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發展對國產電影的影響
⑴ 媒體論文參考文獻
媒體論文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是在學術研究過程中,對某一著作或論文的整體的參考或借鑒。徵引過的文獻在注釋中已註明,不再出現於文後參考文獻中。我整理了媒體論文參考文獻,希望對你有用。
參考文獻
[1]劉揚。 新媒體語境下的網路影視劇傳播與本體美學特徵 [J]民族藝術研究 2010.05:160-164.
[2]陳共德。 我國新媒體電影發展路徑分析 藝術評論 [J] 2012.03:45-50.
[3]陳思羽,姜東波。 論影視媒體的新媒體化轉型[J] 藝術百家 2012.02:Z2.
[4]寧翔。 論新媒體廣告的現在與未來 [J] 電影評介 2009.17:75.
[5]權亞楠。 微電影流行性成因分析 [J] 電影評介 2012.06:37-38.
[6]姜燕。 新媒體對新世紀十年中國電影製作的影響 [J] 現代傳播 2011.11:106-109.
[7]陳吉。 一場失卻了靈魂的雜耍--新媒體時代的中國電影批判[J] 探索與爭鳴2011.07:71-73.
[8]石磊。 新媒體概論[M].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1-5.
[9]郭宇靖,張家正。 微電影:商業色彩下的電影夢 [J] 中國傳媒科技 2012.04:60.
[10]齊偉。 微博與華語電影營銷的新選擇 [N]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2011.06:2-8.
[11]劉瑞紅,梁銳。 影視領域中新媒體的發展現狀分析 [J] 電影文學 2012.12:6-7.
[12]未知作者。 從影視到影像--北京電影學院首屆「新視像·新媒體藝術節 [J]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2005.05
[13]吳徐君。 綜合性院校影視和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 [J] 電影文學 2010.04:158-159.
[14]孔彬。 消費電子技術發展對廣播影視新媒體的影響 [J] 廣播與電視技術 2010.08:86-93.
[15]未知作者。 上海電影節巴塞羅那首度跨界舉辦新媒體論壇 [J] 互聯網天地 2012.03:63.
[16]李鵬。 互聯網--第二媒介時代紀錄片發展的新紀元 [J] 電影評介 2011.10:94-95.
[17]甘美忠。 消費電子技術發展對廣播影視新媒體的影響 [J] 計算機光碟軟體與應用2011.03:130.
[18]唐乘花,肖憑。 淺論微電影在企業營銷中的運用 [J] 消費導刊 2012.05:136-137.
[19]劉新業。 新媒體環境下的影視傳播變革 [N] 沈陽大學學報 2011.06:86-87.
[20]張名章。 網路劇的'藝術生成與美學特徵 [J] 民族藝術研究 2011.05:122-127.
[21]未知作者。 新媒體,人人看電影?人人做電影?[J] 中國傳媒科技 2011.06:18.
[22]林三芳。 新媒體環境下國產電影的平民化路線-兼論新媒體對國產電影平民化的影響[J] 當代文壇 2012.02:89-92.
[23]韓學周,馬萱。 新媒體營銷在電影中的推廣應用--以《失戀 33 天》為例 [J]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2012.02:105-107.
[24]谷國慶。 電影發行的新媒體渠道 [J]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2011.01:8-10.
[25]黃凌子。 影像、網路與大眾--以《11 度青春》為例看」新媒體電影「現象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J] 2011.02:158-162.
[26]盧志強,張麗。 新媒體沖擊下的影視與音樂產業 [J] 電影評介 2008.10:79.
[27]秦翼。 新媒體時代電影趣味的多元化轉變 [J]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8.03:13-17.
[28]柳婷婷。 網路新媒體電影評論概析 [J] 電影評介 2012.18:18-27.
[29]向勇,李天昀。 試論新媒體電影的版權保護問題 [J] 藝術評論 2012.03:55-61.
[30]未知作者 新媒體:人人看電影,人人做電影[J] 中國傳媒科技。2011(6)Christina Fan. Twitter Used to Predict Box Office Revenues. [OL] 2012.4.1
[31]Seung-Bo ParkKyeong,Jin OhGeun-Sik Jo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 a movie using character-net. [J] 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2012.02
[32]Ufuk SakaryaZiya TelatarA.,Aydin Alatan. Dominant sets based movie scene detection.[J] Signal Processing 2012.01
[33]Delon, J. Movie and video scale-time equalization application to flicker rec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2006.01
[34]Ufuk SakaryaZiya TelatarA. Aydin Alatan .Dominant sets based movie scene detection.[J] Signal Processing 2012.01
;⑵ 現在媒體對傳統藝術有哪些影響
一、新媒體的定義
新媒體是各種依賴計算機呈現與傳播的新文化形式。這些例子包括:網站、虛擬世界、擬真實境、多媒體、計算機游戲、計算機動畫等等。各種依賴計算機呈現與傳播的文化形式,在本質上與傳統的文化形式有了相當大的差別;隨著計算機這個工具硬體、軟體的快速非線性演化,被呈現與被傳播的文化形式也經歷著快速變遷的劇烈變化。
二、新媒體時代的藝術
網路的出現,可以兼容印刷傳媒與廣播電視傳播之所長,既具備廣播電視的直觀、動感的聲園系統,可以毫不影響電視、電影語言的運用,又具備了印刷媒介運用文字傳達深刻的思想、進行准確的定性的優勢,可以同樣含蓄、婉約地營造意境。同時也彌補了兩大傳統傳播媒體的不足。
網路既存在著點對面的傳播,又存在著點對點的傳播,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極具個人化的藝術傳播方式。個人在網站上可以公初自己的作品,機會與其他任何人均等,從而使每一個人都可以作為傳播者出現,同時,作為傳播者個人又可以直接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躍過其它對自己無用的信息,大大減少了選擇信息的時間。使網路傳播既可以成為「廣播」,一種大眾傳媒,又可以成為「窄播」,既可以以廣度取勝,又可以以深度取勝。
三、新媒體對藝術創作積極的影響
(一)藝術創作者因新媒體的傳播而大眾化
大量傳統媒體時代的受眾將逐漸分裂成具有不同興趣的團體,人們面對網路,自主性和選擇的范圍擴大了,受眾群體在分化,人際傳播在網路藝術傳播的過程中成為傳播的主流方式,個性化得到極大地體現。傳統藝術作品的發表要受到審查,並具備一定的實現接受的條件,如媒體的宣傳、適當的空間、時間等,有時接受的范圍還非常有限。與此不同的是,網路藝術作品的發表和接受都是無窮無盡和即時的,它基本上是面向全體大眾的一種開放式的藝術享受方式。網路的出現豐富丁藝術的傳播方式,擴展了藝術的接受群和接受方式,使藝術的傳播和接受的自由度增加了,擴大了傳統藝術的傳播渠道。
(二)藝術創作的表現形式多樣豐富
在中國新媒體藝術運用最多的領域無疑是我們所接受和熟識現代電影中國特效的國產電影《秦頌》的正式登場是新媒體藝術的亮點,這是一部製作精良、面恢弘、明星薈萃的歷史大片,其中氣勢龐大的阿房宮就是由電腦製作完成的。
2002年,張建亞導演的《極地營救》,整個影片設計都是模擬好萊塢大片製作,此片製作過程,配備了國內第一台數字攝影機,聘請了國內電腦圖像圖形專家,運了計算機相關軟體、作了大量的數字特效力,主要三維軟體是Maya和3dmax,影視後期合成軟體Inferno、Flame、Shake等。而且創新地使用了國內數字特技製作從未使用過的先進技術,如三維人體掃描、動態捕捉、大型的粒子特效等。使該片的視覺效果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掀起了中國電影的新革命。還有張藝謀導演的影片《英雄》中,大量的運用了新媒體藝術形式,那萬劍齊發、萬馬奔騰的壯觀畫面,其完美的、不尋常以及震撼人心的視覺及聽覺效果,帶給我們顛覆性的全新視聽感受。
在中國新媒體藝術不僅在電影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而且另一個值得一提的就是虛擬技術和動畫模擬。虛擬設計已被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虛擬生產」、「虛擬貿易」、「虛擬市場」、「虛擬網路」等等。將在建築設計、裝備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設計中發揮神奇的效用。
虛擬設計利用3D、CAD建立一個非常完整的模型,加上渲染和動畫功能,使模型變成一個形態逼真且具有動畫功能的模擬物體,並具有了真實、交互、構想的特點。
利用計算機進行模擬人在自然環境中的各種行為活動,實現人與所設計對象的操作與交流。以不斷改進設計模型,強調三維圖形的立體顯示,使設計對象與人、環境更具現實感和客觀性。
四、新媒體對藝術創作消極的影響
(一)新媒體的大信息量使藝術創作成為機械復制藝術
「媒體在使我們的感官急劇延伸的同時,也令我們的感官變得麻木。顯然,「當代審美經驗的性質已經發生了改變,『低界契合』審美時尚消解了具有相對穩定及深刻理性內容的審美理想」。總體而言,新媒體在傳達給我們大量信息、轉變了我們的審美思維方式的同時還占據了我們的思考。
新媒體對藝術家的創作傾向和受眾的審美取向起到很大的引導作用,也許在本意上它並不影響美術家創作,但是它能確定哪一種美術作品應該和值得給觀眾看。在美術市場方面,它們充當著市場品位和趣味的引導者。為了體現自己的一種藝術主張,它們往往會策劃或引導一種趣味,以誘導大眾的消費慾望。
新媒體藝術使得技術手段運用後的機械復制藝術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僅此而言,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構建了公共性的審美意識。
(二)創作媒介的過於自由陷入的創作尷尬
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得數字藝術工具幾乎無所不能,藝術家可以隨心所欲的設想作品的潛在形式,甚至可以強勢控製作品的各個表觀細節。但這種自由卻絕非美事。媒介的無限擴展提高了表現技法的熟練門檻,也導致了藝術創作的情感低落與訴求無力。正如詩歌和詞牌需要格律,藝術創作也需要外在條件的限制。面對一個瀚如浩海的創作空間,藝術家會感到茫然和虛無。我們不難看到一些新媒體藝術作品的明顯缺陷,或停留於新式媒介的雜耍式展示,或思想單薄,或言之無物。
這誠然與創作者的藝術修養有關,但更多卻是源於技術思路的桎梏。一味追求媒介以及表現手法的新穎最大化,作品不幸蛻變為炫耀技術的空殼。在這個意義上,思想性和社會性的缺席導致了藝術性的削弱,過度的媒介自由成為新媒體藝術的創作瓶頸。從操作的層面看,信息媒介的萬能表象卻只是理想中的美麗肥皂泡。脫離了直觀真實的油彩和畫筆,新媒體藝術作品大多演化為顯示器背後的抽象代碼和復雜計算。對於普通藝術家而言,繁雜的技術勞作和冗長的程序編寫實屬難以掌握的高難技術――這直接造成了新媒體藝術的最大門檻――藝術的最終自由實際上建立在創作過程的不自由之上。創作中的藝術家必須和復雜的程序代碼談判妥協,和苛刻的編程語法交涉讓步,在藝術和程序的夾縫中進行藝術構思和不斷修正,其過程充滿了痛苦的跳躍和未知的歷險。
這一特殊的創作方式使得藝術思維不得不在理性和感性之間來回往復,因而思路中斷,方向迷失等問題屢見不鮮。如此一來,新媒體藝術作品更像是某個規劃嚴謹的項目,而非傳統意義上隨興而發的藝術揮灑。如不是配合默契有序的團隊,最後的作品往往可能流於集體意圖的妥協,既非個人情緒的表達,亦非集體智慧的凝聚――集體創作的困境再次成為囚禁藝術自由之魂的高牆。
五、結語
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構建了公共性的審美意識,完成了人的個體性解放。當人類的藝術之樹發展到分化的節點,當我們路過歷史的這個當下,新媒體藝術正面臨著一次次的分化和嬗變。這個瞬間既有茫然和未知,也充滿機遇和挑戰。當然,人類歷史上的各門藝術都如羅馬城般非一朝一夕所能建成,藝術的萌芽期必然充滿了阻力、未知、挑戰和歷險。新媒體藝術在歷史的陣痛中蠢蠢欲動,呼之欲出。相信不久的將來,當科技進一步發展,信息工具進一步普及之後,新媒體藝術的創作最終會走向它應到達的頂峰。
⑶ 新媒體環境下對於電影產業的影響有哪些
這倆沒什麼關系,電影是電影新媒體是新媒體,我平時會刷小視頻之類的,但是我也會和朋友出去看電影,所以沒什麼影響。
⑷ 新媒體對企業微電影製作有哪些優勢
新媒體環境對企業微電影製作的優勢:
1、新媒體的發展為微電影的成功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微電影是時間短、故事簡、成本小的影片,無法在影院或電視上進行傳播,而新媒體具有移動性、即時性、互動性、自動選擇性等特點,符合人們休閑娛樂時間碎片化的需求,因此微電影在新媒體的投放更受受眾追捧。
2、新媒體的受眾特點是微電影成功的重要保證。新媒體受眾以城鎮年輕人為主,這些也是微電影的主要受眾人群。他們在這個新媒體環境下,可以通過在線或下載的方式在移動狀態欣賞微電影,甚至還會對微電影進行自主推廣,這就成為了微電影二級傳播的重要環節。
3、新媒體環境下,微電影的製作是企業應對「限廣令」的有效策略。限廣令的實施對中小企業的打擊很大,再加上傳統的電視廣告狂轟濫炸的傳播方式讓處於被動地位的受眾越來越反感,種種的原因迫使企業投向微電影的製作。在新媒體環境下,企業將廣告信息悄悄植入到微電影的故事情節中,讓受眾不知不覺接受率這些信息而不產生反感,還可以依賴網民的高點擊率以及高轉發率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⑸ 互聯網對電影發展的影響
一、電影網路收費市場將大於院線票房以上判斷主要基於:第一個在美國dvd和電影市場遠大於票房市場;第二、中國盜版dvd市場巨大,所以網路院線會形成類似於dvd市場一樣的大市場,網路付費市場會大於電影的院線票房。二、網生導演中一定會出現一個斯皮爾伯格。三、越來越多院線級製作的電影,會只在網路發行,並且這種現象已在電視劇行業發生——該信息摘取於24幀app
⑹ 新媒體時代電影產業發展呈現出哪些新趨勢
新媒體(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
新媒體時代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
媒介特徵
(1)海量信息承載特徵
(2)碎片化信息傳播特徵
(3)虛擬化信息傳播環境特徵
( 4 ) 及時性信息傳播特徵
中國現狀
互聯網和移動增值作為新媒體最重要的兩個領域,在2007年得到了快速發展。2007年互聯網市場規模超過400億元,並保持超過40%的年均增長速度,各細分市場如網路游戲、B2B、網路教育、搜索引擎是目前盈利的主流,佔59%的市場比例。
2007年移動增值市場規模達到733億元,同比增長23%。2006年移動互聯網規模不到70億元,2007年達到111億元,同比增長超過70%,市場格局也發生變化,騰訊、三訊門戶和空中網佔領先地位。
此外,在發展迅速的新媒體市場中,還有一類戶外電子屏廣告市場,2007年這塊市場規模達到41.8億元,同比增長91%。
2007年,新媒體產業快速發展,廣闊的市場與日漸凸顯的影響力,吸引資本大規模流入,營銷價值加強,國際化競爭加劇,整體產業向縱深挺進。
2008北京奧運會,新媒體首次作為奧運會獨立傳播機構與傳統媒體一起被列入奧運會的傳播體系。互聯網等新媒體平台被正式納入賽事轉播渠道,充分表明新媒體作為一種新傳播渠道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奧運的巨大商機推動新媒體布局和發展,新媒體版權保護受到重視。 [1]
⑺ 電影媒介的變化對電影的影響,一個是電影的傳播方式發生了變化,另一個是 A電影製作流程的變化 B電
電影敘事方式,節奏的變化
電影媒介的變化對電影的影響,一個是電影的傳播方式發生了變化,另一個是電影敘事方式,節奏的變化,這個選項C是正確答案。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數字媒體的興起,現代人的生存意義空間已經從傳統的現實世界擴展到了更廣闊的虛擬世界。互聯網所構築的虛擬世界和虛擬空間直接促進了一大批新媒介的生成。
(7)新媒體發展對國產電影的影響擴展閱讀:
如果將所有能夠連接上網路的媒體都當作新媒體的話,那麼至少個人電腦、網路電視等固定終端,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等都可以作為新媒體。
這種新媒體的崛起與媒介話語權的讓渡直接導致了影視劇在傳統媒介和新媒介上跨文化傳播效果的不平衡。新媒介很大程度上動搖了傳統媒介在傳播上的固定地位和優勢。
技術發展帶來的媒介革新讓媒介的及時性極大程度上得到了增強。一些在境外播出的電影或者電視劇通過字幕組的翻譯與發布,通常只需要一個晚上的時間差,就能到達他國觀眾的視野中。
⑻ 電影媒介的變化對電影的影響包括
電影媒介的變化對電影的影響包括電影傳播方式的變化以及電影敘事方式、節奏的變化。
1、電影傳播方式的變化
互聯網的發展與各式新媒介的出現,使影視劇的跨文化傳播變得簡單。互聯網讓觀眾逐漸變成媒介,將觀眾的現實生活與虛擬網路空間進行了一個疊化。然而,由於監管的困難與監管權力的下放,在各國影視劇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難免會混入一些別國文化中的糟粕。
目前,民間影視劇跨文化傳播的主要參與者是青少年觀眾,因此,通過美育全方位提高觀眾的甄別能力與藝術鑒賞水平也很有必要。
2、電影敘事方式、節奏的變化
節奏直接作用於人們的心理、感情和情緒,因而有著增強影視片的藝術感染力的能力,有力推動情節的發展,揭示主題,刻畫人物,烘托情感,營造氛圍。電影敘事節奏通過兩點來完成,一是通過編劇的敘事手法來實現,其次就是通過剪輯師的再創作來實現。
順敘、倒敘、插敘、閃回,通過剪輯手法將線性敘事打亂,從而重新構造非線性敘事,使得電影敘事節奏上更加緊湊。如果一個剪輯師不能很好的掌控一部影片的敘事節奏,那就更別談去對影片進行時間、空間上的重構了。
電影媒介簡介
電影媒介素養是觀眾在觀影前、觀影時和觀影後面對電影媒介海量信息進行甄別、解讀、選擇和優化的能力。電影媒介素養教育是培養大學生正確認知電影媒介、研究和欣賞電影媒介、客觀公正鑒別評論電影媒介、主動參與電影媒介製作、合理使用電影媒介的能力。
⑼ 新媒體對傳統電影業的沖擊為什麼那麼大
因為更多人可以通過網路就可以直接了解社會時事了啊
⑽ 阻礙中國電影的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1)盜版在一定時期內仍制約我國電影業的發展
近年來,政府有關部門通過逐步加強相關立法、執法與宣傳工作,加大打擊盜版執法力度,在知識產權維護工作上已取得顯著成效,有效遏制了盜版侵權的發展態勢,普通民眾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也有了普遍提高。但電影業盜版現象在一定范圍內仍然存在,對電影票房收入和觀影人次的增長產生不利影響,制約了我國電影產業的發展。
(2)新媒體對觀眾的分流可能影響影院觀影人次的增長
近年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傳播媒介已經通過改變消費者的消費理念、消費方式和信息獲得方式對包括電影在內的傳統媒體構成了沖擊和挑戰。新傳播媒介憑借其價廉、便利、選擇性強等優勢,使影院終端消費者通過網路平台進行觀影的成本降低、機會增加,因此其對觀眾的分流使得影院面臨一定競爭壓力。未來,網路技術將更加先進,在線觀看和網路下載的觀影質量也將越來越高,而觀影成本較低,從而可能影響影院觀影人次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