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電影 » 哪些影片新現實主義電影

哪些影片新現實主義電影

發布時間: 2022-12-26 15:17:49

『壹』 新現實主義什麼時候開始的

表現現實生活
二戰後的義大利社會出現很多問題,面對戰爭帶給人民的創傷,一部分電影工作者選擇直面社會現實,帶著攝影機來到大街上,來到普通人身邊,拍攝反映社會現實的影片。

1945 年,羅西里尼導演的影片《羅馬,不設防的城市》將拍攝地點搬到大街上,以人民群眾反抗運動為題材,利用非職業演員與自然的光影條件,將電影的戲劇性與現實的紀實性相結合,表現出一種記錄式的真實性,創造了一種新藝術風格;這部影片由於表現了真實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的苦難,受到了義大利觀眾的喜愛,這激勵了很多電影工作者走上街頭,用攝影機表現當下所見、當下所感。

此後,新現實主義迅速發展,義大利電影產業在經歷了戰前長時間的低迷得以復甦。到了1954 年,義大利電影的年產量達到了 200 部影片。

然而,短暫的發展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義大利電影產業危機。隨著戰後經濟的復甦,中產階級的興起,新現實主義所表現的赤裸裸的直白的現實已經逐漸遠離他們的生活,不能滿足觀眾的觀影需求。此時的觀眾需要更加深層次的表現內心、表現城市中現代人生活的電影藝術,他們需要的不再是「朴實」的悲慘,而是古典的浪漫。

發展階段
1942年到1945年,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准備時期。這一時期開始出現寫實主義傾向的電影和文學作品,電影有維斯康蒂的《沉淪》(1942),德·西卡的《孩子們注視著我們》、勃拉塞蒂的《雲中四部曲》等。《沉淪》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影片真實的再現了義大利戰後社會破敗的景象和人們貧困痛苦的生活。

1945年到1950年,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全盛時期。這一時期的電影主題主要是對二戰期間反法西斯斗爭和戰後社會問題的真實描述,帶有社會批判意向,是典型的新現實主義電影風格。代表作品有羅西里尼導演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1945年)、維斯康蒂導演的《大地在波動》(1947年)、德·西卡導演的《偷自行車的人》(1948年)、桑蒂斯導演的《羅馬11時》(1952年)。

其中《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真實的反映了當時義大利的抵抗組織和人民的斗爭和生活;拍攝手法和傳統的截然不同,體現出真實性。《大地在波動》描繪了西西里島上的一個小漁村的村民的生活艱難,但卻心甘情願的受人剝削,其中有一個漁民無法忍受剝削而奮起反抗,結果敗給了沉默的大多數,為了活下去只有繼續回到之前被剝削的生活。《偷自行車的人》是新現實主義代表之作,描繪了城市中失業工人的艱難生活,其中描繪的一對父子成為電影史上令人難忘的動人瞬間。

1950年到1956年,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逐漸走向衰落的階段。1956年,德·西卡和柴伐梯尼合作的影片《屋頂》上映後,宣告新現實主義作為一個電影創作運動宣告結束。

『貳』 什麼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是指20世紀40年代在義大利開始的現實主義電影運動,對世界電影美學及電影拍攝實踐具有重要意義,成為西方電影在這一時期最為重要的電影現象。

義大利傑出的電影藝術家,從漫長的法西斯主義的統治下,從戰後的碎磚瓦礫中站立起來,他們想盡辦法籌措資金和膠片來拍攝影片。他們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歐洲電影藝術家們一樣,不顧忌傳統,富有創造性和探索精神。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美學特徵: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的形成受到了文學、繪畫、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的影響,並且這種影響不僅源自本土悠久的歷史文化,還有其它國家藝術思潮的侵蝕。

首先,義大利自身的藝術傳統不容忽視。從但丁、薄伽丘和文藝復興三傑到巴洛克時期的卡拉瓦喬、卡諾瓦;再到十九世紀後期維爾加,以及接受了其思想的馬斯卡尼、普契尼等歌劇家,現實主義在義大利擁有極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根基。

其次,三十年代的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電影的導演也對新現實主義的創作者們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德·西卡和羅西里尼都曾公開表達過對雷內·克萊爾的敬仰;維斯康蒂給讓·雷諾阿的短片《鄉間一日》(Partie de campagne, 1936)做過助理。

安東尼奧尼也曾在馬塞爾·卡內《夜間來客》(Les Visiteurs Soir, 1942)的片場擔任過職務;翁貝托·巴巴羅更是在評論中將維斯康蒂的《沉淪》同《霧碼頭》(Le Quai des Brumes, 1938)相提並論。

『叄』 有哪位高手知道哪些片子是現代主義電影

新的片子就不是現代主義的了,變成後現代了.
標志著西方電影中現代主義的再次興起的,是以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為開端的現代主義電影.伯格曼、安東尼奧尼、費里尼、戈達爾、特呂弗和雷乃等人的作品中的內容和形式特點為現代主義的基本屬性。
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的《第七封印》(1956)、《野草莓》(1957)
法國新浪潮導演
戈達爾的《精疲力盡》前曾譯《喘息》、特呂弗的《四百下》、雷乃的《廣島之戀》
義大利的一些電影現代主義者如米·安東尼奧尼和費德里科·費里尼
費德里科·費里尼1952處女作《白酋長》1953年,他執導的《牛犢》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銀獅獎。1954年,他負責拍攝的故事片《路》首次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此片確立了他在電影界的地位。後來,1957年的《卡布里之夜》、1963年的《八個半》、1973年的《我記得》都獲得過奧斯卡獎
米·安東尼奧尼
代 表 作:「人類感情三部曲」:《奇遇》、《夜》、《蝕》、《放大》(又名:春光外瀉)、《中國》、《雲上的日子》、《紅色沙漠》
「後新現實主義時代」的電影導演帕索里尼
《軟乳酪》
晚期的「生命三部曲」《十日談》、《坎持伯雷故事集》、《天方夜譚》

『肆』 現實主義題材的影視片,大家可以給小編分享一下嗎

第一部電影,紫日,豆瓣評分8.3,該片以二戰末期為背景,講述三個不同國籍的青年在經歷了重大的生死考驗後,如何從敵對變成朋友的故事。本片對派極少,而是以大量的電影語言和緊湊的情節來扣人心弦,而深刻的人物內心變化則是影片的重點所在。最震撼我的鏡頭就是主角和他母親被綁在柱子上,被新兵煉膽,主角歇斯底里的怒吼,日本新兵從害怕到被責打後喪失心智,瘋狂的把人刺成篩子似的鬼哭狼嚎,這一幕深深的刺痛了我,開,你們干什麼?我們什麼都沒干呢,我們就是老百姓啊,。我們什麼也沒干呀,子看三你干什麼呀,這是幹麼?你們你們有種人沖我來,沖我來。

『伍』 德西卡最重要的新現實主義影片

德西卡最重要的新現實主義影片是《偷自行車的人》。

維多里奧·德·西卡(Victorio de Sica,1902---1974),簡稱德·西卡,生於義大利弗羅齊諾內附近索拉。早年學過會計,後來迷上了戲劇,21歲起正式登台演出,並在近40部影片中扮演過角色,深受觀眾喜愛。

1971年,隨著《芬齊·康蒂尼花園》的問世,德·西卡再度作為一名異常完美和才華橫溢的導演重返影壇。影片深刻地描寫了墨索里尼和法西斯分子上台初期一個猶太人家庭的社會悲劇,把異乎尋常的真實感與一種抒情的美結合在一起。該片榮獲西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德·西卡影片的主要內容是關於社會或政治動盪對普通人命運的影響。

『陸』 具有現實主義的電影有哪些 經典的舉幾部

重要作品《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二戰電影最大傑作,新現實主義的奠基作。《羅維雷將軍》(General della Rovere)獲得了第二十四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與朱賽普· 德·桑蒂斯、盧切諾·維斯康蒂、維托里奧·德·西卡同被譽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四大主將。
1948年的《偷自行車的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代表作,也是維托里奧享譽最隆的一部電影。故事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羅馬,在百廢待興之際,男主角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張貼海報的工作,不料第一天上班便被人偷了他工作上必須的自行車,於是跟他的小孩子到處找車,最後無可奈何地下手偷了別人的自行車,卻被逮個正著。本片是對戰後義大利勞工階級生活的深入研究,體現出一種自然風格。他在當時所具有的意義,從歷史的觀點來說是相當重要的。非職業演員的兩父子演得十分生活化,好些場面令人感動得無話可說。除了節奏稍慢之外,本片在半個世紀之後欣賞仍然受得住考驗。
還有《相見恨晚》以及中國的《秋菊打官司》等,均是經典的現實主義!

『柒』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藝術主張、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主張:記錄性可斷定盡可能不侵蝕原有物質的全貌,在觀眾腦海中,將銀幕現實的表象與真實的現實合二為一。實景拍攝,攝影機隨人物在實際空間中運動,傳統場面調度理論消失。更為電影化的真實空間形式得以表現,同時避免舞台觀念的戲劇用光。

長鏡頭、景深鏡頭的運用每個鏡頭成為完整一段,體現創作者忠於自然的客觀性,體現巴贊「攝影上嚴守空間的統一」觀點。

代表人物及作品:

1.羅伯特·羅西里尼 :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游擊隊》、《德意志零年》 此三作被譽為"戰爭三部曲",標志著新現實主義進入全盛期,《義大利萬歲》。

2.維斯坎迪:

《沉淪》、《大地在波動》、《受苦的人們》

3.德西卡:

《偷自行車的人》、《溫別爾托·D》

4.德桑蒂斯:

《羅馬十一時》

(7)哪些影片新現實主義電影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是指20世紀40年代在義大利開始的現實主義電影運動,義大利傑出的電影藝術家,從漫長的法西斯主義的統治下,從戰後的碎磚瓦礫中站立起來,他們想盡辦法籌措資金和膠片來拍攝影片。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是一次從內容到形式徹底的美學革命,是繼先鋒電影運動後出現的第二次電影美學運動,義大利現實主義鮮明的美學特徵,標志有聲電影以來電影趨向現實主義美學追求的最突出成就,改變西方與美國電影力量對比,並向傳統戲劇電影挑戰,創造更為電影的藝術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捌』 當代的超現實主義電影有哪些

1.《安達魯之犬》爛番茄新鮮度100%

提到迷幻電影,就不能忘了導演佐杜洛夫斯基的作品,《聖山》是一部超現實主義的傑作,充滿了塔羅牌和煉金術的典故,看得人心醉神迷,是一場精神之旅。

一個笨重的人影帶著兩個穿得像瑪麗蓮·夢露的女人,不顧她們的社會身份,卸掉兩人的妝,剪掉她們的頭發。導演的觀點很明確,就是擺脫社會標准和文化偏見,向大家呈現一部關於一個人的電影,這個人的名字叫小偷,他的神秘冒險更是有意思。

小偷被一個沒有手腳的人發現躺在一堆泥巴垃圾里,兩人走進小鎮,看到人們在舉行一種儀式,處決人類,只為了娛樂遊客。

當鎮上的人還在大規模活動時,小偷走進了一座神秘的紅色塔里,遇到了煉金術師,他帶著小偷走上了一條啟蒙之路。

《聖山》通過音樂、人物和視覺效果,將人從典型的文化價值觀中分離出來,給你灌下一大壺迷魂湯,沉浸在迷幻電影的世界裡。

『玖』 四百下是新現實主義電影嗎

是的。1959年法國導演特呂弗拍出了自己的處女作《四百下》,以此為代表的法國新浪潮運動轟轟烈烈地進入了大眾視野。

在1958—1962的短短五年時間內,至少有200名電影導演相繼推出了自己的處女作。

作為世界電影的搖籃,從1895年,路易斯·盧米埃爾兄弟第一次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咖啡館公開放映電影短片,直到新浪潮運動,法國再一次成為了全球電影人的目光聚集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墨索里尼被槍決示眾,希特勒在絕望中選擇了自殺。而新的世界秩序還沒有立刻建立完成,於是一種消極的、信仰缺失的情緒在歐洲大陸的青少年群體中間蔓延。

『拾』 羅西里尼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何以成為新現實主義開山之作

正如二十世紀60年代的「現代情感三部曲」讓安東尼奧尼聲名鵲起一樣,羅西里尼的「戰爭三部曲」也讓其在二戰後的義大利電影界名聲大噪。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正是「戰爭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同時也被視為新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

在觀看電影之前,首先應了解一個概念:不設防。

所謂 不設防城市就是戰時沒有軍隊防禦和軍事設施的城市 。

二戰時的羅馬就是這樣一座不設防的城市。

二戰結束前夕,德軍佔領了羅馬,並以保護古跡為名,宣布羅馬為不設防城市: 即不允許義大利人在此城進行軍備,以便德國任意控制。

而《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這部影片,講述的正是 1943年至1944年之間,在義大利留下來的部分地下黨員和普通民眾一起,同佔領了他們的國家並肆意妄為的德軍英勇抗爭的故事。

主角是一名地下反抗組織的領袖曼菲蒂,他的掩護身份是工程師,其他角色及事件都是圍繞著這個核心人物鋪展開的。

在曼菲蒂被德軍追捕期間,他的朋友弗朗西斯科和未婚妻皮娜為他提供了暫避之所及必要的幫助,另一位天主教神父唐·彼得羅則在曼菲蒂行動受限時作為曼菲蒂與其他游擊隊員的中間聯系人。

最終,在與德軍的對抗中,皮娜、曼菲蒂、神父都英勇的犧牲了。

這樣的故事情節放在今天來看,可能會比較老套,尤其是我們看過很多抗戰題材的影視劇後,更覺得這部影片無趣且畫質粗糙。

但就是這樣一部影片,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新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

我們應該先了解一下什麼是新現實主義。

簡單的概括就是: 新現實主義是現代主義思潮在反法西斯過程中逐漸孕育出來的產物。新現實主義電影主要指1945年~1951年崛起的義大利電影。

二十世紀30~40年代的義大利電影主要有兩種類型:浪漫情節劇和喜劇片, 消遣娛樂是當時義大利電影的常態。 這與當時的義大利政府為了應對經濟大蕭條而大力扶持電影產業脫不了干係。

一位義大利作家在1930年抱怨道:「為什麼這里沒有誕生那種由偉大的法西斯革命所啟發的電影?」

的確,消遣電影長期以來遮蔽了很多現實問題,尤其是在那個政局動盪的年代。

在政策的支持下自由發展的義大利電影,促使了一些年輕的、有思想的導演的加入,而這些受現代主義文學、藝術影響的年青一代,開始主張回歸傳統的義大利地區的自然主義。

同時評論家們也號召導演們 用電影表現普通人實際生活環境中的困苦。 而這些富有使命感的評論家後來有很多都親自拿起攝影機當起了導演。

於是,當1945年戰爭結束,義大利的春天到來,各行各業的人都渴望打破舊的方式時,作為一股 文化復興和社會變革力量的新現實主義電影崛起了 。

那位義大利作家所期盼的電影由此誕生。

1945年戰爭剛剛結束,《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便投入拍攝。事實上,劇本在戰爭期間已經開始構思了。

但是由於戰爭的影響,羅馬這座歷史與藝術之城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曾經一度繁榮的義大利電影工業也受到了重挫,位於羅馬郊區的電影城也遭到了破壞。

沒有經濟支撐,沒有完善的設施,沒有大型的攝影棚,羅西里尼在拍攝之初便遇到了重重困難,就連拍攝用的膠片都是在黑市上買到的。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逼迫下,導演們紛紛扛起攝像機走上了街頭,用最真實的影像記錄下戰後義大利普通民眾的悲慘生活。

實景拍攝,是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其中一個重要的特徵。

所以,你能在《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這部影片中看到如紀錄片風格一般的場景。

為了能更真實、客觀的反映現實,也或許因為找不到更多專業的演員,這部影片除了幾位主角以外,其他全部是非專業演員出演。

這些非專業演員,都是曾經飽受戰爭之苦的普通民眾 ,他們與納粹的對抗經歷還如同昨日一般歷歷在目。

所以,你能在《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這部影片中看到最真實的表演,這是不用刻意表演就能展現出來的真實的表情。

並且你會發現,這部影片很少使用特寫鏡頭,這是由於設施的不完善,使得拍出來的影像粗糙、有顆粒感,特寫鏡頭會更加使影片顯得不夠精緻。

所以導演盡量多的用了 中景和遠景 ,這也正是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一個特點。

並且很多場景都是外景,部分內景則是羅西里尼在地下室搭建的攝影棚。

而恰恰是這種粗糙的、具有粒子感的影像,使得影片具有一種 新聞片的風格 。

隨著1948年義大利之春的結束,國家經濟形勢出現好轉,人民的生活也日趨穩定,人們對這種審視和批判現實意義的影片不再給更多的關注,又轉而追捧娛樂性強的好萊塢風格的影片。

於是,新現實主義運動的勢頭也隨之越來越弱。

這之後,新現實主義電影慢慢退化、演變出各種類型,安東尼奧尼便是在新現實主義運動後逐漸成長起來的藝術電影的代表。

《世界電影史》對《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中皮娜之死做過深度解析,以此來說明新現實主義對戰爭時期的批判性審視。

皮娜是主角曼菲蒂的朋友弗朗西斯科的未婚妻,她與曼菲蒂的交集僅僅是為他提供了躲避的地方。

如果說皮娜是本部影片的女主角,那麼你有見過女主角在影片進行到一大半時突然犧牲的嗎?如果說皮娜不是女主角,但是除了她,還有哪個女人的戲份及其存在的意義能夠與之匹敵的?

更何況,扮演皮娜的演員還是為數不多的職業演員。

在其未婚夫弗朗西斯科為了掩護主角曼菲蒂逃離而被德軍抓捕時,皮娜掙脫了德軍的阻攔追了上去,她一個人奔跑在大街上,一邊喊著未婚夫的名字,一邊情緒激動的追趕汽車。於是,不幸發生了:皮娜中槍倒地。

這一幕應該是影片進行到此最讓人動容的地方。

雖然影片一開始便營造出懸疑的氣氛,但也不乏幽默的喜劇細節, 直到我們目睹了作為普通民眾的皮娜因為戰爭而丟失了性命,我們才意識到這場可怕的戰爭給人們帶來了怎樣的痛苦與災難!

或許我們會覺得皮娜太傻,丈夫被捕,她追上去又有何意義?到最後還不是白白斷送了自己的性命?

在這里,皮娜已經不再是單單一個人了,她代表的是整個飽受戰爭摧殘的普通民眾,她的激烈的反抗正是被侵佔的羅馬的反抗。

羅西里尼的這種處理手法被後來的戰爭題材電影紛紛效仿。

而結尾的一個場景:以馬爾切洛為代表的小孩們親眼目睹了神父的英勇犧牲後,他們垂著頭,默默的沿著街道返回羅馬這座城市,這一場景被賦予了羅馬的光明未來與希望。

新現實主義沒有任何宣言或計劃,它只是一種對更強烈的現實主義的訴求,以及對當代題材和工人階級生活的強調。

羅西里尼曾說:「對我來說,新現實主義最重要的是從道德立場去看世界,然後才是美學。其開端是道德。」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上映後, 羅西里尼說:「當時情形即是如此」(this is the way things are!)

而這句話後來即成為新現實主義運動的座右銘!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754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719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714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451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443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091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370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796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836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