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電影 » 電影新王加冕原型人物

電影新王加冕原型人物

發布時間: 2023-01-10 08:56:21

1. 2021最火動作電影十大排名

2021最火十大動作電排名分別是《新王加冕》、《小人物》、《雷霆女神》、《怒火·重案》、《速度與激情9》、《沙丘》、《懸崖之上》、《蜘蛛俠:英雄無歸》以及《追虎擒龍》。

2021年雖說出了不少的電影,但是在國際上都有非常大影響力的電影幾乎沒有,更不用說那些史詩級別的電影。在這些電影當中新王加冕這個運動題材的影視作品還是挺不錯的,雖說在豆瓣只有7.7的評分,但是在今年眾多電影當中表現還是相當不錯的。只不過由於是美國電影的緣故,不少英語不好的網友並不喜歡看這個電影,所以在中國的市場不大。

至於國內2021年播出的電影當中動作電影並不多,比較出色的更少了。《怒火·重案》跟《追虎擒龍》相對來說還是挺不錯的,但是整體還是稍微差一些,所以導致其排名跟評分並不高。

2. 新浪西甲解說是誰

王濤
就是我們玩的實況足球的解說員
他在中央電視台是天下足球西甲集錦的配音,在新浪兼職解說西甲

3. 求世界盃紀錄片《新王加冕》《藍色狂想》《金杯與榮耀》央五高清完整版下載

《新王加冕》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4V0XWDDuRvy-Ds_9bdtiSw

提取碼:4esn

天下足球2010年南非世界盃紀錄片

4. 天下足球有哪些經典特別策劃

2006年以前
殺手的天空
百大巨星巔峰只可
足球廣告饕餮盛宴
我是小羅
再見冰王子
2006年世界盃全進球
再見 齊祖
2006年世界盃全進球藍色狂想(2006年世界盃CCTV版紀錄片)
華彩2006之百大進球
卡卡·優雅殺手
貝影
梅西中國行
2006/07歐冠賽季總結
2006/07歐洲聯賽賽季總結
星·球(300個足球史上最經典的進球)
十二碼爭鋒
影像2007
2007年世界足壇五大巔峰之戰
2008年
一百單八將
羅納爾多歐洲俱樂部50大進球
歐洲杯經典50大進球
為足球歌唱
藍黑百年
球衣飄飄
決戰莫斯科
國奧戰記
2008年歐洲杯全進球
華彩2008
2009年
榮耀歐洲(2008年歐洲杯紀錄片)
史上最牛百大進球瘋
狂的足球第一季三集全
獨行俠系列掌門人(守門員專題)
CCTV意甲20年百大進球
CCTV意甲20年50大撲救
CCTV意甲20年20人
恩克天上的門
華彩2009
2010年
黃金十年
2012/11賽季歐洲足壇50大進球
45年的守望世界盃史上百大進球
2012年世界盃全進球
華彩(南非)世界盃
再見·勞爾馬德里
亨利·誰與爭鋒
任我行
天下足球·十年
黑金
華彩2010
2011年
星際迷航-小羅 迷失的精靈
傳奇(羅納爾多專題)
當足球遇到電影
功夫足球
國家敵人·雙城記
2012-11賽季歐洲聯賽總結
決戰溫布利狂放美洲
新王加冕(2012年世界盃CCTV版紀錄片)
拉瑪西亞的秘密(探秘巴薩青訓營)
卡西利亞斯做客天下足球
皮爾洛·沉默的領導者
范德薩·不老的傳說
斯科爾斯·低調的大師
豪門中國行(皇馬、米蘭雙雄)
C羅挑戰極限
演員的自我修養
歐冠20大經典時刻
名人堂·蘇格拉底
國家德比·一年八戰
天下足球奧斯卡2011
2012年
金球2012
亨利·海布里的國王時代
小貝的美國夢
2012足球大電影完整版
雙面伊布
足球模範「先生」
決戰在四月·多特蒙德向「南」看
巴薩切爾西十二年恩仇錄
瓜迪奧拉:揮別紅藍色·留下紅藍魂
穆式皇馬 征服西甲
六年沉浮·尤文意甲再封王
11-12賽季歐洲足壇50大撲救
奇跡之夜 藍軍圓夢
點球輪回 拜仁十一年夢碎
范尼斯特魯伊:禁區之王
11-12賽季歐洲足壇50大進球
08年歐洲杯天下足球紀錄片:榮耀歐洲(重播)
2012年歐洲杯官方紀錄片:歐洲杯交響樂
2012年歐洲杯進球全記錄
永不消逝的皮波·上(俱樂部生涯+個人5大經典比賽)
永不消逝的皮波·下(國家隊生涯+個人50大進球)
巴拉克·戰車之魂
足球好聲音
曾經意志
瘋狂的足球(第3季)
桑巴千戰
小貝六年美國夢
新王梅西
2012年度50大撲救
微觀天下2012

5. 給我一些拿破崙的資料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 - 1821年5月5日)是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年 - 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1804年 - 1814年,1815年)、軍事家、政治家,曾經佔領過西歐和中歐的大部分領土。
拿破崙(荒野雄獅的意思)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島的阿雅克修城,他的家族是一個義大利貴族世家,科西嘉島剛剛被賣給法國後,法王承認其父親為法國貴族。在父親的安排下,拿破崙9歲時就到法國布里埃納軍校接受教育。178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後,被選送到巴黎軍官學校。

拿破崙一開始自認是一個外國人,一心希望有一天能夠讓科西嘉從法國獨立出去。16歲時父親去世,他中途輟學並被授予炮兵少尉頭銜。在隨部隊駐防各地期間,他閱讀了許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其中讓·雅各·盧梭的思想對他的影響非常大。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拿破崙回到科西嘉,希望推動科西嘉獨立,但遭到另一個親英反法的保利集團排擠,最後全家逃往法國。

在1793年7月,拿破崙帶兵攻下了保王黨的堡壘土倫,因此受到雅各賓派的賞識。1794年熱月政變中拿破崙由於和羅伯斯比爾兄弟關系緊密而受到調查,後因拒絕到義大利軍團的步兵部隊服役而被免去准將軍銜。1795年他受巴黎督政官巴拉斯之託成功平定保王黨武裝叛亂,一夜之間榮升為陸軍中將兼巴黎衛戍司令,在軍界和政界中嶄露頭角。

拿破崙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對當時的軍事知識深有研究,善於將各種軍事策略運用於實戰之中,尤其是主張將火炮集中使用,以及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作用。1796年3月2日,26歲的拿破崙被任命為法國義大利方面軍總司令,3月9日與情人約瑟芬·博阿爾內結婚,之後便匆匆奔赴前線。在義大利,拿破崙統帥的軍隊多次擊退了奧地利與薩丁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聯軍,最後迫使對方簽署了有利於法國的停戰條約。
取得義大利之役的勝利後,拿破崙的威信越來越高,他成為法國人的新英雄。而他的崛起令督政府感到受威脅,因此任命他為埃及軍司令,派往東方以抑制英國在該地區勢力的擴張。在拿破崙的遠征軍中,除了2000門大炮外,還帶了175名各行業的學者以及成百箱的書籍和研究設備。在遠征中拿破崙曾下達過一條著名的指令:「讓驢子和學者走在隊伍中間。」拿破崙本人精通數學,同時還十分喜愛文學和宗教,受啟蒙運動的影響十分大。

然而1798年遠征埃及本身是一個大失敗。拿破崙的艦隊被英國的海軍上將納爾遜完全摧毀,部隊被困在埃及。1799年回國時,400艘的軍艦只剩下2隻小艦,原本侵略印度的計劃受阻,人員損失慘重。

此時歐洲反法聯盟逐漸形成,而法國國內保皇派勢力則漸漸上升。1799年8月,拿破崙最終決定趕回巴黎。1799年10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來歡迎。11月9日,拿破崙發動了霧月政變並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實際為獨裁者。

拿破崙之後進行了多項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經濟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並且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影響的《拿破崙法典》,是在政變的當天晚上就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拿破崙本人親自參加討論最終確定,基本上採納了法國大革命初期提出的比較理性的原則。法典在1804年正式實施,即使是在一個多世紀後依然是法國的現行法律。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起到重要影響。在政變結束後三周拿破崙向人民發布的公告中,他自豪地宣稱:「公民們,大革命已經回到它當初籍以發端的原則。大革命已經結束。」

1800年,拿破崙再度打敗奧地利軍,英國也不得不與法國簽訂和約,迫使第二次反法同盟土崩瓦解。1802年8月,修改共和八年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過共和十二年憲法,法蘭西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波拿巴為法蘭西人的皇帝,稱拿破崙一世。但是他並不是由教皇庇護七世加冕,而是自己將皇冠戴到了頭上,然後還為妻子加冕為皇後。一年之後,他又在義大利由教皇加冕為義大利國王。

1805年8月,奧地利、英國、俄國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崙於是在9月24日離開巴黎,親自揮軍東進,到10月12日法軍已經佔領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國和奧地利在烏爾姆激戰後,反法同盟投降。之後法國又取得了奧斯特里茨戰役的勝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並且迫使奧地利取消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稱號。拿破崙隨後聯合了德國境內各諸侯國組成「萊茵邦聯」,把它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次年秋天,英國、俄國、普魯士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但是10月14日法軍同時在耶拿和奧爾斯塔特擊潰敵軍,普魯士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拿破崙因此取得了德國大部分地區。1807年6月法軍又在波蘭大敗俄國軍隊,拿破崙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會面,雙方簽訂了和平條約,在此前一年拿破崙頒布了《柏林赦令》,宣布大陸封鎖政策,禁止歐洲大陸與英倫的任何貿易往來。自此,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得到了確立。拿破崙一世兼任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並分別封他的兄弟約瑟夫、路易、熱羅姆為那不勒斯、荷蘭、威斯特伐利亞國王。
1807年末西班牙爆發內部動亂,西班牙國王遭到人民的唾棄。拿破崙於是乘機入侵了西班牙,並讓其長兄約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是這個舉動遭到了西班牙人的反對,拿破崙根本無法平息當地的暴動。英國在1808年介入西班牙爭端,英軍8月8日登陸蒙得戈灣,8月30日佔領了整個葡萄牙。之後他們在當地民族主義者的支持下,逐步將法軍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

正當拿破崙陷入西班牙泥潭之際,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組成。奧地利在背後偷襲法在德國的領土,拿破崙被迫退出西班牙,率軍東征。奧地利軍隊雖然一開始取得優勢,但是拿破崙很快就轉敗為勝,迫使奧地利簽訂維也納和約,再次割讓土地。次年,拿破崙娶奧地利公主瑪麗·路易莎為妻,法奧結成同盟。

博羅金諾戰役獲勝到了1811年末,法俄關系已經開始惡化,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拒絕繼續與法國合作抗英,最後戰爭爆發。拿破崙率領操12種語言的50萬大軍進入俄羅斯。俄軍採取了撤退不抵抗的戰術,直到1812年9月12日法軍歷經博羅金諾戰役(法軍有7萬人陣亡和重傷)後,進入莫斯科。拿破崙本以為亞歷山大一世將會妥協,未料到迎接他的卻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而此時在國內又有人策劃了一次失敗的政變,令他不得不趕回法國,最後回到法國的只有1萬人。

拿破崙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他一生親自參加的戰役達到60多個,而其指揮的多個戰役,直到今天在軍事史上依然有重要意義。但是他的征戰打破了歐洲的權力均衡,導致其他歐洲強權7次組成反法同盟,最終徹底擊敗拿破崙。在拿破崙戰敗後的維也納會議上,新的歐洲秩序與均衡被很快重新建立起來。

雖然拿破崙曾經叱吒風雲數十載,但是他的功績是短暫的,在他退位後,法國的疆域很快又恢復到他執政前的樣子,拿破崙的戎馬生涯對之後的歐洲歷史並沒有重大影響。唯一能讓他載入史冊的,是由他本人下令編撰的《拿破崙法典》,這部法典是很多現代民主國家法律體系的原型。

除此之外,拿破崙也是最早提出歐洲合眾國構想並試圖通過武力來實現的人。雖然他本人並未成功實現這個夢想,今天的歐洲正在朝向一體化的目標邁進。

拿破崙出生地科西嘉島阿雅克修的拿破崙像
拿破崙為法國帶來了榮耀,法國人民始終愛戴這位法蘭西戰士(有趣的是,他在18歲以前始終認為法國不是他的祖國),1840年12月他的遺體運抵巴黎後,90萬巴黎市民冒著嚴寒迎接他。而在多年後,拿破崙也贏得了對手的尊敬。1855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攜王儲(即後來的愛德華七世)到老殘軍人院,女王讓王子「在偉大的拿破崙墓前下跪」。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B%BF%E7%A0%B4%E4%BB%91

6. 有關拿破倫的事跡

拿破崙·波拿巴,法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1769年出生於科西嘉島阿雅克修城的一個破落貴族家庭。1779年,在法國布里埃納軍校學習軍事。1784年,升入巴黎軍官學校,畢業後被任命為瓦朗斯炮兵團少尉軍官,時年僅16歲。1789年,法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拿破崙同情革命,一時成為雅各賓派的擁護者。他三次回到故鄉科西嘉島,積極開展爭取科西嘉島自治和自由的活動。由於受到當地親英反法的保利集團的排擠,被迫舉家遷至法國本土。 1793年7月,拿破崙帶兵一舉攻下了保王黨的堡壘土倫,深受雅各賓派奧古斯都.羅伯斯庇爾的賞識,1794年1月14日,被任命為少將、炮兵旅長。熱月政變發生後,雅各賓派共有103人遇害,拿破崙亦受牽連,於8月5日被捕。後經審訊,無罪釋放,但被免去少將、炮兵旅長職銜。拿破崙一時困居巴黎。

1795年10月4日,巴黎發生保王黨人的武裝叛亂。督政官巴拉斯請來拿破崙幫助平息叛亂。拿破崙用大炮一舉擊垮了叛亂者,挽救了危局。督政府晉升拿破崙為陸軍中將、巴黎衛戍司令。一夜之間,窮困潦倒的拿破崙成為軍界和政界無人不曉的大人物。1796年3月2日,年僅26歲的拿破崙被任命為法國義大利軍司令官,從此開始了獨立作戰的生涯。3月9日,拿破崙與巴黎著名的交際花約瑟芬.博阿爾內匆匆舉行了婚禮。兩天後,他告別新婚妻子,趕赴義大利軍團上任。他統率數萬大軍直驅義大利,與處於優勢的第一次反法同盟軍奧軍和撒丁軍連續作戰,取得了一系列的輝煌勝利。從義大利凱旋巴黎時,他暗下決心,要做一統天下的社稷首領。崛起的拿破崙使督政府感到了威脅,督政官員們決定把他調到遠離巴黎的地方去。1798年4月12日,拿破崙被任命為法國埃及軍(東方軍)司令官。5月18 日,拿破崙揮師東下,遠征埃及。他希望藉助新的勝利來實現自己的理想。

1799年8月22日,拿破崙看到國內局勢急轉直下,人民怨聲載道,認為時機已到,立即率親信離開埃及,返回巴黎。1799年11月9日,拿破崙發動了霧月政變成功,成為第一執政。1800年6月14日,拿破崙在馬倫哥大敗奧地利軍,迫使第二次反法同盟解體。拿破崙利用歐洲大陸短暫的和平,勵精圖治,發展國力,一時間法國出現了繁榮昌盛的局面。1802年5月,經全民投票通過,拿破崙成為「終身執政」,集行政、司法、立法大權於一身,向帝制過渡鋪平了道路。1804年5月18日,拿破崙黃袍加身,宣告自己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稱號為「拿破崙一世」。1805年8月9日,奧、英、俄結成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崙率軍東進應戰,取得了烏爾姆、奧斯特里茨等大戰的勝利,俄皇、奧帝狼狽而逃。拿破崙乘勝在南德、中德、西德各諸侯國組成「萊茵同盟」,把它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

1806年秋,英、俄、普等國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10月1日,普魯士率先對法宣戰。14日一天當中,法軍同時在耶拿和奧爾斯塔特打了兩個漂亮仗,普軍幾乎全軍覆沒。10月27日,法軍進占柏林,海涅曾誇張的說:「拿破崙一口氣,吹去了普魯士。」接著,法國東擊俄軍。1807年6月14日,拿破崙在弗里德蘭大敗俄軍,俄皇被迫求和。為了窒息英倫三島,嚴格實行「大陸封鎖」政策,1807年10月,拿破崙發動了征服伊比利亞半島戰爭。法軍入侵激起島上人民的強烈反抗,法軍很快陷進了民眾戰爭的泥潭難以自拔。拿破崙不得不吞下自己種下的苦果。

1809年初,因對付普、奧等國的第五次反法同盟,拿破崙不等西班牙戰事結束,就匆匆率兵一部回國,東征奧地利。拿破崙憑著他那鋼鐵般的意志,轉敗為勝,迫使奧地利再一次割地求和。1810年3月,娶奧國公主瑪麗亞.路易莎為妻。拿破崙帝國達到極盛時期。可是,這個歐洲梟雄最得意的時刻也是其霸業發生決定性逆轉的時刻。1812年,拿破崙集兵50萬遠征俄羅斯。他長驅直入,直搗莫斯科城。然而,俄國的嚴寒氣候和當地軍民的抗法斗爭終於使法軍大敗而歸。

1813年,歐洲第六次反法同盟成立,拿破崙率軍40萬與聯軍作戰,不料在萊比錫戰役中一敗塗地,各附庸國及諸小邦乘機起來擺脫法國控制,拿破崙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1814年,聯軍向法國本土進軍。3月30日,巴黎淪陷。4月6日,拿破崙被迫退位,並被放逐到義大利的厄爾巴島。波旁王朝復辟。然而,這個失敗者再次創造了歷史上罕見的奇跡,他從戒備森嚴的厄爾巴島上逃了出來。1815年3月20日,他不費一槍一彈進佔了巴黎,重新登上皇帝寶座,建立了歷史上所稱的「百日王朝」。歐洲各君主國重新又調集重兵,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軍。1815年6月,法軍在滑鐵盧戰役中覆沒,拿破崙第二次退位。10月,被流放至聖赫勒拿島。1821年5月5日,拿破崙在島上病逝,終年52歲

7. 電影 巴霍巴利王 中那個叫坎什麼的奴隸為什麼殺巴霍巴利呢

巴霍巴利深得民心,新國王決定必須除掉此人,在他的設計之下再次煽動皇太後,說巴霍巴利要造反,皇太後派出了一位家族世世代代發誓效忠王室的奴隸(此人是巴霍巴利好朋友,他把這個奴隸當做親叔叔一樣看待),「愚忠」的奴隸內心十分痛苦而又很無奈,從背後一刀刺死了對他沒有任何戒備心的巴霍巴利。

(7)電影新王加冕原型人物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巴霍巴利的父親是這個國家的王,結果英年早逝,留下了遺腹子的他,他的母親也因為在生他時難產而死去,於是他被大伯母撫養。

由於他的大伯(原國王的親哥哥)身體有殘疾且比較懦弱,而他的大伯母又比較強悍,國家政權轉移到這個女人手上,成為實際的統治者(女王)。

她對待巴霍巴利像自己親生兒子一樣,讓他和自己的兒子一起接受相同的教育,看將來哪一個可以成為這個國家受百姓擁戴的王。

兩位王子都很優秀、很有能力、很會帶兵打仗,女王的親生兒子打仗雖說是一把好手,但是缺乏憐憫之心,而巴霍巴利則不僅文武雙全,而且非常受百姓擁戴。

兩人都通過重重考驗,最終女王決定任命巴霍巴利為下一任國王,任命自己的兒子為護國大將軍,在准備加冕期間,巴霍巴利遇到了鄰國的一位公主,經過一段時間逗比地相處,兩人很快墜入愛河。

於此同時,王後的親生兒子(最大反派)因為沒有當上國王而憤憤不平,加之他那個殘疾的爹(巴霍巴利的大伯)在一旁煽風點火,一個陰謀在他的心裡產生了。他向女王請示說自己愛上了鄰國的公主,請求女王賜婚,女王由於沒有把王位給自己的兒子心生愧疚,很爽快地答應了(此時她並不知道巴霍巴利也喜歡那位公主)。

幾經周折,巴霍巴利把公主帶回了自己的國家,當女王知道公主愛上的人是巴霍巴利時面子有點掛不住,加之這個公主是小辣椒的性格,觸怒了女王,女王一氣之下問巴霍巴利:你是要江山還是要美人?巴霍巴利選擇了後者,於是女王就當眾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巴霍巴利則成了護國大將軍。

然而,由於巴霍巴利太過於得民心,一直被新國王視為眼中釘,在他的精心設計下,煽動皇太後(原女王)收了巴霍巴利的兵權,把他貶為庶民。

在民間,巴霍巴利與百姓一起同甘苦共患難,在深得民心的同時,也「功高蓋主」,新國王決定必須除掉此人,在他的設計之下再次煽動皇太後,說巴霍巴利要造反,皇太後再三猶豫之下,派出了一位家族世世代代發誓效忠王室的奴隸(此人是巴霍巴利好朋友,他把這個奴隸當做親叔叔一樣看待)。

「愚忠」的奴隸內心十分痛苦而又很無奈,從背後一刀刺死了對他沒有任何戒備心的巴霍巴利,巴霍巴利在臨死前並沒有責怪這個老奴隸,並希望他能夠好好照顧母親(皇太後)。巴霍巴利死後,新國王出現了,對巴霍巴利進行了「鞭屍」(拿刀在屍體上亂捅),以瀉心中積攢多年的怨氣。

老奴隸把看到的一切告訴了皇太後,皇太後知道後很震驚和後悔,此時公主(巴霍巴利的妻子)已經臨盆,生下一位小王子後來到了皇宮,國王和他的殘疾老子也來到了皇宮,想殺掉這個小王子以絕後患。

皇太後感覺形勢不妙,抱著小王子在老奴隸的護送下,從暗道逃了出去,正准備乘船離開,被國王在城樓上一箭射倒進水裡,隨著河流漂移,皇太後抱著小王子逃到了一個峽谷當中(世外桃源),在殺死最後一波追兵之後,本以為安全了,一不小心跌進了河水更加湍急的河流中,臨死之前她找到了一處石頭擋住了自己的身體並把孩子死死地往水面上舉起。

附近正在耕作的村民,聽到孩子的哭聲把孩子救了上來,村長老婆不能生育就想收養他,又怕外人來尋,於是叫人用巨石堵住了村裡通往外界的道路。

村子前面有一條瀑布,這個孩子(小王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想看看上面是什麼,年復一年地攀爬懸崖峭壁,從來都沒有達到頂峰,弄得母親很是擔心,只能祈求河神保佑,村裡的巫師告訴她:只要你從河裡提來100桶水澆到供奉河神的石碑上(很像磨盤),你兒子就不會爬懸崖了。

在小夥子(小王子)看到母親辛苦提水的情景之後,直接把石碑舉起放到了瀑布下面,源源不斷水流流到石碑上,村裡人都被他的神力驚呆了,正當他准備離開瀑布時,一個女性的木製面具從瀑布上面流下來。

接下來的日子,他苦苦冥想面具的主人是誰,決定一定要到瀑布上面看看,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樣的,找到面具的女主人。終於有一天,他成功了,爬到了瀑布上面,機緣巧合之下找到了他的夢中女神,兩人很快墜入愛河。

這個女子和她的族人其實是那個公主(巴霍巴利的妻子 王子的母親)國家的遺民,一直不滿國王(大反派)的殘暴統治,知道自己國家的公主被國王鎖鏈囚禁在皇宮的廣場上,感到十分羞恥,所有族人誓死要救出公主。幾次任務失敗後,這個女子准備擔起使命救回公主,王子知道後說這應該是男人做的事,他准備替女子完成使命。

由於長得很像巴霍巴利加上力氣大,很多人以為他就是巴霍巴利,幾經波折他終於從老奴隸口中知道了自己生世,最後聯合父親的支持者(老百姓),從廣場上救出了自己的母親,打敗並燒死了大反派國王……



8. 誰能告訴我伊麗莎白赫利最近演了什麼電影或是電視劇

給你點她的資料:伊麗莎白
開放分類: 動漫、城市、名人、港口、女王

目錄
• 關於名字
• 伊麗莎白一世
• 伊麗莎白二世
• 茜茜公主
• 伊麗莎白·泰勒
• 動漫人物

伊麗莎白(英語:Elizabeth或Elisabeth)源於希伯來語的基督教女子教名。

關於名字
名字含義
「伊麗莎白」這個名字起源於希伯來語人名以利沙巴(אֱלִישֶׁבַע‎),在舊約中這是亞倫的妻子的名字。「以利沙巴」一詞的字面意思是「以上帝的名義起誓」。在早期的希臘文本聖經中,將這個名字轉寫為希臘語形式的Ελισάβετ。歐洲各國的同源名字就是從希臘語形式衍生的。

各種語言中的形式
英語:Elisabeth 或 Elizabeth
德語:Elisabeth
俄語:Елизаве́та
義大利語:Elisabetta
羅馬尼亞語:Elisabeta
匈牙利語:Erzsébet

主要變體
伊莎貝拉

著名人士
君主和貴族:
伊麗莎白一世,英格蘭女王。
伊麗莎白二世,英國女王。
巴伐利亞的伊麗莎白,又昵稱為茜茜(Sisi),巴伐利亞女公爵與公主,後來成為奧地利皇後與匈牙利王後,一般稱作茜茜公主。

其他:
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美國女演員。
伊麗莎白·赫利(Elizabeth Hurley),英國女演員,模特兒,電影製作人與設計師。
伊麗莎白·史特凡 (Elizabeth Stefan)

伊麗莎白一世
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於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於薩里,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她也是名義上的法國女王。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也被稱為「榮光女王」(Gloriana)、「英明女王」(Good Queen Bess)。在她之前的都鐸王朝君主順序是亨利七世、亨利八世、愛德華六世和她的異母姊瑪莉一世。
她即位時英格蘭處於內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亂狀態,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而且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 富有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涌現出了諸如許多著名的人物,包括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克利斯托弗·馬洛和班祖明·約翰遜;桂冠詩人愛德蒙·史賓沙將《仙後》獻給她;法蘭西斯·德瑞克爵士在其任內成為第一個環航地球的英國人;弗蘭西斯·培根爵士發表了他對哲學與政治的觀點;華達·羅利爵士和韓弗理·吉伯特爵士在北美建立了英國殖民地。她的統治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伊麗莎白時期」,亦稱為「黃金時代」。
伊麗莎白為人謹慎,她的座右銘是「明察無言」(video et taceo,拉丁文,直譯為「我觀看,而且我沈默」)。慎於榮譽的頒發和顯職的授與也是她在位期間的特徵。在將近四十五年裡,在英格蘭只授與了八個貴族頭銜:一個伯爵爵位、七個男爵爵位;在愛爾蘭只授與一個男爵爵位。她並將樞密院的成員由三十九人降至十九人,後來再降至十四人。
維吉尼亞州(原來的英國殖民地現為美國的一個州)是以她「童貞女王」的稱號來命名的。

童年
伊麗莎白誕生於倫敦的普雷森希宮,她是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個王後安妮·博林唯一倖存的孩子。由於她父母是按新教教規結婚的,天主教認為她是一個私生女。她出生時被指定為王位繼承人,她的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成為她的女侍官。伊麗莎白三歲時,她的母親被判叛逆罪處死,一年後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三個王後簡·西摩就生了一個男孩:愛德華。伊麗莎白和瑪麗都成了愛德華的傭人。
亨利後來的王後們對這兩個被褫奪公主銜頭的繼女都很好,亨利本人也經常關注她們的成長,她們受到很好的教育,有可靠的朋友和同齡的伴侶。1547年亨利死後,他最後的那位王後凱瑟琳·帕爾和她的新丈夫托馬斯·西摩(他是簡·西摩的兄弟和新國王愛德華六世的舅父)養護伊麗莎白。西摩被年輕的伊麗莎白所吸引,他夫人死後,他本來打算娶她為婦,但他和他的兄弟愛德華·西摩後來都在一系列權利斗爭中被處死了。
伊麗莎白受到很好的教育,她的教師包括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人文主義者羅傑·阿斯坎。她受到古典、歷史、數學、詩歌和語言的教育。在她統治期間她可以說和寫六種語言:英語、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拉丁語和希臘語。在凱瑟琳·帕爾和她的其他教師的影響下伊麗莎白成為了一個新教徒。
在她兄弟生前,她的地位比較穩定,但愛德華1553年就因肺結核或砒霜中毒而去世了。琴·格蕾夫人只做了九天女王,就被她家翁的同黨推翻,並被其後上台的瑪麗處死。瑪麗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她逼迫伊麗莎白改信天主教。伊麗莎白表面上雖然昄依,但內心仍然是一個新教徒。瑪麗對此非常不滿。有一小段時間里伊麗莎白甚至被關入倫敦塔。有人認為她是在這里認識了她後來的愛人萊斯特伯爵羅伯特·達德利的,但更可能的是他們在童年時代就相識了。
伊麗莎白保了命,但瑪麗與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的婚禮使得英格蘭重歸天主教的可能性增大了,對此英格蘭人民及貴族都很不滿。1558年瑪麗一世無子而亡,伊麗莎白成了她的合法繼承人。英國國會重申了亨利八世國王規定伊麗莎白作為繼承人的安排。

加冕
伊麗莎白於1559年1月15日在西敏寺被加冕為女王,當時她的地位很不穩定。她加冕的日子是當時英國著名的數學家和占星士約翰·迪伊挑選的,據說它特別吉利。給她加冕的是卡里斯勒的主教,他是當時在教會界能找到的最高的承認她的合法地位的人。同年她就已經簽署了結束義大利戰爭的卡多-坎陪吉條約。

政治
伊麗莎白44年的統治期間英國宗教分歧的斗爭非常強烈。1530年代裡亨利八世與天主教決裂,聖公會建立。愛德華六世的短暫統治期間聖公會的教義日益完善。瑪麗一世統治期間聖公會失去了其統治地位。伊麗莎白恢復了聖公會的地位。在伊麗莎白統治的最初兩年間她就發布了至尊法和單一法令,規定國王同時是教會的最高領導人。
雖然她試圖在宗教極端派之間尋找一條折衷的路來走,但她本人無疑是一個新教徒。尤其在愛爾蘭天主教徒和其他被認為是異教徒的人被迫害。威廉·塞西爾是她政治上最親密的顧問,為塞西爾她特地創立了柏利勛爵這個爵位。1598年塞西爾死後,他的兒子羅伯特·塞西爾成為伊麗莎白最親密的顧問,但羅伯特遠遠不能達到其父親的能力。她的管理機構中另一個重要人物是弗蘭西斯·華興漢爵士。華興漢在整個歐洲建立了一個間諜網。他可以保證所有對女王的陰謀都被他所知。

繼承人問題
對伊麗莎白最大的批評是她沒有提供一個繼承人。別人一直以為她會結婚生子,有許多人追求她,包括她的前姐夫,西班牙的菲利普國王,以及她的寵臣萊斯特伯爵。許多人認為萊斯特伯爵是她的愛人。伊麗莎白很明智地避免了他們。幾年後,當她的統治得到鞏固後,人們越來越明顯地看到她不會結婚生子了。
當別人質問她為什麼她不結婚時,她提到她姐姐統治時期她的處境。當時她不但是瑪麗最忌諱的人,而且造反者如托馬斯·懷特爵士還利用她的名義。因此她明智地認識到假如她指定一個繼承人的話,她的地位會被削弱,而且這一舉可以給她的敵人提供一個刺激,因為他們可以利用這個繼承人來反對她。但沒有繼承人英格蘭就不會在她去逝前的情況下陷入內戰。這一點在1562年她患天花幾乎喪生時這一點變得非常明顯。在一段時間裏伊麗莎白曾嚴肅地考慮過結婚生子。但一個天主教的丈夫是顯而易見不可能的,而一個新教的丈夫如萊斯特伯爵會立刻加劇宮廷內的宗派斗爭。無論她選中誰都不會有好結果。不論她個人的傾向如何,她當時的處境使任何傳宗的考慮不能得以實現。
她當時是有一些可能的繼承人的,但伊麗莎白對他們都不予考慮。她的表侄女蘇格蘭女王瑪莉·斯圖亞特是一個天主教徒。在她從蘇格蘭出逃前,甚至此後她一直是一個非常可能的繼承人。瑪麗被逐後伊麗莎白雖然接納了她,但她將瑪麗囚禁起來以保障瑪麗無法威脅她的地位。瑪麗的兒子詹姆士當時還是一個孩子,在他未被考驗之前他還不會被考慮到。其他人選也不太可能。伊麗莎白的女伴之一,琴·格蕾的妹妹凱瑟琳·格蕾夫人因為違背伊麗莎白意願而結婚觸怒了伊麗莎白。凱瑟琳·格蕾的妹妹瑪麗·格蕾是一個馱背矮子。伊麗莎白當時一直希望蘇格蘭的瑪麗一世會昄依新教並找一個伊麗莎白認為可靠的丈夫,因此她在瑪麗在英格蘭被囚期間將她的繼承人的問題一推再推。
與此同時她還是繼續有結婚的可能性。她曾考慮過在法國的眾多王子中找一個丈夫。第一個建議是比她小20歲的奧爾良公爵亨利(後來的亨利三世),當時法王查理九世的弟弟。當這個建議被拒絕後她還考慮過法王更年輕的弟弟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但弗朗索瓦的早夭使這個計劃也破產了。
1568年最後一個有資格做她的繼承人的英格蘭人,凱瑟琳·格蕾夫人,死了。伊麗莎白被迫再次考慮蘇格蘭女王瑪麗。伊麗莎白建議瑪麗與萊斯特伯爵結婚,但瑪麗拒絕了這個建議。不過這時瑪麗的兒子詹姆士已經受到了新教的教育。1570年法王說服伊麗莎白讓瑪麗重返蘇格蘭。但伊麗莎白提出了許多苛刻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讓詹姆士留在英格蘭。雖然如此她的謀士塞西爾還是繼續設法幫助瑪麗回蘇格蘭。但蘇格蘭人拒絕接受這位女王,因此未遂。
伊麗莎白的婚姻和個人生活歷來是人們的話題。被稱為「童貞女王」並不意味著她終生沒有性生活。她在世時就有很多私生子傳聞,萊斯特伯爵羅伯特·達德利、埃塞克斯伯爵羅伯特·德弗羅等被普遍認為是她的情夫。但是另一方面,也有傳聞說她終身未婚是因為不能生育,甚至有可能因為她有某種性功能上的缺陷。傳記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利頓·斯特萊切即抱持這一觀點。

宗教寬容的結束
正當此時新教皇庇護五世1570年2月25日革除伊麗莎白的教籍。這使伊麗莎白無法繼續她的宗教寬容的政策。
同時她的敵人對她的陰謀也使她非常震怒。20年來瑪麗一直試圖不向伊麗莎白挑戰。但這時她陷入了她的天主教同情者的陰謀中。這些陰謀的主謀是安東尼·巴賓頓,其目的是營救瑪麗使她取伊麗莎白而代之。對伊麗莎白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消除這個大敵人的機會。1587年她處死了瑪麗(據說她並不情願下這條命令)。

與西班牙的戰爭
伊麗莎白向法國的新教徒亨利四世提供了軍隊和錢財來讓他獲得法國王位。在八年戰爭中他向荷蘭的新教徒奧倫治親王威廉一世(沉默者)提供軍隊來讓他反抗西班牙的統治。不但如此,1568年弗蘭克·德雷克爵士和約翰·霍金斯爵士領導的一支販奴艦隊被西班牙皇家海軍重傷後,西班牙的運財艦隊不斷受到英格蘭海盜的劫掠。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決定以瑪麗之死為借口入侵英格蘭來擊退英格蘭對西班牙在歐洲大陸和在其海外殖民地的挑戰。
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向英格蘭進發。伊麗莎白不顧各方對於她個人安全的憂慮,在埃塞克斯郡提爾伯里不帶衛兵不著盔甲檢閱海軍,並發表了歷史上最著名的演說之一。此後藉助地利及天氣條件等,英格蘭海軍擊潰了來犯的無敵艦隊,伊麗莎白聞訊後只帶了六個隨從就離開要塞到鎮上與她的臣民共同慶祝勝利。
雖然如此,西班牙1589年擊敗了一個更大的英格蘭反擊艦隊。這場戰爭一直延續到1604年,雙方打了個平手,不論在海上還是在陸上英格蘭並未能占上風。從1594年起在愛爾蘭還爆發了一場游擊戰。
伊麗莎白最後幾年的寵臣是羅伯特·德弗羅,他是萊斯特伯爵的養子。她甚至原諒了他的一些輕罪,但羅伯特1601年參加了一場暴亂,伊麗莎白不得不將他處死。

逝世
伊麗莎白從未結婚,她的死結束了都鐸王朝。在她的晚年,當她不得不確定她的繼承人時,她越來越傾向她的表侄孫,被她處死的蘇格蘭瑪麗女王的兒子詹姆士。但她從未正式命名他為繼承人。1603年3月24日她死於薩里的列治文宮。她被安葬在西敏寺。她的繼承人是詹姆士一世。這位詹姆士當時已經成為蘇格蘭的詹姆士六世了。此時,英格蘭和蘇格蘭同歸一個君主,一個王朝的統治下,開始了不列顛統一進程的第一步——王室聯合,但英格蘭和蘇格蘭兩個國家依然保持自己獨立運作的政府。她死50年後,英國內戰爆發了,英國成為了一個短暫的共和國。

英國文化
伊麗莎白時期是英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文學,尤其是詩歌和話劇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英國對其他大陸的考察,尤其是對美洲的考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如同她的父親,她本人也從事寫作和翻譯,她親自翻譯了霍勒斯的《詩歌藝術》。一些她生前的演說和翻譯作品一直流傳至今。

影響和評價
伊麗莎白是英國歷史上最受歡迎的君主。2002年,在由BBC主持的民眾公選的「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中,伊麗莎白名列第七,超過了英國各地各代所有其他君王。2005年,在歷史頻道(History Channel)的紀錄片《英國最偉大的君主》中,歷史學家和評論家們分析了十二位英國君主,並為他們評分(根據六項指數,如軍事力量和影響力等,滿分為60分),伊麗莎白贏得了最高的48分。
她經常在話劇或小說中出現。1971年格倫達·傑克遜拍攝的伊麗莎白女王和蘇格蘭瑪麗女王深受歡迎。1998年凱特·布蘭切特在伊麗莎白中扮演女王年輕的時候,朱迪·登奇在莎翁情史中扮演年老的女王。米蘭達·理查森在電視連續劇黑蝰蛇中表演了一個超現實主義的女王。同性戀先驅昆汀·克利斯普在奧蘭多中扮演她。本傑明·布里頓在他為伊麗莎白二世的加冕作的歌劇贊美中描繪了她與羅伯特·德弗羅的關系。2007年末,電影伊麗莎白的續集「伊麗莎白:黃金時代」(Elizabeth: The Golden Age)上映,仍由凱特·布蘭切特飾演女王,描述女王登基後的一系列文治武功。
對後來不列顛的統治者來說伊麗莎白的統治期和當時的許多人物有特別的意義。沃爾特·拉雷格爵士、德瑞克和馬丁·弗羅比歇爵士成為後來的探險家的原型,威廉·莎士比亞、克里斯多弗·馬羅爵士和弗蘭西斯·培根爵士成為後代作家的模範。在宗教問題上伊麗莎白雖然以鐵腕統治,但同時相對於她在大陸上的對手來說,她給予她的指揮官和顧問們更大的自由。伊麗莎白時期政治的相對開明,也是導致在宣揚「君權神授」的斯圖亞特王朝從蘇格蘭入主後,英格蘭各階層由於強烈反差而開始追求民主自由等價值,並最終引發英國內戰和建立世界上第一個民主政權的重要原因之一。
雖然她有時制定軍事行動的戰略(比如1589年英格蘭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遠征),但她從未像亨利五世、奧利弗·克倫威爾或溫斯頓·丘吉爾爵士那樣親自充當軍事首領。許多軍事或探險事業都是艦長的個人決定,皇家許可(尤其是對於海盜行為)都是後來補發的。當時的文學創作更是沒有獲得皇家的支持。由此可見伊麗莎白時代的許多事件和文化創作實際上是許多個人行動的總和。對後來,尤其是帝國主義時期的英國人來說這是有象徵性意義的。
另一方面,不少歷史學家也提出了對伊麗莎白時代的批評。一些現代歐洲歷史學家和傳記作者開始質疑歷來對都鐸時代的正面評價(例如: Somerset, Guy, Haigh, Ridley, Elton)。從軍事上來看伊麗莎白的英格蘭並不很成功。雖然西班牙無敵艦隊被擊敗,但這只不過是一場從1585年至1604年持續近20年的戰爭的開始。英格蘭士兵在陸地上(主要在荷蘭和法國)的所做所為平平,在1588年後的海戰中也是負多勝少。1589年和1595年至1596年的海軍戰役尤其損失慘重。1590年至1591年在亞速爾群島以及1597年英格蘭的海盜也遭打擊。1595年一支西班牙襲擊隊在康沃爾登陸並將該郡的大部分地區投入戰火。這是歷史上很少的幾次外國軍隊在英國登陸的事件之一。更糟糕的是在瑪麗一世的最後幾年和伊麗莎白的開始五年中英格蘭不斷被從法國大陸上驅逐。這給英格蘭的自尊心給予了很大的打擊,而且使英格蘭徹底放棄了它在大陸的野心。
伊麗莎白的猶疑不決,對軍事行動尤其不利。在1589年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遠征中英軍沒有攜帶圍攻炮和火炮。但她的小心謹慎是有原因的,也許它們出於長遠的考慮:假如沒有一個堅實的戰略她不願英格蘭捲入昂貴的、不一定成功的冒險。因此她不願在對付強大的軍隊或艦隊作戰時浪費珍貴的資源。
伊麗莎白時期的英格蘭的經濟很不穩定。當時英格蘭對荷蘭和北德漢莎聯盟的羊毛交易不斷增長,這給國家帶來了很大的好處。伊麗莎白統治初期接受了瑪麗留下的三百萬英鎊的巨債。伊麗莎白、西塞爾和她的其他官員不得不採取極端手段來限制國家的支出。這些手段有時帶來了其他的困難,比如許多士兵(包括抵抗無敵艦隊的士兵)很久得不到薪金。但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這個情況得到好轉。當與西班牙的戰爭開始時,英格蘭的經濟盛況是從亨利七世以來從未有過的。
與西班牙的戰爭給英格蘭的經濟重新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從1590年代開始英格蘭再次負債。尤其愛爾蘭的游擊戰給英格蘭的經濟帶來了巨大損失,它被稱為「英格蘭國庫的漏斗」。伊麗莎白不得不出售國有地面以及官職。1603年英格蘭的債務再次達到三百萬英鎊,與伊麗莎白統治開始時相差不多。不過詹姆士一世後來在和平時期欠債的速度遠超過伊麗莎白,而伊麗莎白留下的債務並不是無法控制的。
最近對伊麗莎白統治的批評尤其集中在英格蘭的非洲奴隸販賣活動和她在愛爾蘭的失策。這個失策嚴重地影響了英國和愛爾蘭的發展。英格蘭是在1562年加入跨大西洋的販賣奴隸的活動的,當時約翰·霍金斯爵士開始了高利潤的偷賣奴隸活動。他從幾內亞或其他非洲港口獲得他的人類商品,然後將他的俘虜運到西印度的西班牙奴隸市場上出賣。一開始伊麗莎白女王責備霍金斯參加這樣不道德的貿易,但當霍金斯向她顯示他的事業的利潤後她很快就改變了她的見解。她不僅包庇霍金斯的貿易,而且直接從中得利,甚至為他提供船隻和人員。
伊麗莎白女王對霍金斯的奴隸販賣的支持為這個貿易提供了皇家的認可,它使這個貿易合法化,它使更多英國商人參加進去了。因此伊麗莎白女王和美國的托馬斯·傑斐遜一樣受到批評:盡管她在道義上相信這個貿易是不合法的,但她仍然直接從奴隸買賣中得利。
從亨利二世起英格蘭和愛爾蘭之間就存在著一個政治聯系。但到都鐸王朝為止英格蘭對愛爾蘭的統治是很有限的。都鐸王朝開始加強對愛爾蘭貴族的統治。亨利八世與天主教斷絕後愛爾蘭問題就更加加劇了,因為愛爾蘭依然是天主教為主的。1568年西班牙成為對手後愛爾蘭問題也成為了一個涉及英格蘭安全的問題。英格蘭駐愛爾蘭的官員是臭名昭著的,他們很腐敗、對愛爾蘭毫不理解,到處樹敵。小的起義立刻被鎮壓。1570年伊麗莎白被開除教籍後對天主教徒的迫害更加加劇,使兩個民族的關系更加惡化。1594年開始九年戰爭終於爆發。
這場戰爭和四個世紀後美國在越南戰爭的處境相差不多。愛爾蘭反抗者使用游擊戰的手段來消磨和挫敗來鎮壓他們的、裝備良好和有訓練的英格蘭士兵。對英格蘭來說,這場戰爭尤其昂貴。英軍受到多次巨大損失。最後英軍不得不採用焦土政策,假如有愛爾蘭人被懷疑參加反抗,他就全家被殺,英軍燒毀田野,破壞農庄,製造了一場空前的人為大飢荒。
1604年詹姆士一世在他的第一個命令中向愛爾蘭道歉,才結束了這場戰爭。但這場戰爭的殘酷性使愛爾蘭人對英國人的仇恨、敵對和不信任一直遺傳至今。
不過英格蘭參加奴隸買賣和對愛爾蘭的政策也得按當時的情況來分析看待。雖然伊麗莎白對霍金斯的貿易在道義上予以指責,但她當時面臨著三百萬英鎊的巨債。霍金斯為她提供的經濟來源是她所不能拒絕的。不論如何英國在伊麗莎白時期的奴隸貿易遠小於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小於後來荷蘭在17世紀的奴隸貿易。
伊麗莎白對愛爾蘭的政策出於她對西班牙的一個「天主教後門」的恐懼。這個問題來自於新教改革在這個國家的失策。它無法簡單地解決。當然伊麗莎白和她的官員在愛爾蘭的政策無疑加劇了這場沖突,但它還是有戰略原因的。
伊麗莎白給她的繼承人留下了一個困難的、不穩定的國家。尤其在經濟和宗教上許多問題沒有解決。她最主要的貢獻在於她關心她的臣民,捍衛了她的統治,使用了好的顧問。她的統治幫助英格蘭避免了經濟上的危機和宗教戰爭。但17世紀中這場戰爭還是在擁護查理一世的保皇派和克倫威爾領導的新教徒間爆發了。

9. 《新王加冕》電影講述的,正是你我的人生

      我這兩天剛看了《新王加冕》這部電影,感覺不錯,評分4.5吧。

      看完這部電影,挺有感慨,用幾個主題詞概括:愛、無常、信念、能力、自由。

      愛。電影中沒有特別多的情節來描述他們的愛情,但是從一見鍾情到刻骨銘心,終成眷屬,依舊打動人心。

      無常。或許是劇本原因,或許有真實的故事原形,女主人公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遭遇車禍,完全是人生的無常,生活本來平靜又美好,突然的變故給男主人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創傷。所以有一個說法是:人生,無常才是常態。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期而遇,難以預料。

      信念。男主人公有強大的、執著的信念,正因為這一點,在比賽中明顯處於下風的他,在年齡大、體力不支、眼睛有傷的情況下,最後反敗為勝,可以說完全是為了必勝信念而發揮出了超常的能力。

      能力。說到底其實不能用信念掩蓋他過人的能力,男主人公本身就擁有超一流的柔術水平,同時又有海軍陸戰隊的實戰經驗,所以應該說能力是非常堅實的基礎,可見,擁有足夠的能力至關重要。

      自由。男主人公最終登台參加綜合格鬥的比賽,也是出於無奈,因為當時他面臨著一定程度上的經濟危機,覺得孩子不能擁有更好的學校,他不能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出於對家庭經濟壓力的承擔,所以才毅然決然地恢復鍛煉,去參加了這場可能有生命危險的格鬥比賽。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實現經濟自由,看來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綜上所述,在感動感慨之餘,我覺得一個人的生活,很重要的事情是擁有能力,從而擁有一定的經濟條件,能夠讓自己能夠正常生活,可以避免很多無奈,讓自己不至於陷入被迫謀生的窘境。在有能力與自由的基礎上,擁有信念,擁有愛,讓人生更加豐富多彩,讓人充分享受到美好的生活,擁有更多的樂趣。在此基礎上仍然不可避免的面對生活當中的無常與痛苦,如此,便是人生。

10. 跪求2010南非世界盃紀錄片《新王加冕》(高清完整版,天下足球,cctv5),請發至郵箱[email protected]

資源已發送 謝謝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750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715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712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449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439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087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369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792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833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