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最新戰爭電影1943
『壹』 波蘭王位繼承戰爭起因 波蘭王位繼承戰爭的結果
波蘭王位繼承戰爭起因於波蘭王位空懸。在第二次北方戰爭的初期,國王查理十二世將波蘭貴族斯坦尼斯瓦夫一世立為國王,不過不久後被廢黜。原來,在他上位後,發生在波爾塔瓦的戰爭使得瑞典戰敗,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的任命不作數,原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復辟。
波蘭王位繼承戰爭畫像
在奧古斯特二世在位時試圖將王位的繼承方式變為世襲制,以傳給後代,但卻未能實現。奧古斯特離位後,波蘭王位空懸。一方面,前國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希望能夠再次登基;另一方面,法國國王路易十五希望恢復與波蘭的盟友關系,來制衡北歐和東歐的奧地利和俄國的力量,所以他也支持前國王再次登基,因為這個人是他的岳父。支持斯坦尼斯瓦夫一世的一方是波蘭王位繼承戰爭起因的一個方面。波蘭王位繼承戰爭起因的另一個方面牽涉到俄羅斯帝國、羅馬帝國和普魯士帝國的利益。這些國家的國王、皇帝聯合起來干涉波蘭王位的繼承,是站在斯坦尼斯瓦夫的對立方的,他們屬意葡萄牙的曼努埃爾。
1733年在大主教泰奧多·波托基率領的波蘭與立陶宛貴族的帶領下推舉下一任國王。俄國和奧地利這時選擇了支持奧古斯特三世繼承王位以對抗國會支持的候選人萊什琴斯基。但是波蘭國會依舊堅持自己的意見,於是,俄國元帥率軍進入波蘭領土,聲援奧古斯特,大戰一觸即發。
波蘭王位繼承戰爭經過
波蘭王位繼承戰爭經過了三個戰場。起始戰場:奧古斯特二世逝世,波蘭王位遲遲未定。俄軍遂採用軍事力量,由陸軍元帥彼得羅維奇率領進入波蘭領土,來支持候選人奧古斯特三世。隨後,前任立陶宛首相維希尼奧韋斯基公爵率領立陶宛貴族加入俄軍,直到俄軍奪取了華沙,並讓奧古斯特三世登上波蘭王位。
波蘭王位繼承戰爭配圖
波蘭王位繼承戰爭經過起始戰場,另一位候選人斯坦尼斯瓦夫逃亡到法國,投靠路易十五,恰好法國大臣弗勒里認為這場戰爭是阻止奧地利擴張,將其勢力驅逐出歐洲的機會,於是法國加入戰爭,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境外戰爭階段開始。在法國加入這場王位爭奪的時候,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也加入了法國的陣營。他希望與伊莎貝拉·法爾內塞的兒子能夠得到奧地利在義大利的領地。在萊茵河戰場,兩位名將--歐根親王與菲茨詹姆斯最後一次交鋒,詹姆斯在圍攻腓力普斯堡的戰役中被殺,法軍在萊茵河戰場取得大勝。
洛林公園和萊茵河右岸腓力普斯堡的要塞被法軍占為己有,波蘭王位繼承戰爭經過了第二個戰場。在第三個戰場義大利,奧軍的情況更加糟糕:在北部,他們參與了兩場戰役--聖比亞切奧戰役和瓜斯達拉戰役。其中聖比亞切奧戰役奧地利方取得勝利,瓜斯達拉戰役則是法國取勝。正在流亡的斯圖亞特王朝嫡孫參加戰爭時還不滿14周歲。
波蘭王位繼承戰爭結果
波蘭王位繼承戰爭結果是奧古斯特三世確認成為波蘭國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得到洛林公國作為補償。戰爭結束,是由於當時的形式對奧地利極為不利,當法國得知俄軍又可能增援奧軍時,法奧雙方才得以和平談判相關事宜。
波蘭王位繼承戰爭配圖
1735年,法國和奧地利達成協議,並在三年後簽訂維也納條約:奧古斯特三世確認成為波蘭國王。唐·卡洛斯被迫放棄爭奪托斯卡納和領地帕爾馬公國的權利,後者由奧地利直接統治。雖然戰爭在和平協議簽訂後結束,但最後的停戰協議在托斯卡納大公吉安·美第奇年逝世後才真正得到落實。法國及其盟友想與奧地利的關系不再矛盾,於是便認同查理六世的女兒繼承查理六世的王位,不過瑪麗婭後來因為染上天花身體狀態越來越差最終死於心臟病。
雖然波蘭王位繼承戰爭結果中,法國認同了查理六世女兒的繼承權,但這也只是緩兵之計,是虛偽的保證:1740年查理六世死後,法國加入爭奪哈布斯堡的領地,而為斯坦尼斯瓦夫一世爭取到的洛林公國。12年後斯坦尼斯瓦夫一世爭去世,便由法國直接統治。1736年斯坦尼斯瓦夫一世在波蘭簽署遜位詔書,隨即獲得奧古斯特三世的特赦。
在戰爭過程中堅定支持奧古斯特三世的米哈烏·塞爾瓦齊·維希尼奧韋斯基公爵則獲得嘉許。至此,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徹底結束。
『貳』 幾部值得看的戰爭片
『叄』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著名戰役有哪些
【主回答】
幻影突擊——波蘭閃擊戰
悲情馬奇諾——法蘭西會戰
平地驚雷——偷襲珍珠港
血灑長空——不列顛之戰
.犁不開的凍土——莫斯科保衛戰
折戟沉沙——中途島海戰
乾坤逆轉——斯大林格勒會戰
血肉之路——瓜島爭奪戰
打開勝利之門——諾曼底登陸
帝國覆滅——柏林戰役
【(3)波蘭最新戰爭電影1943擴展閱讀】
一、波蘭閃擊戰
波蘭戰役,也稱為波德戰爭或德波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的起點,亦是世界戰爭史中著名的「閃電戰」。波蘭稱為「1939年保衛戰」或「1939年九月戰役」,而德國稱其為「波蘭戰役」,作戰代號為《白色方案》。
波蘭戰役是德國、斯洛伐克與蘇聯軍隊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的行動,該戰役一般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在《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署了一星期後,德國於1939年9月1日展開進攻,而蘇聯亦於9月17日入侵波蘭,10月6日,德蘇兩國佔領波蘭全國領土,波蘭戰役結束。
二、偷襲珍珠港
偷襲珍珠港(英文:Surprise attack on Pearl Harbor,日文:珍珠灣攻撃)是指由日本政府策劃的一起偷襲美國太平洋海軍艦隊基地——珍珠港的軍事事件,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瓦胡島上的飛機場。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個事件也被稱為珍珠港事件。
三、莫斯科保衛戰
莫斯科保衛戰(俄語:Битва под Москвой,德語:Schlacht um Moskau)又稱莫斯科戰役,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的一系列重要戰略性戰事的總稱。
戰事開始於1941年10月一直持續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衛戰包括蘇軍粉碎向莫斯科進攻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各突擊集團而實施的一系列防禦戰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進攻戰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此次戰役最終以蘇聯紅軍的勝利而告終。蘇軍取得了莫斯科戰役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電戰戰無不勝」的神話的破滅。
四、諾曼底登陸
代號「霸王行動」(英語Operation Overlord),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底。諾曼底戰役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登陸過程:1944年6月6日早6時30分,以英美兩國軍隊為主力的盟軍先頭部隊總計17.6萬人,從英國跨越英吉利海峽,搶灘登陸諾曼底,攻下了猶他、奧馬哈、金灘、朱諾和劍灘五處海灘;此後,288萬盟國大軍如潮水般湧入法國,勢如破竹,成功開辟了歐洲大陸的第二戰場。在8月19日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後結束。
『肆』 求好心人分享2014年上映的喬瑟夫·帕夫洛夫斯基主演的波蘭電影《浴血華沙》高清百度雲網盤資源
《浴血華沙》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Uhu6uaLtIPIUClpCObTnjA
《浴血華沙》(City44),又譯《華沙一九四四》,是2014年由揚·科馬薩執導,MaurycyPopiel、FilipGurlacz、MichalMikolajczak等人主演的波蘭戰爭片。
影片講述了1944華沙起義期間的愛情、友誼、血腥和殘酷。
在華沙起義爆發前不久,一群當地的年輕人加入了地下組織,不僅是為了履行愛國義務,同時也開啟了一段青春冒險,可以跟同齡人吹噓還可以吸引女孩子。在地下組織培訓時,他們邊調情、炫耀,邊制訂計劃,殊不知接下來的那個夏天將是他們生命的考驗,而歷史已經為他們做好了計劃。
他們成為華沙起義戰斗中最為勇敢的組織之一,共同見證了犧牲精神和英雄氣概,也看見了殘忍、背叛與謀殺;他們懂得了愛,也體會了什麼叫仇恨。盡管他們不情願,歷史還是在他們成熟的過程中,給他們上了血腥殘酷的一課。
『伍』 二戰中著名戰役都有哪些
幻影突擊—波蘭閃擊戰
乾坤逆轉—敦刻爾克大撤退
平地驚雷—偷襲珍珠港
血灑長空—不列顛之戰
冬天的神話—莫斯科保衛戰
折戟沉沙—中途島海戰
血肉之路—瓜島爭奪戰
打開勝利之門—諾曼底登陸
帝國覆滅—柏林戰役
破門之戰—沖繩島戰役
晴天霹靂——波蘭閃擊戰
1939年9月,德國對波蘭發動了代號為「白色」的侵略戰爭。戰爭中,德軍首次成功實施「閃擊戰」,顯示了坦克兵團在航空兵的協同下實施大縱深快速突擊的威力。一個擁有3400萬人口,100多萬軍隊的國家,就這樣在短短的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滅亡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此爆發。
鷹擊長空——不列顛之戰
1940年7月,進退兩難的德國軍隊決定對英國進行以空軍搶奪制空權為主的戰爭,為掩護海軍奪取制海權,最後實施登陸的三步作戰計劃,以圖徹底消滅不列顛這個反德基地的目的,但是在英國武裝力量的頑強抗擊下,德國空軍以戰敗告終。
十面埋伏——基輔包圍戰
基輔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包圍戰,也是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圍殲戰。整個戰役持續了兩個半月以上,在正面300公里、縱深約600公里的大片領土上進行。蘇聯方面軍持久而頑強的斗爭,對打破德軍「閃擊戰」計劃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德軍在向莫斯科方向的進攻上受到了阻礙。德軍贏得了在斯大林格勒發生的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失去了發生在莫斯科的戰爭史上最大戰爭的勝利。
狼行拂曉——偷襲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日軍對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進行的一次空襲,擊毀了美國全部戰列艦。珍珠港戰役在戰術上非常成功,但在戰略上卻犯下了致命的錯誤。它的不宣而戰激怒了美國人,從而使世界上最大的軍事強國加入戰爭。
短兵相接——斯大林格勒會戰
斯大林格勒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會戰之一,是蘇聯軍隊為了保衛斯大林格勒和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軍集團而實施的防禦戰役和反攻戰役。在德軍以多出0.7倍的軍隊、0.3倍的坦克和1倍多飛機的情況下,讓蘇聯勝出。這次戰役勝利的結果是:蘇聯從德軍手中奪取了戰略主動權,並一直掌握到戰爭結束。
潛艇時代——大西洋海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同盟國與德國圍繞著保衛與破壞海上交通線,展開了生死攸關的大西洋海戰。在這場戰役中,交戰雙方的英國和德國投入了他們的全部海上力量,動用了整個大西洋艦隊和其他國家的部分海上力量。整個戰役動用了3000多艘作戰艦艇,飛機數千架。歷時5年半,是戰爭史上時間最長、斗爭最復雜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也使德國的潛艇一舉成名。
航母號角——中途島海戰
中途島海戰是發生在太平洋戰場的一個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美軍以2艘航母和9艘驅逐艦的兵力打敗了日本包括8艘航母、4艘水上飛機母艦、13艘重型巡洋艦和其他各級近百艘艇(艦)。這次戰役改變了太平洋地區日美海軍的實力對比。從此,日本開始失去了在太平洋戰場的戰略主動權。
火海拉鋸——瓜島爭奪戰
瓜島爭奪戰是太平洋戰爭中一場空前殘酷而激烈的大搏殺,是二戰中最大的遭遇性戰役,也是美國海軍自1898年以來在太平洋戰場上第一次成功的兩棲登陸作戰。從1942年8月7日美軍的悄然登陸到1943年1月4日日軍的撤離,雙方一共在這個小島上留下了兩萬多具屍體。
鐵甲搏殺——庫爾斯克會戰
庫爾斯克會戰是1943年蘇聯紅軍與德國法西斯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地域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也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戰。雙方共投入了8000多輛坦克、4000多架飛機,全部參戰兵力300多萬。此次會戰的勝利是蘇聯戰勝德國的最重要階段。
風馳電掣——諾曼底登陸戰
諾曼底登陸是盟軍的一場戰略性陸海空三棲登陸戰,完全不同於在太平洋上的美日之間的島嶼登陸戰,只要登上灘頭就意味著勝利。盟軍為這場戰役一共投入了達288萬的總兵力、各種飛機15700餘架、各類船隻6000餘艘。盟軍高層人物為這場登陸戰構思了精妙和艱難的戰略欺騙,並最後獲得勝利。在歐洲成功開辟了第二戰場。
折戟沉沙——萊特灣海戰
萊特灣海戰是太平洋戰爭中最後一次大海戰。在共計4天的戰斗中,美軍取得了絕對的制海權。在此次戰役中,日本海軍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從此對美國海軍再構不成重大威脅。小澤在戰後受審時說:「在這一戰之後,日本的海面兵力就變成了絕對性的輔佐部隊,除了某些特種性質的船隻以外,對於海面軍艦已經是再無用場可派了。」
摧枯拉朽——柏林會戰
1945年4月16~5月8日,在蘇德戰爭中,蘇軍實施了最後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以多出150萬的壓倒性的兵力優勢攻克了柏林。此戰加速了德國投降,並迫使希特勒自殺。徹底粉碎了納粹德國征服歐洲的陰謀野心。柏林戰役同時也是戰爭史上最大的對敵軍戰略集團實施合圍同時予以分割的一次方面軍群戰役。
『陸』 跪求波蘭戰爭片,【免費高清】在線觀看百度網盤資源
鏈接: https://pan..com/s/1ETTwJ_VrIzlJDXd8muU8FA
『柒』 1919年,波蘭入侵蘇俄,波蘭差一點被滅國
1918年11月7日,波蘭第二共和國成立,宣告著波蘭人恢復獨立。在這個時間,在這個地點,大家應該都能猜到,波蘭的結局肯定不會太好。
自從1772年被普魯士 奧地利和俄國聯手瓜分之後,波蘭已經被滅國了整整123年。在過去一百多年的時間里,波蘭人不僅丟失了民族尊嚴,更與俄普奧三國結下了世仇。
尤其是俄國,波蘭60%的土地都被俄國佔領。沙皇為了鞏固統治,開始往波蘭遷移俄羅斯人,嚴重影響了波蘭人的利益,所以雙方面的民族矛盾非常嚴重。
1918年,一戰結束前,美英法等國出於遏制德國和蘇俄的目的,決定幫助波蘭人復國。想要建國自然需要領土,可是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德國和奧匈帝國是戰敗國,在領土問題上自然沒有話語權。可是兩國只佔了波蘭40%的國土,就算全部還給波蘭也沒有多少。
在美英等國的計劃里,波蘭是遏制蘇俄向歐洲發動布爾什維克革命的重要防線,如果波蘭的實力太弱,肯定起不到抵擋蘇俄的作用。所以美英法等國一合計,乾脆聯手向蘇俄施壓,要求歸還佔領的波蘭領土。
對於歐洲各國的要求,新生的蘇俄政權雖然百般不願,但是為了防止繼續爆發戰爭,只能歸還了13.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差不多相當於一個安徽省。
但是這場領土交換並沒能解決矛盾,反而加劇了蘇波雙方的沖突。波蘭人認為,蘇俄應該歸還全部領土。蘇聯則認為,現在是被迫割讓領土,等到國內政權穩固以後,一定要好好地收拾一下波蘭。
而且當時美英等國,在蘇波兩國國境線的劃分上,並沒有做出詳細的規定,為之後的戰爭埋下了伏筆。就這樣各懷鬼胎的兩國,終於在1919年爆發了戰爭,波蘭打著恢復領土的名義派兵進入蘇俄,蘇波戰爭爆發。
當時正忙著解決內部矛盾的蘇聯政權,根本無暇顧及波蘭,所以丟失了大片領土。其實早在戰爭爆發之前,波蘭領導人約瑟夫·畢蘇斯基就認為蘇俄必定會爆發內戰,到時候波蘭就可以借機向東開拓疆土。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准備聯合東歐各國,建立一個以波蘭為主的聯盟國家,也叫海間聯盟。如果計劃成功的話,這將是一個北抵波羅的海,南達黑海的超級聯盟,到時候波蘭再也不用擔心蘇俄和德國的威脅了。
理論上來說,這個計劃非常完美,以當時蘇俄的情況來看也確實有實現的可能。但是畢蘇斯基高估了自己在東歐各國的影響力,或者說他高估了波蘭在東歐各國的名聲。
實際上當時東歐各國普遍認為波蘭打不過蘇聯,作為一個被滅國一百多年,剛剛復國不到兩年的國家,波蘭不論是軍事實力,還是在國際 社會 的聲望,都無法得到東歐各國的承認。
最重要的問題是,明明大家都是獨立的國家,憑什麼一定要聽波蘭的。以波羅的海三國為例,這三個國家想要擺脫蘇聯不假,但是憑什麼加入波蘭呢?好不容易迎來獨立,結果轉過身又給自己找個新爹,傻子都不敢這么干。
在一片噓聲之中,波蘭的聯盟計劃破產。聯盟計劃失敗以後,波蘭只能獨自單挑蘇俄。波蘭的運氣不錯,1919年蘇俄紅白雙方的戰事陷入僵局,根本無暇顧及波蘭,所以波蘭借機入侵了烏克蘭等地,這一下蘇聯終於破防了。
1920年,紅軍擊敗白軍,波蘭即將迎來蘇俄的反擊。蘇俄最高當局計劃,在4月下旬或5月對波蘭發動進攻。為了瓦解蘇俄的攻勢,波蘭在烏克蘭扶植親波的彼得留拉政府,並擴大對蘇聯的戰爭。
4月24日,波蘭展開基輔行動,目標是建立一個獨立的烏克蘭國家。但是這個目標並沒有實現,因為蘇俄的援兵到了,波蘭很快就陷入了被動狀態,不僅丟失了之前佔領的領土,反而開始向國內撤退。
華沙戰役之後,內外交困的波蘭政府只能尋求和談,在英法等國的調停下,1920年10月5日,蘇波雙方簽署了停火協議。
1921年3月18日,又簽署了《里加和約》。條約規定,蘇聯同意歸還已經佔領的波蘭領土,在雙方爭議領土上做出讓步,並向波蘭賠付戰爭賠款。作為交換條件,波蘭必須停止支持烏克蘭獨立,並承認各自領土的主權。
從戰爭的角度來說,波蘭雖然打輸了蘇波戰爭,但是在英法等國的干預下,波蘭卻在談判中贏得了勝利。這也為二戰時,蘇德聯手瓜分波蘭埋下了伏筆,畢竟敢讓蘇聯賠錢的國家可不多見。
『捌』 有關諾曼底登陸的電影(或一些二戰時期有名的戰役)
1,《血戰西盤島》
《血戰西盤島》是由帕維爾·喬克赫威執導的戰爭片,米喬·贊布羅斯基、RobertZoledziewski、揚·恩格萊特、彼得·亞雷亞當奇克、波利斯·席克等參加演出,影片於2013年2月15日在波蘭上映。
該片講述的是二戰初期波蘭抗擊納粹德國的象徵性戰役,不到200名波蘭士兵,阻擊了將近2000德軍整整七天的故事。
2,《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是由辛克匹影業出品,美國華納兄弟影業發行的戰爭懸疑片,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菲恩·懷特海德、湯姆·格林-卡尼、傑克·勞登、哈里·斯泰爾斯、阿紐林·巴納德、詹姆斯·達西等領銜主演。
該片於2017年7月21日在美國上映,9月1日在中國大陸上映。該片改編自二戰歷史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當時40萬英法聯軍被敵軍包圍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他們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
3,《至暗時刻》
《至暗時刻》是由喬·賴特執導,加里·奧德曼、莉莉·詹姆斯、本·門德爾森、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馬斯等主演的傳記歷史片。於2017年12月1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該片講述二戰時面臨來自內部的偏見與外部的法西斯戰爭,溫斯頓·丘吉爾抵住壓力,帶領英國人民奮起反抗,贏得敦刻爾克戰役的勝利,度過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的故事。
4,《登陸之日》
《登陸之日》(MyWay)是一部韓國和美國合拍的戰爭片,由姜帝圭執導,張東健、小田切讓、范冰冰等主演,影片於2012年7月10日開始上映。
該影片以二戰為背景,講述了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中身著德軍軍服的兩名東亞人金俊植以及長谷川達夫的故事。
5,《拯救大兵瑞恩》
《拯救大兵瑞恩》是夢工廠1998年出品的一部戰爭電影,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湯姆·漢克斯、湯姆·塞茲摩爾和馬特·達蒙等聯袂出演。影片於1998年7月24日在美國上映。
『玖』 二戰期間,德國與蘇聯的主要戰役有哪些經過是什麼
基輔戰役
列寧格勒會戰
克里木戰役
莫斯科會戰
斯大林格勒會戰
庫爾斯克會戰
斯摩棱斯克戰役
白俄羅斯戰役
第聶伯河會戰
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
東普魯士戰役
柏林戰役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然進攻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新階段。
德國的戰略企圖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閃擊戰」從數個方向實施迅猛而深遠的突擊,把蘇軍主力消滅在蘇聯西部地區,爾後向蘇聯腹地長驅直入,進抵阿爾漢格爾斯克、伏爾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線,並用空軍摧毀烏拉爾工業區,從而擊敗蘇聯。
戰爭開始時,德國總兵力約730萬人,侵蘇兵力為550萬人(含羅馬尼亞、匈牙利和芬蘭等國軍隊)。計陸軍190個師(內19個坦克師,14個摩托化師),坦克約4300輛,火炮4.72萬門;空軍作戰飛機4980架;海軍作戰艦艇192艘。德軍的部署是,以「北方」、「中央」、「南方」3個集團軍群分別向列寧格勒、莫斯科、基輔3個方向實施突擊,另以德軍「挪威」集團軍和芬蘭兩個集團軍分別向摩爾曼斯克和列寧格勒方向實施突擊。1941年6月,蘇軍總兵力為537.3萬人,部署在西部各邊境軍區的兵力共268萬人,計陸軍170個師另2個旅,火炮(50毫米以上)3.75萬門,新型坦克1475輛和大量舊式坦克;空軍新型作戰飛機1540架及大量舊式飛機;海軍作戰艦艇396艘。蘇聯最初的作戰計劃是,以邊境掩護部隊抗擊德軍的突擊,保障蘇軍主力的集中和展開,以進攻消滅突入的德軍,並將戰爭推進到敵國領土。戰爭進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1.6.22~1942.11.18)德國發動戰略進攻,蘇軍實施戰略防禦。
戰爭初期,德軍利用暫時有利因素(突然進攻、武器裝備上的優勢、軍隊早已動員和集中並有作戰經驗)和蘇聯判斷失誤、戒備不足的弱點,一舉突破蘇軍防禦,長驅直入,迅速佔領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全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大部,並於9月封鎖列寧格勒,攻佔基輔。蘇軍最初企圖以進攻對付德軍進攻,但一開始就遭受嚴重挫折和損失,陷入極端困難的處境,被迫轉入戰略防禦。9月底,德軍大舉進攻莫斯科。蘇軍在敵後廣泛遊擊戰爭的配合下,以積極防禦疲憊和消耗德軍,於12月初轉入反攻,消滅和擊潰德軍大量兵力,翌年4月取得莫斯科會戰的勝利,初步穩定了蘇德戰場局勢,擊破了德國的「閃擊戰」計劃。1942年5、6月,蘇軍在哈爾科夫地域和克里木的進攻作戰失利,德軍隨即向斯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展開進攻,企圖從東南方向迂迴莫斯科,並攻佔外高加索的蘇石油產地,切斷蘇南部地區與莫斯科的聯系。蘇軍節節後退,被迫再次轉入防禦,經激烈而頑強的戰斗,至11月中旬守住斯大林格勒,為集結兵力轉入戰略反攻創造了條件。
第二階段(1942.11.19~1943年底)蘇軍展開戰略反攻,蘇德戰爭發生根本轉折。1942年,蘇聯國民經濟轉入戰時軌道,軍工生產已經恢復並有一定發展,給軍隊提供的新式武器裝備逐漸增多,敵後游擊運動開展得更加廣泛,同時蘇聯還得到美英戰略物資和武器裝備的援助。中國的抗日戰爭消耗和鉗制了日本陸軍主力,減輕了蘇聯的後顧之憂。在這種形勢下,蘇軍於11月19日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開始大規模反攻,至1943年2月2日合圍並殲滅進攻斯大林格勒的德軍主力,從而根本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局勢。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使蘇德戰爭出現了歷史性轉折。爾後蘇軍繼續向頓河上游、庫爾斯克方向和哈爾科夫方向發展進攻,解放了庫爾斯克等地。同年1月,蘇軍突破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同時,在高加索方向轉入進攻,至4月初解放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區。7、8月間,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又取得重大勝利。從此,蘇軍完全奪得戰略主動權,德軍被迫轉入全面防禦。8月,蘇軍在大盧基到黑海長達2000多公里的戰線上展開進攻,到11月為止,收復近一半失地,解放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輔等城市。
第三階段(1944.1~1945.5.9)蘇軍展開全面戰略進攻,法西斯德國徹底失敗。1943年,美英等國軍隊在義大利南部登陸並計劃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歐洲各國人民抵抗運動和人民起義風起雲涌。在這種形勢下,德國企圖以戰略防禦拖延對蘇戰爭,同美英單獨媾和。蘇軍在巴倫支海到黑海的整個蘇德戰場上發起戰略進攻,連續進行解放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地區戰役、白俄羅斯戰役等一系列大規模進攻戰役,消滅大量德軍,收復全部失地,佔領芬蘭和挪威的部分領土,並攻入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等國領土。上述東歐各國和阿爾巴尼亞人民抗德武裝力量,在蘇軍支援下解放本國全境或部分領土,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獲得解放。1945年春,蘇軍在波羅的海至多瑙河全線發起進攻,先後進行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東普魯士戰役等進攻戰役,並於4月16日對柏林發起總攻(見柏林戰役),消滅蘇德戰場殘存的德軍,佔領德國東部和奧地利東部。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獲得徹底解放。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
在長達4年的戰爭期間,蘇軍消滅和擊潰德國及其盟國軍隊共607個師,佔德軍及其盟軍在整個戰爭中所損失的全部師數的77.5%以上。德軍損失達1000萬人,約占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全部損失的80%。德軍75%以上的武器裝備亦被蘇軍擊毀或繳獲。蘇軍在戰爭中戰斗減員約160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