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陽光普照主題
❶ 只要有陽光的地方,就會有陰影嗎...
一個下著大暴雨的夜晚,兩個年輕人飛快地騎著摩托車,手握一把砍刀沖進大排檔。
手起刀落,只剩下滿地鮮血和一隻在熱湯鍋里抽搐的斷手。
這便是第5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陽光普照》的開場。
《陽光普照》是一部拿下了第56屆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輯等11項金馬獎的電影。
影片講述了一個「陽光」與「陰影」的破碎家庭的故事。
父親是駕校教練,母親是酒店造型師,他們有兩個反差極大的兒子。
大兒子阿豪,由許光漢飾演,他是這個家庭的希望,像太陽一樣溫暖。
長相帥氣,成績優異,性格溫順,各個方面都優秀的近乎完美。
而正如導演鍾孟宏所說:有陽光的地方,就一定有陰影。
哥哥阿豪的生活有多光明,弟弟阿和人生就有多暗淡。阿和身材矮小、瘦弱,性格陰郁軟弱,不愛學習,還時常打架鬧事。
把女同學的肚子弄大,並最終因為一樁惡性傷人罪,被判關入關進輔育院服役三年。
《陽光普照》的英文片名為A Sun,諧音A Son,「一個兒子」,原因也正在此。
駕校教練的父親阿文,在教授學員的時候被問,「你有幾個孩子」,他總是回答「一個」。
即使他有兩個兒子,只是一個是耀眼的「陽光」,一個是漆黑的「陰影」。
阿和被人欺負,找來兄弟菜頭替自己出氣,也就是片場的開頭。
沒想到,原本只是想嚇唬嚇唬對方的菜頭沖進飯館,拿著刀,直接把對方的手砍了下來,變成了一場刑事案件。
只是,面對法官的提問,父親竟然表現得強硬而冷漠,甚至主動申請:
「我覺得這孩子我管不了,希望法官把他送進去,好好管教。」
「我希望他關到老,關到死。」
恨鐵不成鋼得父親對阿和充滿了敵意,我無法想像坐在一旁的小兒子阿和,一句不吭,是有多絕望。
只是,我們都好像能感同身受活在黑暗裡的人的難堪,卻不曾想陽光下的人也同樣痛苦與無望。
有人得不到陽光普照,就有人找不到陰影躲藏。
哥哥阿豪是全家人的希望,也是「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之下的犧牲品。
無窮無盡的期望,壓在阿豪的胸口,他無處遁形,多想有個陰影可以躲一躲,可是他並沒有可以躲避的陰影。
太陽照耀著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哥哥永遠無法從盛大的陽光下逃離出來。
阿豪曾經給同學講過一個故事,是司馬光砸缸的另一個版本。
司馬光將水缸砸開,卻發現缸中並沒有水,只有一個孤獨無助的小孩,坐在水缸的陰暗處。
其實,沒有人知道阿豪說的那個名叫司馬光的小孩就是自己。
更沒有人知道,那段荒誕詭譎的動畫,正預示著一場突如其來的自殺。
(司馬光的故事)
阿豪自殺發生在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夜晚。
一向乖巧懂事的阿豪,把手機訊息刪得一干二凈,洗漱完畢,整理好書桌衣物,又把房間收拾得整整齊齊。
他就是那個就連自殺,也不想給家人添麻煩的懂事孩子。
牆上的影子漸行漸遠,越拉越長,他來到窗前,在一片黑暗之中,從窗口一躍而下。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終於擁抱了自己的陰影。
總是為別人著想,把好留給別人,把陰沉和黑暗都留給自己,像24小時從不間斷的陽光,最終卻灼傷了自己。
沒有人知道自殺原因,也沒有人能夠挽留他。
❷ 電影《陽光普照》的主旨是什麼
如果聯系「陽光」和「陰影」的主題,再去思考阿豪的角色矛盾,這部電影有了不同的敘事質感。對於現代家庭關系的情感的探討才是電影的主旨,表面上「陽光普照」的阿豪,實際上一直活著「昏暗」的家庭關系裡
❸ 《陽光普照》深度解析是什麼
影片講述了一個平凡的四口之家,父親阿文(陳以文飾)和母親琴姐(柯淑勤飾)育有兩個兒子,叛逆的小兒子阿和(巫建和飾)與好友菜頭(劉冠廷飾)砍傷人進了少年輔育院,但阿和的女友小玉(吳岱凌飾)卻帶著身孕來家裡。
琴姐不顧阿文反對,將小玉留下來照顧。此時,被砍傷者家屬也來找阿文求取巨額賠償,阿文受不了總是帶來麻煩的小兒子,將所有希望都寄託在大兒子阿豪(許光漢飾)身上,卻不知道溫暖善良的阿豪卻最終以跳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阿和在得知哥哥的死訊後幾近崩潰,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道出了多年來對哥哥優秀的怨恨。他想努力地去重新生活,一切卻在菜頭出獄後戛然而止。多次的糾纏下,阿和一次次地被逼就範,做著一些違法的事情,而阿和的父親為了保護他,在一個雨夜開車撞向了菜頭。
在敘事技巧方面,影片運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展現了哥哥阿豪和弟弟阿和的不同人生軌跡;在人物塑造上,通過豐富的鏡頭語言,以小人物的生活寫照,譜寫了中國家庭的普遍詬病與傷痛。
在隱喻內涵方面,影片著手於各個細節,如畫面場景、故事引用、情節設計等留給了觀眾更大的思考空間。本文從敘事技巧、人物塑造、隱喻內涵三個方面分析《陽光普照》作為一部成功影片的獨到之處。
影片評價
該片中失職的父親逐漸意識到身上的責任,以摧毀他者家庭根基與性命的方式,切斷牽引自己家庭滑向深淵的外力,但他的行為並非由以牙還牙或人性本惡決定。
而是社會層面的人際情感交流模式出現斷裂,家庭對外的社交功能日益萎縮的結果——家庭或個體蜷縮在各式各樣的樓宇自成一體,是許多城市的基本景觀。
由此導致的父親形象,與傳統認知里一家之長的男性威嚴或者身挑重擔相距甚遠,而由父親主導,關聯兩起死亡事件的親子關系,則是鍾孟宏在過往作品裡有關家庭、親情等未竟話題的延展探討。
鍾孟宏雖然讓在台灣電影中經常失語甚至乾脆缺席的父親有了顯眼的位置,設下的家庭內部交流地帶卻異常狹窄。
❹ 陽光普照阿豪為什麼死
因為阿豪覺得太孤獨了、沒有人懂自己,所以他選擇了自我了結生命。
阿豪始終活在陽光下,別人只感受到他的溫度,卻從未也不想真正去懂他。阿豪感受到了冷漠,也感受到了無法逃避的孤獨,可他卻又無法與這種孤獨相處,所以他走了。
《陽光普照》是一部台灣劇情電影。影片中有這么平凡的一家人:父親阿文、母親琴姐、叛逆的小兒子阿和還有乖巧懂事的大兒子阿豪。阿豪成績優秀而且長相陽光又帥氣,是能夠讓父母驕傲的存在。
阿豪和不斷製造麻煩的弟弟不同,他一直是不需要讓父母操心的孩子,在學校里也是被老師們寄予了厚望。可是就是這樣一個沒有缺點的孩子,他卻毫無徵兆地跳樓自殺了,這不僅僅是阿豪父母,包括觀眾的心情都感到疑惑、惋惜和傷痛。其實活在陽光下的阿豪十分孤獨。
他第一次出場是在自習室里,即使他四周都是同學,可恍然抬頭時,卻有一種孤身一人的錯覺。「置身於人群、卻又孤獨地活著」便是阿豪心境的直接表達。
影片中還有一段阿豪的獨白,他說「我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這就是他心境最直接的描述。始終生活在陽光下的阿豪,別人只感受到他的溫度,卻不想也從未真正看清他。他的父母只把他當作自己的驕傲,卻沒有真正和阿豪溝通過。
弟弟阿文也和哥哥有一種距離感,兩兄弟始終無法突破距離。郭曉貞是最親近阿豪的人,可她也不懂阿豪。阿豪感受到了冷漠,感受到了孤獨,所以他受不了便走了。
❺ 奧斯卡提名沒有《陽光普照》,你覺得這部電影怎麼樣
我覺得《陽光普照》這部電影拍攝得很好,很寫實。某些畫面、某些對白,令人感到一絲熟悉感,悄悄勾起了心中酸楚的記憶!
一、曾在陰暗的角落徘徊,才能感受到陽光的溫暖
每個人的心中, 都有一個對完美家庭的渴望。但事實上,沒有一個「家」是完美的。
《陽光普照》的哲理,其實很簡單。家人的愛和關懷就像是陽光,但在陽光普照之時,也存在著陰影;這個陰影,是每個人心中的秘密,很多時候,我們連最親密的家人也不知如何傾訴。
「我們都曾受過傷,才能成為彼此的太陽。」這是導演鍾孟宏寫下的文字。
一個家庭也因為有陰影,才能感受到陽光是多麼溫暖。
《陽光普照》呈現了最細膩、最寫實的,關於一個台灣家庭的故事。盡管有那麼多的不完美,但因為我們都曾受過傷,才能成為彼此的太陽。
❻ 【陽光普照】
文/阿謙
全片155分鍾,我想聊聊這部電影。
這個世界最平等的是太陽,無論黑夜與白天都各自一半,我希望自己就是一個太陽,不被陰影所籠罩。
影片開頭便是小兒子和同伴因砍掉別人手被而關進了少年看守所,從小兒子陳建和1985年出生的信息可以判斷影片的時代背景大概是21世紀末,這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母親在夜場做化妝師,父親是一名駕照的教練,哥哥在備考大學,這個看似和諧的家庭其實滿目瘡痍。
父親把從小把愛就給了哥哥,每次教練車有學員問自己幾個孩子時,父親都毫不猶豫回答只有一個,沒錯,那就是大兒子。 我們都知道一個家庭裡面,父愛無言影響也更大,常與父親相處的孩子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生活獨立感、學習自信心方面都會很積極。但就是這種偏愛引發了故事中弟弟和哥哥的悲劇。
哥哥從小被給予厚望,在家人眼裡他什麼都是最優秀,為人心善,又高又帥,甚至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會為別人考慮,完全找不出任何缺點。而恰好就是樣的完美使得體內的靈魂越來越孤獨壓抑,多麼渴望自己能喘口氣,他羨慕弟弟有陰影的庇護。最可怕的是在哥哥跳樓自殺後,父母好像才恍惚知道自己根本不知道大兒子內心世界。沒有任何預兆,平平常常。哥哥的內心是無比矛盾的,就如同他口中說的那個故事,詭異黑白圖畫下司馬缸砸缸看到的人其實是自己。影片有一幕清整哥哥遺物時翻出來一大捆父親送的筆記本,上面一個字也沒有寫。這是哥哥無聲無力的反抗,無法逃避的怯弱。
弟弟從小羨慕哥哥,什麼都有也什麼都優秀。這輩子就只做了跳樓這一件錯事。雖然有母親的照顧,但依舊無法的得到父親愛戴,如同一個孤兒。
不過相比哥哥,弟弟人生後半程是很幸運的。有了自己的家庭,最後也得到父母所有的愛。
大兒子的死其實給了父親很大的沖擊,不理解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不過他依舊好著面子,寧願搬出去住也不想與小兒子面對面。其實,這個時候他的內心已經有了愧欠和波動,在主動找到菜頭的時候,我就知道這是一個父親在默默表達自己愛。直到影片結尾彩頭的死,是父親想把所有的責任全部扛在自己的身上,讓小兒子幸福的過這餘生。
我的內心情感是復雜蠻多的,陽光普照中的光與暗,善良與惡既不純白,也不全黑。影片裡面出現的各種角色,從頭到尾都在付出母親,還有開片被砍手的那位大兄弟再多年遇見建和也只是開懷大笑,沒有任何怨聲哀悼,一切都放下了。因為義氣而作惡的彩頭,一直都再說沒有後悔過,出獄後一直懷恨建和為什麼沒有來找自己,說實話那個年齡段的人有幾個真正懂得什麼是責任,什麼是對錯,古惑仔一樣的行為,最後只能落得慘死的結局。還有單純朴實的女孩小玉,面對年少無知偷吃的禁果,選擇了承擔和守候,這是多麼需要勇氣的。這都當下真實生活寫照的縮影
父親總說把握時間,掌握方向。做錯了事不可怕,但如果深陷其中真可能就要搭進去一輩子。
受過傷的人才能感受到陽光的普照。我希望感受過傷痛的人不必真實經歷這些傷痛,每個人都無法永遠明亮溫暖 ,無法按照別人的想像而活,原諒並接受每個人,小小的陰暗面。
❼ 陽光普照電影解析
陽光普照電影解析如下:
電影《陽光普照》是導演鍾孟宏2019年的作品,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具有悲劇性色彩的家庭,不被認可的小兒子被送去輔育院改造,擁有優等生光環的大兒子卻無法承受家庭所給予過於強烈的寄託從而選擇了死的故事。
這是一個很鬆散的故事,人物繁雜,像網一樣的交織,充分的體現了故事的普適性,電影獲得了第5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的最佳劇情長片。電影《陽光普照》正好就在兩者之間,這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世界,卻總有人下著非黑即白的判斷。
電影中的父親老陳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他頑固,偏執,卻又不善言辭,像極了中國式家庭中典型的「嚴父」形象,他是一個割裂的人,他對著世界有著割裂的決斷。
小兒子一事無成,他就從不承認那個不優秀的小兒子是自己的孩子,將小兒子置於永遠的陰霾;而大兒子懂事優秀,成績優異,是全家的驕傲,他就將所有希望都寄託在大兒子身上。
誠如阿豪的遺言,每個人和動物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但是只有他沒有。他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❽ 如何評價電影《陽光普照》的現實內涵
陽光普照字面意思是太陽光照到了每個地方,電影的隱喻每個人的內心都可以被陽光照進來,永遠生活在幸福祥和之中。
現實並非如此,有陽光的地方就有影子,有光明就有黑暗,而有時候並非是非黑即白,而且是黑與白並存。
❾ 一個人深夜看的電影有哪些
一個人深夜看的電影有如下:
1、《陽光普照》
2019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名字叫《陽光普照》,會覺得是溫暖治癒向的電影,事實是看完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平復心情的悲情犯罪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