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國電影產業新現象
① 今年電影行業受疫情影響嚴重嗎
在過去的五年裡,國內電影市場的票房收入繼續增長,但今年,由於疫情的影響,這一年的票房可能遭受重大損失。接下來,邊肖整理了2020年電影產業發展的相關內容。歡迎閱讀它們!到2020年,電影業的年票房損失金額可能將超過300億英鎊。4月29日,國家電影局就電影系統對疫情的反應舉行了視頻會議。國家電影局局長王小慧在會上表示,疫情在短期內給電影行業帶來了巨大的“直接經濟損失”,預計全年票房損失將超過300億元。相比之下,2019年中國全年電影的總票房為642億元。此次的會議表示,將推出一系列援助政策,包括出台財稅政策的細則;鼓勵擔保和保險機構加強融資支持;對電影院給予特殊支持,並積極協調出租方降低租金;推廣電影專項資金在貸款貼息幫助企業;支持本地購買和發行電影票等。與此同時,會議還提到了電影業復甦的一些方面
萬達電影的第一季度報告不容樂觀,公司總營業收入為12.55億元,同比下降70.12%。華誼兄弟第一季度總營業收入為2.29億元,同比下降61.38%。根據國家電影局的統計,當國家電影院關閉,製作和宣傳基本停滯時,年票房損失估計超過300億元。
② 電影行業的現狀以及就業前景是怎樣的
一、電影行業的現狀
2020年,全球電影市場受新冠疫情影響,各地區總票房均同比降幅超過70%。而此前一直占據世界電影市場C位的北美,在2020年度累計票房僅20.89億美元,僅為2019年的18.45%,創40年來歷史新低。
2020年中國率先從疫情中恢復過來,封城措施解除後人們對於外出娛樂的熱情高漲,盡管中國電影總票房因疫情影響比上年減少68.23 %,但中國電影票房仍然以29.83億元的好成績,遠高第二名北美8.94億元的票房,取得2020年全球票房第一的好成績。
二、電影行業的就業前景
電影學的就業前景很好,就業率也不錯。畢業生主要到廣播電視,新聞宣傳部門,電影行業,娛樂行業等從事電影的製作、策劃等工作。
電影產業市場規模仍需時間恢復
2015-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總收入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2019年前中國電影行業發展良好,電影票房達到642.7億元,同比增長5.4%;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中國電影市場受到重創,2020年票房僅有約204.2億元,同比下降68.23%。2020年後,電影產業將逐年回歸正軌。
③ 你覺得中國影視業發展現狀如何
就目前來說,我國的影視業發展是相當的不錯的,近幾年來,我國的影視作品質量逐漸上升。因為很多的導演都開始認識到我國的影視業發展,關繫到我國文化的發展,他們不能在草草了事的拍一些毫無質量可言的電影和電視劇,所以他們已經學著改變,將很多電影電視作品的質量逐漸往上升。
④ 電影市場前景如何,怎麼投資啊
隨著時代的發展,影視市場越來越火熱,電影票房持續走高,國家對於文化產業的重視程度節節高升,國家經濟快速的發展,使人們現在的經濟水平日益提高,簡單的物質生活已然滿足不了現今社會人們的要求,人們也越來越注重精神生活所帶來的美妙,電影也逐漸走進了千家萬戶。
影視行業發展現狀
01 票房直線飆升,數據說明趨勢;
電影選擇可拆分電影和公司倆部分。
先講公司部分,出品公司決定製作一部電影,有一個預算,會拿出部分股權給社會投資,然而出品公司不是直接對接社會股民,而是授權給其他影業公司,體現在授權書上。影業公司是負責將這部分股權給社會消化,版權簽約是直接和出品公司簽約,認購金額不會經過影業公司,錢也是打到出品公司的對公賬號,流水都是透明的,電影還需要有備案,需要有拍攝許可證,這個倆個缺一不可。
電影的選擇上,可以從導演、演員、劇本三方面選擇。對不熟悉的導演、演員都可以通過網路查詢到,了解他的歷史拍過哪些,口碑如何。對於演員,沒有演技的小鮮肉要慎重選擇,雖然有一定的流量,吸引一定的粉絲票房,但考慮倆個因素,小鮮肉的片酬和票房的上限。劇本上,如果有IP、關注度票房一般不會太差,比如戰狼,戰狼2票房如此好就有戰狼1的因素,另外,國人偏愛魔幻、喜劇、能反映社會的電影。電影的選擇上主要是靠自己的判斷,其他人意見可以參考。
了解合同。就我之前簽約的合同大概講幾點,首先明確一點,簽約是和出品方簽約,也就是甲方是出品方。然後進一步了解合同。電影有哪些收益、收益如何分配、何時分配都有明確寫明,電影沒有上映,違約賠款是多少。
⑤ 想問下2019年電影行業趨勢,大家覺得前景如何
隨著時代的發展,影視市場越來越火熱,電影票房持續走高,國家對於文化產業的重視程度節節高升,國家經濟快速的發展,使人們現在的經濟水平日益提高,簡單的物質生活已然滿足不了現今社會人們的要求,人們也越來越注重精神生活所帶來的美妙,電影也逐漸走進了千家萬戶。
從逐年攀升的票房數據、不斷突破的現象級電影數據中我們就不難看出,文化產業正在騰飛,並且向著國民經濟支柱的方向發展。同時,影視文化產業佔世界文化市場的比重:美國占 43%, 中國不到 5%!影視文化產業在 GDP 中的佔比:美國占 21% ,中國只有 2.5%!在中國電影市場成為全球第二的基礎上,我們依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02 中式大片表現突出;
中國影視產業在國際影響方面也正呈現出良好態勢。一方面,中式大片在產量和社會效果兩個方面都越來越好,贏得了國內觀眾的信任;另一方面,在海外市場的拓展也出現持續上升的趨勢,對於推廣我國文化價值體系及其軟實力起到積極作用。
03 票房口碑正相關,好電影春天到來;
018年影視行業增量更保質,年度滿意度明顯提升。早在2017年底,電影主管部門就把2018年命名為「中國電影質量促進年」。一年過去了,2018年中國電影市場不但以破600億元的票房成績順利收官,年度觀眾對重點國產影片的滿意度大有增長。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電影投資市場非常具有投資潛力,可以說電影版權投資就是近幾年國內的風口之一。雷軍說「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所以如果大家看到電影市場的投資潛力,那順勢而為就可以了。
⑥ 中國目前的電影市場情況如何
我們都知道,現在中國目前的電影市場情況是非常不容樂觀的。這都是由於今年疫情原因的影響,足足有大半年在今年電影院都沒有開門。現在雖然開門了,但是情況還是不容樂觀。
一、今年年初整個地球都遭受著新冠病毒的影響,大家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我們知道今年年初的時候,本該是新一年美好的開始,誰知道新冠肺炎病毒卻肆虐在這個地球上。很多國家很多人民都遭受這個病毒的影響,在那段時間幾乎每個人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直到現在疫情雖然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緩解,但是還是遠遠沒有消失。
綜上,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目前的電影市場的情況依然是非常的慘淡,非常的糟糕。對此,你有什麼其他的看法?可以在評論區里說一下,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
⑦ 影視業用工怪狀:演員泛濫,服化道具科班人才告急
張子楓北電藝考第三,趙今麥中戲藝考第一,每當有明星學生藝考,成績新鮮出爐就會刷爆全網,還會掀起一波對北京電影學院和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的比較。
學表演的明星學生越來越多。但在前不久的第26屆上海國際電視節的論壇上,曾擔任過《心理罪》《畫江湖之不良人》《古董局中局》導演和《白夜追凶》監制的導演五百卻談到了國內製作人才當下非常短缺。
「不只是後期、特效這些技術工種,包括導演、編劇等,我們整個行業都缺乏有能力同時有想法、有創意的人才。」五百說。他在後續的采訪中更是提到,目前劇組的工作人員專業度還普遍較低,像服裝、化妝、燈光等工作人員很多都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
影視專業人才短缺,並不是今年才出現的話題。早在2016年的中國電影投資高峰論壇上,馮小剛就曾指出影視行業的人才不夠,100個人的劇組科班出生的只有四五個。在2019年上影節的金爵論壇上,也曾舉辦過相關論壇,探討國內影視工業化之路。
數娛夢工廠近日采訪了多位影視行業的劇組工作人員。從采訪的情況來看,國內很多劇組,尤其大部分小劇組中,除了負責指導的人是專業出身,無論是服化、錄音還是燈光等環節,現場執行大多都是非科班出生。相比專科院校學習過的人才,更多還是靠傳統的師徒模式培養。
然而近年來報考影視相關專業的學生卻在持續上漲,2019年中央戲劇學院報考人數高達6.7萬人,北京電影學院報考人數達到5.9萬,上海戲劇學院為4.5萬,均創 歷史 新高。其中,表演系的報錄比在各大院校依然名列前茅,如北影為174:1,中戲為229:1,上戲為192.5:1。
資本湧入,選秀節目的興起和對流量的重視也讓更多人踏過本就低的門檻,想要成為演員,導致本就過剩的演員更加泛濫。
盡管幕後專業報考人數也開始增多,地方政府也逐漸重視影視產業,但在大部分人看來,這樣的增長還是相對緩慢的。鑒於目前的人才培養體系和行業環境,中國影視的工業化道路依然任重道遠。
「影視是一種工業化的藝術,不能哪一個人可以實現的。先要完成技術,再來談創意。」五百在第26屆上海國際電視節論壇上多次強調國內影視工業技術的薄弱,而這也是行內人的共識。
在劇情里挑bug、吐槽剪輯過跳、BGM不協調、演技過尬,又或是特效和化妝像五毛……隨著知識共享的升級,一夜之間全國人民似乎都成了影視行業的「專家」,唯一不長進的似乎只有創作人員。
這些現象的出現,不僅是因為創意人才的不足,還涉及到整個影視工業體系的不完善,製作人員的不專業。
「導演組、製片組、剪輯組基本上都是科班出生,而服化道這塊,涉及到設計和製作的就是專業的,但是現場負責道具、化妝和服裝,一般都是職業學校畢業的,很小就進入 社會 了。」從事服化設計近八年的服化指導汪潼向數娛夢工廠介紹,「尤其是燈光師,我很少認識科班出生的,尤其是在影視劇領域。」
燈光師找河南的,這幾乎成為長期在劇組工作的人的共識,只因為影視圈有7成的燈光師都來自河南的一個縣——河南省鄢陵縣。這些燈光師大部分都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培訓,更不用說科班的學習,他們更多是跟著認識的師傅入行,一步步從搬燈拉線的小助理做起的,然後逐漸熟練並成長為專業的燈光師,有機會還可以向攝影等崗位轉。
從小助理到大助理再到燈光師,不僅是從體力勞動向腦力勞動的轉變,也是技術向藝術的進階。但是這對於很多助理來說,不僅在於能力,還在於機遇。
「我認識的很多燈光助理對這個行業都不是很了解,對於他們來說,這更多是一份生活的工作。而且說實話,確實有一定的門檻,除本身的文化程度之外,他們學習的機會確實不多,很難碰到合適的師傅。」入行近五年的燈光師袁軒對數娛夢工廠介紹。
袁軒大學學習的是編導專業,因為對燈光感興趣,在學校老師和師哥的幫助下,輔修了燈光課程,並做了一年舞台燈光的工作,畢業後對燈光熟練的他也很快入行成為了燈光師。
據他介紹,非科班出生的燈光助理要做到燈光師至少需要3到5年,這還是在本人足夠努力,並有合適的師傅帶的基礎上。但他也提到,假如你是科班出生,或者是稍微在專業院校學過一些,盡管還需要一兩年的成長期,但就會容易很多。
汪潼也坦言,劇組里的現場服化的工作人員想要往上走提升自己,一般都是跟著師傅學習。
無論是燈光還是服化,助理的報酬和福利普遍不高,由此他們也被戲稱為「影視民工」。
「專科畢業的工資,不會有多高,大部分都是去要求和預算都不高的小劇組。」汪潼說。小劇組預算有限,科班出生更專業的不願意去,在某種程度也反應了人才的供需不平衡和競爭的非良性。
燈光小助理500一天,單位工作時間16個小時,這是2017年一大批燈光師集體抗議後爭取到的報酬標准。500一天,此外沒有其他任何的保險和福利,由於他們大多都是跟師傅進組,所以很多也不存在和劇組簽合同,而是直接由師傅發放薪水。
500元16小時的高強度工作,這在做了3年劇組場記的小姜看來卻已經是很好的報價了。小姜對數娛夢工廠介紹,很多劇組的報價一天只有兩三百,忙起來工作時間還超過十六小時,每天能睡的時間可能只有三四個小時。
「劇組工作真的很辛苦,而且報酬和付出不成正比,這或許也是很多科班畢業的人不願進劇組工作的原因吧,」小姜坦言,「而且我們就算不滿意也沒有辦法」。
不過,對於小姜這種非科班出生但又想在影視行業發展的人來說,進入劇組似乎是最好的選擇,「沒有比這更近的了。」
數娛夢工廠了解,在北京電影學院2020年的招生簡章中,服化設計對應的專業是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而燈光則包含在攝影系中。
(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招生介紹)
但是無疑,電影學院攝影系的畢業生很少會去做燈光師。相對而言,戲劇學院,如中戲、上戲等院校在美術上分的更為詳細,在其舞台美術系下有專門的燈光、服裝、化妝專業細分。
(中央戲劇學院2020年舞美系本科招生介紹)
(上海戲劇學院2020年舞美系招生介紹)
此外,中國傳媒大學、浙江傳媒學院等院校也設有形象設計和照明藝術專業,但業內人士介紹,除了幾所國內頂尖的院校,其實很少有人去大學學習此類專業。
這一方面是因為學校在資源設備上的欠缺,更大的原因是大部分人認為,這類實操性的專業,沒必要花幾年時間在學校學理論。
「不僅很少有人專門去學習照明藝術專業,很多學這個專業的畢業後也都轉行了,我有個同學就是。「袁軒說。
就算是國內專業的院校畢業,最終學校能給到的資源和教學質量也並不是那麼讓人滿意。汪潼就坦言,「大學四年基本沒學到什麼東西,就是掌握了基本技能而已。」
對汪潼的話,袁軒也表示認同。四年的學習與其說是讓他們順利進入行業大展身手,更多像是一塊敲門磚。
「一方面是因為在學校等於上班,會影響接活,接活的工資,2天就跟學校一個月工資差不多了。另一個原因是電影學科需要導演攝影美術各門類配合,綜合實力不好,或者學校的師資、校友、設備資源不好,都留不住人。」阿燃分析,「生源也是個問題,你累死累活教了半天,學生吸收慢,也會有很大挫敗感。除了北電、中戲這些學校還好點。」
經濟上得不到滿足,事業上也得不到拓展,再加上高校門檻之高,使得很多專業人才不願進入高校,又或是短時間停留後最終還是選擇離開。阿燃本人就是因為類似原因,離開了曾經任職的南方某電影電視學院。
學科的發展,也直接影響到行業的現狀。從業人員的不專業、體系不完善,作品的質量自然就會受到影響。
阿燃坦言,「剛回國的時候很不適應。國內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你的想法就很難執行到位,加上資金時間的壓力,慢慢就會變成完成工作,而非錦上添花。」
即使是一些大劇組,工作人員的專業度也並不高。2018年畢贛執導的《地球最後的夜晚》就因為劇組專業度和統籌等問題傳出「開工就停工」、「演員合約到期卻還只拍了四分之一」等消息,而這也體現了國內電影製作的專業化、工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盡管近年來各地政府開始重視影視產業發展,各幕後專業報考學生數量也在上漲,但是在阿然看來,國內影視行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是太慢,影視行業需要大量資金和持續的投入。」
五百在談及國際影視劇合作的時候也直接指出,當下他會希望吸納一些國外回來的影視創作人才,包括曾經在好萊塢做執行導演或是B組導演的年輕從業者。除了這些年輕人思維更活躍之外,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們經過好萊塢成熟工業體系的培養,無論是審美、工作能力還是工作習慣方面都更加國際化。
近年來影視 娛樂 行業的發展,參加藝考的人數也在逐年上漲,其中大部分都是沖著表演去的。
2018年北京電影學院藝考報名人數為4.5萬人次,相比2017年增長了18.17%,2019年報名人次達到5.9萬,同比增長了31.02%,創 歷史 新高。其中2019年表演系報錄比為174:1。
同時中央戲劇學院2019年的報名人次為6.7萬人次,同比增長了1.6萬人次,為歷年來最高,表演系報錄比高達229:1。上海戲劇學院2019年報名人數為4.5萬人,也是 歷史 以來最高人次,其中表演系報錄比為192.5:1,但是到2020年表演系報錄比增長為222:1。
關曉彤、王俊凱、易烊千璽、劉昊然…大批少年成名的明星校友無疑帶動了藝術類院校的招生,盡管各大院校由於教學規模和資源的限制,招生人數還保持原來的規模,但是卻無法阻擋後來者效仿的決心。
相比於幕後專業,演員的門檻並不算高。而且隨著近年來新媒體的發展,選秀節目的興起,進入演藝圈的渠道也變多了,由此演員的過剩似乎成為影視行業的新問題。
「演員過剩其實是一直以來都存在的問題,因為門檻比較低,但其實是正常現象。」阿燃認為。
專業院校表演系報錄比的逐年上升,也說明了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想要學習專業的表演,但是國內的院校卻處於供不應求的階段。
與科班資源的緊張相反,表演相關的綜藝節目和民間表演工作坊最近幾年卻層出不窮。
2017年浙江衛視推出《演員的誕生》一炮而紅,更名《我就是演員》後連辦兩年,此外還有騰訊視頻的《演員請就位》、愛奇藝的《演員的品格》、優酷的《演技派》等,集齊了陳凱歌、章子怡、趙薇等國內一線影視大咖。
而表演工作坊、大師班也逐漸多了起來。比如周迅、陳坤聯合陳國富2017年就創辦了專注於表演的山下學堂。
但在大眾眼裡,好的演員依然是稀缺的。
影視寒冬和疫情的相繼影響,導致很多演員無戲可拍,去拍短視頻、開直播、做網紅賣貨也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也有更多剛從表演系畢業甚至是還沒畢業的學生選擇直接去參加選秀節目,希望獲得一些流量和知名度。
這些新形態的內容雖然吸走了大眾的一部分注意力,但似乎也給很多演員提供了新的出路,對行業整體也會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阿燃、汪潼、袁軒、小姜皆為化名)
⑧ 超1800家公司關停,影視行業到底怎麼了
首先,由於前些年大量影視劇流向市場,質量良莠不齊,有的是粗製濫造,有的是內容陳舊,而且影視片庫存積壓嚴重。對此,觀眾早已審美疲勞,市場的需求越來越少,整個影視劇行業處於萎縮狀態。2015年國內電視和網路視頻市場共生產了電視劇773部、21546集,而到了今年上半年,新播的國產電視劇只有72部,2020年待播劇集就有97集。
現在的狀況是,老的影視片還在排隊等待播放,新的片子是資金可拍,只要去庫存就可以了。2019年開始影視上市公司的整體的庫存同比不斷下滑,2019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影視行業的庫存分別同比下滑2.4%、9.6%和11.3%。從庫存占收入比例來看,平均庫存占收比在2018年達到峰值,為80%,遠高於2012-2017年的40%左右。
⑨ 如何看待電影的發展趨勢
中國強,則國產電影強。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電影逐漸成了我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消遣方式。院觀看電影,隨之而來是電影票房的大爆發
從2011年全國總票房100億,到2018年全國總票房609億,6年的時間,總票房翻了5倍,這個5倍可是以億為起點的。由此可見電影市場的巨大消費力。中國電影產業在國民經濟新的發展形勢下實現了穩健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影經歷了生產單位轉企改制、組合院線、民資入影、融資上市、「互聯網+」融合等重大產業改革。《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的頒布實施,更以法律形式體現出我國推動電影產業化、實現電影強國戰略的決心與信心。
目前,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銀幕數量、觀影人次均位居世界第一。但要清醒認識到,在電影產業收益、產業鏈完善度等方面,我國電影產業與世界電影強國仍有差距,同時也存在巨大潛力。在網路技術與數字通信飛速發展的時代,更需把握電影產業發展新機遇。
一、蓬勃發展的中國電影產業
近年來,《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電影產業促進法》等法規法律相繼出台。電影市場充分引入競爭機制,形成新老電影公司百舸爭流、競爭奮進的局面。電影工業基礎不斷夯實,技術水準不斷提升,各類數字影視製作基地紛紛建立,數字影院普及到縣,我國3D銀幕數量穩居世界第一。通過「一帶一路」交流、電影節、國際展映等方式,我國電影產業的國際影響力穩步提高。
面向未來,中國電影觀眾與市場的不斷成熟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一方面,中國電影消費內需強大,受眾觀影需求日益增長,2018年觀影人次達17.16億,但人均僅為1.23次,提升空間巨大。另一方面,國內資本投資電影活躍,當下已有1.2萬多家影視公司,講好故事、演好角色、打動人心、贏得口碑,已逐漸成為電影市場的創作主導。全行業將更加註重電影的社會效益,良好口碑將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帶來電影產業的良性循環。
二、搶抓先機,實現「由大到強」
中國電影產業要實現「由大到強」的跨越式發展,要抓住新時代新機遇,領先一步,方能實現電影強國的目標。
從黑白到彩色,從平面到立體,從膠片到數字,電影產業的發展進步始終貫穿著科技、藝術的交融與革新。好萊塢電影《阿凡達》開發出領先世界的3D虛擬影像攝影、面部表演捕捉等技術,以逼真視效震撼世界;《流浪地球》以高水準特效、具有中國內涵的故事,在海內外口碑票房雙豐收。裸眼3D/4D技術、虛擬現實的VR技術、混合現實的MR技術、全息技術、全景聲技術等,為實現電影技術的突破提供了新機遇。
在電影宣發領域,發行企業要及時研究受眾觀影心理與分層的變化,多樣化地進行電影宣推,及早做好老電影、復映電影、文藝電影等分眾電影市場渠道。同時,電影宣發要「走出去」,抓住推廣機遇,講好中國故事,搶占被國外院線忽略的「冷」檔期、細分觀影市場。
三、未來,電影行業市場會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呢?
1、國內資本充裕有利於電影行業加速發展
目前,我國國內資本較為充裕,且外部資本投資電影行業的意願較強,對高度依賴資本投入的電影行業形成了有利的發展環境。電影產業投融資渠道拓展,不僅有利於電影製片產業發展,為電影企業進一步延伸產業鏈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城市化進程加速為電影產業發展提供新機遇
據統計,2000年以來全國城市化率平均年增速接近3%,2016年全國城鎮化達到57.35%,城市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伴隨著城市房地產、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城市文化產業建設也迎來大發展的黃金期,這將為電產業的發展和繁榮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3、擴大內需政策有利於帶動電影產業發展
近年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為推動全社會文化消費水平提升,發展影視文化產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2016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32316億,同比增長10.4%。目前,我國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需求旺盛,但文化產品供給存在巨大缺口,為電影產業創造了寬廣的市場拓展空間。
4、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逐漸加大有利於電影行業健康發展
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的建立對於鼓勵和推動電影行業持續快速發展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進一步實施,中國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和保護水平已逐步同國際市場慣例接軌。在知識產權得到良好保護的前提下,電影企業投資製作大電影,音像製品、電視及網路播放等收入渠道也將得以進一步拓寬,有利於我國電影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再加上國家頒布的《電影促進法》,所以中國電影市場一切都向著更好的方向在發展。
未來,中國電影產業若能及時抓住電影技術創新、內容精品打造、分眾與衍生消費趨勢、智慧影院建設等機遇,就定會乘勢而上,加速實現電影強國之夢。
《電影產業促進法》的實施,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步伐,接近公眾,粉絲,觀影人,門檻也不再那麼令人望而卻步。
⑩ 電影行業現狀如何
行業主要企業:貓眼娛樂(01896HK)、阿里影業(01060HK)、光線傳媒(300251)、新片場(834630)、華誼兄弟(300027)、愛奇藝(IQ.NASDAQ)、Bilibili(BILI.NASDAQ)
本文核心數據:2021年中國觀影人次、2021年中國觀影人年齡分布
2021年,隨著國內復工復產的基本完成以及新冠肺炎疫苗的普及,電影行業也逐漸從2020年的寒冬中恢復過來。全年累計實現票房470.3億元,較2020
年同比上升231.6%,復甦跡象已逐漸浮現。但從觀影人次的區域以及時間分布來看,後疫情時期,電影消費者的需求結構依舊因為疫情的原因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
電影觀影人次大幅度回升
2016-2019年,國內觀影人次不斷增長,但增速逐漸放緩。2019年全國電影觀影人次為17.3億人,與2018年基本持平。2020年,中國觀影人次出現斷崖式下跌,僅為5.5億人,較2019年下降近68.21%。而根據國家電影局發布的信息,2021年全年,中國電影觀影人次達到了11.67億人次,同比上漲112.2%。
一、二線城市市場份額進一步下降
根據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2016-2020年,三、四線城市在全國電影市場中的份額一直在穩步提升,與之相應的,一、二線城市的市場份額一直處於下降趨勢中。在平均票價低於一、二線城市的情況下,三、四線城市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更顯得難能可貴。可見,我國電影消費區域正在逐漸下沉。
男女比例分布較為平均
從性別方面看,根據往年經驗來看,我國電影觀影人群的性別分布較為平均,男女比例接近五五開。2020年全年國內觀影人群中男女比例較為平衡,分別佔比51%和49%。
註:截至2021年12月31日,燈塔專業版尚未發布2021年數據。
80、90後為我國電影消費主力軍
從年齡方面看,2021年電影消費人群以95後和80後為主,分別占總購票人數的27%和29%。而90後的購片人數佔比則為23%,排名第三。
假期檔成為人們觀影首選
縱觀2021年全年,電影觀眾多傾向於在節假日選擇觀影,且比例大幅度上升。根據貓眼研究院的數據,2021年假日檔期票房的比例大幅度攀升至36%,較2019年上升了14個百分點。
整體來說,受益於我國強有力的疫情管控,電影行業在2021年迎來「觸底反彈」,各項指標均繼續延疫情前趨勢發展。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