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823炮戰主題曲
❶ 少先隊隊歌的起源
40年前的今天,電影《英雄小八路》的主題歌《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被正式確立為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
1958年「8·23金門炮戰」期間,在廈門何厝小學的13名少先隊員一邊堅持學習,一邊勇敢剛強地與解放軍一起並肩作戰、堅守前線。
他們的英雄事跡震撼了全國,其中何明全、何佳汝等13名隊員被譽為「英雄小八路」,他們的事跡被拍成電影《英雄小八路》。電影主題曲《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也於1978年10月27日被定為「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
「英雄小八路」事跡發祥地、「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發源地,就在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何厝小學。 到今天為止,「英雄小八路」的事跡已經過去了60年。
❷ 求金門島戰役相關的電影電視劇
只有這一部,片尾曲倒是不錯:
《八二三炮戰》 (1986)
導演: 丁善璽
主演: 柯俊雄 / 孫亞東 / 黃仲昆
類型: 劇情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台灣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1986
又名: 金門炮戰
❸ 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發行地在哪
發源地為廈門的觀音山。
上世紀50年代,廈門市觀音山片區是重要的海防前線,金門廈門兩岸戰火紛飛。1958年,廈門原禾山第四中心小學(後改名為何厝小學,現屬於觀音山運營區)的少先隊員組成「前線少年支前活動大隊」,在學校老師的指導下邊學習邊支前,表現英勇,得到當時前線部隊的贊揚。為表彰他們的英勇行為,團市委於1958年9月授予他們「英雄小八路」稱號。
1960年劇作家陳耘創作了《英雄小八路》話劇。1960年8月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到廈門前線采風,將陳耘同名話劇改編為《英雄小八路》電影文學劇本。1961年1月,電影《英雄小八路》在廈門拍攝完成,電影主題曲是《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1977年底,中共中央決定在共青團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研究確定少先隊隊歌,並成立籌備委員會。隨後,籌備人員兵分五路,在全國范圍內徵集意見。
最後就搜集的情況來看,大部分人傾向於兩首歌:一首是《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原名《中國少年兒童隊隊歌》,由郭沫若作詞、馬思聰譜曲),另一首則是電影《英雄小八路》里的主題曲《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繼承革命先烈的光榮傳統,愛祖國愛人民……」,很多人認為,後面這首的歌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也明確提出少先隊宗旨—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同時,當時很多少年兒童都看過電影《英雄小八路》,主題歌朗朗上口,旋律悠揚,也簡單易學,適於少年兒童傳唱。
後來在共青團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代表們通過分組討論,確定《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為少先隊隊歌。
❹ 台灣第一部引進的大陸片是哪個 還有哪些
領銜主演:庹宗華 主演(第一部):劉德華、王靜瑩、郎雄、谷峰、顏鳳嬌、斯琴高娃、柯俊雄(飾李國輝) 主演(第二部):梁朝偉、林志穎、呂良偉、吳孟達、關之琳、葉全真、柯俊雄(飾賀將軍) [第一部] 地址一(迅雷): 地址二(電驢) 粵語版字幕: [第二部] 地址一(迅雷): 地址二(電驢): 這部影片很特別,它既不同於我們大陸的「主旋律」,也不同於台灣《八二三炮戰》這樣的反共片。 這是一部戰爭反思片,它與兩岸的現代戰爭電影最大的區別,就是不再美化戰爭、不再鼓吹死亡的美好,也許戰爭的場面談不上多麼華麗,但「慘烈」二字卻時時揮之不去。和《西線無戰事》一樣,故事從始至終無處不伴隨著對生命的憐惜、以及對死亡的恐懼。影片的兩首主題曲,不再是歌功頌德,而是滲入一絲哀調,深層地去思考戰爭中的生命。可謂國民黨版的《西線無戰事》。 可以說這樣的片子在中國實在很難得。不過也有不好的地方,並非因為畫面比較粗糙——這是時代技術所限,亦非演員的表演水準有待提高——部分演出的確顯得做作,而是影片對解放軍進行了醜化,平心而論,這部影片談不上反共——這頂帽子戴得太高了,片中的共產黨和緬甸軍都是徹徹底底的龍套,但顯然劇組還是刻意安排了幾個讓解放軍丟臉的劇情來討好當局,自然這還是意識形態在作怪。當然相比起僅僅距離本片公映的三年多前的《八二三炮戰》,本片中解放軍的形象還是比較正面的,至少片中解放軍的兩次廣播充滿了人情味,短短的幾年,台灣電影中的共產黨,就已經擺脫掉了百分百的小丑形象,從而有了人性,可以說當時台灣還是有很大進步的。 在世界各國的戰爭影片中,不乏有以戰敗方為主角的作品,除了《西線無戰事》(一戰片),還有德國的《斯大林格勒》、《鐵十字勛章》,義大利的《阿拉曼》,日本的《沒有出口的海》等等,這些影片無一不例外平等地對待各個國家的人物,而以戰勝國為主角的亦有這樣的作品,如《細細的紅線》等等,在這點上,《異域》顯然遜了一籌,意識形態給這部原本可以更偉大的影片蒙上了一層濃濃的政治色彩。 對於歷史人物,不妨客觀點,丑惡的人,不能簡單片面地去否認他本來也是一個普通人(譴責惡魔而不思考惡魔形成的過程,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而偉大和高尚的人,更無需用高大全的非人方式去表現。歌德曾經這樣評價過一本《拿破崙傳》:「記者、歷史學家以及詩人們加諸於拿破崙的所有光環,所有的幻像,在這部書令人敬畏的寫實面前都消失凈盡,但是那位英雄絕不因此有所減損;其形象反而更加高大。我們由此知道,當任何人有勇氣說出真實的時候,真實是多麼輝煌的事物。」正如劉德華飾演的小杜所說的那樣,中國會淪落到戰亂不斷的地步,正是因為有太多像李國輝將軍這樣忠勇的人,這話可謂充滿了諷刺意味,但卻是事實。 希望這部影片以後有夠被翻拍,以更為中立的角度去看待這段歷史,不妨參考一下德國影片《帝國的毀滅》,對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正視而不美化,批判而不醜化。 香港粵語版為了減少公映成本,在基本不影響原來劇情的情況下,把一些多餘的、可有可無的內容刪掉。台版的確有些地方過於重復和羅嗦,不過港版有兩個劇情我覺得很不應該刪掉,這兩個劇情是: 第一個:下雨天,士兵們閑著無聊就玩起「吹牛」的游戲。老鄭說自己想要有錢花,伙夫頭說想要娶媳婦,鄧克保說想要平安地過日子、有一個家,小劉說想念姐姐和家裡的那頭牛,說著說著,眾人沉默了……我覺得這個劇情很好啊,很能表達出前線陣地里的普通士兵的心情,為什麼要刪呢? 第二個:共產黨的第二次廣播:「各位同志,大家都是中國人,你們為誰犧牲呢?你們真忍心丟下父母、妻子、兒女……為高官們去賣命嗎?」港版刪掉這個情節,大概是因為覺得內容「重復」,確實在故事開頭不久處已經有過共產黨的第一次廣播,但我覺得第二次的廣播內容更加啟人反思,不應該刪掉。 本片的續集《異域之末路英雄》:很多人都覺得本片不如前作,包括我在內竟然也有幾分這種感覺,可是本片的製作水準照理來說,無論從哪一方面看,都要比前作來得出色,但究竟為何會讓人覺得不如前作呢?我個人總覺得本片似乎少了些什麼,但卻說不出來…… 不過,如果要論客觀性的話,本片明顯要超過前作。前作雖然基本比較客觀,但多少有些醜化解放軍的成分,而且部分情節還是有迎合討好當局的嫌疑,而本片則將生命的意義提升到了比政治更高的高度,對緬甸軍的民族情感作了表現,突出戰爭的悲劇性,對泰國軍則是述而不評。 幕後製作:《異域》是由一部(台灣)禁書改編,曾經被(台灣)電檢處禁演。導演朱延平認為,《異域》最重要的是使得台灣地區的電檢制度前進了一大步。因為這部電影,群眾舉行了遊行,電檢處做出了讓步,從修剪21刀到16刀,再到最後的一刀沒剪。這部戲內地沒有引進過,但是朱延平相信它的主題曲很多人都知道——羅大佑的《亞細亞的孤兒》。
你好【949075651a】
❺ 求音樂:少先隊隊歌歌詞
中國少先隊隊歌
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
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
愛祖國、愛人民
鮮艷的紅領巾飄揚在前胸
不怕困難,不怕敵人
頑強學習,堅決斗爭
向著勝利勇敢前進
向著勝利勇敢前進前進
向著勝利勇敢前進
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
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
沿著革命前輩的光榮路程
愛祖國、愛人民
少先隊員是我們驕傲的名稱
時刻准備,建立功勛
要把敵人消滅干凈
為著理想勇敢前進
為著理想勇敢前進前進
為著理想勇敢前進
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
中國少年先鋒隊的第一首隊歌是郭沫若作詞,馬思聰作曲,歌名為《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第二首隊歌作於 1962年,周郁輝詞,寄明曲,是故事片《英雄小八路》的主題歌,原名《我們是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1978年被定為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
41年前,《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被正式確立為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而「英雄小八路」事跡發祥地、「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發源地,就在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何厝小學。此次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廣廈門節目製作室與廈門市教育局、東南網聯合製作《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短視頻,謹以此片紀念「英雄小八路」稱號命名60周年暨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確立40周年,弘揚隊歌精神,堅定理想信念,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英雄小八路」的事跡發生在上世紀50年代的廈門,距今已經過去了60年。1958年「8·23金門炮戰」期間,在廈門何厝小學的13名少先隊員一邊堅持學習,一邊勇敢剛強地與解放軍一起並肩作戰、堅守前線。他們的英雄事跡震撼了全國,其中何明全、何佳汝等13名隊員被譽為「英雄小八路」,他們的事跡被拍成電影《英雄小八路》。電影《英雄小八路》的主題歌《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於1978年10月27日被定為「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
❻ 關於823金門炮戰
1958年炮擊金門,是解放軍1954年制定的,奪取東南沿海蔣占島嶼之軍事計劃的一個部分,是1954年春季即逐步展開的軍事行動在特殊國內外環境下的繼續。
1958年8月20日下午5時30分,數百門大炮齊發,2個多小時發射了近3萬發炮彈,拉開了炮擊金門的序幕。
這表明毛澤東在決策炮擊金門時,曾反復掂量會不會把美國拖進來。如果把美國拖進來,炮擊金門作戰很可能會擴大。
一些沿海大中城市有可能遭受美國飛機轟炸,給中國的和平建設帶來巨大破壞,甚至有可能威脅世界和平,就是說,炮擊金門有很大的軍事風險和政治風險。
(6)台灣電影823炮戰主題曲擴展閱讀:
炮擊金門,有點像毛澤東所說的「草鞋沒樣,邊打邊像」。打的決心下了,但怎樣收場卻要視三方互動所產生的效果而定。
其中關鍵一步棋,就是處置金門、馬祖問題。蔣介石控制金、馬,扼住了廈門、福州的出海口,卡死了整個福建,牽制東南沿海經濟發展。
起初有乘勢拿下金、馬的意圖,當金門守敵基本被打癱後,一些人主張一鼓作氣實施登島。然而,毛澤東在掌握了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和蔣介石為棄守金、馬而鬧得不可開交的情況後,斷定美國企圖以沿海島嶼換台灣,用海峽把兩岸永遠分割開來。
基於這個判斷,毛澤東決定把金、馬暫時留在蔣介石手裡,實行「打而不登,斷而不死」,待今後條件成熟時台、澎、金、馬一並解決,並決定炮擊金門長期化,毛澤東將此舉稱之為「絞索政策」。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金門炮戰持續十天後,大陸為何突然停止轉而提出領海線?
❼ 《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的歌詞
《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
周郁輝作詞
寄明作曲
創作背景:
1958年,在金門炮戰時,廈門禾山區第四中心小學的160餘名少先隊員們成立了「前線少年支前活動大隊」。炮戰期間,他們幫助解放軍送開水、洗軍衣、擦炮彈、挖戰壕,甚至穿梭在炮火中,用手連接陣地與指揮部的電話線。同時,他們還站崗放哨,在防空洞中把石頭當凳子,以地板為黑板堅持學習。他們的事跡被《廈門日報》報道後,在全國傳播開來,受到各方面的鼓勵和表彰,何明全、何佳汝等十三名隊員被授予「英雄小八路」的稱號。
❽ 求一部台灣電影名字
《聽說》 《藍色大門》
❾ 八二三戰歌是哪一首
炮兵之歌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上海抗戰、「八·一三」事變,是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上海的戰役。在淞滬會戰中,許多愛國音樂家創作了相關題材的傳唱甚廣的歌曲作品,其中包括中國作曲家、「黃自」四大弟子之一陳田鶴(1911—1955)作曲的《八·一三戰歌》中的《巷戰歌》等。訪談中,陳田鶴的長女陳暉給我們講述了其父在戰火中創作「戰歌」的塵封往事。
丁旭東:當時陳田鶴創作「戰歌」的背景是什麼?
陳暉:這要從「淞滬抗戰」之前說起。1936年至1937年上半年,我父親在山東濟南省立劇院從事音樂創作及教學工作。1937年八九月份,時任上海國立音專的校長室秘書、音樂理論家、父親的好友廖輔叔(1907—2002)到濟南度假,更主要的是來會見一下久未謀面的老朋友陳田鶴。就在這時,「八·一三」事變爆發了,聽到這個消息,父親當即決定同廖輔叔一起去上海。當時,父親在國立音專讀書時的同門師弟劉雪庵在上海參與創辦了中國作曲者協會,又自籌經費創辦了《戰歌》周刊。於是,他們赴滬投奔劉雪庵。這段往事,劉雪庵曾在1937年10月17日《戰歌》「編後閑談」中講道:「(我)正在忙的不得了的時候,輔叔同田鶴特意拋去了安靜的教書生活,趕到上海來從事音樂的抗戰工作,實踐從前共赴國難的諾言,像這種以民族生死為生死、國家存亡為存亡的朋友,除了報他們以望外感謝的熱淚外,實在說不出半句旁的話來。」這是《八·一三戰歌》創作的一個大的時代背景,具體來說就是在「淞滬會戰」期間完成了一組抗戰歌曲作品。
這組歌曲作品誕生於戰火硝煙中。1937年9月父親到上海後,一直借住在劉雪庵家裡,而那裡就是「淞滬會戰」的前線戰區。聽父親說,當時在編刊工作時,常常聽到「啪、啪、啪」——密集的槍聲如炒豆般傳來,有一次和劉雪庵、廖輔叔開會時,就有流彈「啪」的一聲擊中牆角,震得窗玻璃都噼里啪啦地碎了一地,真的很危險。但父親並沒有打退堂鼓,他說:「《戰歌》在炮火中誕生,在硝煙里成長,我們甘願用鮮血來澆灌。」這里所說的《戰歌》有兩重含義,一是他們編辦的《戰歌》周刊,二就是父親在此期間所寫的《八·一三戰歌》。
❿ 《一九五八炮擊金門》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一九五八炮擊金門》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ceq74LU9H4acEiC_Ha6qPg
《一九五八炮擊金門》
導演: 趙斌、吳飛、董良
主演: 蘇揚
類型: 紀錄片、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首播: 2020-05-29(中國大陸)
集數: 10
單集片長: 30
又名: 國家記憶:炮擊金門
節目披露了炮擊金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展現60多年前蔣介石「反攻大陸」計劃遭挫、美國「劃峽而治」的失敗,海峽兩岸形成「一個中國」默契的過程。
節目以1958年8月23日大陸炮擊金門歷史事件為主線敘事,從「炮擊金門作戰的國際國內背景」、「對美外交斗爭」、「中央決策內幕」、「解放軍三軍調兵遣將」、「炮擊金門作戰過程」等方面,對炮擊金門軍事行動進行了剖析。
欄目組歷時兩年完成了該系列的拍攝製作,實地探訪了當年作為戰場的角嶼和金門島,還運用了歷史影像,帶觀眾重回戰場。
同時,片中采訪了葉飛、石一宸、林虎等近30位當時的前線解放軍官兵,洪秀樅等10多位福建前線民兵,以及此前包括郝柏村在內的台灣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