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新電影叫什麼什麼要塞
1. 決戰要塞的影片評價
英雄最少年,《決戰要塞》區別於《集結號》
戰爭片最重要的一個元素,就是那種隱藏的英雄情懷,但是《決戰要塞》中並沒有一位獨當一面的英雄形象,反而更引人注目的是一個少年號角兵。小男孩阿基莫夫,只會吹號角平時都未拿過槍的一個少年,在敵人來襲之時,卻擔當起「信鴿」的職責。穿越滿是屍體的廢墟,躲過敵人的密集圍剿線,甚至離開奄奄一息的好友阿尼亞,因為他說「我不能和你在一起,我有命令在身,我必須把命令帶到」。
在戰爭中,「信鴿」一條線是代表著戰士們浴血奮戰的信仰和勇氣,而「親情」也是很重要的一條線,代表著戰爭下被血洗的人民的傷與痛,血與淚。而正是這種戰爭的殘酷與感情的悲痛對比,讓小少年阿基莫夫升華為一種情懷,一個英雄。
反差最大——城市變廢墟,人群變堆屍
由於《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這部電影發生的地點是在蘇聯邊境的一座城市,所以,不同於以往的戰爭片一開始就進入戰場,該片在一開始時,著重強調城市中每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溫馨而簡單。公園里正在舉行聯歡舞會、軍樂隊演奏者歡快的舞曲,聚餐、唱歌、照相等等,平靜祥和的生活被突如其來的飛機轟炸打破。 手無寸鐵的人群在炮火的攻擊下盲目亂竄,城門前的屍體堆積成山;完整無缺的建築,被坦克、飛機炸成一片廢墟;清澈的河流,被無數屍體的鮮血染紅。生與死,只在一瞬之間。
最真實——真「槍」實「炮」
別小看《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中的飛機和坦克,據片方透露,導演「興師動眾」請出博物館的「老兵」——曾在戰爭中服役的坦克和蘇軍的36 毫米反坦克炮,以及 Bf109 戰斗機和Ju87 「斯圖卡」俯沖轟炸機來還原空襲、爆炸、槍戰的真實場景,電影總成本高達4 億歐元。這種刺激和緊張雖然沒有現代高科技來得爽快,可是類似「歷史教科書」的電影,將帶領觀眾「穿越」回70 年前,反而更有一種懷舊和歷史的厚重感。
最真實的不僅僅是電影中的真「槍」實「炮」,更是電影的故事。電影容易讓觀眾產生要塞「易攻」的錯覺,實際上,布列斯特一戰歷經一年之久。電影也是改編自戰役中戰士們的親身經歷。故事中讓人印象最深刻地莫過於,在已經失守的布列斯特要塞的地道里堅持戰斗一年多的最後一名蘇軍戰士,被德國人發現時,他被德國人從地穴中押出來刺眼的陽光讓他幾乎失明。面對德國將軍的審問,他的回答是: 「將軍,您知道一俄里有多遠了吧?」足見戰爭之激烈,將士之堅定。
2. 如何評價電影《布列斯特要塞》
《布列斯特要塞》影片再現了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的全過程,視角和內容都相當豐富,除了以兒童主人公阿基莫夫的視角傳串起整部戲之外,還同步以三位紅軍指揮員的視角分別講述了要塞內三個據點的戰況,不僅有憑險據守、與敵對射,還有要塞外同德軍的野戰肉搏,更有悲壯的突圍,將戰事的真實、激烈、血腥展現得淋漓盡致,具有震撼人心的強大力量。導演亞歷山大·科特巧妙的選取了幾個小人物輪流作為主角出現,更加豐富的細節故事使得影片「戰爭與人性」的主題更加突出,從而給觀眾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
3. 影評《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
俄羅斯導演亞力山大·考特執導的影片《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昨日在廣州試片。相比好萊塢戰爭片,《決戰要塞》顯得相當地「俄羅斯」,在展現生離死別時不再那麼煽情而是有所克制,一個個失敗的英雄的血性和犧牲也被處理得無比詩意。該片將於3月16日在國內公映。
顛覆前蘇聯戰爭片給人的印象
「布列斯特要塞在現代武器面前不再堅不可摧了,但俄羅斯的人們還是那麼英勇。」以當年軍樂排的少年學員阿基莫夫的回憶開場,《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聚焦在蘇德開戰初期一場殘酷的戰役。雖然切入題材的角度、手法很傳統,但是依靠寫實的手法和場面,影片中這群蘇軍及其家屬所遭遇的苦難,以及他們面對戰斗的勇氣,還是調動了觀眾感情。
布列斯特要塞距蘇德邊境僅一俄里,由於沒有預警、沒有增援,加上武器短缺、建制混雜,駐守要塞的蘇軍面臨巨大的犧牲。武器短缺到什麼程度?片中德軍進攻軍人俱樂部一幕,蘇軍紛紛沖出陣地,用工兵鍬、木頭凳子、油桶甚至木板與德軍展開肉搏戰。
以軍樂排的少年學員阿基莫夫為視點,彼佳少校、安德烈中尉、團政委福民為首的蘇軍群像,在隨後的戰斗中逐一得到描寫。他們的兒女葉基莫夫、阿尼婭等等,則擔負起情感戲的部分。盡管描述人物的方法比較「主旋律」,但卻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就像影片最後一句台詞,「時至今日,他們就像還生活在某個地方一樣。」
《決戰要塞》對傳統的前蘇聯戰爭片進行了「改良」,彼佳少校等人的形象,並非以往主旋律戰爭片那種個人英雄,「機槍橫掃、敵人全倒」的場面不再出現,他們的血肉之軀如何被逐步擊潰得到詳細描述,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堅毅意志令人印象深刻。
連犧牲也描述得很詩意
在寫實的戰場之外,影片不少地方也有俄羅斯電影招牌式的詩意,比如戰爭爆發前軍營和家屬院里歡樂、恬靜、幸福的時光,比如德軍剛開始進攻時,爆炸的氣浪、塵埃、瓦礫、驚恐的人群,畫面中帶著殘酷的浪漫。軍樂排的學員阿基莫夫,和安德烈中尉的女兒阿尼婭戀愛的種子剛剛萌芽,戰爭爆發那天,少男少女相約在初夏的清晨垂釣,湖水中兩人的倒影被炸彈擊碎的畫面,也相當「俄羅斯」。
蘇軍的犧牲,在這些詩化的手段中得以深化:拖著蘇軍屍體的戰馬沖入河溝,河邊全是為了取水而倒下的蘇軍屍體剪影。戰斗到最後,片中甚至出現超現實一幕:在戰火掀起的塵霧中,手拿火把的無頭士兵在四處游盪,血紅的眼中出現昨日和家人合影的景象。
德軍的臉譜化成遺憾
遺憾的是,相比最近的《戰馬》等影片,《決戰要塞》中的德軍還是相當臉譜化。或許為了凸顯蘇軍的英勇,德軍在電影中顯得相當缺乏戰術,甚至顯得愚蠢。雖然擁有坦克等重武器,但他們卻從來沒有駛入城內用於巷戰。德軍步兵進攻蘇軍盤踞的建築時,也從來沒使用過重型武器轟擊。
相比之下,戰爭中4個蘇軍家庭的悲歡離合得到詳細的描寫:彼佳少校聽到第一聲炮響就吻別妻子卡秋莎,沖向軍營。安德烈中尉在戰爭前夜還在和妻子談女兒是不是早戀了,戰爭打響時男人第一個想法就是投入戰斗,讓老母、妻子、幼兒在地下室等著他。軍隊里負責放電影的小士兵,戰斗之前正在向心上人索尼婭求愛,看見爆炸四起,還以為是演習。
4. 12人對300人,本身就是勝利——電影《伯德埃波要塞》
12人對300人,本身就是勝利
——電影《伯德埃波要塞》
晚上,看了俄羅斯戰爭電視劇《伯德埃波要塞》。有人會問,怎麼是電視劇呢?就是因為朋友推薦戰爭電影才看的。
該劇一共四集,該劇拍攝的堪比戰爭大片。沒有看過的小夥伴們,可以偷偷觀看。
這里是貝頓看電影,喜歡加關注。
下面說說自己的思考與收獲。
1、任務完成了,自己卻帶著戰友留下了,永遠留下了。真可以說是,為了任務奮不顧身。可是,愛人只能哭了。
2、一組古老的密碼,讓總部知道了行動的時間和日期。可是,又有什麼用呢?沒有接應的直升機。
3、讓人感到快樂的時光,總是那麼簡單。父親看到孩子的笑臉;丈夫陪著妻子嬉戲打鬧。
4、如此至深的愛自己妻子,怎麼就沒有完成任務回來么?丈夫說話看來也是不算數。明明可以回家,還要堅持留下來。
5、潛入拍攝任務既然完成了,是不是可以再組織兵力秘密潛入呢?應該可以。
6、看到美國人參與了戰爭,他們開槍的時候是怎麼想的?
7、既然是打仗,是不是就不應該留下美國士兵活著。如果不留下他們,是不是就沒有戰友被狙殺呢?
8、12人對300人,本身就是勝利。雖然最後粉身碎骨了,但是徹底摧毀了要塞,救出了將軍的兒子。
9、看著兒子被救出,英雄被留下,將軍心裡也是無奈和傷心。這是沒有命令的行動,到底如何收場呢?好在,他們被歷史銘記,他們都是英雄。
5. 布列斯特要塞在哪看
愛奇藝視頻。《布列斯特要塞》電影可以前往愛奇藝視頻內進行觀看,《布列斯特要塞》是由亞歷山大科特執導,安德烈馬斯連基、葉甫蓋尼塞格諾夫主演的一部戰爭電影。於2012年3月16日在中國上映。
6. 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的影片評價
1941年6月25日,位於白俄羅斯和波蘭交界的布格河東岸:鳥兒在歌唱、軍樂隊演奏著歡快的樂曲,公園里正舉行聯歡的舞會,祥和中,人們談情說愛,追逐嬉戲,各自享受恬靜、幸福的時光……突然,飛機的俯沖掃射伴著鋪天蓋地的炮擊撕裂了低沉的天空,爆炸的氣浪和飛起來的塵埃瓦礫將驚恐的人們推倒、掩埋……(事實上是6月22日凌晨三點時德軍發動進攻的,當時人們還在睡覺)
這就是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場最初的經典而殘酷的戰役改編成的電影《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的開場。
布列斯特要塞是連接華沙-莫斯科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成群的坦克和裝備精良的德軍圍攻中,8000名英勇的蘇維埃紅軍在武器短缺、建制混雜、犧牲巨大的情形下,堅守信念、捍衛祖國,以血肉之軀於彈丸之地牽制了數十倍於自己的德軍兵力達三十天直至全部陣亡。
戰斗中,團長和政委身先士卒,在反擊中沉著指揮,鼓舞驚慌中的士兵燃起鬥志,將不同建制的士兵拼成戰斗團隊,頑強防禦要塞陣地;另一側,德軍一隊人突入要塞,在搜索前進中與紅軍中尉率領的邊防軍遭遇,紅軍戰士們或是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或是舞著工兵鍬、鐵棒甚至菜刀與德軍展開白刃肉搏混戰,刀槍不全的蘇軍憑借大無畏精神殺得德軍死傷遍地、落荒而逃。
導演亞力山大·考特以紅軍小學員的視角,向觀眾呈現了這場蘇德戰爭史上交戰時間之長、紅軍戰士之勇敢頑強、戰斗場面之為「慘烈悲壯」的真實場景!在烘托宏大主題內涵的同時,激戰場面扣人心弦,空襲、爆炸、火炮、坦克重機槍、火焰噴射器,加之大量煙火、音效、特技的運用,戰爭大片所包含的元素精彩呈現,視聽效果空前震撼!
英雄最少年,《決戰要塞》區別於《集結號》
戰爭片最重要的一個元素,就是那種隱藏的英雄情懷,但是《決戰要塞》中並沒有一位獨當一面的英雄形象,反而更引人注目的是一個少年號角兵。小男孩阿基莫夫,只會吹號角平時都未拿過槍的一個少年,在敵人來襲之時,卻擔當起「信鴿」的職責。穿越滿是屍體的廢墟,躲過敵人的密集圍剿線,甚至離開奄奄一息的好友阿尼亞,因為他說「我不能和你在一起,我有命令在身,我必須把命令帶到」。
在戰爭中,「信鴿」一條線是代表著戰士們浴血奮戰的信仰和勇氣,而「親情」也是很重要的一條線,代表著戰爭下被血洗的人民的傷與痛,血與淚。而正是這種戰爭的殘酷與感情的悲痛對比,讓小少年阿基莫夫升華為一種情懷,一個英雄。
反差最大——城市變廢墟,人群變堆屍
由於《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這部電影發生的地點是在蘇聯邊境的一座城市,所以,不同於以往的戰爭片一開始就進入戰場,該片在一開始時,著重強調城市中每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溫馨而簡單。公園里正在舉行聯歡舞會、軍樂隊演奏者歡快的舞曲,聚餐、唱歌、照相等等,平靜祥和的生活被突如其來的飛機轟炸打破。 手無寸鐵的人群在炮火的攻擊下盲目亂竄,城門前的屍體堆積成山;完整無缺的建築,被坦克、飛機炸成一片廢墟;清澈的河流,被無數屍體的鮮血染紅。生與死,只在一瞬之間。
最真實——真「槍」實「炮」
別小看《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中的飛機和坦克,據片方透露,導演「興師動眾」請出博物館的「老兵」——曾在戰爭中服役的坦克和蘇軍的36 毫米反坦克炮,以及 Bf109 戰斗機和Ju87 「斯圖卡」俯沖轟炸機來還原空襲、爆炸、槍戰的真實場景,電影總成本高達4 億歐元。這種刺激和緊張雖然沒有現代高科技來得爽快,可是類似「歷史教科書」的電影,將帶領觀眾「穿越」回70 年前,反而更有一種懷舊和歷史的厚重感。
最真實的不僅僅是電影中的真「槍」實「炮」,更是電影的故事。電影容易讓觀眾產生要塞「易攻」的錯覺,實際上,布列斯特一戰歷經一年之久。電影也是改編自戰役中戰士們的親身經歷。故事中讓人印象最深刻地莫過於,在已經失守的布列斯特要塞的地道里堅持戰斗一年多的最後一名蘇軍戰士,被德國人發現時,他被德國人從地穴中押出來刺眼的陽光讓他幾乎失明。面對德國將軍的審問,他的回答是: 「將軍,您知道一俄里有多遠了吧?」足見戰爭之激烈,將士之堅定。
7. 求電影「虎頭要塞」觀後感 急急!
虎頭要塞觀後感—— 一段讓人無法忘記的歷史 今年由於是共產黨建黨90周年,所以在六月份颳起了一場紅色風暴,各個頻道都在熱播革命電影與革命電視劇、以及相關的愛國教育片。我作為一名忠誠的愛國主義者,也是作為一個革命電影愛好者,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大好機會啦。 最近電影頻道在熱搏虎頭要塞系列電影,其系列大概有10部,分別是舌頭、細菌、電流、圖紙、謊言、假如明天來臨、一封沒有發出去的信、藍色七號、最終決戰。一口氣看完了電流、謊言、假如明天來臨、藍色七號和最終決戰。雖然並沒有看完全部系列,但是光這5部,就已經讓我深有感觸。 虎頭要塞,這個名字對於革命知識非常豐富的我來說並不陌生。記得在書上介紹的是,這個要塞是日本的絕對機密,也是日本打擊蘇聯紅軍的重要部隊,坐落在靠近哈爾濱的虎頭山、虎北山、虎嘯山等一片復雜的山區之中。離蘇聯境內僅隔了一條河。虎頭要塞建設之初曾經抓過大批勞工去修建,一火車,一火車地拉,到最後十幾萬人沒有一個人活著出過要塞的,可以說,只要進了虎頭要塞,那麼基本上就是進了虎口,有去無回啦。 虎頭要塞也確實不簡單,8月15日的時候,日本天皇已經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向中國投降,可是投降電報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沒有發送到虎頭要塞。結果蘇聯攻來,所有虎頭要塞的將士都進行了猛烈的反抗。到了8月26日,僅有殘軍53人投降,活了下來。其餘數千名士兵要麼是玉碎(日本古代武士習俗,在即將戰敗的時候,便切腹自盡,以表忠心了)、要麼就是被蘇軍的炮火給幹掉了。 原先,我以為虎頭要塞只是日本人專門對付蘇聯的戰略要地,且坐落在深山老林,也不太可能屠殺無辜的中國人。可是看了這幾部電影後,我才發現,我以前壓根就想錯了! 前面說了,虎頭要塞建設之初抓捕了大批中國勞工去為他們幹活,結果一個都沒回來,沒有人知道那些勞工到底是怎麼樣了。而看了《虎頭要塞——一封沒有發出的信》後,我才知道,那些中國勞工全部被日本人秘密射殺了。 原來,虎頭要塞的修建本身就是日本的一級軍事機密,不可外泄。只要是見過虎頭要塞的中國人(日本稱支那人),哪怕只是一眼。如果被日軍發現,那便是死路一條。那些中國勞工,大都是以一些無厘頭的罪名被騙到虎頭要塞來的,一開始那些日本官兵信誓旦旦地說只要要塞完工,所有勞工都能獲得巨大的酬勞,所以一些中國勞工到死都還被蒙在鼓裡。要塞完工後,日本人假裝用酒菜犒勞中國勞工,結果才吃到一半,日本人的機槍便全部噴出火舌,那些勞工,無一例外地都躺在了血泊里,有一些僥幸逃出來的勞工,也都餓死在了山野之中。不僅如此,日本人還發明了一種「連坐」,俗稱「誅九族」,就是只要一名勞工犯了錯,其他十名勞工都得死。從這里,日本人的殘忍就可見一斑。除了屠殺勞工外,虎頭要塞還多次計劃襲擊蘇軍,雖然因為蘇聯特工以及中國抗聯(中國抗日聯盟會)的阻擾,幾次未成,但即便這樣,虎頭要塞還是對蘇聯紅軍造成了很大的威脅。看了電影以後,我不僅為革命烈士的前仆後繼感到敬佩,還為日本人那沒落的良心感到惋惜。又一次,幾個日本軍官出去打獵,但是沒有打到大獵物,就拿普通老百姓來比槍法,結果讓人家家破人亡。影片中有一個日本軍官,他的家鄉有一個習俗,父母一但過了60歲,兒子便會把父母送到山上去等死,原因是土地不夠,因此便讓不再具有勞動力的老人去等死,在我們中國如果有這件事,那絕對會受到周遭人的極力譴責。可在日本的話就不會,對於他們來說,只有強者才有資格存在於這個世上。從這個電影中,讓我懂得了絕不能忘記那昔日恥辱的歷史,一定要時時刻刻記住「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如果不想讓外國佬再指著我們的脊樑骨罵我們是東亞病夫,那就必須要強大起來。雖然中國已經崛起,但還有待發展,崛起後便是要騰飛,而中華民族到底能不能騰飛,能不能立足於這個世界的巔峰,便要看我們這一代人的造化了,我們這一代人便是祖國的新希望!還有,奉勸一下那些試圖抹殺日本侵華罪證的右翼集團分子們,歷史就是歷史,是不能改變的。如果還是妄圖為你們自己洗刷罪名,小心沉睡在中華大地的千千萬萬英魂的怒火,將你們燃燒殆盡!
8. 超時空要塞
超時空要塞有很多部,不知道你問的是哪部,我就說最新一部超時空要塞Macross Frontier
男主角1人:早乙女阿爾特 女主角2人:雪露·諾姆\ 蘭花李
超時空要塞主題:三角戀、戰爭、歌曲。
因此戀愛是有的,戰斗(特別是結尾大決戰)都是很激烈的,還有個特點就是一邊女主角唱歌,一邊男主角打仗,OOXX你失望了,這個真沒有,不管哪一部都沒有,結局的話不同版本結局不一樣(我下面會說明)
超時空要塞Macross Frontier分為連續劇版(TV版)和劇場版(可以理解為電影版),全劇已經完結,不會再有新的超時空要塞Macross Frontier出現。
TV版:三角戀結局未交待(未告白,不知道男主角最後喜歡誰),男女主角3人都存在、米歇爾(配角)·戰死,格蕾絲大姐(配角)·是大反派
劇場版(上部:虛幻歌姬,下部:戀離飛翼,這兩部電影版是上下連續的)結局:公主(早乙女阿爾特)告白女王(雪露·諾姆 )後,與Vajra(外星生物)一起轉移,不知所蹤,女王被告白後變成植物人,昏迷不醒,綠毛(蘭花李)沒得到男主角的告白但是人好好活著,米歇爾未戰死,格蕾絲大姐被洗白,成了正派角色。
劇場版是利用TV人物重新編制劇情(至少是比較大的修改劇情),由於劇場版時間有限制,因此情結更緊湊,視覺效果、音響效果優於TV版,劇場版跟TV版拿劇情來說的話個人感覺一半相同,一半不同吧。
9. 電影《布列斯特要塞》是哪國的戰爭蘇聯是俄國嗎是俄羅斯嗎
是蘇聯和德國的戰爭。
蘇德戰爭爆發,靠近波蘭邊境的白俄羅斯小城布列斯特要塞最先遭受德軍炮火突襲,但守衛部隊於彈丸之地牽制了數十倍於自己的德軍兵力。戰爭進行到第30天,最初打響戰斗的布列斯特守備部隊仍在堅守,並一直向後方總部發出「這里是要塞,正在戰斗」的訊息。在已經失守的布列斯特要塞的地道里堅持戰斗一年多的最後一名蘇軍戰士,被德國人發現時,他被德國人從地穴中押出來刺眼的陽光讓他幾乎失明。面對德國將軍的審問,他的回答是: 「將軍,現在您知道一俄里有多遠了吧?」 (戰前德軍宣稱這個距蘇德邊境僅一俄里的要塞一個沖鋒就能拿下)…
10. 求這部電影名字,是蘇德戰爭的,記得蘇聯好像都用上了板凳
這部電影是《決戰要塞》。
以下是《決戰要塞》的相關介紹:
《決戰要塞》是由俄羅斯導演亞歷山大·科特執導拍攝的戰爭電影,由安德烈·馬斯連基、葉甫蓋尼·塞格諾夫主演。該片於2012年3月1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該片改編自俄羅斯作家謝爾蓋謝爾蓋的小說《布列斯特要塞》,講述二戰歷史上著名的布列斯特戰役。
反映蘇德戰爭的電影《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冷靜的視角再現了戰爭中幾個小人物的特寫畫面,以此來回顧戰爭之殤,提醒人們珍惜幸福生活、和平年代。 逼真細節戳中觀眾淚點。
在影片《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中,導演亞歷山大·科特,以幾個小人物輪流作為主角從微觀切入反映真正的慘烈。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決戰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