫無窮盡的意象實際上可以看作大道永恆而生生不息精神的寄託。
其次,故事表達了道家的「抱一」觀念。這種觀念起端於老子《道德經》,並且被《列子》、《莊子》等道家著作所繼承和詮釋。道家講的「一」乃是基於「道」的整體性、永恆性、化生性而提出的重要概念,體現了哲學的高度抽象。《道德經》稱「道生一」,又說「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引伸到社會人生方面,「抱一」即表現為行事持之以恆,具有堅定信念。愚公雖然年紀很大,但卻堅信可以搬走兩座大山,並且率領子孫挖山不止,以實際行動履行了道家的「抱一」精神。
張湛《列子注》之後,「愚公移山」的故事得到廣泛流傳,但更多時候這個故事已經脫離了《列子》引用這則故事的語境,不再是一個哲學命題的注腳,而成為可以隨意解釋的一個獨立故事,當然這也立足於故事本身的可延展性和多元解釋的可能性。正因為這樣,該故事在文學、哲學、甚至是民間信仰中都得到了新的解讀。
愚公何德,遂荷鍤而移山;精衛何禽,欲銜石而塞海。(南北朝庾信《擬連珠四十四首》之三八)豈冤禽之能塞海,非愚叟之可移山。 敘事者角色
《愚公移山》的受敘事者有:北山愚公、愚公家人(主要包括其妻子、能挑擔子的三兒孫和孤兒寡婦)以及反派人物智叟。從道家的角度看,還有幾個神:上帝、山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也都是受敘事者,這里的「誇娥氏」原為「誇蛾氏」應該是「螞蟻神」之意,因為「娥」與「蛾」在古代是可以通假的。由於「蛾」與「娥」相通的原因,所以自古至今有不少人誤「誇蛾」為「誇娥」。古文里「蛾」通「蟻」,而「誇」為「巨大的意思」,因此「誇娥氏」也就是「螞蟻大力神」。
《愚公移山》的真實讀者就是聽眾和閱讀文本的讀者。隨著時代的變遷,即敘述時間與故事時間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變化,真實讀者對原文的理解往往也發生變化,即便是同一時代的真實讀者也會出現對文本有理解、不解和曲解的現象。
常規敘事
所謂「常規敘事研究」就像前面提到的科學敘事,即單義直接表述。相當於真實讀者把原來的古文解釋一通,了解故事內容即可。
《愚公移山》文本譯文:「北山愚公,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他)苦於山北交通阻塞,進出要繞遠道,就召集全家來商量說:『我要和你們盡全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的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地表示贊成他的意見。
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像魁父那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怎麼樣呢?況且把挖下來的泥土石頭放到哪裡去呢?』大家紛紛說道:『把它們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於是率領挑擔子的三個兒孫,敲鑿石頭,挖掘泥土,用箕畚搬運到渤海的邊上。」
「山神聽說愚公移山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便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漢水的南邊,再沒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故事的前面部分描寫的是事實,後面部分從「山神聽說愚公移山」描寫的是虛構的事物。
傳統敘事寓意
傳統的敘事寓意指遇上困難時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不畏艱險,迎難而上,持之以恆,爭取最後的勝利。這是一個經典的敘事手法,而且寓意深刻。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堅定信心和頑強毅力,說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難,堅持斗爭,定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這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文本中插入了愚公和智叟二人的對話,蘊含著寓言所特具的哲理,頗能發人深省。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叟的「笑」,是對愚公移山不屑一顧的輕蔑情態;智叟的「止」,是對愚公移山不以為然而進行粗暴的干涉。這個自以為多智的老頭子,在他的眼裡,愚公能移山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所以脫口而出,給愚公潑冷水。智叟譏笑愚公笨拙,所持理由與愚公的妻子相同,便兩者態度迥異,一個是自視其高,加以阻撓,一個是提疑問,目的是為解決問題。
智叟,智於其表,愚在其中,因此愚公對智叟的冷嘲熱諷,先報之以一聲長嘆,表示遺憾想不到智叟竟是這樣的木然無知,接著,針鋒相對地進行駁斥:「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出語尖銳犀利,畢露鋒瓦。這段話含有很大的思想空量,闡述了「有限」和「無限」的樸素的辯證關系,進一步表現了愚公迎難而上的精神。
智叟只看到愚公的「殘年餘力」及山高難以削平的一面,而看不到人類延續不斷及山不會增高的一面,所以堪稱「固不可徹」,比起愚公的目光來實是短淺。愚公藐視大山,敢於移山,知難而進,堅韌不拔,是因為他看到了人的作用,通過努力,事物是能夠轉化的。由此可見愚公形愚而實智。
文章篇末以移山取得了最後勝利,矛盾獲得了解決,作為故事的結局,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由於古代生產力和自然科學不發達的緣故,往往幻想著能有超人力量來幫助人們移山填海,征服大自然,所以作者運用了浪漫主義的藝術想像,寫「操蛇之神」聽說愚公要永不停息地挖山而害怕起來,將此事告訴了「天帝」,「帝感其誠」,就派遣了兩個大力士把兩座大山背走了。
這顯然是神話,在客觀理實中是不存在的,但卻反映了當時人們有「人定勝天」的強烈願望,和變革大自然的雄偉氣魄,也反映了作者對作品中所闡述的哲理思想的堅信,以神話的形式給予了肯定。寄未來理想的實現於神話,寓哲理思想於想像,作者這樣寫,就是為了讓人們在精神是得到鼓舞,在情緒上受到感染。
藝術特色
第一,對比手法的運用相當成功。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強調矛盾可以互相轉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確,就以「子子孫孫無窮匱」與「山不加增」對比;為了表現移山時不畏艱險的氣概,激勵人們去掌握這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孫荷擔者三夫」的家庭,「始齔」的助手,與「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兩座大山對比;為了說明愚公並不愚,智叟並不智,顯示這一哲理思想所產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開始的「笑而止之」與被駁後的「無以應」對比,等等,在對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藝術形象的塑造。
第二,故事情節的安排比較巧妙。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卻寫得曲折多姿,波瀾起伏,加之行文緊湊,筆墨舒灑自如,令人讀後興味盎然。文章擺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寫愚公「聚室而謀」,全家人紛紛表示贊成,接著就該是行動起來一起移山,誰知愚公之妻獻疑,產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體問題,這些具體問題不解決,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決。經過討論,商量了辦法,出現了移山勞動的盛況,接著就該是苦戰不休,不料跳出來個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礙,老愚公就和智叟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在辯論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這樣既突顯了愚公精神的可貴,同時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思想。
在一個僅有300餘字的簡單的故事裡,將較多的矛盾集中起來描寫,能夠收到戲劇性的藝術效果,否則順流平坡地寫下去,還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強調的內容得不到強調,不能使主題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圓滿地表達出來。一般地講,從簡單中見復雜,在情節安排上並不容易,因此處理得不好,就會使人感到復雜中仍然顯得簡單。
《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簡單,但由於在情節的處理上沒有平鋪直敘,而是從矛盾相繼出現的尖銳性上去顯示復雜性,這樣就增強了文章跌宕的氣勢,引人入勝。解決矛質,沒有簡單化,愚公說服其妻,不是以空話大話壓服,而是靠眾人拿出辦法;駁倒智叟,不是泛泛頂撞,而是據理而言。
愚公的「理」,非等閑之論,它是作品中哲理思想的精髓,字字如錘擊出的火星,句句似脫了弦的利箭,都是性格化的語言,又都是有哲理思想深度的語言。正是如此,理直才能氣壯,理屈必然詞窮,愚公駁得智叟啞口無言。兩個人的辯論將故事情節推上了高潮,使寓言的寓意得到充分的展示。 唐·丘鴻漸在《愚公移山賦》里也提到了愚公形象,他說:止萬物者艮,會萬靈者人。艮為山以設險,人體道以通神。是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故可以議其利害也。昔太行聳峙,王屋作固。千岩糾紛,萬仞回互。蓄冰霜而居夏凝結,聯源流而飛泉積素。爰有諄諄愚叟,面茲林麓。愴彼居之湫隘,懲祁寒之慘毒。激老氏之志,且欲移山;當算亥之年,寧憂就木。
世人始知愚公之遠大,未可測已;誇娥之神力,何其壯哉!儻若不收遺男之助,荷從智叟之辨。則居當困蒙,往必遇蹇,終為丈夫之淺。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則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嘆曰:事雖殊致,理或相假。多岐在於亡羊,齊物同於指馬。我修詞而忘倦,彼移山之不舍。吾亦安知夫無成與有成,諒歸功於大冶。在這里,作者提出的愚公移山之人道與天道說。提出了「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的思想。移山之既成,在於「愚公之道行」,「體道以通神」,因而人天同心,最終獲得有成。
人道大於天道,天地同心,人能感天,這是唐代人通過解讀愚公移山而得到的哲學思想和精神。不論是究其「志氣」、「自成」,還是「精誠之心」,都是持肯定、贊揚的態度來肯定愚公這個形象的。以此訓寓後人。
⑵ 《新愚公移山》中,有哪些精彩的鏡頭
早已於9月10日在電影院與廣大觀眾碰面的動漫電影《新愚公移山》,給寫作者的較大感觀可用一個字來描述,那便是「新」。《新愚公移山》,選用了新思維,拍出了新感受,運輸了新動能。在肺炎疫情尚未徹底解決的時下,收看這一部《新愚公移山》,感受深深地,打動多多的。
自然,《新愚公移山》並沒有簡易的批評,影片將「愚公移山」的精神核心有機化學嵌入到有趣的小故事當中,令人接納起來更為非常容易。作為一枚極具中國特點的經典IP,《新愚公移山》在敘事結構上保證了「將中國特點開展究竟」。
影片的工藝美術設計風格既保證了一定的傳統性又不缺得當的創新能力。人物模型,服裝妝面,游戲道具搭景在承傳中國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上,也保證了與新時代對接。尤其是人物模型,色調搭配,不論是愚公或是輕風,亦或是小精靈,個個都動感,新鮮,討人喜歡,萌呆,令人看過頗有一眼就是萬年的覺得。
2020年是各個領域都十分艱辛的一年,在那樣的大環境下,看《新愚公移山》是十分應情的。越發絕地逢生,就越必須愚公堅強不屈,鍥而不舍的精神。此刻,在此情景,愚公精神就好似一股全新升級的動能振奮人心,勵人向前。擁有愚公精神,山都可以移,何況肺炎疫情乎?
《新愚公移山》已經熱播中,使我們在電影院非同凡響,一起來感受影片所產生的新思維,新感受,新動能吧。
⑶ 愚公移山的影片評價
影片《愚公移山》整體上遵循著上述「英模傳記片」的基本敘事方式,但霍建起導演也顯然有著自己獨特的構想,其最突出的藝術處理手法,是一個新穎的、獨具匠心的三層交叉敘事結構。
第一層,是影片的主體,也就是必須重點展現的、李雙良的英模事跡。這一層敘事從1984年李雙良退休開始講起,一直講到90年代他基本完成廢渣治理,並拒絕了自己應得的兩千萬治渣分紅結束。這層敘事非常注重歷史情境的真實性,從80年代到90年代,場景的美工、布景、服裝、化裝、背景環境聲等都非常到位。最關鍵的是,影片還得到了太原鋼鐵集團的大力支持,很多歷史感強烈的戲,都能在太原鋼鐵集團下屬的工廠找到相應的場景,使影像在還原治渣歷史方面,做得非常准確、到位。當巨大的渣場和煙霧繚繞的鋼廠呈現在觀眾面前時,觀眾在震驚之餘,必然能夠迅速地進入那個歷史情境。該層敘事作為影片主體,比較完整和詳細地表現了李雙良整個治渣的過程,以及他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克服了諸多的困難、麻煩和誘惑,為我們呈現了一個能力突出的、甘於奉獻的、具有偉大人格的英模形象。這其實就是此種類型的常規敘事結構,絕大部分英模傳記片,也就到此為止,基本能夠把人物和故事交待清楚,並完成主題昭示。
影片的第二層敘事,可以稱之為「李雙良的青年時代」,這層敘事採取了倒推敘事,從60年代,李雙良作為一個爐內爆破能手為廠里做出突出貢獻講起,一直講到1949年解放前後,李雙良從一個給官僚資本家鋼廠打工的農村青年,變成了國家的主人、工廠的主人,翻身得解放的經歷。影片通過前史的倒推敘事,逐步向觀眾揭示了李雙良的心靈成長史。因為社會主義新中國,真的給貧苦工人李雙良帶來了生活的希望、帶來了自我價值的實現、帶來了幸福和快樂。這種主人翁的幸福感伴隨了李雙良的一生,廠子不是別人的,廠子就是自己的,自己理應為廠子付出、理應為廠子負責。這一層敘事通過對李雙良成長史的追溯,恰到好處地找到了李雙良行為的心理依據。第二層敘事和第一層敘事中突出的影像寫實性不同。在這一層敘事中,霍建起導演更加重視抒情和詩意的視覺效果。
第三層敘事,是穿插在前兩層敘事中的一次虛構的人物訪談。在電視台演播室里,李雙良和女主持人輕松地聊著天、回顧著這段治渣歷史,並不時回答著女主持人提出的疑問。因為有了這個當下時空的訪談,李雙良的一生成為一次大型的閃回,使整部影片,尤其是作為故事主體的治渣事跡,也具有了一種濃濃的歷史感。不管創作者有意還是無意,客觀上這層敘事所賦予故事主體的歷史感,拉開了英模事跡與觀眾現實生活的距離,使之成為一種「彼處的再現」,迴避了觀眾在現實認同上所可能遭遇的障礙。
《愚公移山》這部影片,其歷史感的營造既適合於這個題材,又是一種機智的創作策略,更重要的,還是作者嚴肅的創作態度的表現。 (《電影藝術》雜志)
⑷ 愚公移山注釋
《愚公移山》注釋如下:
1、太行山——在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之間。
2、王屋山——在山西陽城、垣曲與河南濟源之間。
3、方——指面積。
4、仞——古代長度單位,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現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黃河以北,遼寧省遼河以西的地區。
6、河陽——黃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陰,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陽。
7、且——副詞,將近。
8、面山而居——面對著山居住。
9、懲(chéng)——戒,這里是「苦於、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繞遠。
12、聚室而謀——集合全家來商量。室,家。
13、汝——你。這里做復數看,為「你們」的意思。
14、畢力平險——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
16、漢陰——漢,就是漢水;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陰。
17、獻疑——提出疑問。
18、以——憑借。
19、雜然相許——紛紛表示贊成。雜然,紛紛的樣子。許,贊同。
20、損:——削減。
21、曾(céng)——副詞,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連……也……」,常與「不」連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開封縣陳留鎮境內。魁(kuí)。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況且。
26、焉——疑問代詞,哪裡。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簸箕,一種用竹片或柳條編成的器具。這里是用箕畚裝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孀妻,寡婦。
31、遺男——遺孤,單親孤兒,遺腹子。
32、齔(chèn)——兒童換牙齒,乳齒脫落後重新長恆齒。這里始齔表示年齡,約七八歲。齔,換牙。
33、寒暑易節——冬夏換季,指一年的時間。易,交換。節,季節。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語氣助詞。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縣西。
36、叟(sǒu)——老頭。
37、惠——同「慧」,聰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
39、長息——長嘆。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徹,通。
42、匱(kuì)——竭盡的意思。
43、雖我之死——即使我死了。雖,即使。之,用在主謂之間,無實意。
44、苦——愁。
45、亡(wú)以應——沒有話來回答。亡,通「無」。
46、操蛇之神——神話中的山神,手裡拿著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懼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幹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話中的天帝。
49、感其誠——被他的誠心所感動。感,被……感動。
50、誇娥氏——神話中力氣很大的神。
人物分析
愚公要移山,不是頭腦一時發熱,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確。「懲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說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懲,苦於。這里是意動用法。塞,閉塞,堵塞,指阻礙交通。迂,繞遠、曲折。全句是說苦於北山擋道,出來進去要繞遠,很不方便。這句話說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體會,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們的共同感受。
因此,愚公「聚室而謀」,立即得到熱烈的贊同。這是從消極方面說的。從積極方面說,對於搬掉兩座山會給人們帶來什麼好處,愚公心中也是有數的。「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說的就是移山之利。這里的「指通」「達於」都有筆直地來往的意思,與上文「塞」「迂」相對應。可見愚公對移山的利害關系,早已考慮再三了。
以上內容參考古詩文網-愚公移山
⑸ 《愚公精神》代表人物是什麼
《愚公精神》代表人物有很多,都是付出勞動,辛勤能力的人。
天津老人白芳禮,蹬車56年,支教18年,捐款35萬元,資助了300多個大學生的學費與生活費。
重慶開縣山村老師劉念友,從1977年開始工作起,從教28年,每年都在資助自己班上的貧困學生,班上從來都沒有因為錢而輟學的學生。最近三年,每逢假期,他都會到鎮上煤礦下井挖煤。
湖南懷化學院的河南籍學生洪戰輝,只有12歲的時候,犯有間歇性精神病的父親撿來了一個棄嬰。母親離家出走,養育這位撿來的小妹妹,成了這個自己還是個孩子的責任和義務。如今,他上大學了。讀大學的他,依然把妹妹帶在身邊,一邊讀書一邊照顧年幼的妹妹,靠做點小生意和打零工來維持生活。
弘揚愚公精神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優秀的傳統文化,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相傳幾千年前,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家門前的兩座大山擋住了過往的道路,交通非常不便利。愚公便下決心將擋在家門的兩座大山移開,於是就帶著子孫開始了日復一日的挖山工作,最終感動了上蒼,把兩座大山移走了。
光陰荏苒、物換星移,愚公移山的精神穿越時空、歷久彌新。在新時代的今天,依然需要弘揚愚公精神,在滾滾的歷史潮流中讓其挑起中華民族的脊樑。
⑹ 愚公移山傳說的電視劇
又名:《王屋山下的傳說》
編劇:曾有情、熊誠
導演:吳家駘
主要演員: 趙恆煊、謝蘭、馮華南
杜源 飾 智叟沈丹萍 飾 愚妻
郭凱敏 飾 大王胡慶士 飾 愚公父
高放 飾 愚公母
其他演員: 黃聖依楊子高天李博
胡慶士李曉楓李婷姚剛
全解放陳潔孫清孫強李奕嫻
聯合拍攝: 中央電視台文藝節目中心影視部
江西出版集團
北京東方全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
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節目交易中心
河南電影電視製作集團公司
中共濟源市委·市人民政府
中榮華凝影視投資有限公司
上海中進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中視精彩影視文化中心
列子之湯問《愚公移山》婦孺皆知
毛澤東著作《愚公移山》家喻戶曉
一個流傳千年的寓言故事
一部全新打造的神話大戲
愚公移山是一個流傳數千年的故事,從古至今人們津津樂道,是崇尚它寓含的精神。愚公為了排除險阻,打開通道,率領全家搬走太行、王屋兩座大山。這是一件大而又艱巨的工程,在有的人看來是難以想像的。但是,愚公胸懷大志,不被困難所嚇倒,他敢想敢說敢做,終於在別人幫助下把兩座大山搬走了。這就說明:凡是對人民有利的事,無論怎樣艱險,只要具有堅韌不拔的決心,充滿必勝的信心,踏踏實實、堅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夠戰勝一切困難,把理想變為現實。拍攝製作神話電視劇《愚公移山》,就是要通過電視這個強勢媒體,弘揚愚公精神,使我們的廣大電視觀眾能夠像愚公一樣直面困難,不躲不避,不等不靠,求真務實,埋頭苦幹,堅持不懈。有了這樣一股勁頭,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幹不成的事業,沒有實現不了的理想和願望。
該劇是由江西出版集團、河南影視集團、上海中進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中視精彩影視文化中心和中共濟源市委、濟源市人民政府等單位共同聯合拍攝製作,由著名作家曾有情、熊誠執筆編劇;由拍攝了《白蛇傳》、《封神榜》、《天龍八部》等優秀電視劇的中國台灣著名導演吳家駘擔任導演;由成功主演了《鐵道游擊隊》、《決不放過你》、《白眉大俠》等優秀劇目的實力派演員趙恆煊飾演愚公;由成功主演了電視劇《大宅門》、《深度誘惑》、《致命游戲》等優秀電視劇的女明星、2001年度華表獎優秀女演員獎獲得者、第21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受觀眾喜歡的女演員獎獲得者謝蘭飾演女主角紫玉;由成功主演了《雄關漫道》、《海之門》、《玉觀音》、《高天厚土》等優秀電視劇的著名表演藝術家杜源扮演智叟,由著名表演藝術家沈丹萍飾演愚妻;由著名表演藝術家郭凱敏扮演大王;由著名表演藝術家雷恪生和高放分別扮演愚公的父親和母親。著名演員黃聖依、楊子、雷恪生、高天、李博、胡慶士、徐松子、李婷、姚剛、全解放、陳潔、孫清、孫強、李奕嫻、李曉楓將在劇中擔任重要角色。 江西出版集團
北京東方全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
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節目交易中心
河南電影電視製作集團公司
中共濟源市委·市人民政府
中榮華凝影視投資有限公司
上海中進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中視精彩影視文化中心 兩千多年前的大軹國石縫村被太行山、王屋山圍困 。愚公苦於家鄉受高山阻隔,祖輩飽受封閉、貧窮之苦,動員和帶領全家移山開路,造福子孫後代。智叟等人擔心驚擾山神會引來大禍,破壞風水將散盡錢財,千方百計阻止愚公移山。山中的操蛇神唯恐挖掉大山將無處棲身,指使妖魔做法使壞,讓愚公屢屢遇險,卻始終沒有動搖他挖太行、平王屋的雄心。最終愚公的執著影響了村民,紛紛加入挖山的隊伍,也感動了玉皇大帝,玉帝命令兩個大力神將一山背到朔方東部,將一山背到雍州南部,以保三界和諧。從此,愚公壯舉名揚千古,愚公精神流芳百世。
愚公移山是一個流傳數千年的故事,從古至今人們津津樂道,是崇尚它寓含的精神。愚公為了排除險阻,打開通道,率領全家搬走太行、王屋兩座大山。這是一件大而又艱巨的工程,在有的人看來是難以想像的。但是,愚公胸懷大志,不被困難所嚇倒,他敢想敢說敢做,終於在別人幫助下把兩座大山搬走了。 國慶假期期間,一部名為《王屋山下的傳說》的電視劇以每天上午三集的速度在央視一頻道連續播出,引起許多觀眾關注。
《王屋山下的傳說》取材於著名寓言《愚公移山》,本劇不但賦予了愚公帶刀侍衛、廷尉大臣等官職,還為愚公安排了一個青梅竹馬的戀人紫玉和一位賢惠善良的妻子月娥,融入了細膩豐富的感情生活。該劇總製片人熊誠表示:「《愚公移山》這則寓言故事出自《列子·湯問》,只有聊聊百餘字,這顯然是不夠一部長篇電視連續劇的容量的,於是我們就做了必要的補充和合乎邏輯的加工,在不違背原著精神的前提下,增添了故事情節和人物線索,使其更加具備影視劇的特點,將愚公移山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鋪陳展開,交代清楚。總之,把原故事的單一結構變為多人物、多場景、多線索、多矛盾的復雜結構,情節更加豐富,人物更加生動,觀賞性更強。」
據透露,《王屋山下的傳說》一經播出立即引爆假日黃金檔,目前在同時段的節目中收視率遙遙領先。
⑺ 愚公移山是誰的寓言故事
愚公移山
列禦寇先秦初中文言文寓言 故事
《愚公移山》正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愚公移山》注釋
1、太行山——在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之間。
2、王屋山——在山西陽城、垣曲與河南濟源之間。
3、方——指面積。
4、仞——古代長度單位,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現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黃河以北,遼寧省遼河以西的地區。
6、河陽——黃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陰,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陽。
7、且——副詞,將近。
8、面山而居——面對著山居住。
9、懲(chéng)——戒,這里是「苦於、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繞遠。
12、聚室而謀——集合全家來商量。室,家。
13、汝——你。這里做復數看,為「你們」的意思。
14、畢力平險——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
16、漢陰——漢,就是漢水;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陰。
17、獻疑——提出疑問。
18、以——憑借。
19、雜然相許——紛紛表示贊成。雜然,紛紛的樣子。許,贊同。
20、損:——削減。
21、曾(céng)——副詞,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連……也……」,常與「不」連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開封縣陳留鎮境內。魁(kuí)。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況且。
26、焉——疑問代詞,哪裡。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種用竹片或柳條編成的器具。這里是用箕畚裝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 ——孀妻,寡婦。
31、遺男——遺孤,單親孤兒,遺腹子。
32、齔(chèn)——兒童換牙齒,乳齒脫落後重新長恆齒。這里始齔表示年齡,約七八歲。齔,換牙。
33、寒暑易節——冬夏換季,指一年的時間。易,交換。節,季節。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語氣助詞。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縣西。
36、叟(sǒu)——老頭。
37、惠——同「慧」,聰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
39、長息——長嘆。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徹,通。
42、匱(kuì)——竭盡的意思。
43、雖我之死——即使我死了。雖,即使。之,用在主謂之間,無實意。
44、苦——愁。
45、亡(wú)以應——沒有話來回答。亡,通「無」。
46、操蛇之神——神話中的山神,手裡拿著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懼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幹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話中的天帝。
49、感其誠——被他的誠心所感動。感,被……感動。
50、誇娥氏——神話中力氣很大的神。
51、負——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東——就是朔方以東地區,指山西省的東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現今陝西、甘肅省一帶地區。
56、隴斷——即壟斷,山岡高地
57、列子——這是一部古書的名稱,屬於中國先秦時期道家的著作。關於這部書,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戰國初年的列禦寇著的;另一種認為是後來晉代的人著的,沒有定論。書中記載了許多寓言和傳說故事。
《愚公移山》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賞析
問題研究
1.故事的結局是天神幫助愚公移走了兩座大山。這樣的安排是否有損愚公的形象?
答:不有損。一是這個神話結尾,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藉助神的力量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反映了古代勞動人們的美好願望,這與封建迷信有本質區別。二是因為正是愚公的決心和行動感動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這襯託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豐富,這是對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贊揚。
2.在挖山過程中有哪些困難?
1).「方七百里,高萬仞」山本身高大無比。
2).「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路途遙遠。
3).「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始齔,跳往助之」人老又少。
4).「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工具簡陋。
5).河曲智叟勸阻,譏笑。
3.故事用神話做結尾的原因有哪些(故事為什麼用神話結尾)?
1) 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只能通過幻想,藉助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征服自然的願望,本文就是藉助神的力量來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這也是解決人與自然矛盾的方式,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2) 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驚天地,泣鬼神。
文章理解
第一段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積、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襯托移山的艱難。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務越艱巨,愚公的品質也就越突出。這是故事的背景,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筆。
第二段寫愚公主張提出移山,家裡人提出運土方案,率領幾人便馬上開始行動。
第三段寫愚公對智叟的駁斥,這是情節的發展。愚公和智叟的對話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堅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淺,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寫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了,派神將山背走了,愚公的願望實現了。
文章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驚人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道理。
文中對比:愚公移山的目標十分明確,他要變「出入之迂」為「指通豫南,達於漢陰」;愚公不怕困難,親行動,他「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目光長遠,能辯證地看問題,他認識到「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而智叟則與其相反,他譏笑、責備愚公的行為;他輕視愚公的力量,質問愚公,「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他目光短淺,只看到愚公的「殘年餘力」,而忽視了子孫的綿延不絕。兩相對比,愚公不怕困難的大無畏精神更加突出,愚公這一人物形象也更加鮮明。
文中烘托: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石路程的遙遠,對顯示愚公的氣魄,也說明移山勞動的艱巨具有一定的作用。又如寫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也從側面反映了愚公的決心不可動搖。
結尾深意:照應故事開頭。太行、王屋二山被大力神的兩個兒子背走,愚公的願望實現。雖是神助,但愚公之誠,不可磨滅;移山之功歸屬於愚公!
《愚公移山》繁體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裏,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