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電影的流浪主題
⑴ 賈樟柯四部必看電影
1、《小武》
很現實的電影,一步錯,步步錯。在賈樟柯的影像之下有了穿越時間的感覺,並且總能在簡單的對話下讓人看的津津有味。很喜歡賈科長的電影,極端的紀實風格展現了生活在邊緣的人群,同時還喜歡他對於音樂的運用。他的電影總會讓人明白,什麼叫做藝術來源於生活並又高於生活。
⑵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是賈樟柯個人的「尋根」嘗試,你感覺它的質量怎麼樣
內容碎片,我覺得鄉村也好、故鄉也好、文學也好,其實都沒有表現得濃重。整片看下來,反倒像是馬烽、賈平凹、余華和梁鴻的粗略人物小傳,以及賈樟柯個人的「尋根」嘗試,除了賈樟柯的,其他人的就算跟歷史有些關系,但也不大,除非是對他們個人有嚮往,否則我覺得多少會有點失望,當然余華除外,他太有趣了。因為個人經歷,對梁鴻的故事也有一份共鳴。盡管很喜歡賈樟柯的作品,但總的來說,一直游我覺得還好。
⑶ 賈樟柯的四個電影取材於什麼故事
這四個故事取材於胡文海殺害村幹部、周克華跨省搶劫、鄧玉嬌殺人案三起轟動全國的刑事案件,以及富士康跳樓事件。賈樟柯的「膽量」賈樟柯在電影中使用了這些官方話題。在電影的第一個故事中,主人公大海的原型是胡文海。由於煤礦承包失敗,他多次拜訪村幹部,腐敗失敗。他舉起獵槍,在三個小時內槍殺了村幹部和14名村民。
故事原型2 :原型:鄧玉嬌: 湖北省巴東縣野三關鎮政府三名工作人員在雄風酒店夢幻城消費時,鄧玉嬌涉嫌騷擾和挑釁當時在這里當服務員,鄧玉嬌用水果刀刺兩人,鄧貴大因傷勢嚴重經搶救無效死亡;黃德智所受傷情經鑒定為輕傷。次日,警方以涉嫌『故意殺人」對鄧玉嬌採取強制措施。
天註定不僅有命中註定的寓意,還有替天行道的內涵。姜武表演了胡文海的俠義、斗爭和另類形象。電影來自「周三兒」騎摩托車在山西遭遇並槍殺劫匪,在路上停在路邊摩托車上「胡大海」交錯,進入第一個故事。幾乎和胡文海事跡一樣,「胡大海」焦勝利和村長通過黑暗交易竊取了所有村民應有的土地和資產。
⑷ 歸納下賈樟柯的電影風格
1、對底層邊緣群體始終如一的關注
賈樟柯的作品從類型上來說分故事片和紀錄片兩類,但是從電影的主題方面來說,賈樟柯的電影都有意把攝像機聚焦在底層的邊緣群體,試圖來探求生活在社會邊緣大眾的真實生存狀態,並賦予其極具個人化的表現手法。
2、紀實性的電影敘事手法
長鏡頭理論的運用被認為是記錄真實最好的手法,這一理論在歐洲得到很好地發揚。賈樟柯對長鏡頭的運用為其紀實性的影像記錄做出了完整的詮釋。
如在《小山回家》表現小山失業後在北京街頭流浪的電影場景中,賈樟柯採用了比較少見的跟拍方式,用七分鍾的時間來最充分的展現兩個鏡頭,在這段影像里導演真實的用鏡頭表達了小山內心的落寞與無根的不確定性。
3、游離的不確定性情節
在賈樟柯電影里所呈現的人物都是處於社會底層的群體,小山、小武、趙小桃、韓三明等等一系列的人物設置所體現的都並非當下中國社會主流或精英人群,無一例外的他們都面臨著現實生活的嚴酷考驗。
(4)賈樟柯電影的流浪主題擴展閱讀:
歐洲電影有現實主義傳統,而賈樟柯的作品都無一例外地貫徹了冷靜的紀錄片拍攝的理念,在賈樟柯看來,紀錄片能教會導演怎樣看這個世界。就是在毫無先驗的情況下,在一種即興的,充滿隨意性、可能性的場景里觀察一個過程。
從歐洲諸多的圍繞電影記錄性的電影運動來看,賈樟柯的這種創作理念正好符合了歐洲電影節的藝術評判標准。
⑸ 歸納下賈樟柯的電影風格
1、對底層邊緣群體始終如一的關注
賈樟柯的作品從類型上來說分故事片和紀錄片兩類,但是從電影的主題方面來說,賈樟柯的電影都有意把攝像機聚焦在底層的邊緣群體,試圖來探求生活在社會邊緣大眾的真實生存狀態,並賦予其極具個人化的表現手法。
2、紀實性的電影敘事手法
長鏡頭理論的運用被認為是記錄真實最好的手法,這一理論在歐洲得到很好地發揚。賈樟柯對長鏡頭的運用為其紀實性的影像記錄做出了完整的詮釋。
如在《小山回家》表現小山失業後在北京街頭流浪的電影場景中,賈樟柯採用了比較少見的跟拍方式,用七分鍾的時間來最充分的展現兩個鏡頭,在這段影像里導演真實的用鏡頭表達了小山內心的落寞與無根的不確定性。
3、游離的不確定性情節
在賈樟柯電影里所呈現的人物都是處於社會底層的群體,小山、小武、趙小桃、韓三明等等一系列的人物設置所體現的都並非當下中國社會主流或精英人群,無一例外的他們都面臨著現實生活的嚴酷考驗。
(5)賈樟柯電影的流浪主題擴展閱讀:
歐洲電影有現實主義傳統,而賈樟柯的作品都無一例外地貫徹了冷靜的紀錄片拍攝的理念,在賈樟柯看來,紀錄片能教會導演怎樣看這個世界。就是在毫無先驗的情況下,在一種即興的,充滿隨意性、可能性的場景里觀察一個過程。
從歐洲諸多的圍繞電影記錄性的電影運動來看,賈樟柯的這種創作理念正好符合了歐洲電影節的藝術評判標准。
⑹ 賈樟柯三部曲哪三部
賈樟柯三部曲如下:
1、《小武》
中國導演賈樟柯出品的一部獨立製片的電影,為北京電影學院學生作業作品。
2、《站台》
中國電影導演賈樟柯的第二部長篇故事片電影,2000年出品,被譽為「平民化的史詩作品」。
這部影片以賈樟柯的故鄉山西汾陽為背景,講述了幾個歌舞演員從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的生活。
3、《任逍遙》
中國電影導演賈樟柯自編自導的第三部故事長片電影,由法、日、韓三國聯合出品,香港胡同製作公司執行製作,於山西大同即興拍攝,描寫工人子弟的生活。
作者簡介:
賈樟柯,生於1970年,山西省汾陽人。1993年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從1995年起開始電影編導工作,現居北京。主要導演作品有《小武》、《站台》、《任逍遙》、《世界》、《東》、《三峽好人》、《無用》、《二十四城記》,其中《三峽好人》獲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著有《賈想》、《中國工人訪談錄》等書。
⑺ 如何評價賈樟柯新電影《一直游到海水變藍》
賈樟柯新電影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是在描述一代代人在不斷奮斗,面對困難,掙扎在海里,也不放棄努力的過程和記憶。讓人很有感觸,也深受感動。
⑻ 賈樟柯的電影有哪些特色
有人說,賈樟柯是電影詩人。就從詩意方面簡單說兩句吧。我認為,這個稱呼中是有多賈樟柯從庸常生活中找到詩意靈光的贊美。就以他的《小武》為例。小武是個小偷,上車逃票,售票員讓他買票,他說他是警察。賈樟柯在展示小武上車時,讓觀眾看到了小武手臂上有紋身。這個紋身是江湖閑散人員的標志,也是一種非主流的詩意。小武不會唱歌,不會說情話。和妹子約會時,會用打火機放歌,給妹子聽。這也是底層的詩意。尋常生活中的人,並非每個人都多才多藝,有一種簡單直接的方式來表達內心情感。賈樟柯發現了這一點,也源自於他在生活中敏銳的故事捕捉能力。有一次賈樟柯從汾陽到北京的路途上,看到一則新聞東北少年搶劫案,搶劫之前知道自己此去會凶多吉少,給母親寫信,又不知道怎麼下筆,於是抄了《任逍遙》的歌詞,算是給母親的心裡話。賈樟柯被這個故事吸引,下車就去聽這首歌。他猜測,一定是「英雄莫問出身太淡薄」打動了少年。後來,他拍了一部電影,叫《任逍遙》。
⑼ 小武的主題思想是什麼怎樣理解結尾
小武其實就是賈樟柯自己關於青春的記憶,終日在縣城的街道上無所事事飄盪的時光,他借用小武這樣一個人物,探討了縣城裡一個邊緣的人物所經歷的友情,愛情和親情的困境,將那樣的一種生活的狀態真實的展現了出來,賈樟柯的電影主要去體會那種生活狀態,而非劇情,這樣理解的會更深,結尾其實是賈樟柯在拍攝中的一個神來之筆,即興發揮,卻取得了震懾人心的效果,算是電影和普通人的一種凝神注視吧,互相的一種關照,你也可以去搜一搜賈樟柯的成長經歷,再反過來看一遍小武,肯定會有很多幫助
⑽ 《江湖兒女》想表達的是什麼
《江湖兒女》想表達的是什麼叫做江湖的問題。
這部電影記錄了一個印記著江湖義氣信仰的時代,在社會的變革中,隨著人們逐漸轉變成對財富信仰中落幕,就像曾經流連忘返的三峽風光一樣,隨著大壩的建成逐漸沉沒到了歷史的湖底。
江湖已遠,故事還在,任何人無法逃離時代的滾滾洪流,都會被時代無情地翻來覆去地玩弄著,我們在時代面前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10)賈樟柯電影的流浪主題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該片取材於真實的人物,電影原來的名字叫《金錢與愛情》,因為「斌哥」追求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有錢有權。後改名為《江湖兒女》,中文片名引自費穆導演籌拍的最後一部影片 。而劇本是賈樟柯寫完後才告訴趙濤的,中間劇本的討論是他跟攝影師、副導演等人談起的 。
影片通過一個女人的好時光與壞時光,通過她對一個男人的無以寄託,訴說著這個時代的虛妄與傷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