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電影 » 新好萊塢電影逍遙騎士

新好萊塢電影逍遙騎士

發布時間: 2022-12-14 12:21:24

① 好萊塢演技爆棚的五大戲骨,阿爾·帕西諾僅第四,第一大家都知道

5、安東尼奧·霍普金斯

記得那個優雅的漢尼拔教授嗎?世界上最迷人的變態,沒有之一,安東尼奧更是獻上了自己頂級的表演,也為自己贏得了奧斯卡影帝的殊榮。甚至有人說,如果漢尼拔教授不整天嘴上念叨著吃人,和他共進晚餐一定是世界上最迷人的事情。再看看安東尼奧的代表作:

《佐羅的面具》搭檔安東尼奧·班德拉斯,影帝安東尼奧精湛的演技再加上這個有些傳奇色彩的主題,外加一兩個花瓶,這個片子元素豐滿而十分吸引人。

還有《世上最快的印第安摩托 》演繹了一個可愛的倔強老頭,富有人情的小鎮,秀麗風光,熱血劇情。偉大的人偉大的電影。當然就算是老了,安東尼奧依然沒有放棄電影近作就有去年上映的《通靈神探》、還有最近HBO熱播的新劇《西部世界》,都能看到安東尼奧的精彩表演。

4、阿爾·帕西諾

阿爾·帕西諾年輕時也是帥的驚為天人!不是卻是不同某些小鮮肉,顏值與演技兼顧,出演了《教父》後,開始聲名鵲起接下來他又主演的《教父2》和《熱天午後》。並且,他憑借《教父》、《沖突》、《教父2》和《熱天午後》連續4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或最佳男配角提名。

而後較為著名的電影還有《疤面煞星》,至此阿爾·帕西諾已經獲得了八次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和四次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提名。

最後終於在1993年的《聞香識女人》成功問鼎奧斯卡影帝,帕西諾飾演的一個盲人讓所有人折服。

1995年和羅伯特·德尼羅合作的《盜火線》更是黑幫片中經典的經典。

2007年的美國電影學會將終身成就獎授予他,可謂名至實歸。美國電影學院委員會主席霍華德·斯特林格用「美國電影的偶像」來形容帕西諾。他被稱為「演員中的演員」,銀幕上的表達方式與眾不同。貓頭鷹一樣的眼睛炯炯有神,嗓子是一天抽兩包的沙啞。這個男人飽嘗過風雨,倖存並成功,生活教會他如何表演。

3、傑克·尼克爾森

這位就厲害了,《飛躍瘋人院》、《閃靈》等舉世聞名的大片都是他主演的,大家都說傑克長著一張邪惡的臉,這個我完全贊同,他天生就讓人感覺是為了電影而生的。尼科爾森是美國影壇上富有個性的演員,他飾演的角色總顯得那麼疲倦、邪惡,甚至叛逆不羈;但又是那麼凝重、豐滿和耐人尋味。憑著其老辣的演技,在好萊塢引領風騷近30年。

自1969年因影片《逍遙騎士》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至今,他已先後12次獲奧斯卡獎提名(7次男主角、4次男配角),3次捧得金像獎(1976年和1998年2次獲得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1984年獲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是奧斯卡獎歷史上獲提名最多的男演員,堪稱"奧斯卡之王"。下面來說說代表作:

當然少不了《閃靈》和《飛越瘋人院》,傑克裡面奉獻了世界級的表演,而這兩部電影至今都是影史上的瑰寶。《飛越瘋人院》更是使傑克獲得了1976 第48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盡善盡美》這部電影為傑克拿下了 1998第70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演技這東西,簡直是如影隨形。

還有《最後的細節》、《逍遙騎士》、《唐人街》、《關於施密特》、《無間道風雲》、《烽火赤焰萬里情》等眾多好片,引領風騷30年可不是白說的。還有傑克可是第一代的小丑哦~~1989年的第一部蝙蝠俠電影里的第一個小丑形象便是傑克~~希斯萊傑只能算是後來者。

2、羅伯特·德尼羅

好萊塢的演技之神,看看別人都是怎麼評價他的:

羅伯特的可塑性極高,無論是劇情片、喜劇片或是黑幫片,皆得心應手。(《電影評介》)

羅伯特·德尼羅是美國演員中演技派的代表人物。他能勝任的角色范疇之廣,種類之多,詮釋之出神入化,令人嘆為觀止。美國社會的芸芸眾生在他酣暢淋漓的表演中無不惟妙惟肖,如見如聞。(《電影》、美國《新聞周刊》評)

羅伯特·德尼羅以方法演技聞名,媲美馬龍·白蘭度。在《教父2》、《計程車司機》、《美國往事》三部由他主演的早期電影中,一股暴戾、冷酷的殺氣幾乎撲面而來。(新華娛樂評)

這個哪裡需要潮汐多講的,潮汐唯一需要說的是羅伯特的代表作:(經典作品太多,只例句一部分)

《計程車司機》這是美國影史上最經典的形象之一

《憤怒的公牛》、《教父2》、《美國往事》、《好傢伙》、《恐怖角》、《布朗克斯的故事》、《午夜狂奔》、《盜火線》每一部都是經典

1、摩根·弗里曼

黑人演員就喜歡三位,丹澤爾·華盛頓,威爾·史密斯,還有就是摩根·弗里曼。但是這三位裡面,只有弗里曼可以成為戲骨。這是唯一一個他演什麼角色我都不覺得違和的演員,黃金配角。無人能出其右,大器晚成,高產質優

當然最著名的還是《肖申克的救贖》讓他第三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前兩次分別是:1987年,弗里曼憑借在《黑獄風雲》中的表演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和金球獎最佳男配角的兩項提名。1989年,他憑借著在《為戴西小姐開車》中的忠厚誠實、善良勇敢的老司機形象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摩根·弗里曼戲路極廣,從僕人到總統幾乎所有的角色都演過。他那股老謀深算的勁,已在不知不覺間成為可以取悅全美為數不多的可隨時扮演並非專門為非裔美國演員編寫的電影角色。年齡的增加和皺紋的增多並沒有褪去他的魅力,更被稱為是「美國最優秀的演員」之一,他是大器晚成演技的代表,青春飯與他無關,2005年憑借摩根·弗里曼憑借《百萬寶貝》獲得第77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七宗罪》、《蝙蝠俠前傳三部曲》、《超驗駭客》、《驚天魔盜團》都十分出彩!

好吧,就先說到這里吧。碼了這么多字挺累的了。

想了解更多更好的影視資訊,那就動動你的拇指關注潮汐電影吧~~

② 電影史學家將什麼電影作為新好萊塢誕生的標志

《邦妮與克萊德》、《逍遙騎士》、《畢業生》,等等,等等。

③ 都有哪些好看的公路電影

公路電影按照WIKI上的定義就是故事發生在公路旅途上的電影,其顯著的特徵是遠離你平時熟悉的家、城市或鄉村。

公路電影誕生於「裝在汽車輪子上的國家」之美國,而老K認為狹義的公路電影一是要有車,二是要有路。

公路電影開始於上世紀60年代末,同時也是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新好萊塢」的重要標志之一。

公路電影是電影分類之下再細分的一個類型,與西部片屬於近親關系,西部片不一定是公路片,但公路片都有點兒西部片的特徵。

老K精選6部公路電影代表作,與大家分享:

《無人區》再次證明了中國不缺好導演、好編劇、好演員,缺的只是電影分級而已。有了電影分級,才會涌現出來不用煎熬上四年才可以公映的《無人區》,才會讓中國電影人步入正軌,才會令中國電影市場真正的繁榮起來。

④ 新好萊塢電影的電影創作

60年代末,美國電影製作者的觀念在變化,觀眾的觀念也在超越現實的精神狀態,他們要利用『『青年人與現存社會的矛盾」和「現行社會的危機」,就像一個好萊塢的製片人所說的那樣「革命是容易脫手的完美商品」。他們企圖以「革命』』打入市場,就如同那一時期出現的德皮士資本家一樣。這類的影片以後還有:波拉克拍攝的《傑里邁亞·約翰遜》(1969年)、波格丹諾維奇拍攝的《紙月亮》(1972年)和盧卡斯的《美國風情錄》(1973年)等。《逍遙騎士》成為六、七十年代美國電影史上重要的分水嶺,它引起了美國電影的深刻變化,並導致了某種「自由」浪漫、躁動的暴力情緒和風格」。這部多少帶有試驗性質的影片預示了1975年《出租汽車司機》的藝術方向。
影片《出租汽車司機》的導演是出生在紐約「小義大利區」的馬丁·斯柯塞斯,他曾做過短片、剪輯、助理導演等職。斯柯塞斯從小目睹了小義大利區生活中的種種青年人的精神苦悶與孤獨的生活。他對街道上屢屢發生的暴力事件及行為有著深刻印象,本來做神職人員的理想漸漸被藝術情趣所取代。1968年,斯柯塞斯拍攝了處女作《誰在敲我的門》。此後,他遇到了約翰·卡薩維特斯,他的友誼與忠告一直伴隨著他,這就是「小夥子,永遠不要導演商業影片」。斯柯塞斯後來以《出租汽車司機》和《基督的最後誘惑》實踐了這一忠告。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是新好萊塢電影創作的中間分子,曾被傳統的人稱之為是美國的新浪潮的旗手,是一個擅長表現人的孤獨與暴力的偉大導演,又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他曾與1962年拍攝了他的處女作,一部恐怖片《痴呆症》;1967年,拍攝了作為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碩士論文的《他已是小夥子了》起了人們的注意;1970年他又因《巴頓》一片的編劇(獲得奧斯卡最佳編劇獎)而成功,為自己確立了地位;1972年,描寫黑手黨領袖的黑幫片《教父》因創造了2億美元的票房,而獲得美國電影史上空前的記錄;1974年,那部關於竊聽專家哈里·考爾的《對話》,在聲畫對佼上精妙的處理,使人們看到了「美國新電影中最令人感興趣的形象」;1979年,《現代啟示錄》出現,這部影片同前一年出現的邁克·西米諾的《獵鹿人》一起,對人們一直保持沉默的「越南戰爭」問題發了言……科波拉的電影創作走過了一條輝煌的歷程。他從獨立製片開始,不僅自己製作影片,還資助別人拍攝影片,盧卡斯的《美國風情錄》就是在科波拉的幫助下(科波拉的製片人)拍攝的。他雄心勃勃企圖要改變舊好萊塢,他曾說「我要為電影藝術賠上一生」。然而,由於他所獲得的巨大成功,使他逐漸地背離了自己,走向了「重磅炸彈」的高成本、重大題材的製作。在新好萊塢時期之後的好萊塢似乎什麼也沒有改變。
在這一時期獨具特色的影片還有:羅伯特·阿爾特曼,這個稱作「失魂落魄的夢幻者」,於1969年拍攝的《公園里最寒冷的一天》;西德尼·波拉克於1969年拍攝的《無力的馬不是要射殺嗎》;
哈爾·阿什比於1971年拍攝的《哈羅德和莫德》;以及米洛斯·福爾曼拍攝的《飛越瘋人院》等等。新好萊塢電影在商業片領域里也取得了廣泛的成就:在喜劇片類型中,出現了傑里·劉易斯、伍迪·艾倫和梅爾·布魯斯。他們3個人都是喜劇的導演和演員,他們的「相聲滑稽劇」妙語連珠地嘲諷了社會,既顯示出美國強大的喜劇傳統精神,又融入現代色彩。商業片卓越天才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於1975年拍攝的科幻片《大白鯊》,這部影片實際上預示了以後的《外星人》(1982年)、《株羅紀公園》(1993年)等影片的出現與成功。他還在36歲的時候,就曾有4部影片被列入美國最上座的10部影片之中。斯皮爾伯格影片的巨大的票房收人為美國電影贏來席捲全球的聲勢。
從70年代到80年代的過渡時期,新好萊塢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近10年的時間,美國每年生產200部左右的影片,電影與電視爭奪觀眾的競爭已達到平衡。電影保持著10一12億的觀眾,並且有了自己的越來越廣闊的海外市場。據1993年的統計證實,美國電影國內票房收入達52億,發行收入26億。視聽產品的貿易順差僅次於飛機製造出口業,為美國第二大行業。在全年世界銀幕上上座率最高的100部影片中美國影片佔88部。

⑤ 逍遙騎士的製作發行

讓我們回到60年代末的好萊塢。假設作為一個獨立電影人,你手頭已經有了40萬美元的預算。那麼,用這筆錢,你能拍出一部多少票房的電影?提醒一下,那時的好萊塢正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1960年的年產量只有151部,七大影業債台高築,裁員/並購不斷,到1968年,來自電視台的收入已佔好萊塢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一。面臨藝術枯竭和經濟停滯的雙重威脅,區區40萬美元,究竟能有何作為?
誇張點,把這個數字乘以10,得到400萬美元,是不是不可思議?然而更不可思議的是,這400萬美元,連那部影片的票房零頭都不到--它的實際數字,是2500萬美元!!
那部影片,叫做《逍遙騎士》。
1969年,《逍遙騎士》橫空出世。這是一部充滿惶惑/否定/叛逆和悲劇的存在主義式公路電影,就像凱魯亞克的《在路上》所描寫的一樣,……我與之交往的人只是那些瘋狂的人,他們為瘋狂而生活,為瘋狂而交談,也瘋狂地尋求得到拯救;他們渴望同時擁有一切東西。這些人從不抱怨,出語驚人,總是燃燒、燃燒、燃燒,就像傳說中那些閃著藍色幽光的羅馬蠟燭一樣……影片中兩個留著長發,奇裝異服,帶著毒品,騎著巨型摩托四處游盪的主人公,最後也像藍色燭光一樣驟然熄滅--在參加完一場公墓上吸毒者的聚會之後,向弗羅里達州進發途中,被一個路過的卡車司機莫名其妙的開槍打死。
而從根本上說,《逍遙騎士》這部沒有明星的低成本影片(片中的三位主角,丹尼斯·霍普(身兼導演),彼得·方達,傑克·尼科爾森,當時還都是無名小卒),是60年代B級片影響下的產物。
本片導演更榮獲1969年坎城影展【最佳導演新人獎】。
製作發行 1. 哥倫比亞影業公司 [美國]
2. Pando Company Inc.
3. Raybert Proctions 1. 哥倫比亞影片公司 [美國] (1969) (USA) (theatrical)
2. 哥倫比亞三星 [巴西] (Brazil) (DVD)
3. LK-TEL [阿根廷] (1987) (Argentina) (VHS)
4. Columbia TriStar Films de Argentina [阿根廷] (2000) (Argentina) (all media) (re-release)
5. RCA/Columbia Pictures Home Video [美國] (video)

⑥ 傑克·尼科爾森的個人經歷

尼科爾森是美國影壇上富有個性的演員,他飾演的角色總顯得那麼疲倦、邪惡,甚至叛逆不羈;但又是那麼凝重、豐滿和耐人尋味。憑著其老辣的演技,在好萊塢引領風騷近30年。自1969年因影片《逍遙騎士》(Easy Rider)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至今,他已先後12次獲奧斯卡獎提名(7次男主角、4次男配角),3次捧得金像獎(1976年和1998年2次獲得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1984年獲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是奧斯卡獎歷史上獲提名最多的男演員,堪稱奧斯卡之王。
1937年4月22日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的內普丘思(Neptune,NJ)。父親嗜酒成性,後棄家出走,尼克爾遜是由外祖母撫養長大。說起來,他也是到了自己37歲時才搞清自己的身世。之前,他一直以為外祖父約翰·尼科爾森(John Nicholson)是他的父親;他的做美容師的外祖母埃斯爾·梅·尼科爾森(Ethel May Nicholson)就是他的母親;而他真正的母親瓊·尼科爾森(June Nicholson),他一直以為是他的姐姐。1974年,《時代雜志》8月12日刊登了他的明星傳記後,傑克·尼科爾森才知道了真相。 1954年,傑克·尼科爾森從馬納斯克中學(Manasquan High School)畢業後立即來到了洛杉磯,當時他的母親瓊(他還把她當成姐姐呢)已在洛杉磯定居。他在米高梅影片公司動畫部的辦公室找到了個打雜的工作,於是便留在了洛杉磯,目的是想看到那些只是在銀幕上見過的電影明星。不久,尼科爾森加入了著名的傑夫-柯瑞(Jeff Corey)開設的表演班學習表演。期間他被B級影片鼻祖羅吉-考曼(Roger Corman)所發現,並在1958年青少年問題為題材的影片《吶喊的小殺手》(The Cry Baby Killer)中出演主角。緊接著尼科爾森又出演了三部恐怖片:《恐怖的小店》(Little Shop of Horrors,1960年)、《烏鴉》(The Raven,1963年)和《恐懼》(The Terror,1963年)。尼科爾森在60年代還拍過許多影片,但大都只是在一些影片中跑跑龍套,出演一些小角色,沒有給人們留下什麼印象。1969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被邀請在《逍遙騎士》中飾演一位律師,影片中的他不安於安定的生活,酗酒成性,與二個留著長發的摩托車手一起,騎著摩托車在全國流浪,享受自由。在這部影片中,尼科爾森成功地刻畫了60年代迷惘的美國青年形象,受到了男女影迷們的青睞。尼科爾森也因此片首次獲得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提名,躋身於好萊塢的名演員行列,從此便開始了他一帆風順的星途。
進入70年代,尼科爾森先是在1970年出演了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的音樂片《在晴朗的日子裡你永遠能看見》(On a Clear Day You Can See Forever),同年接著主演了拉費爾森(Rafelson)的經典影片《五部輕松的戲劇》(Five Easy Pieces),描繪了一位反叛的心靈發出的吶喊,抨擊了那種沒有意義、缺乏愛情的生活。影片中,尼科爾森的表演極其自然,雖然偶爾也發發脾氣,卻一點也不做作。他的表演確立了70年代的憤世嫉俗的銀幕風格,進一步鞏固了他在影壇的地位,也為他首次贏得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70年代是一個真正屬於尼科爾森的時代。這段時間里他塑造了一個又一個不同類型的角色,並在每一部影片中嘗試著不同的表演風格,而結果都無一例外地證明了他的成功。在1972年的影片《馬文花園的帝王》(King of Marvin Gardens)中,他一改《五部輕松的戲劇》中披著長發的形象,變成了一個瘦瘦的中年知識分子;1973年在《最後的細節》(The Last Detail)他又留著一個平頭出現在觀眾面前。《最後的細節》這部影片改編自達里爾·波尼克森(Darryl Ponicsan)的小說,由哈爾·阿什比(Hal Ashby)執導。影片中,他飾演一位海岸巡邏隊的士兵布迪斯基(Budsky)奉押送命一位涉世未深的海軍士兵去海軍監獄。一路上,他十分同情這個孩子,不忍再讓那孩子受死板軍規的折磨。尼科爾森憑著此片中的精彩演出,獲得第27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並再次獲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的提名。在1974年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執導的黑色片《唐人街》(Chinatown)中,他又梳成一個大分頭,出演私人偵探傑克·吉特斯(Jake Gittes)。《唐人街》以30年代的洛杉磯為背景,尼科爾森受雇尋人,卻捲入了一個大漩渦,最後他終於揭發了一個大陰謀。影片反映了洛杉磯這個國際大都市在那個年代的黑暗面,這個題材在1990年他拍攝的《唐人街續集》(Two Jakes)再次得到了反映。1975年尼科爾森因《唐人街》獲第32屆金球獎最佳男演員,並再次獲得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1976年,尼科爾森在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豪華陣容打造的《飛越瘋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中表演不負眾望,獲第33屆金球獎最佳男演員,並終於首次捧回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的小金人。在這部影片中,他飾演蘭德爾·P·麥克墨菲(Randall P McMurphy),為逃避苦役而假裝神經失常,可沒想到卻被送進了一家精神病院進行觀察。由於不滿精神病院中的行為,他與護士長發生了沖突,最後他被護士長切除了腦白質,變成了白痴。本片成為第48屆奧斯卡獎的大贏家,共獲得最佳影片、導演、改編劇本、男主角、女主角等5項大獎。尼科爾森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成為好萊塢最搶手的男演員。隨後他還相繼拍攝了影片《密蘇里山口》(The Missouri Breaks,1976年)、《最後大亨》(The Last Tycoon,1976年)和《飛越溫柔窩》(Goin' South,1978年)等,只是這些影片相較之下,都沒有那麼出彩。
80年代尼科爾森繼續譜寫著他在影壇的輝煌,多次獲得了奧斯卡獎的提名。1980年,尼科爾森在影片《閃靈》飾演一位沒有什麼名氣的作家,因大雪封山,帶著妻兒來看守旅店,終因精神崩潰而成為殺手。1981年,在沃倫·比蒂(Warren Beatty)執導的史詩巨片《赤色分子》(Reds)中,出演美國名記者約翰·雷德,並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提名。緊接著他又出演了《飛越邊境線》(The Border,1982年),雖然他在影片的表演低於觀眾和評論界的期望,但是他們,甚至他的同行,都沒指責他。1983年,他在詹姆斯·L·布魯克斯(James L. Brooks)執導的《母女情深》(Terms of Endearment)中,出演了一位玩世不恭的宇航員加勒特。他將這位多情男子的復雜內心世界演繹得淋漓盡致,榮獲了第41屆金球獎及第56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至此,他已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繼傑克·萊蒙(Jack Lemmon)和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之後第三個一人兼獲最佳男演員和最佳男配角兩個項獎的演員。2年後,他參加了約翰·休斯頓(JohnHuston)的超級黑色劇情片《普里奇家族的榮譽》(Prizzi's Honor)的拍攝,他因在片中的表演,獲第43屆金球獎最佳男演員,並再次榮獲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的提名。1987年,傑克先是在影片《東鎮女巫》(The Witches of Eastwick)中飾演一個魔鬼,影片的反響一般。後來,他又參加了阿根廷名導赫克托·巴本索(Hector Babenco)的反映大蕭條時代的影片《離離原上草》(Ironweed)的拍攝,並因此片第9次獲得奧斯卡提名。這一個數字也只有著名影人斯潘塞·特雷西(Spencer Tracy)達到過。拍完這部影片後,傑克·尼科爾森息影了2年,直到1989年才在影片《蝙蝠俠》(Batman)中露面。
進入90年代,尼科爾森主演的第一部主打影片,就是人們盼望已久的《唐人街續集》(The Two Jakes),他在這部影片中還擔任了導演。繼鮑勃·拉菲爾遜(Bob Rafelson)執導的《情逢敵手》(Man Trouble)和《最後巨人》(Hoffa)二部平淡之作以後,1992年尼科爾森在《好人寥寥》(A Few Good Men)中,又一次以精湛的演技征服了影壇,第10次榮獲了奧斯卡獎的提名。1997年更是憑借影片《盡善盡美》第2次成為了奧斯卡影帝。1999年又被第56屆金球獎授予終身成就獎。
進入新千年,尼科爾森先是在影片《誓言》(The Pledge)中出演老探長一角,隨後又主演了亞歷山大·佩恩(Alexander Payne)執導的老年題材劇情片《關於施密特》(About Schmidt)。在《關於施密特》中,尼科爾森飾演一位66歲的老人,在妻子去世後尋求自身生命意義。他因在這部影片中的精彩表演,2002年獲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主角,並第12次榮獲了奧斯卡獎的提名。2003年他與亞當·桑德勒(Adam Sandler)出演了大衛·多爾夫曼(David Dorfman(Anger Management),影片由彼德·西格(Peter Segal)執導、蒂姆·赫利什(Tim Hurlihy)製片。
除了表演以外,尼科爾森還導演過4部影片,第一部是1963年的《恐 懼》,第二部是1971年票房黯淡的《他說,開車》(Drive,He Said),這部片子中他還擔任了編劇之一;第三部是1978年自己主演的《飛越溫柔窩》;最後一部是《唐人街續集》。盡管作為一個演員他很成功,但是執導影片看來並不是他的強項。他還做過編劇工作,得到或分享了這方面的榮譽,其中包括低成本製作的《孤島雷鳴》(Thunder Island,1963年)和《受驚女神》(Flight to Fury,1964年),以及《旋風騎士》(Ride in the Whirlwind,1965年)。在60年代後期,他還創作了影片《旅行》(The Trip,1967年)和《頭》(Head,1968年)。

⑦ 演員彼得去世,他有哪些作品值得大家去看

我很敬佩的一個演員。

希望彼得·方達走的安詳,這也是彼得·方達的家人和很多粉絲都希望的事情,希望他一路走好,去一個沒有病痛折磨的地方。

⑧ 逍遙騎士的影片評價

1969年,《逍遙騎士》橫空出世。這是一部充滿惶惑、否定、叛逆和悲劇的存在主義式公路電影。《逍遙騎士》不僅是60年代美國垮掉運動的經典符號之一,更是開創新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分水嶺。這部電影獲得了奇跡般的成功,1969年獲奧斯卡獎七項提名,同時在歐洲大受歡迎,在第22屆戛納電影節上,本片奪得了最佳處女作獎。它的奇跡還體現在票房上,本片投資40萬美元,票房收入卻高達2500萬,難怪哥倫比亞公司要收購影片的版權,在當時,好萊塢大公司收買一部獨立製片的小製作電影是不多見的。
《逍遙騎士》的成功,在當時如同一場狂風暴雨席捲了好萊塢。各大公司和製片商紛紛請來顧問研究這一現象及對策,發現這一時期48%的觀眾是16歲-24歲的年輕人。調查的結果竟使好萊塢幾乎在一夜之間淘汰了整整一代編劇,導演及行政管理人員,而換上了新一代的年輕製作者,利用年輕人與現存社會的矛盾,把革命製造成容易脫手的完美商品。
《逍遙騎士》的成功和影響表現了電影同社會思潮和意識形態之間的對應關系和互動作用。上世紀60年代,美國青年面對越戰失利和政治丑聞,對國家失去信心,很多人依靠吸食大麻來麻痹自己的神經,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垮掉派」文學、迷幻搖滾等藝術形式應運而生,本片便是這一時代的產物。影片並不直接涉及越戰、黑人民權運動和大學校園的騷亂這些社會的重大話題,它側重的是更為文化性的方面,即嬉皮士現象有及其深刻的影響。
作為一部公路電影,本片劇情圍繞主人公的旅途展開,荒涼的大草原、堅硬的岩石、靜謐的湖泊、宿營地的小屋,片中的風景讓人感受到的西部片的氣質。導演借風景寄託了對昔日美國精神的懷念。在「新好萊塢」影片的作者看來,西部荒原是人類自由精神和美國早期開拓精神的最後的前哨站,過去的自由精神和生活方式與如今反叛姿態之間有著精神上的連貫,其共同的對立面則是虛偽的道德觀准則和價值觀。

⑨ 外國電影史|新好萊塢

//

新好萊塢:從狹義上講,指的是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好萊塢在舊有電影體制瓦解以後的變革轉型,確立了新的電影機制的階段。

//

美國電影受到了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等思想潮流的沖擊,電視業的發展給美國電影業帶來了重創,加上時局的動盪和政治上的危機,迫使他們對近親繁殖的類型電影進行從主題到形式上的反思。

國電影的製作者觀念開始發生變化,70年代一批深受歐洲電影影響,在電影學院學習的導演順應時代出現了,他們被稱為好萊塢小鬼或是聰明的小夥子們,有點逆反心理,崇拜歐洲電影,貫徹法國新浪潮「作者論」是他們的主要標簽,他們的崛起標志著新好萊塢的誕生

「新好萊塢」在敘事觀念上帶來了深刻的變化:(1).受美國式的「作者論」的思想影響,強調突出個人風格;(2).對傳統不再採取經典的態度,即在敘事上突破了以線性的因果關系為基礎的結構方式,在人物處理上的非英雄化;(3).不是放棄類型片,而是出現了多種類型融合的傾向;(4).不是否定情節中外在行動的重要性,而是更注重對人物心理反映的刻畫;(5).不再追求對影片的內容和人物做單義的理解,而是以更開放的態度來對待影片多義性的解讀。

1967年阿瑟·佩恩導演的《邦尼和克萊德》標志著新好萊塢電影的誕生。其它代表作品還有《逍遙騎士》(丹尼斯·霍佩爾 1969年)、《畢業生》(1969年)、《計程車司機》(馬丁·斯科塞斯 1975年)、《教父》(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2年)、《現代啟示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9年)等。

(源自筆記整理)更多內容請見公號自習室Share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759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726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723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457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449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098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377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803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842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