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縣最新電影
『壹』 交口是什麼意思
交口,有多種含義:
一、一個娛樂圈流行的新詞,每當一部電影出來,領了觀影費或被導演託付了偉大友誼的達人們,就開始在報刊、博客和微博上交口稱贊,簡稱交口。
二、地名(縣)。交口縣位於山西省中部西側,呂梁市南端,東接孝義、靈石、南連隰縣、汾西,西靠石樓,北界中陽。縣人民政府駐水頭鎮。境內礦產資源得天獨厚,有煤、硫、鐵、鋁、石膏、石灰碳、白雲石、耐火黏土等礦產。
三、地名(鄉)。交口鄉為一地名,在我國河南省三門峽市以及山西省沁源縣、永和縣、靈石縣都有同名鄉鎮。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以及當地政策規劃不同,在發展建設方面,各個鄉鎮存在差別。
交口出處:
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諸公要人,爭欲令出我門下,交口薦譽之。」
宋·陸游《書感》詩:「常記當年賦《子虛》,公卿交口薦相如。」
《元史·王利傳》:「利自幼穎悟;弱冠;與魏初同學;遂齊名;諸名公交口稱譽之。」
《明史·李慶傳》:「弋謙以言事忤旨,呂震等交口詆之。」
洪深《香稻米》第二幕:「﹝幾個農婦﹞走來圍住丁老九,你一句她一句的交口謫罵。」
『貳』 白老虎屯三十七勇士
戰斗模範——余新元
男,漢族,1923年11月出生,甘肅靜寧人,遼寧省軍區鞍山軍分區原副政委。1936年參加紅軍。雷鋒就是他送進部隊參軍的。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過著名的山城堡戰役、平型關大戰、百團大戰、井行煤礦戰斗、狼牙山反掃盪戰斗、熱河戰斗、錦州崔家嶺攻堅戰、遼西阻擊戰等戰役、戰斗幾十次,多次光榮負傷,被授予「戰斗模範」榮譽稱號,榮立2次小功、1次中功、2次大功。
一級殺敵英雄——郭興
男,漢族,1923年12月出生,河南輝縣人,原北疆軍區司令員。電影《平原游擊隊》中游擊隊長李向陽的戰斗原型。1941年11月參加抗日游擊戰爭,1946年6月入伍。抗日戰爭時期,組織指揮了汲縣塔崗、董屯,林縣陸嶺和輝縣孟庄等戰役戰斗。在陸嶺戰斗中,帶領小分隊一舉殲滅日軍20多人;在董屯戰斗中,打死打傷日偽軍10多人;在輝縣孟庄戰斗中,任獨立營副營長,指揮部隊英勇作戰,殲敵200多人,俘虜80多人,繳獲大量槍支彈葯。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平津戰役、太原戰役。新中國成立後,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榮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他領導的武工隊曾被太行軍區授予「郭興模範武工隊」稱號,被劉、鄧首長通令嘉獎,個人被授予「一級殺敵英雄」稱號。
一級人民英雄——費龍山
男,漢族,1926年8月出生,江蘇儀徵人,第21集團軍原政委。1940年2月參加八路軍。先後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歷任機要員、機要處長、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師政委、軍政治部主任、軍政委等職。在革命戰爭年代,主要從事黨的機要工作,為保證機要通信暢通,他邊行軍打仗,邊編譯密碼,經常冒著敵機掃射翻譯電報、編抄密碼,曾三天三夜沒有睡覺,確保了戰斗任務的圓滿完成。1950年10月,被第三野戰軍授予「一級人民英雄」榮譽稱號。
戰斗英雄——田廣文
男,漢族,1926年9月出生,河北遵化人,原第46軍副政委。1941年5月參加八路軍,抗戰時期,參加大小游擊戰上百次。在支草塢伏擊戰中,他帶領一個連殲滅日偽軍400多人。在八戶庄戰斗中,為掩護部隊轉移,他帶領一個班阻擊日軍,負傷20多處。參加了宏鑫金礦戰斗、八卦嶺阻擊戰等戰斗,多次榮立戰功。在解放戰爭中,參加遼沈戰役攻打錦州,帶領全連連續強攻十多次,僅剩下37人,被譽為「三十七勇士」,所在連隊榮獲「白老虎連」稱號。在歷次戰爭中,榮立三等功2次、大功1次,被授予「毛澤東獎章」,1950年、1956年兩次出席全國英模代表大會。
戰斗英雄——周文江
男,漢族,1924年6月出生,江蘇姜堰人,河南省軍區南陽軍分區原副司令員。1944年3月入伍,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抗日戰爭期間,參加過巡都戰斗、三剁河伏擊戰、興化城攻擊戰、如皋戰斗等,歷任戰斗小組長、班長、排長、副指導員、指導員、營長、團長、副師長等職。1945年9月被授予三級戰斗英雄稱號,1948年11月、1949年10月分別被授予一級、二級戰斗英雄稱號,1950年被授予二級戰斗英雄稱號,並出席全國全軍英模大會。5次榮立一等功,3次榮立二等功。多次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是一位享譽華東、全國知名的老戰斗英雄。
戰斗模範——李光善
男,漢族,1926年9月出生,安徽含山人,第1集團軍原副軍長。1943年8月入伍,曾任戰士、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師長等職。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長崗井戰斗、沈家巷戰斗、雍家鎮戰斗、萊蕪戰役、膠河戰役、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大小幾十次戰役戰斗,先後7次光榮負傷,多次榮立大功、一等功、二等功,被授予華東二級人民英雄、戰斗模範榮譽稱號。1951年出席全國英模代表大會,1956年被國防部授予獨立自由勛章,1982年出席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1987年7月出席全軍英雄模範代表會議。
鐵騎英雄——劉繼發
男,漢族,1925年1月出生,山東沂都人,安徽省銅陵市人武部原部長。1939年4月入伍,從入伍的第一天起,他就隨軍打仗,多次光榮負傷,先後5次榮立一等功、4次榮立二等功。在擔任渤海軍區三支隊騎兵連戰士期間,機智果斷,多次孤身穿越敵占區,出色完成通信任務;參加禹城戰斗、章店戰斗,英勇殺敵,不怕犧牲,特別是在山東壽光的胡鷹反掃盪戰斗中,帶領全排勇敢戰斗,消滅日偽軍150多人,繳獲機槍3挺,有力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解放戰爭中,參加大小戰斗十多次,被山東軍區授予戰斗英雄稱號,1947年被原渤海軍區授予「鐵騎英雄」稱號。
戰斗模範——顧相林
男,漢族,1922年1月出生,山東沂水人,海南省軍區原副政委。1938年2月入伍,抗日戰爭中參加了魯南軍區組織的沂蒙反掃盪戰役和濱海軍區組織的討伐漢奸李應平戰斗、張步雲戰斗,以及濱海軍區組織的千榆戰役、石溝崖戰斗。1944年以戰斗模範身份參加了山東軍區英模大會。解放戰爭中參加了遼沈戰役(圍困長春)、平津戰役、滇南戰役、廣西剿匪等戰役戰斗。解放後,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先後榮立2次大功、數次小功和1次二等功。
抗日老英雄——孔誠
男,漢族,1917年10月出生,湖南瀏陽人,四川省軍區原副司令員。1935年參加紅軍,歷任戰士、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團長等職,參加過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和康巴平叛斗爭,先後5次光榮負傷。1938年4月,參加新四軍蘇南敵後抗日游擊先遣隊,在韋崗伏擊戰中,帶領全班戰士殲滅日軍土井少佐、梅澤大尉等30多人,擊毀敵人汽車4輛,繳獲機槍兩挺、長短槍30多支和大量軍用物資,有力地打擊了日軍,被譽為「抗日老英雄」。在皖南事變突圍戰、車橋戰役、青陽戰斗、興華戰斗中,他英勇殺敵,多次立功受獎。在渡江戰役中,他帶領一個連偷渡長江天險,率先佔領江陰長山,控制灘頭陣地,掩護大軍過江,所帶連隊被授予「渡江模範連」。
二等功臣——康理
男,漢族,1925年5月出生,河南浚縣人,原川藏兵站部副師職顧問。1938年2月參加八路軍,歷任戰士、學員、中隊長、連長、副團長、團長、成都軍區軍交運輸部副部長等職,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的百團大戰、粉碎日寇大掃盪、上黨戰役、平漢戰役、挺進大別山等著名的戰役戰斗,多次英勇負傷,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
斷指英雄——李玉成
男,漢族,1925年8月出生,北京市順義區木林鎮業興庄村人。1943年加入民兵組織,先後參加過焦庄戶地道戰、襲擾鬼子據點等20餘次戰斗,打死打傷敵人數十人。後參加八路軍,曾任冀東軍區十四分區工兵連爆破組組長,在參加解放順義張各庄戰斗中右手被手榴彈炸掉5根手指,被譽為「斷指英雄」。解放後,一直從事教育工作,為當地教育事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民兵戰斗英雄——孫革
男,漢族,1921年7月出生,河北省安新縣安新鎮大張庄村人。抗戰時期,加入著名的抗日武裝白洋淀雁翎隊,歷任隊員、班長、副隊長,先後參加雁翎隊端敵崗樓、懲奸除惡、伏擊日軍保運船等多次戰斗,為白洋淀地區抗日斗爭做出了積極貢獻。1946年參加地方土改運動,擔任村幹部多年。1950年出席全國戰斗英雄代表大會,被授予「民兵戰斗英雄」稱號,受到毛澤東、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民兵殺敵英雄——丁神保
男,漢族,1920年10月出生,河北省臨城縣趙庄鄉東山底村人。抗戰時期任村武委會指導員,帶領民兵小分隊配合主力部隊參加反掃盪和各類阻擊戰百餘次。1943年11月,他率24名民兵在臨城縣魚脊嶺伏擊日偽軍,殲敵16人。1944年被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授予「民兵殺敵英雄」稱號。1960年出席全國民兵代表會議,受到毛澤東、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87年從村黨支部書記崗位退休後,繼續發揮余熱,堅持為民兵預備役人員和中小學生講革命傳統,深受當地群眾尊敬。
民兵英雄——許會月
男,漢族,1928年1月出生,河北省懷來縣存瑞鎮常莊子村人。1944年加入民兵組織,先後任民兵爆破組長、民兵班長、游擊隊長,多次參加襲擾鬼子、炸敵崗樓等戰斗。1945年在帶領民兵配合主力部隊殲滅赤城縣守敵戰斗中,作戰勇敢,不怕犧牲,被察東軍分區授予「民兵英雄」稱號。1949年入伍,1950年退伍還鄉後,長期擔任村民兵連長,為當地民兵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特等民兵殺敵英雄——李德昌
男,漢族,1925年1月出生,山西省沁源縣交口鄉官軍村人。1942年擔任村民兵隊長,在抗擊日寇對沁源兩年多的「圍困戰」中,帶領民兵掩護群眾搶收搶種,運用汽槍戰、埋伏戰、地雷戰打擊敵人,消滅日偽軍50多人,先後兩次身負重傷。1945年在太岳區群英大會上被授予「特等民兵殺敵英雄」稱號。1947年出席在捷克召開的「世界民主青年聯歡節大會」。 勞武結合英雄——劉福德
男,漢族,1924年12月出生,山西省婁煩縣天池店鄉順道村人。1941年參加革命,抗戰期間任靜樂縣二區區委宣傳部長、四區區長,組織和發動群眾減租減息,帶領民兵創辦了一所炸彈工廠,為八路軍和武工隊生產地雷和手榴彈。在一次為前線運送炸彈途中,不幸被日軍打中腿部,身負重傷。1944年被晉綏邊區授予「勞武結合英雄」稱號。
爆炸大王——孫純協
男,漢族,1926年7月出生,山東省海陽市行村鎮小灘村人。抗戰時期擔任民兵排長,帶領民兵放哨站崗,襲擾鬼子,靈活運用地雷戰術消滅敵人。1945年日寇占據行村時,在村前橋頭埋雷3個,炸死炸傷敵人7人。後又在鬼子炮樓前埋雷兩個,炸死敵人1人,戰馬2匹。同年,帶領民兵配合膠東軍區對敵開展攻勢作戰,歷時105天,殲敵數十人。1945年7月,被膠東軍區授予「爆炸大王」榮譽稱號。
神槍手——王明友
男,漢族,1926年3月出生,山東省平度市大澤山鎮北台村人。1940年2月加入民兵組織,後擔任村民兵連指導員。1942年參加大澤山區形山阻擊戰,擊斃日軍1人;1943年在大澤山大疃村俘虜漢奸1人,繳獲步槍1支;1944年帶領民兵用地雷炸死日本鬼子12人、漢奸1人、戰馬2匹。1945年先後參加了解放平度城、店子鎮、花埠等戰役。1944年、1945年先後被膠東軍區授予「神槍手」、「民兵英雄」榮譽稱號。
『叄』 求幾部關於戰爭的電影
電影名稱:集結號(The Assembly)
演員:張涵予、湯嬿、鄧超、王寶強、廖凡、李乃文、任泉...
導演:馮小剛 地區:內地
首映日期:2007-12-19 類型:戰爭
POP評分: 6.7/10
電影名稱:遇見斯巴達(Meet the Spartans)
演員:Diedrich Bader、Kevin Sorbo、Method Man、Jim P...
導演:Jason Friedberg、Aaron Seltzer 地區:歐美
首映日期:2008-02-01 類型:戰爭
POP評分: 5.6/10
電影名稱:節選修訂(Redacted)
演員:凱爾·奧尼爾、丹尼爾·斯圖爾特·謝爾曼
導演:布萊恩·德·帕爾瑪 地區:歐美
首映日期:2007-12-14 類型:戰爭
POP評分: 4.5/10
電影名稱:止損(Stop Loss)
演員:萊恩·菲利普、查寧·塔圖姆、艾比·考尼什、約瑟夫·...
導演:金伯莉·皮爾斯 地區:歐美
首映日期:2008-03-28 類型:戰爭
POP評分: 3.7/10
電影名稱:最後一個奧斯曼人(Son osmanli yandim ali)
演員:Kenan Imirzalioglu、Cansu Dere、Emin Boztepe、...
導演:Mustafa Sevki Dogan 地區:歐美
首映日期:2007-01-19 類型:戰爭
POP評分: 4.2/10
電影名稱:地雷戰傳奇(地雷戰傳奇)
演員:張永剛、楊沫、史奕、仇世傑
導演: 地區:內地
首映日期:2007年 類型:戰爭
POP評分: 4.7/10
電影名稱:吾為君亡(Ore wa, kimi no tame ni koso shini ni i...
演員:窪冢洋介、岸惠子、德重聰、多部未華子、江守徹、...
導演:新城卓、佛田洋 地區:日韓
首映日期:2007-05-12 類型:戰爭
POP評分: 4.2/10
電影名稱:美人窩的往事(Mei Ren Wo De Wang Shi)
演員:賈婭、王露、徐藝玲
導演:馬會雷 地區:內地
首映日期:2007年 類型:戰爭
POP評分: 4.1/10
電影名稱:英雄之城(City of Heroes)
演員:謝君豪、童蕾、魏駿傑、滕麗名、張磊、葉靜、白志...
導演:楊文軍 地區:其它
首映日期:2007年 類型:戰爭
POP評分: 5.2/10
電影名稱:功勛(功勛)
演員:柳雲龍、李小冉、陸鵬
導演: 地區:內地
首映日期:2007年 類型:戰爭
POP評分: 4.4/10
電影名稱:5號特工組(5號特工組)
演員:劉琳、原華、於震、張嘉譯
導演: 地區:內地
首映日期:2007年 類型:戰爭
POP評分: 5/10
電影名稱:波弗特(Beaufort)
演員:Alon Abutbul、Eli Altonio、Daniel Brook、Oshri...
導演:約瑟夫·斯達 地區:歐美
首映日期:2007年 類型:戰爭
POP評分: 4.9/10
電影名稱:林肯(Lincoln)
演員:馬西婭·蓋伊·哈登、連姆·尼森
導演:斯蒂文·斯皮爾伯格 地區:歐美
首映日期:2008年 類型:戰爭
POP評分: 4.1/10
電影名稱:赤壁(The War of the Red Cliff)
演員:梁朝偉、金城武、張震、張豐毅、尤勇、林志玲、趙...
導演:吳宇森 地區:內地
首映日期:2008年 類型:戰爭
POP評分: 5.9/10
電影名稱:上將許世友(上將許世友)
演員:張秋歌、范明、劉勁、王伍福、盧奇、陶玉玲
導演:安瀾 地區:內地
首映日期:2006-12-18 類型:戰爭
POP評分: 6.3/10
電影名稱:跟你走到底(Gen Ni Zou Dao Di)
演員:肖輝、萬百千、牛夢堯
導演:周琦、王剛強 地區:內地
首映日期:2006年 類型:戰爭
POP評分: 5.8/10
電影名稱:天亮了,我還在(Tian Liang Le,Wo Hai Zai)
演員:
導演:周琦、王剛強 地區:內地
首映日期:2006年 類型:戰爭
POP評分: 4.5/10
電影名稱:沁源圍困戰(沁源圍困戰)
演員:於震、王也天
導演:張國慶 地區:內地
首映日期:2006年 類型:戰爭
POP評分: 4.7/10
電影名稱:呂正操1942(Lv Zheng Cao 1942)
演員:吳衛東、李艷秋
導演:張玉中 地區:內地
首映日期:2006年 類型:戰爭
POP評分: 4.2/10
電影名稱:楊得志圍城打援(Yang De Zhi Wei Cheng Da Yuan)
演員:李洪濤、高志強、楊軍、蘇麗
導演:董亞春 地區:內地
首映日期:2006年 類型:戰爭
POP評分: 5.6/10
電影名稱:戰火童心(Zhan Huo Tong Xin)
演員:屈子凡、陳戈、周光大、李盟
導演:陸小惠 地區:內地
首映日期:2006年 類型:戰爭
POP評分: 5.1/10
電影名稱:紅色追擊令(Supreme Order)
演員:李幼斌、朱媛媛、王錦鵬、王曉娟、果靜林
導演: 地區:內地
首映日期:2006年 類型:戰爭
POP評分: 3.6/10
電影名稱:陸軍特戰隊(陸軍特戰隊)
演員:尚於博、苗亮
導演:韓剛 地區:內地
首映日期:2006年 類型:戰爭
POP評分: 6/10
電影名稱:江塘集中營(江塘集中營)
演員:侯傳杲、華子、李大強、史奕、李幼斌、朱雷、楊志剛
導演:金韜 地區:內地
首映日期:2006年 類型:戰爭
POP評分: 5.9/10
電影名稱:兒子同志(Being A Son and Comrade)
演員:王正佳、馬少驊、郭好唯、郭曉峰
導演:和小江 地區:內地
首映日期:2006年 類型:戰爭
POP評分: 5.6/10
電影名稱:垂直打擊(Vertical Attack)
演員:王新軍、胡亞捷、楊樹泉、殷桃、劉思言
導演:高希希 地區:內地
首映日期:2006-11-26 類型:戰爭
POP評分: 6/10
電影名稱:我與拿破崙(N (Io e Napoleone))
演員:埃里奧·戈瑪諾、丹尼爾·奧德耶、莫妮卡·貝魯齊、S...
導演:保羅·維爾奇 地區:歐美
首映日期:2006-10-18 類型:戰爭
POP評分: 7.1/10
電影名稱:Ghetto(Ghetto)
演員:海諾·弗茲、Sebastian Hülk、J?rg Lamprecht、艾麗...
導演:Audrius Juzenas 地區:歐美
首映日期:2006-06-08 類型:戰爭
POP評分: 4.9/10
電影名稱:殲滅任務(Peregon)
演員:阿列克謝·謝列布里亞科夫、Anastasiya Nemolyayeva...
導演:亞歷山大·羅高斯基 地區:歐美
首映日期:2006-06-07 類型:戰爭
『肆』 柯藍的主要作品
一、電視劇:
1、獵場(2017-11-6)
飾演 葵黃
2、急診科醫生(2017-10-30)
飾演 梅律師
3、人民的名義(2017-03-28)
飾演 陸亦可
4、我們光榮的日子(2016-10-29)
飾演 明愛芬
5、金水橋邊(2016-5-2)
飾演 趙春花
6、毛澤東(2013-12-26)
飾演 青年宋靄齡
7、皮五傳奇(2013-10-31)
飾演 張媽
8、江湖正道(2013-09-30)
飾演 肖桂英
9、龍門鏢局(2013-07-30)
飾演 黃淑儀
二、電影:
1、一九四二(2012)
飾演 宋美齡
2、火星寶貝之火星沒事(2009)
飾演 幼兒園園長
3、愛夢電影(2007)
飾演 安鳳妮
4、驚情神農架(2005)
飾演 護林山妹
5、西貢姿色(2003)
飾演 Sorry
6、開往春天的地鐵(2000)
飾演 Public Relations
7、相約2000年(1999)
飾演 樂蓓
(4)沁源縣最新電影擴展閱讀:
柯藍:
1972年7月出生於北京,原名鍾好好,她是一位家世顯赫的紅三代。
她的爺爺是開國上將鍾期光,她是爺爺最珍視的長孫女。
柯藍的奶奶,她是一個大戶人家的小姐,祖父是皇帝的老師,父親是安徽的鹽稅官,她有一個很男性的名字,凌奔。為了追尋自己的信仰,她和進步的江家少爺私奔,加入了共產黨。可惜兩人連手都沒有拉過,江家少爺就犧牲了。
凌奔從左肩到右臂被日本軍刀砍得深可見骨,幸運的是被戰友從死人堆里扒了出來。經過鐵血考驗的她深得組織信任,被分配給了大她12歲的柯藍爺爺鍾期光做妻子。
當得知丈夫前妻的悲慘經歷後,柯藍的奶奶激動地抱著剛剛出生的二兒子,翻過一座山,把孩子放到丈夫前妻懷中,轉身就走。
柯藍的奶奶是一位獨立堅強的女性,在文革時期,她的爺爺慘遭遊街,柯藍的奶奶就帶著自己的四子四女,穿得乾乾凈凈,站在路邊行注目禮。
她的奶奶在文革的時候,還收留好多被打成右派同事的孩子,當紅衛兵找到她的奶奶,問她怎麼可以收留那些狗崽子時,她的奶奶斬釘截鐵地說:「誰敢趕走孩子,先槍斃我」!
柯藍自幼就遺傳了奶奶的獨立基因,從小膽子就大,在她12歲父母離異,14歲離開北京獨自去上海讀中學,16歲去加拿大留學,為了擺脫紅色背景的束縛,給自己改名柯藍。
1994年加入衛視音樂台,成為第一代亞洲VJ。1996年加入鳳凰衛視中文台,成為《音樂無限》節目的主持人。後來還和楊瀾一起主持過著名綜藝節目《天下女人》。
2005年離開了奮斗8年的鳳凰衛視,同年參演由張建棟執導的電視劇《靠近你,溫暖我》。
2009年柯藍辭別主持工作,專職演藝事業。
這些年,她出演過霸氣十足的皇後,演過刀子嘴豆腐心的媒婆,演過俠肝義膽的女中豪傑,演過風情萬種的法國名媛。
非科班出身的她還獲得了華鼎獎近代革命題材類最佳女演員獎。在反腐劇《人民的名義》中,她飾演的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的美女偵查處長獲得了全國觀眾的喝彩。
參考資料:網路-柯藍
『伍』 敵後的游擊戰爭是什麼意思
游擊戰爭廣泛出現於20世紀。隨著人民革命斗爭和民族解放運動的日益發展,游擊戰爭作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人民進行革命戰爭和反抗外來侵略的一種戰爭樣式登上戰爭舞台。中國共產黨從領導武裝斗爭開始就十分重視游擊戰爭,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根據敵強己弱的特點,依託根據地,堅持人民游擊戰爭,保存和發展自己。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大規模地、長期地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建立根據地,牽制和消耗敵人,支持了持久抗戰的局面。解放戰爭時期,在敵後廣泛進行的游擊戰爭,有利地配合了正規戰爭,對解放戰爭的勝利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堅持游擊戰爭,最後贏得人民的解放和民族的獨立。
在中國革命戰爭中,毛澤東首次把游擊戰爭提到戰略地位,並根據中國革命戰爭的經驗,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游擊戰爭的基本原則。主要是:①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戰略防禦中的戰役和戰斗的進攻戰,戰略持久戰中的戰役和戰斗的速決戰,戰略內線作戰中的戰役和戰斗的外線作戰。這是游擊戰爭的基本原則,旨在從被動中爭取主動,改變敵優己劣的形勢,達到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目的。②與正規戰爭相配合。游擊戰爭的作用是在敵後方削弱敵人、牽制敵人,從戰略上配合正規戰爭;游擊武裝在正規軍作戰中擔負破壞敵人交通、牽制和削弱敵人的任務,是在戰役戰鬥上配合正規戰爭。③建立根據地。根據地是游擊戰爭執行戰略任務和實現戰爭目的的戰略基地。建立和鞏固根據地,是長期堅持和發展游擊戰爭的必備條件。④實行戰略防禦和戰略進攻。反圍攻作戰是游擊戰爭防禦和進攻的主要形態。採取各種手段打破敵人的圍攻,並適時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擴大己占區,縮小敵占區,使游擊戰爭進一步發展。⑤向正規戰爭轉變。不斷擴大游擊武裝的數量,提高質量,逐漸變成正規軍,作戰方式逐漸正規化,以取得戰爭的最終勝利。⑥戰略的集中指揮和戰役戰斗的分散指揮。對於整個游擊戰爭的部署,各個戰區內游擊戰爭和正規戰爭的配合,各個游擊區或根據地之間的協同,每個游擊區或根據地內的全局性行動等,應實行統一集中指揮;游擊武裝的具體行動應按情況機斷行事,實行獨立自主的分散指揮。
游擊戰爭
進入21世紀後,世界新軍事革命發展繼續改變著戰爭的形態和面貌。信息化兵器和戰場信息化等方面的發展,對游擊武裝的生存能力、機動能力、作戰能力和指揮藝術都提出了新要求,游擊戰爭將面臨新的挑戰。[2]
理論和原則
游擊戰的原因
游擊戰必定是敵強我弱,敵方強大到我方不能用其它正規戰法與之相對抗,或用正規戰法我方損失太大,大到我方無以為繼,這時就只能用游擊戰與之對抗。正因為敵方強大,所以游擊戰必定是在使用方的國土上進行。
游擊戰的特性
游擊戰一般來說沒有標準的制服和武器,通常是以能自給自足的小單位如伍或班(排),利用地形作為掩護,在自己所熟悉的地形里四處出擊,用少量部隊在一個點上創造局部優勢,也就是雖然你有一萬人我只有一千人,但我用時間可以慢慢殲滅你有限的力量。總之就是零敲零打,讓敵人一開始不會損失很多,但這個數字會慢慢累積,直到敵人軍隊士氣崩潰、糧食不足時,再發動致命的總攻擊。
原則
其原則是:
一、有依照情況使用兵力之自由;
二、有發動群眾、創造根據地、組織義勇軍之自由,地方政府與鄰近友軍不得干涉;
三、國民政府只作戰略規定,八路軍有執行此戰略之一切自由;(四)依傍山地,不打硬仗。游擊戰爭不能一刻離開民眾,這是最基本的原則。
《史記》記載:彭越將兵居梁地,往來苦楚兵,絕其糧食。盜賊出身的彭越,常帶兵南下突擊楚軍糧道,讓項羽非常頭痛。但彭越經驗老到,製造金處疑軍,讓薛公不得不分隊防備之。彭越隨即再正確抓到薛公的主力軍所在,集結數倍軍力一舉而擊破之,結果薛公戰死,項聲則僥幸逃出以奔告項羽。應該說,作為軍事戰術的游擊,最早是作為輔助戰略的角色出現的。
軍事游擊追根溯源應該出自集眾為寇的盜賊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歷朝歷代強大的政府軍和中原政權之所以屢戰(剿)不絕,則是因為游擊戰術有其頑強的生命力和靈活性。長期困擾中原民族的草原游牧民族,最擅長的就是利用廣闊的草原、沙漠的迴旋餘地進入中原腹地進行掠奪性襲擊的。漢武帝和明成祖都吃過這樣的虧,侵盡全國之力進入茫茫草原深處與敵尋求戰略決戰,卻因處處找不到對手而最終自敗。
作為將戰術游擊發展為游擊戰略的毛澤東,則是從江西井岡山附近的土匪身上總結發展游擊戰術的。毛澤東從對江西積弊幾百年的匪患進行深入的調查,發現利用復雜山林地形進行縱深的游擊戰術是土匪屢剿不清原因。從而使之發展轉變為革命事業做出卓越貢獻的戰略戰術。
游擊原則致勝的基礎在於,一是夠廣闊、復雜的地形縱深;二是靈活、出其不意的轉移、分散和集中有限兵力;三是小規模、深層次的擾襲、消耗攻擊。這三個基礎原則是游擊生存的基礎條件,而且是缺一不可的,是必須引起絕對注意的。
在商業上,游擊戰也具有一種保存實力的戰術優勢,它使得小公司也有可能在大公司的領地上一顯身手。
戰略及戰術
戰略
游擊戰雖然不足以擊垮傳統部隊,卻可以製造軍事上的僵局,而這種僵局最終又會導致政治解決。幾乎在所有的例子里,在以政治方式解決時,總是傳統部隊那一方吃虧。因為游擊作戰所需承受的人命與財產損失是在可忍受的范圍之內,但外來強權卻必須負擔極高數目的經濟開銷,隨著時間過去,將很難向他的人民交代,為何在損失那麼多人命之後,卻依然不能解決沖突。
戰術
游擊戰因兵力少而火力弱,敵眾我寡因而很難獨立定點地進行長時間作戰,必須有當地民眾提供物資、情報等資源,並積極創造條件,利用天時及地形,以機動力及隱蔽性主動出擊,遭遇強大敵人時化整為零,消耗敵人戰力、拖延敵人行動、誤導敵人方向,形成敵人心理上極大壓力才可能致勝。
事例
中國在日軍敵後的游擊戰
在中國共產黨的武裝斗爭中游擊戰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軍廣泛在敵後戰場開展游擊戰,發展出多種游擊戰戰法,如破襲戰、地雷戰、麻雀戰、伏擊戰、地道戰、圍困戰等。
中國共產黨在對日作戰所使用的游擊戰有幾個特性:
它主要不是在內線直接配合正規軍的正面作戰,而是在外線、在敵之後方獨立作戰,承擔著獨當一面的戰略任務。
它不是小規模的,而是大規模的,遍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
它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貫穿於戰爭的全過程。
它不是「流寇」式的,而是以抗日根據地作依託。
它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與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斗爭相配合。
它不是僅僅由正規軍承擔的,而是有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參與。
它不是永遠停留在游擊狀態,而是隨著戰爭的進程逐步向正規戰發展,使之成為最終戰勝敵人的重要因素。
中國在日軍敵後的游擊戰給侵華日軍造成了相當的兵員損失,削弱了日軍「以戰養戰」搜刮淪陷區支撐前線的能力。據1938年8月至1940年5月在華北方面軍參謀部任職的加登幸太郎說:「現在回憶起來,筆者在任時,整個方面軍一天平均死傷50名。50名雖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離開戰列,是大消耗戰」。
抗日游擊戰爭
它的定義——抗日的大眾戰、民兵戰抗日游擊戰爭,這已經是傳遍全國的一個新的名詞。有不少的人在議論它、研究它。書局裡出版了許多書籍論述這個問題。許多愛國人士、民族英雄,已經在把它付之實踐,例如東北的人民革命軍(1)、義勇軍(2)。晉西北、晉冀察、山東、河北、綏遠(3)以至上海的郊外,抗日游擊戰爭也已經廣泛地發動起來了。以上這些事實指給我們,對於抗日游擊戰爭的理論予以深刻的研究,實為必要。
抗日游擊戰爭是抗日戰爭的一部分,是抗日戰爭中的一種形式和一個階段。
抗日戰爭中的中國民兵:民兵游擊組織遍布敵後
戰爭史上創造奇觀 游擊戰法大顯神通[3]
八年抗戰,艱苦卓絕。在黨的領導和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指引下,在主力部隊的指導和幫助下,各根據地的廣大民兵和自衛隊,活躍在敵後廣闊的戰場上,依託高山密林、江河湖泊、平原地道和青紗帳,到處擺開了殺敵的戰場。原始的大刀、梭標、斧頭,自然界的水、火、石頭,都變成了他們殺敵的武器。他們以驚人的膽略和無窮的智慧,在人民戰爭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生動活潑的活劇,創造了許多靈活巧妙、神出鬼沒的獨特戰法,把日本侵略者打得暈頭轉向、喪魂落魄、顧此失彼、疲於應付,像一條野牛陷入我人民戰爭的沼澤泥潭中不能自拔。
麻雀戰。這是民兵在抗戰中經常運用的一種主要和基本的作戰方法,也是最能發揮民兵特長的游擊戰法。其基本特點是以少量民兵組成戰斗小組,出沒在山野密林、狹窄隘口、街頭巷尾、地道暗洞、青紗帳里,像麻雀啄食一樣,東一槍、西一槍,忽聚忽散,忽來忽去,一會跳到這里,一會跳到那裡,出敵不意,扭住敵人,一陣猛打;敵人反擊時,就立即撤離,消失得無影無蹤;敵人撤退時,就呼嘯而來,槍聲大作,殺聲四起,使敵人打又打不著,追又追不上,甩又甩不掉,吃又吃不好,睡也睡不著,陷入心神不寧、狼狽不堪的苦境。麻雀戰打得最出色的,就是全國民兵戰斗英雄李殿冰領導的北嶽區曲陽縣尖地角村民兵游擊小組。在1943年的3個多月里,他們先後對敵作戰27次,打死打傷日偽軍200多名,繳獲步槍3支、電話3部、牲畜47頭,戰利品一批。
地雷戰。地雷戰首先是晉察冀根據地的民兵發展起來的戰法。1940年春,河北省安國縣東趙、西趙兩村的民兵,在反「掃盪」中把兩枚手榴彈埋入地下,炸死了兩個敵人。於是,各村紛紛效仿,利用廢鐵壺、瓷瓶子、瓦罐子等,裝上炸葯,以殺傷來犯之敵,取得了顯著的戰果。此後,各地民兵就地取材,土法上馬,製造了鐵、木、石、瓷地雷等,發明了拉火雷、踏火雷、電火雷、定時雷、連環雷、絆雷、跳雷、飛雷等幾十種埋雷方法,各式各樣的地雷和雷陣,對於打擊運動之敵、殺傷「掃盪」之敵,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取得了赫赫戰果。北嶽區阜平縣五丈灣村著名的民兵爆炸英雄李勇和他的爆炸組,利用地雷戰先後炸死炸傷日偽軍362人,炸毀汽車25輛;山東海陽縣趙?村的趙守福和於化虎,帶領民兵用地雷戰炸死炸傷日偽軍303名的事跡,全國聞名,威震敵膽。
地道戰。抗日戰爭中期,由於日寇加緊對我根據地實行殘酷的「掃盪」、「蠶食」、「清鄉」,處在平原地區的抗日軍民,沒有山林和水澤可依,於是就發明了縱橫交織、戶戶相通、村村相聯、不怕水淹、不怕毒氣,既能藏,又能打的地道戰,成為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一大法寶。僅1944年冬季,各抗日根據地的平原地區就挖地道達1.25萬公里,成為抗擊日寇的一條偉大的地下長城。冀中清苑縣冉庄民兵,就是因為運用地道戰打了許多漂亮仗而馳名中外,他們的事跡被改編成了電影《地道戰》。英雄的冉庄民兵先後作戰157次,其中進行地道戰17次,依託地道進行伏擊、追擊戰斗55次,配合地方武裝出村作戰85次,共斃傷敵267名。當時,日偽軍曾傳出這樣的禁令:「寧繞黑風口,不從冉庄走」。太行地區磁縣山底村民兵、晉察冀地區滿城縣石井村民兵、北京市順義縣焦庄戶民兵,都是利用地道戰取得輝煌戰果的英雄群體。民兵們曾用打油詩頌揚地道戰:「地道好,地道妙,打了敵人鑽地道;明裡打,暗裡挑,消滅敵人最可靠;鬼子氣得乾瞪眼,抗日軍民哈哈笑」。
破襲戰。這是廣大民兵和群眾創造的又一戰法,它不僅適用於破壞敵人的交通和通信聯絡,如公路、鐵路、橋梁、車站、碼頭等,而且適用於對敵人的倉庫、工廠、礦山等進行破壞和襲擊。在黨的領導下,廣大民兵經常以隱蔽、突襲的戰斗,配合正規軍對敵人的鐵路、公路和交通樞紐進行破壞,挖路基、扒鐵軌、炸橋梁、打火車、割電線、平圍牆、阻河道、毀碼頭等等,有些地方在一夜之間就出動幾萬或幾十萬民兵和群眾,把數百公里長的鐵路、公路全部破壞,將電線割斷,電桿鋸倒,使敵人的交通和通信聯絡陷於癱瘓。1939年,安徽省肖縣就出動20多萬民兵和群眾,參加了隴海鐵路大破襲,一夜之間將100多里的鐵路全部拆掉,枕木、鐵軌、和電線、電桿一起運回根據地,日寇被迫停車10天,使其西運計劃流產。在著名的「百團大戰」中,僅冀中的民兵和群眾,就有35萬人參加了破襲敵交通線的斗爭。1941年至1945年間,晉察冀全區共搗敵偽碉堡1140多座、炮樓300多個,炸毀敵汽車360多輛、火車頭40多個,破壞公路3.76萬公里、橋梁730多座。
圍困戰。就是對敵人的據點和碉堡實行封鎖,把敵人圍困在據點和碉堡里,使其沒吃沒喝、走投無路,最後將其擠跑、趕跑或殲滅。太岳沁源圍困戰,就是廣大民兵和群眾圍困封鎖、制服敵人的一個典型戰例。1942年9月,日寇糾集了1萬多人,分14路進犯我只有8萬人的沁源縣抗日根據地,並在沁源縣城安了據點,妄圖把沁源劃為「剿共實驗區」。這里的民兵在敵人到來之前,一面把人民群眾轉移到山裡,一面實行「堅壁清野」。敵人佔領沁源縣城後,見不到人,吃不上飯,喝不上水,一切供應全靠外地。廣大民兵和游擊隊又密切配合,到處截擊,襲擊敵人的運輸隊,無奈,敵人只好外出四處搶糧,可又遭到游擊隊和民兵打擊,只好獃在據點殺馬充飢……這場圍困戰,經過兩年多的時間,終於把敵人困出了沁源縣城。在此期間,沁源民兵共作戰2700多次,斃傷俘敵4250多名,涌現出了民兵殺敵英雄100多人,爆破能手200多人,沁源縣獲得了民兵對敵斗爭「模範縣」光榮稱號。
伏擊戰。一般分為待伏與誘伏兩種。待伏,是在得知敵人出動的兵力、時間和必經之路後,預設埋伏,待機殲敵。如1944年農歷4月的一天,太岳區安澤縣風池、高壁等地的民兵,獲悉日寇騎兵運輸隊要給府城的敵人送糧彈,民兵們便在距府城西12公里的柳寨村做好埋伏。當鬼子的運輸隊進入伏擊區時,地雷「轟轟」地爆炸起來,一時濃煙滾滾,殺聲四起。僅七八分鍾時間,33個鬼子就被消滅了32個,只有一個受傷的逃進了府城據點。誘伏,就是先以主要力量在有利地域設伏,然後以少數民兵誘敵深入,等敵人進入伏擊圈將其殲滅;或者佯攻一個方向,引誘敵人前來增援,在路上伏擊敵人。如冀南區隆平縣民兵自衛隊在河上伏擊鬼子汽艇,山東平原縣塘坊民兵伏擊日寇一小股機械化部隊,都是採用的這種戰法。
此外,抗戰8年中,廣大民兵和游擊隊還創造了窯洞戰、聯防戰、捕捉戰、水上游擊戰、拔點戰、攻心戰、堅壁清野等戰法。這些神奇巧妙的戰法,對於配合主力作戰,粉碎日寇的「清鄉」、「掃盪」、「蠶食」,最終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發揮了巨大作用,在抗日戰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越南戰爭
越南戰爭越共軍隊先用游擊戰的型態攻擊法國在越南的殖民地,獲得成果;在美國大規模介入之後,美軍在早期因不熟識越南環境和越共軍隊的游擊戰戰略,造成傷亡,但是不是造成美方戰爭人員大量傷亡的原因,是媒體誇大北越游擊戰的成功,但是在南越軍隊和美軍中造成了心理作用,對戰果有一定影響。
十六字訣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的巨幅對聯,生動地反映了紅軍游擊戰爭的基本原則和反「圍剿」作戰的指導思想。
也相繼提出了反映本地區特點的游擊戰爭原則。比如洪湖地區提出:「你來我飛,你去我歸,人多則跑,人少則搞」;湘鄂贛邊區提出:「彼集我散,彼散我集,晝伏夜出,化整為零」等。
游擊戰爭
「十六字訣」言簡意明,有十分豐富的理論內涵。它把防禦與進攻、退卻與反攻、保存自己與消滅敵人有機地結合起來,其總體精神是:從敵大我小、敵強我弱的客觀實際出發,利用民眾和地形等方面的有利條件,揚長擊短,趨利避害,靈活機動地作戰,達到以小敵大、以弱勝強的目的。「十六字訣」是毛澤東、朱德等在軍事上的一大創造,它不僅適用於游擊戰爭,其基本精神也同樣適用於力量對比敵強我弱條件下的正規戰爭,為人民戰爭克敵制勝的作戰方法奠定了總的原則基礎,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略戰術體系奠定了第一塊基石。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依靠共產黨的領導和人民群眾的支持,運用「十六字訣」的基本精神,實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創造了一個個以弱勝強,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奇跡 。
評價
正面
是一種以弱勝強的戰術,而且由於需要堅實的群眾基礎以及熟悉的地形,通常應用於反侵略一方 是一種戰爭藝術。
反面
所謂的「融於群眾」其實是利用平民當作擋箭牌。逼迫對手製造戰爭暴行,如日軍在侵華戰爭中執行的「三光政策」和「無人區」。違反人道主義原則。採用游擊戰的方面有時會高壓壓迫所倚仗的群眾。以達到完成戰略目的意義。是「恐怖主義」的慣用手段。這也是一種持久戰,大大增強了戰爭的殘酷性。但是由於游擊戰基本都由弱勢的一方發動,在正規作戰難於取勝時這可能是唯一有效的軍事手段,並且游擊戰若要成功必須獲得所在地平民的支持,所以此批評也頗有爭議。
雖然」融於群眾「也是恐怖主義的慣用手段,但是恐怖主義是實施者對非武裝人員有組織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脅,通過將一定的對象置於恐怖之中,來達到某種政治目的的行為。 一般是指有意製造恐慌的暴力行為,意在達成宗教、政治或意識形態上的目的而故意攻擊非戰斗人員(平民)或將他們的安危置之不理,這類行動一般由非政府機構策動。與僅針對敵對武裝人員的游擊戰爭有本質區別;簡單的說就是恐怖主義主要針對平民而游擊戰主要針對敵對武裝人員。
『陸』 電影《娘,俺要上學》演職人員表誰那裡有,提供一下,謝謝
《娘,俺要上學》是袁一木 於2018年編劇導演的公益電影
電影《娘,俺要上學》是都市心靈影院系列作品的首部作品由劉嘉程、姚建峰、周夢瑤、陳秀君、韓美軒、李勇剛等主演,公益人杜永剛、楊春孝、安航、李少信、劉少沖、孫桂香、劉子賢、馮雯、鄭浩洋、王秀麗、李伊涵等參演
『柒』 北京是不是有個靈空寺
據查北京有個靈光寺,位於北京風景秀麗的西山八大處,是一座1200多年歷史的佛家古剎。
靈光寺是八大處的第二處寺院,始建於唐代大歷年間(公元766至779年),初名龍泉寺,遼代曾擴建,金代改叫覺山寺,明代成化十五年重修後,才改稱為靈光寺,此寺名一直沿用至今。
但是山西有個靈空寺。